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
作者:林玟君
作者(外文):Lin, Wen-Jiu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明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江戶漢學荻生徂徠古文辭學蘐園學派古文辭學派《詩評》楊慎(升菴、升庵、用修、用脩、太史)六朝論述六朝學《麗情集》《五言律祖》《絕句辯體》《升菴詩話》《升菴詞品》《墨池璅錄》《書品》Sinology in Edo periodEdo Classics ScholarOgyu Sorai(荻生徂徠)Chinese classicsKenengakuha(蘐園学派)Kobunjigaku(古文辞学)Six dynasties(六朝)Yang Shen (楊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名為「楊慎『六朝學』研究──兼論江戶時代荻生徂徠的容受」,意在借鑒日本江戶中期漢學家荻生徂徠學習明代文學,並利用明代文學理論,回應江戶當時的日本漢學弊端,建構「古文辭學派」之方式,進行對現行中國古典文學理論建構之反思。本研究自文獻與版本目錄考證出發,於現存楊慎之各類著作中,蒐集、歸納、整理散落於楊慎詩、詞、筆記、書學論著等各類撰作中的六朝論述,復參酌楊慎生平學術風格,以及明代文學風尚,將其回應明代文學流弊的苦心,後設建構成「六朝學」此一文學理論體系。本研究更嘗試藉由中、日書物流傳史料,由楊慎著作東傳日本之歷史事實,設法歸納出「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徠」此一跨文化之知識圖譜,並且嘗試論證「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此理論脈絡相繫之可能性,企圖補充從來對明代楊慎「六朝學」批評與研究之不足,將楊慎從依附於明代復古,或是被輕易以「六朝派」概括的論述中獨立出來,統整其學說獨到之處。換言之,本研究旨在自「文獻學」、「版本學」與「文學理論」三方向,融通並建立楊慎「六朝學」之架構,及其學術在中、日文化史上的流播軌跡,進而補充檢討過去文學史之不足。
為求融通「楊慎—荻生徂徠」於明代古典文學、古籍文獻的中、日交流與受容,本研究除了緒論與結論外,正文以建構楊慎「六朝學」為主軸,並援引、兼論關荻生徂徠之說。本研究一方面探索楊慎對明代文學批評之關懷核心,另一方面以荻生徂徠學說作為論證、建構中國古典文論之參照,職是,各章節之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與具體方法、第二章為「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第三章為「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第四章為「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第五章為「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第六章為「結論」。
第一章「緒論」。本章自中、日書籍之流傳與收藏故事談起,透過對於中國明代書籍海外傳藏狀況的調查(以本研究主題楊慎著作為核心),及這些書物在江戶日本的傳播狀況,由歷史發展思索文化交流活動的意義。一方面自楊慎著作中,歸納、整理其學說傾向六朝的諸般特色,一方面以「楊慎—楊慎著作─楊慎學術—江戶荻生徂徠」為宗旨,並試圖推進「楊慎—六朝學—江戶荻生徂徠」之理論架構,企求進行歷史性、文學性跨文化的比較,展演百年來的文化流衍地圖,以祈構築一跨文化的楊慎「六朝學」知識圖譜。
第二章「楊慎《世說舊注》與人物筆記書寫」。本章從陳洪綬之「楊升庵簪花圖」談起,分析楊慎在抑鬱不得志之際,其「佯狂」、「奇裝異服」行為的背後,如何含藏著對魏晉人物「任誕」行跡的追摹,以及借「服妖」舉止以抒諷諭之目的。順此脈絡,進一步探討楊慎纂輯《世說舊注》的目的、宗旨,以及是書所輯佚之內容,對於既往《世說新語》故事的補充作用。最後,通過楊慎多篇筆記人物書寫,剖析其對魏晉人物事蹟的愛好,不僅表現在考據和個人行跡,更假筆記體裁以寄筆端,以魏晉筆記體記載其所忻慕之人物,既是對六朝人物筆記的繼承,亦是借六朝文學體裁寄遇自身的時代價值。
第三章「楊慎對六朝文藝的選評」。本章自古籍文獻學出發,針對《楊升菴批點文心雕龍》、《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以及《墨池瑣錄》、《書品》等書學論著,進行書誌資料的比勘與考證。其次,經由文本內容的考證與分析,爬梳《楊升菴批點文心雕龍》之點評文字與圈點工夫,探求楊慎六朝論述之理論淵源,及其將六朝詩論、文論運用在個人文學批評與創作,所欲表達的文學理想。循此脈絡進一步探討《選詩》三卷《外編》三卷《拾遺》二卷所呈現的文本現況與編選意識。最後,探討楊慎對六朝書學的編選與主張,並經由其個人書作與魏晉書帖之比勘,論證楊慎書學亦摹習六朝帖學的欣趣。自文學批評、詩歌選集、書學理論三種層面,論證楊慎「六朝學」的宗旨與內涵。
第四章「楊慎詩詞著作中的六朝論述」。全章旨在審視楊慎承繼中國文學「以選為評」之《選》學傳統,採六朝儷篇成集,纂輯《五言律祖》、《選詩外編》、《絕句辨體》等選本,辨析其復古詩學觀及各選本之選錄尺度,申論楊慎主張欲觀漢魏遺音,追求詩歌典雅,當自六朝詩入手的詩學信仰。本章更由詩學理論擴及詞學理論,探討楊慎的詞學論述,及其對填詞藝術技法、聲律音調的主張。一方面,由《詞品》著手,分析楊慎對「詞」之源流,及對時人填詞弊病的反思。另一方面,顛破時人論詞度曲,必宗宋詞的傳統。楊慎追本溯源,強調「詞」是「詩」之變體,是解散詩句句式結構,作長短句韻語而成,此亦「詞」謂之「詩餘」本因。又,「詞牌」名稱,亦多發端自六朝詩之語,是以其論詞觀點獨樹一幟,將「詞」之濫觴,溯及古詩,推本歸源於六朝詩歌。最後,復將楊慎理論對照作品,藉由《廿一史彈詞》(《歷代史略詞話》)、《升庵長短句》等著作,從「理論」的檢視,回應到「創作」的「實踐」層面。全章試圖具體而微地闡發楊慎在詩詞學方面之創見,並肯認、發揚其欲矯正時弊,回應明代文壇詩詞風尚與觀念的苦心孤詣。
第五章「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容受與闡發」。本章一方面梳理江戶時期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之引用,一方面分析徂徠的詩學論述,釐清其對中國明代詩學觀念的接受與應用,此外,本章更考證日本早稻田大學服部文庫典藏之徂徠《詩評》寫本,首先,自書誌學研究的觀點,揭示該寫卷的傳藏特色,及和寫本的鈔寫知識;其次,將該卷和漢混淆文之內容逐一釋文、解讀,剖析其要旨,從中考述徂徠的詩歌批評觀念,理解徂徠對漢詩批評術語的把握與示範;最後,參酌徂徠的詩學理論與詩作,理解其在漢詩「學習」與「創作」間的風格轉向與選擇。透過以上考察,既釐清徂徠對明代復古詩學的接受與運用,亦把握徂徠漢詩觀念對江戶漢學,乃至中國明代詩學研究的重要參照指標及意義。同時,檢視徂徠漢詩創作,將其理論對照實踐,析論其學習明代文學眾家之長(包含李攀龍、王世貞、楊慎等),致力於擺脫宋儒、宋調的制約,重新審視漢詩「情」、「意」、「理」,著重詩歌遣詞用字間「氣格」、「風調」、「色澤」、「神理」之苦心,理解中(明代)、日(江戶)古典詩歌理論如何進行受容與轉化?重而再次省思楊慎詩學理論在東亞漢詩史上的歷史意義。
第六章「結論」。回顧本研究之特色與貢獻。本研究主要自考證中、日書物流傳出發,首先,考察江戶漢學家所藏楊慎著作,增補既往大庭脩氏《舶載書目》之考證結果。從而比勘校正與楊慎研究相關之古籍版本異文、訛誤、脫漏等處。其次,提出「六朝學」之理論架構,修正暨補充過去雷磊氏、高小慧氏「六朝派」之說法,嘗試建構楊慎「六朝學」之理論範疇。再者,藉由考察荻生徂徠對楊慎學說的徵引,以及兩者理論脈絡相似之處,修正暨補充自松下忠氏以來對徂徠學說的風格歸納與說法,進而釋文並析論荻生徂徠《詩評》,既理解江戶漢學家對漢詩的學習與轉化,更藉此觀察中國明代文學流播至江戶的應用與變化。最後,尅就筆者從事本研究過程中,對中國明代文學與日本江戶文學之關係,以及對文獻、書物考察的種種心得與反省,補述對「中國明代文學於江戶文學之變容」與「數位化時代的古籍文獻學、版本學」之統整與反思,亦申述筆者對未來研究方向之期許。
本研究更藉由對東亞學術發展的觀察,反省歷來的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反思新時代學人當如何理解、敘述中國古典文學,如何使中國古典文學不再只從古代、從中國內部來觀看、書寫中國,能夠開始從「周邊看中國」,故而在材料取則上囊括臺灣、中國、韓國、日本。本研究更希望從日本漢學視域(特別是江戶時代的日本)來觀看中國古典文學,希望透過此相對的視角──江戶漢學家如何理解、想像明代復古文學,使用楊慎學說等,架構跨文化之知識圖譜。同時,本研究更期許透過對日本典藏明代楊慎著作之文獻整理,與荻生徂徠的漢文詩論相互對照比較,對楊慎的文學抉擇及貢獻,作一跨文化的省思與理解,亦對中、日書物流傳,江戶文學與中國明代文學之聯繫,重新省思且再次剖析其間的脈絡細微之處。換言之,緣於中國明代與日本江戶時代密切的書物交流,以及日本漢學家援引明代文學,對日本漢文研究進行反省與回顧的方式,能幫助本研究站在一個新視點,既回顧文獻與歷史的發展,亦重新思考楊慎長久以來被文評家忽視、掩蓋、邊緣化的「六朝學」。
Examining the record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into Japan in the Edo period(江戶時代),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we can find that in the Ming dynasty of China, Li Panlong (李攀龍,1514-1570) and Wang Shizhen (王世貞,1526-1590) headed the "Ancient Resignation(古文辭派)", which was deeply discussed in the Japanese Sinology of the Edo period(江戶時代), especially the Chinese poetries of the Kenengakuha (蘐園學派, a Confucian school sect of Sorai OGYU, 荻生徂徠, 1666-1728, and his disciples) had been influenced. However, the "circulation, tolerance and variation" in East Asian culture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influence/acceptance". Moreover, even the seemingly undoubtedly literary conclusions are removed from the new context, and presenting a completely different look in front of us. Starting with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 " Kenen Collection of Books(「蘐園藏書目錄」)" and "Butsusisyobokukoutatsusyomoku (「物子書示木公達書目」) ", the academic bibliography which was used to teach disciples, and 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re were many of Yang Shen(楊慎)’s works are also collected in them.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poetry theories of the scholars in the Ming dynasty, such as the "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s" in the Ming dynasty, may also be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 Six dynasties(六朝) ." Therefore, before understanding the literary thoughts of Edo Han scholars, Sorai OGYU(荻生徂徠), it is the primary task of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Yang Shen’s discourse on " Six dynasties ".
In view of above mentioned reason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Song Lyrics宋詞), which had important consensus formation system on literary criticism, have been previously mentioned several times on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is research which focuses on the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statements by Yang Shen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horizon on Chinese critical texts, but also addresses two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ignored or not adequately treated in earlier works. Additionally, it trac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linking them with Six dynasties poems(六朝詩), and organizes a new genealogy of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on top of that, Yang Shen shows poetic rhythm and creation rules, methods about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In particular, he persists that the creation forms on Chinese poems and Song poems should be looked back upon poem in six dynasties. Ultimately, this research aims to sort out the theories and creative works of Yang Shen, and implicitly ask the question of how to reconstruct Chinese poem history, when fac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Chinese medieval period, reflecting the literary problems in Ming dynasty. I suggest that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六朝文學) and make use of what we have to re-inspect, as best as we can.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mentioned above, as the special products in literature domain of Ming dynasty, the culture commodities were constantly push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th this particularity, and Yang Shen’s works were exactly the good mirrors which reflected the times.” The Six Dynasties Theory of Yang Shen(楊慎)--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on of Ogyu Sorai” is a research of how the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tradition was traced back and reproduced by Ming(明代)’s intellectual, especially being promoted and reinterpreted by Yang Shen. By searching, gathering and comparing all various fields of Yang Shen’s work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section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e on Yang Shen’s literature theory about Six dynasties creation purpose are clarified in the first section.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collection and versions of Yang Shen’s work, the highest possibilities about Yang Shen’s sketches are attempted to solve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etaphor about ideal new paradigm of Ming, political ambition, life philosophy and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Yang Shen’s creations are revealed in the third section. Also, to probe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that Yang Shen was faced with, an interpretation about consciousness of writers and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 is conducted.
一、 專書
(一) 與楊慎相關書目
〔梁〕劉勰撰、〔明〕楊慎批點、〔明〕梅慶生音註:《楊升菴先生批點文心雕龍音註》十卷(豫章梅氏第六次校刊本)(臺北: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明〕楊慎撰、楊有仁輯:《升菴先生文集八十一卷》(萬曆二十九年重刊本),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文庫藏書。
〔明〕楊慎撰:《升庵文集》卷3,收於王文才、萬光治編:《楊升庵叢書》(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叢書),四川: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
〔明〕新都楊慎著,同里鄭寶琛纂輯、同里王文林編次,天彭李守福、繁江郭宗儀仝校:《總纂升菴合集》,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明〕楊慎撰:《升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明〕楊慎撰、〔明〕四川巡撫張士佩刊:《太史升菴文集》(明萬曆十年刊本),東京:國立公文書館昌平學問所藏本。
〔明〕楊慎:《墐戶錄》、〔清〕李調元校定:《函海》(四川舉人鍾登甲光緒七年八月重鋟於廣漢)第二十函,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明〕楊慎評、梅慶生音註、玄宰甫引:《文心雕龍》(明吳興凌雲刊五色套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楊慎撰,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楊慎:《升菴書品》一卷,光緒七年八月《函海》第二十函,第12帙,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明〕楊慎:《墨池璅錄》四卷,光緒七年八月《函海》第二十函,第12帙,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明〕楊慎:《法帖神品目》一卷,光緒七年八月《函海》第二十函,第12帙,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明〕楊慎輯:《五言律祖》(北平圖書館舊藏嘉靖刊本景照),東京: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藏。
〔明〕楊慎:《絕句辨體》(影印北平圖書館善本微捲),東京:公益財團法人東洋文庫漢籍館藏。
(二) 與荻生徂徠「古文辭學」相關書目
〔日〕荻生徂徠:《論語徵》,收入小川環樹編:《荻生徂徠全集》,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
〔日〕荻生徂徠:《讀荀子》,自筆本,《徂徠山人外集》,東京:審美書院,1941。
〔日〕荻生徂徠:《蘐園藏書目錄》,東京:静嘉堂文庫蔵本。
〔日〕荻生徂徠:《徂徠先生學則》,〔日〕井上哲次郎、蟹江義丸編著:《日本倫理彙編‧古學派之部(下)》,東京:育成會,1904。
〔日〕荻生徂徠:《徂徠集》,《日本漢詩》第三卷,東京:汲古書院,1986。
〔日〕荻生徂徠撰:《徂徠集》(三十卷補遺一卷拾遺二卷)(日本寬政三年(1791)大阪心齋橋筋唐物町南文金堂刊本)《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日〕小川環樹編:《荻生徂徠全集》第3冊,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
〔日〕島田虔次編輯:《荻生徂徠全集》,東京:みすず書房,1973。
〔日〕北田數一:《荻生徂徠讀荀子解題敘説》,東京:審美書院,1941。
〔日〕吉川幸次郎等人校著:《荻生徂徠》,東京:岩波書店,1982。
(三) 古籍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漢〕毛亨注釋、〔唐〕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南朝宋〕劉義慶撰、〔民國〕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8。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南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王世貞撰、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山東:齊魯出版社,1992。
〔明〕李贄:《續藏書》,《李贄全集注》,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明〕焦竑:《玉堂叢語‧文學》,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胡應麟:《藝林學山》,《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李夢陽:〈潛虬山人記〉,《空同先生集》(1976年影印明嘉靖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沈德潛:《列朝詩集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
(四) 近人論著
王水照:《鱗爪文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
王瑤:《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問題》,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王瑤:《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王運熙:《王運熙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王瑤:《中古文學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
李亦園:《文化與修養》,臺北:幼獅文化有限公司,1996。
何偉棠:《從永明體到近體》,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祁小春:《中国古籍の板刻書法》,大阪:東方出版,1998。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臺灣:里仁書局,1998。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吳宏一:〈常州派詞學研究〉,《清代詞學四論》,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0。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
岳淑珍校注:《楊慎詞品校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緒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
孫學堂《明代詩學與唐詩》,濟南:齊魯書社,2012。
孫康宜:《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高小慧:《楊慎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4。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陳東輝:《中日典籍與文化交流史研究》,臺中:文听閣圖書,2010。
陳慷玲:《清代世變與常州詞派之發展》,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
張少康、汪春泓、陶禮天、陳允鋒:《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黃志浩:《常州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浙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葉嘉瑩:《清詞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10。
楊明:《漢唐文學辨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鄭利華:《前后七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劉學銚:《中國文化史講稿》,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藍弘岳:《漢文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
繆越:《詩詞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嚴佐之:《古籍版本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騰軍:《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0。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學生書局,2001。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0。
―あ行―
〔日〕安藤東野:〈蘐園隨筆序〉,《荻生徂徠全集》,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73。
〔日〕家永三郎、吉川幸次郎等:《日本思想大系——藤原惺窩‧林羅山》,東京:岩波書店,1980。
〔日〕岩橋遵成:《徂徠研究》,東京:關書房,1934 。
〔日〕上原究一:《百回本『西遊記』の成立と展開――書坊間の関係を視野に――》,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學位論文,2016。
〔日〕上原究一:〈宋刊本《東都事略》現存諸本の関係について〉,《図書寮漢籍叢考》,東京:汲古書院,2018年。
〔日〕大庭脩:《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吹田市: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67。
〔日〕大木康於《明清文学の人びと》,東京:株式会社創文社,2008。
〔日〕大木康:《冒襄和影梅庵憶語》,臺北:里仁書局,2013。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日〕大木康:《馮夢龍と明末俗文學》,東京:汲古書院,2019。
〔日〕大阪歴史博物館編:《木村蒹葭堂—なにわ知の巨人‧特別展‧沒後200年記念》,京都:思文閣出版,2003。
―か行―
〔日〕京都大學編:《京都帝國大學圖書館案內》,京都:京都大學出版會,1908。
〔日〕興膳宏著、蕭燕婉譯注:《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
―さ行―
〔日〕齋藤希史:《詩のトポス人と場所をむすぶ漢詩の力》,東京:平凡社,2016。
―た行―
〔日〕橘南谿:《北窓瑣談》,《日本随筆大成》第二期一五卷,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
〔日〕高橋智:《書誌学のすすめ―中国の愛書文化に学ぶ》,東京:東方書店,2010。
―な行―
〔日〕長澤規矩也:《和漢古書目錄法》,東京:一誠堂,1962。
〔日〕長澤規矩也:《古書のはなし:書誌学入門》,東京:富山房,1979。
〔日〕長澤規矩也:《中國版本目錄學書籍解題》,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日〕長澤規矩也:《日本書志學研究史》,上海:中西書局,2017。
〔日〕中村真一郎:《木村蒹葭堂のサロン》,東京:新潮社,2000。
〔日〕西村秀人:〈李夢陽の復古理論の根據〉,《笠征教授華甲紀念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は行―
〔日〕板東洋介:〈荻生徂徠と芸道思想〉,《思想‧荻生徂徠─「差異」と「共存」─》第1112号(2016年11月)。
〔日〕平石直昭:《荻生徂徠年譜考》,東京:平凡社出版,1984。
〔日〕福井保:《江戸幕府の参考図書館──紅葉山文庫》,埼玉:学校法人郷学舍,1980。
〔日〕堀川貴司:〈書誌学入門―形態から見た書物の歷史〉,《新しい漢字漢文教育》第55号(2012年)。
〔日〕堀川貴司:〈漢籍から見る日本の古典籍――版本を中心に――〉,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国文学研究資料館《国文学研究資料館調査研究報告》第34號(2014年3月)。
〔日〕堀川貴司:〈官版集部について〉,《國語と國文學》第九十一卷第五号(2014年5月)。
〔日〕堀川貴司:〈古典籍の魅力――蔵書印を中心に――〉,大学共同利用機関法人‧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国文学研究資料館《日本古典籍講習会テキスト》第16號(2019年1月)。
〔日〕堀川貴司:〈講義5――蔵書印について――〉,《日本古典籍講習会テキスト》第17號(2019年7月)。
〔日〕堀川貴司:《書誌学入門──古典籍を見る・知る・読む》,東京:勉誠出版,2010。
〔日〕堀田璋左右、川上多助共編、萩野由監修:《日本偉人言行資料》,東京:國史研究會,1917。
―ま行―
〔日〕松下忠:《江戸時代の詩風詩論-明・清の詩論とその斜陽-》,東京:明智書院,1969。
〔日〕松下忠著、〔中國〕范建明譯:《江戶時代的詩風詩論:兼論明清三大詩論及其影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日〕水田紀久:《水の中央に在り—木村蒹葭堂研究》,東京:岩波書店,2002。
〔日〕目加田誠:〈劉勰的風骨論〉,收錄於《日本研究文心雕龍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
―や行―
〔日〕山下龍二:〈徂徠「論語徵」について(三)〉,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編:《名古屋大學文學部三十周年記念論集》,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1979。
〔日〕吉川幸次郎:《荻生徂徠》,日本思想大系第三十六冊,東京:岩波書店,1973。
―わ行―
〔日〕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服部文庫目錄》,《早稲田大学図書文庫目録》第八輯,東京:早稻田大学,1984。
―や行―
〔日〕吉川幸次郎:《荻生徂徠》,東京:岩波書店,1973。
Georg Anton Friedrich Ast. Grundlinien der Grammatik, Hermeneutik und Kritik (Landshut, Germany: Thomann, 1808), 175-212.
〔美〕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Hermeneutics),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2。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美〕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五) 近人編輯
王勇等編著:《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王建民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洪漢鼎主編:《理解和詮釋》,臺北:東方出版社,2001。
二、 學位論文
王鐿容:《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播:新論楊慎》,桃園:中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
江俊亮:《楊慎及其詞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
林玟君:《陸柬之書陸機〈文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
林惠美:《楊慎及其詞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
許如蘋:《楊慎詩歌與詩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
郭章裕:《明代《文心雕龍》學研究──以明人序跋與楊慎、曹學佺評注為範圍》,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
戚紅斌:《楊慎謫滇對雲南文化的貢獻》,昆明:雲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黃勁傑:《楊慎〈升庵詩話〉之詩學理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曾允盈:《以身博考.四處非家──楊慎滇地書寫探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
楊之嫻《《世說新語》歷代重要評注的比較研究》,臺北: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
鄭伊庭:《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
蔡幸娟:《中國文學中「地域觀」的發展:以文人與民歌之關係為主要範圍的探討》,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00。
劉康麗:《楊慎《五言律祖》研究》,湖南:湘潭大學,2016。
劉桂彰:《升庵詩話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
三、 單篇論文
王運熙:〈從文心雕龍‧風骨到建安風骨〉,《文心雕龍探索》,參見《王運熙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頁88-111。
王永波:〈李調元《函海》編修與版刻考論〉,《上饒師範學院院報》第35卷第1期(2015年2月),頁71-79。
白建忠:〈「楊門六學士」漫議〉,《大理學院學報》,2010年01期,頁51-54。
白建忠、孫俊杰:〈百年來楊慎研究綜述〉,《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07年3月。
李勤合:〈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增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五卷,第二期,2005年,頁163-168。
李春光:〈《函海》述略——一部以收蜀人著述為主的叢書〉,《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1992),頁89-92。
林玫儀:〈韻律分析在宋詞研究上之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3月。
侯美珍:〈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五卷,第二期,1992年,頁100-115。
高小慧:〈楊慎研究綜述上〉(上),《天中學刊》,第1期第21卷,2006年2月。
高小慧:〈楊慎研究綜述上〉(下),《天中學刊》,第21期第3卷,2006年6月。
孫芳:〈楊慎研究現況及展望〉,《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第28卷,第一期,2011年2月。
郭偉玲:〈楊慎與圖書編撰學〉,《四川圖書館學報》,2005年第4期。
陳可馨:〈試論楊慎詩學中六朝論述的背景、途徑與地位──兼論以楊慎為首之六朝派提法的合理性〉,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第三十三期,2012年1月,頁93-130。
陳岸鋒:〈格調的追求──論沈德潛對明清詩學的傳承與突破〉第二節「格調說淵源述略」,《漢學研究》第24期(2006年12月),頁227-231。
張崑將:〈荻生徂徠「不言」的詮釋方法析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 (2005年11月),頁139-169。
張文朝:〈《論語徵》中所見荻生徂徠之《詩經》觀〉,《成大中文學報》第61期(2018年6月),107-146。
張高評:〈宋人詩集選集之刊行與詩分唐宋─—兼論印刷傳媒對宋詩體派之推助〉,「宋詩宋調之建構」,《東華漢學》第7期(2008年6月),頁87-89。
張高評:〈苕溪漁隱論宋詩宋調之形成──以歐、王、蘇、黃詩鋒為例〉,《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三期(春季號)(2011年3月),頁29-58。
童慶炳:〈《文心雕龍》「風骨清峻」說〉,《文藝研究》第六期(1999年),頁39。
楊玉成:〈閱讀與規訓:南宋科舉評點與印刷文化〉,發表於2007年1月8日中央研究院與暨南大學歷史系和中文系舉辦之「傳統中國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研討會,頁1。
鄭利華:〈楊慎詩學中的詩史意識與知識觀念〉,臺北:東吳大學明清的文人世界──第五屆古典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4月25-26日,頁1-18。
鄭利華:〈前後七子詩論異同──兼論明代中期復古派詩學思想趨勢之演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3期(2003年9月),頁3-21。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88年)。鄭毓瑜:〈文心雕龍的辭氣論--兼論辭氣品鑒與人物品鑒的關係〉,《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年11月),頁409-426。
劉平中:〈李調元乾隆諸版《函海》述略〉,《中華文化論壇》第5期(2012),頁139-142。
劉平中:〈天下奇書:《函海》的版本源流及其價值特點〉,《唐都學刊》第3期(2012),頁67-73。
劉少雄:〈周濟與南宋典雅詞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9月),頁171-172。
鄭騫:〈明詞衰落的原因〉,《大陸雜誌》(第15卷第7期)(1968年10月),頁211-212。
藍弘岳:〈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批判〉,《漢學研究》第33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69-203。
藍弘岳:〈荻生徂徠的翻譯方法論──訓讀與徂徠的「譯學」〉,《翻譯學研究集刊》第11輯(2008年12月),頁85-117。
藍弘岳:〈《荀子》與德川思想史-以荻生徂徠的《荀子》論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7卷第4期(2017年12月),頁23-41。
藍弘岳:〈德川前期における明代古文辭派の受容と荻生徂徠の「古文辭学」―李.王關係著作の將來と荻生徂徠の詩文論の展開〉,《日本漢文學研究》第3期(2008年4月),頁47-82。
藍弘岳:《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医学・兵学・儒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年),頁40-70、117-133。蔣洪生‧福田忠之:〈徂徠学派の詩文論とその展開―「抒情」と「格調」をめぐって〉,《日本思想文化研究》第4卷第2号(通卷第8号)(2011年7月),頁16-33。
顧春芳:〈論古文辭學派如何接受明代後七子的文論〉,大阪府立大学人文学会《人文学論集》第33集(2015年3月),頁39-47。
顧春芳:〈重新考訂李攀龍《唐詩選》的意義〉,大阪府立大学人文学会《人文学論集》第35集(2017年3月),頁37-49。
顧春芳:〈荻生徂徠對明代宗唐詩學的接受:以《唐後詩總論》為中心〉,大阪府立大学人文学会《人文学論集》第36集(2018年3月),頁71-78。
顧春芳:〈論荻生徂徠的漢詩〉,收錄於大阪府立大学人文学会《人文学論集》第37集(2019年3月),頁97-112。
龍沐勛:〈兩宋詞風轉變論〉,《詞學季刊》(第2卷第1號),頁19。
龔鵬程:〈從杜甫、韓愈到宋詩特色的形成〉,收錄於《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7年),頁1-20。
四、網路資料
高野山釈迦文院歷史簡介:http://syakamonin.jp/history.html。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所藏資料特別展:「将軍のアーカイブズ」http://www.archives.go.jp/exhibition/digital/shogunnoarchives/index.html。
湯島聖堂財團法人斯文會:http://www.seido.or.jp/。
〔美〕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特藏系統,: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428497472$1i。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all.asp?id=2445&lpage=1&cpage=1。
臺灣國家圖書館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http://rbook.ncl.edu.tw/NCLSearch/Search/SearchDetail?item=05321f1fd431460b9db32ee88d514996fDE1NTI1&page=&whereString=&sourceWhereString=&SourceID=1&HasImage=。
早稲田大学図書館「古典籍総合データベース」: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i17/i17_02373/index.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