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九五〇、六〇年代台灣抽象畫與現代詩創作思維關聯性
作者:嚴玟鑠
作者(外文):YEN,WEN-SHUO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指導教授:陳俊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抽象畫現代詩五月畫會東方畫會創世紀Abstract Painting, ,, ,.Modern PoetryMay Painting SocietyOriental Painting SocietyThe Epoch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筆者長年在視覺傳達設計系兼課,並熱愛現代藝術,教學期間仍持續探討藝術與設計之間的關係。多年來從事抽象畫創作,在創作之餘接觸了現代詩,發現了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創作思維的關聯性。基於此,本研究從「時空背景下的詩畫關係」,探討中西方各家哲學理論中所提出詩畫之間的關係性,經過二十世紀西方「現代主義的發酵」,以及「超現實主義」影響。台灣一九五〇、六〇年代在戰後受到政治的高壓狀態,台灣畫家與詩人對存在產生了強烈的質疑,於是跟隨著西方現代文藝運動熱潮,成為逃避現實的途徑。當時「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的現代繪畫精神」,以及「創世紀」詩人們的詩觀,成為戰後台灣藝壇影響最為深遠、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個發展脈絡。本文以當時台灣具有突破性的抽象畫家與現代詩人為探討對象,他們多數以戰後流亡來台的大陸青年為主,並在中西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創發出刻劃時代的新樣貌。
筆者研究發現,台灣一九五〇、六〇年代,現代詩畫之間其創作思維主要有幾個類別。分別說明透過「潛意識的召喚」強調藝術必須走入内在精神性的追求,藝術終能走向突破性道路。在「直覺與純粹經驗」中強調藝術直覺扎根在人的潜意識之中,只有深化這個精神層次,才有可能增強藝術的感覺。並論及「禪意與道之精神」,不管抽象畫家或是現代詩人,中國的藝術講求境界,意境美學則受禪的影響很深,本章節所論述的現代詩人與抽象畫家他們的創作思維,很多都同時具備此兩種特點。
筆者從研究中得知,西方的潛意識來自精神分析的發現,東方的禪與道之精神來自心靈修為的悟得;兩者不同的內在力量均可作為創作的潛能,也與在直覺的觀照中融合為一體。本文探討台灣現代詩畫家內在的創作思維中,亦將設計事件等同一種創作的作品,設計者可透過探索自我內在過程以線條、色彩或文字詮釋個人的觀點,將其應用在創意思考上。本文,一來期許能提供給現代詩畫創作者,在未來能邁向自我獨特的,且走往內在精神性更寬闊的道路;二來能在設計基礎教學或創意思考教學的領域中,提供視覺設計的學生們,增強抽象思維的能力。並且能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應用兩者共同融會的學習作用,如此才能以獨具特色的方式在設計藝術中體現出來。
The author has been teaching part-time courses in the Departm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for many years, with a love for modern art,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design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eriod. Whilst engaged in the creation of abstract paintings over the years, the author has als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modern poetry and discovered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in creative thinking between the two. Based on this, this research u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in the context of time and spac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proposed by variou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rough "the fermentation of modernism"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est, and its "surrealism" Influence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hen Taiwan was subjected to high political pressures after the war, Taiwanese painters and poets strongly questioned their existence, so they followed the upsurge of Western modern literary and art movements which became a way to escape from reality. At that time, "the modern painting spirit of the May Painting Society and the Oriental Painting Society" and the poetic views of the "Epoch" poets became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the most profound and fruitful post-war Taiwan art scen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breakthrough abstract painters and modern poets in Taiwan at that time, most of whom were mainland youth who came to Taiwan in exile after the w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y created a distinct appearance marking the new era.
The author's research found that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 Taiwan, there were several categor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between modern poetry and painting. Together they explain how through the "subconscious call" to emphasize that art must go into an inner spiritual pursuit, and can eventually achieve a breakthrough path. In "Intuition and Pure Experience", it is emphasized that artistic intuition is rooted in the human subconscious. Only by deepening this spiritual level can it enhance the sense of art. With respect to the "spirit of Zen and Tao", regardless of abstract painters or modern poets, Chinese art emphasizes the realm, and the aesthetic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Zen.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many modern poets and abstract painter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have both features.
The author learns from the research that the Western subconsciousness comes from the discove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pirit of Zen and Tao in the east come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the different internal strengths of the two can be used as the potential for creation, and also in intuitive observation Integrated into on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nal creative thinking of Taiwan's modern poet painters, and also equates design events with a kind of creative work. Designers can interpret their own views with lines, colors or words by exploring their internal processes and apply them to creative thinking. This study hopes to provide modern poetry and painting creators with a unique and self-existing spiritual path in the future; secondly, in the field of design-based teaching or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it can provide students of visual design an enhancement on the ability of abstract thinking. It can apply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two to blend between figurative and abstract, so that it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design art in a unique way.
中文文獻
王雷泉、馮川(譯)(1999)。禪宗與精神分析(原作者:Erich Fromm)。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王秀滿(譯)(2003)。現代藝術批判(原作者:Pam Meecham and Julie Sheldon)。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王德育(2015)。藝術史101-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慶生(1992)。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淑馨出版社
王明明(2012)。葉維廉審美視域的探尋-最初直覺。劍南文學學報第7期,p. 120-120
史言著(2007)。沮喪與孤獨的色彩空間-聞一多,鄭愁予詩歌「黑」,「白」特質下的孤獨感研究。台灣詩學學刊卷期9
石了英(2012)。葉維廉「純粹經驗」美學論。 南昌大學學報第1期,p.143-148
白少帆(1987)。現代台灣新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
古遠清著(2008)。台灣當代新詩史。文津出版有限公司
西田幾多郎(1965)。善的研究。商務印書館
江雅玲(2003)。現代詩與視覺藝術之關連。淡江大學
朱光潛譯(1979)。拉奧孔。人民文學出版社
朱光潛譯(1986)。詩與畫的界限。浦公英出版社
朱芳玲著(2009)。回頭的浪子,「靈視」下的「東方」-論余光中「東方自覺」說與「中國現代畫」論述的建構。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
何政廣編著(1996)。抽象派繪畫先驅康丁斯基。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主編、李嘉祺等撰文(2001)。美國滴彩大師帕洛克。藝術家出版社
李敦朗發行(2007)。張喆-嶺深道遠。亞洲藝術中心出版
李百容著(2005)。論「寫意」與「詩畫融通」之關聯性。元培學報
李志銘(2000)。台灣現代派詩人與畫家的共謀-「五月」、「東方」畫會先鋒們。全國新書月刊9月號
吳瓊著(2000)。西方美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瑪俐(譯)(1985)。藝術的精神性(原作者:Wassily Kandinisky)。藝術家出版社
佘欣娟(2002)。一九六〇年代台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沈文玉(譯)(2002)。直覺-超越邏輯的全新領悟(原作者: Osho)。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林平發行(2015)。莊喆回顧展-鴻濛與酣暢。台北市立美術館
林惺嶽著(1988)。台灣美術風雲40年。自立晚報出版
宗白華著(1987)。美學的散步。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孟樊(2003)。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倪再沁著(1995)。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倪再沁著(1995)。藝術家-台灣美術。藝術家出版社
洛夫著(1965)。石室之死亡。創世紀詩社
洛夫主編(1967)。詩人之境。大業書店
徐林祥著(2001)。中國美學初步。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徐復觀著(1987)。中國藝術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
高木森著(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東大圖書公司
高玉華(2001)。李仲生在台創作之探討-由在台文稿及作品探討其繪畫觀念(碩士論文)
孫昌武著(1994)。論詩與禪。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麗絹(譯)(1996)。藝術開講(原作者:Robert Atkins)。藝術家出版社
黃麗絹(譯)(1999)。抽象藝術(原作者:Anna Moszynska)。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黃麗絹(譯)(1991)。抽象表現主義(原作者:Michael Auping)。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黃文宏著(2010)。西田幾多郎的直觀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3期
黃光男發行(1992)。莊喆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陶東風等(譯)(1990)。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原作者:Ellen Winner)。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陶文岳著(2009)。抽象•前衛•李仲生。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崔詠雪撰文(2011)。李仲生百年紀念展。國立台灣美術館
梁永安(譯)(2009)。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原作者:Peter Gay)。國立編譯館與立緒文化合作翻譯發行
陳芳明著(2011)。台灣新文學史。聯經出版社
陳淑芬(2008)。臺灣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藝術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班論文)
陳池瑜(2005)。詩畫特徵之中西美學比較。二○○五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
陳曼華(2107)。台灣現代藝術中的西方影響:以1950 - 1960年代與美洲交流為中心的探討。台灣史研究學報第24卷第2期
曾長生(譯)(2007)。禪與現代美術(原作者:Helen Westgeest)。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曾堉、王寶連(譯)(1980)。西洋藝術史-現代藝術(原作者:H. W. Jason)。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發行
曾長生著(1999)。台灣美術評論全集-李仲生卷。藝術家出版社
曾進豐(2015)。荒謬世界的孤獨者——論商禽詩的存在與死亡意識。成大中文學報
董崇選(1996)。讀劉紀蕙/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台灣現代詩「橫的移植」。中外文學,第24卷第8期,p.126-131
楊照著(2016)。詩人的黃金存摺。印刻文學文化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楊文儀(2012)。超現實主義在台灣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黎惟東(譯)(1964)。人類及其象徵(原作者:C.G.Jung)。好時年出版社有限公司
蔡明諺(2008)。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蔡昭儀主編(2019)。藝時代崛起-李仲生與台灣現代藝術發展。國立台灣美術館
蔡昭儀主編(2011)。現代潮-五〇、六〇年代台灣美術。國立台灣美術館
簡政珍著(2004)。台灣現代詩美學。揚智出版有限公司
葉維廉(2014)。中國詩學。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潘顯仁(2010)。意象:典藏抽象繪畫展。國立台灣美術館
劉奇偉編著(1987)。現代繪畫理論。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奇偉編著(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振源著(1998)。抽象派繪畫。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振源著(1998)。超現實畫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國松著(1966)。臨摹 · 寫生 · 創造。文星書店
劉登翰等人主編(1993)。台灣文學史下卷。海峽文藝出版社
劉墨著(2003)。中國美學與中國畫論。人民美術出版社
劉有元、羅選民等(譯)(1992)。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原作者:Jacques Maritain)。三聯書店
劉欓河發行(1991)。李仲生紀念展。國立台灣美術館
劉欓河發行(1992)。劉國松六十回顧展。國立台灣美術館
劉志宏(2010)。一九五〇、六〇台灣軍旅詩歌的空間書寫-以洛夫、瘂弦、商禽為考察對象。佛光大學(博士論文)
劉正忠(2001)。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商弦為主。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
劉紀蕙(1996)。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台灣現代詩「橫的移植」。中外文學,第 24卷第8期,p.96-125
蔣勳著(1986)。美的沉思。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賴瑛瑛著(2003)。台灣前衛-六〇年代複合藝術Taiwaness Avant-Garde Complex Art in the 1960s。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蕭瓊瑞著(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 (1945-1970) 。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蕭瓊瑞、林明賢撰(2004)。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 (1945-1987) 。國立台灣美術館
蕭瓊瑞著(2013)。戰後台灣美藝史 1945-2012。藝術家出版社
蕭瓊瑞編(1994)。李仲生文集。北美館印行
蕭蕭著(1987)。現代詩學。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蕭蕭主編(2014)。創世紀六〇社慶論文集。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戴勉編譯(達文西著,1979)。論繪畫。人民美術出版社
戴明德(2014)。穿越•圖像•潤澤-戴明德繪畫創作論述。嘉義大學
譚楚良著(1996)。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學林出版社
顏孟潔(2011)。李仲生藝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宋澤萊(2010)。當前台灣存在在主義文學研究的盲點。台文戰線部落格http://twnelclub.ning.com/profiles/blogs/dang-qian-tai-wan-cun-zai-zai
李君毅(2013)。得之自然-劉國松現代水墨畫美學初探。明山藝術http://www.mingshanart.com/-liu-kuo-song-review1
陳蒙(2019)。論赫拉克利特、柏格森、德勒茲-直覺、運動和意象在藝術創造中的關聯。https://kknews.cc/zh-tw/culture/mnk9vl6.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ownload/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