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適應體育對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功能性動作表現與社會適應行為影響之研究 —以籃球運動為例
作者:楊榮傑
作者(外文):Yang,Jung-Chieh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張昇鵬
張家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適應體育功能性動作表現社會適應行為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Functional Movement PerformanceSocial Adaptive Behavi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適應體育對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功能性動作表現與社會適應行為影響之研究
—以籃球運動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籃球運動學習方案介入對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功能性動作表現與社會適應行為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研究法,以國中身心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並設計籃球運動學習方案,以探討籃球運動教學介入對身心障礙學生之功能性動作表現與社會適應行為影響之成效。資料分析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視覺分析與C統計進行資料分析,以回答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綜合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 本研究所設計之籃球運動學習方案適合國中身心障礙學生。
二、 籃球運動學習方案對於國中身心障礙學生社會適應行為的影響成效良好。
三、 籃球運動學習方案對於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功能性動作表現的影響成效良好。
四、 學生、教師及家長對於籃球運動學習方案教學成效反應持正面且肯定的態度。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所得之結果提出教學實務、學校單位及未來研究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適應體育、功能性動作表現、社會適應行為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on Functional Movement Performance and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 Case of Basketbal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asketball learning projects on functional movement performance and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he study used Single 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participants we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Basketball learning projects wer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basketball teaching on functional movement performance and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visual analysis and C statistical tes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basketball learning pro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suitab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2. The basketball learning project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3. The basketball learning project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functional movement perform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4.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teaching effects of basketball learning projects.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e study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ing practices,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Functional Movement
Performance, Social Adaptive Behavior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心理
王建勛 (2002)。專家教你籃球。香港:科圖。
江宜霈、鈕文英(2005):腦性麻痺兒童適應體育教學之成效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14,217-240。
邱金松(1980)。〈運動的疏離問題〉。《師大學報》,25期,129–139。
沈朝銘(2006)。融合式適應體育之直排輪教學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之成效。屏師特殊教育,12,37-45。
杜正治譯(1994)。J. W. Tawney., & D. L. Gast著。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林坤燦(1999)。資源教室經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林梅蓉(2004)。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國棟(1995)。特殊體育之發展。載於1995年特殊體育教師專題研究會報告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中心主編。
林曼蕙、張翠萍(2001)。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篇。台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20-21。
林美修(2005):重度與多重障礙兒童在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中的社會互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錦麗(2006)。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無口語自閉症兒童哭鬧行為處理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尚憶薇( 2002 )。智能障礙兒童體育活動之探討。大專體育, 58,124-128 。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 台北,五南。
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邱紹春(2004):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中文編譯版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徐享良(2007)。修訂中華適應行為量表指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高芳瑜(2008)。適應體育教學對提升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成效之研究-以特教班籃球運動教學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徐享良(2007):修訂中華適應行為量表指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黃文盛(2004)。長期游泳訓練對智能障礙者生活適應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2005)。社會技巧社會技巧訓練在教育與輔導上的應用。輔導月刊,27(3、4),31~35。
許靜純(2004)。智能障礙學生體能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天威(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台北:五南。
教育部(1996a)。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996)。台北市: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1996)。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設施調查專題研究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2001)。特殊教育法規選輯。臺北:編者。
教育部(2004)。健康體適能要素。2004 國小體適能教學手冊(教師專用), 台北市。
教育部(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2006 年4 月4 日教育部台參字第0950045835C 號令修正)。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草案):2019年8月22日,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網址:https://www.nare.edu.tw/ezfiles/0/1000/img/67/13557159.pdf
教育部體育司(2006)。教育部95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140.122. 72.62/old /census.html.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張蓓莉(1998)。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資源與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1-5。
張春興(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現代心裡學。臺北市:東華。
陳柔縉(2007):囍事台灣。臺北:東觀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陳弘烈、顧毓群、鄭鴻衛、卓俊伶(1997):障礙學生運動能力檢測辦法編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教育部。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台:心理。
陳坤檸(1994)。受運動訓練與非受運動訓練學童之身體作功能力、體脂肪百分比、血脂含量之比較。體育學報,17 輯,307-333頁。
陳張榮、許柏仁(2010)。生態評量法在適應體育個別化教學方案課程設計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24(4),184-191。
陳文詮、黎俊彥、溫富雄、彭郁芬(2004)。成功運動教練學。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陳理哲(2001)。國民小學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源鎰、張偉雄(2003)。智能障礙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與休閒教育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3(1),p43-62。
鄒伶俐(2010)。專項身體素質訓練對提高中學生籃球命中率的影響研究—以祁東二中為例。科技致富嚮導,15,12-13。
楊榮傑(2008)。壓力情境下反應時間與腦波功率、連貫性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榮傑、黃崇儒與林榮輝(2008)。運動員抗壓性與前額不對稱的關係。北體學報,16,1-11。
楊秀珠(200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25-36。
劉順正(2006)。融合教育之自閉症學童適應體育教學實例分享。國教新知,53(1),117-123。
劉一民、王桂欣(2004)。健康體育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曲阜師範大學學報,30(4),p98-101。
鄭字呈(2008)。《啟智學校高職部學生適應體育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成功啟智學校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台灣。
蔡佳良、相子元(2000)。籃球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151-162。
蔡美華、李偉俊、王碧霞、莊勝發、劉斐文、許家吉、林巾凱、蔡文標譯(1999)。單一受試者設計與分析。台北:五南。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8 )。〈適應體育檢索結果〉。
擷取自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b6Bq1I/result#result.
潘正宸(2011)。特教宣導不應獨漏適應體育。擷取自網路http://enews.aide.gov.tw/ eNews/eNewsView.aspx?Nid=456
適應體育簡訊(2000)。特殊體育改名為適應體育。適應體育簡訊,10,滕德政(2003)。〈充分就學,適性發展─淺談脊椎裂兒童的適應體育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第53 期,頁126–133。
滕德政(2004)。適應體育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第一版。
賴復寰(1997)。殘障體育運動概論。台北市:正中書局。
盧佳嘉(2007)。社交技巧訓練方案提升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社會自尊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旻樺(2008)。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表現影響之研究-以操作性技能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台華、鄭雪珠、史習樂、林燕玲(2003):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盧台華(2013)。新修訂完成高中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主編序)。2019年8月12日,取自教育部優質特教發展網路系統暨教學支援平台:http://sencir.spc.ntnu.edu.tw/site/c_principle_003/index/process_t_key/212/mode_t_key/-1/data_t_key/-1/code/005/kind_code/001.
董媛卿(1994)。資源教室。台北:五南。
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闕月清(1996)。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國民體育季刊,25(2),38-24。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3-51。
闕月清(2002)。適應體育教學與課程。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適應體育種子教師研習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
闕月清(2004)。台灣適應體育的發展。TAPAS雜誌,12(2),18-19。
羅玉枝(2008)。不同教學方法透過籃球競賽活動對高中學生批判思考的影響。臺灣運動教育學報,3(1),頁35-50。

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 W.(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llport, G.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Auxter, D., Ryfer, J., & Huetting, C. (2001). Principe and method of adapr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9th ed.). St. Louis: Mosby Company.
Ashleigh, H., Deirdra, M., & Cynthia, F. (2011). A pilot study: Shortterm reduction in salivary cortisol following low level physical exercise and relax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Stress and Health, 27, 395-402.
Aksay, E., & Alp, A. (2014). The effects of a physical activity rehabilitation program on the motor skill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movement therapy and AS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research Part B, 6(1), 12-19.
Beaver, D. P. (1995). The objective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一九九五年特殊體育教師專題研究會報告書(頁107-109)。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
Baron, R. A., & Byrne, D. (1987). Soci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human intera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iere (2008). The Effects of the Unified Sports Basketball Program on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Self-Concepts: Four Students’ Experience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Plus, Volume 5, Issue 1, September.
Cornwell, B., & Lundgren, D. C. (2001). Love on the Internet: involvement and misrepresent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cyberspace vs. realspace.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17, 197-211.
Cattell, R. B. (1954). Questionário de 16 fatores de personalidade 16 PF formas A e B. Rio de Janeiro, RJ: Cepa.
D.S.Hiroto;M.E.P.Seligman.(1975).Generality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ma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pp311-327
Donald E. Briere. (2008). The Effects of the Unified Sports Basketball Program on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SelfConcepts: Four Students’ Experience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Plus, Volume 5, Issue 1.
Erikson, E. H. (195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Eysenck, H. J. (1990). Biological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p. 224-276).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Faruk Gençöz (1997), The effects of basketball training on the maladaptive behaviors of trainable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 18 , (1997), pp.1-10
Freud, F.(1932).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3rd ed.). American:
Plain Label Books.
Jansma, P., & French, R. (1994).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activity, sport,and recreation.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erner,J.W.(1997).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aslow, A.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Bros.
Sherrill, C. (1993).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4th ed.).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Sherrill, C. (200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 disciplinary and lifspan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Tsorbatzordis, H.(2005). Evaluation of a school-base intervention programme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01(3), 787-802.
Wilson,D.G,Dillon,C.Caro,L.,Jenkins,C.Spencer,W.A.,&Booker,W.(1982).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and counseling as treatment for youthful offenders. Journal of Counsel Psychology , 29, pp292-3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