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毛詩正義》訓解之「通」、「亦通」問題研究
作者:潘彥竹
作者(外文):PAN, YAN-JHU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洪國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毛詩正義》訓詁「通」「亦通」Mao Shi Zhengyitongyi-tongTerminlolgy 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唐代孔穎達等奉敕編撰之《毛詩正義》,處於訓詁學史上承先啟後之重要階段,不僅繼承、發展兩漢經學訓詁及南北朝義疏學之成就;亦下啟宋代新經學之端緒。在《毛詩正義》訓解經義之過程中,頗見「通」、「亦通」之案語,取其與經義訓解相關者,初計130條。究其性質,可析為:訓解被釋字與釋字之間音、義關係之「訓詁術語」,及闡釋義理之用語。若依其使用方式與內涵,可概分為五大類:「同義詞之共義與別義」、「通假」、「詞組與句式」、「互足與對文」、「詩旨與篇章脈絡」。結論指出,《毛詩正義》之「通」、「亦通」作為「訓詁術語」時,自其使用之情況而觀,具有等兩項特質:同一訓詁術語,表達多種概念、條例之多義性;及同一訓詁概念、條例,而由多種訓詁術語表達之模糊性。而「對文則別,散文則通」,是「正名主義之訓詁」,辯名之目的,在於訓解上下文中語詞之「言語義」(具體義);詞之「語言義」(概括義)則為其推求具體義之憑藉,此亦《毛詩正義》使用「通」、「亦通」訓詁術語之一大原則。而當「通」、「亦通」作為闡釋義理之用語,自其使用之情況,可知《毛詩正義》之兩項訓詁原則:其一,甄別異說相通之原因,及其分別置於相同語境,其訓解之得以相通之處,而非以「通用」之觀點,迴避兩說間矛盾之處;其二,《毛詩正義》訓解詩經時,葢將詩〈序〉與詩文之篇、章、句,視為不可分割之整體。
The "Mao Shi Zhengyi" compiled by the emperor of the Tang Dynasty, Kong Yingda and others, was at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exegetical studies. It not only inherite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Ha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t also inspired the new classic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process of "Mao Shi Zhengyi" interpreting the scriptures, there are quite a few cases of "tong" and "yitong", whichever is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riptures, with a preliminary count of 130. Investigating its nature, it could be analyzed as: "exegetical terms" to explain the phonetic and mea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to be explained and the characters to be explained, and the terms used to explain meanings. According to its usage and connotation,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Synonyms with common meanings and different meanings", "Phonetic loan character.", "Phrase and sentence patterns", "Mutual feet and opposite texts", "Poetry and textual context" ". The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when the "tong" and "yitong" of "Mao Shi Zhengyi" are used as "exegetical terms", they have two characteristics: the same exegetical term expresses the ambiguity of multiple concept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same exegetical concept and regulations, but the vagueness expressed by multiple exegetical terms. "Distinguish between essays and general prose" is the "exegesis of rectifications." The purpose of name argumentation is to explain the "speech meaning" (specific meaning) of words in the context; the "linguistic meaning" (general meaning) of words It is the basis for it to derive specific meanings.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major principles of the exegetical terms "tong" and "yitong" used in "Mao Shi Zhengyi". And when "tong" and "yitong" are used to explain meaning and principles, from their use, we can know the two exegetical principles of "Mao Shi Zhengyi": First, identify the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different theories, and place them in the same way. Context, where the interpretations can be interlinked, rather than avoiding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from a "universal" point of view; second, when "Mao Shi Zhengyi" interprets the Shijing, the “Preface" of he poems, the chapters, and the sentences are regarded as an indivisible whole.
參考書目
說明:
1.古籍、專著略依經、史、子、集四部排列
2.單篇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列
(一)經部
《周易注疏》,﹝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周易注疏附校勘記》
《易說》,[清]惠士奇,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易類彙編》,
1992年
《尚書後案》,[清]王鳴盛,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本
《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孫星衍,清嘉慶乙亥年刋治城山館藏本
《今文尚書句法研究》,錢宗武,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
《毛詩注疏》,﹝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三國﹞陸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詩集傳》,﹝宋﹞朱熹,臺北:學海出版社公司,埽葉山房藏本,
2004年9月,1版
《詩傳遺說》,﹝宋﹞朱鑑,通志堂經解,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印刻社,
1996年
《毛詩古音考》,﹝明﹞陳第,臺北:廣文書局,1996年1月,初版
《詩經世本古義》,﹝明﹞何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詩經小學》,〔清〕段玉裁,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本,
1975年6月
《毛詩詁訓傳》,〔清〕段玉裁,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本,
1975年6月
《毛詩稽古編》,〔清〕陳啟源,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1975年6月。
《詩經通論》,﹝清﹞姚際恆,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10月,初版
《毛詩後箋》,﹝清﹞胡承珙,皇清經解續編,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
《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宋元明清十三經注疏匯要,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
《詩古微》,﹝清﹞魏源,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詩三家義集疏》,﹝清﹞王先謙,臺北:明文書局,
1988年10月10日,初版
《詩毛氏學》,﹝清﹞馬其昶,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8月,初版
《詩經釋義》,屈萬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5月,3版
《詩經詮釋》,屈萬里,收入《屈萬里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3月
《詩經評註讀本》,裴普賢,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詩經》課堂筆記,洪國樑,1999年9月-2000年6月
《詩經訓詁之亦通問題—屈萬里先生《詩經釋義》、《詩經詮釋》「亦通」例釋》,洪國樑,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4月
《詩經、訓詁與史學》,洪國樑,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4月
《詩經評釋》,朱守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敦煌詩經卷子研究論文集》,潘重規,香港:新亞研究所,
1970年9月,初版
《詩序新考》,程元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1月,初版1刷
《詩經語文論集》,向熹,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2年7月,1版1刷
《詩經重章藝術》,朱孟庭,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1月
《中國歷代詩經學》,林葉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初版2刷
《詩經研究史》,戴維,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1版1刷
《詩經學史》,洪湛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1版1刷
《東亞《詩經》學論集》,張寶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釋經以立論—漢代毛鄭詩經經解的思想探索》,車行健,臺北:里仁書局,
2011年9月
《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林慶彰,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
《日本詩經學史》,王曉平,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日本詩經學文獻考釋》,王曉平,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毛詩正義訓詁術語研究》,黨代莉,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1年6月
《毛詩正義訓詁方法研究》,周樺森,寧夏:北方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2013年5月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周
禮注疏附校勘記》
《周禮正義》,﹝清﹞孫詒讓,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科,臺北:商務印書館,
1967年3月,臺1版
《周禮正義》,﹝清﹞孫詒讓撰,王錦文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12月
《禮記注疏》,﹝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禮
記注疏附校勘記》
《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左
傳注疏附校勘記》
《春秋穀梁注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 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
司,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春秋穀梁注疏附校勘記》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4月,再版
《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張素卿,臺北:里仁
書局 2007年3月15日,初版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影
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爾雅
注疏附校勘記》
《爾雅義疏》,﹝清﹞郝懿行,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5年9月30日
《小爾雅今注》,楊琳,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年9月,1版1刷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撰,四部叢刊正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經義述聞》,﹝清﹞王引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79年1月,臺1版
《群經平議》,﹝清﹞兪樾,春在堂全書,臺北:中國文獻社,1968年
《經學通論》,﹝清﹞皮錫瑞,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經今古文學》,周予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3月,臺1版

(二)小學
《說文解字注箋》,﹝五代﹞徐灝,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9月,12刷
《說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8月,3版
《說文校議》,﹝清﹞姚文田、嚴可均,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11月,初版
《說文釋例》,﹝清﹞王筠,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9日,1版1刷《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清〕錢大昕撰,祝竹點校,收入《嘉定錢大昕全
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通雅》,﹝明﹞方以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廣雅疏證》,﹝清﹞王念孫,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1版1刷
《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胡繼明,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月
《助字辨略》,﹝清﹞劉淇,助字辨略等六種,臺北:世界書局,
1974年5月,再版
《虛字說》,﹝清﹞袁仁林著、解會全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2版2刷
《古書虛字集釋》,裴學海,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中國文字學(定
本)》,龍宇纯,臺北:五四書局,2001年9月,再版2刷
《文字析義注》,魯實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1月
《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韓耀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2月
《段注訓詁研究》,馬景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渾言“、“析言”術語研究》,梅書靜,福建:漳州師範學院,2012年6月碩士論文
《清代中葉之形音義關係論及其發展》,陳志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1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現代研究成果綜考》,馮媛媛,河北:天津師範大學,2019年3月碩士論文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黃德寬、徐在國編撰,上海:百家出版社,2019年8月
《音學五書》,﹝清﹞顧炎武,1882[光緖8年]
《聲韻考》,﹝清﹞戴震,貸園叢書(4),百部叢書集成(551),臺北:藝文印書
館, 1996年
《江氏音學十書》,﹝清﹞江有誥,臺北:藝文印書館
《古韻標準》,﹝清﹞江永,貸園叢書(3),百部叢書集成(550)
《四聲切韻表》,﹝清﹞江永,續修四庫全書
《詩古韻表二十二部集說》,﹝清﹞夏炘,續修四庫全書
《古音研究》,陳新雄,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4月
《聲韻學》,竺家寧,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7月,初版1刷
《清代上古聲紐研究史論》,李葆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6月,初版1刷
《經傳釋詞/補/再補》,﹝清﹞王引之撰,孫經世補,臺北:漢京文化,
1983年4月5日
《詞詮》,楊樹達,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3版14刷
《《說文》同義詞研究》,馮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聯綿詞概論》,徐振邦,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現代漢語複句分類與關聯詞語教學—以「而」為例》,洪慎杏,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現代漢語「不」和「沒」之比較分析與教學活動設計--以英語為母語學習者的偏誤及學習策略分析為基礎》,林沁妤,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文言實詞知識(修訂本)》,王政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1版3刷
《古代漢語詞匯研究》,張博,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古書疑義舉例》,﹝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5月,3版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疏證辨疑》,洪國樑,待刊
《古書句讀釋例》,楊樹達,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臺北:世界書局,
1992年5月,3版
《馬氏文通》,馬建忠,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4月,3版
《馬氏文通讀本》,呂叔湘、王海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2版1刷
《中國語法理論》,王力,臺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3月,臺1版
《漢語語法史》,王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1版3刷
《中國話的文法》,趙元任撰、丁邦新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年5月
《漢語歷史語法要略》,孫錫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1版1刷
《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石毓智,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5月
《漢語詞法句法五集》,湯廷池,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5月
《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 邁向語段分析的第一步》,曹逢甫著,謝天蔚譯,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2版。
《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曹逢甫,北京:語文出版社,
2016年9月
《華語句法新論》,張郇惠,台北:正中書局,2014年10月初版2刷,上冊;下冊,台北:正中書局,2017年3月初版2刷
《華語句法新論下》,鄭縈、曹逢甫,臺北:正中書局,2017年3月初版2刷
《中國語歷史文法》,(日)太田辰夫著、蔣紹愚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2版1刷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黃侃述、黃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版2刷
《訓詁學概要》,林尹,台北:正中書局,2007年10月
《同源字典》,王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1版6刷
《龍蟲並雕齋文集》,王力,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4月
《古字通假會典》,高亨,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 1版2刷
《訓詁學原理》,王寧,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年4月,2版2刷
《訓詁學初稿》,周大璞,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修訂版8刷《訓詁學新論》,劉又辛、李茂康,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11月
《訓詁原理》,孫雍長,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12月,1版1刷
《訓詁學》上冊,楊端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7年12月
《訓詁學》上冊,陳新雄,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9月初版4刷
《訓詁學概論》,齊珮瑢,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1版1刷
《音韻訓詁研究》,吳慶峰,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10月,1版1刷
《校勘學釋例》,陳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1版1刷
《歷史語言學》,徐通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1版4刷。《詩經時代聲母現象與上古漢藏語關係》,蘇秀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三)史部
《新校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99
年6月,11版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臺北:洪氏出版社,
1975年,3版
《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唐﹞房玄齡撰,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
局,1976年
《隋書》,﹝唐﹞魏徵撰,藝文印書館輯,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2年
《後漢書》,﹝宋﹞范曄撰,﹝唐﹞李賢注,臺北:洪氏出版社出版 ,
1975年,3版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撰,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王國維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王國維,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中華書局,1997年9月,初版7刷
《古籍舉要》,錢基博,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
《兩周官制論稿》,汪中文,臺北:復文書局,1993年1月

(四)子部
《法言補釋》,劉師培,收入《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12月
《匡謬正俗疏證》,[唐]顏師古撰,嚴旭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2019年10月
《朱子語類》,﹝宋﹞朱熹著、黎靖德編輯,京都:中文出版社,
1984年3月,3版
《段玉裁遺書》,﹝清﹞段玉裁,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再版
《讀書雜誌》,﹝清﹞王念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臺1版《讀書雜釋》,[清]徐鼐,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5月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香草校書》,﹝清﹞于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8月,1版1刷
《韓非子集解》,﹝清﹞王先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4年8月,臺3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梁啟超,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年3月 1版1刷
《清代學術概論》,﹝清﹞梁啟超,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呂氏春秋新校釋》,陳竒猷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版
《梅園論學續集》,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臺北:戴靜山先生遺著編輯委
員會,1980年9月,初版

(五)集部
《潛研堂文集》,﹝清﹞錢大昕,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 ,1版
《經韻樓集》,﹝清﹞段玉裁,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王石臞先生遺文》,﹝清﹞王念孫,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3年,第1版
《夢陔堂文集》,﹝清﹞黃承吉,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5月,臺初版
《求是堂文集》,﹝清﹞胡承珙,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研六室文鈔》,﹝清﹞胡培翬,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曾文正公全集》,﹝清﹞曾國藩,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
《觀堂別集》,王國維,收入《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2月
《羅雪堂先生全集》,﹝清﹞羅振玉,臺北:大通出版社,1976年
《國故論衡》,﹝清﹞章太炎,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6月,3版
《胡適全集》,胡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榆枋齋學術論集》,虞萬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六)單篇論文
〈西周銅器斷代(四)〉,陳夢家,《考古學報》,1956年第2期。
〈毛詩連綿詞譜〉,杜其容,收入《文史哲學報》第9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0年1月
〈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考〉,汪紹楹,《文史》第3輯,北京:中華書
局,1963年10月,頁25-60
〈五經正義探源〉,潘重規,《華岡學報》第1期,1965年6月,頁13-22〈從敦煌本銜名頁論五經正義之刊定〉,蘇瑩輝,《孔孟學報》第16期,1968 年9月,頁181-193
〈五經正義第一次頒行於貞觀年中說〉,蘇瑩輝,《國立中央圖書館刊》第2
卷第2期,1968年10月,頁29-33
〈上五經正義表之版本及其相關問題〉,蘇瑩輝,《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特刊》,1968年11月,頁345-355
〈經疏的衍成〉,戴君仁,《孔孟學報》第19期,1970年4月,頁77-96
〈略論五經正義的原本格式及其標記「經」、「傳」、「注」文起訖情形〉,蘇瑩輝,《書目季刊》第6卷,1971年6月,頁73-92
〈宋版附釋文音毛詩注疏(善本書志)〉,吳哲夫,《圖書季刊》第3卷第4
期,1973年4月,頁63-64
〈論漢語同族詞內部屈折的變換模式〉,嚴學宭,《中國語文》1979年第2期
〈識字有感,王、皇與令〉,許進雄,收入《臺靜農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191-208。
〈隋唐經籍及義疏之學的探討〉,李威熊,《孔孟學報》第48期,1984年9月,頁27-45
〈我對於中國語法學的一點心得〉,周法高,《東海中文學報》第7期,
1987年7月,頁 1-7。
〈隋與唐初經學〉,牟鐘鑒,《孔子研究》1988年,第3期,頁41-48
〈為漢語動詞試定界說〉,湯廷池,《清華學報》新18卷,第1期,
1988年7月。
〈同和通〉,唐作藩,收入馮天祥、蕭嘉祉合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談語文辭書同和通的處理〉,陸福慶、張立茂,收入馮天祥、蕭嘉祉合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毛詩注疏》之《詩經》詮釋及其得失〉,張寶三,《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1994年6月,頁1-40
〈論唐太宗統一「五經」文字義疏及其對儒學的影響〉,康占杰、陳風華,《中國哲學史》1995年第10期,頁55-60
〈魏晉南北朝經學述論〉,李金河,《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49-55、62
〈華語教材中的語法用語〉,張麗萍,收入《第六屆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4冊,2000年12月
〈《廣雅疏證》中的「通」〉,朱國理,《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1期
〈孔穎達《五經正義》與唐代文論〉,王海英,《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2
期,頁25-29
〈南北朝儒家經學義疏三論〉,申屠爐明,《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
期,頁77-82
〈漢語複合動詞的「使動與起動交替」〉,湯廷池,收入《第七屆中國境內語
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對文”及相關概念辨〉,黃金貴、李艷,《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第34卷第3期,2004年5月
〈試論聯綿詞組構要素的歷史變化與發展—以《經典釋文》音義注釋為主〉,
李正芬,《漢學研究》,第24卷2期,2006年12月
〈《毛詩箋》「之言」術語析論〉,劉文清,《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
2011年12月
〈《毛詩箋》因聲求義法釋義例撰析〉,鄧聲國,《鎮江師專學報》
2001年第1期
〈動補「得」字結構的歷史發展〉,劉承慧,《臺大文史哲學報》54期,2001年
〈唐代儒者解經之一側面-《五經正義》解經方式析論〉,張寶三,《中國哲
學》第24輯,2002年4月,頁467-533
〈《詩經》研究中之文獻解讀問題〉,張寶三,《臺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02年6月,頁1-30
〈《毛詩正義》撰者及編撰時間考〉,白長虹,《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
6期,頁79-84
〈訓詁術語“對/散”“對言/散言”“渾/析”—兼談綜合分析同義詞之術語演
變〉,鍾明立,收入《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試論“渾言”、“析言”的幾個問題〉,葉斌,收入《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年
〈“渾言”與“析言”—段玉裁對同義詞的動態分析〉,賀友齡,收入《中國
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年增刊
〈京都市藏唐抄本《毛詩正義秦風殘卷》研究〉,王曉平,《天津師範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68-73
〈《毛詩注疏》版本流變考略〉,曹詣珍,《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6年第3期,頁70-72、39
〈《詩經》日藏古本的文獻學價值〉,王曉平,《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6年第5期,頁57-63
〈《毛詩正義》單疏本考〉,韓宏韜,《河池學院學報》
2006年第6期,頁44-47
〈釋造〉,陳劍,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毛詩正義》研究述略〉,劉挺頌,《貴州教育學院學
報》2007年第6期,頁79-82
〈《毛詩正義》注疏分合考〉,韓宏韜,《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8年第6期,頁56-60
〈《毛詩正義》合刊本考〉,韓宏韜,《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8年第6期,頁34-36
〈倫敦所藏斯2729號敦煌《毛詩音》殘卷論考〉,張寶三,收入《東亞詩經學
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7月
〈詞族研究在方言本字考求上的運用〉,楊秀芳,收入《語言學論叢》,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40輯
〈《毛詩正義》的編次觀〉,韓宏韜,《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9年第1期,頁88-92
〈「正義」流變考〉,韓宏韜,《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
期,頁60-63
〈《新唐書》《舊唐書》中的《孔穎達傳》辨異〉,安敏,《淮北煤炭師範學
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頁1-4+61
〈試論《毛詩正義》對傳、箋之異的處理〉,衛艷霞,《中北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9年第5期,頁69-72
〈論孔穎達《毛詩正義》中的校勘〉,殷曉明,《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0年第7期,頁105-108
〈析《毛詩正義》對《詩經》的文學解讀〉,劉挺頌,《貴州師範學院學報》
2010年第8期,頁9-13
〈《毛詩正義》與宋代《詩》學新變——對唐宋《詩》學承變關係的初步考
察〉,劉挺頌,《貴州文史叢刊》2011年第1期,頁11-15
〈孔穎達《詩經》學的北學性質論〉,韓宏韜,《東方論壇》2011年第2期,
頁6-9+18
〈《毛詩正義》卷變考〉,韓宏韜,《理論月刊》2011年第6期,頁75-77
〈孔穎達與《五經正義》研究述略〉,王貞,《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年第1
期,頁31-38
〈漢語前置疑問代詞問句的焦點性質〉,張志恒,《漢語學報》2012年第2期
〈論朱子《詩集傳》對二〈南〉修齊治平之道的開展〉,姜龍翔,《清華中文
學報》第7期,2012年6月
〈段注《說文》中『析言』類型探析—兼談同義詞分類類型〉,陳姞靜,收入《儒學研究論叢》第6輯,2014年12月
〈西周金文「叚」、「敢」辨義〉,林宏佳,《臺大中文學報》,第46期,
2014年9月
〈歷代經學家對《詩經》所見語助詞「不」、「無」的訓釋—兼談《詩經》與
金文的「遐不」、「不遐」〉,鄧佩玲,《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
研究》,2014年12月
〈清華簡「戾災辠蠱」與《詩經》「烈假」、「罪罟」合證〉,陳劍,收入《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
〈古漢語時體標記的與序類型與演變〉,,魏培泉,《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6(2) ,2015,213–247。
〈從出土材料談「才」字—兼談《易經》「三才」〉,季旭昇,收入《饒宗頤國學
院期刊》第4期,2017年5月
〈《詩經.小雅.楚茨》疑義辨證〉,洪國樑,《東海中文學報》第37
期,2019年6月
〈影印宋槧單行本尚書正義解題〉,(日)內藤虎次郎著,錢稻孫譯,《國立
北平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4期,1930年8月,頁31-51
〈關於五經正義單疏本〉,(日)長瀨誠著,黃桂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1-12
〈現存宋刊單疏本刊行年代考〉,(日)長澤規矩也著,郭島亞朱華譯,《中
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13-18
〈注疏分合的問題〉,(日)河又正司著,鍋島亞朱華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31-34
〈關於和刻本十三經注疏〉,(日)長澤規矩也著,蕭志強譯,《中國文哲研
究通訊》第10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57-64
〈《五經正義》之研究〉,(日)野間文史著,金培懿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2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