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魯實先先生甲骨學研究
作者:鐘曉婷
作者(外文):CHUNG, XIAO-TING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朱歧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魯實先甲骨學文字析義Lu Shi-XianOracle Bone studiesWen Zi Xi Y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論文以魯實先先生相關甲骨學之著作:《殷栔新詮》、《殷栔新詮引言》、《文字析義》及〈卜人姓氏通釋〉與《殷曆譜糾譑》為研究範圍,透過魯先生對甲骨材料及相關古文字的考釋為主題,以其論著與諸家學者說法互相比較的方式,梳理出魯先生在甲骨學研究方面的系統性,企以較客觀的立場來檢視魯先生的貢獻與值得吾輩繼續探討之處。
The thesis takes Lu Shi-xian's related oracle bone studies works: “Yin Qi Xin Quan”,“Yin Qi Xin Quan Yin Yan”,“Wen Zi Xi Yi”,“Explanation of Bu Ci Xing Shi 1st”, “Explanation of Bu Ci Xing Shi 2nd”, and “Explanation of Bu Ci Xing Shi 3rd”and“Yin Li Pu Jiu Jiao”as the research scope.Through Mr. Lu's interpretation of Oracle materials and related ancient texts as the theme, with his writings and scholars to compare with each other, combed out Mr. Lu's systematic research in Oracle, with a more objective position to examine Mr. Lu's contribution and worthy of my generation to continue to explore.
【專書】
一、傳世文獻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入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1年)。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毛詩正義》,收入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1年)。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1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入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7重印)。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明)宋應星著,紫圖圖書編:《圖解天工開物》(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市:世界書局,1936年)。

二、古文字工具書
(日)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洋文化研究所叢刊第13輯(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3年)。
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丁佛言輯:《說文古籀補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金祥恆:《續甲骨文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容庚:《考古學專刊乙種第九號‧金文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年)。
曹錦炎、沈建華編:《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陳佩芬編著:《中國青銅器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陳松長編:《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檢》(濟南: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39年)。
劉慶柱、段志洪、馮時主編:《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饒宗頤主編、沈建華編輯、沈之瑜校訂:《甲骨文通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1999年)。

三、研究專著
(日)島邦男著,濮茅左、顧偉良譯:《殷墟卜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臺北:大通書局,1981年)。
于省吾:《殷契騈枝全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社會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專刊丁種第二十三號殷虛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魯實先著,王永誠編注:《殷栔新詮引言注》,(臺北市:萬卷樓出版公司,2018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王讚源:《不拿耳朵當眼睛》(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89年)。
朱歧祥:《殷虛卜辭句法論稿 ─ 對貞卜辭變異句型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增訂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何景成編撰:《甲骨文字詁林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林沄:《林沄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成都齊魯大學研究所石印本,1944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殷墟文字記》增訂本(臺中:學海出版社,2011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紀念魯實先先生逝世廿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7年)。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曹瑋編著:《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臺北市:萬卷樓出版公司,1998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兩周金文辭大系》(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著作出版編輯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
郭寶鈞:《浚縣辛村》(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年)。
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二刷)。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全六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趙誠:《二十世紀甲骨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
趙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蔡信發:《說文答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
魯實先:《殷栔新詮》(臺北市:黎明出版社,2002年)。
魯實先:《假借源》(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魯實先:《轉注釋義》(臺北市:洙泗出版社,1992年)。
魯實先:《殷曆譜糾譑》(臺中:中央書局,1954 年)
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珍本文字析義真蹟》(臺北市: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年)。
魯實先著,王永誠注:《文字析義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
魯實先講授,王永誠編輯:《甲骨文考釋》(臺北市:里仁出版社,2009年)。
羅振玉:《增定殷虛書契考釋三卷》下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單篇論文】
(日)貝塚茂樹:〈甲骨文時代區分的基礎─關於貞人的意義〉,《中國文字》第20冊(1966年)。
于省吾:〈釋盾〉,《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尹干:〈新石器時代的陶杯造型〉(續),《山東陶瓷》1998年21卷第1期。
尹干:〈新石器時代的陶杯造型〉,《山東陶瓷》1997年20卷第4期。
王人聰:〈鄭大子之孫與兵壺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成東:〈先秦時期的盾〉,《考古》1989年第1期。
何琳儀:〈中山王器考釋拾遺〉,《史學集刊》1984年第3期。
何毓靈、李志鵬:〈殷墟出土之鑽陀及相關問題〉,《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
吳璵:〈魯實先先生與其文字學〉,《中國語文通訊》1991年11月第17期。
李學勤: 〈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
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周行之:〈魯實先先生學術成就的啟示〉,《書目季刊》1999年第33卷3期。
孟蓬生:〈說「櫓」─兼論「古」字的構形本意〉,《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總第九輯)(2007年)。
林沄:〈說干、盾〉,《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唐蘭:〈古樂器小記〉,《燕京學報》1933年12月14期。
徐中舒:〈耒耜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張世超:〈「肘」、「肱」考辨〉,《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30卷2期。
曹錦炎:〈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釋談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簡化〉,《文物》1959年第七期。
陳夢家:〈壽縣蔡侯墓銅器〉,《考古學報》1956年12月第2期。
陳廖安:〈魯實先先生著作目錄〉,《書目季刊》1999年第33卷第3期。
曾憲通:〈「作」字探源─兼談耒字的流變〉,《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
湯余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楊希枚:〈姓字古義析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1952年7月)。
楊希枚:〈先秦賜姓制度的商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955年6月)
董作賓:〈論商人以十日為名〉,《大陸雜誌史學叢書‧先秦史研究論集》第一輯第二冊(臺北:大陸雜誌社編印,1960年)。
劉釗:〈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古文字研究》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蔡信發:〈良師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追念魯先生的《史記》教學〉,《書目季刊》1999年第33卷3期。
魯實先:〈《殷栔新詮引言》摘要〉,《書目季刊》第33卷3期(1999年12月)。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之一〉,《東海學報》,第1卷第1期(1959年6月)。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之二〉,《幼獅學報》,第2卷第1期(1959年10月)。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之三〉,《東海學報》,第2卷第1期(1960年6月)。
謝鶯興、張淑玲:〈魯實先先生著作目錄〉,《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05年新47期8月。
鐘曉婷:〈魯實先先生「方名繁文例」析探─以从「囗」之字為例〉,《東吳中文學報》2019年第37期。

【網站】
趙平安:〈补“屚”——兼说相关诸字〉https://reurl.cc/Vapddb
教育部線上異體字字典: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bronze.asdc.sinica.edu.tw/qry_bronze.php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小學堂族徽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token
江西省博物館網站:http://www.jxmuseum.cn/Collection/Details/4981008b-f691-4aa3-b7f2-f0ce32f2c2ec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