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台灣人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
作者:彭琳淞
作者(外文):Perng, Lin-Son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翠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日治兵役軍事動員台灣人日本兵戰爭Military Service SystemWartime MobilizationJapanese ColonizationTaiwane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摘要
「十五年戰爭」(1931-1945),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對外軍事擴張的極致,台灣人亦捲入其中,人員之多,傷亡之大,前所未有。走上戰場的這些台灣人又被稱為「台灣人日本兵」。
做為一個殖民地人民,台灣人究竟如何捲入這場戰爭?台灣人日本兵又是如何經歷戰火下的生與死?
本論文試圖從「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兩大主題,來掌握台灣人日本兵是如何捲入「十五年戰爭」。在既有研究基礎上,做為2021年完成的論文,本論文致力於解析「兵役」制度下的統治者思維,及其如何隨著外在環境因素,也就是戰爭的推展而有所調整,進而解釋日治台灣人治兵役制度的展開;同時,本文論也致力於解析,戰爭動員表象下交織綿密的動員系統及其運作機制,進而掌握這大規模軍事動員的發展。
「民度論」的提出,「多重交織複式動員機制」的解析,正是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礎上,擺脫「浮面」討論,將既有研究所做的分析重整成一個較大且完整的論述架構,並指出過去研究未被論及的面向。
其次,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的實際運作,就是走上征途的實際境遇。因此,本論文接著也運用大量台灣人日本兵的口述與傳記資料,結合史料,充分掌握不同類型台灣人日本兵從踏上征途至復員返鄉的真實又差異的際遇。
由於這場戰爭,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場延伸甚廣,因而出現了不同的征途經驗或戰火考驗。「時間」與「空間」的指出,正是本文在觀察實際戰爭動員與戰爭發展而提出的討論視角;不只在「走上征途」,而且在「復員返鄉」上,「時間」與「空間」視角都可解釋台灣人日本兵不同戰場處境與生命際遇。
一位行動者,其行動意義必須放置於時空脈絡下來掌握;同時,行動者一方面會被動受到外在環境的制約,行動者另一方面也存在主觀詮釋與行動自主的可能性;歷史的發展便是在行動者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前進。
正因如此,本論文在進入相關討論前,都先致力於將歷史脈絡,尤其是國際情勢發展,做適度的釐清,以利後續論述的深化。
徵引書目
一、報刊與公報
《官報》(日本內閣官報局或印刷局)
《週報》(日本內閣情報局)
《部報》(台灣總督府情報部)
《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台灣總督府)
《臺灣事情》(台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府報》
《臺灣總督府官報》
《臺灣警察時報》(日治雜誌型)
《臺灣時報》(日治雜誌型)
《新建設》(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理蕃の友》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1900年8月在台日本人創)
《臺灣民報》(1920年代台灣人創)
《臺灣新報》
《臺灣新生報》
《國民政府公報》
《立法院公報》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臺灣省政府公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讀賣新聞》
《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二、史料(電子資料庫及網站)
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之「帝国議会会議録検索システム」
(https://teikokugikai-i.ndl.go.jp/#/)
日本「国立公文書館」之「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JACAR)
(https://www.jacar.go.jp/)
國家檔案資訊網(AAs)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資料庫)
中研究台灣史研究所之「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Avalon Project(Yale University Library)
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Avalon Project(Yale University Library)
Wikipedia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聯合國相關網頁
國防部法律資料庫
予科練和平記念館(網址:https://www.yokaren-heiwa.jp)
虎尾海軍航空隊的飛行基地(沈昱廷個人部落格)
台北高等学校(網頁)
台北高等学校,「台北高等學校年表」(日文版),網址:(http://archives.lib.ntnu.edu.tw/exhibitions/Taihoku/jp/chronology.jsp)

三、史料(專書、收於專書或期刊)
巢鴨遺書編纂會編集
1984 《世紀の遺書(復刻版)》。東京:講談社。
陳隆志、許慶雄、李明峻編
1998 《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台北:前衛。
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著
1991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上)》(1895-1898)。台北:捷幼。
1991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下)》(1899-1905)。台北:捷幼。
台灣總督府
1918 《台湾税務史(上卷)》。台北:台灣總督府。
1926 《全島優良青年團事績》。台北:台灣總督府。
1938 《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概要(昭和十三年十一月)》(1938.12.22發行)。台北:台灣總督府。
1940 《臺灣に於ける優良部落施設概況》。台北:台灣總督府。
1944 《青年鍊成關係法規集》。台北:台灣教育會。
1945 《臺灣統治概要(昭和二十年)》。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外事部
1943 《支那事變大東亞戰爭ニ伴フ對南方施策狀況》(改訂版)。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
1943 《我等の徵兵制》。台北:台灣總督官房情報課。
1943 《大東亜戦争と臺湾》。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陸軍兵志願者訓練所
1942 《第一回(前期)修了者名簿(昭和十七年度)》。出版資訊不詳。
1942 《第一回(後期)修了者名簿(昭和十七年度)》。出版資訊不詳。
1944 《昭和十九年度第一回生修了者名簿》。出版資訊不詳。
內閣情報部
1938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實施概要(第一輯)》。東京:內閣情報部。
內閣統計局
1995 《国勢調査以後日本人口統計集成(第12卷)〉。東京:東洋書林。
情報局
1942 《新航空國民讀本》。東京:內閣印刷局。
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11
1940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東京: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
台灣奉公壯年團本部
1942 《奉公壯年團の活動に就て》。台北:台灣奉公壯年團本部。
1943 《奉壯問答》。台北:台灣奉公壯年團本部。
1943 《臺灣奉公壯年團概要》。台北:台灣奉公壯年團本部。
皇民奉公會
1941 《皇民奉公運動要項.規約》。台北:皇民奉公會。
皇民奉公會宣傳部
1941 《皇民奉公運動早わかり》。台北:皇民奉公會宣傳部。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1943 《第二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實績》(1943.7.14發行)。台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1944 《第三年目に於ける皇民奉公運動の實績》(1944.6.25發行)。台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
台灣總督府
1937 《臺灣社會教育概要(昭和十二年二月)》(1937.3.28發行)。台北:台灣總督府。
1940 《臺灣の社會教育(昭和十四年度)》(1940.1.23發行)。台北:台灣總督府。
1942 《臺灣の社會教育(昭和十六年度)》(發行?)。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1933 《臺灣社會教育概要(昭和七年三月)》(1933.4.30發行)。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1943 《臺灣青少年團紀要》。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2 《臺灣の警察(昭和七年)》。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9 《高砂族の教育(昭和十四年度)》(1939.11.13發行)。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 《高砂族の教育(昭和十五年)》(1941.1.31發行)。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4 《高砂族の教育(昭和十八年)》(1944.3.31發行)。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
1989 《理蕃誌稿(第一卷)》。東京:靑史社。
新竹州
1931 《社會教育要覽(昭和六年三月)》(發行不詳)。新竹:新竹州廳。
台北州
1931 《臺北州社會教育概覽(昭和五年版)》(1931.3.31發行)。台北:台北州廳。
1935 《臺北州社會教育概要(昭和十年)》(1935.12.19發行)。台北:台北州。
1937 《臺北州社會教育概要(昭和十一年)》(1937.1.18發行)。台北:台北州。
台北市役所
1940 《臺北市社會教育概況(昭和十四年度)》(1940.5.23發行)。台北:台北市役所。
台中州教育課
1933 《臺中州社會教育概況(昭和七年)》(1933.5.18發行)。台中:台中州教育課。
台中州
1941 《臺中州社會教育要覽(昭和十五年)》(1941.2.28發行)。台中:台中州。
台南州
1937 《臺南州社會教育要覽(昭和十二年度)》(1937.10.25發行)。台南:台南州。
高雄州
1939 《社會教育概要(昭和十三年)》(1939.7.1發行)。高雄:高雄州。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
1997 《日據時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第一卷》。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注
2005 《臺灣總督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I》。南投:台灣文獻館。
2007 《臺灣總督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II》。南投:台灣文獻館。
2009 《臺灣總督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III》。南投:台灣文獻館。
2011 《臺灣總督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IV)》。南投:台灣文獻館。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蔡伯壎譯
2008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中譯本I》。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
2008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中譯本III》。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乃信等譯
1989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台安狀況(中卷)社會運動史(第二冊政治運動)》。台北:創造。
1989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台安狀況(中卷)社會運動史(第五冊勞動運動及右翼運動)》。台北:創造。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陳瑜霞譯
2016 《理蕃之友(中文初譯本)(第三卷)》。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台灣教育會著,台灣文獻館編
2010 《臺灣教育沿革誌(中譯本)》(原日文本為1939年出版)。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竹越與三郎
1905 《台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
廣瀬譽男
1932 〈青年團の姿〉,《臺灣教育》,359 (1932.6.1),頁62-63。
前野鶴若
1935 《始政記念四十年間の台湾》。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中越榮二
1936 《臺灣の社會教育》。台北:台灣の社會教育刊行所。
大澤貞吉
1941 《奉公壯年團推進員の栞》。台北,皇民奉公會。
並木行夫
1943 《陸軍少年通信兵》。東京:研進社。
東京市政調查會
1944 《都市疎開に關する資料》。東京:財團法人東京市政調查會。
緒方武歲
1944 《要塞臺灣の全貌》。台北:台灣出版文化株式的會社。
依田述
1944 《學生と兵役》。東京:日本兵書出版株式會社。
巣鴨遺書編纂會
1984 《世紀の遺書(復刻)》。東京:講談社。(原書為1953年印行)
奈良航空教育隊史編纂委員會
1988 《奈良航空教育隊史》。松山市(日本):奈良航空教育隊史編纂委員會。
大江志乃夫(編・解説)
1989 《支那事変大東亜戦争間動員概史》。東京:不二出版。
小池猪一編著
1986 《海軍豫備学生・生徒(第一卷)》。東京:国書刊行会。
1986 《海軍豫備学生・生徒(第二卷)》。東京:国書刊行会。
1986 《海軍豫備学生・生徒(第三卷)》。東京:国書刊行会。
高野邦夫
2004 《近代日本軍隊教育史料集成解說》。東京:柏書房。
阿部洋編
2011 《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台灣篇)第100卷》。東京:龍溪書舍。
2011 《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台灣篇)第104卷》。東京:龍溪書舍。
2011 《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台灣篇)第105卷》。東京:龍溪書舍。2011 《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台灣篇)第106卷》。東京:龍溪書舍。
參謀本部編纂
1907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第六卷)》。東京:東京印刷株式會社。
海軍大臣官房
1904 《明治三十三年清國事變海軍戰史抄(卷五)》。
伊藤博文編
1933 《秘書類纂(第一卷):日清事件》。東京:秘書類纂刊行會。
大山梓編
1966 《山縣有朋意見書》。東京:原書房。
外務省調查處編纂
1939 《大日本外交文書(第7卷)》。東京:日本國際協會。
外務省編纂
1953 《日本外交文書(第27卷第2冊))》。東京:日本國際連合協會。
1953 《日本外交文書(第28卷第1冊))》。東京:日本國際連合協會。
1953 《日本外交文書(第28卷第2冊))》。東京:日本國際連合協會。
1956 《日本外交文書》(第33卷(別冊1:北清事變上))。東京:日本国際連合協会。
1963 《日本外交文書(明治年間追補第1冊)》。東京:日本國際連合協會。
1966 《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1840-1945)(下)》。東京:原書房。
1990 《日本外交文書(日米交涉-1941年-上卷)》。東京:外務省。
1990 《日本外交文書(日米交涉-1941年-下卷)》。東京:外務省。
東京大學史史料室
1998 《東京大学の学徒動員.学徒出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京都大學大學文書館
2006 《京都大学における「学徒出陣」:調査研究報告書(第一卷)》。京都:京都大學大學文書館。
早稻田大學大學史資料中心
2014 《十五年戦争と早稲田(2014年度秋季企画展)》。東京:早稻田大學大學史資料中心。
台灣人原日本兵士補償問題思考會(簡稱思考會)編
1993 《台湾.補償.痛恨:台湾人元日本兵戦死傷補償問題資料集合册》。東京:思考會。
春山明哲等著,川路祥代等譯
2010 《霧社事件日文史料翻譯(上冊)》。台南:台灣史博館。
諫山春樹等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
2002 《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台北:文英堂。
復旦大學歷史系日本史組編譯
1975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
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1947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週年工作報告書(1946年)》。台北: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1948 《日軍佔領臺灣期間之軍事設施史實》。台北: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59 《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防戊篇)全一冊》。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何鳳嬌編著
1990 《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下冊)》。台北:國史館。
謝培屏編
2007 《戰後遣送旅外華僑回國史料彙編(3):南洋.海南島篇》。台北:國史館。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
1966 《中華民國對日和約(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九)》。台北: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
掘川安市、吉村守
1941 〈臺灣の志願兵制について〉,《科學の臺灣》,9(4)(1941.10),頁14-18。
陳榮富
1941 〈臺灣經濟審議會の構想〉,《臺灣時報》,1941.12,頁24-27。
佐藤佐
1943 〈また新らたなる轉型期にたつ臺灣〉,《臺灣時報》,283(1943.7.10), 頁20-23。
本間雅晴
1945 〈戰場化臺灣に寄せて〉,《新建設》,4(1)(1945.1.1),頁:2-3。
林呈祿
1920 〈六三問題之沿革〉,《臺灣青年》,1(5)(1920.12.15),頁6-16。林呈祿以「記者」之名撰寫該文。
1920 〈六三問題之運命〉,《臺灣青年》,1(5)(1920.12.15),頁16-29。林呈祿以「林慈舟」之撰寫該文。
1921 〈六三問題之沿革(續前)〉,《臺灣青年》,2(1)(1921.1.15),頁23-34。林呈祿以「記者」之名撰寫該文。
蔡培火
2000 〈與日本本國民書:解決殖民地問題之基調〉(中文版),收於《蔡培火全集(三)政治關係:日本時代(下)》,頁103-179。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台中一中校友會編(?)
1989 《臺中一中第三十期畢業四十週年紀念冊(上)》。台中:不詳。

四、史料(口述與傳記類等)
臺灣教育會
1904 〈古火旺請從軍〉,《臺灣教育會雜誌》,25(1904.4.25),頁18-19。
鄭麗玲
1995 《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6 《國共戰爭下的悲劇》。台北:台北縣文化中心。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6 《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文獻叢刊9)》。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潘國正
1997 《天皇陛下的赤子:新竹人.日本兵.戰爭經驗》。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周婉窈
1997 《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蔡慧玉編著,吳玲靑整理
1997 《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台灣海一同學聯誼會總會編
1999 《海一回顧錄》。新竹:台灣海一同學聯誼會總會。
台灣高座會編輯委員會
1999 《難忘高座情》。台北:台灣高座會編輯委員會
湯熙勇、陳怡如編著
2001 《台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張守眞
2004 《口述歷史:台籍老兵話滄桑》(張守眞主訪、曾駿文紀錄)。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台灣文獻館
2003 《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史料特展(圖錄)下冊)》。南投:台灣文獻館。
臺灣文獻館編
2006 《傷痕血淚:戰後原台籍國軍口述歷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7 《傷痕血淚:戰後原台籍國軍口述歷史(續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李展平等
2005 《烽火歲月:臺灣人的戰時經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李展平
2005 《前進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7 《戰火紋身的監視員:臺籍戰俘的悲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鵬仁、王雪娥編著
2007 《世紀之足跡:臺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台北:致良。
陳文添、黃得峰
1997 〈高砂義勇隊隊員及特別志願兵訪談記錄〉,《臺灣文獻》,48(4)(1997/12),頁99-114。
賴玲卿記錄
2000 〈嘉義市台籍日本兵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嘉義市文獻》,16(2000.12),頁177-247。
磯村生得著,李英茂譯
1996 《失落祖國的人:一位臺灣日籍老兵的血淚回憶》。台中:晨星。著者原名「柯生得」。該書原文日文,《曾以われに帰る祖囯なく:或る台湾人軍属の記録》(東京:時事通信社,1981)及《少年達の戰場:台湾人元軍属の挽歌》(出版地不詳:成德,1984)書名出版。
李登輝
1994 《經營大台灣:李登輝總統談市政經營、省政經營與國家經營》。台北:遠流。
1999 《台灣的主張(第三版)》。台北:遠流。
2015 《新.台湾の主張》。東京:PHP研究所。
2015 〈日台新連携の幕開け〉,Voice,453(2015.9),頁36-45。
2016 《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台北:大都會文化。
李登輝著,楊明珠譯
2015 《新.台灣的主張》。台北:遠足文化。
司馬遼太郎著,鍾肇政校審訂,李金松譯
1995 《台灣紀行:街道漫步》。台北:台灣東販。
伊藤潔
1996 《李登輝伝》。東京:文藝春秋。
1996 《李登輝新傳》。台北:希望出版。(原著日文《李登輝伝》)
上坂冬子
2001 《虎口の総統:李登輝とその妻》。東京:講談社。
蔡石山著,曾士榮、陳進盛譯
2007 《李登輝與台灣的國家認同》。台北:前衛。
柯義耕(Richard C. Kagan)著,蕭寶森譯
2008 《台灣政治家:李登輝》。台北:前衛。
張炎憲主編
2008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一):早年生活》。台北:允晨、國史館。
張炎憲主編
2008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一):早年生活》。台北:允晨、國史館。
林忠勝
1994 《朱昭陽回憶錄》。台北:前衛。
楊天發著,劉東皋整理
1996 《勤奮:楊天發回憶錄》。台中:稻香文化。
林景明
1997 《日本統治下台湾の「皇民化」教育》。東京:高文研。
鍾肇政
1998《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前衛。
黃靑眞主編
1999 《生風化雨:蘇仲卿教授榮退紀念文集》。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濱崎紘一著,邱振瑞譯
2001 《我啊!一個台灣人日本兵簡茂松的人生》。台北:圓神。
林水木
1988 《戰犯に囚われた植民地兵の叫び》。宮崎(日本):林水木。
張守真主訪,臧紫騏紀錄
2002 《口述歷史 臺灣文學耆碩 葉石濤先生訪問紀錄》。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黃金島著,潘彥蓉、周維朋整理
2004 《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台北:前衛。
黃華昌著,蔡焜霖等譯
2004 《叛逆的天空:黃華昌回憶錄》。台北:前衛。
陳紹英
2005 《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台北:玉山社。
吳佳璇
2005 《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台北:心靈工坊。
柯旗化
2006 《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修訂一版)》。高雄:第一出版社。
邱浩彰等編
2007 《堅持:臺灣神經醫學的拓荒者》。台北:允晨。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訪談,賴永祥等紀錄
2007 《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台北:遠流。
林彥卿
2007 《無情的山地》。台北:林彥卿。
彭明敏
2009 《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二○○九年增訂版)》。台北:玉山社。
木村一郎著,陳鵬仁譯
2010 《被遺忘的戰爭責任:台灣人軍屬在印度洋離島的歷史紀錄》。台北:致良。
周婉窈
2011 《臺灣史的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許雪姬等採訪,丘慧君紀錄
2013 《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伯超口述,蔡錦堂主訪,徐聖凱撰
2012 《黃伯超先生傳:臺灣營養學研究領航人、本土醫學教育改革先驅》。台北:前衛。
鄭連德
2012 《人生二十:臺灣生命線之父鄭連德牧師蒙恩的一生》。台北:前衛。
賴泰安著,張詠翔譯
2014 《出發吧!少年飛行兵》。台北: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陳珠璋
2014 《永遠之春:陳珠璋的杏林回憶》。台北:陳珠璋自費出版。
張炎憲、曾秋美採訪整理
2015 《逆風蒼鷹:辜寬敏的台獨人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陳舜臣著,林琪禎、黃耀進譯
2016 《半路上》。台北:游擊文化。
陳德儀著,林哲次譯
2017 《一位高砂族志願兵的摩洛泰島戰記》。台東: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
張子涇著,天江喜久、林子淳、謝明諭譯
2017 《再見海南島:臺籍日本海軍通譯張子涇太平洋戰爭回憶錄》。台北:遠足文化。
蔡焜霖口述,薛化元、游淑如訪談記錄
2017 《逆風行走的人生:蔡焜霖的口述生命史》。台北:玉山社。
鴻上尚史著,葉廷昭譯
2019 《不死之身的特攻兵》。台北:遠足文化。
施正峰、陳銘城等編撰
2000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
紀展南
2011 《小城故事:阿猴屏東》。屏東:紀展南。
廖清秀
1982 〈日本海兵團八月苦難記〉,《臺灣文藝》,77(1982.10),頁65-83。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 《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620-624(吳振武先生(八○A4)口述)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 《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375-400(李碧鏘先生(八○A3)口述)
黃秀政訪問
1993 〈林才壽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4(1993.2.1),頁221-227。
黃秀政訪問,連偉齡紀錄
1993 〈楊子榮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4(1993.2.1/二二八事件專號),頁201-208。
許雪姬、江淑玲訪問
1994 〈陳正添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5(1994.2),頁77-86。
張炎憲、胡慧玲採訪,胡慧玲記錄
2000 〈廖文毅案:廖史豪〉,收於張炎憲等採訪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上冊)》,頁10-87。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黃富三訪談,胡俊媛、楊永彬記錄整理
2001 〈張豐緒先生訪談記錄〉,收於黃富三編著,《臺北市歷屆市長議長口述歷史》,頁47-77。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黃金茂
2003 〈四分之三世紀:台大與我〉,收於陳奇祿等著,《從帝大到臺大》,頁89-114。台北:台灣大學。
羅銅壁口述,林秀美整理
2003 〈我在台大:兼談台灣蛋白質化學研究的濫觴〉,收於陳奇祿等著,《從帝大到臺大》,頁181-202。台北:台灣大學。
葉英堃
2003 〈台大與我:跳出教學之「溫室」進入地方醫療構的「荒地」服務人群〉,收於陳奇祿等著,《從帝大到臺大》,頁295-316。台北:台灣大學。
何湘妃、陳瑞玲訪談,陳瑞玲整理
2005 〈劫後餘生話當年:田耀勳先生的故事〉,《竹塹文獻雜誌》,32(2005.1),頁106-123。
王能振
2006 〈青少年成長歲月憶往 〉,《技師報》,516(2006.10.28),二版。
范秉肇
2007 〈竹中生活的回憶〉,《新竹中學校友會刊》,34(2007.2),頁26-34。
胡慧玲等採訪,李禎祥等整理
2010 〈葉雪淳先生口述史〉,《台灣風物》,60(1)(2010.3),頁141-176。
陳力航訪談
2011 〈陳以文先生訪談紀錄〉,《宜蘭文獻雜誌》,87/88(2011.6),頁137-168。
陳柏棕、范綱倫
2013 〈臺灣人.志願兵.震洋特攻隊:陳金村先生口述歷史〉,《臺灣文獻》,64(4)(2013.12),頁193-222。
陳柏棕
2013 〈田耀勳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陳柏棕著,《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頁281-289。台北:國史館。
2013 〈陳火傳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陳柏棕著,《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頁290-296。台北:國史館。
2013 〈中川義夫(陳臣銅)先生訪問記錄〉,收於陳柏棕著,《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頁297-314。台北:國史館。
橫山元春
2013 〈同班同學沈宏一郎同學〉,收於褚晴暉編,《後甲原青春行:「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師生回憶錄(一)》,頁172-175。台南:成功大學博物館。(原文以日文發表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同窗會」之《鳳木会会報》,8號(1978.2)。)
陳明峰
2015 〈從土空直到返回臺灣〉,收於褚晴暉編,《後甲原青春行:「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師生回憶錄(三)》,頁157-161。台南:成功大學博物館。(原文以日文發表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同窗會」之《鳳木会会報》,49號(1996.12)。)
2015 〈從土空直到返回臺灣(承前)〉,收於褚晴暉編,《後甲原青春行:「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師生回憶錄(三)》,頁180-183。台南:成功大學博物館。(原文以日文發表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同窗會」之《鳳木会会報》,50號(1997.6)。)
許昭榮、薛宏甫訪問
2016 〈陳淡而先生訪問紀錄〉,《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7(2016.12),頁79-134。
黃毓婷
2019 〈二戰期間的基隆中學校少年兵:廣繁喜代彥先生訪問記錄〉,《記錄聲音的歷史:臺灣口述歷史學會會刊》,10(2019.12),頁233-164。(該文標題誤植為「少年兵」,正確為「學徒兵」。)
野田康男
1943 〈報いられた二十二年の辛苦/本島初の海軍將校/嘉山少尉の家を訪れて〉,《新建設》,2(8)(1943.8.1),頁20-21
阮義忠
1988 〈蘇祐明.造福農村的人工授精權威〉,《中國時報》,1988.2.18,五版。
黃榮洛
1989 〈會面:憶神風特攻隊員劉志宏學長〉,《自立早報》,1989.7.14,十六版。
呂盛賢
2007 〈學徒兵從軍記〉,網址: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672。
呂盛賢
2007 〈臺灣大學醫學院杜聰明院長與醫學院學生宿舍〉,《臺大校雙月刊》,51(2007.5),網址: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715。
蘇仲卿
2008 〈重機蕉兵物語〉(2008.10.24),「蘇仲卿教授部落格」,網址:http://profjcs.bst.ntu.edu.tw/Prof_JCSs_Blog/Blog/Entries/2008/10/24_zhong_ji_jiao_bing_wu_yu.html。
沈昱廷
2014 〈臺灣第十五期少年飛行兵詹德信先生訪問記〉,「虎尾海軍航空隊的飛行基地(沈昱廷部落格)」,網址:http://blog.xuite.net/anti8h8h/marathon/240928340。
2017 〈陸軍少年兵第十五期林才壽先生訪問紀錄〉,「虎尾海軍航空隊的飛行基地(沈昱廷部落格)」,網址:https://blog.xuite.net/anti8h8h/marathon/543771629。
落塵
2018 〈走過太平洋戰爭,一個台籍少年的「日本飛行回憶」〉,《換日線CROSSING》,網址: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9522(下載日期:2020.10.20)。
陳婉真
2020 〈來不及上戰場的二戰飛行兵:蔡萬湖〉,《優傳媒》,網址:https://www.umedia.world/news_details.php?n=202001220158011682(下載日期:2020.10.20)。
柚原正敬
2005 〈『台湾紀行』に登場の楊克智さんが胃癌のため逝去〉,網址:https://ritouki-aichi.com/kyoei/20050729。
周儀忠
1998 〈請願書〉。未刊文件(請願書上姓名第二字因書寫不易辨識而暫以「儀」標示)。

五、專書(研究類)
田保橋潔
1965 《日清戰役外交史の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51初版)
加藤邦彥
1979 《一視同仁の果て : 臺灣人元軍属の境遇》。東京:勁草書房。
有馬元治
1986 《今なぜアジア.太平洋の時代なのか(私の政治報告:六一年三月)》。東京:有馬元治。
1987 《二階堂先生の出馬表明(私の政治報告:六十二年七月)》。東京:有馬元治。
百瀨孝
1990 《事典昭和戦前期の日本:制度と実態》。東京:吉川弘文館。
樋口雄一
1991 《皇軍兵士にされた朝鮮人》。東京:社会評論社。
古野直也
1991 《台湾軍司令部(1895-1945)》。東京:国書刊行会。
江口圭一
1991 〈十五年戦争小史(新版)〉。東京:青木書店。
ハンドブック戦後補償編集委員会
1992 《ハンドブック戦後補償》。東京:梨の木舎。
加藤陽子
1996 《徴兵制と近代日本:1868-1945》。東京:吉川弘文館。
鄭春河
1998 《台灣人元志願兵と大東亜戰争:いとほしき日本へ》。東京:展転社。
高橋英勇
1998 《台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東京:自刊。
宮崎聖子
2008 《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遠藤正敬
2013 《戸籍と国籍の近現代史:民族・血統・日本人》。東京:明石書店。
東京裁判ハンドブック編輯委員会
1989 《東京裁判ハンドブック》。東京:青木書店。
松下芳男
1956 《明治軍制史論(下卷)》。東京:有斐閣。頁187-189。
三浦裕史
2003 《近代日本軍制概說》。東京:信山社。
牧野喜久男編集
1981 《学徒出陣》(別冊一億人の昭和史/日本の戦史・別卷9)。東京:每
奧村芳太郎,
1993 《学徒兵の青春》。東京:株式會社角川書店。
蜷川壽惠
1998 〈学徒出陣:戦争と青春〉。東京:吉川弘文館。
河崎眞澄
2003 《還ってきた台湾人日本兵》。東京:文藝春秋。井上清著,宿久高、林少華、劉小冷譯
1984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北京:人民出版社。
井上清著,尚永清譯
1985 《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北京:商務印書館。
井上清著,馬黎明譯
1985 《日本军国主义(第三册)》。北京:商務印書館。
家永三郎著,何欣泰譯10
2006 《太平洋戰爭》。台北:台灣商務。
大畑篤四郎著,梁云祥、顏子龍、李青閣譯3
2009 《简明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
信夫清三郎著,周啟乾譯
1990 《近代政治史(四):走向大東亞戰爭的道路》。台北:桂冠。
1990 《近代政治史(三):天皇制的建立》。台北:桂冠。
李永熾
1992 《日本近代史研究》。台北:稻禾。
1998 《日本近代思想論文集》。台北:稻鄉。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
2002 《台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台北:前衛。
梁華璜
2001 《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台北:稻鄉。
2003 《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台北:稻鄉。
袁昌堯、張國仁10
2002 《日本簡史》。台北:書林。
唐啟華
2010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E. H. 卡爾(E. H. Carr)著,徐藍譯
2010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北京:商務印書館。
服部卓四郎著,張玉祥等譯
2015 《大东亚战争全史(上卷)》。北京:世界知識。
2015 《大东亚战争全史(中卷)》。北京:世界知識。
2015 《大东亚战争全史(下卷)》。北京:世界知識。
纐纈厚著,楊孟哲校閱(未標示譯者)
2016 《戰爭與陰謀:田中義一》。台北:五南。
伊能嘉矩著,台灣文獻館編譯
2017 《臺灣文化志(下卷)》。新北市:遠足文化。
近藤正己
1996 《総力戰と台湾: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硏究》。東京:刀水書房。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
2014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14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翁佳音
1986 《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李永熾
1992 《日本近代史研究》。台北:稻禾。
R. J. Smethurst著,郭俊鉌譯
1994 《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台北:金禾出版社。
彭明敏、黃昭堂
1995 《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
林繼文
1996 《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
劉鳳翰
1997 《日軍在臺灣: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上)》。台北:國史館。
1997 《日軍在臺灣: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下)》。台北:國史館。
藤井志津枝
1997 《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
伊藤金次郎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
2000 《台灣不可欺記》。台北:文英堂。(原著日文1948年出版)
周婉窈
2003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
2004 《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
2005 《台灣民主國研究》。台北:前衛。
許佩賢
2005 《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
戴寶村
2006 《臺灣政治史》。台北:五南。
林明德
2006 《日本近代史》。台北:三民。
蔡錦堂
2006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
林呈蓉
2010 《皇民化社的的時代》。台北:台灣書房。
徐聖凱
2012 《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陳柏棕
2013 《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台北:國史館。該書改寫自作者2011年碩士論文〈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8 《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日本海軍史》。台北:月熊出版。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
2006 《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頁226-232。
浦忠成、孫大川
2001 《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高砂義勇隊(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期末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
2004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若林正丈著,台灣史日文史料典藏研讀會譯
2007 《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原文日文2001年於東京出版)。
小熊英二著,黃阿有等譯
2011 《「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台灣、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上卷)。嘉義:嘉義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
加藤陽子著,徐曉純譯
2017 《從滿州事變到日中戰爭》。香港:中和。
加藤陽子著,黃美容譯
2017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新北市:廣場出版。
纐纈厚著,楊孟哲校閱(未標示譯者)
2016 《戰爭與陰謀:田中義一》。台北:五南。
郭吉清、廖德宗著,林家棟繪圖
2018 《左營二戰祕史:震洋特攻隊駐臺始末》。高雄:高雄市文化局。
李明峻
2010 〈中華民國流亡台灣六十年與日華關係〉,收於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頁194-226。台北:前衛。
陳儀深
2010 〈從〈康隆報告〉到〈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政策的曲折歷程〉,收於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頁15-49。台北:前衛。
陸軍聲、曾曉雯主編
2009 〈南洋英烈:二戰期間巴布亞紐幾內亞境內國軍將士紀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六、期刊、研討會與專書之論文(研究類)
生田惇
1981 〈陸軍学徒兵のすべて〉,收於牧野喜久男編,《学徒出陣》(別冊一億人の昭和史/日本の戦史・別卷9),頁233-238。東京:每日新聞社。
近藤正己著,許佩賢譯
1995 〈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以臺灣軍夫為中心〉,《臺灣文獻》,46(2)(1995/6),頁189-223。
徐南傑(張炎憲)
1982 〈道義的控訴.無情的判決:台灣人原日本兵的補償請求〉,《亞洲人》,2(6)(1982.5),頁53-56。
劉鳳翰
1995 〈抗戰期間臺籍日本兵問題之研究〉,收於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三屆討論會論文集》,頁967-988。台北:國史館。
江慶林
1988 〈日據時期臺灣之警制:以兒玉源太郎之警政改革為中心〉,收於劉寧顏主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頁23-47。
吳密察
1981 〈一八九五年「台灣民主國」的成立經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8(1981.12),頁83-108。
2006 〈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37(2006.6),頁59-143。
王世慶
1991 〈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4)(1991.12),頁5-63。
李永熾
1992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理念的形成〉,收於《日本近代史研究》(台北: 稻禾,1992),頁321-379。
許雪姬
1993 〈臺灣光復初期的民變:以嘉義三二事件為例〉,收於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頁169-22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志剛
1994 〈人權的演繹(上):原台灣人日本兵戰後求償事件記要及展望〉,《律師通訊》,172(1994.1),頁34-42。
1994 〈人權的演繹(下):原台灣人日本兵戰後求償事件記要及展望〉,《律師通訊》,173(1994.2),頁25-37。
許進發
1995 〈高砂空挺隊記事〉,《台灣史料研究》,5(1995.2),頁123-132。
蔡慧玉
1996 〈臺灣民間對日索賠運動初探:「潘朵拉之箱」〉,《台灣史研究》,3(1)(1996.6),頁173-228。
2008 〈日本、朝鮮和臺灣三地農家小組合的運動整編:以一九三○年代農村振興運動為例〉,收於陳慈玉主編,《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頁451-506。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蔡錦堂
1995 〈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1931-1937〉,收於周宗賢主編,《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頁369-388。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
2000 〈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主義」的再檢討:以「內地延長主義」為中心〉,《臺灣史蹟》,36(2006.6.30),頁242-250。
2002 〈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2002.10),頁181-192。
2007 〈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9),頁227-245。
2012 〈日本治台後半期的「奢侈品」:台北高等學校與近代台灣菁英的誕生〉,收於徐聖凱著,《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頁313-327。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王泰升
1997 〈台灣日治時期憲法史初探〉,收於《台灣法律史的建立》,頁183-256。台北:三民。
王學新
2000 〈大正三年(1914)「討蕃」役夫的徵召情形〉,收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整理組編,《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5-396。
徐國章
2000 〈臺灣日治時期「警察政治」體制之建立〉,收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9-122。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建俅
2000 〈田園將蕪胡不歸?戰後廣州地區臺胞處境及返籍問題之研究〉,《臺灣史研究》,6(1)(2000.9),頁133-167。
2000 〈迢迢歸鄉路:戰後港澳地區臺胞返籍始末〉,收於《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49-580。台北:國史館。
2012 〈廣東地區台籍戰犯的處境與審判〉,收於中正大學歷史系,《國際戰犯審判中的台籍戰犯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12/20~21)會議論文集》,頁1-22。
湯熙勇
2001 〈臺民參與軍務之經過及其影響:從日治到戰後初期〉,收於湯熙勇、陳怡如編著,《台北市臺籍日兵查訪專輯:日治時期參與軍務之臺民口述歷史》,頁1-72。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該文亦曾以〈日治到戰後初期臺民參與軍務之經驗及影響(上)〉與〈日治到戰後初期臺民參與軍務之經驗及影響(下)〉兩文,分別刊於《臺北文獻》,137(2001.9),頁151-185;及138(2001.12),頁149-187。
2005 〈脫離困境:戰後初期海南島之台灣人的返台〉,《台灣史研究》,12(2)(2005.12),頁167-208。
2005 〈集中營、審判及遣返:臺灣人在東南亞(1945-48)〉,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海洋史專題中心之學術研討會(2005.3)」。
林素珍
2001 〈日治時期阿美族的保甲制度〉,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之「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論文手冊)」(2001.12.13-14),頁:(獨立頁碼)。
鍾淑敏
1998 〈日治時期南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收於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頁 2063-2090。臺北:國史館。
1999 〈臺灣總督府「南支南洋」政策之研究:以情報體系為中心〉,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頁 695-733。臺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
2001 〈俘虜收容所:近代臺灣史的一段悲歌〉,收於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集》,頁,261-288。台北:樂學書局。
2004 〈臺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34(2004.12),頁 149-194。
2012 〈南方進行曲: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南進政策〉,《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第五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頁 69-92。
2017 〈二戰時期臺灣人的戰爭犯罪與戰後審判〉,收於李達嘉編,《近代史釋論:多元思考與探索》(臺北:東華書局,2017),頁385-430。
詹素娟
2004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1)(2004.6),頁43-78。
2011 〈空間分化、雙軌行政與原住民的身分變遷(1895-1950)〉,發表於中研院台史所主辦,「第三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2011.9.23-24)。
杜武志
2004 〈日治時期臺灣學生兵動員之探討(中)〉,《臺北文獻》(直字),149(2004.9),頁257-304。
2004 〈日治時期臺灣殖民統治與「一視同仁」政策之剖析(下)〉,《臺北文獻》,直字147(2004.3),頁171-217。
李筱峰
2004 〈從回憶錄見證台灣人的戰時經驗(1937-1945)〉,收於《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1-204。南投:臺灣文獻館。
曾令毅
2006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飛行兵之研究:以特攻隊員劉志宏(泉川正宏)為例〉,《臺灣史學雜誌》,2(2006/12),頁195-236。
林一宏、王惠君
2007 〈從隘勇線到駐在所:日治時期李也施理蕃設施之變遷〉,《臺灣史研究》,14(1)(2007.3),頁71-137。
陳文添
2007 〈高砂義勇兵特攻隊:薰空挺隊〉,《臺灣文獻》,別冊21(2007/6),頁34-41。
紀榮松
2007 〈跨海西征的駐臺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淡江史學》,18(2007.6),頁207-226。
劉惠璇
2010 〈日治時期之「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1898-1937)〉,《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4(8)(2010.10),頁63-94。
王雲程
2010 〈台灣:未定的地位,存疑的身分〉,收於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頁87-158。台北:前衛。
鄭政誠
2010 〈准軍人的養成:日治時期臺灣中等學校的軍事訓練〉,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主编,《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硏讨会论文集》(北京:九州,2010),頁295-309。
2014 〈戰時體制下臺南師範學校學生的軍事訓練與動員(1937-1945)〉,《國史館館刊》,41(2014.9),頁157-186。
李西勳
2012 〈從「虎虎虎」到「雨蛙」:談二戰日軍震洋特攻隊〉,《臺灣文獻》,63(1)(2012.3),頁417-440。
徐聖凱
2013 〈二次大戰未期的學徒兵:以台北高等學校及一三八六二部隊為例〉,收於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編,《第二屆台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頁97-131。高雄:春暉。
林明德
1983 〈日本軍國主義的形成:九一八事變的探討〉,《歷史學報》11(1983.6),頁245-279。
郭岱君主編
2015 《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台北:聯經。
吳翎君
2015 〈對美關係〉,收於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對外關係)》,頁21-68。台北:國史館。
陳立文
2015 〈對蘇關係〉,收於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對外關係)》,頁99-150。台北:國史館。
周惠民
2015 〈對德關係〉,收於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對外關係)》,頁153-187。台北:國史館。
傅琪貽
2015 〈對日關係〉,收於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對外關係)》,頁191-240。台北:國史館。
黃自進
2008 〈北伐時期的蔣介石與日本:從合作反共到兵戎相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0(2008.12),頁169-214。
加藤陽子
2015 〈第一章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收於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頁17-47。台北:聯經。
陳春萍
2015 〈从“补偿论”到“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3(2015年第1期),頁160-163。
孫立祥
2016 〈「海外雄飞论」的引领与日本扩张道路的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5(6)(2016.11),頁110-116。
楊旭彪、婁貴書
2017 〈山县有朋与日本军国主义政治体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版),2017(8)(2017.8),頁217-224。
田中宏(H. TANAKA)
1974 〈日本の植民地支配下における国籍関係の経緯:台湾・朝鮮に関する参政権と兵役義務をめぐって〉,《紀要》(愛知県立大学外国語学部),9(1974.12),頁61-96。
伊原吉之助
1988 〈台灣の皇民化運動(昭和十年代の台湾(二)〉,收於中村孝志編,《日本の南方関与と台湾》,頁271-386。奈良:天理教道友社。
逸見勝亮13
1990 〈少年兵士素描〉,《日本の教育史学:教育史学紀要》,33(1990.10.27),頁112-132。
白岩伸也
2015 〈予科練をめぐる集合的記憶の形成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戦後における茨城県稲敷郡阿見町の地域変容に着目して〉,《筑波大学教育学系論集》,40(1)(2015.10),頁15-27。
藍適齊
2014 〈可悲傷性,「戰爭之框」與台籍戰犯〉,收於汪宏倫等著,《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頁393-433。台北:聯經。
2015 〈戰犯的審判〉,收於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戰後中國》頁210-247。臺北:國史館。
2019 〈口譯之「罪」:成爲戰犯的臺灣人二戰通譯〉,收於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頁309-351。台北:聯經。
和田英穗
2011 〈被審判的臺灣人:以戰犯和漢奸為中心〉,收於《「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國際學術研討會(手冊)》,頁(單篇)1-17。
孫大川
2005 〈被迫讓渡的身體:高砂義勇隊所反映的意識構造(上)〉,《當代》,94=212(2005.4),頁114-131;
2005 〈被迫讓渡的身體:高砂義勇隊所反映的意識構造(下)〉,《當代》,95=213(2005/5),頁92-101。
傅琪貽
2008 〈台灣高砂義勇隊是「志願」還是「強擄」?〉,收於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編,《亞洲人民會審日本殖民主義》,頁,46-52。台北:文英堂。

七、學位論文
何義麟
1986 〈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玲
1994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旭宜
1995 〈台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生
1997 〈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智浩
1997 〈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瑛
1998 〈從「部落民」到「國民」:日據時期高砂青年團的教育性格〉。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碩士論文。
李文良
2001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境任
2001 〈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珍
2003 〈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明如
2007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令毅
2008 〈日治時期台灣航空發展之研究(1906-1945)〉。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巫靜怡
2008 〈日治末期溪湖人的戰爭經驗(1937-1945年)〉。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瓊瑤
2008 〈日本初期台灣人的國籍選擇問題(1895-97)〉。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欣樺
2014 〈硝煙與白衣:日治末期的台灣從軍看護婦〉。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昱廷
2018 〈日治末期臺灣陸軍部隊之駐防、作戰與臺人動員〉。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紹綱
2017 〈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的徵召與實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士杰
2019 〈理蕃與動員:二戰時期的高砂義勇隊〉。台北: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小野純子
2019 〈日本統治末期台湾の防衛体制と『留守名簿』:第40 軍と嘉義を中心と〉。愛知縣:名古屋市立大學大學院人間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
馬龍
2011 〈論從“九一八”到珍珠港事件時期美國對日政策的演變〉。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國際關係史碩士論文。
劉佳佳
2012 〈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与日本内政的演变〉。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
胡詩來
2014 〈战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的确立〉。河南:河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王致凱
2018 〈以戰犯審判檔案探討二戰北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的戰爭歷史〉。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