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體、相、用」論中國觀音繪畫
作者:羅海濤
作者(外文):LUO, HAI-TAO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尉遲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觀音繪畫觀音信仰體相用佛性藝術三昧Guanyin PaintingGuanyin Belief“Ti, Xiang & Yong”Buddha NatureArt-Samādh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研究中國觀音繪畫必先了解其核心要素:觀音繪畫之目的,不是為了賞心悅目,而在於成佛的任務;觀音繪畫之內容,不只表現觀音形象,而是其悲智雙運的佛法內涵;觀音繪畫之創作,不僅要求熟練掌握藝術技法,更要求佛法之解行並重,以觀音與我不二的精神融入創作,以藝術的方便自利利他,成就佛道。這些方面都需要佛法的融入,如何了解和學習佛法,以及深入認識觀音繪畫的成佛任務,也就成為了研究觀音繪畫的必須與關鍵。
但只從「體用」去理解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相」的一面,那麼「體」就缺乏呈現的內容,「用」就缺乏展示的效果。因此從「體、相、用」合一的角度,以佛理探討(理體)、資料分析(事相)、實踐啟發(應用)的研究方式,來探討觀音精神(體)、歷代的觀音繪畫(相)、和成佛的可能(用):首先,在中國本土文化、印度佛教、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領域,討論「體、相、用」的歷史演變和思想意涵;然後,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四個發展階段,討論歷代觀音繪畫的題材與風格演變;最後,在藝術實踐的角度,來探討觀音繪畫的藝術表現(相)、藝道本體(體)、藝術創作(用)。對佛法的研究,除了文獻的基本詮釋,更多是佛法對人生和藝術之價值的詮釋;而對觀音繪畫的研究,除了參考歷史文獻及學界成果進行脈絡整理,更在「體、相、用」的角度輔以歷代觀音圖像開展美學理論和藝術生命實踐的詮釋。
觀音繪畫屬於「相」的範疇,是普度眾生的一種藝術化現。觀音菩薩證入佛智,體性恆寂,行「身、語、心」三化業為度生之「相、用」,體現在三方面:「身」,能現圖畫中莊嚴身相;「語」,借助繪畫方便說法;「心」,指歸自性之繪畫心法。繪畫是一種視覺「語言」,借藝術家之手、筆墨圖紙,觀音菩薩展現各種莊嚴慈悲的化身於世人眼前,這種圖畫之「相」,是一種方便善巧的「語業」。觀音繪畫以「畫之相」明「心之體」。佛法中的「體、相、用」圓融地闡述了以揭示「佛性」為究竟的觀音繪畫,以「事」入「理」,以「理」明「事」,從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最後都歸於事事無礙法界。
To study Guanyin painting should understand its core elements first: The purpose of Guanyin painting is not only for the visual enjoyment, but also the task to accomplish the Buddha-way; The expression of Guanyin painting is not only the image of Guanyin, but also the Buddhist connotation of practicing Compassion and Wisdom; The engaging in Guanyin painting requires not only the artistic skills, but also in-depth learn and practice of Buddhism, integrating the non-duality of Guanyin & Self into the arts, and achieving self-interest and altruism with the convenience of arts to achieve enlightenment. All these elements require the integration of Buddhism, so how to deeply understand Buddhism and the task for enlightenment is crucial for studying Guanyin painting.
It is not enough to study only from “Ti/體 & Yong/用”. Without “Xiang/相”, “Ti/體” would lack of expressed contents, and “Yong/用” would lack of demonstrated effects.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ty of “Ti/體, Xiang/相 & Yong/用”,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Buddhism discussion (truth/Ti/體), data analysis (phenomena/Xiang/相),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 (application/Yong/用)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Guanyin (Ti/體), the paintings of Guanyin (Xiang/相),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lightenment (Yong/用): First of all, stud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i/體, Xiang/相 & Yong/用” in the fields of Chinese culture, Indian Buddhism, Chinese Buddhism, and Guanyin belief; Then, study the theme and style evolution of Guanyin paintings in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Wei, Jin and North-South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inally, study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Xiang/相), the art ontology (Ti/體) and the artistic activity (Yong/用) of Guanyin pain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practice. The study of Buddhism is not only the bas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and arts by Buddhism; And the study of Guanyin painting is not only the contextual arrangement to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but also the interpretation of aesthetic theory and artistic life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體, Xiang/相 & Yong/用”.
Guanyin painting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Xiang/相”, and it is an artistic manifestation of saving sentient beings. Guanyin Bodhisattva enlightens into the empty quiescence of Buddha's intellect (Ti/體), and practices of “Bodily Action, Speech & Thought”, the “Xiang/相 & Yong/用” of aid and liberate. It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Bodily Action” is the solemn body appearance in the picture; “Speech” is a clever expedient device of propagating Dharma; “Thought” refers to the painting mentality that is attributed to the “Original Nature”. Painting is a kind of visual “Speech”, with the artist's pen and ink, Guanyin Bodhisattva presenting his various incarnations of solemn and compassion to the mortal eyes. Therefore, the “Xiang/相” of Guanyin painting is a convenient and skillful “Speech”. Guanyin painting expounds the “Ti/體 of thought” by the “Xiang/相 of painting”. The “Ti/體, Xiang/相 & Yong/用” in Buddhism perfectly interpretates the Guanyin painting that reveals “Buddha Nature” as the ultimate purpose. Expounding “truth” by “phenomena”, and expressing “phenomena” with “truth”, from “realm of phenomena” to “realm of truth”, it will be finally unimpe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Buddha-Realm.
(一) 佛教典籍
1.〔後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CBETA, T04, no. 196。
2.〔後漢〕康孟詳譯:《佛說興起行經》,CBETA, T04, no. 0197。
3.〔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CBETA, T12, no. 0356。
4.〔魏〕康僧鎧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CBETA, T12, no. 365。
5.〔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CBETA, T03, no. 152。
6.〔吳〕康僧會譯:《撰集百緣經》,CBETA, T04, no. 200。
7.〔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CBETA, T08, no. 221。
8.〔西晉〕竺法護譯:《佛說普門品經》,CBETA , T11, no. 315a。
9.失譯,附西晉錄:《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CBETA, X01, no. 0012。
10.〔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CBETA, T01, no. 0026。
11.〔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0125。
12.〔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09, no. 0278。
13.〔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0375。
14.〔東晉〕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CBETA, T20, no. 1043。
15.〔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CBETA, T01, no. 0001。
16.〔姚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0227。
17.〔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0235。
18.〔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23。
19.〔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 T09, no. 0262。
20.〔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CBETA, T12, no. 366。
21.〔姚秦〕鳩摩羅什譯:《自在王菩薩經》,CBETA 2020.Q3, T13, no. 420。
22.〔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CBETA, T14, no. 475。
23.〔姚秦〕鳩摩羅什譯:《思益梵天所問經》,CBETA, T15, no. 586。
24.〔姚秦〕鳩摩羅什譯:《禪祕要法經》,CBETA, T15, no. 613。
25.〔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CBETA, T24, no. 1485。
26.〔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CBETA, T25, no. 1509。
27.〔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CBETA, T30, no. 1564。
28.〔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CBETA, T32, no. 1646。
29.〔姚秦〕鳩摩羅什譯:《發菩提心經論》,CBETA, T32, no. 1659。
30.〔姚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舍利弗阿毘曇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8冊,No.1548。
31.〔後秦〕僧肇注:《金剛經註》,CBETA 2020.Q1, X24, no. 454。
32.〔後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 (CBETA 2019.Q4, T38, no. 1775。
33.〔姚秦〕僧肇撰:《肇論》,CBETA 2020.Q3, T45, no. 1858。
34.〔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CBETA, T03, no. 0157。
35.〔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36.〔北涼〕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CBETA, T24, no. 1488。
37.〔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CBETA, T02, no. 0099。
38.〔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CBETA, T02, no. 0120。
39.〔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法鼓經》,CBETA, T09, no. 0270。
40.〔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CBETA, T12, no. 0353。
41.〔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CBETA 2020.Q3, T16, no. 670。
42.〔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CBETA, T12, no. 0365。
43.〔劉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5。
44.〔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CBETA, T16, no. 0670。
45.〔元魏〕曇摩流支譯:《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CBETA 2020.Q3, T12, no. 357。
46.〔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CBETA, T04, no. 203。
47.〔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佛名經》,CBETA, T14, no. 0441。
48.〔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不增不減經》,CBETA, T16, no. 0668。
49.〔元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CBETA, T16, no. 0671。
50.〔元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CBETA, T25, no. 1511。
51.〔元魏〕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CBETA, T26, no. 1522。
52.〔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CBETA, T26, no. 1520。
53.〔元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CBETA, T31, no. 1611。
54.〔元魏〕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CBETA, T51, no. 2092。
55.〔梁〕《陀羅尼雜集》,CBETA, T21, no. 1336。
56.〔梁〕慧皎撰:《高僧傳》,CBETA, T50, no. 2059。
57.〔梁〕僧祐撰:《弘明集》,CBETA, T52, no. 2102。
58.〔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CBETA, T55, no. 2145。
59.〔梁〕寶唱撰:《名僧傳抄》,CBETA 2020.Q3, X77, no. 1523。
60.〔梁〕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2020.Q3, T08, no. 232。
61.〔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CBETA, T32, no. 1666。
62.〔陳〕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CBETA 2020.Q3, T29, no. 1559。
63.〔陳〕真諦譯:《佛性論》,CBETA, T31, no. 1610。
64.〔陳〕慧思說:《大乘止觀法門》,CBETA 2020.Q3, T46, no. 1924。
65.〔隋〕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CBETA, T14, no. 449。
66.〔隋〕闍那崛多譯:《不空羂索呪經》,CBETA, T20, no. 1093。
67.〔隋〕吉藏撰:《法華遊意》,CBETA 2020.Q3, T34, no. 1722。
68.〔隋〕吉藏造:《淨名玄論》,CBETA 2020.Q3, T38, no. 1780。
69.〔隋〕吉藏撰:《法華論疏》,CBETA 2019.Q4, T40, no. 1818。
70.〔隋〕吉藏撰:《中觀論疏》,CBETA 2020.Q3, T42, no. 1824。
71.〔隋〕吉藏撰:《三論玄義》,CBETA 2020.Q3, T45, no. 1852。
72.〔隋〕吉藏撰:《大乘玄論》,CBETA 2020.Q3, T45, no. 1853。
73.〔隋〕吉藏撰:《法華統略》,CBETA 2020.Q3, X27, no. 582。
74.〔隋〕慧遠撰:《大乘義章》,CBETA 2020.Q3, T44, no. 1851。
75.〔隋〕杜順說,〔唐〕智儼撰:《華嚴一乘十玄門》,CBETA 2020.Q3, T45, no. 1868。
76.〔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CBETA, T49, no. 2034。
77.〔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玄義》,CBETA, T33, no. 1716。
78.〔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79.〔隋〕吉藏撰:《法華義疏》,CBETA, T34, no. 1721。
80.〔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CBETA, T34, no. 1726。
81.〔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義疏》,CBETA, T34, no. 1728。
82.〔隋〕智顗說,湛然略:《維摩經略疏》,CBETA, T38, no. 1778。
83.〔隋〕智顗說,灌頂記:《金光明經玄義》,CBETA, T39, no. 1783。
84.〔隋〕智顗說,灌頂記:《請觀音經疏》,CBETA, T39, no. 1800。
85.〔隋〕智顗說:《摩訶止觀》,CBETA, T46, no. 1911。
86.〔隋〕智顗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CBETA, T46, no. 1915。
87.〔隋〕智顗說:《淨土十疑論》,CBETA,T47, no. 1961。
88.〔隋〕智顗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CBETA 2020.Q3, X22, no. 407。
89.〔隋〕智顗撰:《三觀義》,CBETA 2020.Q3, X55, no. 909。
90.〔隋〕智顗撰:《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CBETA, X55, no. 0913。
91.〔隋〕灌頂纂:《國清百錄》,CBETA, T46, no. 1934。
92.〔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CBETA, T49, no. 2034。
93.〔唐〕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CBETA 2020.Q3, T03, no. 187。
94.〔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CBETA, T08, no.0251。
95.〔唐〕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CBETA, T14, no. 450。
96.〔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CBETA, T14, no. 0476。
97.〔唐〕玄奘譯:《解深密經》,CBETA, T16, no. 0676。
98.〔唐〕玄奘譯:《佛地經論》,CBETA, T26, no. 1530。
99.〔唐〕玄奘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CBETA, T26, no. 1536。
100.〔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101.〔唐〕玄奘譯:《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102.〔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具舍論》,CBETA, T29, no. 1558。
103.〔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104.〔唐〕玄奘譯:《成唯識論》,CBETA, T31, no. 1585。
105.〔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CBETA, T31, no. 1586。
106.〔唐〕玄奘譯:《大乘百法明門論》,CBETA 2020.Q1, T31, no. 1614。
107.〔唐〕玄奘譯:《異部宗輪論》,CBETA, T49, no. 2031。
108.〔唐〕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CBETA, T51, no. 2087。
109.〔唐〕玄奘譯:《寺沙門玄奘上表記》,CBETA, T52, no. 2119。
110.〔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CBETA, T11, no. 310。
111.〔唐〕菩提流志譯:《佛心經》,CBETA, T19, no. 920。
112.〔唐〕菩提流志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CBETA, T20, no. 1058。
113.〔唐〕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CBETA, T20, no. 1092。
114.〔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0279。
115.〔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CBETA, T13, no. 0412。
116.〔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CBETA, T16, no. 0672。
117.〔唐〕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CBETA, T32, no. 1666。
118.〔唐〕不空譯:《都部陀羅尼目》,CBETA, T18, no. 903。
119.〔唐〕不空譯:《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CBETA, T19, no. 1005A。
120.〔唐〕不空譯:《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CBETA, T20, no.1056。
121.〔唐〕不空譯:《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CBETA, T20, no. 1086。
122.〔唐〕不空譯:《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CBETA, T20, no. 1101。
123.〔唐〕不空譯:《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自在王菩薩廣大圓滿無礙自在青頸大悲心陀羅尼》,CBETA, T20, no. 1113B。
124.〔唐〕不空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CBETA, T20, no. 1167。
125.〔唐〕智儼述:《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CBETA 2020.Q3, T35, no. 1732。
126.〔唐〕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CBETA 2020.Q3, T45, no. 1870。
127.〔唐〕法藏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CBETA 2019.Q4, T33, no. 1712。
128.〔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CBETA, T35, no. 1733。
129.〔唐〕法藏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CBETA, T45, no. 1876。
130.〔唐〕法藏撰:《華嚴經金師子章註》,CBETA 2020.Q3, T45, no. 1881。
131.〔唐〕法藏註:《註華嚴法界觀門》,CBETA, T45, no. 1884。
132.〔唐〕法藏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CBETA 2020.Q3, T45, no. 1866。
133.〔唐〕法藏撰:《華嚴經義海百門》,CBETA 2020.Q3, T45, no. 1875。
134.〔唐〕弘忍述:《最上乘論》,CBETA 2020.Q3, T48, no. 2011。
135.〔唐〕圓測撰:《解深密經疏》,CBETA 2020.Q3, X21, no. 369。
136.〔唐〕圓測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CBETA, T33, no. 1711。
137.〔唐〕窺基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CBETA 2019.Q4, T33, no. 1695。
138.〔唐〕窺基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CBETA 2019.Q4, T33, no. 1710。
139.〔唐〕窺基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CBETA 2020.Q3, T43, no. 1831。
140.〔唐〕窺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CBETA, T45, no. 1861。
141.〔唐〕窺基撰:《雜集論述記》,CBETA 2019.Q3, X48, no. 796。
142.〔唐〕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0293。
143.〔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CBETA, T16, no. 0665。
144.〔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CBETA 2020.Q3, T23, no. 1442。
145.〔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CBETA, T24, no. 1451。
146.〔唐〕義淨譯:《因明正理門論》,CBETA 2020.Q3, T32, no. 1629。
147.〔唐〕義淨撰:《南海寄歸內法傳》,CBETA, T54, no. 2125。
148.〔唐〕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CBETA 2020.Q4, T12, no. 360。
149.〔唐〕提雲般若譯:《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CBETA, T16, no. 694。
150.〔唐〕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CBETA, T17, no. 0842。
151.〔唐〕法全集:《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CBETA, T18, no. 853。
152.〔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CBETA, T18, no. 901。
153.〔唐〕金剛智述:《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CBETA , T18, no. 904。
154.〔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CBETA, T19, no. 0945。
155.〔唐〕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CBETA, T20, no. 1060。
156.〔唐〕三昧蘇嚩羅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CBETA, T20, no. 1065。
157.〔唐〕李無諂譯:《不空羂索陀羅尼經》,CBETA, T20, no. 1096。
158.〔唐〕智通譯:《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呪經》,CBETA , T20, no. 1057a。
159.〔唐〕智通譯:《觀自在菩薩怛嚩多唎隨心陀羅尼經》,CBETA, T20, no. 1103b。
160.〔唐〕一行撰:《宿曜儀軌》,CBETA, T21, no. 1304。
161.〔唐〕金俱吒撰:《七曜攘災決》,CBETA 2020.Q1, T21, no. 1308。
162.〔唐〕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釋》,CBETA, T30, no. 1566。
163.〔唐〕圓測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CBETA,T33, no. 1711。
164.〔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 T35, no. 1735。
165.〔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CBETA 2020.Q3, T36, no. 1736。
166.〔唐〕澄觀述:《大華嚴經略策》,CBETA 2020.Q3, T36, no. 1737。
167.〔唐〕澄觀述:《華嚴經行願品疏》卷7, (CBETA 2019.Q4, X05, no. 227。
168.〔唐〕澄觀別行,宗密隨疏鈔:《華嚴經行願品疏鈔》,CBETA, X05, no. 0229。
169.〔唐〕澄觀疏:《華嚴綱要》,CBETA 2020.Q3, X08, no. 240。
170.〔唐〕澄觀疏:《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CBETA 2020.Q3, L131, no. 1557。
171.〔唐〕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CBETA, T37, no. 1753。
172.〔唐〕慧沼撰:《金光明最勝王經疏》,CBETA, T39, no. 1788。
173.〔唐〕慧沼撰:《能顯中邊慧日論》,CBETA 2020.Q3, T45, no. 1863。
174.〔唐〕元康撰:《肇論疏》,CBETA 2020.Q3, T45, no. 1859。
175.〔唐〕澄觀述:《三聖圓融觀門》,CBETA, T45, no. 1882。
176.〔唐〕宗密述:《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CBETA 2020.Q3, T39, no. 1795。
177.〔唐〕宗密註:《註華嚴法界觀門》,CBETA, T45, no. 1884。
178.〔唐〕宗密述:《原人論》,CBETA, T45, no. 1886。
179.〔唐〕宗密著:《圓覺經大疏釋義鈔》,CBETA 2019.Q4, X09, no. 245。
180.〔唐〕湛然撰:《止觀輔行傳弘決》,CBETA, T46, no. 1912。
181.〔唐〕道綽撰:《安樂集》,CBETA, T47, no. 1958。
182.〔唐〕迦才撰:《淨土論》,CBETA, T47, no. 1963。
183.〔唐〕慧然:《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T47, no. 1985。
184.〔唐〕裴休集:《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CBETA, T48, no. 2012A。
185.〔唐〕釋慧能說,釋法海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CBETA, T48, no. 2007。
186.〔唐〕釋慧能說,釋法海集:《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 2008。
187.〔唐〕玄覺撰:《禪宗永嘉集》,CBETA 2020.Q3, T48, no. 2013。
188.〔唐〕玄覺撰:《永嘉證道歌》,CBETA, T48, no. 2014。
189.〔唐〕慧立本,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CBETA, T50, no. 2053。
190.〔唐〕道宣撰:《續高僧傳》,CBETA, T50, no. 2060。
191.〔唐〕道宣撰:《釋迦方志》,CBETA 2019.Q3, T51, no. 2088。
192.〔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寶感通錄》,CBETA, T52, no. 2106。
193.〔唐〕道宣撰:《廣弘明集》,CBETA, T52, no. 2103。
194.〔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CBETA, T52, no. 2106。
195.〔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
196.〔唐〕法琳撰:《辯正論》,CBETA, T52, no. 2110。
197.〔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CBETA, T55, no. 2154。
198.〔唐〕淨覺集:《楞伽師資記》,CBETA, T85, no.2837。
199.〔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選輯》,CBETA, B17, no. 90。
200.〔唐〕實叉難陀譯,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CBETA, L132, no. 1557。
201.〔唐〕李通玄,志寧著:《華嚴經合論》,CBETA 2019.Q4, X04, no. 223。
202.〔唐〕定賓作:《四分律疏飾宗義記》,CBETA 2020.Q3, X42, no. 733。
203.〔唐〕如理撰:《成唯識論疏義演》,CBETA, X49, no. 815。
204.〔五代〕靜、筠二禪德編著:《祖堂集》,CBETA, B25, no. 0144。
205.〔宋〕王日休校輯:《佛說大阿彌陀經》,CBETA, T12, no. 364。
206.〔宋〕王日休著:《龍舒增廣淨土文》,CBETA, T47, no. 1970。
207.〔宋〕施護等譯:《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CBETA, T12, no. 0372
208.〔宋〕天息災譯:《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CBETA, T18, no. 889。
209.〔宋〕天息災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CBETA, T20, no. 1050。
210.〔宋〕知禮撰:《觀音義疏記》,CBETA 2019.Q4, T34, no. 1729。
211.〔宋〕知禮撰:《修懺要旨》,CBETA 2019.Q4, P167, no. 1573。
212.〔宋〕知禮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CBETA 2019.Q4, X22, no. 407。
213.〔宋〕知禮始集,〔清〕讀體重纂:《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CBETA, X74, no. 1480。
214.〔宋〕元照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CBETA, T37, no. 1754。
215.〔宋〕元照述:《阿彌陀經義疏》,CBETA, T37, no. 1761。
216.〔宋〕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CBETA, T40, no. 1805。
217.〔宋〕智圓撰:《請觀音經疏闡義鈔》,CBETA, T39, no. 1801。
218.〔宋〕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CBETA, T46, no. 1937。
219.〔宋〕宗曉編:《樂邦文類》,CBETA, T47, no. 1969A。
220.〔宋〕宗曉編:《樂邦遺稿》,CBETA, T47, no. 1969B。
221.〔宋〕遵式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CBETA, T47, no. 1968。
222.〔宋〕紹隆等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CBETA, T47, no. 1997。
223.〔宋〕蘊聞撰:《大慧普覺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T47, no. 1998A。
224.〔宋〕宗法撰:《宏智禪師廣錄》,CBETA 2019.Q4, T48, no. 2001。
225.〔宋〕宗紹編:《無門關》,CBETA 2020.Q4, T48, no. 2005。
226.〔宋〕延壽集:《宗鏡錄》,CBETA, T48, no. 2016。
227.〔宋〕延壽述:《萬善同歸集》,CBETA, T48, no. 2017。
228.〔宋〕延壽著:《心賦注》,CBETA 2019.Q4, X63, no. 1231。
229.〔宋〕才良等編:《法演禪師語錄》,CBETA 2020.Q3, T47, no. 1995。
230.〔宋〕重顯,克勤:《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CBETA, T48, no. 2003。
231.〔宋〕正覺誦:《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CBETA, T48, no. 2004。
232.〔宋〕志磐撰:《佛祖統紀》,CBETA, T49, no. 2035。
233.〔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CBETA, T50, no. 2061。
234.〔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 2076。
235.〔宋〕非濁集:《三寶感應要略錄》,CBETA, T51, no. 2084。
236.〔宋〕道誠集:《釋氏要覽》,CBETA, T54, no. 2127。
237.〔宋〕普瑞集:《華嚴懸談會玄記》,CBETA 2020.Q3, X08, no. 236。
238.〔宋〕孝宗皇帝撰:《御註圓覺經》,CBETA, X10, no. 251。
239.〔宋〕周琪述:《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CBETA, X10, no. 253。
240.〔宋〕智聰述:《圓覺經心鏡》,CBETA, X10, no. 254。
241.〔宋〕仁岳撰:《楞嚴經熏聞記》,CBETA 2019.Q4, X11, no. 269。
242.〔宋〕仁岳撰:《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咒課法》,CBETA 2019.Q4, L135, no. 1571。
243.〔宋〕惟慤,可度著:《楞嚴經箋》,CBETA, X11, no. 271。
244.〔宋〕宗鏡述:《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CBETA 2020.Q3, X24, no. 467。
245.〔宋〕遵式述,慧觀重編:《金園集》,CBETA, X57, no. 950。
246.〔宋〕可觀撰:《竹菴艸錄》,CBETA 2019.Q4, X57, no. 957。
247.〔宋〕文沖撰:《智覺禪師自行錄》,CBETA 2019.Q4, X63, no. 1232。
248.〔宋〕慧洪,覺慈撰:《智證傳》,CBETA 2020.Q3, X63, no. 1235。
249.〔宋〕法應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CBETA, X65, no. 1295。
250.〔宋〕宗杲撰:《正法眼藏》,CBETA, X67, no. 1309。
251.〔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CBETA, X68, no. 1318。
252.〔宋〕賾藏主編:《古尊宿語錄》,CBETA 2019.Q4, X68, no. 1315。
253.〔宋〕頤藏主集:《古尊宿語錄》,CBETA, C077, no. 1710。
254.〔宋〕頤藏,淨戒撰:《古尊宿語錄》,CBETA 2019.Q4, C078, no. 1720。
255.〔宋〕無準師範撰:《無準師範禪師語錄》,CBETA, X70, no. 1382。
256.〔宋〕原妙撰:《高峰原妙禪師語錄》,CBETA, X70, no. 1400。
257.〔宋〕祖琇撰:《隆興編年通論》,CBETA, X75, no. 1512。
258.〔宋〕本覺編集:《釋氏通鑑》,CBETA, X76, no. 1516。
259.〔宋〕宗曉編:《法華經顯應錄》,CBETA, X78, no. 1540。
260.〔宋〕王古輯撰:《新修往生傳》,CBETA, X78, no. 1546。
261.〔宋〕李遵勗勅編:《天聖廣燈錄》,CBETA, X78, no. 1553。
262.〔宋〕惟白撰:《建中靖國續燈錄》,CBETA 2019.Q4, X78, no. 1556。
263.〔宋〕悟明集:《聯燈會要》,CBETA, X79, no. 1557。
264.〔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CBETA, X79, no. 1559。
265.〔宋〕惠洪撰:《禪林僧寶傳》,CBETA, X79, no. 1560。
266.〔宋〕普濟集:《五燈會元》,CBETA, X80, no. 1565。
267.〔宋〕道融撰:《叢林盛事》,CBETA, X86, no. 1611。
268.〔宋〕慧洪撰:《林間錄後集》,CBETA, X87, no. 1625。
269.〔宋〕常謹集:《地藏菩薩像靈驗記》,CBETA, X87, no. 1638。
270.〔宋〕李昉等編纂:《太平廣記選輯》,CBETA, B17, no. 89。
271.〔宋〕趙炅撰:《御製蓮華心輪迴文偈頌》,CBETA, K35, no. 1258。
272.〔宋〕趙炅撰:《御製秘藏詮》,CBETA, K35, no. 1259。
273.〔宋〕趙炅撰:《御製緣識》,CBETA, K35, no. 1261。
274.〔宋〕趙炅撰:《御製佛賦》,CBETA, C073, no. 1679。
275.〔宋〕趙炅撰:《御製詮源歌》,CBETA, C073, no. 1680。
276.〔宋〕法應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CBETA, C078, no. 1720。
277.〔西夏〕智廣等集:《密呪圓因往生集》,CBETA, T46, no. 1956。
278.〔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 2008。
279.〔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CBETA, T49, no. 2036。
280.〔元〕覺岸編:《釋氏稽古略》,CBETA, T49, no. 2037。
281.〔元〕熙仲集:《歷朝釋氏資鑑》,CBETA, T51, no. 2087。
282.〔元〕惟則,傳燈撰:《楞嚴經圓通疏》,CBETA 2019.Q4, X12, no. 281。
283.〔元〕明本著:《幻住庵清規》,CBETA, X63, no. 1248。
284.〔明〕真鑑著:《楞嚴經正脉疏》,CBETA 2019.Q4, X12, no. 275。
285.〔明〕圓澄撰:《楞嚴經臆說》,CBETA, X12, no. 280。
286.〔明〕古德法師演義,慈航智願定本:《阿彌陀經疏鈔演義》,CBETA, X22, no. 427。
287.〔明〕智旭著:《楞嚴經玄義》,CBETA 2019.Q4, X13, no. 284。
288.〔明〕智旭著:《楞嚴經文句》,CBETA 2019.Q4, X13, no. 285。
289.〔明〕智旭撰:《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CBETA, X21, no.0371。
290.〔明〕智旭述,道昉訂:《梵網經玄義》,CBETA, X38, no. 0693。
291.〔明〕智旭釋:《菩薩戒羯磨文釋 》,CBETA, X39, no. 0703。
292.〔明〕智旭述:《成唯識論觀心法要》,CBETA, X51, no. 0824。
293.〔明〕智旭彙輯:《閱藏知津》,CBETA 2020.Q3, J31, no. B271。
294.〔明〕智旭撰:《靈峰蕅益大師宗論》,CBETA 2019.Q4, J36, no. B348。
295.〔明〕袾宏著:《楞嚴經摸象記》,CBETA 2019.Q4, X12, no. 276。
296.〔明〕袾宏著:《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CBETA 2019.Q4, X59, no. 1081。
297.〔明〕袾宏著:《雲棲法彙》,CBETA, J33, no. B277。
298.〔明〕宋濂,袾宏,錢謙益撰:《護法錄》,CBETA 2019.Q4, J21, no. B110。
299.〔明〕德清撰:《楞嚴經懸鏡》,CBETA 2019.Q4, X12, no. 277。
300.〔明〕德清述:《楞嚴經通議》,CBETA 2020.Q3, X12, no. 279。
301.〔明〕德清撰:《紫柏尊者全集》,CBETA 2019.Q4, X73, no. 1452。
302.〔明〕德清撰:《憨山老人夢遊集》,CBETA 2020.Q3, X73, no. 1456。
303.〔明〕德清:《八十八祖道影傳贊》,CBETA, X86, no. 1608。
304.〔明〕靈隱弘禮編:《高峰原妙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X70, no. 1400。
305.〔明〕錢謙益撰:《紫柏尊者別集》,CBETA, X73, no. 1453。
306.〔明〕福善日錄,通炯編輯:《憨山老人夢遊集》,CBETA, X73, no. 1456。
307.〔明〕周克復集:《觀音經持驗記》,CBETA, X78, no. 1542。
308.〔明〕瞿汝稷集:《指月錄》,CBETA, X83, no. 1578。
309.〔明〕無慍著:《山菴雜錄》,CBETA, X87, no. 1616。
310.〔明〕心泰著:《佛法金湯編》,CBETA, X87, no. 1628。
311.〔明〕鮑宗肇撰:《天樂鳴空集》,CBETA 2019.Q4, J20, no. B097。
312.〔明〕普明唱:《普明禪師牧牛圖頌》,CBETA, J23, no. B128。
313.〔明〕性沖,慧廣撰:《無幻禪師語錄》,CBETA, J25, no. B156。
314.〔明〕徹庸,洪如撰:《徹庸和尚谷響集》,CBETA, J25, no. B167。
315.〔明〕道盛等撰:《天界覺浪盛禪師語錄》,CBETA, J25, no. B174。
316.〔明〕通容等撰:《費隱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J26, no. B178。
317.〔明〕道忞撰:《布水臺集》,CBETA, J26, no. B181。
318.〔明〕通賢,行浚撰:《浮石禪師語錄》,CBETA, J26, no. B185。
319.〔明〕通奇,行謐撰:《林野奇禪師語錄》,CBETA, J26, no. B186。
320.〔明〕明雪,寂蘊撰:《入就瑞白禪師語錄》,CBETA, J26, no. B188。
321.〔明〕明盂,淨範撰:《三宜盂禪師語錄》,CBETA, J27, no. B189。
322.〔明〕明方,淨柱撰:《石雨禪師法檀》,CBETA, J27, no. B190。
323.〔明〕淨現,淨痴撰:《象田即念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J27, no. B191。
324.〔明〕真哲,傳我編:《古雪哲禪師語錄》,CBETA, J28, no. B208。
325.〔明〕慧機,幻敏編:《慶忠鐵壁機禪師語錄》,CBETA, J29, no. B241。
326.〔明〕通明,毛晉編:《牧雲和尚嬾齋別集》,CBETA, J31, no. B267。
327.〔明〕法藏,弘儲編:《三峰藏和尚語錄》,CBETA, J34, no. B299。
328.〔明〕行海說,超鳴編:《大方禪師語錄》,CBETA, J36, no.B366。
329.〔明〕時蔚,普壽編:《萬峰和尚語錄》,CBETA, J40, no. B492。
330.〔明〕朱棣主編:《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CBETA, P179, no. 1612。
331.〔明〕圓信,弘歇撰:《雪嶠信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L153, no. 1638。
332.〔明〕圓修,通琇編:《天隱修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L154, no. 1639。
333.〔明〕圓修,通問撰:《天隱和尚語錄》,CBETA, J25, no. B171。
334.〔明〕圓悟,道忞:《密雲悟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L154, no. 1640。
335.〔明〕圓悟,如瑩撰:《密雲禪師語錄》,CBETA 2019.Q4, J10, no. A158。
336.〔明〕周應賓著:《重修普陀山志》,CBETA, GA009, no. 8。
337.〔清〕續法集:《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CBETA, X16, no. 0311。
338.〔清〕一松,廣和撰:《法華經演義》,CBETA,X33, no. 625。
339.〔清〕佛閑,智一撰:《法華經科拾》,CBETA 2019.Q4, X33, no. 628。
340.〔清〕靈耀撰:《觀音經普門品膚說》,CBETA, X35, no. 647。
341.〔清〕寂暹撰:《瑜伽燄口註集纂要儀軌》,CBETA, X59, no. 1084。
342.〔清〕彭際清撰:《省菴法師語錄》,CBETA, X62, no. 1179。
343.〔清〕淨符彙集:《宗門拈古彙集》,CBETA, X66, no. 1296。
344.〔清〕胤禛著:《御選語錄》,CBETA, X68, no. 1319。
345.〔清〕胤禛著:《御錄經海一滴》,CBETA, L164, no. 1669。
346.〔清〕咫觀撰:《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CBETA, X74, no. 1499。
347.〔清〕周克復集:《觀音經持驗記》,CBETA, X78, no. 1542。
348.〔清〕工布查布譯解:《五燈會元》,CBETA, X80, no. 1565。
349.〔清〕弘贊著:《觀音慈林集》,CBETA, X88, no. 1644。
350.〔清〕海明等撰:《破山禪師語錄》,CBETA, J26, no. B177。
351.〔清〕通雲,行正撰:《雪竇石奇禪師語錄》,CBETA, J26, no. B183。
352.〔清〕天岸昇:《天岸昇禪師語錄》,CBETA, J26, no. B187。
353.〔清〕隆琦,海寧撰:《隱元禪師語錄》,CBETA, J27, no. B193。
354.〔清〕超宣等編:《百癡禪師語錄》,CBETA, J28, no. B202。
355.〔清〕智恆等編:《雲峨喜禪師語錄》,CBETA, J28, no. B203。
356.〔清〕觀衡,正印編:《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CBETA, J28, no. B219。
357.〔清〕性圓等編:《法璽印禪師語錄》,CBETA, J28, no. B220。
358.〔清〕慧海等編:《天王水鑑海和尚住金粟語錄》,CBETA 2019.Q4, J29, no. B232。
359.〔清〕悟進,真理編:《介菴進禪師語錄》,CBETA, J29, no. B233。
360.〔清〕福慧等編:《嵩山野竹禪師錄》,CBETA, J29, no. B224。
361.〔清〕如璽,興林編:《方融璽禪師語錄》,CBETA, J29, no. B249。
362.〔清〕行澤,宏怤編:《神鼎雲外澤禪師語錄》,CBETA, J33, no. B280。
363.〔清〕智質,智原編:《屾峰憲禪師語錄》,CBETA, J34, no. B298。
364.〔清〕振澂編:《靈瑞禪師嵒華集》,CBETA, J35, no. B339。
365.〔清〕淨斯等編:《百愚禪師語錄》,CBETA, J36, no. B359。
366.〔清〕淨範,智璋編:《蔗菴範禪師語錄》,CBETA, J36, no. B369。
367.〔清〕如乾等編:《憨休禪師敲空遺響》,CBETA, J37, no. B384。
368.〔清〕今無,今辯編:《海幢阿字無禪師語錄》,CBETA, J38, no. B408。
369.〔清〕性深編:《蓮峰禪師語錄》,CBETA, J38, no. B410。
370.〔清〕如惺編:《德風禪師般若語錄》,CBETA, J38, no. B411。
371.〔清〕行臻,超自編:《性空臻禪師語錄》,CBETA, J39, no. B461。
372.〔清〕劉世珩著:《南朝寺考》,CBETA, B14, no. 86。
373.〔清〕《古今圖書集成選輯》,CBETA,B15, no. 88。
374.彌勒造頌,法尊譯釋:《現觀莊嚴論略釋》,CBETA, B09, no. 0031。
375.宗喀巴造,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CBETA, B09, no. 0044。
376.靜、筠二禪德編著:《祖堂集》,CBETA, B25, no. 0144。
377.葛寅亮著:《金陵梵剎志》,CBETA, B29, no. 160。
378.方廣錩整理:《佛說水月光觀音菩薩經》,CBETA, ZW01, no. 11。
379.通妙譯:《長部經典·第16卷·大般涅槃經》,CBETA, N07, no. 0004。
380.郭哲彰譯:《增支部經典》,CBETA, N19, no. 0007。
381.釋印順著:《大乘起信論講記》,CBETA 2020.Q1, Y07, no. 7。
382.釋印順:《華雨集》(CBETA 2020.Q3, Y27, no. 27。
383.年代作者不詳:《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CBETA, X01, no. 0027。
384.譯者不詳:《大乘悲分陀利經》,CBETA, T03, no. 158。
385.〔高麗〕知訥撰:《真心直說》,CBETA, T48, no. 2019A。
386.〔新羅〕崔致遠撰:《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CBETA, T50, no. 2054。
(二) 其他典籍
1.〔周〕荀況撰:《纂圖分門類題註荀子》(宋紹熙間(1190-1194)建刊本),此書現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2.〔漢〕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3.〔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7月)
4.〔漢〕許慎原著,〔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全說全譯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5月)
5.〔漢〕班固著:《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6.〔魏〕何晏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7.〔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
8.〔晉〕郭象註:《莊子》
9.〔晉〕葛洪著,成林、程張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10.〔晉〕陳壽著:《三國志》
11.〔劉宋〕宗炳撰:《畫山水序》
12.〔劉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
13.〔南齊〕謝赫撰:《古畫品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4,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14.〔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
15.〔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
16.〔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7.〔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8.〔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
19.〔唐〕李嗣真撰:《續畫品錄》
20.〔唐〕姚思廉著:《梁書》
21.〔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卷五》(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22.〔唐〕僧彥悰撰:《後畫錄》
23.〔唐〕裴孝源撰:《貞觀公私畫史》
24.〔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73年8月)
25.〔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1975年5月)
26.〔五代〕荊浩撰:《筆法記》
27.〔宋〕《宣和畫譜》,(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28.〔宋〕方萬里編:《寶慶四明志》
29.〔宋〕史浩撰:《鄮峯真隱漫錄》
30.〔宋〕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1.〔宋〕米芾撰:《畫史》
32.〔宋〕李廌撰:《德隅齋畫品》(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5,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33.〔宋〕林希逸撰《莊子口義》,(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四,道家類)
34.〔宋〕洪邁撰:《夷堅志》
35.〔宋〕洪邁撰:《夷堅志補卷》
36.〔宋〕張邦基撰:《墨莊漫錄》
37.〔宋〕張淏撰:《會稽續志》
38.〔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39.〔宋〕陳思撰:《書小史》
40.〔宋〕傅亮、張演,〔齊〕陸杲原著,孫昌武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中華書局,1994年11月)
41.〔宋〕黃休復撰:《益州名畫錄》
42.〔宋〕葉隆禮撰:《契丹國志》
43.〔宋〕趙彥衛著:《雲麓漫鈔》
44.〔宋〕劉道醇撰:《五代名畫補遺》
45.〔宋〕劉道醇撰:《聖朝名畫評》
46.〔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1975年2月)
47.〔宋〕潛說友撰:《咸淳臨安志》
48.〔宋〕鄧椿撰:《畫繼雜說》
49.〔宋〕蘇徹撰:《欒城集》
50.〔元〕吳大素撰:《松齋梅譜》(日本:廣島市中國圖書館編,島田修二郎解題校定版)
51.〔元〕夏文彥撰:《圖繪寶鍳》
52.〔元〕盛熙明撰:《補陀洛迦山傳》
53.〔元〕脱脱等撰:《宋史》(上海: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77年11月)
54.〔元〕脱脱等撰:《遼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74年10月)
55.〔元〕莊肅撰:《畫繼補遺》
56.〔元〕湯垕撰:《畫鍳》(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5,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57.〔元〕馮福京編:《大德昌國州圖志》
58.〔明〕《金陵梵剎志》
59.〔明〕王士性撰:《廣陵繹》(《叢書集成續編》,226冊,新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60.〔明〕王端淑:《名媛詩緯初編》(清康熙六年,清音堂刻本)
61.〔明〕朱謀垔著:《畫史會要》(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62.〔明〕吳承恩著:《西遊記》
63.〔明〕宋濂撰:《宋學士文集》
64.〔明〕汪砢玉著:《珊瑚網》(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28,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65.〔明〕張丑撰:《清河書畫舫》
66.〔明〕張泰階著:《四朝寶繪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6,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67.〔明〕陳洪綬撰:《寶綸堂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本)
68.〔明〕陶宗儀著:《書史會要》(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69.〔明〕董其昌撰:《畫禪室論畫》
70.〔明〕謝肇淛撰:《五雜組》(明萬曆間刊本)
71.〔清〕《太上感應篇圖說》(康熙五十二年(1713),古單劉氏重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72.〔清〕《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年1月)
73.〔清〕《清太宗實錄》
74.〔清〕《畫學集成》
75.〔清〕卞永譽著:《式古堂書畫匯考》(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44,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76.〔清〕孔廣鏞、孔廣陶著:《嶽雪樓書畫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23,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77.〔清〕吳昇撰:《大觀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0,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78.〔清〕吳瓖撰:《繪事備考》(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頁741-959。
79.〔清〕李玉棻編:《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3,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80.〔清〕李佐賢著:《書畫鑑影》(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6,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81.〔清〕李圖等纂,張同聲修:《道光重修膠州志.列傳.藝術篇》,收入〔清〕周來邰纂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82.〔清〕杜瑞卿著:《古芬閣書畫記》(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26,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83.〔清〕阮元:《十三經·周易》(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84.〔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重栞宋本周禮注疏附挍勘記》,(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85.〔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重栞宋本尚書注疏附挍勘記》,(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86.〔清〕周來邰纂修:《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87.〔清〕孟遠撰:《陳章侯先生遺集》〈陳洪綬傳〉(寶綸堂藏板,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本)
88.〔清〕胡敬輯:《國朝院畫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89.〔清〕孫岳頒等著:《佩文齋書畫譜》(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36,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90.〔清〕徐沁著:《明畫錄》
91.〔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
92.〔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本)
93.〔清〕高士奇著:《江邨書畫目》(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5,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94.〔清〕張照編:《石渠寶笈》
95.〔清〕張鳴珂撰:《寒松閣談藝璅錄》
96.〔清〕陶樑著:《紅豆樹館書畫記》(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2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97.〔清〕陸時化著:《吳越所見書畫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2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98.〔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年1月)
99.〔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
100.〔清〕湯漱玉著:《玉臺畫史》(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101.〔清〕鄭逸梅:《鄭逸梅選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2.〔清〕歷鶚輯:《南宋院畫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0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103.〔清〕龐元濟著:《珊瑚網》(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9,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104.〔清〕龐元濟著:《虛齋名畫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8,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105.〔清〕嚴可均:《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106.《四庫全書珍本十集》(臺北:臺灣商務)
107.《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08.《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109.《遊冥寶傳》(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孟秋月重刊)
110.《繪圖杏花寶卷》(民國四年上海文益書局石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111.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卷六《齊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12.于安瀾編著:《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113.古物陳列所:《內務部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3,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114.金梁著:《盛京故宮書畫錄》(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1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115.傅琁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 一般論著
1.《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佛學會議論文彙編1》(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12月)
2.《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
3.《中國歷代觀音文獻集成》,(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8年)
4.《佛教美術全集》全十七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敦煌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
6.《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7.《觀音菩薩全書》(春風文藝出版社,1990年8月)
8.于君方著,陳懷宇、姚崇新、林佩瑩譯:《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9.于凌波著:《釋迦牟尼佛與原始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
10.山西省博物館編:《寶寧寺明代水陸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11.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共11冊)》(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月)。
12.方立天著:《中國古代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13.方立天著:《魏晉南北朝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14.方東美著:《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出版社,1986年)
15.王中旭著:《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繪畫.寺觀壁畫》(北京:開明出版社,2016年,8月)
16.王宇清著:《中國服飾圖錄》,(臺北:世界地理出版社,民國73年)
17.王青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18.王崇人主編:《中國書畫藝術辭典.篆刻卷》(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6月)
19.北京文物鑑賞編委會編:《明清水陸畫》(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2005年6月)
20.古正美著:《從天文傳統到佛王傳統》,(臺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
21.史葦湘著:《敦煌藝術小叢書之二——莫高窟壁畫藝術·北魏》(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年)
22.民樂縣文物局、民樂縣博物館編:《民樂水陸畫》(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3年12月)
23.白文化著:《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24.白音清著:《中國壁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25.白巍著:《宋遼金西夏繪畫史》(福州:海風出版社,2004年7月)
26.石守謙、顏娟英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27.石奄撰文,王露攝影:《中國佛像藝術》,(臺北:大地地理,2000年)
28.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4月)
29.刑莉著:《觀音信仰》,(臺北:漢陽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0.刑莉著:《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31.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中國佛教史》(臺北:協志工業出版,1993年)
32.尕藏編譯:《藏傳佛畫量度經》,(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3.成中英:《成中英文集.四卷.本體詮釋學》(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34.何玆全主編:《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35.余欣著:《神道人心——唐宋之際敦煌民生宗教社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6.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
37.吳重德著:《佛像大觀之一百觀音圖像》,(臺南:和裕出版社,2007年)
38.吳燕著:《中國觀音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39.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源流》(臺北:天華出版社,1993年)
40.呂鐵鋼編:《三百佛像集》(中國藏學中心出版社、美國展望圖書公司,1994年)
41.李世傑撰:《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42.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
43.李玉珉主編:《觀音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
44.李玉珉著:《中國佛教美術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45.李利安著:《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46.李希凡總主編:《中華藝術通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47.李英豪著:《觀音珍藏》(臺北:臺灣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
48.李淞著:《陝西佛教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49.李鼎霞、白文化著:《佛教造像手印》,(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50.李樸園著:《中國藝術史概論》(《民國叢書》第二編,66,美學,藝術類,上海:上海書店,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1年)
51.杜正勝、李玉珉、蒲思棠:《觀音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11月)
52.汪小洋編:《中國佛教美術本土化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53.來新夏主編:《清刻觀音變相圖》(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5月)
54.周心慧編《中國古代佛教版畫集》全三冊,(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
55.周皓旻:《晚明善書及其教化作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2019年1月)
56.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57.孟嗣徽著:《元代晋南寺觀壁畫群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3月)
58.林保堯,關友惠主編:《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藝術卷(共4冊)》(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59.林保堯著:《法華造像研究》,(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年)
60.林保堯著:《觀音寶相》,(臺北:臺灣東華出版社,1994年)
61.林鎮國著:《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62.金維諾、柴澤俊、王瀧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3.寺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63.金維諾:《中國寺觀壁畫典藏.北京法海寺壁畫》(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年7月)
64.金維諾主編:《寺觀壁畫》(《中國美術全集》第14冊,《繪畫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9月)
65.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9月)
66.俞劍華著:《中國繪畫史》(《民國叢書》第四編,046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67.南懷瑾等:《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上海:上海佛學書局,1992年)
68.品豐、蘇慶編著:《歷代寺觀壁畫藝術.第一輯.應縣佛宮寺壁畫、朔州崇福寺壁畫》(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9月)
69.姜忠信著:《觀音尊像圖譜》,(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70.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71.故宮博物院編:《圖像與風格——故宮藏傳佛教造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72.施翀鵬著:《中國名畫觀摩記》(《民國叢書》第五編,05058冊-3,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73.段文傑主編:《中國敦煌壁畫全集》(《中國美術分類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月)
74.祈志祥著:《佛教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5.胡蠻:《中國美術史》(《民國叢書》第一編,第67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76.范興儒著:《敦煌菩薩》,(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年)
77.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78.孫啟祥編寫:《毗盧寺壁畫》(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
79.徐一智:《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80.徐建融編:《觀音寶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3月)。
81.徐政夫:《佛教美術全集〈捌〉觀想佛像》(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
82.徐娟主編:《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編》全60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5月)
83.徐靜波著:《觀世音菩薩全書》,(臺北:千華出版社,1994年)
84.柴澤俊著:《山西寺觀壁畫藝術》(《山西歷史文化叢書》第19輯,太原: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年5月)
85.柴澤俊編著:《山西寺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86.祝重壽:《中國壁畫史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
87.郝春文、陳大為著:《敦煌的佛教與社會》,(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88.馬元浩編撰、攝影:《觀音與中國佛像巡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9.馬元浩攝影:《佛教美術全集.14.蓮花接翠觀音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90.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91.馬德著:《敦煌工匠史料》,(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
92.宿白、馬世長、晁華山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6.新疆石窟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
93.張弓著:《漢唐佛寺文化史》全二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94.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市:五南圖書,1996年)
95.張同標、胡彬彬、蔣新傑著:《長江中游水陸畫》(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96.張希舜等編:《寶卷.初集》第12卷(山西出版社,1994年)
97.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98.張國剛著:《佛學與隋唐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9.張曼濤主編:《天台教學史、華嚴思想史》(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100.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明清佛教史篇》(15)(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101.張道一著:《張道一文集》(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2.梁得所:《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繪畫》(《民國叢書》第一編,065,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
103.梁漱溟:《印度哲學概論》(《民國叢書》第一編,004,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104.莊伯和著:《佛像之美·〈觀音的造形美——慈悲與力〉》(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105.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
106.傅熹年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2月)
107.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108.彭樹智著:《文明交往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109.敦煌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110.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全集(共26冊)》(香港:商務印書局,1999年至2005年)。
111.曾繁森著:《四川佛寺壁畫藝術》(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6年1月)
112.曾議漢著:《禪宗美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113.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
114.紫都、譚潔主編:《明代書法名作鑑賞》(中央翻譯出版社,2005年4月)
115.辜琮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臺北:法鼓文化,2002年)
116.閔澤平著:《中古中土觀音經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117.雲崗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崗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18.黃輝著:《中國歷代服制服飾》,(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年)
119.黃懺華著:《中國佛教史》(《民國叢書》第一編,008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120.黃懺華著:《佛教各宗大意》(臺北:文津出版社,1977年)
121.新文豐出版社編:《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2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77年。)
122.楊文會著:《楊仁山居士遺書》,大藏經補編,第28冊,No.157。
123.楊蓓主編:《聖嚴研究》(臺北:法鼓文化,2011)
124.榮新江著:《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125.臺北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妙法蓮華經圖錄》(臺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95年)
126.劉方著:《中國禪宗美學思想發生與歷史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7.劉長久、胡文和、李永翹編:《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1985年)
128.劉淑芬著:《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9.劉曉路主編:《五代兩宋遼西夏金卷》(李希凡總主編:《中華藝術通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130.劉耀仁:《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末劫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31.樊錦詩,史葦湘,關友惠編:《莫高窟壁畫藝術(共3冊)》(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132.歐崇敬:《中國大乘禪佛教哲學史》(臺北:秀威資訊出版,2010年12月)
133.潘桂明,吳忠偉著:《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7月)
134.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135.蔡日新著:《漢魏六朝佛教概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136.蔣維喬著:《中國佛教史》(《民國叢書》第一編,008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137.鄭僧一著、鄭振煌譯:《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臺北:財團法人臺北慧炬出版社,1993年11月再版)。
138.壁畫藝術博物館編:《山西古代壁畫珍品典藏》(太原: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2016年5月)
139.賴永海主編,潘桂明著:《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宗派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140.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詩偈卷、書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141.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歷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142.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143.賴賢宗著:《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144.謝重光著:《漢唐佛教社會史論》(臺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145.顏清洋:《從關羽到關帝》(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4月)
146.魏迎春著:《敦煌菩薩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147.羅春政著:《遼代繪畫與壁畫》(瀋陽:遼寧畫報出版社,2002年11月)
148.羅華慶:《尊像畫卷》(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香港:商務印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3月)
149.譚志湘主編:《中華藝術通史.元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150.關友惠著:《敦煌藝術小叢書之三——莫高窟壁畫藝術·西魏》(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1.嚴耀中著:《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52.礪波護著,耿昇、劉建英譯:《隋唐佛教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53.釋印順:《法雨集》第2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4月)
154.釋印順著:《以佛法研究佛法》(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155.釋印順著:《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156.釋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及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157.釋果燈:《明末清初律宗千華派之興起》(《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4年)
158.釋厚重著:《觀音與媽祖》,(新北市: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159.釋星雲總監修:《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全二十冊,(高雄:佛光山宗委會,2013年)
160.釋聖印著:《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世法門》,(臺北:圓明出版社,1992年)
161.釋聖嚴:《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臺北:法鼓文化,2003年)
162.釋聖嚴等著:《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2007年)
163.釋慧岳著:《天台教學史》(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年11月)
164.釋慧嚴等著:《華嚴的世界》(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165.釋賢度:《華嚴學講義》(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2012年)
166.釋曉雲:《中國畫話》(臺北:原泉出版社,1994年7月)
167.釋曉雲:《佛教藝術論集》(臺北:原泉出版社,1991年8月)
168.釋曉雲:《禪畫禪話》(臺北:原泉出版社,1994年7月)
169.〔日〕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170.〔日〕佐佐木教悟、高崎直道、井野口泰淳、塚本啟祥著,楊曾文、姚長壽譯:《印度佛教史概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171.〔日〕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臺北:天華出版社,1994年)
172.〔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2006年)
173.〔日〕鈴木敬編著:《中國美術.繪畫二》第二卷(日本: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昭和48年(1973)3月)
174.〔日〕藤堂恭俊,塩入良道合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史》(台北縣:華宇出版社,1986年6月)
175.〔美〕高居翰著:《畫家生活——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1月)
176.〔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李瑜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1989年)
177.〔美〕焦大衛(David K. Jordan),歐大年(Daniel Overmyer)編,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四) 學刊論文
1.丁希勤:〈明清民間宗教信仰嬗變及社會影響——以徽州為中心的考察〉(《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8月,第27卷,第8期),頁48-51。
2.丁明夷:〈四川石窟雜識〉(《文物》1980年8月),頁46-58。
3.丁明夷:〈談山東博興出土的銅像造像〉(《文物》,1984年,第4期)
4.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5年,第8期),頁97-136。
5.于君方:〈現身南海度化善財、龍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年3月),頁96-113。
6.于君方:〈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4月)
7.于君方著,徐雅惠等譯:〈多面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上)、(下)(《香光莊嚴》第59、61期,1999年9月、2000年3月)
8.于君方著,徐雅惠等譯:〈找尋女性觀音的可能前身〉(《香光莊嚴》第59期,1999年9月)
9.于君方著,張譯心譯,〈大悲懺與天台教觀——知禮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香光莊嚴》第60期,1999年12月),頁34-68。
10.于君方著,釋自衎譯:〈中國的「慈悲女神」——觀音〉(《女性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年3月),頁6-20。
11.于君方著,釋自衎譯:〈白衣大士送子來〉(《女性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年3月)
12.于君方著,釋自衎譯:〈魚籃提向風前賣與誰?〉(《女性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年3月)
13.于君方著,釋見濬譯:〈觀音老母:秘密宗教中的觀音信仰(一)〉(《香光莊嚴》64期,2000年12月)
14.于君方著,釋見濬譯:〈觀音老母:秘密宗教中的觀音信仰(二)〉(《香光莊嚴》65期,2001年3月)
15.于君方編寫:〈觀音信仰與中國文化〉(《人生雜誌》第127期,1994年4月20日)
16.于君方編寫:〈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7月)頁409-464。
17.尹富:〈七世紀中葉至八世紀初地藏造像論考〉(《法鼓佛學學報》第4期,2009年),頁75-146。
18.方立天撰:〈《法華經》與一念三千說〉(《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2期)
19.方立天撰:〈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評〉(《佛學研究》,1995年)
20.方立天撰:〈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哲學研究》,1997年,第9期),頁57-65。
21.方立天撰:〈性淨自悟——慧能《壇經》的心性論〉(《哲學研究》,1994年,第5期)
22.方立天撰:〈從中國固有本體論的特色看中國佛教本體論的形成〉(《佛學研究》,1998年),頁246-250。
23.方立天撰:〈儒、佛以心性論為中心的互動互補〉(《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2期)。
24.方立天撰:〈儒家對佛教心性論的影響〉(《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4期)。
25.方立天撰:〈簡論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異〉(《佛學研究》,1996年)。
26.方玲琅:〈南宋繪畫對日本禪宗繪畫的影響及其價值〉(《上海文博論叢》,2010年4月,總第34期),頁105-109。
27.方暉:〈歙县博物馆藏周璕《墨龙图》手卷〉(《東方收藏》,2012年3期),頁70-71。
28.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0期,2002年12月),頁1-57。
29.王仲堯:〈玄奘的像教藝術思維〉(《中華佛學研究》,第10期,2006年)
30.王芳:〈論中國近代觀音信仰的外在形態〉(《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5期),頁132-140。
31.王俊昌:〈試探魚籃觀音文本的社會意涵〉(《中正歷史學刊》第8期,2006年),頁87-118。
32.王炳華:〈貴霜王朝與古代新疆〉(《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
33.王蓮:〈宋元時期中國水墨畫傳播日本之途徑研究〉(《美術觀察》,2015年12月),頁142-146。
34.王蓮:〈南宋繪畫圖式對宋元時期日本水墨畫的影響〉(《學術探索》,2015年11月),頁148-151。
35.王曉如:〈宋代重文輕武國策對士風的影響〉(《青海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頁177-181。
36.史忠平:〈莫高窟唐代觀音畫像的現存狀態與分佈〉(《藝術史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8期,總第97期),頁97-114。
37.史金波:〈西夏的佛教信仰和風俗〉(《普門學報》第14期,2003年3月),頁22-64。
38.史葦湘:〈汗塵迷淨土.夢幻寄丹青——論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畫〉(《中國敦煌壁畫全集.06.敦煌盛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39.央美:〈《八十七神仙卷》真跡首次全卷展出〉(《西安晚報.藝術視角.熱點聚焦》2018年5月6日)
40.田伊婷:〈觀音女性特質的展現——以金禮嬴〈觀音圖〉為例〉(《議藝份子》第30期,2018年),頁39-54。
41.任平山:〈「身若出壁」的吐火羅栗特壁畫〉(《敦煌研究》,2015年,第1期,總第149期),頁46-58。
42.任平山:〈重提吐火羅——尉遲乙僧原籍考注〉(《敦煌研究》2011年,第3期,總第127期),頁83-91。
43.任道斌:〈論唐五代宋元的畫僧及其對繪畫史的貢獻〉(《1992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1998年4月),頁43-73。
44.成中英:〈論易之五義與易的本體世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頁1-32。
45.朱天舒:〈佛教藝術裏的肉髻僧人形象及其興衰的成因〉(《臺大佛學研究》,第30期,2015年12月),頁105-160。
46.江正崇,張火慶:〈一貫道的「剽竊」本質——以「彌陀淨土」及「正法眼藏」為例〉(《正覺學報》,正覺教育基金會,第5期,2011年),頁123-178。
47.江瀾:〈論元代文人畫「簡」的獨特性——兼與南宋院體畫、禪僧畫的比較〉(《藝術百家》,2018年第2期,總第161期),頁202-209。
48.吳秋野:〈論王紱的繪畫藝術及其影響〉(《榮寶齋》2007年,第5期),頁60-73。
49.呂緒麟:〈試論孔孟與老子的天人合一觀〉(第三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2002年),頁167-172。
50.宋志明:〈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思路〉(《船山學刊》,編輯部郵箱,2004年01期),頁5-13。
51.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研究之回顧與省思〉(《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1996年)
52.李玉珉:〈心印毫生——丁雲鵬繪畫展〉(《故宮文物月刊》第352期,2012年7月),頁90-105。
53.李玉珉:〈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頁227-264。
54.李亦園:〈臺灣民俗信仰發展的趨勢〉(1982),引自:鄭志明:〈遊記類鸞書所顯示之宗教新趨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1期,1986年春季)
55.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第4卷,第1期,1998年1月),頁159-164。
56.李利安:〈民間佛教的學理詮釋與中國佛教史的再認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頁91-97。
57.李忠達:〈觀音菩薩的脅侍童子——善財童子形象的演變〉(《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臺北:華嚴專宗學院,2016),頁1-18。
58.李治安:〈中近古「士農工商」較自由發展政策模式探研〉(《文史哲》,2019年第1期,總第370期),頁23-35。
59.李治華:〈智儼的五教判〉(《2018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頁133-155。
60.李勇:〈從「中西對照」到「化異歸同」——宗白華形上學美學的跨文化闡釋〉(《文學評論》2019年,第4期),頁55-63。
61.李倍雷:〈「門神」與「麒麟送子」一體的年畫圖像學分析——兼論年畫民俗文化學〉(《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1),頁64-69。
62.李凇:〈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藝術探索》,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1-35。
63.李湜:〈方維儀和她的《觀音圖》軸〉(《文物》1994年第10期)
64.李湜:〈明清時期的閨閣、妓女繪畫〉(《中國書畫》2004年第7期),頁56-62。
65.李傳文:〈北宋翰林圖畫院的建立及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制度考〉(《美術學報》,2017年2月),頁5-11。
66.李靜:〈佛教初傳入華的幾種說法〉(《佛教文化》,2005年第5期,總第79期)
67.杜保瑞:〈中國哲學史方法論——以四方架構為中心〉(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亞非文集》,XVI, 1, 2012),頁1-25。
68.汪聖鐸:〈南宋王朝與觀音崇拜〉(《宋史研究論叢》第9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559-584。
69.沈妤:〈花間詞、南唐詞時代背景綜述〉(《大觀週刊》,第47期,總555期,2011年),頁13-15。
70.沈辰:〈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美成在久》2015年9月,總第7期)
71.谷遠亞:〈從清初畫壇正統四王到在野四僧看審美風尚的流變〉(貴州:《山花》2012年7月,第18期),頁167-168。
72.車錫倫:〈佛教與中國寶卷(上)〉(《圓光佛學學報》,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年12月,第4期),頁294-326。
73.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文史哲學報》,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印行,1998年12月,第47期)
74.周秋良:〈民間送子觀音信仰的形成及其習俗〉(《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0月,第18卷,第5期),頁13-16。
75.周秋良:〈論中國化觀音本生故事的形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2009年2月),頁118-124。
76.孟凡雲:〈遼太宗引進佛教白衣觀音像〉(《甘肅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頁47-54。
77.屈大成:〈中國早期佛教圖像研究綜述〉(《民族藝術》,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2008年,第3期)
78.林保堯,陳慶英,嚴智宏:〈佛教雕塑藝術概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中文版,共20冊)》,〈雕塑1〉,佛光山宗委會,2013年3月)
79.林建德:〈印順及聖嚴「如來藏」觀點之對比考察〉(《臺大中文學報》2013年,第40期),頁291-330。
80.林建德:〈試論聖嚴法師對「空性」與「佛性」之詮釋與貫通〉(《法鼓佛學學報》2017年,第21期)
81.林崇安:〈六祖壇經的祖本及其演變略探〉,《法光雜誌》,(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第172期,2004年,頁1-6。
82.林梅村:〈吐火羅人的起源與遷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頁9-18。
83.林淑媛:〈佛光人間衛視觀音經典劇場的敘事分析與宗教意義〉(《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1-28。
84.林樹中:〈金陵畫派與金陵文化——金陵畫派綜論〉(《東南文化》總第74期,1989年第4、5期,龔賢誕生370年紀念),頁143-149。
85.邱敏捷:〈《壇經》的作者與版本——印順與胡適及日本學者相關研究觀點之比較〉(「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海峽兩岸學術會議,第六屆,2005年6月)
86.金維諾:〈南梁與北齊造像的成就與影響〉(《美術研究》,2000年,第3期),頁41-46。
87.侯坤宏:〈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人間佛教學報.藝文》2017年7月,第10期,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頁14-41。
88.香光莊嚴雜誌編輯組:〈《大悲懺》是誰制訂的?〉(《香光莊嚴》第105期,2011年6月)
89.唐忠毛:〈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民間與民俗化問題淺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所,2016年3月),頁418-435。
90.孫東臨:〈東渡日本的宋元僧侶及其在日本文學史上的貢獻〉(《日本問題》1987年,第1期),頁48-54。
91.徐一智:〈末法佛教的守護者——湛然《魚兒佛》中觀音信仰之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52期,2014年12月),頁45-94。
92.徐一智:〈明代政局變化與佛教聖地普陀山的發展〉(《玄奘佛學研究》第14期,2010年9月),頁25-88。
93.徐一智:〈從《觀音經持驗記》看明代居士的觀音信仰〉(《成大歷史學報》2015年12月,第49號),頁93-146。
94.徐一智:〈從六朝三本觀音應驗記看觀音信仰入華的調適情況〉(《成大歷史學報》,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第43號,2012年12月),頁57-126。
95.徐玉瓊:〈論印度貴霜時期犍陀羅佛教造像特徵〉(《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頁59-61。
96.郝建文:〈定州靜志寺塔基地宮壁畫〉(《當代人》,2010年,第4期),24-25。
97.高曉鳳:〈觀音堂和明清時期大同地區的觀音信仰〉(《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月,第23卷,第5期),頁35-38。
98.崔紅芬:〈西夏觀音繪畫考略〉(《平頂山學院學報》,2017年8月,第32卷,第4期),頁106-110。
99.張文玲:〈中亞西北部七世紀前後佛教藝術風貌〉(《法鼓佛學學報》第3期,2008年),頁101-143。
100.張文玲:〈佛教造像從無到有的演變〉(《香光莊嚴》,2010年,第103期),頁4-31。
101.張朋川:〈河西出土的漢晉繪畫簡述〉(《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第12卷.藝術卷(1)》,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頁379-389。
102.張振國:〈上海青浦朱家角城隍廟觀音神像開光實錄〉(《弘道》2008年第4期,總第37期),頁71-85。
103.張眠溪:〈《朝元仙仗圖》考釋〉(《中國書畫》,2014年),頁50-52。
104.張高評:〈蘇軾黃庭堅題畫詩與詩中有畫——以題韓幹、李公麟畫馬詩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8年12月),頁1-34。
105.張高評:〈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成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8念10月),頁23-60。
106.張瑞良:〈蘊處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八期,1985年),頁107-121。
107.曹仕邦:〈淺論華夏俗世婦女的觀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年),頁155-175。
108.曹馮雅:〈畫工.百工.文人畫家〉(《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6月,第23卷,第2期),頁194-195。
109.莊申:〈渡江、面壁與禪坐以外的達摩形象——達摩形象研究之三(上)〉(《美育》56期,1995年2月),頁1-10。
110.許序雅、莊圓:〈從宋元四明六志看宋代明州的佛教〉(《佛學研究》2005年),頁209-220。
111.許宗興:〈「中國實踐哲學」的範疇論〉(《華梵人文學報》第8期,2007年1月),頁53-88。
112.陳大川:〈神秘的澄心堂紙〉(《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22期,2017年12月),頁177-186。
113.陳玉女:〈明代婦女信佛的社會禁制與自主空間〉(上)(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成大歷史學報》第29號,2005年6月),頁121-164。
114.陳玉女:〈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人間佛教》第2期,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頁102-133。
115.陳明華:〈佛壇後壁背面觀音造像研究——從「施食」的觀點切入〉(《臺大佛學研究》2018年12月,第36期),頁99-156。
116.陳紅帥:〈四川重慶唐代佛教美術繁榮的歷史原因〉(《藝術探索》,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頁139-140。
117.陳耔伶:〈〈南詔圖傳〉與《白國因由》之演繹關係初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5期,2007年12月),頁85-104。
118.陳清香:〈中國最初的佛教造像〉(《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年)
119.陳清香:〈論元代的羅漢畫〉(《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1985年10月),頁283-310。
120.陳傳席:〈中國早期佛教藝術樣式的四次變革及其原因〉(《美術研究》,1994年第1期,總第73期),頁8-12。
121.陳榮富:〈永明延壽與中國佛教新趨向的形成〉(《普門學報》第24期,2004年11月),頁95-115。
122.陳韻如:〈吳彬《畫楞嚴二十五圓通冊》研究〉(《美術史研究季刊》第13期,2002年)
123.陳韻如:〈見諸相非相——吳彬畫羅漢軸〉(《故宮文物月刊》第355期,2012年10月),頁167-189。
124.陳鵬安:〈周臣與明初蘇州職業畫家風格〉(《議藝份子》,2011年,第16期),頁75-98。
125.陸永峰:〈試論變文與寶卷之關係〉(《中國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2002年8月),頁183-192。
126.傅偉勳:〈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1991年)
127.程國賦,李陽陽:〈《南海觀音菩薩出身修行傳》作者探考〉(《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3期,總第97期),頁181-188。
128.費泳:〈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傳播格局的轉變〉(《敦煌研究》,2004年02期),頁43-47。
129.馮國棟、李輝:〈慈覺宗赜生平著述考〉(《中華佛學研究》第8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4年),頁235-248。
130.黃心川:〈中國密教的印度淵源〉(《東方佛教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頁41-42。
131.黃冬富:〈北宋徽宗朝的畫學與畫院〉(《美育月刊》,1992年,7月),頁1-11。
132.黃春和:〈東漢至西晉:佛教初傳,造像模糊〉(《藝術市場》2009年,第3期)
133.黃夏年:〈《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普門學報》第6期,2001年11月),頁1-21。
134.黃連忠:〈體相用範疇對禪宗的影響及其研究公案的意義與價值〉(新北:華梵大學,第四屆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5月),頁327-349。
135.黃輝:〈牧谿《觀音.猿.鶴》:在日本成為國寶的中國畫〉(《收藏》2018年3期),頁43-47。
136.楊昌俊:〈由“神本”向“人本”的轉移——談殷周天命觀〉(新疆:《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7月第26卷第一期,總第39期),頁184-185。
137.楊芳、張將:〈體驗與思辨——中西哲學思維方式之比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總第158期),頁30-35。
138.楊富學,史亞軍:〈「吃菜事魔」名實再探〉(《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14年5月),頁32-38。
139.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第14期,2001年),頁185-230。
140.楊微中:〈識體理體兩分與「一分無性」說——法相唯識宗佛性思想論析〉(《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1999念),頁93-106。
141.業偉穎:〈試論宋代市民意識的覺醒及其表現〉(《黑龍江史志》2015年,13期),頁7-8。
142.葉高樹:〈清初言論控制政策中的漢文化因素〉(《史耘》第2期,1996年9月),頁67-88。
143.靳向紅:〈明代院體、浙派繪畫與南宋院體繪畫之異同〉(《美術嚮導》,2012年9月,第5期),頁65-66。
144.靳雅權:〈簡析南宋禪畫樣式的形成〉(《中國美術》2008年1期),頁127-128。
145.廖秀芬:〈從佛經、變文到寶卷——悉達太子故事之敘事衍變〉(《古典與現代文化表現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2009年5月),頁49-65。
146.趙世瑜:〈明清以來婦女的宗教活動、閒暇生活與女性亞文化〉(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24-128。
147.趙幼強:〈戴進繪畫的「受」與「變」——兼論浙派與明院體的關係〉(《榮寶齋》2013年,第1期)
148.趙晶:〈明代宮廷畫家作品鉤沉〉(《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6期),頁45-56。
149.趙曉麗:〈淺談明代寺廟壁畫——法海寺壁畫藝術特色〉(《文藝生活》2012年10月,下旬刊),頁79-81。
150.齊慶媛:〈江南式白衣觀音造型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故宮博物院,2014年第4期,總第174期),頁52-69。
151.劉平:〈另一種秩序、公平與平等——明清秘密教門的信仰與互助〉(《或問》,第14號,2008年),頁129-144。
152.劉祺:〈迦膩色伽一世佛像錢幣研究〉(《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頁17-20。
153.劉榮賢:〈魏晉時代中國本體論思想的進展〉(《中華學苑》56期,2003年),頁201-220。
154.劉濤:〈說《筆陣圖》〉(《讀書》,2015年,第3期)
155.潘文協:〈仇英的繪畫世界〉(《中國書畫》,2016年1期),頁33-41。
156.蔡罕:〈北宋翰林圖畫院若干問題考述〉(《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9月,第36卷,第5期),頁176-180。
157.蔣方亭:〈故宮藏《維摩演教圖》創作年代小考〉(《文物鑑定與鑑賞》,2012年,第4期),28-34。
158.鄭志明:〈遊記類鸞書所顯示之宗教新趨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1期,1986年春季),頁105-128。
159.鄭阿財:〈史語所藏《鸚哥寶卷》研究——兼論同一題材在各類俗文學的運用〉(《成大中文學報》,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第23期,2008年12月),頁1-26。
160.鄭阿財:〈觀音經變與敦煌莫高窟寺院講經之蠡測〉(《普門學報》第35期,2006年9月),頁57-80。
161.蕭啟慶:〈元代科舉特色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1分,2010年3月),頁1-36。
162.蕭萐夫:〈關於大乘起信論的歷史定位〉(王堯主編:《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上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
163.蕭麗華:〈東坡詩論中的禪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頁243-270。
164.賴賢宗:〈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的基本結構與「佛教詮釋學」的新路向〉(《圓光佛學學報》2003年12月,第8期),頁177-203。
165.賴賢宗:〈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3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166.閻春鵬:〈明代宮廷畫院式微緣由〉(《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頁74-78。
167.謝志斌:〈送子觀音信仰民俗的源流與型態〉(《平頂山學院學報》,2017年2月,第1期),頁90-94。
168.韓秉方:〈觀世音信仰與妙善的傳說——兼及我國最早一部寶卷《香山寶卷》的誕生〉(《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頁54-61。
169.韓剛:〈西蜀畫院有無考辨〉(《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3年第2期,第17卷,總第36期),頁53-58。
170.韓剛:〈南唐畫院有無考辨〉(《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5年10月,第19卷,第4期),頁5-12。
171.簡禎恆:〈明代文人畫的社會學觀察〉(《視覺藝術論壇》,第4期,2009年7月),頁145-175。
172.顏娟英:〈盛唐玄宗朝佛教藝術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二分,1995年6月),頁559-670。
173.羅世平:〈回望張彥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與研究(上)〉(《中國美術》,2010年,第1期),頁102-103。
174.羅世平:〈青州北齊造像及其樣式由來〉(《紫禁城》,2016年,第10期),頁124-135。
175.羅海濤:〈古印度觀音繪畫藝術表現之初探〉(《新世紀宗教研究》2020年3月,第18卷第3期),頁95-126。
176.關友惠:〈變相多門意藴鄉情的晚唐壁畫〉(《中國敦煌壁畫全集.08.敦煌晚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177.嚴雅美:〈試論宋元禪宗繪畫〉(《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2000年3月),頁207-260。
178.蘇原裕:〈試論宋元時期禪畫特質〉(《中華佛學研究》,第20期,2019年),頁187-219。
179.釋大參:〈天台的觀音感應論——以智者大師的《觀音玄義》為中心〉(《宗教哲學》第38期,2006年12月),頁27-48。
180.釋大參:〈天台觀音感應論——以《法華玄義》的「感應妙」為中心〉(《中華佛學學報》第20期,2007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73-204。
181.釋恆清:〈「批判佛教」駁議〉(《哲學評論》第24期,2001年),頁1-46。
182.釋恆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臺大哲學論評》第十二期,1989年1月),頁233-254。
183.釋恆清:〈禪淨融合主義的思惟方法——從中國人的思惟特徵論起〉(《臺大哲學論評》第14期,1991年1月),頁229-248。
184.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佛學學報》,(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第3期,1990年),頁149-163。
185.釋聖嚴:〈明末的居士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5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1年)
186.顧平:〈中國古代畫院沿革考〉(《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4年第1期,第18卷,總第39期)
187.〔日〕宮治昭著,賀小萍譯:〈彌勒菩薩與觀音菩薩——圖像的創立與演變〉(《敦煌研究》,2014年第3期,總第145期)
188.〔印度〕洛克什.錢德拉,蘇達爾沙娜.戴維.星哈爾撰:〈敦煌壁畫中的觀音〉(《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頁89-100。
(五) 學位論文
1.尹敏璨:《中韓水月觀音圖像比較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12月)
2.方鄒怡:《明清寶卷中的觀音故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王儷娟著:《敦煌觀音經變相的發展與形制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4.王儷蓉著:《普門化紅顏——中國觀音變女神之探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5.吳昕朔:《中國明清時期的黃天道:宗教與政治層面的考察》(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7月)
6.吳曉晴著:《觀音信仰及其圖像研究——以千手千眼觀音為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7.呂和美著:《漢傳觀音信仰之形成及其對唐宋佛教婦女生活的影響》(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8.李利安:《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演變及其向中國的傳播》(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9.李治華:《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10.李素貞:《中峰明本之禪淨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6月)
11.邵于婷著:《隋唐至明清之觀音佛像造形研究》(南華大學應用藝術與設計所研究生論文)
12.徐一智:〈明代政局變化與佛教聖地普陀山的發展〉(《玄奘佛學研究》第14期,2010年9月)
13.馬繼東:《新津觀音寺《香山全堂》壁畫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8年)
14.高睿哲著:《清初觀音畫譜《慈容五十三現》版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5.張植屹著:《觀世音菩薩服飾漢化個案研究》(北京服裝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16.張禮權:《論荊浩《筆法記》對北宋畫壇之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12月)
17.梁慧美:《盛清宮廷藝術——中西合筆畫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18.許景華著:《化身與救度思想及其象徵研究——毗師孥與觀世音圖像之宗教與美學意涵》(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19.郭有育著:《觀世音菩薩彩繪佛相造形創作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20.郭益悅著:《唐宋觀音形神美之研究:以龍門石窟與大足石刻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21.陳怡安著:《明清時期德化白瓷觀音造型與裝飾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22.陳俊吉:《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3年6月)
23.陳昭伶:《宋代禪僧觀音畫贊研究》(臺灣: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5年1月)
24.陳逸蘭著:《唐與五代十國仕女髮式造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
25.曾雨萍:《清朝民間秘密宗教女宗教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26.曾德青著:《魏晉南北朝觀音信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論文,民國100年6月)
27.黃連忠:《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28.楊涵茵著:《佛教藝術中女性形象研究:以觀音及度母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7月)
29.葛英穎著:《漢地佛教服飾文化研究》(吉林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30.董郡惠:《丁雲鵬之《觀音二十二聖相》之研究》(臺灣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7月)
31.趙娜《《觀音.猿.鶴圖》和牧溪研究》(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32.劉世龍著:《明代女性之觀音畫研究》,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33.劉耀仁:《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末劫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34.謝志斌:《中土早期觀音造像風格流變及其文化內涵》(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35.羅海濤著:《從佛身觀的「法、報、化」看觀音菩薩》(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6月)
(六) 網路資源
1.《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經》,善書圖書館,http://www.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50/c50039/01.htm,瀏覽於:2020/5/19。
2.《弘陽後續燃燈天華寶卷》,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toho/html/D0190003.html,瀏覽於:2020/5/19。
3.《白衣觀音觀瀑圖》,美國明尼阿波利藝術博物館,佛教慧日佛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2xxmm.html,瀏覽於:2020/12/18。
4.《西方三聖圖》,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1974.35,cite web|title=Buddha Amitābha with Two Attending Bodhisattvas|url=https://clevelandart.org/art/1974.35|year=1200s|access-date=27 June 2020|publisher=Cleveland Museum of Art
5.《阿彌陀三尊圖》,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1961.135
6.《星雲大師全集》,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4381
7.《高士納涼圖》(金良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30606,瀏覽於:2020/8/15
8.《魚籃觀音》,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佛教慧日佛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18q4b.html,瀏覽於:2020/12/18。
9.《蓮池觀音》,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佛教慧日佛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1bp1d.html,瀏覽於:2020/12/18。
10.《護國佑民伏魔寶卷》,石印本古籍,360doc個人圖書館,http://m.ishare.iask.sina.com.cn/f/18403850.html,瀏覽於:2020/5/19。
11.《觀世音菩薩》,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佛教慧日佛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1827m.html,瀏覽於:2020/12/18。
12.《觀音善財渡海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佛教慧日佛畫,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18rhk.html,瀏覽於:2020/12/18。
13.360doc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28/21/15603712_466663602.shtml,瀏覽於:2020/5/18。
14.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https://collections.mfa.org/objects/30606,瀏覽於:2020/7/19
15.一貫道總會,http://ikuantao.31app.tw/about-ikuandao/一貫道的經典/,瀏覽於:2020/5/18。
16.丁福保:《佛學大辭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dfb/data
17.王敏慶:〈晚明畫家宋旭的山水及佛畫〉,榮寶齋.藝術論壇,https://news.artron.net/20180728/n1013740.html,發布日期:2018-07-28
18.佛光大辭典,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19.李利安著:〈漢譯古代印度觀音經典概述〉,佛學研究網,2007年1月7日,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919
20.李利安撰:〈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佛學研究網,2008年11月17日,http://www.fjnet.com/fjlw/200811/t20081117_92282.htm
21.南海普陀山古德:〈觀音贊〉,選自《佛門必備課頌本》,http://www.hsilai.org/tc/365/0819.php,瀏覽於:2020/4/20
22.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1972.160,瀏覽於:2020/6/27
23.修明編輯:〈北宋太平興國寺譯經院——官辦譯場的尾聲〉(《閩南佛學》2000年第2期,閩南佛學院,南普陀在線)http://www.nanputuo.com/nptxy/html/200704/1814311967683.html,瀏覽於:2020/3/16。
24.秦寶琦:〈民間秘密教門的信仰核心〉,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2497,瀏覽於:2020/5/18
25.張月壺《白衣觀音》,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1972.160,cite web|title=White-Robed Guanyin|url=https://clevelandart.org/art/1972.160|author=Zhang Yuehu|year=late 1200s|access-date=27 June 2020|publisher=Cleveland Museum of Art
26.張仙武:〈寶卷研究的歷史意義〉,教學資源,http://203.64.161.7/~history/resources.html,瀏覽於:2020/5/4
27.張自慧:〈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思考〉,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http://news.cssn.cn/zx/bwyc/202007/t20200703_5151113.shtml,瀏覽於:2020/9/10
28.隆日編譯:〈遺失日本的中國元代絹畫《白衣觀音圖》賞析〉,慧日佛藝,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1gmmm.html
29.楊曾文:〈天如惟則的「念佛禪」〉(《禪》2006年度第3期)禪刊主頁,http://chan.bailinsi.net/2006/3/2006308.htm
30.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1.翟海月:〈清末「海派」工筆人物畫的收藏與投資〉,中國書畫網,http://www.chinashj.com/yssc-sc/16763.html,瀏覽於:2020/8/17。
32.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專區)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
33.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painting.npm.gov.tw/
34.臺灣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751
35.澳大利亞國立大學,https://openresearch-repository.anu.edu.au/handle/1885/111999,瀏覽於2020/4/14。
36.謝清俊、尹建中、李英明、張一蕃等:〈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編號:(86)023-602,1997年6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53/ref/FINAL_REPORT_hsieh.pdf
37.釋印光撰:〈講《請觀音經》及〈普門品〉緣起疏〉,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36/361685.html。
38.釋印順:《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文教基金會」,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8/yinshun18-01.html
39.釋印順:《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如來藏之研究》,「印順文教基金會」,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4/yinshun34-02.html
40.釋印順:《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無諍之辯》,「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https://yinshun-edu.org.tw/en/Master_yinshun/y20_07
41.釋印順:《印順導師佛學著作集·華雨集》,「印順文教基金會」,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9/yinshun29-01.html
42.釋星雲:〈體相用的真義〉,《佛法真義系列》,「人間通訊社」,2016-08-27。http‭://‬www.lnanews.com/news‭/‬佛法真義系列%20%20體相用的真義‭.‬html‬‬‬‬‬‬‬‬‬‬‬‬‬‬‬‬‬‬‬‬‬‬‬‬‬‬‬‬‬‬‬‬‬‬‬‬‬‬‬‬‬‬‬‬‬‬‬‬‬‬‬‬‬‬‬‬‬‬‬‬‬‬‬‬‬‬‬‬‬‬‬‬‬‬‬‬‬‬‬‬‬‬‬‬‬‬‬‬‬‬‬‬‬‬‬‬‬‬‬‬‬‬‬‬‬‬‬‬‬‬‬‬‬‬‬‬‬‬‬‬‬‬‬‬‬‬‬‬‬‬‬‬‬‬‬‬‬‬‬‬‬‬‬‬‬‬‬‬‬‬‬‬‬‬‬‬‬‬‬‬‬‬‬‬‬‬‬‬‬‬‬‬‬‬‬‬‬‬‬‬‬‬‬‬‬‬‬‬‬‬‬‬‬‬‬‬‬‬‬‬‬‬‬‬‬‬‬‬‬‬‬‬‬‬‬‬‬‬‬‬‬‬‬‬‬‬‬‬‬‬‬‬‬‬‬‬‬‬‬‬‬‬‬‬‬‬‬‬‬
43.釋純一:〈唐代佛教的化世與俗化:佛教庶民化與庶民化佛教〉(《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江西佛教官網,www.jxfx.org/news_info.asp?nid=506,2012年4月28日發布,2020年2月24日瀏覽)
44.顧平:〈中國古代宮廷畫院歷史沿革略考〉(《中國美術報》發表時間:2017/01/01)http://www.zgmsbweb.com/home/index/detail/relaId/10747,瀏覽於:2020/5/30。
45.顧平:〈中國古代畫院歷史沿革考〉(《中國美術報》,發表時間:2017-01-10),http://www.zgmsbw.com/index.php?g=Home&m=index&a=detail&relaId=10747
46.〔日〕紀秀信繪:《佛像圖彙》卷二〈三十三體觀音〉,頁13-17。Smithsonian Libraries,https://library.si.edu/digital-library/book/zoyhoshoshuybutv1kinoa,瀏覽於:2020/5/24
47.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53381d0102vl2o.html
48.John Guy (2014), A Kushān bodhisattva and early Indian sculpture, www.ngv.vic.gov.au/essay/a-kushan-bodhisattva-and-early-indian-sculpture/
49.Leiden University Libraries Digital Collections P-036842, https://digitalcollections.universiteitleiden.nl/view/item/83211
50.Phyllis Granoff (2020), Coloring the World: Some Thoughts from Jain and Buddhist Narratives, Religions, www.mdpi.com/journal/religions
51.Pratapaditya Pal, Buddhist Book Illuminations, Navin Kumar Gallery, http://www.navinkumar.com/content/books/manuscripts1988/chapter2.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