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臺灣糧食體制的形構及其變革(1950-1974年)
作者:曾獻緯
作者(外文):Hsien-Wei Ts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呂紹理
李為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糧食體制冷戰獨立國民經濟體肥料換穀糧食局food systemcold warindependent national economiesfertilizer-rice bartering systemthe Grain Burea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後,面對龐大人口增加的糧食需求,以及外匯短缺的問題;同時臺灣捲入1950年代以後形成的國際糧食體制,政府因應國內的統治需求,以及國際市場變動,賦予糧食多重任務,既是政府重要穩定民心的資源,也是重要的財政工具,更是重要的外交資源,以滿足國家建構需求。本文運用政府檔案、重要人物檔案、官方出版品、調查報告、日記史料、口述歷史等材料,探討在不同歷史階段過程,「獨立經濟體的財政運作」、「多元行動者的互動」、「國內外市場的運作」等三重結構因素如何影響戰後臺灣糧食體制之形成與轉型,並且進一步詮釋這種糧食體制的運作對糧食局的權力結構與農業發展的何種影響。
戰後臺灣糧食體制經歷「戰時糧食體制的承接與轉換(1945-1949年)」、「汲取型糧食體制的摸索與確立(1950-1953年)」、「汲取型糧食體制的落實與定型(1954-1968年)」、「汲取型糧食體制的崩解與轉型(1960s-1974年)」等四個階段的變動,糧食體制在這些變動之中受到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從「汲取型」轉型為「補貼型」,使得統治者必須不斷摸索與調整。而統治者在「獨立國民經濟體的財政運作」、「不同行政機構與利益關係者的互動」、「冷戰局勢下美國的影響」等結構性因素影響之下,不斷改造既有糧食制度,發展出新的糧食制度,才得以確立一套完整的糧食管理制度,並朝不同方向偏移與轉化,以調適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
隨著糧食體制的運作,糧食局形塑出其做為國營糧商的特性,獨佔肥料配銷與臺米出口,得以自行決定肥料換穀的比率,卻將農民排除於肥料配銷、出口活動之外,切斷肥料換穀比率與臺米出口價格、肥料進口價格的關聯,變成純粹的耕農,使得農民無法分享臺米出口所帶來的豐厚利潤。與此同時,糧食局不僅透過肥料換穀的機會,運用肥料換穀比率的手段,將軍糧損失轉嫁給農民,更在臺米高價輸出時壟斷利潤。正因如此,糧食局每年獲得不少的盈餘,不僅用以彌補因支持軍事性財政結構所造成的負擔,並能藉此累積可觀的資產。
另外,由於臺灣農業受限於耕地面積小,以小農型態為主,雖然擁有優良的耕種技術,使得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但是生產成本卻較高。自日治末期便已顯現的侷限性,卻因戰後國內政經環境與國際局勢所帶動起的糧食體制,讓臺米仍有市場需求,掩飾了臺米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足的事實。然而,國內外市場需求降低,造成生產過剩時,統治者既要鞏固統治基礎,還必須保障農民收益,維持糧食自給率,多重因素促使政府推行保價收購,卻造成農民對補貼政策之依賴,降低農民彈性對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At the end of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faced the increasing food demand of the huge popu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foreign exchange shortage after they withdrew to Taiwan. In the same time, Taiwan was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 food system which formed in the 1950s. The government endow food multiple tasks to response the domestic ruling needs a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od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stabilize people, but also an important financial tool and diplomatic resourc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uses government documents, personal files, official publications, investigation reports, diary, and oral material to explore how the three structural factors, which include "financial operation of independent economies",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actors" ,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food regime in the post-war period, and further explained how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would affect the power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Bureau.
The Taiwan’s food regime in the post-war period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rtime food regime (1945-1949)", "the explo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extractive food regime (1950-1953)", "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gularization of the extractive food regime (1954-1968)", and "the dis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tractive food regime (1960s-1974)".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ed of the food regime from the "extractive type" to "subsidy type" was constrained by many objective factors, rulers need to explore and adjust constantly to adapt the situation. The rulers could create a complete set of food management systems to face the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nly if they reform and develop the existing food system constantly and try to establish a new on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financial operation of independent national economies",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stakeholders", and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Cold War era."
Under the operation of the food regime, the Grain Bureau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owned grain merchants. The Grain Bureau not only monopolizes the exclusive right of fertilizers selling, but also the export of Taiwanese rice. Besides, they determine the ratio of the fertilizer-rice bartering. Cutting of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 of fertilizer-rice bartering and the export price of Taiwanese rice and the import price of fertilizers caused farmers unable to share the huge profits brought by the export of Taiwanese r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Grain Bureau manipulated the ratio in the fertilizer-rice bartering system to pass on the loss of military grain to farmers, and even monopolized profits when the high price of rice was exported. For this reason, the Grain Bureau obtains a lot of surplus every year, not only to make up for the burden of supporting the military financial structure, but also to accumulate considerable assets.
Due to the smal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Taiwan’s agriculture is dominated by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mode. Although it has excell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hich has increased the output per unit area, the production cost is higher.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ode have appeared at the late Japanese rule period, but the food regime driven by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fter the war has made Taiwanese rice still have market demand, masking the fact that commodities are not competitive enough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h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is reduced, resulting in overproduction, the rulers must not only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the rule, but also guarantee the farmers' income and maintain the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These factors have led the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e rice price support program, but it also caused farmers to rely on subsidy policies, reducing farmers’ ability to respond to market changes.
中文部分
一、檔案
《總統府檔案》(臺北,總統府藏)
〈糖米外銷情形〉。
《行政院檔案》(臺北,行政院藏)
〈糧政改革方案〉。
〈1960年度480公法剩餘農產品銷售協定暨補充協定案〉。
〈黃金換穀計畫〉。
〈臺灣糧政檢討及戰時糧食供應問題之研析〉。
〈關於臺灣缺糧主要原因及向日本借米案〉。
〈改進糧政意見〉。
〈我向日本售米購肥案〉。
〈四十三年度食米外銷洽售經過情形〉。
〈關於促進肥料用量暨肥料外銷案〉。
〈外銷日本食米案〉。
〈菲律賓向我洽購食米一萬公噸〉。
〈行政院財經會報第二十四次會議案〉。
〈財經會議〉。
〈為補救八七水災損失擬進口小麥黃豆等什糧代替食米消費以確保食米外銷〉。
〈中央公教人員配給米換麵粉比率與限制辦法〉。
〈食米銷日及購肥料案〉。
〈臺灣省政府函請歸還43年至59年度軍糧差價〉。
《行政院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二九五冊一○七四至一○七五〉。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三○八冊一一○四至一一○六〉。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三三四冊一一六二至一一六三〉。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二四○冊九二二至九二三〉。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三○八冊一一○四至一一○六〉。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 臺第三五六冊一二一○至一二一二〉。
《外交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中日貿易(二十一)〉。
   〈中日貿易(二十二)〉。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
 〈對美國外交 (九)〉。
〈各種建議(五)〉。
〈臺閩政情(二)〉。
〈領袖指示補編(十七)〉。
《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
 〈石叟叢書資料彙編(一)〉。
 〈石叟叢書資料彙編(二)〉。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彙輯(八)〉。
 〈陳誠言論集(二)〉。
 〈陳誠言論集-民國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
《嚴家淦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
 〈再任財政部長時:致詞稿(一)〉。
〈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時:物價資料(一)〉。
〈任行政院長時:臺灣省肥料產銷及進出口問題〉。
《糧食部檔案》(臺北,國史館)
 〈臺灣辦理臺灣糧政情形卷〉。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臺北,國史館)
〈美援小麥加工製成之麵粉卷(二)〉。
《外交部檔案》(臺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研究所檔案館藏)
 〈中菲貿易(菲米荒擬購我米事)〉。
〈韓國向我購米案〉。
〈菲律賓向我購米〉。
〈行政院第923至926次會議議事日程及議事錄暨會議資料〉。
〈行政院第948至952次會議議事日程及議事錄暨會議資料〉。
〈行政院第975至982次會議議事日程及議事錄暨會議資料〉。
〈行政院第983至987次會議議事日程及議事錄暨會議資料〉。
〈臺日財物貿易〉。
〈韓國向我購米案〉。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代研究史所藏)
 〈糧食問題及工作報告〉。
 〈糧食局財務會議及請外籍公司代為設計糧食會計制度〉。
 〈關於臺米輸菲易貨一案〉。
〈會議紀錄節略第123至125次〉
《行政院國家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代研究史所藏)
   〈剩餘農產品計畫-省糧食局財務問題-肥料匯率差價、肥料價款及肥料分配制度〉
〈剩餘農產品計畫─軍公教人員麵粉、小麥案〉。
《國營事業司檔案》(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糧食局與臺肥公司肥料價格爭執〉。
《李國鼎檔案》(臺北,中研院近代研究史所藏)
〈加速經濟發展計劃-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內容及執行情形(第三期四年經〉。
  〈財經會報通過及未提出之各項方案〉。
《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代研究史所藏)
 〈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第593次會議〉。
《生管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近代研究史所藏)
〈軍糧交換麵粉〉。
 《李國鼎先生贈送資料影本》(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臺灣之米與肥料問題〉。
  〈財經會報提案〉。
 《糧食處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臺南糧區違管〉。
  〈臺中糧區違管〉。
  〈臺北糧區違管〉。
  〈中越貿易及資料〉。
《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各機關組織規程〉。
《臺灣省級機關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行政院抄交經濟情報〉。
 〈行政院交辦經濟動態〉。
《省府委員會會議》(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委員會議〉。
〈首長會議〉。
〈07業務會報〉。
《臺灣高等法院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38年3月份刑事裁判原本〉
《財政部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肥料換谷案〉。
《臺灣省諮議會》(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三十八年請願保安〉
《經濟部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實物配給〉。
《中央銀行檔案》(臺北,中央銀行藏)
 〈糧政政策與價格統計〉。
《臺灣省參議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提案類。〉
  〈建設-總節〉。
  〈農務-肥料〉。
  〈建設〉。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檔案》(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農務-糧食〉
《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臺北,中國國史黨黨史館藏)
 〈臺(42)中秘室字第0310號張其昀、張炎元呈臺灣農民生產貸款情形〉。
二、史料彙編、政府報告書
陳雲林主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彙編》,第86、109、155、269冊。九州,北京:2007。
何智霖編,《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臺北:國史館,2007年。
葉惠芬編註,《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行政院美援會運用委員會會議紀錄》。臺北:國史館,2009。
葉惠芬編,《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臺灣省府委員會會議紀錄》。臺北:國史館,2007。
黃俊夫,《硫金歲月-高雄硫酸錏股份有限公司檔案專題選輯》。臺北:檔案管理局,2009。
黃俊傑,《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史料彙編》。臺北:三民,1991。
黃登忠主編,《臺灣百年糧政彙編》。臺北:臺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
何鳳嬌等編輯校訂,《吉星文先生日記》。臺北:國史館,2015。
吳興鏞編注,《吳嵩慶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16。
吳新榮著、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年。
林秋敏、葉惠芬、蘇聖雄編輯校訂,《陳誠先生日記》。臺北:國史館,2015。
黃杰,《中興日記》。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0。
塩見俊二原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録・終戦直後の臺湾 : 私の終戦日記》。臺北:文英堂,2001。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臺北:國史館,2014-2015。
何鳳嬌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臺北:國史館,2017。
臺灣省黨部,《社會調查專案彙編》。臺北:臺灣省黨部,197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四十一四十二年度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報紀錄彙編》。不詳: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4。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黨的社會調查專案報告》。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六組,1954。
臺灣省政府,《臺灣省八七水災救濟暨重建工作報告書》。臺北:臺灣省政府,1960。
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印,《臺灣糧食問題》。臺北:中央委員會第六組,1956。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內政考察團考察報告》。臺北: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955。
Nancy Hsu Fleming著;蔡丁貴譯,《狗去豬來:二二八前夕美國情報檔案》。臺北:前衛出版,200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一年來之糧政》。臺北:糧食局,1946。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大會特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51年。
高雄縣議會秘書處,《臺灣省高雄縣第1屆第6次大會議事錄》。臺中:臺中市秘書處,1951。
臺南市議會秘書處,《臺南市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大會議事錄》。臺南:臺南市議會秘書處,1950。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定期大會專輯》。臺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50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專輯》。臺北: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1952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專輯》。臺北: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1953。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專輯》。臺北: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1953。
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議會第九屆第三次定期大會第四十九次會議紀錄》。臺中:臺灣省議會,1991。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一次定期大會專輯》。臺北:臺灣省議會秘書處,1963。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定期大會專輯》。臺北:臺灣省議會秘書處,1964。
三、年鑑、統計書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六組,《問題之發現與解決》。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六組,195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臺灣糖米生產比重問題之研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不詳)。
中國農民銀行徵信室編印,《臺灣區麵粉業調查報告》。臺北:中國農民行徵信室,1974。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3期。臺北: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1952。
革命實踐研究院編,《黨政軍幹部聯合作戰研究班第四期經濟組各項專題討論結論》。臺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54。
財政部,《改進糧食政策與管理問題-專家研究報告》。臺北:財政部,1970。
國防部,《聯勤年鑑》。臺北:國防部,1951-1958年。
臺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臺灣省的配給與配售》。臺北:臺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1951。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臺灣省戶籍統計要覽》。臺北:民政廳,1959年。
臺灣省糧食局,《臺灣省糧食統計要覽》。臺北:糧食局,1948-1972。
臺灣省糧食問題及農會農田水利會考察小組,《臺灣省糧食問題及農會農田水利會考察報告書》。臺北:臺灣省糧食問題及農會農田水利會考察小組,1965。
薛化元編纂,《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66-1978)》。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

四、文集、回憶錄、訪談錄
葉芸芸等主編,《葉榮鐘早年文集》。臺北:晨星,2002。
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臺北:國史館,2005。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初編。臺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1973。
尹仲容,《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續編。臺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會,1973。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臺北市長時期》。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2。
陶百川,《陶百川叮嚀文存:革新進步鏜鏜鏜》。不詳:不詳,1973。
許雪姬等訪問、邱慧君紀錄,《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鐘淑敏等訪問、吳美慧等紀錄,《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鐘逸人,《辛酸六十年》。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崔唯吾,《議壇芻言》。不詳:不詳,1968。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臺灣經驗》。臺北縣:卓越文化,1993。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李國鼎談臺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臺北:遠流,2005。
陳增芝,《鹽水大飯店:戴振耀的革命青春》。臺北:玉山社,2017。
唐賢龍,《臺灣事變內幕記》。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郭雨新,《議壇二十年》。不詳:不詳,1969。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臺中:中央書局,1976年。

五、報紙、雜誌、公報
《民報》,臺北,1946。
《臺灣新生報》,臺北,1946-1953。
《民聲日報》,臺中,1948。
《聯合報》,臺北,1951-1974年。
《中央日報》,臺北,1953-1971年。
《經濟日報》,臺北,1969-1972年。
《申報》,上海,1948年。
《正氣半月刊》,臺北,1946年。
《政經報》,臺北,1946年。
《中國經濟》,臺北,1951-1953年。
《貿易週報》,臺北,1950年。
《實踐》,臺北,1954年。
《自由中國》,臺北,1951年。
《臺北市銀行季刊》,臺北,1976年。
《臺灣銀行季刊》,臺北,1948-1971年。
《臺灣土地金融季刊》,臺北,1964-1978年
《自由中國之工業》,臺北,1962-1972年。
《中國糧政》,臺北,1963-1972年。
《糧農經濟月刊》,臺北,1970年。
《中國人事行政月刊》,臺北,1971年。
《農林學報》,臺北,1973年。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臺北,1952-197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臺北,1945
《臺灣省政府公報》,臺北,1948-1953

六、專書
Bernard Gallin著;蘇兆堂譯,《小龍村:蛻變中的臺灣農村》。臺北:聯經,1979。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臺北:臺灣銀行,1969。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編,《臺灣經濟發展方向及策略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76。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1990。
水谷允一著、張文海譯,《戰後日本經濟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王振寰等主編,《兩岸鄉村發展與農村治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
王益滔,《肥料換穀制度其其廢止後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經系,1975。
朱文伯,《臺灣農業問題》。臺北:民主潮,1974。
行政院外貿審議委員會,《外貿會十四年》。臺北:行政院外貿審議委員會,1969。
何智霖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
余玉賢,《臺灣肥料換穀比率與農民實際收益之關係》。臺中:省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1970。
余玉賢、季潔芳、葉通安,《臺灣肥料換穀比率與農民實際收益之關係》。臺中:臺灣省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1970。
吳澄泉編,《臺肥五十年》。臺北:臺灣肥料公司,1996。
呂芳上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
李力庸,《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臺北:稻鄉,2004。
李力庸,《米穀流通與臺灣社會(1985-1945)》。臺北:稻鄉,2009。
李國鼎、陳木在,《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臺北:聯經,1987。
李連春,《十年來的臺灣糧政》。臺北:糧食局,1955。
李登輝,《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李登輝主編,《臺灣農業結構變動之研究》。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75
李登輝著,《臺灣農業經濟論文集》。臺北:李登輝,1983。
李慶餘、陳挹秀,《現階段政府新農業政策對農村經濟影響之研究:田賦征收方式改變及肥料降價政策之經濟評估》。臺北: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1973。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 : 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臺北:遠流,2017。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凃照彥著,李明峻等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科學農業社編印,《臺灣雜糧增產之研究》。臺北:科學農業社,1979。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9。
唐耐心(Nancy Bernkopf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臺灣、香港與美國,1945 至1992》。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徐柏園,《外貿會十四年》。臺北:行政院外匯貿易委員會,1969。
徐智明,《糧食平準基金與糧食政策》。臺北:金剛,1981。
徐慶鐘,《科學行政在臺灣:國民營養與糧食政策》。臺北:中華書局,1977。
耿美璋,《臺灣糧政會計十年》。不詳:耿美璋發行,1963。
康瑄,《臺灣化學肥料配銷實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張德粹,《臺灣砂糖保證價格之研究》。臺北:臺灣糖業公司,1959。
梁國樹編,《臺灣經濟發展論文集, 記念華嚴教授專集》。臺北:時報,1995。
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2014。
許雪姬總編輯,《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陳思宇,《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2。
陳超塵,《臺灣小麥供需與價格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1970
華松年,《臺灣糧政史》。臺北:臺灣商務,1984。
黃登忠,《四十年來之臺灣糧政》。臺北:著者印行,1987。
廖士毅,《臺灣主要糧食消費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六十二年》。臺北:中興大學,1972。
廖鴻綺,《貿易與政治 : 臺日間的貿易外交(1950-1961)》。臺北:稻鄉,2005。
臺灣肥料公司,《臺肥公司三十年》。臺北:臺灣肥料公司,1976。
臺灣省糧食局編,《中華民國臺灣省十六年來之糧政》。臺北:臺灣省糧食局,196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米糖比價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1953。
劉進慶、凃照彥、隅谷三喜男著,雷慧英、吳偉健、耿景華譯,《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臺北:聯經,1980。
鄧利娟,《戰後臺灣財政》。廈門:鷺江,1993。
鄧利娟,《戰後臺灣財政》。廈門:鷺江,1993。
蕭全政,《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國家政策硏究資料中心,1989。
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謝森中,《臺灣之糖米競爭》。臺北: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
七、期刊論文
王泰升,〈四個世代形塑而成的戰後臺灣法學〉,《臺大法學論叢》40:S(2011年10月)。
古慧雯,〈論「肥料換穀」〉,《經濟論文叢刊》24:4(1996年12月)。
吳聰敏,〈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1:1(1988年2月)。
李力庸,〈日本帝國殖民地的戰時糧食統制體制:臺灣與朝鮮的比較研究(1937-1945)〉,《臺灣史研究》16:2(2007年6月)。
李棟明,〈光復後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探討〉,《臺北文獻》9/10(1969年12月)。
林正義,〈「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其對蔣介石總統反攻大陸政策的限制〉,《國史館刊》47(2016年3月)。
孫鼎之,〈美國糧援對臺灣飲食文化之影響(1955-1965)〉,《中興史學》16(2014年8月)。
高淑媛,〈日治後期臺灣產業政策的轉換-米穀管理政策的重要意義〉,《臺灣文獻》59:4(2008年12月)。
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展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2001年12月)。
楊明憲,〈試辦「稻作直接給付」之政策評論〉,《農業政策評論》2:1(2016年)。
陳玉箴,〈依附與競爭:戰後初期美援下的臺灣乳業(1945-1965)〉,《中國飲食文化》13:1(2017年3月)。
曾品滄,〈餐桌上的戰爭:日治末期臺灣的食物配給、黑市與殖民地社會〉,《新史學》,28:4(2017年12月)。
黃仁姿,〈戰爭與糧食:二戰期間臺灣糧食管理體制的建構(1939–1945)〉,《國史館館刊》,52(2017年6月)。
劉志偉,〈國際農糧體制與國民飲食:戰後臺灣麵食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飲食文化》7:1(2011年1月)。
劉志偉,〈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臺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臺灣史研究》16:2(2009年6月)
劉志偉、柯志明,〈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臺灣史研究》9:1(2002年6月)。
歐素瑛,〈臺灣省參議會對糧荒問題之調劑(1946~1951)〉,《臺灣學研究》22(2018年4月)
薛化元,〈蔣經國與臺灣政治發展的歷史再評價:以解除戒嚴為中心的探討〉,《臺灣風物》,60:4(2010年12月)。
魏正岳,〈以農養工時期的臺灣糧政(上)〉,《臺灣風物》51:4(2001年12月)。
魏正岳,〈以農養工時期的臺灣糧政(下)〉,《臺灣風物》52:1(2002年3月)。
魏正岳,〈訪李連春:談臺灣省糧食局〉,《臺灣文獻》48:3(1997年9月)。
魏正岳,〈戰後初期臺灣糧政之研究〉,《臺灣文獻》53:3(2002年9月)。
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6(2014年12月)。

七、學位論文
陳姮年,〈組織變遷之研究:臺灣省政府糧食局暨其所屬機關個案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1995。
陳坤煌,〈戰後糧政體制建立過程中的國家與農民組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1。
孟祥瀚,〈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政府遷臺初期經濟的發展(1949-1953)〉。臺北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志明,〈日治時期農業統治下的臺灣米穀政策研究(1933-1945)〉。臺北:政治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健輝,〈美援黃豆與臺灣食用油脂工業發展之研究(1951-1963)〉。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梁天可,〈「肥料換穀」與臺灣農工部門的產出成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陳美至,〈戰後臺灣糖米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瑋全,〈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仁姿,〈戰時戰後的臺灣農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
蒙志成,〈論"肥料換穀制度"的施行與廢除--臺灣威權時期農業政策制定之個案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劉志偉,〈戰後臺灣土地關係轉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9-53〉。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魏正岳,〈戰後臺灣糧政之研究─以李連春主持糧政時期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八、研討會論文
陳兆勇,〈肥料換穀與租佃制度:統治的技藝和農民的理性〉。「2012 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政治大學,201212月1日。
蕭全政,〈臺灣地區稻米政策之結構性分析(1945-1973)〉。「中國政治學會七十三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政治學會,1984。

九、網路資料
http://www.fao.org/faostat/zh/?fbclid=IwAR1kmuiSeJ86OsnFjWvCFQqhMCzzWpLpg9R0dPR-kft4tnI9N3NdTvKf0jo#data/TP 2019.05.06
十、未刊史料
曾獻緯訪問,〈楊天發先生口訪紀錄〉,未刊稿。
曾獻緯訪問,〈曾達坤先生口訪紀錄〉,未刊稿。
《吳墉祥先生日記》。1950-1960年,吳紹因女士提供。

外文部分
一、檔案
National Archives II (NACP), Record Group (RG) 166 Foreign Agriculture Service, Series Narrative Reports 1962-1965 Taiwan, Box 306, Agr - Economic Conditions

二、年鑑、統計書
食糧廳,《食糧管理統計年報》。東京:食糧廳,1948-1984年。
通商產業省,《日本貿易の現狀》。臺北:通商產業省,1950-1958。
臺灣食糧問題研究所,《臺灣食糧年鑑》。臺北:臺灣食糧研究所,1943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1940年。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Rome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50-1962.
三、報紙、雜誌
《讀賣新聞》,東京,1940-1953
《朝日新聞》,東京,1952-1965。
四、專書
大豆生田稔,《近代日本の食糧政策 : 対外依存米穀供給構造の変容》。京都市 : ミネルウァ書房,1993。
日本硫安工業協會,《日本硫安工業史》。東京:日本硫安工業協會,1968。
玉真之介,《近現代日本の米穀市場と食糧政策 : 食糧管理制度の歴史的性格》。東京都:筑波書房, 2013。
石井寬治等編,《日本経済史4 戦時・戦後期》。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
中村隆英,《戦争経済とその崩壊》。東京:岩波書店,1977年。
凃照彥,《臺湾の経済》。東京:福村出版株式会社,2010。
鹿耳島平和研究所編,《日本外交史》,第30卷:講和後の外交(II)經濟(上)。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72。
Neil H. Jacoby, “U.S. aid to Taiwan : a study of foreign aid, self-help,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6.

七、期刊論文
大豆生田稔,〈戦時期の外米輸入―一九四〇~四三年の大量輸入と備蓄米〉,《東洋大学文学部紀要 史学科篇》39(2014年2月)。
Philip McMichael, “A Glob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Rise of the East Asian Food Import Complex,” World Development, 28:3 (2000).
W. Y. Kuo, “Effects of Land Reform, Agricultural Pricing and Economic Growth on Multiple-Crop Diversification in Taiwan,” Economic Essays (Taipei) 4 (1973).
Harriet Friedmann, “Distance and Durability: Shaky Foundations of the World Food Economy,” Third World Quarterly 13:2 (1992) .
Philip McMichael, “A Food Regime Genealogy,”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6:1 (2009) .
Harriet Friedmann and Philip McMichael, “Agriculture and the State Syste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al Agricultures, 1870 to the Present,” Sociologia Ruralis 29:2 (19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