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正統與異端──清朝宗教政策研究
作者:邱怡靜
作者(外文):CHIU,YI-CHI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莊吉發教授
桂齊遜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宗教政策崇儒重道異端邪教藏傳佛教剝黃正法紅教喇嘛禮儀之爭禁教民間秘密宗教黜邪崇正回教用舊除新Religious policyrespecting the Confucian OrthodoxyHereticsTibetan BuddhismHongjiao lama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religionprohibitionFolk Secret Religious Sectscombating and ousted heresyIsla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宗教信仰雖能給予人心慰藉,但若有人假宗教名義行悖亂之事,一般愚魯百姓不能辨別善惡,易觸法網,不僅於人心無益,也擾亂社會秩序。清朝政府於立國之初,對於宗教並非是適於治國的工具已有認知,故積極介入宗教事務,並對宗教活動多所管制。
清朝帝王對宗教的社會功能多能認同,但對當中惑亂人心的異端邪術極為反感,因而參酌明律,訂定〈禁止師巫邪術〉律來取締左道異端活動。而為使百姓能辨別正邪,於順治十三年(1656)揭示了「黜邪術以正人心」的宗教政策。希望藉由講求孔孟之學,來導正人心,醇厚風俗;以倡導正信宗教,來淨化人心,反邪歸正。訂立崇儒重道的方針與目的,都是為求社會能穩定發展,並使政權得以鞏固。
大清政權轄下,民族成員眾多,宗教信仰流派更為複雜。除中原地區原已流行的佛、道二教外,蒙古人信奉的藏傳佛教、明末傳入的天主教、下層百姓信奉的民間秘密宗教、回族信仰的伊斯蘭教等等,都逐漸流傳於整個社會。如何使百姓能辨別正邪,解決宗教信仰問題,樹立正統,取締異端的黜邪崇正政策,成為清朝諸帝制訂宗教政策的理念中心。
正統與異端,在律法的規範下有了判別的準則。而不論是求正人心的崇儒重道政策,或是取締左道異端的黜邪崇正政策,都是清朝政府為了政權的穩定、社會的長治久安,用以護持正教,打擊邪教的宗教政策,也是有清一代奉行不輟的治國方針。
Religion was the consolation in people’s spirit. However, the religion is helpless but disturbs social order if the ordinary person who would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good and evil will do something unethical in the name of religion and break the law.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knew that religion was not suitable as a means of ruling the country, and actively involved in religious affairs and regulated religious-related activities.
The Qing emperor recognized the benefits of religion to society, but was extremely disgusted with heresy. In 1656, the government enacted laws to suppress heresy, and required people to learn Confucianism to achieve stabl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So many religious factions stem due to many ethnic group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o native Taoism and Buddhism, there are Tibetan Buddhism, Catholicism, Islam and folk secret religions, etc. Therefore,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ligious belief became the main political opinion of the Qing emperor in formulating religious policies.
Orthodoxy and heresy had standards under legal norms finally. However, all of policies in religion were ways for the Qing government to administrated the country and stabilized the regime and social stability for a long term.
一、檔案資料

《東案口供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東案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金川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剿捕逆回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剿捕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剿滅逆番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起居注‧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
《起居注冊(雍正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起居注冊(乾隆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嘉慶帝起居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注,《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編譯,《內閣藏本滿文老檔:漢,滿》,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舊滿洲檔譯註,清太宗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4-198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社,199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複製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複製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複製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硃批奏摺》,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年羹堯奏摺專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軍機處檔冊‧月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後金檄明萬曆皇帝文》,收入潘喆、孫方明、李鴻彬編,《清入關前史料選集》,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室編,《清中期五省白蓮教起義資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3。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匯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方略館編,《清乾隆十全武功檔案暨方略匯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
故宮博物院編,《史料旬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徐恆晉校釋,《清初史料叢刊第八、九種》,遼寧: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張偉仁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1995。
馮明珠主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專案檔暨方略叢編:廓爾喀檔》,臺北:沉香亭企業社,2007。
劉子揚、張莉編,《清廷查辦秘密社會案》,北京:線裝書局,2006。

二、官書典籍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實錄‧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實錄‧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實錄‧明憲宗純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實錄‧明孝宗敬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實錄‧明武宗毅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實錄‧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皇明詔令》,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1963。
明‧高舉,《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初纂本。
《清太宗實錄稿本》,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
《清實錄‧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實錄‧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康熙政要》,臺北:華文書局,1969。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注疏》,收入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聖祖康熙頒訓,《庭訓格言》。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八年武英殿刊本。
清聖祖撰,《聖諭廣訓》。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雍正二年刊漢滿合璧本。
清世宗編,《聖祖仁皇帝聖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高宗編,《世宗憲皇帝聖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仁宗敕編,《大清高宗純皇帝聖訓》。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間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允祿等奉敕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4-4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聖祖御製,《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世宗御製,《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高宗御製,《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高宗御製,《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高宗撰,《御製文三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間武英殿刊本。
清仁宗御撰,《御製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十九年武英殿刊本。
清仁宗御撰,《御製文餘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間武英殿刊本。
清仁宗御撰,《御製詩二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大清律集解附例》,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寫本。
清‧伊桑阿等奉敕纂,《大清會典(康熙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2-7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
清‧允祿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5-7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1992。
清‧崑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欽定理藩院則例》,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300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蒙古律例‧回疆則例》,蘭州: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1988。
清國史館編,《大清國史時憲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阿桂等奉敕撰,《平定兩金川方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舒赫德等奉敕撰,《欽定剿捕臨清逆匪紀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間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阿桂等奉敕撰,《欽定蘭州紀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高宗乾隆敕撰,《欽定石峰堡紀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高宗乾隆敕撰,《欽定巴勒布紀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高宗乾隆敕編,《欽定廓爾喀紀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朱絲欄寫本。
清‧慶桂等奉敕撰,《欽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正編》,收入《清代方略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奕訢等撰,《欽定平定陝甘新疆回匪方略》,收入《清代方略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奕訢等奉敕撰,《欽定平定雲南回匪方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光緒二十二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鉛印本。
周‧荀況,《纂圖互注荀子》。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建刊黑口本。
晉‧郭象,《莊子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隋‧釋吉藏,《三論玄義》,收入高楠順次郎等監修,《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隋‧釋智顗,《摩訶止觀》,收入高楠順次郎等監修,《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長孫無忌等奉敕撰,《唐律疏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收入高楠順次郎等監修,《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收入高楠順次郎等監修,《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宋‧朱彧,《萍州可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宋‧朱熹,《四書集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刊本。
宋‧朱熹、呂祖謙,《近思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3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宋‧周密,《癸辛雜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宋‧林之奇,《拙齋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宋‧姚鉉編,《唐文粹》。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八年晉藩養德書院刊本。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初內府朱絲欄寫本。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元‧索南堅贊著,王沂暖譯,《西藏王統記》,收入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93)》,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
元‧郝經,《陵川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收入高楠順次郎等監修,《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收入《四部備要》,第519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明‧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3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明‧苕上愚公,《東夷考略》,收入于浩輯,《明清史料叢書八種》,第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明‧倪岳,《青谿漫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明‧徐光啟等修,《西洋新法曆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崇禎間刊清順治間修補增訂本。
明‧高陽,《混元弘陽佛如來無極飄高祖臨凡寶卷》。明刊本。
明‧張寧,《方洲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明‧陳子龍等編,《皇明經世文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三十二年雲間王氏玉蘭草堂刊本。
明‧傅國,《遼廣實錄》,收入潘喆、孫方明、李鴻彬編,《清入關前史料選集》,第1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明‧陽思謙修、徐敏學、吳維新纂,《萬曆重修泉州府志》,收入《中國史學叢書第三編》,第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明‧葉子奇,《草木子》,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明‧廓諾‧迅魯伯著,郭和卿譯,《青史》,收入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38)》,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
明‧權衡,《庚申外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七十一,《西域聞見錄》,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4輯,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
清‧于敏中、英廉等奉敕編,《欽定日下舊聞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小徹辰薩囊,《欽定蒙古源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五世達賴喇嘛著,陳慶英、馬連龍、馬林譯,《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傳(第一函上)》,臺北:全佛文化出版,2003。
清‧王先謙,《東華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王岱輿,《正教真詮》,收入周燮藩主編,《清真大典》,第16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清‧王崧等纂,《雲南通志稿》。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十六年刊本。
清‧王覺一,《一貫探源》,收入林仁立編,《北海老人全書》,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94。
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上海:上海書店,1986。。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白晉著,馬緒詳譯,《康熙帝傳》,收入《清史資料》,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余澍疇,《秦隴回務紀略》,收入白壽彝編,《回民起義》,第4輯,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
清‧李心衡,《金川鎖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9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杜文秀,《覆楊振鵬書》,收入白壽彝編,《回民起義》,第2輯,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
清‧杭世駿,《道古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俞蛟,《臨清寇略》,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8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清‧南懷仁,《熙朝定案》,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清‧南懷仁,《韃靼旅行記》,收入杜文凱編,《清代西人見聞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清‧昭槤,《嘯亭雜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七編)》,臺北:新興書局,1979。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八編)》,臺北:新興書局,1988。
清‧唐晉徽,《清真釋疑補輯》,收入周燮藩主編,《清真大典》,第18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2012。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陸芝田,《皋蘭縣續志》,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1輯,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
清‧彭孫貽,《山中見聞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1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清‧焦循,《論語補疏》,收入清‧阮元編,《皇清經解正編》,第3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
清‧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清‧賀長齡,《耐菴奏議存稿》,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楊光先,《不得已》,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第3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清‧楊毓秀編,《平回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光緒十五年劍南王氏紅杏山房刊本。
清‧董誥等奉敕編,《欽定全唐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嘉慶二十一年揚州刊本。
清‧福格,《聽雨叢談》,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七編)》,臺北:新興書局,1975。
清‧趙吉士,《萬青閣自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趙清,《辯冤解冤錄》,收入白壽彝編,《回民起義》,第1輯,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
清‧趙翼,《簷曝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劉東野,《壬戌華州回變記》,收入《近代史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57。
清‧慕壽祺,《甘寧青史略正編》,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
清‧潘相,《曫文書屋集畧》。清刊本。
清‧戴衢亨等奉敕撰,《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3、6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魏源,《聖武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譚麐,《富平縣誌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蘭簃外史,《靖逆記》,清刊本。
清‧顧炎武,《日知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清‧龔景瀚,《澹靜齋文鈔外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龔景瀚、李本源,《循化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不撰著人,《回疆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米登嶽修,《民國華陰縣續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佚名,《平回紀略》,收入白壽彝編,《回民起義》,第3輯,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
佚名,《道統寶鑑》,臺南:大千世界出版社,1980。
佚名,《衛藏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金毓黻輯,《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1999。
凌惕安編著,《咸同貴州軍事史》,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第11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烏澤聲,《大同報第1號》。
馬觀政,《滇垣十四年大禍記》,收入白壽彝編,《回民起義》,第1輯,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
黃伯祿,《正教奉褒》,收入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
樊國梁,《燕京開教略》,收入《東傳福音》,第6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蕭若瑟,《天主教傳行中國考》,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第11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
魏應麒編,《清林文忠公則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釋妙舟編,《蒙藏佛教史》,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4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三、專書著作

Alfons Väth S.J.著,楊丙辰譯,《湯若望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臺北:全佛文化出版,2004。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編,《清末教案(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天主教法典》,臺北: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2014。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清代篇》,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名人類○27》,臺北:明文書局,1985。
牙含章,《班禪額爾德尼傳》,北京:華文出版社,2015。
王戎笙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王俊中,《五世達賴教政權力的崛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王俊中著,江燦騰等合編,《東亞漢藏佛教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王輔仁、陳慶英,《蒙藏民族關係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王輔仁編,《西藏佛教史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王樹槐,《咸同雲南回民事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編,劉東聲、劉盛林注釋,《北京牛街志書——〈岡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史松、林鐵鈞,《清史編年‧第一卷順治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札奇斯欽,《蒙古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
札奇斯欽,《蒙古與西藏歷史關係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0。
札奇斯欽譯註,《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白壽彝,《中國伊斯蘭史存稿》,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白壽彝主編,《回族人物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白壽彝編,《回民起義》,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
吉朋著,席代岳譯,《羅馬帝國衰亡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多桑著,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尕藏加,《吐蕃佛教—寧瑪派前史與密宗傳承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余振貴、雷曉靜,《中國回族金石錄》,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
吳晗,《讀史札記》,北京:三聯書局,1956。
吳萬善,《清代西北回民起義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1。
宋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明著,郭強、龍雲、李偉譯,《中國近事報道(1687-1692)》,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李毓澍,《蒙事論叢》,臺北:永裕印刷廠,1990。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李興華等,《中國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杜赫德編,耿昇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第四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杜赫德編,鄭德弟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第一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杜赫德編,鄭德弟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第二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沈衛榮,《想像西藏:跨文化視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周遠廉、趙世瑜,《清帝列傳(附冊)‧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固始噶居巴‧洛桑澤培著,陳慶英、烏力吉譯注,《蒙古佛教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
孟慧英,《塵封的偶像——薩滿教觀念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岡田英弘著,陳心慧、羅盛吉譯,《從蒙古到大清: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
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林長寬,《中國回教之發展及其運動》,臺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1996。
林鴻信,《基督宗教思想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臺北:珪庭出版社,1971。
金宜久,《伊斯蘭教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恰白‧次旦平措、諾章‧吳堅、平措次仁著,陳慶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許德存譯,《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西藏: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
柯蘭霓著,李岩譯,《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胡建華,《百年禁教始末—清王朝對天主教的優容與厲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臺北:胡適紀念館,1971。
唐逸主編,《基督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孫文良、張傑、鄭川水,《乾隆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馬問耕,《中國正統思想發展史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溯源》,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馬通,《中國西北伊斯蘭教基本特徵》,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編輯,《故宮周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張羽新,《清政府與喇嘛教》,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張澤,《清代禁教期的天主教》,臺北:光啟出版社,1992。
張鎧,《龐迪我與中國—耶穌會「適應」策略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曹新宇、宋軍、鮑齊,《中國秘密社會‧第三卷‧清代教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連立昌、秦寶琦,《中國秘密社會‧第二卷‧元明教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郭松義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陳垣,《陳垣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陳殷宜,《清朝政府的伊斯蘭教政策之研究》,臺中:哈姆雷特文化,2003。
陳捷先,《清史雜筆(八)》,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
陳慶英、高淑芬主編,《西藏通史》,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陳學霖,《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3。
傅統先,《中國回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富育光、孟慧英,《滿族薩滿教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著,吳均等譯,《安多政教史》,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
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
馮家昇,《馮家昇論著輯粹》,北京:中華書局,1987。
馮爾康,《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愛德華‧伯曼著,何開松譯,《宗教裁判所:異端之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楊森富編,《中國基督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道潤梯步譯著,《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語自在妙善著,劉立千譯,《續藏史鑑》,成都:華西大學華西邊疆研究所,1945。
趙改萍,《元明時期藏傳佛教在內地的發展及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劉正寅、魏良弢,《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劉致平,《中國伊斯蘭教建築》,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劉夏蓓,《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明代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潘向明,《清代新疆和卓叛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穆根來、汶江、黃倬漢譯,《中國印度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龍思泰著,吳義雄等譯,章文欽校注,《早期澳門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濮文起,《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
謝松濤,《回教概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賽義德‧非亞茲‧馬茂德,《伊斯蘭教簡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薩孟武,《儒家政論衍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
羅運治,《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臺北:里仁書局,1983。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明倫出版社,1960。

四、期刊論文

〈清宮廷畫家郎世寧年譜—兼在華耶穌會士史事稽年〉,《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2期,頁29-71。
丁雅誦,〈衛道、焦慮與權術—〝康熙曆獄〞中的三種心態〉,《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頁16-19+92。
才讓太,〈苯教歷史三段論之由來及剖析〉,《中國藏學》2008年第4期,頁61-68。
中國清真寺綜覽編寫組,〈《中國清真寺綜覽》前言〉,《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頁45-51。
巴桑羅布,〈活佛轉世傳承的文化內涵〉,《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頁71-80。
方思一,〈伊斯蘭教和回回民族的形成(上)〉,《阿拉伯世界》1987年第1期,頁23-26。
王日蔚,〈伊斯蘭教入新疆考〉,《禹貢半月刊》第4卷第2期(1935)頁1-11。
王日蔚,〈回族回教辯〉,《禹貢半月刊》第5卷第11期(1936),頁41-48。
王東,〈正統論與中國古代史學〉,《學術界》1987年第5期,頁66-71。
王俊中,〈近代黃教傳入蒙古之因由初探─以明萬曆六年阿勒坦汗與索南嘉措之會面為中心〉,《佛教青年論文集》,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8,頁421-434。
王俊中,〈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展與傳教蒙古—五世達賴喇嘛在西藏掌權的前夜(下篇)〉,《正觀雜誌》第11期(1999),頁151-194。
王琦、馬通,〈中國伊斯蘭教的教派和門宦〉,《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82年第4期,頁63-74。
王爾敏,〈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之生態環境及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1年第10期,頁33-59。
王爾敏,〈灤州石佛口王氏族系及其白蓮教信仰傳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3年第12期,頁13-40。
白濱,〈蘇州清真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上諭碑考〉,收入《民族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213-220。
石碩、李志英,〈康區白利土司頓月傑的宗教態度探討—兼論固始汗消滅白利土司〉,《中國藏學》2016年第3期,頁40-48。
朱海濱,〈民間信仰——中國最重要的宗教傳統〉,《江漢論壇》2009年第3期,頁68-74。
希文,〈傳統宗教‧新興宗教‧邪教〉,《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4期,頁18-19。
李典蓉,〈編戶下的回民:以清朝杜文秀京控案為例〉,《清史研究》2007年第2 期,頁39-53。
李松茂,〈“回回”一詞和伊斯蘭教〉,《新疆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頁88-96。
李勤璞,〈白喇嘛與清朝藏傳佛教的建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8年第30期,頁65-100。
和龔,〈明代西域回回入附中原考〉,《寧夏社會科學》1987年第4期,頁39-45+38。
林長寬,〈雲南穆斯林(回民)及其伊斯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21期(1994.12),頁61-98。
林乾,〈滿族形成時期的二元文化特質與清的統一〉,《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頁93-101。
金澤,〈民間信仰的聚散現象初探〉,《文史哲》2006年第1期,頁7-9。
阿旺加措,〈苯教和藏傳佛教之關係概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頁66-70。
阿旺嘉措,〈苯教史歷史分期問題芻議〉,《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頁5-10。
勁夫,〈西藏佛教發展的幾個階段及特徵〉,《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頁133-146+114。
柳升祺,〈湯姆斯‧馬吝入藏始末〉,《西藏研究》1986年第2期,頁37-46。
洲塔、韓雪梅,〈藏族早期民間信仰的形成及佛苯融通和適應——五、六世紀宕昌的家藏苯教古藏文寫本〉,《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42-48。
孫雨志、劉洪記,〈談談西藏宗教習俗〉,《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3期,頁105-110。
秦永章,〈論清代國師章嘉‧若必多吉的政治活動〉,《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頁77-85。
秦寶琦,〈清代青蓮教源流考〉,《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頁1-10。
馬正亮,〈中國穆斯林人口發展分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頁98-106。
馬生祥,〈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幢古碑之校點〉,《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頁82-84。
馬艾、霍維洮,〈經堂教育的興起與回族伊斯蘭教門宦的形成〉,《人民論壇》2012年第8期,頁96-97。
馬良文,〈中國民間宗教芻議〉,《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頁122-124。
馬林,〈甘丹頗章建立前後的五世達賴喇嘛〉,《中國藏學》2002年第2期,頁58-64。
馬建春,〈元代傳入的回回天文學及其影響〉,《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67-71。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門宦與西北穆斯林〉,《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頁117-131。
馬維良,〈清代初中期雲南回族的礦冶業〉,《回族研究》1994年第1期,頁31-39。
馬肇曾,〈《懷寧馬氏宗譜》及歷代主要人物考(上)〉,《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頁20-31。
高振田,〈康熙帝與西洋傳教士〉,《歷史檔案》1986年第1期,頁87-91。
康志杰,〈關於湖北磨盤山神權社會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頁84-92+155。
張中復,〈中國伊斯蘭門宦系譜的再現及其當代觀察意義—以臨夏大拱北為例〉,《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頁78-87。
張先清,〈疾病的隱喻:清前期天主教傳播中的醫療文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頁100-111+205。
張瑞龍、黃一農,〈天理教起義與閏八月不祥之說析探〉,《歷史研究》2013年第1期,頁84-99+191-192。
莊吉發,〈清太祖太宗時期滿蒙聯姻的過程及其意義〉,收入《清史論集(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頁277-302。
莊吉發,〈清朝政府對天主教從容教政策到禁教政策的轉變〉,收入《清史論集(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145-184。
莊吉發,〈從取締民間秘密宗教律例的修訂看清代的政教關係〉,收入《清史論集(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185-242。
莊吉發,〈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收入《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127-164。
莊吉發,〈清朝宗教政策的探討〉,收入《清史論集(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165-216。
莊吉發,〈南懷仁與清初曆法的改革〉,收入《清史論集(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1-40。
莊吉發,〈從北亞草原族群薩滿信仰的變遷看佛道思想的普及化〉,收入《清史論集(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71-98。
莊吉發,〈清高宗禁教考〉,收入《清史論集(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53-106。
莊吉發,〈戰爭與地理——以清朝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為例〉,收入《清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頁109-140。
莊吉發,〈正統與異端:盛清時期活躍於民間的宗教信仰〉,收入《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7-84。
莊吉發,〈三教應劫:清代彌勒信仰與劫變思想的盛行〉,收入《清史論集(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147-166。
莊吉發,〈參漢酌金—從家譜的纂修論清代滿族文化的變遷與適應〉,收入《清史論集(十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頁7-70。
莊吉發,〈十全武功——清高宗兩定金川之役〉,收入《清史論集(十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頁127-200。
郭廷以,〈中國近代化的延悞—兼論早期中英關係的性質〉,《大陸雜誌》第1卷第2期(1950),頁7-10。
郭松義,〈清朝的會典和則例〉,《清史研究通訊》1985年第4期,頁34-39。
陳小強,〈試論西藏政教上層與滿洲清政權的初次互使〉,《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頁42-49+34。
陳芳明,〈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從史學史的觀點試探宋代史學之一〉,《食貨月刊》第1卷第8期(1971),頁418-430。
陳垣,〈回回教入中國史略〉,《東方雜誌》第25卷第1號,頁115-124。
陳捷先,〈清入關前滿族的宗教信仰〉,收入《清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頁41-64。
陳楠,〈蒙藏關係確立及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史事考述〉,《古代文明》2008年第4期,頁92-99+111。
曾召南,〈劉儀順的燈花教與貴州的號軍起義〉,《貴州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6期,頁8-15。
閏春新、張穩,〈正統觀念與宋夏和戰〉,《山東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頁75-80。
馮今源,〈關於門宦教派問題的芻議〉,《新疆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頁26-33。
黃一農,〈清初欽天監中各民族天文家的權力起伏〉,《新史學》2卷2期(1991.6),頁75-108。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1分(1987),頁105-131。
楊志玖,〈回回一詞的起源和演變〉,《回族研究》1992年第4期,頁5-15。
楊懷中,〈杜大元帥事略〉,《回族研究》1993年第4期,頁17-28。
賈寶維,〈《古蘭經》經濟思想探析〉,《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頁90-93。
雷家驥,〈中國史學的正統主義〉,《鵝湖》第一卷第七期(1976.1),頁45-48。
廖祖桂、陳慶英、周煒,〈論清朝金瓶掣簽制度〉,《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頁165-179。
赫治清,〈清代“邪教”與清朝政府對策〉,收入《清史論叢(2003-2004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頁121-159。
劉學銚,〈額魯特蒙古與達賴喇嘛〉,《中國邊政》第158期(2004.6),頁21-49。
蔣成德,〈論孔子對異端思想的態度——兼與李澤厚先生商榷〉,《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70-76。
穆寶修,〈論伊斯蘭教門宦制度對回族歷史發展的影響〉,收入《中國民族史研究(一)》,河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頁205-220。
戴玄之,〈明末的秘密宗教〉,《文壇》1984年第285期,頁98-101。
薛文波,〈明代與回民之關係〉,收入《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上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頁136-143。
謝政諭,〈中國正統思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論述〉,《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1995.1),頁241-266。
謝貴安,〈懷柔遠人:國史《明實錄》對西域“回回”記載的價值取向〉,《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32-37。
韓志遠,〈王覺一與末後一着教新探〉,《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頁1-28+160。
羅中展,〈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之經營〉,《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36期(2007),頁465-481。
羅布,〈清初甘丹頗章政權的性質和地位問題再探〉,《中國藏學》2011年第1期,頁44-53。
羅沙比撰,馬娟譯,〈元初的回回人〉,《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13年第1期,頁211-234。
關雪玲,〈康熙朝宮廷中的西洋醫事活動〉,《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頁99-111+159。
釋聖嚴,〈西藏佛教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76期(1980.10),頁135-309。
向巴澤仁,〈試析五世達賴喇嘛與甘丹頗章政權的建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邱怡靜,〈從奏摺硃批看清前期君臣一體之關係〉,臺北:東吳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振揚,〈「天命靡常」與「夷夏之防」—談清初支配正當性的建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楊流昌,〈天道傳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博士論文,2010。
釋聖空,〈清世宗與佛教〉,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0。

五、外文論著

後藤末雄,《乾隆帝伝》,東京:國書刊行會,2016。
淺井紀,《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結社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0。

六、網路資料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官方國際華文網站
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692&sid=0538f87cd1202bc34fe234a2ca156e5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