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日人臺語書寫與象徵性權力關係之研究
作者:潘為欣
作者(外文):Pan, Wei-Hs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賀安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臺語書寫象徵性權力兼松礒熊渡邊雅〈含笑花〉《臺日大辭典》Taiwanese writingsymbolic powerKanematsu IsokumaWatanabe Masari/MasaruSmiling FlowerTaiwanese-Japanese Dictiona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語言符號蘊涵著權力關係,象徵性機制也必定隨著權力的鋪張而發生,官方的語言政策,藉由政府行政單位或教育機關的普及分配,正當化既有的官方權力,支配著場域中語言符號的主流及非主流位置,此即為典型「語言象徵性權力」的再生產機制。植基於「語言象徵性權力」的概念,本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臺語書寫與象徵性權力之間的關係。
臺灣首任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1851-1917)確立「漢字為主,假名為輔」的模式,成為官方及在臺日人的主流書寫型態。雖然在臺日人充分展現出順應官方書寫型態的時勢潮流,不過就用字一致性的層面來看,並未按照官方預期的假名符號路線所進展。此時,兼松礒熊(1867-?)企圖透過吸取羅馬字系統的經驗,提出一套新的假名系統,作為對總督府系統的檢討。對擁護「正統」的渡邊雅(1867-?)而言,兼松式假名植根於羅馬字的改革思維,就是一種格格不入的「異質」產物,於是雙方展開一場表音符號的象徵性權力防守戰。並且,渡邊雅立基於自己的臺語書寫思維,於1903年創作出臺語小說〈含笑花〉,成為推展官方書寫型態的最佳文學作品。而這樣的符號碰撞論調,在1931年《臺日大辭典》出版後有了變化,《臺日大辭典》將官方的「象徵性權力」及「語言論述」連成一氣,使得官方假名的象徵性位階得以在場域中存續,化解過去屢屢遭受民間挑戰的窘境。
Language symbols imply power relations, and symbolic mechanisms must also occur with the extravagance of power. The official language policy,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units 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justifies the existing official power ,and controls the mainstream and non-mainstream positions of linguistic signs in the field. This is the typical reproduction mechanism of " symbolic power of languag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ymbolic power of language",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ese writing in Taiwanese and symbolic power during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The first minister of academic affairs of Taiwan Governor ’s Office, Izawa Shuji (1851-1917), established the model of “Sinograph predominantly, supplemented by Kana”, which became the mainstream writing style in Taiwanese of the official and Japanese in Taiwan. Although Japanese in Taiwan ha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trend of conforming to the official writing style, in terms of word consistency, they had not progressed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Kana symbol route. At this time, Kanematsu Isokuma (1867-?) attempted to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Romanization system to propose a new Kana system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Governor ’s Office system. For Watanabe Masari/Masaru (1867-?), who advocated "orthodoxy", the reform of Kanematsu’s Kana system based on the Romanization system is an outlier "heterogeneity" product, so the two sides launched a symbolic defense of phonetic symbols. In addition, based on his writing thinking in Taiwanese, Watanabe wrote the Taiwanese novel Smiling Flower in 1903, becoming the best literary work to promote the official writing style. This kind of symbol conflict had changed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aiwanese-Japanese Dictionary in 1931. The Taiwanese-Japanese Dictionary combined the official "symbolic power" and "language discourse" into one, which allowed the symbolic rank of the official Kana to survive in the field and resolved the plight of the people challenge in the past.
專書
Basil,Berstein著、王瑞賢譯,《階級、符碼與控制第四卷:教育論述之結構化》(臺北:巨流,2006)。
Michel Foucault, Trans. A.M.Sherigan Smith ,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Tavistock,1994).
P.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川合真永,《通信教授臺灣語講義錄》(臺北: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2)。
川合真永,《新撰註解日臺會話獨修》(臺北: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6)。
川合真永,《新撰實用日臺會話自在》(臺北: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2)。
川合真永,《獨脩自在日臺會話活法》(臺北: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3)。
川合真永,《簡易速成日臺語入門》(臺北:臺灣語通信研究會,1913)。
孔恩著、程樹德等人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2017)。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27)。
何群雄,《漢字在日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前衛,2011)。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南天,1997)。
信濃教育會,《伊沢修二選集》(長野:信濃教育會,1958)。
兼松礒熊,《臺灣語發音學》(臺北:稻江義塾,1900)。
埋橋德良,《日中言語文化交流の先駆者——太宰春台、阪本天山、伊沢修二の華音研究》(東京:白帝社,2000)。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2007)。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2002)。
張子文,《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張興權,《接觸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莊永明,《臺灣百人傳(二)》(臺北:時報出版,2000)。
陳培豐,《想像和界線: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2013)。
陳筱琪,《圖解閩南語概論》(臺北:五南,2016)。
鄒嘉彥、游汝傑,《社會語言學教程》(臺北:五南,2007)。
漢字統一會,《同文新字典》(東京:泰東同文局,1909)。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臺北法鑑——皇華臺北 鑠法薪傳》(臺北: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2019)。
臺灣憲兵隊,《臺灣土語入門》(臺北:臺灣憲兵隊,1897)。
臺灣憲兵隊著、宋建和譯,《臺灣憲兵隊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9)。
臺灣總督府,《日臺大辭典》(臺灣:臺灣總督府,1907)。
臺灣總督府,《訂正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臺北:臺灣總督府,1901)。
臺灣總督府,《臺日大辭典(上卷)》(臺北:臺灣總督府,1931)。
臺灣總督府,《臺日大辭典(下卷)》(臺北:臺灣總督府,1932)。
臺灣總督府,《臺灣十五音及字母表附八聲符號》(臺北:臺灣總督府,1896)。
臺灣總督府,《臺灣十五音及字母附八聲符號》(臺北:臺灣總督府,1895)。
臺灣總督府,《臺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臺北:臺灣總督府,189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三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4)。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臺灣語教科書》(東京: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1922)。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臺灣語教科書》(臺北:無名會出版部,1932)。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臺灣語教科書》(臺北:無名會出版部,1940)。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臺灣語教科書》(臺北:無名會出版部,1944)。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沿革誌》(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1909)。
劉元滿,《漢字在日本》(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8)。
稻江義塾,《臺灣語(第1號)》(臺北:稻江義塾,1901)。
駒込武著,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單篇論文
伊原大策,〈日治初期的臺語教本系譜〉,《編譯論叢》第6卷2期(2013.09),頁67-98。
江秀姿,〈台湾における日本統治明治期の台湾語教育——教員講習所及び国語学校を中心に〉,《東吳日語教育學報》第30期(2007.07),頁49-79。
李尚霖,〈台湾植民地時代初期における日本統治と清代官話——「複通訳制」下の台湾官話使用者を中心に〉,《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頁 55-83。
村上嘉英,〈日本人の台灣における閩南語研究〉,《日本文化》第45號(1966.11),頁62-108。
林俊育,〈臺灣文化資產(三):《臺日大辭典》ê初探〉,《臺灣文學評論》第5卷2期(2005.04),頁261-264。
洪惟仁,〈小川尚義對漢語研究的貢獻〉,《臺灣語文研究》第4期(2009.09),頁33-68。
洪惟仁,〈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臺灣史研究》第1卷2期(1994.12),頁25-84。
唐羽,〈黃金的歷史與金瓜石礦山的興替(中)〉,《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學刊》第7期(2019.01),頁6-29。
徐炳三,〈近代日本對中國東北基督教的宗教調查及其政治意圖〉,《日本帝國下的基督教會》(桃園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臺北市:遠流,2019),頁45-76。
冨田哲,〈台湾語通訳者の活動空間と主体性—市成乙重と日本統治初期台湾—〉,《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頁85-129。
許雪姬,〈臺灣語集中顯現的澎湖歷史——由日治時期最早編成的《臺灣言語集》、《臺灣日用土語集》談起(上)〉,《硓????石》第69期(2012.12),頁96-126。
許雪姬,〈臺灣語集中顯現的澎湖歷史——由日治時期最早編成的《臺灣言語集》、《臺灣日用土語集》談起(下)〉,《硓????石》第70期(2013.03),頁59-80。
曾品滄,〈日治時期臺灣菜譜的演進與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臺灣史研究》第25卷3期(2018.09),頁43-82。
黃幸素,〈伊澤修二與小川尚義的語言觀——從日語教育的觀點論述〉,《臺灣語文研究》第4期(2009.09),頁87-99。
黃馨儀,〈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通訳兼掌制度—筆記試験の実施とそれが台湾語表記法に与えた影響—〉, 《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頁171-222。
楊承淑,〈譯者的視角與傳播:片岡巖與東方孝義的臺灣民俗著述〉,《日治時期的譯者與譯事活動工作坊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13-41。
楊承淑,〈訳者の役割とその知識生產活動—日本統治期の台湾における法院通訳小野西洲を例として—〉,《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223-280。
董忠司,〈漢字類型與詞語探源——由現階段臺灣閩南語用字的發展說起〉,《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1期(2011.03),頁1-21。
樋口靖,〈日治時代初期渡臺日人眼中的臺灣話〉,《臺灣文學研究》第8期(2015.06),頁43-96。


學位論文
市川春樹,《日治前期(1895-1919)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教材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
李尚霖,《伊沢修二の漢字論について》(東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科碩士論文,2001)。
李尚霖,《漢字、台湾語、そして台湾話文——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台湾話文運動に対する再考察》(東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科博士論文,2006)。
李幸真,《日治初期臺灣警政的創建與警察的召訓(1898-1906)》(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君慧,《《訂正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音系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陳恒嘉,《日本の領台期に於ける台湾語教育と研究の一考察》(臺北: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所碩士論文,1993)。
陳雅苓,《日治時期臺灣公醫制度的在地化》(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潘為欣,《日治時期臺語白話書寫與文字拼音系統關係之研究——以《語苑》、《臺灣府城教會報》為中心》(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9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系統: http://ds3.th.gov.tw/ds3/app000/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hyerm.ntl.edu.tw/ntlerm/sendurl_api_v3.jsp?url=http://stfj.ntl.edu.tw/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漢珍日治時期臺灣時報資料庫:
http://0-news.lib.ntnu.edu.tw.opac.lib.ntnu.edu.tw/twjihoapp/start.htm
漢珍臺灣日日新報數位資料庫:
http://0-oldnews.lib.ntnu.edu.tw.opac.lib.ntnu.edu.tw
臺語信望愛臺日大辭典臺譯版查詢系統:
http://taigi.fhl.net/dic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