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警察教育培訓課程於警察學員之學習心理行為研究 -以「偵訊與筆錄製作實務」課程為例
作者:歐承鑫
作者(外文):OU, CHENG-HSI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嘉茹
洪振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警察教育偵訊與筆錄製作實務學習心理行為Police educationInvestigation and Transcript Production Practicelearning psychological behavi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及資料統計分析,以(一)以問卷調查及深入訪談的方式對受訓特考班學員。(二)以深入訪談的方式對授課教官蒐集受訓特考班學員學習新課程「偵訊與筆錄製作實務」課程教材之相關資料,並依照研究架構所提出的研究假設進行研究所得到之實證結果,進行相關性討論,並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提出研究結果如下:(一)辦理「偵訊與筆錄製作實務」課程規劃需考量授課學員背景資料作為分級或分組授課的分組依據以提高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習自信心、增強學習積極性及培養學習潛力。(二)善用教學方式激發受訓學員的學習興趣,透過習作練習並引導學員在學習的過程探索其所喜好的課程內容,並試圖引導學員產生反思而主動踴躍發現問題而提高學習效果。(三)結合實務犯罪型態,以實務單位偵辦案件案例融入教學模式創新、豐富課程內容,符合實務單位需求。(四)提出教授特考班學員「偵訊與筆錄製作實務」課程學習模組。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uses (1)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for trainees passing police civil service exam. (2) In-depth interviews for instructors to collect related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 new course "Interrogation and Record Production Practice" for trainees passing police civil service exam;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empirical findings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suggested by the research framework, discuss the relevance of and propose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course planning of "Interrogation and Record Production Practice" should consi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inees as the grouping basis for placement or group teaching to improve learning initiative, enhance self-confidence in learning, enhanc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ultivate learning potential. (2) Make good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that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s of trainees. Guide trainees through exercise practice to explore their preferred course content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attempting to guide trainees to reflect and take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discover problems so as to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 (3) The patterns of practical crime are incorporated. By integrating the police units’ case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to enrich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olice units. (4) Present the learning modules of "Interrogation and Record Production Practice" course taken by trainees passing police civil service exam.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2007)。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五南。
王金國(2014)。提昇學習成效,從培養動機與建立自信著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46-47。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幸蕙(1996)。我國警察人員考用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王興發、高春興(2003)。日本警察教育和警察管理體制及啟示。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68,98-100。
王麗華 (2013)。園藝活動對精神分裂者專注力、情緒穩定、人際互動及自信心之成效對幼兒教育的啟示。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錦如(2001)。國小學童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輔導-運用動態評量模式。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娥蕊,楊麗珠(2006)。3~9 歲兒童自信心發展特點的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9(3),45-48。
王娥蕊(2006)。3-9歲兒童自信心結構、發展特點及教育促進的研究。中國遼寧師範大學研究生部博士論文,未出版,中國遼寧市。
王寶墉(2000)。偵訊的藝術。台北市:鼎茂。
朱金池(1998)。各國警察組織類型之研究:以美國、日本及中國大陸為例。警學叢刊,29(2),1-36。
朱金池(2002)。警察人員教考用配合制度之研究。警學叢刊,2,51-74。
朱愛群(2005)。海巡特考、警察特考特殊設限與多元考試之研究。94年考選制度研討會,公務人員特種考試特殊設限與多元考試方式研討會會議實錄,118-180。
朱源葆(2001)。中美兩國警察教育訓練之比較。警學叢刊,31(5),1-12。
朱源葆(2003)。警察人員心理困擾成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之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朱源葆(2002)。警察高等教育的危機。警光雜誌,553,3-7。
付有志(1998)。日本的警察教育,公安教育,4,40-4l。
江明修(1997)。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市:五南。
江慶興(1999)。談警察教育改革—以英國為例。警專學報,2(6),95-120。
池勝源(1998)。社會學習論在教育上的啟示與應用。竹縣文教,17,14-16。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沈翠蓮(2015)。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吳學燕(1996)。英國警察制度。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吳世澤(2008)。不靠膽識靠筆試、流浪警察隱憂多。新紀元週刊,92,1。
李震山(1996)。德國警察制度。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澤國(2015)。學罷課堂學習法。台北:千華駐。
考選部(2006)。英、美、加、澳、日、中警察考試制度之研究。台北:考選部。
馬心韻(1996)。警察基層人員養成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台北:文笙書局。
弘文社(2000)。大卒程度警察官試驗-教養、論文、適性測驗。日本大阪:弘文社。
何明洲(2002)。偵訊實務與筆錄製作。臺北市: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何明洲(2015)。偵訊與筆錄製作。臺北市: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何明洲(2018)。犯罪偵查學。臺北市: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何明洲(2015)。偵訊筆錄與移送作業實作教學習作。臺北市: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何正成(2006)。增進警察組織效能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警政署。
呂孟育、黃財蔚(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網路遊戲與學習上的自我效能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3,43-61。
侯豔梅、王雲(2013)。淺談兒童自信心的培養。青春歲月,14,324-324。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連煌(2005)。自我效能:促進與維持動機的信念。國教天地,161,1-9。
邱華君(1986)。赴美國進修警政報告。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出國報告書。
邱華君(1993)。各國警察制度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邱華君(1997)。警察學。台北市:千華。
邱華君(2007)。公務人員貪瀆與防弊對策之研究。考銓季刊,52,36-51。
洪文玲等(2018)。司法院大法官釋字760號後【因應對策與評估】座談會紀錄摘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55,97-112。
胡盛光(1998)。我國警察人力之研究-質與量之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永崇(1993):標記理論與特殊教育。特教園丁,8(3),1-6。
徐有守(1997)。考銓制度。台北市:臺灣商務。
馬心韻(2011)。基層警察人員核心職能之研究。警專學報,5(2),81-109。
馬心韻(2016)。我國警察人力核心職能培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林栢裕(2010)。國民中學「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研究—以苗栗縣建國國中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官家瑩(2019)。對犯罪嫌疑人偵詢技術與界限之研究-以警察實務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梅可望(2002)。警察學原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洪光平(2008)。我國警察人員考訓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孫志麟(1992)。教師思考研究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7,24-29。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貓頭鷹。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
黃柏燊(2003)。警察人員核心工作能力之研究:以刑事警察局為個案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12-17。
黃麗玲、徐新逸(1999)。學業成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60,2-5。
黃一峰(2001)。從考用配合角度談公務核心工作能力之建立—以警察人員為例。九十年考選制度與政府再造研討會,未出版,台北市。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2001)。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柏燊(2002)。警察人員核心工作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43,279-286。
黃富源(2010)。警察特考雙軌進用考選分流制的意義與再精進。警學叢刊,41(3),21-35。
馬傳鎮、黃富源(2010a)。心理測驗在警察人員甄選上之應用—兼論我國警察人員考選制度之興革(上)。國家菁英季刊,6(1),135-164。
馬傳鎮、黃富源(2010b)。心理測驗在警察人員甄選上之應用—兼論我國警察人員考選制度之興革(下)。國家菁英季刊,6(2),133-163。
陳美惠(2014)。以激發學習潛力探討數學短期課後補習之學習效能。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1-9。
陳育霖(2016)。教育現場為什麼需要探究與實作課程。科學研習月刊,55(2),19-27。
陳明傳(1999)。內政部警政署委託「警察幹部職務分析」研究案出國報告書。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報告書,台北。
陳明傳、牟永年、邱華君、劉文章、鄧子正、金璇惠、達納、閻愛玲(1996)。各國警察制度。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陳連禎(1986)。加拿大安大略警察大學教育計畫。臺北:青城出版社。
陳朝新(1996)。日本警察行政。台中:台灣省政府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
陳姿吟(2007)。科技創作學童自我效能與主動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幗眉(1994)。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評價手冊。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與教育。國立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陳斐鈴(2015)。警察特考的形成與發展。警察通識叢刊,4,176-194。
陳清肇(2016)。未來警察教育訓練模式之研究。通識教育與警察人才培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9-148。
許文義(1993)。西歐各國警察制度。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許文義(1988)。警察教育研究趨勢。警學叢刊,19(2),29-37。
施慶瑞(2000)。我國基層警察教育訓練教學模式之研究。警學叢刊,2(7),15-46。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家軍、靳玉樂(2004)。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中國教育學刊,1,48-62。
張順原(2015)。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激勵因素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消防特考班學員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啟祥(2002)。我國警察教育制度之改革─從再造工程觀點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慶東(2005)。我國警察教育制度與培養執勤能力之研究---以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葛樹人(2018)。行為評估與干預。台北市:五南。
蔡庭榕(2010)。論培育警察專業人才之教考訓用制度。執法新知論衡,6(1),43-58。
蔡良文(2007)。數位學習與文官體制動能。考銓季刊,49,14-28。
蔡良文(2010)。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臺北市:五南。
彭森明(1996)。主動性學習的理念與施教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1,20-24。
章光明(1998)。警察教育與警察工作價值。台灣警察專科學校第二屆警察實務與學術研討會,未出版,台北市。
章光明(1999)。警察業務之社會科學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章光明(2000)。警察業務分析。台北:五南。
章光明(2002)。從我國當前警察功能論警察人的核心能力。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九十一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台北市。
趙柏原(1999)。國中學生自我校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詹偉琴(2004)。高中理科學生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的調查與研究。亞太科學教育論壇,5(3),1-15。
鄭家強(2015)。警專實習教育課程成效評估及其影響因素。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安盛(2000)。我國警察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從現有人力評估觀察。中央警察學校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其成(1991)。我國警察人員考訓用合一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明(2018)。這樣學習最有效。台北:千華駐。
簡菲莉(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高中自主學習建制化之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勤章(2003)。我國警察組織教育訓練與人力資源發展。警專學報,3(3),1-31。
劉善循(2000)。高效率學習與心理素質訓練-如何使您更聰明。北京:商務印書館。
蔣建國(2008)。我國當前基層警察人員招募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豪華(2003)。運用主動性學習教學策略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家雁(2018)。禪繞畫課程於國小低年級學童之自信心影響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秀能(2014)。談當代社會趨勢與警察核心能力。日新司法年刊,10,328-341。
蘇志強、吳斯茜(2011)。警察人員考試雙軌分流新制之探討—從警察教育觀點論之。國家菁英,7(3),63-86。
燕國材(2001)。教育心理十題。北京:中國建材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Bateman, T. S., & Crant, J. M. (1993).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measur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2), 103-118.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y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Bandura, A., & Schunk, D. H. (1981). Cultivating competence, self-efficacy, 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 self-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586-589.
Bonwell, C. C., & Eison, J. A. (1991). Active learning: Creating excitement in the classroom. 1991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s. (ERIC No. ED336049) (ERIC No. ED340272)
Branden, N. (1994). The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books Inc.
Basch, C. E., (1987). Focus group interview: an underutiliaed research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 14(4), 411-448.
Browne, M. N., & Keely, S. (1977).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Prentice-Hall London.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Crant, J. M. (2000). Proactiv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3), 435-462.
Charles L. Yeschkei. (2004). Interrogation: Achieving Confessions Using Permissible Persuasion.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
Doidge, N. (2008).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 Penguin Books.
Feuerstein, R., Klein, P. S., & Tannenbaum, A. J. (1991). 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MLE): Theorentical, psychological and learning implications. London: Freund.
Fern,V., Anstrom, K., & Silcox, B. (1994). Active Learning and the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student. Directions i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1(2), 〔Online〕.Available: http://www.ncbe.gwu.edu/ncbepubs/directions/02.htm
Ginsburg, H., Opper, S. (1969). Piaget's Theory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Inc.
Gallimore, R., & Tharp. R. (1990). Teaching mind in society: Teaching, schooling , and literate discourse. In L.C. Moll(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 (pp.175-20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st, M. E., & Mitchell, T. R. (1992). Self-efficac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7(2), 183-211
Hatfield, S.R. (1995). The seven Principles in Action. Bolton: Anker.
Haywood, H. C., & Tzuriel, D. (1992). Interactive assessment.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Hatfield, S. R. (1995). The Seven Principles in Action. Bolton: Anker.
Jackson, M. R. (1984). Self-esteem and meaning: a life-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Karplus, R., Lawson, A. E., Wollman, W., Appel, M., Bernoff, R., Howe, A., Rusch, J. J., & Sullivan, F. (1978).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soning, Lawrence Hall of Science. University, Berkeley, California.
Lenardo-Barton, D.(1992),“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Product Development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3.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cClelland, David Clarence (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Ban Nostrand, Princeton, N. J.
Meyers, C., & Jones, T.B. (1993). Promoting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llege classroo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iaget, J. (1971).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M.Piercy & D. E. Berlyne,tra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LTD.
Piaget, J., Biology and Knowledge (B.Walsh, tra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nd the University of Ediburgh,1971.
Prahalad, C.K., & Hamel, G. (1994). Strategy as Stretch and Lever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Rosenberg, M. (1979). Convinc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Seeler, D. C., Turnwald G. H., & Bull, K. S. (1994).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Part III. Lecturesand Approaches to Active Learning,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Education, Volume 21,Number 1. (Spring). Downloaded on 15th June, 2006, from: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JVME/V21-1/Seeler1.html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Territo, Leonard, C.R. Swanson, Jr., & Neil C. Chamelin, (1997) The Police
Territo, Leonard, C.R.Swanson, Jr., & Neil C. Chamelin,(1997)The Police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M. I. T.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及新聞部分

程介明(2018年1月29日)。積極學習者,學生的學習,除了有動機、有選擇,還應該有自己的天地,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目標、內容、過程、成果。灼見電子報。2018年6月11日,取自: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7%A9%8D%E6%A5%B5%E5%AD%B8%E7%BF%92%E8%80%85/
教育部(1998a)。基本能力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Online〕.Available:http://teach.eje.edu.tw/C-learn/C-main-frame.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