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移動:九年國民教育舞蹈課程發展之研究
作者:黃淑蓮
作者(外文):HUANG, SHU-LIE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舞蹈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中煖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舞蹈課程舞蹈教育舞蹈師資國民教育師資培育Dance CurriculumDance EducationDance Teacher, Basic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我國自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直至2011年教育部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這數十年間,國民中小學的舞蹈課程歷經從課程標準時期主要被規劃於體育科目,到課程綱要時期增列至「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表演藝術課程,舞蹈雖始終為附屬地位,但皆是學校課程的一環,且有明列的學習內容。本論文主要探究1968至2011年間,隨著時間的移動,一般學校教育中舞蹈課程在不同時期的位置歸屬、教材背景、教材內容、學習時數與教材比例的發展變化,以及舞蹈授課師資來源與聘任相關問題。
於此,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民中小學學校舞蹈課程的發展與問題。
二、了解國民中小學舞蹈師資培育的發展與問題。
三、探討影響國民中小學舞蹈教育發展的因素。
本研究主要採以歷史研究法,史料蒐集包括歷年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文件、法令規章、專案研究報告、官方統計資料、議程與課程紀錄等,並透過相關議題之文獻探討,輔以人物訪談以釐清、補充文史資料不足之處。研究結果發現可從以下四面向突顯國民中小學舞蹈課程的發展問題:
一、課程定位:舞蹈從未被視為一個獨立課程位階。
二、課程內容:課標時期舞蹈課程規劃豐富與多元,課綱時期舞蹈課程彈性與開放,卻較籠統概略,不夠具體明確,且舞蹈有其專業性,無論是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時期都面臨師資的問題。
三、教學資源:缺乏人力與經費投入研發舞蹈教材,及缺乏合適的教學場域與設備。
四、師資培育:我國舞蹈師資培育欠缺專業培育、專才徵選及專長聘任的整體思維與配套運作。
同時,本研究也歸結出影響我國學校舞蹈教育發展因素包括:國家政策發展方向、國際藝術教育改革、民間力量呼籲、課程委員組成與舞蹈師資缺席等五項。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國家應重視舞蹈課程提升其位階,讓舞蹈成為每位學生都可享有的學習經驗。
二、國民基本教育應思考、規劃並納入從文化出發到創意展現的舞蹈課程。
三、為落實學校舞蹈教育,政府應投資、強化舞蹈教育資源,如:舞蹈課程教研系統建立,各級學校表演藝術教室的供應及完善的影音器材裝備。
四、為讓舞蹈師資在國民基本教育保有一定員額,專才專用,政府應全盤檢視與調整舞蹈教師培育與聘任機制。
研究者衷心期待藉此研究,引發更多人關注我國學校舞蹈教育的發展課題,大家能夠攜手繼續努力前進移動,為未來舞出更美好的歷史篇章。
The national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in 1968 until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itiated the Twelve-year Basic Education in 2011.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dance 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experienced the moving from mainly with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subject-based learning to the new curriculum of performing arts in Arts and Humanities of area-based learning. Although dance has always been affiliated with learning of a subject or area, it is part of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re are clear learning contents listed.
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s, from 1968 to 2011, development of the dance curriculum in general education at different times: the place of d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ontext, teaching content, the propor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hour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issues in dance teacher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hreefold herein, to:
1.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issues involved.
2. comprehe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dance teacher education for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concerns in human resource.
3. examine the affect-factors of da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his study uses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primary historical data includes curriculum standards, curriculum documentations, ordinance regulations, project research reports, official statistics, conferences and project reports, etc., with supported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related topics, and interviews for clarity, to strengthen what is lacking in written materials. The study results show four aspects that highligh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nce 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1.Curriculum Orientation: dance was never considered as an independent study.
2.Curriculum Content: subject-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was rich and diverse, and while area-based learning dance curriculum is flexible and open, but more general and non-specific. Dance has its specific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and until now, dance teacher education is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3.Teaching Resource: lack of workforce and budget to develop dance-teaching materials, and lack of suitabl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4.Teachers Education: lack of solid training, holistic thinking and supportive operation in professional recruitment and engagement of specialist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also numbers f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a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re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arts education, the appeal of civil power,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mmittee and the absence of dance teache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submit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Dance should be equally valued as other subjects so that all students can enjoy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dance.
2.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should consider and plan to include both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elements in dance curriculum.
3.The government should invest in strengthening d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d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stem, building suitable classrooms in every level of schools with complete audio-visual equipments.
4.The government should review and adjust the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 of dance teachers to retain a certain number of suitable in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sincerely looks forward to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towards the da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sues in schools so that we would come together in moving forward, to open a new chapter to a better future of dance educ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一顧(2013)。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275-30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丁金環(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于平(2002)。舞蹈欣賞。臺北市:五南圖書。
中央日報(1960年5月11日)。全省民族舞蹈決賽劉廳長勉加強推廣及輔導工作。中央日報,第5版。
戈錦華(1991年3月12日)。國小體育課師資缺一半課程無標準設施欠完善。中央日報,6版。
方炳林(1974)。小學課程發展。臺北市:正中。
方德隆(譯)(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原著:A. C. Ornstein & F. P. Hunkins)。臺北市:高等教育。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孔雀(2008)。台灣小學體操運動發展之研究 (1945-2000)(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市。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文科(1995)。教育概論。臺北市 : 五南圖書出版。
王文科、王智弘(2012)。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論(第八版)。臺北市:五南。
王仕圖、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與實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7-116。臺北市:巨流。
王宏年、夏起晉、伊文柱、陳壽觥、柯維俊等(1983),國民小學新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秀雄(譯)(1989)。世界藝術教育簡史(譯文原著:Arthur Efland)。美育,創刊號,3-13。(原著出版年:1989)
王延煌(2006)。藝術是一種人文價值的體現。2006全國藝術教育展藝術教育專題研討會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王俊彬(2015)。師資培育開放二十年/理想的許諾與失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8-12。
王凌莉(2000)。下一場百年大計-檢視九年一貫課程規劃中的表演藝術教育理念與施行綱要。表演藝術,95,50-54。
王紹楨(1984)。嘉義師範專科學校輔導區國民小學舞蹈教學調查研究報告。嘉義市:臺灣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
王紹楨(1984)。嘉義師範專科學校輔導區國民小學舞蹈教學調查研究報告。嘉義市:臺灣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20)。109學年度教育學程招生簡章。臺南市: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司琦(1975)。九年國民教育。臺北市:台灣商務。
幼獅社(1960年2月5日)。李凱荷頓今來華教授我青年學練土風舞。中央日報,6版。
幼獅社(1961年3月11日)。全省民族舞蹈賽 初賽本月中舉行。中央日報,8版。
幼獅社(1968年7月29日)。暫別課本.陶醉韻律中教師變成學生練跳土風舞步。中央日報,10版。
民族舞蹈月刊(1958)。土風舞教材專集。臺北市:民族舞蹈月刊社。
石婉舜(2000)。日本時代的「學藝會」活動。表演藝術,95,52-53。
伍振鷟(2008)。中國教育史要略。臺北市:五南。
伍振鷟、黃士嘉(2002)。臺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1945-2001)。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1-28。臺北市:學富文化。
朱宗慶(2013)。從台灣軟實力觀點談台灣藝術教育暨藝術才能班之發展。臺灣教育,628,13-20。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著:W. L. Neuman)。臺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7)。
江映碧(2004)。高棪:舞動春風一甲子。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江燦騰、陳正茂(2014)。新臺灣史讀本。臺北市:東大。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
何志浩(1953年1月2日)。推行民族舞蹈之意義。中央日報,3版〪
何志浩(1959)。民族舞蹈論集。臺北市: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
何志浩(1963年5月5日)。民族舞蹈應保持高尚優雅的風格盼能聯合編印標準教材。中央日報,7版。
何福田(2012)。台灣的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載於何福田(主編),臺灣教育的亮點,5-18。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
吳宜樺、陳琦媛(2012)。我國國民小學實習輔導教師制度之演進。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我國師資培育百年回顧與展望,21-45,臺北市:五南。
吳家瑩(2004)。這波教改在國民教育階段已達成了什麼。載於張建成(主編),文化、人格與教育,375-402。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15)。教育概論。臺北市 : 五南圖書出版。
吳萬福(1964)。體育教材教法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吳萬福(1983)。中高年級體育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載於王鴻年、夏起晉、伊文柱、陳壽觥、柯維俊編,國民小學新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266-332。臺北市:國立教育館。
吳萬福(2011)。體育人對Sports與體育應有的認識:站在歷史演變的立場。身體文化學報,13,11-29。
呂秀蓮(2015)。師資培育應改為主修,以解決教師之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93-97。
呂藝生(2000a)。舞蹈教育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呂藝生(主編)(2000b)。舞蹈:做為藝術教育。(原著:B. P. McCutchen)。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6)
呂藝生(2018)。舞者的智慧-意會思維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李力庸(2005)。日本殖民統治的政治發展。載於高明士(主編),臺灣史,159-206。臺北市:五南。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天民(1974)。舞蹈藝術論。臺北市:正中書局。
李天民(1980)。中國聯歡舞(第四版)。臺北市:長白出版社。
李天民(1995)。舞拓。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臺灣舞蹈史研討會專文集,45-74,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天民、余國芳(2005)。臺灣舞蹈史(上)(下)。台北市:大卷文化。
李文富(2013)。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理念與目標之擬議研究。載於范信賢(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79-99。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李文富(2015)。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黃茂在、曾鈺琪(主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26-37。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李奉儒(2009)。嘉義縣志・卷八・教育志。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李金葉(1991)。國民小學舞蹈教學。載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師體育科研習教材,145-164。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李建興(2016)。臺灣教育發展史:見證百年樹人的希望工程。臺北市:遠見天下。
李哲洋(譯)(1994)。教育舞蹈原論(原著:邦正美)。臺北市:全音樂譜。(原著出版年:1978)。
李涵鈺、洪詠善、歐用生、佐藤學、陳麗華(2018)。中小學教材教法的現況觀察與改革契機-素養導向觀點。教科書研究,11(2),109-145。
杜登明、林輝雄(1984)。臺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畢業校友概況分析。體育學報,13,75-94。
汪清澄(1991)。體育家教育家兼畫家的高梓。國民教育季刊,20(3),45-53。
沈翠蓮(2004)。台灣小學師資培育史。臺北市:五南。
來安民(2002)。台灣中等教育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133-158。臺北:師大書苑。
周文菁、林孟傑(2013)。魯曼自我再製系統理論與師資培育決策系統之詮釋。教育政策論壇,16(2),63-84。
周淑卿(2002)。誰在乎課程理論?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務問題。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6。
周愚文(1997)。歷史研究法。載於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03-228。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子文、程瑞福、邱逸翔(2017)。臺灣中小學舞蹈教育內涵與實踐之論述分析。文化體育學刊 ,25,71-80。
林天祐(2000)。台灣教育探源。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永豐(2002)。台灣師範教育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33-57。臺北:師大書苑。
林玉体(2003)。臺灣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玉体(2010)。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伯賢、曾照薰(2006)。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學生教職生涯抉擇之影響因素研究。載於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2006說文蹈舞-藝術與科學的對話-跨國跨校舞蹈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9-59,臺北縣。
林明美(2011)。臺灣的民間舞蹈。載於平珩(主編),舞蹈欣賞,154-181。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果顯(2005)。「中華文化復興推動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縣:稻鄉。
林炎旦、裘尚芬、朱美玲、李賢輝(2003)。我國藝術教育現況與發展策略。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玫君、詹俊成、林聯喜、艾珈如(2010)。學校體育與運動人才-專業化與系統化。載於許義雄(編輯),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455-526。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林玫君、蔡禎雄(1993)。戰後台灣國民小學體育師資養成的歷史探源-民國34年-民國76年。體育學報,15,85-98。
林玫君、盧昭惠(2008)。表演藝術教育篇。載於鄭明憲(總編輯),臺灣藝術教育史,164-224。
林陳涌、黃嘉莉、張民杰、張玉山、張素貞、吳淑禎(2014)。未來在等待的教師:前瞻師資培育計畫。中等教育,65(1),165-182。
林新發(2001)。跨世紀台灣小學教育改革動向:背景、理念與評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75-108。
林新發、鄧珮秀(2012)。我國中小學師資培育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師資培育黃金十年,1-30,臺北市:五南。
姚世澤(1995)。「臺灣郷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載於許俊雅(主編),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7-47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柯雪紅(2012)。鄉土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下的實踐-以南投縣竹山鎮社寮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洪若烈(1997)。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科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北縣:省國教研習會。
洪詠善(2013)。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屬性及作用之研究。載於范信賢(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49-77。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胡天玫(2003)。體育的本質:一個認識論基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321-340。
胡鍊輝 (1985)。如何使藝能科教學正常化。國教輔導,25(1),15-16。
胡寶林(1988)。音樂韻律與身心平衡。臺北市:遠流。
范春源(2000)。三項政策下的小學體育科教育發展之研究(1950-1960)。東師體育,7,1-12。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81-134。臺北市:心理。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原著:P. Bonnewitz)。臺北市:城邦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孫維瑄(譯)(2009)。透過藝術文化之教育:未來展望(原著:A. Kerlan)。載於郭禎祥(總編),國際藝術教育學刊,7(2),95-115。(原著出版年:2009)
徐元民、蘇瑞揚、龍炳鋒、文多斌、郭憲偉(2010)。學校體育活動-樂趣化與多元化。載於許義雄(編輯),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196-274。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徐秀菊(2003)。從教師的問卷調查分析台灣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現況。載於徐秀菊等著,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上),7-28。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浩、侯建新(2001)。當代西方史學流派。臺北市:昭明。
徐瑋瑩(2011)。打造時代新女性:由日治時期學校身體教育探尋台灣近代舞蹈藝術萌發的基礎。台灣舞蹈研究,6,112-140。
秦葆琦(2013)。國民中小學領域/科目組成之探討。載於范信賢(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127-17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翁語萱(2017)。國中表演藝術舞蹈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高梓(1962a)。中小學舞蹈教材。新竹市:作者。
高梓(1962b)。國民學校體育教學指引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高梓(1963a)。國民學校體育教學指引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高梓(1963b)。國民學校體育教學指引第四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高棪(1950)。小學韻律活動。南京:正中書局。
高棪(1956)。怎樣教學唱遊。臺北市:復興書局。
高棪(1970)。世界舞院出刊感言。世界舞院,創刊號,4-5。
高棪(1988)。我國舞蹈教育的展望。載於王朝安(編),中華民國藝術教育概覽。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619-621。
高雄縣政府教育局(1984年8月13日)。創造思考體育課程簡介。高雄縣政府教育局主辦,創造思考唱遊舞蹈研習資料。高雄縣中芸國小。
國立中興大學編纂(2008)。臺中志藝文志。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2003)。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臺北市:心理。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20)。109 學年度中等學校教育學程甄選簡章。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招生委員會(2020)。109學年度中等學年度、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學程招生簡章。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20)。109 學年度師資培育中心甄試招生簡章。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國立編譯館(1977)。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指引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85)。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指引第五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1988)。國民中學體育科教師手冊第四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張力(1979)。蔡元培與近代中國啟蒙運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中煖(1997)。從動作教育看我國體育和舞蹈的發展。舞蹈教育,1,19-24。
張中煖(1998)台灣學校舞蹈教育之探討。載於李詠絮(編),兩岸表演藝術教育術研討會論文集,124-135。臺北市: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
張中煖(2000)。從九年一貫制談舞蹈的再生。舞蹈教育,3,19-23。
張中煖(2001)。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發展。藝術教育研究,1,23-41。
張中煖(2002)。舞蹈教學研究。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冊),513-540。台北縣:桂冠。
張中煖(2005)。台灣舞蹈教育研究主題之回顧與探討:以1994-2004碩博士論文為例。屏東教育大學「藝術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183-203,屏東市。
張中煖(2007)。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張中煖(2011a)。手舞足蹈-台灣舞蹈躍動百年。美育,180,36-43。
張中煖(2011b)。舞蹈在臺灣國民中小學教育發展之探究。鄭明憲(主編),臺灣
張中煖(2016a)。有感而發:教師心體驗。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中煖(2016b)。腳步:臺灣舞蹈教育再找路。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張中煖(2016c)。劉鳳學:一位舞蹈大師的身影與身教。臺北市:教育部。
張世宗(2003)。從變革危機到教改轉機-藝術教育教師自主之教材開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73-90,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其昀(1959)。民族情感與舞蹈。民族舞蹈論集,12(3),16。臺北市: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
張美艷(2003)。當前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制度之探討。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73-187。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瑜綺(2014)。國民小學表演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需求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麗珠(1962)。怎樣跳土風舞。臺北市:幼獅文化。
張麗珠(1995)。烙印在半世紀軌道上的舞跡〈記中國近代舞蹈巨擘劉鳳學〉。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回顧民國三十四年至五十三年臺灣舞蹈的拓荒歲月,35-44。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麗珠(2004a)。松本千代榮。載於舞蹈辭典編審委員會,舞蹈辭典。臺北市:鼎文。
張麗珠(2004b)。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系。載於舞蹈辭典編審委員會,舞蹈辭典。臺北市:鼎文。
張麗珠(2006)。臺灣的舞蹈教育一甲子掠影(1945-2005)。美育雙月刊,155,33-34。
張麗珠、江映碧、嚴子三、林春梅、陳旭芬(2000)。藝術欣賞課程-中學舞蹈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張麗珠、鄭怡苹(2011)。當代創造性舞蹈教育發展之探究以臺灣國民中小學為例。「百年永藝」臺灣首屆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年會論文集,68-80。
教育部(1948)。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5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1956)。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與文化社。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1)。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情形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4a)。第四篇九年國民教育。載於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主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4b)。第十五篇體育。載於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主編),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8)。師範專科學校五年制普通、音樂、美勞、體育等四科課程標準暨科學學科設備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0)。中華民國文教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7)。第一屆拉邦系統舞蹈研習會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5a)。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b)。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c)。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b)。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綱要-健康與體育領域(草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綱要-藝術領域課程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d)。高級中等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f)。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a)。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修正規定。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7)。中學課程標準(第六版)。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72)。國民小學課程實驗研究。臺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國教司(1982)。國民中小學舞蹈教育實驗班舞蹈科教材大綱(試用本)。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國教司(1986)。特殊教育研討會第一階段資賦優異教育組會議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梁紀雲(1973)。體育教學研究。臺南市:復文書局。
梁福鎮(2013)。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梁福鎮(2014)。當前我國師資培育的挑戰與對策。教師教育期刊,3,1-28。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出版。
許佩賢(2012)。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新北市:東村。
許義雄(2017)。現代體育學原理(上冊)基本概念。新北市:揚智文化。
許澤民(譯)(2004 )。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原作者:M. Polanyi)( 原出版年:1958)。臺北市:商周出版。
郭妤婷、陳碧涵(2007)。現代教育新潮流-創造性思考教育的推動與發展。舞蹈教育,6,46-54。
郭美女(2012)。從義大利小學藝術教育探討我國藝術與人文課程。臺東大學人文學報,2(1),137-169。
郭惠良(1969)。中小學適用唱遊與舞蹈。臺中市:乾記。
郭瑜婷、陳碧涵(2006)。現代教育新潮流-創造性思考教育的推動與發展。舞蹈教育,6,30-45。
郭滿州(2005)。讓身體會說話─創作舞教學。美育,149,72-79。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師大學報,37,579-707。
陳忻苹(2011)。臺灣國民小學舞蹈教育發展之研究-以舞蹈班為例(1980~2010)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其南、孫華翔(2000)。從中央到地方文化施政觀念的轉型。新世紀政策–社會政策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81-82,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陳孟雷(編)(1977)。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
陳秉逵(譯)(2010)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原著:M. Trachtenberg)。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6)。
陳芳枝(2018)。土風舞在台灣的發展。土風舞在台灣60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13,中華民國國際民俗舞蹈協會。
陳倬民(1994)。愛心與教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浙雲、吳財順、潘文忠(2003)。邁向協同教學之路:新校園文化的生成與開展。臺北市:遠流。
陳惠玲(1987)。國教聖地良師之母-台灣省國校教師研習會。師友月刊,236, 34-36。
陳雅萍(1995)。見證歷史的舞蹈先驅-蔡瑞月。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回顧民國三十四年至五十三年臺灣舞蹈的拓荒歲月,22-34。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嘉揚(2004)。教育概論(中冊)。臺中: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碧涵(2006)。川口千代教授來臺演講紀要:談日本舞蹈教育的未來展望-過去·現在·未來。舞蹈教育,7,7-12。
陳儀深、林美容、葉海煙、林有土等(編)(2004)。台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文化認同。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陳瓊花(1998)。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陳瓊花(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整合型研究子計畫六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NAER-102- 06-A-1-02-06-1-15),未出版。
陳瓊花、賴美鈴、張中煖(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編撰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委託專案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議濃(2011)。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趨勢。南台學報,36(4),97-112。
陶英惠(2001)。蔡元培與民國新教育。載於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1355-1462。臺北縣:國史館。
麥秀英(1982)。推展舞蹈藝術應從舞蹈教育的建設做起。師大體育,14,116-119。
曾清淡(2010)。廖幼芽-舞出花樣人生。學校體育,121,131-137。
曾意芳(1998年10月27日)。九年一貫課程,藝術教育師資拉警報,教部評估調查七成師範生教學沒把握,培訓待加強。中央日報,10版。
曾瑞成(2000)。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瑞成(2010)。學校體育政策-普及化與競技化。載於許義雄(總編輯),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1-72。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曾瑞成、林志遠、陳光紫(2005)。臺灣地區學校體育政策理念之身體觀。身體文化學報,1,241-258。
黃千玳(2009)。國民中學表演藝術教師教科書使用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黃壬來(2001)。當前情勢與臺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133,38-41。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65-98。臺北市:桂冠。
黃壬來(2006)。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勢。黃壬來(主編),2006全國藝術教育展藝術教育專題研討會論文集,9-38,花蓮教育大學。
黃壬來(2007)。從生命本質論藝術教育。載於黃政傑(主編),21世紀新品格教育觀:人性是什麼,159-169。臺北縣:承印實業公司。
黃天(2008)。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新北市:考用出版社。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金柱、謝應裕(2002)。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的改革與省思。研習資訊,20(2),48-61。
黃俊傑(2009)。光復初期的臺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政傑(2005)。毛連塭博士大事記。啟明苑通訊,52,2。
黃郁倫(譯)(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原著:佐藤學)。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原出版年:1996)
黃郁倫(譯)(2017)。邁向專家之路:教師教育改革的藍圖(原著:佐藤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原出版年:1999)
黃素雪(1982)。舞蹈教學之研究。臺南市:恆隆。
黃淑蓮(2017)。探尋臺灣光復後學校國民小學體育課程中舞蹈的足跡。運動文化研究,30,55-87。
黃鼎松(1994)。鄉土教育的時代意義。師友月刊,324,6-8。
黃顯華、徐慧璇(2004)。臺灣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再思。課程研究,1(2),21-45。
新竹師院(198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實施成效研究。臺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楊思偉、陳盛賢(2012)。我國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與未來動向。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我國師資培育百年回顧與展望,1-20,臺北市:五南。
楊照(1990)。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臺北市:時報文化。
經典雜誌(2006)。臺灣教育400年。臺北市:經典雜誌。
葉庭妗、林國棟(2015)。舞育融匯入人體運動的體育實踐者-張麗珠。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10,133-157。
葉楚貞(1983)。低年級唱遊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載於王鴻年、夏起晉、伊文柱、陳壽觥、柯維俊等編,國民小學新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247-265。臺北市:國立教育館。
葉憲峻(2002)。台灣初等教育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85-132。臺北:師大書苑。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
葉憲清(2013)。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雅琇(2010)。藝術教師專業背景與課程設計取向調查之相關研究—以國中表演藝術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廖幼芽(1983)。學校創作舞的教學研究。臺北市:著作者發行。
廖幼芽(1988)。國民小學舞蹈教育概況。載於王朝安(編),中華民國藝術教育概覽,607-610。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廖幼芽(1994)。舞蹈教學。載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師體育科研習教材,89-110。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廖幼茹(1973a)。舞蹈教學研究。教師之友,14(5),12-15。
廖幼茹(1973b)。舞蹈創作的研究。嘉義師院學報,4,217-234。
廖幼茹(1974)。唱遊創作指導。臺中縣:臺灣省教育廳。
廖幼茹(1978a)。如何加強舞蹈教學。教師之友,19(8),7。
廖幼茹(1978b)。舞蹈者動作設計與觀眾感受力的關係研究。嘉義師專學報,8,1-62。
廖幼茹(1988)。國小創作舞蹈教學指導。臺中縣 :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廖幼茹(1992)。國小低年級韻律教材之設計及其對學習態度與意象發展之影響。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廖幼茹(1994a)。國小低年級唱遊教學指引的探討-韻律活動教材。嘉義師院學報,8,539-556。
廖幼茹(1994b)。國小舞蹈教學設計。國民教育季刊,23(3),152-159。
廖幼茹(1994c)。這片原地依舊荒蕪國小舞蹈教學。國民教育季刊,4,30。
廖幼茹(2002)。舞蹈篇。嘉義市誌,153-192。嘉義市:嘉市府。
廖幼茹、劉淑英、陳心珍、楊明鳳等著(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舞蹈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漢寶德(2003)。藝術教育救國論。國家政策論壇冬季號,202-206。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熊宜中(主編)(2000)。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及職涯發展組(2020)。109學年度修習教育學程甄選招生簡章。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3a)。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暨有關課程教材之檢討與改進意見。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73b)。蔣總統對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之訓示及其闡述。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篇。臺中市:臺中圖書館。
舞蹈辭典編審委員會(2004)。舞蹈辭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趙郁玲(2007)。凝視與回眸-台灣舞蹈書寫。臺北市:五南。
趙惠玲(2003)。典範與妥協我國中學階段視覺藝術師資之培育。藝術教育研究,5,49-81。
劉其偉(1996)。文化探險。臺中市:臺灣省立美術館。
劉英淑(1997)。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舊課程標準之比較。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臺北縣:省國教研習會。
劉雅文(2013)。體育課程中的舞蹈課-談舞蹈理論與未來課程設計。大專體育,127,16-22。
劉鳳學(1961)。舞蹈教材。體育研究,1(3),5-6。
劉鳳學(1962a)。愛爾蘭舞。體育研究,2(2),14。
劉鳳學(1962b)。銀盤舞。體育研究,2(3),10-11。
劉鳳學(1963)。拜訪舞。體育研究,3 (3),14。
劉鳳學(1965)。舞蹈概論。臺北市:幼獅。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歐用生(1990)。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圖書。
歐用生(2010)。建構「三峽」課程發展機制。課程研究,5(2),27-45。
歐用生(2011)。國小課程標準修訂的課程史分析。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277-29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歐用生、葉興華、洪若烈(2013)。載於范信賢(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1-2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潘金定(2012)。台灣國民教育之藝術教育實踐評估(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臺北市。
蔡明耀(1983,9月)。序。創造性唱遊舞蹈研習資料,1-3。高雄縣:林園鄉中芸國小。
蔡明耀(1984,8月)。序。創造性唱遊舞蹈研習資料,1-2。高雄縣:林園鄉中芸國小。
蔡貞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敏忠(1977)。推展全民運動手冊(五)。臺北市:教育部。
蔡清田(2008)。課程學。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7)。課程實驗:課綱爭議的出路。臺北市:五南。
蔡惠真(1999)。日本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之制度與模式。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蔡禎雄(1995)。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麗華(2002)。臺灣高等舞蹈教育簡史探究。北體舞蹈,1,23-34。
蔣中正(1956)。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市:中央文物。
蔣中正(1968)。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錄音】 。民國57年先總統蔣公於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訓詞。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臺北市。
鄭明憲(2015)。臺灣藝術教育發展中的神秘身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2,1-18。
鄭英敏(編輯)(1996)。鄉土舞蹈。臺北市:北市教研中心。
鄭慧慧(2015)。舞蹈的力量-中外舞蹈素質教育歷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盧廷彬(1985)。率真豪真杏壇女傑—訪教育家高梓教授。師友月刊,211,30-31。
盧家珍(2000)。牛步化的摸索階段-從藝術與人文課程的試辦現況看藝術師資的培育問題。表演藝術,95,55-59。
盧健英(2011)。臺灣舞蹈史。載於平珩(主編),舞蹈欣賞,184-219。臺北市:三民書局。
蕭渥廷(1998)。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臺北市:文建會。
蕭憶梅(2013)。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學科劃分及其內涵之歷史演變。載於范信賢(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101-12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賴美玲(2003)。台灣中小學音樂師資培育制度。載於徐秀菊(等著),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上),91-104。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臺北市:前衛。
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原著:B. Turner)。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原初版年:2008)。
謝苑玫(1994)。節奏與律動。高雄市:復文圖書。
謝義勇(1989)。蔡元培社會教育思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魯齋(1961)。中學各科教學法。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鍾鴻銘(2008)。課程研究:從再概念化到後再概念化及國際化。台灣社會教育學研究,2,1-45。
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瑞榮(2002)。嘉義市志卷九藝術文化志。嘉義市:嘉市府。
簡瑞榮(2004)。從教師甄選看藝術與人文教師的甄選與培育問題。美育,137,52-55。
藍惠美(2003)。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載於徐秀菊等著,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上),49-58。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二、網路資料
于國華(2008)。2008文化論壇歌舞演戲・人才創意-藝術教育加值台灣競爭力。文化論壇,取自:http://www.paap.org.tw/pdf/2008.pdf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2012)。系所介紹,取自: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網頁:https://crmspd.pccu.edu.tw/files/15-1159-2240,c82-1.php?Lang=zh-tw
文化部(2009)。土風舞。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0842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2012)。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簡介。取自: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網頁:http://www.dance.tut.edu.tw/files/11-1076-2470.php?Lang=zh-tw
林天祐(2010)。APA格式第六版。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PA6th. pdf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379316110.pdf
徐宗林(2000)。教育百科:教育史的發展。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 Entry/
陳雅萍(2012)。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取自:台灣大百科全書網頁: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0894
陳雅萍(2014)。台灣舞蹈史回顧與展望(1995-2013)。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22。取自:http://thrrp.ith.sinica.edu.tw/index.php
馬有成(2019)。開學樂:校園生活樂無窮。檔案樂活情報,51。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取自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Images/51/search.html#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4)。取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史網頁:http://history.tnua.edu.tw/tnua_history/post/post/data/tnua_history/tw/nomad_college/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15)。取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師資培育中心:http://education.tnua.edu.tw/Aboutusdetail.asp?id=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無日期)。取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網頁:http://1www.tnua.edu.tw/~TNUA_DANCE/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1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史大事紀(2016)。取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網頁:https://www.ntua.edu.tw/aboutus.aspx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舞蹈學系(2015)。取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網頁:http://www.ntua-dance.com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暨碩士班(2019)。取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暨碩士班網頁:https://dance.ntupes.edu.tw/index.php?code=list&ids=474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校(2015)。取自:https://www.ntupes.edu.tw/cht/index.php?code=list&ids=120
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校友平台(2019)。傑出校友介紹。取自:http://alumni2.ntupe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國家教育研究院簡介DM。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86.php?Lang=zh-tw
國教改革的先驅高梓(1901~1997)資料展。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取自:https://www.hcccb.gov.tw/chinese/05tour/tour_e02.asp?bus_id=30
張巍鐘(2015)。教育與社會—國家的教育政策高度。獨立評論,【讀者投書】。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762
教育統計查詢網(2020a)。國民中小學學校數。取自:https://stats.moe.gov.tw/qframe.aspx?qno=NQA0AA2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90暫綱。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93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研究報告。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0/2073/e221c236-b969-470f-9cc2-ecb30bc9fb47.pdf
教育部(2016c)。以國民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即時新聞。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 BC5C59823F2CDE2B
教育部(2017c)。英國文化藝術教育政策規劃現況。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edu.tw
教育部(2017d)。教育部修正發布令。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6461_5724983_49147.pdf
教育部(2017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綱要-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定稿版)。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www.naer.edu.tw/ ezfiles/0
教育部(2017c)。英國文化藝術教育政策規劃現況。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edu.tw
教育部(2017d)。教育部修正發布令。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6461_5724983_49147.pdf
教育部(2017e)。新制教師資格考試變革說明簡報。取自:http://www.education.ntu.edu.tw/news/1060919b.pdf
教育部(2018b)。國民教育,教育部部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44
教育部(2020b)。教育大事年表,教育部部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YearStart=81&YearEnd=90&page=14
許嘉文(2005)。臺灣鄉土教育發展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5。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5/index.htm
黃朝琴(2018)。師培新制明年上路師資生可同時教國中、小學。2018年09月09日,青年日報。取自:https://www.ydn.com.tw/News/293900
新華網(2018年03月26日)。各國藝術教育如何做到潤物細無聲,每日頭條。取自:https://kknews.cc/zh-mo/news/zke4o23.html
楊逸飛(2018年8月13日)。教師甄選淪為攻擊大會,這樣能找到好老師。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1807
廖順約(2011)。表演藝術師資問題與解決策略初探。2018年7月16日,取自:http://multi-aes.com.tw/upload/20130106153702.pdf
漢寶德(2001)。藝術教育改革方案的探討。國政研究報告,2005年11月0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R-090-016.htm
蔡進雄(2014年11月17日)。國家教育政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00&content_no=2383
National Danc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2005). Standard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Dance in the Arts . 取自http://users.rowan.edu/~conet/Temple/DanceStandards5.18.pdf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 取自:
http://www.uil.unesco.org/adult-learning-and-education/improving-policy-
and-practice/nurturing-treasure-vision-and-strategy


三、英文文獻
Abels, K. W., & Bridges, J. M. (2010). Teaching movement education: Foundation for active lifestyle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Allen, B. (1988). Teaching training and discipline-based da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59(9), 65-69.
Anderson, B. (1982).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rise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Connell, J. (2009). Dance education: an examination of practitioner’s perceptions in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necessity for teachers skilled in the pedagogy and content of danc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10(2), 115-130.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Y: A Wide View/ Perigee Book.
Drewe, S. B. (1996). Creative dance enriching understanding. Calgary, Alberta, Canada: Detselig.
Eisner, E. W. (1988). Structure and magic in 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7(2), 185-196.
Eisner, E. W. (2002). 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Fortin, S. (1993). The knowledge base for competent dance teaching.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4(9), 34-38.
Freire, P. (1998). Teacher as cultural workers: Letters to those who dare teach.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Gilbert, A. G. (2015). Creative dance for all ages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ilbert, A. G., (2005). Danc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6(5), 26-35.
Glatthorn, A. A. (1990). Supervisory leadership. NY: HarperCollins.
H’Doubler, M. (1940). Dance: A creative art experience dance.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Hagood, T. K. (Ed.). (2008). Legacy in dance education: Essays, and interviews on value, practices, and people. Amherst, NY: Cambria Press.
Ickstadt, L. (2007). Dancing Heads: a hand- and footbook for creative/contemporary dance wit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from 4 to 18 years. IN: iUniverse.
Kassing, G., & Jay, D. M. (2003). Dance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design: Comprehensive K-12 dance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Kolb, D. (1984). Experienc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Y: Pretice-Hall.
Kraus, R., Chapman, S., & Dixon, B. (1997). 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 (3r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Bacon A Viacom Company.
Laban, R. (1948). Modern educational dance. London, UK: Macdonald and Evans.
Lord, M. (1993). Reflections on the preparation of effective dance teacher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4(9), 39-41.
Marques, I. A. (2012). Context-Based dance education. In A. Brown, M. E. Manley, & C. S. Nielsen (Eds). daCi’s First 30 Years: Rich Returns, 1 (pp. 60-71). Kuopio: daCi.
McCutchen, B.P., (2006). Teaching dance as art in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cFee, G. (1994). The concept of dance education. NY: Routledge.
National Dance Association. (1988). Dance curriculum guidelines. Reston, VA: Author.
Pinar, W. (Ed.) (1998). Curriculum—toward new identities. NY: Garland.
Ross, Janice. (2004). Arts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age: A new place for somatic wisdo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2(1), 33-55.
Shawn, T. (1954). Every little movement: A book about Francois Delsarte. Herndon, VA: Tuttle Bookstore.
Shusterman, R.(2008). Body consciousness: 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utard, J. (2002). The art of dance in education (2nd ed). London, UK: A & C Black.
Tortora, S. (2006). The dancing dialogue: Using the communicative power of movement with young children.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Young, M. F. D. (1971). 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Y: Collier Macmill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