:::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大學》研究的考察 ——以程朱學派為核心
作者:陳美惠
作者(外文):Chen, Mei-hui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彭維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朱子程朱學派大學北山學派真德秀黎立武Zhu ZiCheng-Zhu SchoolThe Great Learning (Daxue)Bei-shan SchoolZhen De-XiuLi Li-W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文主要考察南宋時期程朱學派的《大學》研究。朱子(1130-1200)的《大學》研究淵源自二程,其《大學章句》是以理學視角進行闡發,歷經了「匯聚諸家」至「去取諸家」的歷程,立意在建構理學體系以接續道統,發明聖賢本意。朱子高足黃榦(1152-1221)於金華地區所傳何基(1188-1268)、王柏(1197-1274)、金履祥(1232-1303)北山一系「朱學嫡傳」,他們的《大學》類著作多聚焦在朱子學上,表現了恪守師說、發揮朱子之意的共通旨趣,當然亦有敢於對朱子提出質疑或批評者如王柏,饒是如此,其目的仍在修正補苴朱說,欲使朱子思想更加澄明所致。朱子私淑弟子真德秀(1178-1235)以鎔鑄經史、雜以諸子議論的方式推衍《大學》,他更看重的是《大學衍義》在經世致用的作用,富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程門後學兼山學派中的黎立武(1243-1310)選擇迴避朱子學的視角,標榜古本《大學》的價值,將《大學》的價值源頭歸結於《易•艮》,以此建構詮釋《大學》的進路,不僅闡揚了兼山學派的重要內涵,也使南宋《大學》研究的傳衍系統呈現朱子學外的一重要支脈,開啓新面向。綜上所述,南宋時期程朱學派弟子接續建構《大學》經典的理學圖譜,在進學修己上奉行居敬窮理的工夫,躬身踐履,著述、講學、傳道不輟,不僅延續了學派的傳衍,也促成了程朱理學在元代的興盛發展。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eng-Zhu school’s research on the Great Learning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Research made by Zhu Zi (1130-1200) on the "Great Learning"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Cheng's Brothers, and his commentaries on the Great Learning were elucid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Confucianism. He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gathering thoughts of all the schools" to "eliminating and selecting thoughts of the schools," with an intention to construct the neo-Confucianism system, pass down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illuminate the spirit of the sage. Huang Gan (1152-1221), a distinguished disciple of Zhu Zi, passed down to He Ji (1188-1268), Wang Bo (1197-1274), and Jin Lu-Xiang (1232-1303) of the Bei-shan Zhu School linage. Focusing on Zhu Zi's theory, the Great Leaning-related works of theirs showed the common purpose of abiding by the teacher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Zhu Zi’s intentions. There were some scholars, such as Wang Bo, of course, who dared to question or criticize Zhu Zi; nevertheless, their purpose were mostly to supplement Zhu's theory with the desire to clarify Zhu Zi's thoughts. Zhen De-Xiu (1178-1235), an indirect disciple of Zhu Zi, deduced the Great Learning by merging the history and classics, and mixed with other masters' discussions. He attached greater value on the role of the Abundant Meanings of the Great Learning playing in the world, which was rich in politics hue. Li Li-Wu (1243-1310), Cheng's disciple of the Jian-Shan School, chose to avoid the perspective of Zhu Zi school, set up the value of the ancient text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attributed its value to Gen Trigram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o construct a new approach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 which not only elucidate the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Jian-shan School, but also makes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of the study of the Great Learning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resenting an important branch and opened a new aspect of research on the Great Learning. In summary, the disciples of the Cheng-Zhu School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ontinued to construct the classic neo-Confucianism spectrum of the Great Learning. They pursued in the study the work of abiding by the respect, and investigating the phenomena, self-cultivation, personal practice, writing, lectures, and continual preaching of the Way; therefore, they not only continued the school linage,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eng-Zhu School in the Yuan Dynasty.
徵引文獻

傳統文獻(依年代先後排列)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註疏》,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15冊。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宋〕張載:《張子全書》,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97冊。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經文化出版社,1983年。
〔宋〕程頤:《伊川易傳》,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9冊。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314冊。
〔宋〕朱松:《韋齋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133冊。
〔宋〕朱松撰,〔清〕徐乾學編注:《御選古文淵鑒》,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417冊。
〔宋〕衛湜:《禮記集說》,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20冊。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1990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
〔宋〕朱熹撰,黃珅校點:《大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
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楊簡:《慈湖遺書》,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156冊。
〔宋〕陳亮:《龍川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171冊。
〔宋〕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黃榦:《勉齋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年,第1168冊。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168冊。
〔宋〕陳宓:《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第1319冊。
〔宋〕錢時:《融堂四書管見》,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83冊。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06冊。
〔宋〕真德秀撰,朱人傑點校:《大學衍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何基:《何北山先生遺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
印書館,1935年,據清同治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本影印,第2039册。
〔宋〕徐元杰:《楳埜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181冊。
〔宋〕王柏:《魯齋王文憲公文集》,《續金華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王柏:《魯齋集附錄補遺》,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
印書館,1935年,據清同治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本影印,第2402-2404冊。
[宋]王柏:《研幾圖》,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7年,據清同治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本影印,第645冊。
〔宋〕許衡:《魯齋遺書》,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震:《黃氏日鈔》,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金履祥:《大學疏義》,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
館,1937年,據清同治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本影印,《周易本義考及其他四
種》,第476册。
〔宋〕金履祥:《仁山集》,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
館,1935年,據清同治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本影印,第2002册。
〔宋〕金履祥《論語集注考證》,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
印書館,1935年,據清同治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本影印,第489册。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黎立武:《大學發微》,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477冊。
〔宋〕黎立武:《中庸指歸》,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479冊。
〔宋〕黎立武:《中庸分章》,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480冊。
〔元〕吳澄:《吳文正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197冊。
[元]程復心:《四書章圖》,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160冊。
〔元〕許謙:《讀四書叢說》,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第246-248冊。
〔元〕許謙:《白雲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元]柳貫:《待制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210冊。
〔明〕胡廣編撰:《性理大全書》,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10冊。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元〕吳師道:《禮部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212冊。
〔明〕周琦:《東溪日談錄》,收入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14冊。
〔明〕章懋:《楓山語錄》,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14冊。
〔明〕戴銑輯:《朱子實紀》,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550冊。
〔明〕程敏政編:《新安文獻志》,〔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375冊。
〔明〕徐袍編:《宋仁山金先生年譜》,收錄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清光緒十三年補刻本,第36冊。
〔明〕孫奇逢:《理學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353冊。
[明]劉斯原:《大學古今本通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
2001年,第92冊。
〔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325冊。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收錄於沈善洪主編:《黃宗義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
   版社,1992年。
[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
華書局,1986年。
[清]毛奇齡:《大學證文》,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10冊。
〔清〕朱彝尊著,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張廣慶編審,許維萍、馮曉庭、江永
    川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清〕萬斯同:《儒林宗派》,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458冊。
〔清〕呂留良:《呂晚村先生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第1411冊。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76冊。
〔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謝旻等監修:《江西通志》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513冊。
〔清〕蔡世遠:《二希堂文集》,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第1325冊。
[清]藍鼎元:《棉陽學準》,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
年,第24冊。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第460冊。
〔清〕紀昀等:《中庸指歸提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 年,第200冊。
〔清〕紀昀等:《欽定禮記義疏》,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26冊。
〔清〕戴殿江輯:《金華理學粹編》二,清光緒十五年越中永康應寶時刻本。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編撰,沈芝盈,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
書局,2012年。
〔清〕江永:《禮書綱目》,收錄於〔清〕紀昀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133冊。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1989年。
〔清〕王國維:《靜庵文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第5冊。

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列,翻譯書籍列於最後)

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于浩編:《宋明理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王 錕:《朱學正傳——北山四先生理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宋明》,第1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石 訓等著:《中國宋代哲學》,鄭州:河南出版社,1992年。
朱傑人主編:《紀念朱熹誕辰 870 周年逝世 800 週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   
學,2001年。
朱建民:《張載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朱漢民:《宋明理學通論——一種文化的詮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朱漢民、肖永明:《曠世大儒-朱熹》,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向鴻全:《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12年。
吳展良主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 1900‐2002 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年。
吳雁南等:《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年。
吳震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
年。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 年。
李 兵:《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師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 申:《中國儒教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13年。
李蕙如:《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束景南:《朱熹佚文輯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何俊、范立舟:《南宋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何 俊:《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何 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呂思勉:《理學綱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9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
林慶彰主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
周予同:《群經概論》,高雄:復文書局,1986年。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范立舟:《理學的產生及其歷史命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胡春依:《朱熹、袁甫與黎立武的四書詮釋及其比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4年。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臺北:華世出版社,1997年。
徐洪興:《中國學術思潮史》,第5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秦志勇:《中國元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高雲萍:《宋元北山四先生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高令印、陳其芳撰:《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孫克寬:《元代金華學述》,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75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高明:《高明文集》,上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78年。
陳正夫、何植靖:《許衡評傳》(附許謙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陳 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 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陳 來、朱傑人主編:《人文與價值──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子誕辰880周年
紀念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
陳滿銘:《學庸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逢源:《「融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
版社,2013年。
許道勛、徐洪興著:《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黃俊傑主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程元敏:《王柏之生平與學術》,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浙江:浙江古籍,2001年。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渭生:《兩宋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世文:《走出漢學——宋代經典疑辨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葉國良:《經學側論》,臺北:清華大學出版,2005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
管倖生等:《設計研究方法》,新北市:全華圖書出版,2018年。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出版社,1995年。
劉述先:《理一分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劉述先:《儒家哲學研究問題、方法及未來開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劉師培:《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錢 穆:《朱子新學案》,第2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錢 穆:《四書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龔道運:《朱學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日〕安井小太郎:《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6年。
〔日〕近藤一成著,孫曉豔等譯,近藤一成主編:《宋元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2010年。
〔美〕田浩(Hoyt C.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
〔美〕包弼德(Peter K.Bol)撰,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社,2010年1月。
〔美〕包弼德(Peter K.Bol)撰,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
民出版社,2001年。
〔韓〕權近:《大學指掌之圖》,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年。
〔德〕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n)著,劉繼同、左芙蓉譯:《文化社會學論要》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

期刊論文(依年代排列)

程元敏:〈談四書原來的編次:《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孔孟月刊》,   
第5卷,第5期,1966年11月,頁11-13。
孫克寬:〈元代金華之學述評〉,《幼獅學誌》,第8卷,第3期,1969年,頁1-14。
何淑貞:〈金履祥的理學〉,《思與言》,第13卷,第2期,1975年7月,頁6-11。
龔道運:〈元儒金履祥之朱子學〉,《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0卷,第2期,1981年
12月,頁87-112。
程元敏:〈宋元之際的學者——金履祥和他的遺著〉,《宋史研究集》,第4輯,臺北:
國立編譯館,1986年8月,頁63-94。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年4月,頁
160-187。
徐遠和:〈金履祥-元代金華朱學干城〉,《浙江學刊》,1990年,第2期,頁67-99。
楊儒賓:〈水月與寄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  
第20、21期合刊,1991年12月,頁159-192。
李才棟:〈考亭嫡傳勉裔後學北山四先生與書院教育〉,《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5
卷,第3期,1994年,總第55期,頁17-22。
章權才:〈宋代退五經尊四書的過程與本質〉,《學術研究》,第2期,1996年,頁63-
67。
張品端:〈朱熹在「慶元黨禁」期間行跡考述〉,《朱子學刊》,第1輯,1996年,總
第8輯,頁180-191。
廖雲仙:〈試析朱子《四書集註》於元代興盛的原因〉,《勤益學報》,第16期,1998
年11月,頁303-321。
韋政通:〈「慶元學禁」中的朱熹〉,《朱子學刊》,第1輯,1998年,總第9輯,頁
157-190。
李禹階:〈論朱熹的解經思想〉,《重慶師院學報》,第2期,1998年,頁33-39。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臺大歷史學報》
第24期,1999年12月,頁29-70。
段景蓮、王麗霞:〈從《大學章句》和《大學問》看朱熹與王陽明在認識論中的異同〉,
《河北職工大學學報》,第2期,2000年,頁1-4。
趙華富:〈元代新安理學家弘揚朱子學的學術活動〉,《安徽大學學報》,第24卷,第
6期,2000年11月,頁8-12。
何澤恆:〈大學格物別解〉,《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頁1-34。
蘇樹華:〈《大學》「三綱」「八條」的心學闡釋〉,《江西社會科學》,第10期,2001
年7月,頁47-49。
郭曉東:〈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臺大歷史學報》,第28
期,2001年12月,頁23-49。
陸建猷:〈宗朱學派的四書學思想〉《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總61
期,2002年9月,頁87-93。
陸建猷:〈宗陸學派的四書學思想〉《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總62
期,2002年12月,頁90-96。
林振禮:〈朱子學派與南宋出版〉,《江西社會科學》,第11期,2002年,頁115-119。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02年,頁74-
83。
陸建猷:〈宋代四書學產生的歷史動因〉,《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  
2002年,頁70-79。
謝曉東:〈經學與理學之間——朱熹之理學詮釋原則初探〉,《唐都學刊》,第3期,
2002年,頁12-15。
賈艷紅:〈《大學》主旨及對后世的影響〉,《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7卷,第5期,
2002年,總184期,頁88-91。
虞萬里〈黑城文書《新編待問》殘葉考釋與復原〉,《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
2003年,6月,頁307-334。
張晶:〈宋元時期婺學的流變〉,《中國文化研究》,秋之卷,第3期,2003年,頁101-
109。
邱筇:〈江西古代書院藏書事業嘗析〉,《江西圖書館學刊》,33卷,第2期,2003年,
頁77-79。
徐公喜:〈朱熹十六字心傳道統思想形成論〉,《宜賓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1
月,頁10-13。
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解消〉,《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
33期,2004年 6月,頁15-89。
廖雲仙:〈金華四先生《論語》學述評〉,《勤益學報》,第22卷,第2期,2004年
12月,頁71-90。
王風:〈朱熹新道統說之形成及與易學之關係〉,《哲學研究》,第11期,2004年,頁
33-38。
肖永明:〈二程理學體系的建構與《四書》〉,《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4年,
頁29-32。
肖永明:〈陸九淵理論體系的建構與《四書》〉,《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4年,頁
95-100。
孫勁松:〈兼山學派考〉,《中州學刊》,第5期,2005年5月,頁130-134。
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頁223-254。
謝曉東:〈走向圓融——朱熹的理學詮釋學原則探析〉,《江淮論壇》,第6期,2005
年,頁94-97。
陸建猷:〈南宋四書學的經學文化述義〉《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
總76期,2006年3月,頁21-24。
黃黎星:〈複見天地心,艮止聖賢境——〈複〉、〈艮〉二卦義理與宋儒心性之學〉,
《武漢大學學報》,第59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51-157。
蔡鴻江:〈從《大學》改本看宋代改經之風〉,《高餐通識教育學刊》,第3期,2006
年6月,頁194-214。
王利生:〈從首刻《四書章句集注》看朱熹對圖書版本和書院藏書貢獻〉,《圖書情報
論壇》,第3期,2006年,頁73-75。
李方澤:〈重詮與開新——從經典詮釋學視角看朱熹對《大學》文本的解讀〉,《孔子
研究》,第5期,2006年,頁36-44。
李凱:〈「六經注我」:宋代理學的闡釋學——兼談朱熹在經學闡釋史上的貢獻〉,《中
國哲學史》,第3期,2006年,頁96-103。
蔣國保:〈朱熹《大學》研究之創見與迷失〉,《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第17卷,第
2期,2006年,頁5-24。
李兵:〈元代書院與程朱理學的傳播〉,《浙江大學學報》,第37卷,第1期,2007年
1月,頁138-142。
高雲萍:〈北山學派形成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
2007年2月,頁105-108。
徐偉、塗懷京:〈朱熹與南宋閩北書院〉,《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
第3期,2007年5月,頁61-64。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上),《鵝湖月刊》,第387期,2007年
9月,頁11-21。
李明輝:〈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下),《鵝湖月刊》,第 388期,2007
年10月,頁11-16。
王少芳:〈略論朱熹的教材編撰成就——以四書學著作為中心〉,《福建論壇(社科教  
育版)》,第12期,2007年,頁24-27。
史娟:〈朱熹對書院事業及圖書版本館藏的貢獻——從首刻《四書章句集注》論及〉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第4期,2007年,頁84-87。
陳來:〈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文史哲》,第2期,2007年,頁103-111。
陳逢源:〈朱熹注四書之轉折--以《學庸章句》、《或問》為比對範圍〉,《東吳中文學
報》,第15期,2008年5月,頁17-39。
朱人求:〈衍義體:經典詮釋的新模式——以《大學衍義》為中心〉,《哲學動態》,第
4期,2008年,頁65-70。
程繼紅:〈宋元朱熹門人及後學籍貫地理分佈與朱子學傳播區〉,《朱子學刊》,第1  
輯,2008年,總第18輯,頁126-143。
賈修魯:〈金履祥疑經小探〉,《文教資料》,第28期,2008年,頁126-128。
楊祖漢:〈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 3月,頁195-
209。
游騰達:〈唐君毅先生的朱子學詮釋之省察——以心性論為焦點〉,《鵝湖學誌》,第  
42期,2009年6月,頁31-94。
黃瑩暖:〈朱子格物之心性理論與工夫義蘊的再探討〉,《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   
2009年7月,頁35-58。
陳佳銘:〈朱子論「明明德」之研究〉,《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頁
59-89。
廖雲先:〈元代《四書》學的繼承與開創——以元儒許謙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
21期,2009年7月,頁67-87。
杜保瑞: 〈對牟宗三批評朱熹與程頤依《大學》建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與
文化》,第36卷,第8期,2009年8月,頁57-75。
吳長庚:〈朱子學與江西之學〉,《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
月,頁1-5。
施克燦:〈試論金履祥的教育思想〉,收入於《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20周年論文
(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北京: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出版,
2009 年9月,頁140-158。
胡榮明:〈地域、家族與學術交流網路:朱子後學集團的形成——以介軒學派為中心
的考察〉,《朱子學刊》,第1輯,2009年,總第19輯,頁162-175。
高雲萍:〈擴展中異化的後朱熹時代的道學話語——以北山學派為例〉,《浙江學刊》,
第5期,2009年,頁28-33。
陳良中:〈論朱子解經的價值取向〉,《求索》,第5期,2009年,頁213-215。
陳逢源:〈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中央大
學人文學報》,第41期,2010年1月,頁1-64。
鍾永興:〈從「述」與「作」析論朱子詮釋經典文本之特質〉,《東方人文學誌》,第
9卷,第1期,2010年03月,頁97-118。
陳逢源:〈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
第13期,2010年6月,頁75-116。
黃瑩暖:〈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當代儒學研
究》,第8期,2010年6月,頁119-141。
尹業初:〈真德秀理學與朱子學概論〉,《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第30卷,2010
年7月,頁14-16。
王海宏:〈大學之道的理學化-以朱熹《大學章句》為核心的解讀〉,《高等教育管理》  
第3期,2010年,頁82-86。
王錕:〈北山四先生理學化的文學觀述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4期,總第169期,頁40-48。
周生春:〈宋元圖書的刻印、銷售價與市場〉,《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1期,2010年,頁31-44。
周春健:〈官學地位制度化與元代「四書學」的嬗變〉,《學術月刊》,第9期,2010
年,頁130-136。
許家星:〈《朱子門人》補證〉,《中國哲學史》第4期,2010年,頁71-79。
林安梧:〈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審查(上)──以《大學》經一章為
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鵝湖月刊》,第428期,2011年2月,
第36卷,頁2-10。
王奕然:〈試約論朱門弟子蔡元定父子的義理思想——以對朱子理學思想之繼承與發  
揮為主旨〉,《成大中文學報》,2011年3月,頁61-86。
劉榮賢:〈從理一分殊到心統性情——伊川與朱子經學及理學思想結構之不同〉,《逢
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2期,2011年6月,頁55-73。
許家星:〈更是《大學》次序,誠意最要——論朱子《大學章句》「誠意」章的詮釋
意義〉,《南昌大學學報》,第1期,2011年,P18-25。
肖永明、戴書宏:〈書院祭祀與時代學術風尚的變遷〉,《東南學術》,2011年,第6  
期,頁234-243。
周茶仙、胡榮明:〈試論宋元明初江西朱子學發展的若干特性〉,《上饒師範學院學報》,
第32卷,第2期,2012年4月,頁1-5+37。
陳振崑:〈論朱子「心統性情」的「心」是「本心」還是「氣心」?〉,《華梵人文學  
報》,第18期,2012年7月,頁1-20。
李同樂:〈南宋浙江朱子學發展的境遇和特點〉,《江南大學學報》,第11卷,第6期,
2012年11月,頁27-32。
朱漢民:〈朱熹《大學》「明明德」詮釋的理學意蘊〉,《哲學研究》,第7期,2012
年,頁34-39。
劉成群:〈元代新安理學從「羽翼朱子」到「求真是」的轉向〉,《江漢論壇》,第1
期,2012年,頁73-78。
鄧慶平:〈朱子門人群體特徵概述〉,《中國哲學史》,第1期,2012年,頁74-78。
單曉娜、涂耀威:〈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承——以《大學》為中心的考察〉,《華中科技
大學學報》,第6期,第26卷,第4期,2012年,頁15-19。
康宇:〈論元代四書學之解經特色〉,《社會科學》,第3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出版,2012年,頁121-128。
周元俠:〈李侗對朱熹四書學的影響〉,《中國哲學史》,第1期,2012年,頁88-97。
殷慧:〈宋代理學教育視野中的《四書》教學〉,《大學教育科學》,第2期,2012年,
總132期,頁76-80。
楊祖漢:〈從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論」看自然與自由的統一〉,《綠色啟動:重探  
自然與人文的關係1》,中壢: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3月。
翟廣順:〈典籍與教科書同構:朱熹纂輯《四書》的理路〉,《齊魯學刊》,第2期,
2012年,總127期,頁14-20。
陳海紅:〈《大學》體道之辨——宋明儒關于「格、致、誠、正」的不同解釋理路〉,
《哲學研究》,2013年3月,頁54-60。
周偉明:〈王柏改定《大學》駁議〉,《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13年7月,
頁10-14。
李敬峰:〈程朱之間「格物致知」思想的詮釋和分化——以程門後學為中心〉,《陰山
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8月,頁5-8。
彭啟福:〈「格物」即是「格心」嗎?——陸九淵「格物論」與「本心論」的關係辨
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3年8月,頁288-
294。
瞿雪姣:〈王柏的理學思想探析〉,《青年與社會》,18期,2013年,頁266-267。
孔妮妮:〈南宋後期理學家的政治構想及其時代意義-以《大學衍義》為中心解讀〉,  
《北方論叢》,第244期,2014年2月,頁86-90。
王墨書:〈「格物」初探--淺析《大學或問》與《大學問》中的「格物」義〉,《重慶廣
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14年7月,頁15-20。
樂愛國:〈朱熹《大學章句》「格物致知補傳」的「心學」內涵-兼與陸九淵的「心
學」比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4年10月,頁
24-29。
王清安:〈如何得「分殊之理」?論北山四先生的認識工夫〉,《第十一屆兩岸中山大  
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
中心、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2014年12月,頁1-28。
樂愛國:〈「誠」是朱熹學術體系的最高境界——以《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為中心
的討論〉,《江淮論壇》,第6期,2014年,頁50-55。
殷慧、張卓:〈朱熹禮理溝通的經典詮釋以《大學章句》中「格物致知」為例〉,《湖
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4年,頁14-18。
陳逢源:〈從《四書集注》到《四書大全》——朱熹後學之學術系譜考察〉,《成大中
文學報》,第49期,2015年6月,頁75-112。
陳林:〈朱熹晚年修訂《大學章句》〈誠意〉章的心路歷程及義理探析〉,《國立政治大
學哲學學報》,第34期,2015年7月,頁113-164。
邱翠翠、陳蓮香:〈蒙山古代書院初探〉,《新餘學院學報》,20卷,第4期,2015年
8月,頁71-74。
許家星:〈《易》與《中庸》相為經緯——論黎立武以《易》解《中庸》的思想意義〉,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4卷,第6期,2015年11月,頁37-45。
方彥壽:〈勉齋先生黃榦門人考〉,《閩江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總第152期,
頁10-23。
周茶仙:〈地方家族與朱子學的發展流傳——以江西為例〉,《江西社會科學》,第6
期,2015年,頁24-28。
許家星:〈程門學派對朱子學的挑戰及與王學之遙契——以黎立武的《大學》詮釋為
中心〉《哲學研究》,2015年,第8期,頁32-39。
程旺:〈《大學》圖史鈎沉——關於《大學》圖説源流、意藴和理論價值的探討〉,《國
學研究》,第36卷,第2期,2015年,頁161-205。
戴兆國、耿芳朝:〈從《大學章句》引注考看朱熹經典解釋學的特點〉,《東岳論叢》
第1期,2015年,頁107-110。
秦瑋:〈論宋代的書院和書院賦〉,《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
期,2016年2月,頁14-18。
林元昌,周虹雲:〈朱子理學思想在福建的傳播和影響〉,《武夷學院學報》,第35卷
第11期,2016年11月,頁5-9。
許家星:〈「勉齋之說,有朱子所未發者」——論勉齋的《中庸》學及其思想意義〉,
《江漢論壇》,第1期,2016年,頁49-55。
陳逢源:〈「工夫」與「境界」:《四書大全》中「北山學脈」義理詮釋之考察〉,《孔
子研究》第1期,2016年,頁51-64。
連凡:《宋元學案》視域下浙東朱子學的源流與評價——以金華朱學與四明朱學為中  
心〉,《河池學院學報》,第37卷,第4期,2017年8月,頁73-80。
江求流:〈格物致知與政治治理的基本準則——以朱子的理解為中心〉,《集美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7年6月,頁10-15。
羅春蘭、蘭健:〈宋代江西經學研究之格局〉,《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48卷,第3期,2017年6月,頁44-50。
樂愛國、陳昊:〈朱熹《大學》補傳的概念內涵之辯正〉,《南京社會科學》,第6期,
2017年6月,頁69-75。
呂繼北:〈宋儒「格物」論與儒釋交融思潮〉,《學術探索》,第12期,2017年12月,
頁38-44。
陳國代:〈朱子門人參與《大學章句》著述活動之考察〉,《武夷學院學報》,第7期,
2017年,頁1-5。
金曉剛,王錕:〈「朱子世嫡」北山四先生研究的流變與走向〉,《浙江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期, 2017年,總第208期,頁1-8。
王琦、朱漢民:〈以道學建構帝學——朱熹詮釋《大學》的另一種理路〉,《社會科學》
第4期,2018年,頁130-137。
張春玲:〈圖式理論視閾下語言連續機制分析〉,《現代語言學》,第6卷,第5期,
2018年12月,頁742-747。
毛朝暉:〈朱子的《大學》詮釋及其「四書」體系的建構〉,《孔子研究》,第1期,
2019年,頁71-80。

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程元敏:《王柏之生平與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0年。
吳怡:《中庸誠字的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1年。
何淑貞:《金履祥的生平及經學》,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
康世統:《真德秀大學衍義思想體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1987年。
劉又銘:《《大學》思想證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年。
陳逢源:《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
年。
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1999年。
陸建猷:《《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系博士論文,1999
年5月。
許玉敏:《北山學派文道合一發展脈絡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3年1月。
夏娟:《我國南宋時期主要官府藏書活動之研究》,天津:河北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
論文,2002年。
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史系博士論文,2005年
5月。
段瑩:《宋代目錄學研究》,鄭州:鄭洲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向鴻全:《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5年。
孫先英:《論朱學見證人真德秀》,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陳良中:《朱子《尚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籍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7年4月。
尉利工:《朱子經典詮釋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博士學位
論文,2007年4月。
高雲萍:《北山學派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11月。
高荻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經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2007年。
何維:《試論楊時在兩宋之交理學傳承中的地位》,廈門:廈門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
論文,2007年。
王曉龍:《南宋理學傳播活動研究——以教育傳播為中心》,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
代史系碩士論文,2007年。
紀文晶:《《大學》成書公案與流傳》,曲阜: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系碩士論文,2008
年4月。
艾雰:《宋代目錄學的成就及其影響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文獻學系碩士論文,
2008年。
姜龍翔:《朱子《詩》《書》學義理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2010年。
張衛國:《「慶元黨禁」視域下之朱子學轉向——真德秀《大學衍義》研究》,海口:
海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張錦輝:《宋代雕版印刷與文學傳播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
論文,2011年。
王奕然:《朱熹門人考述及其思想研究——以黃榦、陳淳及蔡氏父子為論述核心》,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2月。
周之翔:《朱子《大學》經解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9月。
張偉:《朱熹「四書學」思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許玉敏:《朱熹及北山三子《大學》詮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
士論文,2014年6月。
劉亞聰:《南宋福建地區家族與理學的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年6月。
王清安:《北山四先生理學思想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16年1月。

網路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pre-qin-and-han/zh
2017年6月4日、2020年7月8日閱讀。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hinesecbdb
2016年3月5日閱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