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小國在國際關係的生存策略 : 以新加坡為例
作者:藍嘉祥
作者(外文):LAN,CHIA-HSIA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宋興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新古典現實主義東協組織對外關係新加坡Neoclassical realismASEAN OrganizationForeign relationsSingapo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摘要
本論文藉由「新古典現實主義」的概念來分析小國在國際關係的生存策略,作者透過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對外關係研究,將新加坡的國內與國外等因素做一深入探討,從中觀察她在國際關係的生存發展。由於新加坡的地理環境特殊,又位於麻六甲海峽的出海口,雖然國土面積狹小,但卻是在區域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其次是,剛獨立時的新加坡在無任何天然資源與周遭強鄰環伺之下,卻能發展出今日的成果實屬不易。
因此,本論文將從新加坡的國內政治因素、推動區域合作的努力、面對大國的認知與挑戰、對外關係等去發掘她依循什麼在國際間求生存,以瞭解小國新加坡在國際關係的生存策略。
關鍵字:新古典現實主義;東協組織;對外關係;新加坡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survival of small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the concept of "neoclassical realism", The author conduct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Singapore's domestic and foreign factors through the study of neo-classical realism's external relations, She is living and develop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ue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Singapore, it is located in the mouth of the Straits of Malacca, Although the land area is small, it is a country with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Secondly, it was not easy for Singapore to develop today's results without any natural resources and strong neighbors.
Therefore, the dissertation will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survival of Singapore, from the domestic political factors in Singapore, the efforts to promote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challeng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big countries, and the strategy of external relations.
Keywords:Neoclassical realism; ASEAN organization; foreign relations; Singapore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Andrew, Heywood,楊日青等譯(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
韋伯出版社。
Kenneth, Waltz,信強譯(2017),《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
Chris, Brown,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鄧凱元等譯(2013),《當代國
際政治理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Norlin, Lipsman,劉豐、張晨等譯(2017),《新古典現實主義-國
際政治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海山(2003),《科學方法百科字典》。台北:恩楷。
王春法(2002),《國家創新體系與東亞經濟增長前景》。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高成(2005),《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彩波(1998),《經濟起飛與政治發展》。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逸舟(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
司。
王彥民(2000),《大國的命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田 禾(2002),《東亞勞動力跨國流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田志立(1998),《21世紀中華經濟區》。台北:立緒出版社。
宋鎮照(1999),《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文主編(2006),《東亞社會的結構與變革》。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
李金明(2005),《南海波濤:東南亞國家與南海問題》。南昌:江
西高校出版社。
李英明主編(2002),《亞太安全綜合年報2001-2002》。台北:遠
景基金會
李路曲(2002),《東亞模式與價值重構:比較政治分析》。北京:
人民出版社。
李子遲(2009),《千年海盜》。重慶:重慶出版社。
李美賢(2003),《新加坡簡史》。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亞研究中
心。
宋興洲(2005),《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台北:鼎茂圖書出版公司。
林碧炤、林正義主編(2009),《美中台關係總體檢-台灣關係法三
年》。臺北巨流圖書。
吳木生主編(2001),《東亞國際關係格局》。天津:天津社會科學
出版社。
吳金平等編(2005),《美國與東亞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吳俊才(1977),《東南亞史》。台北:正中書局。
阮宗澤(2007),《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
邵志勤(2003),《東亞經濟的發展與調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
社。
洪鎌德(1994),《新加坡學》。台北:揚智文化。
柯新治(2003),《新新加坡》。台北:天下出版社。
姜桂石等(2005),《全球化與亞洲現代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
高連福主編(2002),《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
許 可(2009),《當代東亞海盜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孫士海(1998),《南亞的政治、國際關係及安全》。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黃大慧編(2010),《變化中的東亞與美國:東亞的堀起及其秩序
建構》。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
康邵邦等著(2010),《國際戰略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布里辛斯基(2004),《美國的抉擇》。台北:左岸文化。
余正樑等箸(2009),《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
出版社。
周育仁(2002),《政治學新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
信強著(2010),《解讀美國涉台決策:國會的視角》。上海:人民
出版社。
吳士存(2010),《南沙爭端的起源與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
社。
俞寬賜(2005),《國際法新論》。台北: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沈紅芳(2002),《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沈明輝(2010),〈加強參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應對「亞洲麵條
碗」效應〉,《東協瞭望》,第2期,頁39-43。
孫士海(1998),《南亞的政治、國際關係及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鴻瑜(2006),《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台北:翰蘆圖書出版。
陳鴻瑜(2001),《東南亞政治論衡》。台北:翰墨圖書公司。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文化出版。
陳峰君(1999),《當代亞太政治與經濟析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 勇(2006),《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胡元梓、薛曉源編(2001),《全球化與中國》。台北:創世文化事
業出版社。
曹雲華、唐羽中(2005),《新中國—東盟關係論》。北京:世界知
識出版社。
張錫鎮(1999),《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鐘倫納(2000),《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清才、高科(2007),《東北亞地緣政治與中國地緣戰略》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劉必榮(2014)《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台北:先覺出版社。
蔡東杰(2006),《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
公司。
蔡東杰(2007),《東亞區域發展》。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瑋主編(2005),《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市:政大國
研中心。
閻學通、金德湘編(2005),《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時事出版
社。
陽洁勉(2000),《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勉編(2005),《國際政治中的中國外交》。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出版社。
楊軍與張乃和主編(2006),《東亞史》。長春:長春出版社。
廖少廉等(2003),《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研究》。北京:中國對外經
濟貿易出版社。
龐中英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全球治理卷」》。北京:新
世界出版社。
關 中(2005),《意識型態和美國的外交政策》。台北:台灣商務。
蘇 浩(2003),《亞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羅金義、秦偉榮(2017),《老撾的地緣政治-扈從還是避險》。香港:
城市大學出版社
顧長永(2000),《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台北:風雲論
壇出版社。
顧長永(2005),《東南亞政治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二、會議論文與研究論文:

丁樹範〈2010〉,〈大陸鄰近國家軍演對區域安全的影響〉,《陸委
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10月號。
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
王崑義(2009),〈海上反恐—兩岸信心建立措施 初步合作分析〉,
《海上反恐合作》,〈第四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研討會〉,
頁125-144。
汪毓瑋〈2009〉,〈海事安全脈絡下打擊海盜與海上恐怖主義之研
究〉,《全球海盜攻擊狀況》,〈第五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
研討會〉,頁143-167。
沈明室、林文隆(2008),〈第四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研討會論
文集〉,頁155-172。
吳健中〈2016〉,〈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下的兩岸互動-以胡錦濤時期
為例〉,《東海大學政治所學位論文》。
胡振軒〈2010〉,〈小國外交政策之研究-以冷戰時期的新加坡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所學位論文》。
許峻賓〈2017〉,〈亞太地區經濟整合的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變
數〉,《東海大學政治所學位論文》。
烏凌翔〈2016〉,〈弱國面對強權之生存策略〉,《國立台灣大學政
治研究所學位論文》。
楊宇庭〈2014〉,〈新加坡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國立中山大
學中國與亞太研究所學位論文》。
蔡明彥〈2010〉,〈海上恐怖主義發展趨勢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第
五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研討會〉,頁114-119。
孫國祥〈2010〉,〈論船舶安全與海上保險:以東南亞海盜與恐怖
主義為例〉《海盜及恐怖主義史》,〈第六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
全研討會〉,頁18-23。
徐俊培〈2010〉,〈海上軍備競賽〉,《世界科學》,第九期,頁44-45。
陳佩修〈2010〉,〈東南亞的恐怖主義演進與安全形式變遷〉,《台
灣東南亞學刊》,第七卷第二期,頁65-80。
蔡維心〈2006〉,〈東南亞航道安全合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魏 煒〈2006〉,〈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華
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三、中文期刊

王 凡(2010),〈美國的東亞戰略與對話戰略〉,《外交評論》,第
六期,頁 10-22。
王丹廷(2010),〈中美貿易戰會越演越烈嗎?〉,《財訊》,第343
期,
http://magazine.sina.com.hk/wealth/343/2010-04-05/182085656.shtml
王子昌(2003),〈東盟意識面臨的挑戰〉,《東南亞研究》,第六期
頁29-33。
王冠雄(2003),〈南海海域海盜行為之防治:理論與實踐之困境〉,
《東南亞研究》,第三卷第三期,頁25-30。
王健民、吳光中(2016),〈淺談美國「重返亞太」 對亞太地區與
我國影響之研究〉,《黃埔學報》,第七十一期,頁59。
江 淮(2010),〈面向大海亂象叢生-2010中國海洋形式回顧〉,《世
界知事》,第六十三期,頁25-30。
宇都宮溪(2014),〈東協在大國參與區域整合後多邊主義策略〉,
《全球政治評論》,第四十七期,頁125-127。
何耀光(2010),〈從地緣理論看亞太戰略思想建構的歴史觀〉,《海
軍學術双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二期,頁15-17。
林正義(2010),〈歐巴馬亞洲行對東亞的影響〉,《新台灣國策智
庫》第二期。
林健次(2012),〈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策略-外資、外勞、外客〉,《台
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八卷第四期,頁89-93。
李振廣(2010),〈歐巴馬政府對台軍售的深層原因分析〉,《和平
與發展》,第四期,頁49-55。
李豫明(2010),〈貿易沖銷暨工業合作提升國防能量之探討〉,《海
軍學術双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三期,頁46-48。
李隆生(2010),〈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從區域主義到
全球化〉,《亞太研究論壇》,第三十三期,頁105-108。
李怡樺(2010),〈國家認同與多元文化 :新加坡小學公民與道德教
科書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六卷第二期,頁
115-118。
李憲榮(2012),〈新加坡國會選舉制度〉,《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第八卷第四期,頁38。
宋興洲(2005),〈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
第二十四期,頁24-30。
宋興洲、林佩霓(2009),〈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全球政治
評論》,第二十五期,頁1-22。
周百信、李裕民(2011),〈東亞區域整合趨勢與我國因應策略〉,
《區域與研究發展期刊》,第二期,頁192-195。
施正鋒(2017),〈國際政治中的小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
十三卷第四期,頁2-3。
紀舜傑(2013),〈新加坡的國家認同-從生存威脅到永續執政的國
族建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九卷第一期,頁63-66。
范盛保(2017),〈李光耀的新加坡意外的國家與絕對的生存〉,《台
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頁40-46。
范盛保(2013),〈小國的大戰略-新加坡途徑〉,《台灣國際研究季
刊》,第九卷第一期,頁80-85。
范盛保(2015),〈國際關係理論下的中立性-愛爾蘭的選擇〉,《台
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十一卷第三期,頁70-78。
吳崇涵(2018),〈中美競逐影響力下的台灣避險策略〉,《歐美研
究》,第四十八卷第四期,頁515-520。
郭秋慶(2017),〈芬蘭小國生存與發展之道〉,《台灣國際研究季
刊》,第十三卷第三期,頁15-20。
郭秋慶(2012),〈論人民行動黨與新加坡一黨優勢之發展〉,《台
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八卷第四期,頁65。
高一中 譯(2000),〈全球海盜問題概觀〉,《國防譯粹》,第二十
七卷第十一期,頁58-66。
高長、吳瑟致(2009),〈中國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遠
景基金會季刊》,第十卷第二期,頁5-8。
官振忠(2009),〈國際海上武裝衝突法之研究〉,《海軍學術双月
刊》,第四十三卷第六期,頁129-139。
陳頤萱 譯(2005),〈從海上擊敗恐怖主義〉,《國防譯粹》,第三
十二卷第七期,頁10-15。
黃文啟 譯(2006),〈東南亞海上恐怖主義〉,《國防譯粹》,第三
十三卷第三期,頁5-8。
徐俊培(2010),〈海上軍備競賽〉,《世界科學》,第九期,頁45-50。
陳宗逸(2010),〈美韓日菲澳印俄 東亞北約成型 圍堵中國新島
鏈〉,《玉山周報》,第五十八期,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weekly/post_1360.html
蔡明彥(2006),〈亞洲的陰影:中國對美國軍事優勢地位的挑戰〉。
《國防政策評論》,第六卷第三期,頁5-10。
蔡明彥、張凱銘(2015),〈避險戰略下大國互動模式之研究〉。《遠
景基金會季刊》,第十六卷第三期,頁6-8。
蔡東杰、洪銘德(2009),〈美中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構築與競爭〉。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十卷第一期,頁48-50。
斯 洋(2010),〈亞洲崛起和美國的持續目標〉,《財經縱橫》,第
九卷第十期。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
陳素權(2010),〈二十國集團在全球治理結構中的角色分析〉,《東
南亞縱橫》,第十期,頁91-97。
陳文賢(1998),〈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
第三十七卷第三期,頁19-73。
孫光明(1999),〈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下的海事安全合作〉,《問
題與研究》,
第三十八卷第三期,頁45-68。
張志賢(2009),〈東南亞國協與亞洲區域安全架構〉,《國防譯粹》,
第三十六卷第七期,頁81-85。
張國城(2013),〈從現實主義中的觀點看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台
灣國際研究季刊》,第九卷第一期,頁100-105。
張國城(2017),〈以色列的生存之道-現實主義者的觀點〉,《台灣
國際研究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頁62-65。
楊永明(1999),〈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
制〉,《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一期,頁145-180。
鄭仁智(2014),〈從均勢理論看近期中美關係變化〉,《展望與探
索》,第十三卷第九期,頁30-32。
鄭瑞耀(2001),〈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
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頁201。
鄭中堂(2018),〈2017年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對中國政策之改變:
新古典現實主義觀點〉,《復興崗學報》,第一一二期,頁81。
蔡榮祥(2018),〈中國崛起與南海衝突:台灣在亞太戰略中之影
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頁3。
劉少華(2000),〈新加坡的生存政策與對外關係〉,《世界歷史》,
第四期。http://dushu.qiuzao.com/s/shijieshi/LS20000000K5
/LS20000000K5114.html
蕭新煌、李明峻(2005),〈變動的南亞與台灣因應策略〉,《亞太
研究論壇》,第二十八期,頁271-275。
譚偉恩(2006),〈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國
際關係學報》,第二十二期,頁133-135。
藍嘉祥(2014),〈新加坡政府對中國的外交關係-以李顯龍時期為
例〉,《東亞論壇季刊》,第四八四期,頁37。
魏百谷(2010),〈小國與強權相處之道:以芬蘭俄羅斯為例〉,《台
灣國際研究季刊》,第六卷第一期,頁133-135。

四、網站資料:

《新加坡經濟概況》。http://www.ostg.cn/world/ecomy/sg.html.
《新加坡新聞網》。http://www.qkankan.com/asia/singapore/medium/
《國際在線新聞網》。http://www.big5.cricn/.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
《FT中文網》。http://big5.fchinese.com/
《中文百科在線網》。http://www.zwbk.org/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玉山周報》。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中國新聞網》。http://chinanews.com/
《台灣東南亞協會研究中心》。http://www.aseancenter.org.tw/
《台灣海外網》。http://www.taiwanus.net
《台灣新社會智庫》。http://wwwtaiwansig.tw
《東方早報》。http://www.dfdaily.com/
《星洲日報》。http://www.sinchew.com.my/
《星島日報》。http://news.singtao.ca
《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
《美國海岸防衛隊官網》。http://www.uscg.mil/top/missions
《行政院海洋巡防署網站》http://www.cga.gov.tw/about_cga/results
《海洋巡防總局網站》http://www.cga.gov.tw/sea/pages/p1.htm
《東亞日報》。http://china.donga.com/big/
《青年日報》。http://news.gpwb.gov.tw/
《政大國關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環球時報》。http://big5.cctv.com/gate/big5/
《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美麗島電子報》。http://www.my-formosa.com/index.aspx
《海峽評論》。http://www.haixainfo.com.tw
《海峽資訊網》。http://www.haixiainfo.com.tw/index.html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國際在線》。http://gb.cri.cn/
《國際財經時報》。http://www.ibtimes.com.cn
《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cn/
《歐洲時報》。http://www.oushinet.com/
《環球時報》。http://www.huanqiu.com/
《聯合早報》。http://www.zaobao.com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http://www.faps.org.tw/
《亞洲時報》。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d
《東方日報》。http://orientaldaily.on.cc/
《東北亞研究中心》。http://blog.sina.com.tw/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
《鳳凰網財經》。http://finance.ifeng.com
《鳳凰網》。http;//www.ifeng.com
《南洋視界》。http://news.nanyangpost.com/2016/11/3_3.html
《陸委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http://www.mac.gov.tw
《文匯報》。http://www.wenweipo.com/
《明報》。http://www.mingpaonews.com/
《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亞洲週刊》。 http://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
《時政評論》。https://read01.com/zh-tw/Ed5GgG.html
《多為新聞網》。http://www.dwnews.com/gb/
貳、英文部份:
(I) Books
Acharya﹐Amitav(2001)﹐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ASE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 . London: Routledge.
Adler﹐Emanuel and Michael Barnett(1998)﹐Security Commun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uman﹐Zygmunt (1998)﹐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London:Polity Press.
Beasley﹐W.G.(1990)﹐The Rise of Modern Japan. London: George Weidenfeld & Nicolson.
Bhagwati﹐Jagdish(1991)﹐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at Risk.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rown﹐Michael﹐et al.(2000)﹐The Rise of China Cambridge﹐MA: MIT Press.
Chaliand, Gerard and Blin Arnaud(2007): The History of Terrorism-from Antiqui Ty to Alaed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lmers﹐Malcolm﹐Owen﹐Greene & Zhiqiong﹐Xie(eds.).Asia Pacific Security & The United Nations(West Yorks﹐United Kingdom: Bradford﹐1995).
Cohen﹐Warren I. (2000)﹐East Asia at the Cent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fence of Singapore 1994-1995: Defending Our Future Singapore: Ministry of Defence﹐1994.
Frankel﹐Joseph(1988)﹐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Worl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rison﹐Jim(2004)﹐America as Empire: Global Leader or Rogue Power? San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Gilpin﹐Robert(1967)﹐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dley, Bull (2007),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Kenneth, N. Waltz(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enneth, N. Waltz(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McGraw Hill .
Lund﹐Michael S. Preventing Violent Conflicts : A Strategy For
Mrazek﹐Rudolph(1994)﹐Sjahrir: Politics and Exile in Indonesi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almer﹐Norman(1991)﹐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Pacific. Lexington:Lexingto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 Press.
Vogel﹐Ezra F.(1979)﹐Japan as No. 1. Cambridge﹐MD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ich, Robert B.(1992), The Work of Nations:Preparing Ourselues
for 21st Century Capi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Strange﹐Susan(1996)﹐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 The Diffusion of
Sasakibara, Eisuke(1993), Beyond Capitalism:the Japanese Model of Market Economic. 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Schulzinger, Robert D.(2002),U.S Diplomacy since 19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warz, Adam(1994), A Nation in Waiting:Indonesia in the 1990s.
St. Leonards: Allen & Unwin.
Soderbaum, Fredrik and Timothy M. Shaw, eds.(2003),Theories of New Regionali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II) Internet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ute﹐http://www.aspi.org.au/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http://www.cdi.org/index.cfm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http://www.fas.org/sgp/crs/index.html.
Global security.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index.html
Poicypointers. http://www.policypointers.org/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Sino Defense. http://www.sinodefence.com/
Strategic & Defence Studies Centre﹐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http://ips.cap.anu.edu.au/sds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http://www.brookings.edu/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ttp://heritage.org/
The Hoover Institution. http://www.hoover.org
The Internation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http://www.iiss.org/
The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Institutes Of Strategic Studies﹐
http://www.jiia.or.jp/indx en commentary.html
Project2049 Institute﹐http://project2049.net/
US-China Institute﹐http://china.usc.edu/Default.aspx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http://www.us-taiwan.org/
Yale Global Online.http://yaleglobal.yale.edu/index.jsp
http://belfercenter.ksg.harvard.edu/publicati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AEI). http://www.aei.org/
Asia 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APCSS). http://www.apcss.org/text/text_index.htm
Association for Asia Research. http://www.asianresearch.org/211,44,,1.html
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 http://www.cdi.org/index.cfm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http://www.csis.org/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http://www.fas.org/sgp/crs/index.html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 http://www.cfr.org/index.php
Global Security.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index.html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FAS). http://www.fas.org/main/home.jsp
East Asian Institute. http://www.eai.nus.edu.sg/WP.htm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alyses (IDSA). http://www.idsa.in/index.htm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http://www.crisisgroup.org/home/index.cfm?id=1179&l=1
Nautilus Institute for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http://www.nautilus.org/
Policypointers. http://www.policypointers.org/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index.html
Sino Defense. http://www.sinodefence.com/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http://www.carlisle.army.mil/ssi/index.cfm
The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http://APARC.stanford.edu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http://www.brookings.edu/default.htm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http://www.heritage.org/
The Hoover Institution. http://www.hoover.org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 http://www.iiss.org/
Yale Global Online. http://yaleglobal.yale.edu/index.jsp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http://www.nbr.org/Publications/default.aspx
Brussels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http://www.vub.ac.be/biccs/site/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gmfus.org/?page_id=518
The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Institutes of Strategic Studies,
Chatham House, http://www.chathamhouse.org.uk/
East-West Center, http://www.eastwestcenter.org/news-center/east-west-wire/
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http://www.aspi.org.au/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CSBA), http://www.csbaonline.org/
Project 2049 Institute, http://project2049.net/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SIS), http://www.rsis.edu.sg/
Strategic & Defence Studies Centr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http://ips.cap.anu.edu.au/sdsc/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http://www.au.af.mil/au/ssq/
US-China Institute, http://china.usc.edu/Default.aspx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 http://www.us-taiwan.org/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http://belfercenter.ksg.harvard.edu/publication/
Cent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ttp://www.cir.ubc.c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http://siiaonline.org/

(III) Conference Papers

Abshir Waldo﹐Mohammad﹐“The two Piracies in somalia : Why the world ignores the Other﹐”Somali Press Review﹐6 January 2009. http://www.illegal-fishing.info/.
Haass, Richard. 1999.“What to Do with American Primacy.” Foreign Affairs,Vol.76, No5, pp.35-47
Judge Clark s. 2001/2002. “Hegemony of the Heart,” Policy Review, No111, pp.3-10.
J.Ashley Roach,“ Enhancing M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and Singapor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9﹐No.1(Fall/Winter2005). pp.97-117.
Klein﹐Yitzhak. “A Theory of Strategic Culture. ”Comparative Strategy﹐Vol. No.1﹐pp.3-26.
Rice﹐Condoleezza. 2000.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Foreign Affairs﹐Vol.79﹐No.1﹐pp.42-45.
RADM Chew Men Leong ,“Navies and Maritime Security-A Republic of Singapore Navy Perspective﹐”Pointer Journals﹐Vol.33﹐No.3(2007)﹐pp.5-12.
Saunders﹐Philip C. 1999.“A Virtual Alliance for Asian Security,” Orbis﹐Vol.43﹐No.2﹐pp.233-255.
Sutter﹐Robert. 2003-2004. “Why Does China Matt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27﹐No.1﹐pp.73-6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