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本土神學:以宋泉盛為中心之研究
作者:潘馨逸
作者(外文):PAN, SHIN-Y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指導教授:黄懷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本土神學宋泉盛故事神學聖顯Indigenous TheologyC. S. SongStory TheologyHierophan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基督宗教傳到台灣至今逾百年,隨著台灣基督徒對其生命和宗教經驗之反思,在神學表達上愈來愈有台灣文化和處境特徵。台灣本土神學發展現已進入第四波,宋泉盛提倡具體且獨特的內容和方法之故事神學,使得台灣本土神學發展達到高峰。宋泉盛之後,若台灣本土神學要繼續發揚光大,需要吸收新的養份,養份來自台灣文化和處境,以及基督宗教之根源耶穌基督,與此二者保持對話是新養份之來源和方法。
本文論題以耶穌基督做為上帝顯現於世的聖顯和宋氏提倡的道成肉身(Word-become-flash)神學對話,耶穌基督做為上帝聖顯,聖靈將耶穌基督神聖性彰顯出來,也就是宋泉盛說「在…裡面」,透過對話將隱藏於宋氏神學之中的耶穌基督之神聖性揭露出來,使宋氏神學對基督宗教傳統之貢獻更昭然若揭。
Christianity have come to Taiwan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s Taiwanese Christians reflect their lives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their theology has become more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ese culture and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indigenous theology has reached the fourth wave now. Choan-Seng Song advocates Story Theology with specific and unique content and method that bring Taiwan indigenous theology to reach its peak. After C. S. Song, if Taiwan indigenous the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 it needs to absorb new nutrients. The nutrients are from Taiwanese culture and context, and the root of Christianity, Jesus Christ. Maintaining dialogue with these two is the source and method of the new nutrients.
The thesis is a theological dialogue that Jesus Christ as Hierophany and Word-become-flesh of Song’s theology. Jesus Christ as Hierophany means the Holy Spirit manifests the sacredness of Jesus Christ, which is Song’s saying “….in”. The dialogue exposes the sacredness of Jesus Christ hidden in Song’s theology, making the contribution of Song’s theology to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more obvious.
參考書目:
一、宋泉盛著作:
1、中譯本(按中譯文出版年排序)
Self-Determination: The Case for Taiwan, 2nd edition. Tainan: Taiwan Church Press, 1998. 中譯本:宋泉盛編著。《出頭天:台灣人民自決運動史料》。台南:人光,1998。
The Believing Heart: An Invitation to Story Theology. MN: Fortress, 1999. 中譯本「信心的探索系列」,第一冊:陳文珊譯。《你們來看吧!故事神學的約請》。台南:人光,2001。第二冊:林明貞譯。《生死大事》。台南:人光,2007。第三冊:林明貞譯。《盼望的誕生》。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09。第四冊:林弘宣譯。《信心的探索》。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5。第五冊:林弘宣、林晚生合譯。《愛的奇蹟》。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6。
Tell Us Our Names: Story Theology from an Asian Perspective. N. Y.: Orbis Books, 1984. 中譯本:莊雅棠譯。《故事神學》。台南:人光,2002。
Jesus, the Crucified People.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中譯本: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台南:人光,2002。
Jesus and the Reign of God.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3. 中譯本:莊雅棠譯。《耶穌的上帝國》。台南:人光,2002。
Third-Eye Theology. N. Y.: Orbis Books, 1979. 中譯本:莊雅棠譯。《第三眼神學》。台南:人光,2002。
The Tears of Lady Meng: A parable of People’s Political Theology. Geneva: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1981. 中譯本:鄭加泰譯。《孟姜女的故事》。台南:人光,2002。
Jesus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4. 中譯本:莊雅棠譯。《與聖靈同工的耶穌》。台南:人光,2003。
Christian Mission in Reconstruction: An Asian Analysis. N. Y.: Orbis Books, 1975. 中譯本:林弘宣、林晚生合譯。《創造是重建宣教的鑰匙》。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08。
Theology from the Womb of Asia. New York: Orbis, 1986. 中譯本:劉紉馨譯。《解讀人生的密碼》。台北:政大出版社,2009。
The Compassionate God: An Exercise in the Theology of Transposition. NY: Orbis Books,1982. 中譯本:林弘宣譯。《悲天憫人的上帝》。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2。
In the beginning were stories, not text: story theology. Cambridge: James Clarke, 2012. 中譯本:陳姵如譯。《古早古早有故事:故事神學》。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7。

2、中文著述
《認同與合一:教會合一的神學理論與實際》。香港:基督教文藝,1978。
《神創造天地時候》。台北:永望,2011。
《古往今來說十誡》。台北:永望,2012。
《先覺的先知》。台北:永望,2013。
《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週》。台北:永望,2013。
《拿撒勒的耶穌》。台北:永望,2014。
《耶穌的上帝國》。台北:永望,2015。
《耶穌上帝國的比喻故事》。台北:永望,2015。
《使徒保羅的信仰、神學智慧》。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5。
《功高震主的保羅》。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7。

3、期刊、合集文章
“From Israel to Asia: A Theological Leap”, Edited by Gerald H. Anderson and Thomas F. Stransky, Mission Trends No.3 Third World Theologie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6.
〈院長就任講詞〉。《神學與教會》第五卷第二期(1966)。頁18-30。
〈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陳南州編,《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嘉義市:信福出版社,1994。頁9-33。
〈後浪推前浪、推波助瀾〉。《黄彰輝牧師的精神資產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南神出版社,2015。

二、黄彰輝著作
〈今日後進教會聖工所需的神學教育之再檢討(上)〉。《神學與教會》第3卷第2期(1963年5月)。頁60-71
〈今日後進教會聖工所需的神學教育之再檢討(下)〉。《神學與教會》第3卷第3-4期(1964年2月)。頁1-14
"Contextualizing Theology", Edited by Gerald H. Anderson and Thomas F. Stransky, Mission Trends No.3 Third World Theologie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6.
Recollections and Reflections. New York: The Rev. Dr. Shoki Coe's Memorial Fund, 1993.

三、中文著述之資料:
王崇堯。《台灣鄉土神學》。台南:復文,2007。
---------。《神學家的世界》。台北:永望,1995。
王憲治。《道德經之自然觀及其神學意義:中國本色化神學方法論之探究》。台南:東南亞神學研究院,1978。
王學晟。《從基督到基督教:耶穌運動的發生、發展和轉型》。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16。
王政文。《天路歷程:清末台灣基督教徒的改宗與認同》。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9。
王鏡玲。《分別為聖:長老教會、普渡、通靈象徵》。台北:前衛,2016。
布興大立。《寧死不屈的原住民:霧社事件的故事神學》。嘉義:信福,1995。
古偉瀛。《台灣天主教史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任安道。《福音與文化的姻緣》。台北:光啟,2018。
谷寒松(Aloisius (Luis) Gutheinz)。《神學中的人學》。台北:光啟,2008。
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台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南:人光,2003。
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
林鴻信。《基督宗教思想史》下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
---------。《系統神學》上冊。台北:校園,2017。
---------。《系統神學》下冊。台北:校園,2017。
---------。《聖神論》。台北:校園,2007。
黄伯和。《不做陌生人》。台南:人光,1995。
黄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
黄濤。《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3。
黄克先。《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經歷》。新北:稻鄉,2007。
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2004。
陳少蘭編著,《中文聖經翻譯簡史》。香港:環球聖經公會,2005。
陳俊偉編。《神學方法論》。香港:天道,2013。
陳南州。《認同的神學》。台北:永望,2003。
陳家富。《田立克:邊緣上的神學》。香港:基道,2008。
陳嘉式。《中文聖經註釋-路加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藝,1996。
莊雅棠。《哲學詮釋與台灣本土神學》。台北:永望,2010。
---------。《故事神學詮釋與台灣本土神學》。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19。
傅和德。《舊約詮釋》。北京:宗教文化,2002。
張春申。《基督信仰中的末世論》。台北:光啟,2001。
張春申原著。吳伯仁修訂,《基督的教會新編》。台北:光啟,2014。
張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1983。
張瑞雄。《台灣人的先覺-黄彰輝》。台南:南神出版社,2014。
鄔昆如。《政治哲學》。台北:正中,1990。
溫保祿講述,陳麗文筆錄。《原罪淺釋》。台北:光啟,1991。
虞君質。《藝術概論》。台北:黎明文化,198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註解版)》。高雄:春暉,2010。
趙天恩、莊婉芳。《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史:1949-1997》。台北:中福,2010。
歐力仁。《你的神祇,我的上帝》。香港:天道,2014。
蔡榮芳。《從宗教到政治:黄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台北:玉山社,2020。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
鍾志邦。《中文聖經註釋-馬可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藝,1991。
蕭保羅。《神學的視野:建構福音派神學方法論》。台北:校園,2007。
盧德編。《神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光啟,2017。

四、翻譯資料(按原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徐胤譯,《我與你》。天津:天津人民,2018。
卡勒(Jonathan Culler)。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1998。
庫比特(Don Cupitt)。林碧堂、王美書譯,《故事哲學》。台南:南神出版社,2016。
德里克(Arif Dirlik)。馮奕達譯,《殖民之後?台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新北:衛城,2018。
Dulles, Avery& A. Gelin。張春申、王敬弘合譯,《天主子¬ 救世主:聖經中基督天主性之研究》。台北:光啟,2006。
福特(David Ford)編。陳佐人、董江陽譯,《現代神學家:廿世紀基督教神學導論》。香港:道風書社,2005。
伊利亞德(M. Eliade)。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
--------------。吳靜宜、陳謹書譯。《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台北:商周,2015。
哈特(Trevor Hart)。歐力仁、鄧紹光譯,《信故我思:神學思考方法獻議》。香港:基道,2015。
希克(John Hick)。王志成、柯進華譯,《從宗教哲學到宗教對話》。北京:宗教文化,2010。
卡維里(Veli-Matti Karkkanen)。陳永財譯,《聖靈論:全球導覽》。香港:基道,2009。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王志成譯,《宗教對話的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葉泰昌主編,《路德文集》第三卷。香港:香港路德會文字部,2016。
麥奎利(John Macquarrie)。何光滬譯,《基督教神學原理》。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
莫爾特曼(Moltmann)。曾念粵譯,《神學思想的經驗:基督教神學的進路與形式》。香港:道風書社,2004。
--------------。隗仁蓮等譯,《創造中的上帝》。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2。
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賴英澤、龔書森合譯,《基督與文化》。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台灣分會,1992。
奧托(Rudolf Otto)。丁建波譯,《神聖者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9。
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翁紹軍譯,《基督宗教傳統(卷一):大公傳統的形成》。香港:道風書社,2002。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陳寛薇譯,《本地化:談福音與文化》。台北:光啟,1993。
謝列貝克斯(Schillebeeckx)。朱曉紅等譯,《信仰的理解:詮釋與批判》。香港:道風,2004。
田立克(Paul Tillich)。龔書森、尤隆文合譯。《系統神學》第一卷。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1993。
--------------。鄭華志譯。《系統神學》第二卷。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2000。
--------------。盧恩盛譯。《系統神學》第三卷。台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1988。
特雷西(David Tracy)。馮川譯,《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香港:漢語基督教研究所,1995。
--------------。陳佐人譯。《與他者的對話:宗教之間的對話》。香港:道風書社,2009。
Sabin, Marie Noona. 活水編譯小組。《馬爾谷福音詮釋》。台北:光啟,2011。
Young, Robert J. C. 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圖書,2006。

五、英文資料
Allen, Douglas. Structure and Creativity in Religion: Hermeneutics in Mircea Eliade’s Phenomenology and New Directions. New York: Mouton Publishers, 1978.
Alston, William P. Perceiving God: The Epistemolog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Altizer, Thomas J. J. Mircea Eliade and the Dialectic of the Sacred.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63.
Barbour, Ian G. Myths, Models, and Paradigm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Science and Relig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4.
Bevans, Stephen. B. Models of Contextual Theology. New York: Orbis, 2002.
Crossan, John Dominic. The Power of Parable: How fiction by Jesus Became Fiction about Jesus. NY: Harper Collins Pub, 2012.
Dunn, James D. G. The Theology of Paul the Apostle. Cambridge: Wm. B. Eerdmans, 1998.
--------------. Christology in the Making: A New Testament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Incarnation. Michigan: Wm. B. Eerdmans, 1989.
--------------. Jesus and the Spirit. London: SCM, 1975.
Ford, David. The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ed. The Modern Theologians: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The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vol. II. Oxford: Blackwell, 1989.
Fuller, Reginald H. Interpreting the Miracles. London: SCM, 1963.
Geertz, Cliffor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 1973.
Jeremias, Joachim. The Prayer of Jesus. London: SCM, 1967.
Kee, Howard Clark. Medicine, Miracle and Magic in New Testament Tim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Kelly, John Norman Davidson.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London: A. and C. Black, 1958.
Kwan, Simon Shui-man. Postcolonial Resistance and Asian Theology. NY: Routledge, 2014.
Pears, Angie. Doing Contextual The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errin, Norman. Rediscovering the Teaching of Jesus. London: SCM, 1967.
Phan, Peter C. Being Religious Interreligiously: Asian Perspectives on Interfaith Dialogue. New York: Orbis Books, 2004.
Ricouer, Paul. “The Bible and the Imagination”, Figuring the Sacred.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5.
Schwarz, Hans. Eschatology. UK: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0.
Schweizer, Eduard. Translated by Donald H. Madvig, The Good News According to Mark. Atlanta: John Knox, 1976.
Schillebeecks, Edward. Jesus: An Experiment in Christology. New York: Crossroad Book, 1979.
Swinburne, Richard. Revelation: From Metaphor to Analogy. New York: Oxford Press, 2007.
Swidler, Leonard. “The History of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The Willy-Blackwell Companion to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West Sussex: John Wiley & Son, 2013, p.1-19.
Taylor, Edward Burnett. The Origins of Culture. New York: Happer & Brothers, 1958.
Tillich, Paul. The Religious Situation. New York: Meridian Books,1959.
Tracy, David. Blessed Rage for Order.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8.
Tresmontant, Claude. trans. by Michael Francis Gibson, A Study of Hebrew Thought. New York: Desclee, 1960.
Vanhoozer, Kevin J. Biblical Narrative in the philosophy of Paul Ricoeu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de Vries, Brian A. “Towards a global theology: Theological method and contextualization”, Verbum et Ecclesia 37(1), 2016, p. 1-12.
Wheeler, Ray. “The Legacy of Shoki Coe”,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26(2), 2002, p. 77-80.

六、期刊、合集文章
1、期刊文章:
何光滬。〈本土神學管窺〉,《道風漢語神學學刊》第2期(1995)。頁152-168。
李熾昌。〈跨越文化邊界的經典詮釋〉,《聖經文學研究》第7輯(2013)。頁125-142。
李茂榮。〈解放神學與本土神學的相遇:從解放神學省思第三眼神學〉,《神學論集》第180-181期(2014夏、秋)。頁427-446。
武金正。〈解放神學與後現代主義的趨勢〉,《神學論集》第119期(1999春)。頁40-44。
胡國楨。〈基督信仰的宗教經驗:由宗教交談角度反省〉,《神學論集》第131期(2002春)。頁8-20。
張維安、楊凱成。〈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義:文化比較、社會邊界與社會實體〉,《考古人類學》第53期(1998)。頁57-78。
陳胤安。〈從社會的觀念談基督教「本色化」的假設:以人類學理論反思文化概念的使用〉,《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32期(2010春)。頁142-171。
黄懷秋。〈大衛特雷西的經典理論〉,《輔仁宗教研究》第23期(2011年秋)。頁41-68。
--------。〈試論宗教經驗的神聖性和日常性〉,《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36期(2012年春)。頁191-213。
--------。〈天主經:耶穌生活的總綱〉,《神學論集》第115期(1998)。頁109-140。
--------。〈耶穌生活中的聖神運作〉,《神學論集》第117,118期(1998)。頁340-368。
莊雅棠。〈在後現代處境中的台灣本土神學〉,《神學與教會》第44卷第1期(2019)。頁75-102。
歐力仁。〈訴說苦難生命的故事:宋泉盛的故事神學方法論及其批判〉,《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35期(2011秋)。頁245-275。
---------。〈保羅尼特與宋泉盛之多元宗教神學的批判性比較〉,《輔仁宗教研究》第15期(2007夏)。頁37-74。
---------。〈人性的,太人性-宋泉盛的宗教觀〉,《神學與教會》第26卷第1期(2001)。頁205-224。
---------。〈評宋泉盛的移位神學〉,《神學與教會》第25卷第1期(1999)。頁175-182。
潘永達。〈台灣鄉土神學的基督畫像〉,《神學論集》第131期(2002春)。頁82-113。
羅裕賓。〈牛畢真與宋泉盛拯救史觀之比較研究〉,《台灣神學論刊》第8期(1986)。頁39-50。
魏嘉華。〈朗尼根思想中的認知理論分析與神學方法〉,《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10期(2012)。頁135-161。

2、合集文章
石素英。〈初探黄彰輝本土神學之普世觀點:以1960年代作品為分析焦點〉,《黄彰輝牧師的精神資產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南神出版社,2015。頁193-210。
杜嘉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育實踐者:黄彰輝牧師〉,洪子偉,鄧敦民主編,《啟蒙與反叛:台灣哲學的百年浪潮》。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8。頁477-498。
李熾昌。〈當創世記遇見中國洪水神話:希伯來聖經跨經典閱讀〉,黎志添主編,《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三聯,2012。頁161-178。
---------。〈從亞洲觀點作聖經詮釋〉,《亞洲處境與聖經詮釋》。香港:基督教文藝,1996。頁62-69。
宋光宇。〈試論四十年來台灣宗教的發展〉,宋光宇編,《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圖書,1994。頁175-224。
房志榮。〈孔子反映的基督面貌〉,胡國楨主編,《廿一世紀基督新畫像》。台北:光啟,2002。頁209-224。
陳德光。〈「無偶的聖」、「二分的聖」、「末世的聖」:聖經神聖觀與宗教學的對話〉,陳德光、盧慧馨、林長寛主編,《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台北:五南,2003。頁295-327。
陳佐人。〈特雷西:呈現與宣告〉,曾慶豹編,《詮釋學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書社,2007。頁181-214。
黄伯和。〈世紀回顧,風範長存:全球化處境中重新檢視黄彰輝牧師的處境化神學方法論〉。《黄彰輝牧師的精神資產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南神出版社,2015。頁57-72。
陳南州。〈今日神學教育與教會聖工之更新:從黄彰輝〈今日後進教會聖工所需的神學教育之再檢討〉談起〉。《黄彰輝牧師的精神資產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南神出版社,2015。頁116-138。
莊雅棠。〈回應-邁向在多元文化世界中基督教神學的五個階段〉,陳南洲編,《建構台灣文化的神學》。嘉義:信福,1994。頁35-40。
---------。〈本土神學的詮釋學輪廓〉,郭承天、周復初、蔡彥仁編,《基督生命長成: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新北:聖經資源中心,2014。頁39-54。
莊信德。〈反抗作為公共的凝視:解構台灣本土神學的公共性想像〉,莊信德主編,《論太陽花的向陽性》。台北:主流,2018。頁9-33。
梁容。〈論蒂利希文化神學的關聯法與類型〉,陳家富編,《蒂利希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書社,2006。頁183-191。
蔡彥仁。〈從宗教的不可化約性論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黎志添主編,《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三聯,2012。頁15-45。
蘇基爾(R. S. Sugirtharajah)。〈經文與諸經文:亞洲聖經詮釋的例子〉,《亞洲處境與聖經詮釋》。香港:基督教文藝,1996。頁19-41。
鄭仰恩。〈改革宗傳統的人文精神:傳承與前景〉,林鴻信編,《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儒、佛、耶、猶的觀點與對話芻議》。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頁123-162。
----------。〈黄彰輝牧師及其現今普世視域中的實況化神學發展〉,《黄彰輝牧師的精神資產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南神出版社,2015。頁165-192。
關啟文。〈本土神學家是珠寶商還是尋寶者?本色神學、處境神學與漢語神學的探討〉,李秋零,楊熙楠主編,《現代性,傳統變遷與漢語神學(上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9。頁260-284。

七、學位論文
王鏡玲。《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台灣大學哲學博士論文,1999。
林鴻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本土概念之認同及其反思:台灣後殖民之神學反省》。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博士論文,2009。
張哲民。《保羅田立克的文化神學方法及其宗教學應用》。輔仁大學宗教學博士論文,2011。
潘永達(Philip Pan). A Study of Choan-Seng Song’s Christology: An Asian Approach. D. S. T.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D. 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1999.
鄭哲宇。《死亡觀與死後生命比較研究:天主教、改革宗教會與佛教之交談》。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博士論文,2016。
李建平。《耶穌用智慧的語言宣講天主的國:以比喻為例》。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碩士論文,2015。
施文蓓(Wen-Pei Shih). An Examination of C. S. Song’s story Theology from a De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M. Th. Thesis. Netherlands: The Protestant Theological University, 2014.
張春順。《宋泉盛基督論和救贖論的批判研究》。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神學碩士論文,2015。
黄建彰。《聖經與世界:利科的互文性理論做為講道的基礎》。台灣神學院神學碩士論文,2015。

八、工具書
貝林格(Gerhad Bellinger)。林宏濤譯,《神話學辭典》。台北:商周,2006。
哲學大辭書編輯委員會。《哲學大辭書》。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台北:光啟,2012。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詞語彙編》。台北:光啟,2005。

九、網路資源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網站 http://www.pct.org.tw/aboutus.aspx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谷寒松。〈論信理神學的理論和實踐:神學方法論的難題與可能的答覆〉,《神學論集》第26期(1976),頁485-517。2020年12月15日摘錄: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ct/CT026b.htm。
吳智勳。〈神學本土化的原則〉,《神思》第47期(2000.11),頁1-21。2018年11月8日摘錄: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spirit/S047B。
羅光。〈聖經的愛與儒家的仁〉,《神學論集》第27期(1976),頁7-15。2019年4月24日摘錄: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ct/CT027/CT027A.htm。
張春申。〈天主聖神與宗教經驗〉,《神學論集》第46期(1980),頁599-606。2018年10月18日摘錄: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ct/CT046/CT046L.htm
黄克鑣。〈耶穌宣講的天國〉,《神思》第11期(1991)。2020年9月15日摘錄: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spirit/S011c.htm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周宏毅。〈台語聖經新譯本芻議〉,《台灣教會公報》第3353期。2019年5月15日摘錄:http://www.laijohn.com/Bible/FS-N/001.htm。
信仰資源分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莊雅棠。〈宋泉盛的故事神學〉,《新使者雜誌》第36期(1996)。2020年1月22日摘錄:http://gospel.pct.org.tw/
美加地區博碩士論文索摘資料庫:
Wang, Pin-chin. From Heaven to Earth: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r. Shoki Coe’s “Contextualization Theology” Through His Life and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Before the 1980s,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2016). 2018年6月28日摘錄:https://search-proquest-com.autorpa.lib.fju.edu.tw/pqdt/docview/1867775578/2E05CDC7882A43A1PQ/1?accountid=11005
Chan, Stephen Tso-Jen. The Theological Imagination of Choan-Seng Song: A constructive study of Christian Theology in Asia,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8). 2018年7月4日摘錄:https://search-proquest-com.autorpa.lib.fju.edu.tw/pqdt/docview/304468437/abstract/9EAFD8FD85A04581PQ/2?accountid=11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