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弘一大師生平及其學行研究
作者:楊玉雲
作者(外文):YANG, YU-YUN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朱文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李叔同弘一大師民國佛教律學僧傳Shu-tong LiMaster Hong YiBuddhis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Vinaya StudiesMonastic Bio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文旨在探究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1942)生平及其學行事蹟。
  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李叔同認真獻身於全方位之藝術領域,後來走向宗教領域,捨棄親情、友情,棄絕紅塵,毅然遁入空門,找到究竟歸依處,成為一代高僧,精研佛學,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被譽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弘一大師由多才多藝的翩翩佳公子,繼而為留日學生,學成歸國後,又而為教師,再變而為居士,最後一變而為特立卓行的苦行僧,集藝術家、教育家、文化名家、高僧於一身,並認真貫徹每一種角色。弘一大師以儒僧身份,為中國佛教帶來新契機,盱衡同時代的各色人物,實在極為罕見。
  本文首先論述李叔同的家世與時代背景,人格特質之養成、學思精進與擴展,描述上海經歷,環繞天涯五友,以及一九○五年東渡日本留學及一九一一年返國,一九一二年於上海城東女學、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執教之過程。繼而透過與夏丏尊、豐子愷、劉質平等人的師友關係,探究出家之遠因、近因。
  弘一大師闡揚佛法,對律學有卓越之貢獻,「以儒治身,以釋治心」,為民國佛教開啟新頁。他從絢麗、精彩、豐富的經歷,回歸於平靜淡泊,彰顯了崇高的生命價值,可用「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來象徵皎潔無暇的心境。
  回顧弘一大師絢麗、璀璨的一生與其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本論文以傳記式觀點切入,探討弘一大師的家世背景,國學、藝術之深廣鑽研,身為人子攜眷奉母移居上海,母親病逝後,留學日本、學成回國執教之過程,及至棄絕紅塵,步入佛門,佛學造詣等,作一全面之觀照。
  本論文之研究,期許以弘一大師豐富、精彩的一生、人格光輝及其藝術上之精研與持戒弘律之卓越成就,作一研究結果的總結,給予自己與他人有更多的省思與更深刻的人生啟發,提供生命成長的動力,賦予生命以更大的意義與價值。
  This dissertation is an account of the legendary life and scholarships of Shu-tong Li (李叔同), Master Hong-Yi (弘一大師; 1880-1942), a scholarly generalist and genius recognized by academia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s a pioneer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China, he wa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Western oil paintings, pianos, and dramas into Chinese culture with an innovative spirit. Renowned for his calligraphy, poetry, music, wood engraving, and stage performance, he pioneere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in many fields and was a model educator.
  Li’s life began with secular life. From 1880 to 1918, he had been earnest and devoted himself to various artistic fields, during which was the period when his artistic and teaching career reached its peak. From 1918 to 1942, Li went from academic art and literature to religious practice, left all his family and friendships, renounced the secular world, and abandonedly entered the temple, equivalent to the Buddhist legend “holding the flower smiling,” finding his path to Buddhism. He became one of the four great monks in modern China, studying Buddhism, taking Flower Adornment as the mirror, practicing Four-part Vinaya, aiming to reach Pure Land, and advocating Buddhism. He was known as “the founder of the eleventh generation of rebuilding Nanshan Vinaya.”
  Li changed from a talented and artistic young man to a student in Japan. Being a teacher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then he became a Buddhist, eventually turning into an ascetic monk. He was an artist, educator, cultural celebrity, and eminent monk. In every role he played, he took an attitude of “taking everything seriousl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Li’s family backgrou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time, the formation of his personality, the diligence and expansion of his learning and thinking, his experiences in Shanghai, the friendship with five sincere friends, his studying abroad in Japan in 1905 and his return to China in 1911. Through Li’s interactions with his colleague Mian-zun Xia, his friend Zi-kai Feng, and his student Zhi-ping Liu,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reasons for becoming a monk.
  Master Hong Yi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Buddhist teachings and disciplines: “regulate the body with Confucianism and cultivate the mind with Buddhism,” opening a new page for Buddhism. Returned from the splendid, wonderful, and rich experiences to serenity, he manifested the noble values of life. It can be symbolized by “flowers fully blossom in spring; the bright full moon shines in the sky” to signify the state of his pure, flawless mind.
  Looking back on the magnificent and brilliant life of Master Hong Yi and his time, this research takes a comprehensive biographical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of Master Hong Yi’s family, his in-depth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the timelines of moving from Shanghai with his mother, his study in Japan, his return to China to teach, his renunciation of desire, his entry into Buddhism, and his Buddhism attainments, for a thorough elabo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intended to summarize the splendid and marvelous life of Master Hong Yi, his brilliance of virtuous personality, and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art and the practice of Buddhism. As a result, readers will be introspecting, get inspired, motivated, and endow greater meaning and value to every life.
一、李叔同(弘一大師)著述

(一)主要文獻

《弘一大師全集》(福建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

(二)單行著作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臺南市:和裕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
《弘一大師文鈔》(臺北市: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月)。
《弘一大師文集選要》(臺北市:佛光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弘一大師全集》(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
《弘一大師李叔同百部佛經精華錄》(新北市:八方出版,2009年10月)。
《弘一大師格言別集》(臺北市: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弘一大師演講全集》(臺北市: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弘一大師語摘》(新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出版,1992年12月)。
《弘一法師手書佛經》(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叔同說佛》(新北市:八方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李叔同談藝》(新北市:八方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03月)。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臺北市:福智之聲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0月)。
李芳遠《弘一大師文鈔》(臺北市:天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
秦啟明編著《弘一大師李叔同音樂集》(臺北市:慧炬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共計十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10月)。
錢仁康編著《弘一大師歌曲集》(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錢君匋主編《弘一大師文稿》(臺北市:東華書局,1993年)。

二、近代學者研究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弘一大師藝術論》(紀念弘一大師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泠印社 2001年〉。
《弘公道風》弘一大師等(台南市:法缽文化事業社,2006年12月)。
《李叔同──弘一大師紀念集》(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叔同──弘一法師》(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于凌波著《民國高僧傳初編》(臺北市:昭明出版社,2000年8月)
王天恨註譯《四書讀本》(臺南市:文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王湜華編著《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後半生》(臺北市:廣達文化出版,2009年1月)。
田濤著《弘一大師的前世今生》(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田濤著《百年家族──李叔同》(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
朱光潛《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20年5月)
吳可為著《古道長亭:李叔同傳》(杭州市:杭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吳黎明著《前塵影事──弘一法師》(臺北市: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2014年1 月)。
吳藕汀、吳小汀著《中國歷代詞調名辭典》(臺北市:威秀經典出版社,2002年11月)。
林子青著《弘一大師年譜》(臺北市:天華出版有限公司,1944年4月)。
林子青著《弘一大師新譜》(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4月)。
金梅著《月印千江弘一法師李叔同大傳》(北京市:金城出版社,2012年1月)。
侯秋東主編《弘一大師人格與思想論文集》(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2008年11月)。
姜丹書等編著《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市:大雄書局,1943年初版)。
胡樸安編《民國叢書第五編南社文選》(上海市﹕上海國學社,1936年6月)。
夏丏尊編《弘一大師永懷錄》(臺北市:龍樹出版社,1991年1月)。
徐正綸編著《弘一大師詩詞全解》(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徐星平《弘一大師》(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秦啟明編著《弘一大師李叔同音樂集》(臺北:慧炬出版社,1991 年)。
馬鏡泉、趙士華著《馬一浮評傳》(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1月)。
曹布拉主編 陳軍等翻譯《弘一大師藝術論》(杭州市:西泠印社,2000年版)。
曹布拉著《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一百》(北京市:方志出版社,2000年)。
曹雪芹原著,馮其庸編注《紅樓夢》(臺北市:地球文化工作室,2000年1月)。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臺北市:中華書局,1978年)。
章用秀《大德善緣:李叔同師友遺墨品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頁148。
許常惠《中國新音樂史話》(臺北市:百科文化事業限公司,1982年)。
陳星著《白馬湖畔話弘一》(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陳星著《我看弘一大師》(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星著《芳草碧連天──弘一大師傳》(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4年6月)。
陳慧劍著《弘一大師傳》(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陳慧劍著《弘一大師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陳慧劍編《弘一大師文鈔》(天華出版社,1993年1月)。
陳慧劍編《弘一大師有關人物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印行,1998年)。
曾議漢選編《人間愛晚晴:弘一大師詩文鈔》(臺北市:商周出版社,2016年12月)。
黃清源主編《弘一大師圓寂六十二周年紀念文集》(臺北市:臺北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2004年)。
楊天石、王學莊編著,《南社史長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楊牧編《豐子愷文選》(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82年1月)。
楊曾文、方廣錩編 戴晨京責任編輯《佛教與歷史文化》(福建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1982年1月)。
劉心皇撰《弘一大師新傳》(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月)。
劉靖之編著《中國新音樂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6年)。
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共十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10月)。
錢仁康〈息霜三歌小考〉《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豐子愷等著《永恆的追思》(上海市:大雄書局,1948年2月)。
豐子愷等著《永恆的追思》(上海市:大雄書局,1948年2月)。
豐子愷編《中文民歌五十曲》(上海市:開明書店,1928年8月)。
瀟琴著《弘一法師傳奇》前言(臺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1月)。
蘇遲《李叔同》(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2年)。
釋妙音《律學》(臺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2007年2月)。

三、期刊論文(各類之下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臺灣地區

于凌波:〈弘一大師人格範式對當代佛門緇素的影響〉《弘一大師人格與思想論文集》(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2008年11月)。
余方德:〈盟約.半個世紀的大業──豐子愷與弘一大師、廣洽法師的功德故事〉(臺北市:師友月刊,1998年5月)。
李鴻梁:〈我的老師──弘一法師李叔同〉《武漢文史資料》,2007年10月。
汪惠娟:〈書評:陳慧劍:《弘一大師論》〉《哲學與文化》,2006。
林仁昱:〈清末民初俗曲時調與新式歌曲的話語流動——從報刊俗曲到新詩歌曲間的探究〉《興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臺中市:中興大學,2012年12月出版》。
孫繼南:〈弘一大師與劉質平的因緣〉《弘一大師有關人物論文集》(臺北市:弘一大師紀念學會,1998年12月1日)
劉廣華:〈慧心情印的信仰明燈──比較探析:聖奧古斯丁與同一大師的心路歷程〉《哲學與文化》,1987。
劉繼漢:〈弘一大師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對在家居士禁戒之提示與其特色〉《弘一大師人格與思想論文集》(臺北市:弘一大師紀念學會,2008年11月)。
戴嘉枋:〈論弘一大師與夏丏尊先生之法緣〉《弘一大師有關人物論文集》(臺北市:弘一大師紀念學會,1998年12月)。
釋昭慧:〈弘一大師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在律學上之地位與特色〉《弘一大師人格與思想論文集》(臺北市:弘一大師紀念學會,2008年11月)。
釋昭慧:〈試論南山律家之「大乘圓教」戒體論——為紀念弘一大師「專弘南山」而作〉,《法印學報》,2013年3月。
釋昭慧致詞、釋心宇整理、釋印悅潤稿〈緬懷大德,效法典範──弘一大師圓寂60周年紀念會開幕致詞〉(弘誓雙月刊,2002年12月)。
釋慧觀:〈弘一大師念佛之典範〉《弘一大師人格與思想論文集》(臺北市:弘一大師紀念學會,2008年11月)。

大陸地區

金梅:〈論李叔同對中國近現代文化的貢獻〉(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4)。
涂建光:〈弘一法師書學觀管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藝術家期刊,2020)。
劉 勇:〈弘一法師藝術弘法精神探析──以《護生畫集》為中心〉(蘇州市職業大學,2020)。
劉基玫:〈李叔同藝術教育思想及其啟示〉(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
劉質平:〈弘一法師的遺墨及其生活回憶〉(中國民族博覽期刊,2020)。

三、學位論文

臺灣地區

蔡琇瑩:《繁華落盡見真淳──弘一法師詩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李佳穎:《弘一大師淨土思想初探》(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6年)。
李錫利《弘一大師書法藝術研究 ─試以寫經、書簡及護生畫集題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李璧苑:《弘一法師出家前後書法風格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1994年)。
柯淑真:《弘一法師戒律弘揚與其淨土法門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胡文哲:《李叔同生命教育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郭芳忠:《李叔同書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16年)
陳姵璇:《李叔同的自我覺察與實踐之路──李叔同的心理發展歷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楸萍:《弘一大師李叔同德行學藝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嬰如:《弘一法師及其書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葉依婷:《李叔同歌曲創作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綺婷:《弘一大師李叔同及其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蕭淳方:《弘一大師持戒宏律創化美感人生之教育啟示》(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謝淑美:《弘一大師文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大陸地區

肖 菲:《弘一法師詩詞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9)。
周 延:《弘一書法研究》(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2)。
胡慶恩:《無相可得──弘一法師書法思想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15)。
張曉龍:《李叔同文藝觀及文學創作的德性倫理之維》(遼寧大學博士論文,2018)。
劉基玫:《李叔同藝術教育思想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09)。
唐雪琴:《從三件靈山寺詩畫鑒定看弘一傳世畫作造假問題》(西安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9)。
張麗梅:《李叔同藝術價值觀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陳 云:《影視作品中的“弘一大師”形象建構研究》(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陳國鵬:《弘一法師佛學特質探究》(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4)。

四、網路資源

杭州師範大學「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http://hfzx.hznu.edu.c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