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宋詞性別與社會空間的形塑
作者:顏 訥
作者(外文):Yen, Na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唐宋詞唐宋筆記性別文化空間家意識無家性家屋空間社交空間政治空間Tang-Sung lyricsTang-Sung notesgender of spacehome consciousnesshomelessnessdomestic spacesocial spacepolitical spa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4
本論文以唐宋詞為研究對象,而輔以唐宋筆記,結合「性別文化」與「空間文化」兩個關鍵性概念,做為主要詮釋觀點;而從唐宋社會文化史,選擇「
空間性別化」的取向,以做為主要研究進路。將晚唐、五代以至兩宋相關詞作以及筆記,置入此一研究進路;從而詮釋文本中的男女,如何在不同的性別文化空間情境,由於受到不同價值觀與日常規約所形塑的行動及心理,而體現其存在經驗及意義。
在分析唐宋詞及相關筆記所呈現的「性別文化空間」時,本論文以中國古代婦女史的研究成果做為參考;並適度應用人文地理學、女性主義地理學理論所提出的空間意識,以及唐宋詞中經常被再現的空間情境;交叉比對後,建立以「內」與「外」做為兩大空間類型的詮釋框架。
在「空間性別化」的分類上,根據詞作主題分布趨勢,「內空間」聚焦在「家屋空間」;「外空間」聚焦在「政治空間」;而介於「內 / 外」之間,則聚焦在「社交空間」。本論文就以此框架,觀察、詮釋唐宋詞及相關筆記所再現的三種男女「性別文化空間」意識,如何在權力、價值觀與審美上,相互競逐、排斥與協商。
首先,從唐宋男性詞人擬代詞中,分析、詮釋「居家女性抒情」類型的各種特徵,歸納出男性詞人透過美感化女性「怨的身體」,建立「閨門內美學」。然而,對必須在公領域實現自我的男性而言,「家」也是在自敘詞中重構的象徵性空間。因此,本論文分析、詮釋男性擬代詞的「居家女性抒情類型」與男性自敘詞的「自我抒情類型」之間的關聯,如何隱含唐宋士大夫面對「無家性」的身分焦慮。
其次,本論文分析女性詞人自我抒情詞中,所呈現的「家意識」,與男性詞人所建構「閨門內美學」之間的差異,以詮釋女性詞人如何創發屬於自我真實居家生活的抒情類型。而相對的,也詮釋「離家」的男性在政治空間中不斷遷移、漂泊,而對「家」的想像與定位所產生空間意識的變異。因此,本論文也關注男性「居家書寫」所隱含的「常人意識」,而表現出「內」與「外」空間彼此拉鋸的緊張關係。
最後,本論文針對唐宋詞與相關筆記,涉及書寫「社交空間」,以及在「社交空間」中書寫的作品進行分析,觀察藝妓在勾欄瓦舍的勞務活動,與男性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以及官僚宴飲場合中,兩性的交往關係,從而詮釋「政治空間」與「社交空間」所造成士大夫自我認同的矛盾衝突。並進一層分析在消費性社交空間中,所生產出來的詞作,如何反過來鞏固或拆解「空間性別化」的秩序,而影響消費者、表演者之間的情感、慾望模式。
綜上所述,本論文意圖以「性別文化空間」為觀點,針對唐宋詞的研究,開拓一個創新的詮釋視域;並且期待擴而大之,為「中國性別傳統」的研究,開拓一條創新的進路,同時也為當代人文地理學、女性主義地理學的應用,嘗試操作一個可行的案例。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lyrics of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as the subject along with the note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o combine two significant concepts—“gender culture” and “space culture” to constitute the main viewpoint of interpretation; and fro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Tang-Sung period, “space gendering” is adopted as the primary approach to this research. Relevant lyrics and notes during the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are embedded in such approach to interpret how the males and females in the texts embody their existential experience and meaning brought by the acts and psychologies shaped in different senses of priority and daily normativeness under various situations of gender of space).
In the analysis concerning the “genderization of spac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are taken as the reference along with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both space consciousness raised in human geography and feminist geography and the space situation which is often represented in the Tang-Sung lyrics; after cross-reference, a framework of interpretation including two major types of space—“interior” and “exterior” ar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tendency towards the themes of lyrics with regard to the categorization of “space gendering,” “interior space” focuses on the “domestic space” while “exterior space” highlights the “political space,” and the “social space” is in-between the “interior/exterior.” Under such framework, this dissertation observes and interprets how three types of “gender of space” among males and females as the representation in Tang-Sung lyrics and relevant notes compete, repel, and negotiate with one another pertaining to the power, sense of priority, and aesthetics.
First, the pronoun drafting of male authors during the Tang-Sung peri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various features for the type of “domestic female sentiment” and induce that male authors establishes “boudoir aesthetics” through embellishing female “resentful bodies.” Nevertheless, for those men who must fulfill themselves in the public domain, “home” is also a symbolic space rebuilt in the self-narration. Hence,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h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ype of domestic female sentiment” from male pronoun drafting and “type of self-sentiment” from male self-narration implies the Tang-Sung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s identity anxiety about “homelessness.”
In ad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ome consciousness” presented in self-sentiment of female authors and the “boudoir aesthetics” established by male authors in order to interpret how female authors create lyrical type belonging to their authentic domestic lives; comparably, such interpretation also includes the “home-leaving” males who ceaselessly migrate and rove in the political space at the same time transform the space consciousness regarding the imagination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home.” Accordingly, this dissertation also examines the “common consciousness” implied in male “domestic writing” which displays the intense stalemate between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space.
Lastly,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ang-Sung lyrics and relevant notes which involve the writing about “social space” and the literary works written in “social space” to observe geishas’ labor at the theater and the male consumer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gender relationships at the bureaucratic banquets so as to interpret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s paradoxical conflict with self-identification caused by “politic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Another analysis is further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lyrics created in the consumptive social space reverses to consolidate or disintegrate the order of “space gendering” and further influences the affection and desire modes among the consumers and performers.
Conclusively,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at the perspective on “Gender of space” to expand a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ang-Sung lyrics; meanwhile, such expansion is expected to enlarge an inventive approach to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gender tradition” and concurrently endeavor to apply a feasible case to the contemporary human geography and feminist geography.
一、 古代典籍
(戰國)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台北市:大化書局,1989年)
(唐)杜佑,王文錦等點校:《通典》 (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鄭氏女孝經》,(明)朱鴻輯:《孝經總類》,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孝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田博元分段標點:《禮記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2001 年)
(漢)班昭:〈女誡〉,收錄於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列女傳》冊6卷114列傳74(北京 : 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年)。
(宋)劉昫等著:《舊唐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標點本)。
(宋)司馬光:《居家雜儀》,收錄於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三》卷58(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宋)司馬光:《家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程景、程頤:《二程集》,《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卷十〈家人〉,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二、 詩文詞總集與選集
(唐)(清)曹寅等奉敕编:《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唐)(清)董誥等編纂,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張璋、黃畲主編:《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唐)溫庭筠、(唐)韋莊、(南唐)馮延巳,曾昭岷校訂:《溫韋馮詞新
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五代)馮延巳著,黃進德編著:《馮延巳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6年)。
(南唐)李煜著,蔣勵才編著:《李後主詞傳總集》(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2年)。
(宋)沈義父著,蔡嵩雲注:《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宋)晏殊著,劉揚忠輯評:《晏殊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3年)。
(宋)歐陽修著,邱少華編著:《歐陽修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1年)。
(宋)歐陽修著,李偉國點校:《歸田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歐陽修:《歐陽永叔集》,收錄於《國學基本叢書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蘇試著,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華正書局,1993年)。
(宋)晁補之著,喬力校注:《晁補之詞編年箋注》(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3月)
(宋)柳永著,顧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編著《柳永詞新釋集評》(中國書店,2005年)。
(宋)秦觀著,徐培均、羅立綱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3年)。
(宋)周邦彥著,羅忼烈箋注:《周邦彥清真集箋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晏幾道著,李明娜箋注:《小山詞校箋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
(宋)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清)陳氏培遠堂本。
(宋)辛棄疾著,鄭騫校注、林玫儀整理:《稼軒詞校注:稼軒詞校注附詩文
年譜 上》(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1月)。
(宋)李清照著、王仲聞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3 年)。
(宋)朱淑真撰,魏仲恭輯,鄭元佐注:《朱淑真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宋)朱淑真著,鄭佐元注,冀勤輯校:《朱淑真集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姜虁著、夏承燾校輯:《白石詩詞集.白石道人詩說》(香港:商務印書館,1972年)。
(宋)吳文英著,趙慧文、徐育民編著:《吳文英詞新釋輯評(上)(下)》
(中國書店,2007年)
(宋)(清)唐圭章編,朱德才增訂注釋:《全宋詞 增訂注釋》卷一(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詩集傳》,收錄於朱傑人校點:《朱子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金)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明)劉履等著:《古詩十九首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10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三、 詩話詞話及詞集序跋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歷代詩話續編》。
(五代)歐陽炯〈花間集序〉:趙崇祚編,《花間集》(明崇禎間虞山毛氏汲古閣刊詞苑英華本)。
(宋)王灼,《碧雞漫志》,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宋)楊湜著,(清)沈雄編著:《古今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湖. 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澄暉堂刻本影印)。
(宋)曾慥:《高齋詩話》,收《宋詩話輯佚》繁體橫排本(中華書局1980年9月
版)。
(宋)劉攽:《中山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
(中華書局:2011年)。
(宋) 陳師道:《後山詩話》,收錄於(清)何文煥《歷代詩話》本(台北:
漢京文化公司, 1983 年),頁 309。
(宋)林景熙:〈胡汲古樂府序〉, 《霽山集》,卷 5。收錄於《知不足齋叢書》第 25 集(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 年) 。
(宋)晏幾道:〈小山詞序〉,見《彊村叢書》,孝臧(輯校編撰)《彊村叢
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
(宋)劉辰翁:〈辛稼軒詞序〉,收錄於(宋)辛棄疾著,朱得才校注:《辛
棄疾詞新釋輯評下冊》。
(宋)陳世脩:〈陽春集序〉,見《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93 年) 。
(宋)汪莘〈方壺詩餘自序〉,朱祖謀《彊村叢書》冊11(臺北:廣文書局,
1970年)。
(宋)李清照〈詞論〉,收錄於(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3 年)。
(宋)楊湜:《古今詞話》,收錄於唐圭章編,朱德才增訂注釋:《全宋詞 增訂注釋》卷二。
(元)楊載《詩家法數》,收錄於(清)何文煥主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金)王若虛:《滹南詩話》卷 2,收錄於丁仲祐:《續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3 年),上冊,頁 622—623。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卷 3,收錄於唐圭璋主編: 《詞話叢編》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清)沈曾植《菌閣瑣談》收錄於唐圭章:《詞話叢編》(中華書局:2005年)。
(清)劉熙載《藝概》(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收錄於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第三冊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清/民)陳洵:《海綃說詞》,收錄於唐圭璋、潘君昭主編:《唐宋詞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丁仲祜:《續歷代詩話》上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
曾棗莊、曾濤編:《蘇詞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四、筆記、小說、雜錄
(唐)孫棨: 《北里志》,收錄於《古今說海》第6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收錄於《寶顏堂祕笈》第19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收錄於《學津討原》第22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張泌:《妝樓記》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五代)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古新書局,1980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台北:中華書局,2006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錄於嚴一萍輯選:《知不足齋叢書》第16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藝文印書館)。
(宋)文瑩:《湘山野綠卷上》(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
(宋)丁傅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孟元老著,(民)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卷5(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52部史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錄於《學津討原書》 第19函(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張瑞義:《貴耳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葵辛雜識》續集下(中華書局,1988年)。
(宋)祝穆:《方輿勝覽》,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册 471, 卷 1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 月)。
(宋)沈括《夢溪筆談》(湖南:岳麓書社,2002年)。
(宋)周密撰、張茂騰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邁著、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陳鵠:《耆舊續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錄於《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86)。
(明)佚名:《嫖經》,收錄於朱元亮輯注、張夢征匯選:《青樓韻語》(台北:廣文出版社,1980年)。
(明)蔣一葵著,呂景琳點校:《堯山堂外紀》(外一種)(中華書局:2019年)。
(明)梅禹金纂輯:《青泥蓮花記》,收錄於《明清筆記史料》冊60卷8(北 京:中國書店,2000年)。
(明)計成撰,倪泰一譯注:《園冶》(重慶出版社,2017年5月)。
(清)李漁編:《連城璧 》(古今小說集成編委會,上海:古籍,1994年)。
(清)張廷華編:《香豔叢書》第1集卷1(台北市:古亭,1969年)。
五、傳記、畫
(宋)劉昫等修:〈陳子昂傳〉,《舊唐書》卷190中(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元)脫脫等修:〈辛棄疾傳〉,《宋史》卷401(台北: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年)。
(元)脫脫等修:〈蘇軾傳〉,《宋史》冊15卷338(北京: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1965年)。
(漢)伶玄:《趙后外傳》,收錄於《古今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宋)劉松年:〈向茶販買茶女人〉(《故宮名畫選粹》,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0年)。

六、近代相關研究
丁壽田、丁亦飛:《唐五代四大名家》(商務印書館,1940年)。
于中航:《李清照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中華書局,1998年)。
方建新:《宋代婚姻論財》,《歷史研究》第三期(1986年)。
王兆鵬:《唐宋詞名家演講錄》(台北:華藝學術,2006年)。
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敘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
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社,1968年)。
王德威、陳國球:《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三聯書店,2014年9月)。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2004)。
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
田苗:《女性物事與宋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崇才:《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余天池、李書:《宋金說唱伎藝》(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余東升:《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台北:洪葉出版社,1995年12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文化》(台本: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溪:《內外之間:屏風意義的唐宋轉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邢鐵:《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孟暉:《花間十六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11月)
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學生書局,2007年)。
林義光:《詩經通解》(台中市:文听閣《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影印 民國19年作者自印本 ,2008年)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14年)。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
知緣村:《聞香識玉:中國古代閨房脂粉文化演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聯經出版社,2015年7月)。
范曉燕:〈唐宋詞與士林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韋金滿:《周邦彥詞研究》,(台北:莊嚴出版社,1984 年9 月)。
修君:《中國樂伎史》,(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
倪再沁:《宋代山水畫南渡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常金蒼:《周代禮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大安出版社:1996)。
張邦煒:《宋代婚姻與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梁庚堯編著:《宋代科舉社會》(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12月)。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
郭威:《曲子的發生學意義》(台北:學生書局,2013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
陳祖美:《李清照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滿銘:《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1月)。
陳福升:《繁華與落寞—柳永、周邦彥接受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黃寬重:《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7月)。
楊海明:《唐宋詞與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葉淑音:《晏殊、歐陽脩的選體心理與詞情特質探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葉嘉瑩:《詞學古今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2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學生書局出版社,2000年)。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 新亞研究所,1963年)。
劉月珠:《唐人音樂詩研究: 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主》(台北:秀威出版社,2007年)。
劉揚忠:《周邦彥傳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劉揚忠:《唐宋詞流派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蔡英俊:《遊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台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5月)。
蔣曉城:《流變與審美視閾中的唐宋艷情詞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諸葛憶兵:《李清照與趙明誠》(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錢錫生:《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莎莉著,丁佳偉、曹秀娟譯:《儒學與女性》(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饒宗飴:《選堂集林·敦煌學》(中華書局,2016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年)。
龔鵬程:《思想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吳熊和:《十大詞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8 月)。
(日)加騰繁:《唐宋時代的市》,《福田德三博士追憶論文集》(1933年),並收錄於(《中國經濟史考証》)上,中譯本第1卷,台北:商務印書館,1959年)。
(日)保刈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日)齋藤茂著,申荷麗譯:《妓女與文人》(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年)。
(美)Tuan, Yi-fu段義孚:《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立緒出版社,2014年)。
(美)伊沛霞:《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美)田安著,馬強才譯:《締造選本《花間集》的文化與境與詩學實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
(美)艾朗諾著,趙惠俊譯:《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英)約翰.伯格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群學出版,2006)。
Andrea Dworkin,1974:Woman-Hating.Yew York:Dotton.
Beverly Bossler: Courtesans, Concubines, and the Cult of Female Fidelity: Gender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1000-1400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Butler J.: Gender Trouble. London:Routledge.
Foucault M: Discipline and Punish. London : Alien Lane,1977
Grosz,E. :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142
Henri Lefebvre, Donald Nicholson-Smith tran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1991.
Peter Burke: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Peter Burke:The Social History of Language, Peter Burke and Roy Porter,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Ronald Egan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 9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Shuen-fu L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 Chiang K'uei and Southern Sung 'Tz'u' poetry, Princeton (N.J.) : University press, 1978.
Stephen Owe: 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Essays on the Mid-Tang,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Samei , Majia Bell: Gendered Persona and Poetic Voice: The Abandoned Woman in Early Chinese Song Lyrics,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1996.
Tim Creswell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出版:2006年)。
Tseelon,E.:The Masque of Femininity. London: Sage. 1995
Xiaorong Li: Women’s Poetry Of Late Imperial China : Transforming the Inner Chamber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2).
Young, I.M.: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七、專書論文
牛志平:〈唐代妒婦述論〉,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稻香出版社,1991年)。
牛志平:〈從離婚與再嫁看唐代婦女的貞節觀〉,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10月)。
王水照:〈蘇軾豪放詞派的涵義與評價問題〉,《蘇軾論稿》. (臺北:萬卷樓圖書,1994 年),頁183-192。
全漢昇:〈宋代女子職業與生計〉,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 :牧童出版社 ,1979年10月)。
刑鐵:〈唐宋時期女的分家權益〉,收錄於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頁155-205。年)。
李淑媛:〈唐代的家庭暴力—以虐妻、毆夫為中心之思考〉,收錄於《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余舜德:〈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收錄於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收錄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5),頁213─268。
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美學的散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頁245-264。
徐復觀:〈心的文化〉,收錄於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頁242-249。
袁俐:〈宋代女性財產權述論〉,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4月),頁173-213。
高世瑜:〈中古性別制度與婦女〉,收錄於杜芳琴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高邁:〈中國娼妓制度之歷史的搜究〉,《中國婦女史論集》(稻香出版社,1978年),頁118-127。
康正果:〈唐宋詞:新的融合與分化〉,《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頁283-350。
張國剛:〈中國士族文化的下移—唐宋社會變革的一個側面視角〉,《近世中 國之變與不變》(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張宏生:〈論清代女詞人的艷情詠物詞〉,《清華學報》新卷48第3期(2018年9月),頁525-550。
張惠民:〈知己意識與贈妓詞〉,《宋代詞學審美理想》 (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梁庚堯:〈南宋的貧士與貧宦〉,收錄於《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冊)(台北:允晨出版社,2001年)。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的思婦文本〉《漢魏六朝文學 新論— 擬代與贈答篇》(里仁書局,1997年)。
畢恆達:〈家的想像與性別差異〉,收錄於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出版,2003年)。
陳寅恪:〈論韓愈〉,收錄於《今明館從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傅樂成,〈唐代婦女的生活〉,《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1977年)。
游惠遠:〈宋代婦女財產權〉,《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頁31-52。
黃俊傑:〈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楊柏嶺:〈深情暗共知:女性填詞心態與詞學兩性批評〉,《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社,2007),頁64-81。
楊海明:〈「男子而作閨音」─唐宋詞中一個奇特的文學現象〉,《唐宋詞主題探索》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5),頁1-13。
葉嘉瑩:〈女性語言與女性書寫—早期詞作中的歌妓之詞〉,陳洪、喬以鋼等著:《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性別審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葉嘉瑩:〈從性別與文化談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進〉,陳洪、喬以鋼等著:《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性別審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葉嘉瑩:〈論周邦彥〉,《唐宋名家詞論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7 月)。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收錄於繆鉞、葉嘉瑩: 《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2),頁441-517。
虞雲國:〈唐宋變革視閾中文學藝術的新走向〉,收錄於李華瑞主編:《「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榮新江:〈女扮男裝—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局,2009年)。
趙孝萱:〈宋代才女詞人女性書寫的非「陰性」特質〉,《女性的主體性:宋代的詩歌與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劉靜貞:〈性別與文本—在宋人筆下尋找女性〉,收錄於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9年5月)。
廖蔚卿:〈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 與蕪城賦探討「遠望當歸」與「登臨懷古」〉,收錄於《漢魏六朝文學論集》(台北:. 大安出版社,1997 年12 月。
鄧小南:〈「內外」之際與「秩序」格局:宋代婦女〉,杜芳琴、王政編著:《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鄭毓瑜:〈推移中的瞬間〉,《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鄭騫:〈杜著辛棄疾評傳序〉,鄭騫著,曾永義編:《從詩到曲(上下)》(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騫:〈漫談蘇辛異同〉,收錄於,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 (四)(臺北:學生書局,1986)。
錢穆: 〈靈魂與心〉,《靈魂與心》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76年) 。
鮑家麟:〈陰陽尊卑、乾坤地位—陰陽學說與婦女地位〉,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稻香出版社,1999年)。
龍榆生:〈漱玉詞敘論〉,《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繆鉞:〈論辛稼軒詞〉,《詩詞散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謝桃坊:〈辛棄疾以文微詞的社會文化背景〉,《宋詞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收錄於《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台北:允晨文化,2016年)。
懷玖:〈論詞的特性與詩詞分界〉,《詞學論薈》,(台北:五南出版社,1989年)。
龔鵬程:〈宋代文化在中國的地位〉,《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台北:大安,2001年)。
龔鵬程:〈宋詩與宋文化──我對宋 詩研究的基本看法〉,《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年),頁361-386。
龔鵬程:〈知的反省:宋詩的基本風貌〉,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龔鵬程:〈唐傳奇的性情與結構〉,收錄於《古典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1年12月)。
(日)村上哲見:〈詩與詞〉,《宋詞研究:唐五代北宋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日)內藤湖南:〈概括唐宋的時代觀〉,《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中華書局,1993年),頁10~18。
(日)內藤湖南:《中國近世史》,收錄於夏應元選編:《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博士中國史學著作選譯》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美)Tani Barlow(白露), “Theorizing Woman: Funu, Guojia, Jiating”(〈理論化的女性:婦女、國家與家庭〉),In Body, 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中國的身體、主體與權力》),司安徒、白露主編,芝加哥: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美)柏文莉著,張泓譯:〈身分變化:中國宋朝藝妓與士人〉,《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婦女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4月)。
(英)桂時雨(Richard W.Guisso), “Thunder Over the Lake: The Five Classics and the Perception of Woman in Early China”(《湖邊之雷:〈五經〉與早期中國的女性觀》), In Women in China (《中國女性》), 桂時雨、Stanley Johannesen 主編,紐約:Philo Press, 1981.
Rubin Gayle,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Pp. 3-44 in The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Reader, edited by Henry Abelove, Michele Aina Barale and David M. Halperin. New York: Routledge. (1993[1984]).
Emile Durkheim,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trans. Joseph Ward Swain,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76).


八、期刊論文
丁亮:〈從身體感論中國古代君子之「威」〉《考古人類學刊》第 74 期(2011年),頁 89-118。
王娟:〈略論唐代宮怨詩的興盛〉《九江學報》(社會科學版) 26卷1期 (2007 年 2 月 15日) 。
王國瓔:〈柳永詞之世俗情味〉《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包偉民、魏峰:〈宋人籍貫觀念述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卷第1期(2007年1月)。
包偉民:〈站到觀察歷史的制高點〉,《唐宋歷史評論》第一輯,(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3月1日)。
古正美:〈武則天的〈華嚴經〉佛王傳統與佛王形象〉,《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第五章,頁233-266。
甘懷真,〈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田雲昊:〈宋代禁妓法令初探〉《史穗》第十期(2019年11月)。
刑湘臣 〈宋代廚娘瑣談 〉《文史雜談》5期(1996年)。
朱德才〈東坡樂府分期論〉,《詞學》第11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頁96。
吳旭霞: 〈淺談宋代婦女的就業 〉,《學術研究》10期(1997年)
吳雪伶:〈論先唐宮怨詩的發展及其嬗變〉,《甘肅社會科學》2010卷3期(2007年7月)。
吳鄭重:〈空間介入性別:性別協商的配對競賽理論芻議〉,《地理學報》第69期(2013年6月),頁47-81。
宋東俠 :〈淺談宋代婦女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青海社會科學》6期(2004年)。
李國彤 :〈《東京夢華錄》中女性及文化分層〉,《中國典籍與文化》3期(1998年)。
李瑞華:〈南宋時期新學與理學的消長〉(《史林》第三期,2002年),頁28-34.
李劍亮:〈宋代筆記小說的詞學價值〉,《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5期(2001年9月10日)。
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
李德偉:〈傳播.出版.行銷:以「南宋詞選」為中心之文化探索〉,《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389-414。
李慧琳:〈黃昏卻下瀟瀟雨—評朱淑真之斷腸詞〉,《興大中文研究生論集》(2002年9月),頁14-28。
谷更有:〈唐宋時期從「村坊制」到「城鄉交相生養」〉,《思想戰線》2004年第6期。
卓清芬:〈晏幾道《小山詞》「清壯頓挫」之意涵探析〉(《成大中文學報》22期,2008年10月),頁78-79。
卓清芬:〈「以詩為詞」的實踐:談晏幾道《小山詞》的詩人句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四十八期(2008年),頁315-341。
周兵:〈Peter Burke之新文化史〉,《思與言》第45卷第4期(2007年12月)。
林文勛:〈商品經濟與唐宋社會變革〉,《中國經濟史研究》1期(2004年 )。
林玫儀:〈柳周詞比較研究上〉,《中外文學》 12卷6期(1983年 11月1日) 。
胡雲薇, 〈千里宦遊成底事,每年風景是他鄉──試論唐代的宦遊與家庭〉,《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65-107。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2期 (1994 年6月1日) , 頁271 – 289。
孫隆基:〈「唐宋變革論」在新興的全球史中如何定位〉,《漢學研究通訊》32卷3期(2013年 8月1日) 。
孫瑞穗:〈女性主義的空間再思:介紹女性主義地理學取徑及相關研究〉,《婦運縱橫》第 74 期(台大婦女研究室出版,2005)。
宮云維:〈20世紀以來宋人筆記研究述論〉,《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1月)頁97-128。
徐波:〈論古代文學中的「雨打芭蕉」意象〉《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期(2011年),頁79-83。
桂宇雪:〈古典園林中「芭蕉聽雨」造景模式探析〉,《大眾文藝》(2019年6月6日)。
馬麗梅:〈論宋代宴飲活動語詞的互動關係〉,《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6卷第4期(2013年8月)。
高友工:〈小 令在詩傳統中的地位〉,《詞學》第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 年)。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台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9月)。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997年4月)。
粘振和:〈宋代鬥茶內涵的轉折: 以蔡襄茶學理論為核心的討論〉,《成大歷史學報》第四十一號 (2011 年 12 月),頁 175-198。
陳秀芬:〈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81本第4分(2000年12月)。
陳金英:〈北宋查俗掠影—以蘇軾茶詞為主的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三十八期,2012年3月),頁205-234。
陳昭瑛:〈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2006年)。
陳美華:〈公開的勞務、私人的性與身體:在性工作中協商性與工作的女人〉,《台灣社會學》第11期(2006年6月)。
陳慷玲:〈周邦彥詞之敘事現象〉,《成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9年4月)。
陳慷玲:〈溫庭筠十四首《菩薩蠻》之「空間蒙太奇」〉,《東吳中文學報》第18期(2009年11月),頁99-116。
陶晉生:〈北宋婦女的再嫁與改嫁〉(《新史學》六卷三期,1995年9月)。
彭華、賀文峰:〈周敦頤性別意識微探〉(《船山學刊》第一期,2008年)。
彭詰瑩:〈「天涯同是傷淪落」--宋歌妓詞中的知己意識〉,《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 26 卷第 1 期(2006)。
程民生:《略論宋代市民文藝的特點》,《史学月刊》第6期(1998年)。
黃忠慎:〈輯錄、考據與評論----王應麟三家《詩學》探討〉,《文與哲》第26期(2015年6月),頁335-378。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學」:特質與含義〉,《國際漢學》第四輯(大象出版社,1999年8月)。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002年)。
黃修明:〈酒文化與中國古代社會政治〉,《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02年7月),頁127-131。
黃淑貞:〈《全宋詞》垂簾「隔中有透」 視覺意象探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八十期(2014年5月),頁81~108。
黃寬重:〈海峽兩岸宋史新研究動向〉,《新史學》三卷一期(1992年3月)。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台大中文學報》30期,2009年)
葉嘉瑩:〈良家婦女之不成家教的哀歌〉,《中國文化》28期秋季號(2008年)。
寧欣:〈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結構及外來、流動人口數量變化淺論—從〈北里志〉和〈東京夢華錄〉談起〉,《中國文化研究》2期(2002年)。
寧欣:〈唐宋城市經濟社會變遷的思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2006年)。
廖本全、李承嘉:〈「存在空間」的詮釋: 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第六卷地一期(2003年5月)頁83-104。
趙雨樂:〈論孫國棟及其唐宋變革論的史學視野〉,《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劉少雄:〈宋人詩餘觀念的形成〉,《台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年12月)。
劉少雄:〈東坡黃州文散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卷3期(1995年9月),頁143-158。
劉少雄〈論柳永的艷詞〉:《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9 期(1996年)。
劉後濱:〈分化與重組:制度史視野下的唐宋單元〉,《唐宋歷史評論 第一
劉昭明〈《賀新郎》(乳燕飛華屋)詞論蘇軾在黃州時期之心境與寫作手法〉,《漢學研究》12卷1 期(1994 年 6 月),頁275-315。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銘中所見北宋是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月刊》第4期(台北:台大婦女研究室,1993年),頁21-46。
潘朝陽:〈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地理研究叢書第二十六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印行,2001年)。
潘朝陽:〈地理學與人文關懷〉,《中等教育雙月刊》,第39卷第二期(1988年)。
潘朝陽:〈現象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十九期(1991年)。
鄧小南:〈宋代歷史再認識〉,《河北學刊》(2006年5月)。
鄭毓瑜:〈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15期 (2006 年12月1日) ,頁257 – 272。
鄭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第 41 卷第 1 期,2011 年 3 月)。
鄭繼猛:〈近年來宋代筆記研究述評〉,《甘肅社會科學》(蘭州,2008年),頁37-41。
輯》(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顏汝庭:〈近二十年來兩岸宋代婦女史研究概述(1985-2004)〉,《史耘》第11期(2005年12月)。
顏崑陽:〈 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8 期(2006年),頁55-87。
顏崑陽:〈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第15期(2010年6月)。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期(1998年7月)。
顏智英:〈東坡詞篇章結構探析—以黃州作〈浣溪沙〉五首為考察對象〉(《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9期,2004年),頁23-42。
顏智英〈從地域文化看蘇軾詞的杭州書寫〉,《文與哲》第16期(2010年6月),頁237~282。
羅賢淑:〈論唐五代宮怨詞的創作因由與藝術風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10年4月),頁81-96。
蘇利海:〈史上最美的歌妓—評周邦彥的《少年游》〉(《語文學刊》,2010年6月)。
(日)西紀昭:〈蘇軾初期的送別詞〉一文,《中外文學》(1978年)。
(美)林順夫:〈論南宋詞所展現的「物趣」、「夢境」、與「空間邏輯」的文化意義〉《嶺南學報》,復刊號(第一、二輯合刊)(2015年3月),頁33-83。
(美)席安琪(Angela Zito), “Ritualizing Li: Implication for Studying Power and Gender”, Positions 1.No.2(Fall 1993):321-348.
(美)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8月),頁21~50。
Gernot Bohme〈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當代》第188輯(2003年4月),頁10-33。
Furth, Charlotte, “Androgynous Males and Deficient Females: Biology and Gender Boundarie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9.2 1988: 1-31.
Tuan, Yi-fu, “Place: An 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Geographical Review 65:2, 1975: 151-165.

九、研討會論文
李杉:《宋代女詞人書寫的身分意識》,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淑香:〈典範.挪移.越界──李清照詞的雙音言談〉為研究計畫「典範.挪移.越界—李清照的雙音言談」執行成果。收錄於《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劉少雄:〈明清詞學中東坡詞情的論證與體悟〉 ,《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劉馨珺:〈從墓誌銘談宋代地方官的赴任〉,《宋代墓誌銘的文本分析與實證運用》(東吳大學:2003年10月18-19日)。
(日)柳田節子:〈宋代的雇用人和奴婢〉,《國際宋史研究會論文選集》(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十、學位論文

王子涵:《宋代娛樂生活-瓦舍文化》(東吳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3年)
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台灣師大地理系博士論文,2000年)。
林玉玫:《宋代戰爭詞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7年)。
紀宇謙:《前後蜀創業集團暨中央權力結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年)。
胡雲薇:《延續與斷裂:唐宋之間北方的士人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4年)。
夏婉玲:《張先接受史》,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
張甡:《宋代筆記小說詞話的詞論研究》(瀋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張嘉惠:《北宋詞閨閣書寫之研究-以柳永、秦觀、李清照為觀察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陳佳慧:《北宋妓詞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陳宥伶:《陸游詞接受史》,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12年)。
黃智明:《林義光《詩經通解》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
楊貞莉:《北宋士大夫的城居與生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葉淑音:《晏殊、歐陽脩的選體心理與詞情特質探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溫雅茹:《清真詞時空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