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封許之命》研究
作者:彭慧玉
作者(外文):Hui-Yu Peng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季旭昇
林清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清華簡封許之命冊命bamboo inscriptions collected in Tsinghua UniversityFengXuZhiMinginvesti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的〈封許之命〉篇,內容敘述周成王封賞呂丁的相關事宜,在文章結構上可與文獻中論及冊命主題的文章相參照:例如封賞者先紹述祖先功業,並讚美受賜者的付出,接著給予受賜者新的任務使命,此伴隨若干賞賜物品,文末以誡勉作結,這種結構與西周冊命類銘文的記敘方式相似。除了文章結構,還有賞賜物品與簡文詳記呂丁封許之時的賞賜:蒼珪、秬鬯、路車等,可與有關典籍、青銅器銘文對照賞賜物相關研究,本論文在原考釋及相關學者討論的基礎上,將全文以句為單位進行校釋,並結合冊命文獻進行相關比較,希冀深入了解這篇珍貴記錄冊命的文獻。
The article "FengXuZhiMing" in " Tsinghua Bamboo Slips (Vol.5)" describes the issues related to Lv Ding receiving rewards from Zhou Cheng Wang.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investiture’s literature, It begins with narration about achievements of recipient’s ancestors, followed by a eulogy for their dedication, an assignment of a new mission, the list of rewards, and ends with admonitions. It’s narrative style is similar to the structure of investiture inscriptions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addition, the reward items stated in "Feng Xu Zhi Ming":蒼珪(cāng guī) , 秬鬯(jù chàng), 路車(lù chē), etc., can be cross-refer with related classics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to study about conferral of gifts.Based on previous discussions by scholars,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explanations and textual criticisms for each sentences, and compare it with other related investiture inscriptions, hoping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ecious article.
傳世文獻(依成書年代排序)
﹝曹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刻:《周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刻:《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西晉﹞郭璞注、﹝宋﹞刑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東漢﹞許慎撰、﹝北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2月。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東漢﹞許慎撰、﹝清﹞桂馥著:《說文解字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8月。
﹝清﹞王筠:《說文釋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中華漢語工具書庫》景印清同治四年安邱王氏刊本。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近人論著(按姓氏筆劃排序)
《金文今譯類檢》編寫組編寫:《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臺北:大通書局,1981年10月。
于省吾:《尚書新證》,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4月。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補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王世舜:《尚書譯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左言東:《先秦官爵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1983年。
田煒:《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
白於藍編著:《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朱其智:《西周銘文篇章指同及其關語法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鳳瀚主編《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朱曉雪:《包山楚簡綜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江學旺編著:《西周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
江灝、錢宗武譯注:《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西南大學研究生院主辦、歷史文化學院、西南大學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中心承辦:「第二屆「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青年論壇」論文集,2018年11月。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9月。
何萬順、何德華、徐嘉慧、張榮興、蔡維天、魏美瑤著:《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1月。
何樹環:《西周錫命銘文新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9月。
吳十洲:《兩周禮器制度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年7月。
吳鎮烽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吳鎮烽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9月。
李峰著,徐峰譯,湯惠生校:《西周的滅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峰著,吳敏娜、胡曉軍、許景昭、侯昱文譯:《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8月。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汪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4月。
周法高編撰:《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5月。
周寶宏:《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2月。
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季師旭昇、高佑仁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7年5月。
季師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季師旭昇主編,陳霖慶、鄭玉珊、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10月。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3年2月。
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林義光:《文源》,《金文文獻集成》第十七冊,香港:明石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武振玉:《兩周金文動詞詞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6月。
武振玉:《兩周金文虛詞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10年12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
故宮博物院,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
故宮博物院編,唐蘭著:《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
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8年10月。
唐復年:《金文鑒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1月。
唐鈺明:《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
容庚、張維持著:《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徐中舒主編、四川大學歷史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3月。
秦永龍編著:《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秦始皇陵銅車馬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館編:《兩周封國論衡:陝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博(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高佑仁:《《清華伍》書類文獻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8年3月。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崔永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5月。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著:《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張玉金:《西周漢語代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3年4月。
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主編:《曾侯乙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1月。
張亞初:《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9月。
張俊成編著:《西周金文字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曹建墩:《先秦禮制探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11月。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戍國:《春秋左傳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5月。
陳美蘭:《戰國竹簡東周人名用字現象研究──以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為範圍》,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10月。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8年10月。
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2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12月。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曾憲通、陳偉武主編:《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12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程元敏:《尚書周誥十三篇義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7年5月。
黃金貴、黃鴻初:《古代文化常識》,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1月。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新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3月。
黃庭頎:《鑄勒功名──春秋青銅禮器銘文的演變與特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8年9月。
黃然偉:《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10月。
黃然偉:《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年9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國科學院,1952年9月。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2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賈連翔:《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為中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臧克和:《尚書文字校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劉正:《金文氏族研究:殷周時代社會、歷史和禮制視野的氏族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
劉永華:《中國古代車輿馬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劉成群:《清華簡與古史甄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劉雨、盧岩編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劉雨、嚴志斌編著:《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月。
劉信芳:《楚系簡帛釋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劉國忠:《走近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編著、李學勤審訂:《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8月。
蔣文:《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文本的校勘和解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禤健聰:《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3月。
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合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4月。
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7月。
羅小華:《戰國簡冊中的車馬器物及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1年12月。
學位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治國:《金文所見西周王朝官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5月。
王凱博:《出土文獻資料疑義探研》,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6月。
王瑜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六)》字根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月。
王詩涵:《西周冊命銘文的編寫與貴族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6月。
古容綺:《清華伍〈封許之命〉字詞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7年7月。
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匯釋》,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白顯鳳:《出土楚文獻所見人名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7年6月。
白顯鳳:《戰國人名異寫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石帥帥:《毛公鼎銘文集釋》,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4月。
安甲甲:《《周禮》車馬類名物詞匯考》,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朴晟佑:《西周金文名物分類詞典》,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7年6月。
吳紅松:《西周金文賞賜物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06年5月。
李山川:《西周金文虛詞系統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2年4月。
李珮瑜:《西周出土銅器銘文之組成類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6月。
周政:《周代命氏制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4月。
林美娟:《西周冊命金文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7月。
林師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武振玉:《兩周金文詞類研究(虛詞篇)》,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後以《兩周金文虛詞研究》出版於北京:綫裝書局,2010年12月。
查飛能:《商周青銅器自名疏證》,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19年5月。
洪莉:《殷周金文名物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孫超傑:《新出楚系簡帛資料對釋讀甲骨金文的重要性》,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徐淵:《禮典相關兩周秦漢出土文獻考疑》,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7年6月。
馬飛:《西周成王時期銅器銘文集釋》,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張岱松:《清華簡(壹~伍)詞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7年4月。
曹雅荃:《西周冊命金文試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7月。
梁華榮:《西周金文虛詞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郭倩文:《《清華五》、《上博九》集釋及新見文字現象整理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程浩:《「書」類文獻先秦流傳考──以清華藏戰國竹簡為中心》,北京: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15年6月。
黃凌倩:《清華伍《厚父》、《封許之命》集釋》,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黃海:《曶鼎銘文法律問題研究》,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4月。
黃澤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金縢、祭公》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
楊婧雯:《物品賞賜與西周權力流轉──以銘文為中心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4月。
楊懷源:《西周金文詞匯研究》,四川: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4月。後以《西周金文詞彙研究》出版於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11月。
楊麟:《厲宣時期青銅禮器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雒萌萌:《西周金文中的車馬與車馬器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湖北: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5月。
蔣建坤:《清華簡(壹~伍)上古音聲母材料的整理與初步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6年4月。
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6月。
駱珍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九)》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叁)》字根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4月。
龍正海:《西周賞賜銘文用詞與句式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羅小華:《戰國簡冊所見車馬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5月。
單篇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序)
丁軍偉:〈「雁」、「 」及相關諸字考辨〉,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主辦:《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3輯)》,成都:巴蜀書社,2016年4月,頁154-174。
于省吾:〈利簋銘文考釋〉,《文物》1977年第8期,頁10-12。
于薇:〈从率鼎看西周的場人、場地與場徒〉,「第二屆出土文獻與先秦史研究工作坊」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7年11月,頁1-14。
子居:〈清華簡《封許之命》解析〉,清華網(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716121655713431246/20150716121655713431246_.html),2015年7月16日。
尹稚寧:〈由 簋銘文窺探西周冊命禮儀的變化〉,《中原文物》2007年第6期,頁81-82。
方稚松:〈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用法〉,《中原文物》2012年第6期,頁52-59。
王人聰、杜迺松:〈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兮甲盤」及相關問題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2期,頁66-81。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歷史研究》1983年第3期,頁3-17。
王永波:〈中國上古瑞圭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第2期(1992年冬季號),頁55-102。
王瑜楨:〈談古文字中老旁與 旁的訛混現象〉,《孔壁遺文論集》,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8月,頁291-304。
王瑜楨:〈《清華五‧封許之命》簡6「元」字補說〉,「第八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國際論壇」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19年8月14-17日,頁3-2-1-3-2-15。
王詩涵:〈從西周金文中的覲見儀節試探《儀禮‧覲禮》的性質〉,《中國文學研究》第40期,頁1-46。
王寧:〈讀《封許之命》散札〉,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7),2015年4月28日。
王寧:〈再說《封許之命》的「呂丁」與《世俘》的「呂他」〉,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35),2015年5月21日。
付强:〈《封許之命》推測兩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7),2015年4月12日。
付强:〈《封許之命》與史牆盤的「允尹」〉,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04),2015年4月14日。
付强:〈《封許之命》與青銅監的自名〉,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06),2015年4月14日。
付强:〈讀清華簡(五)劄記一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3),2015年4月17日。
付強:〈由清華簡《封許之命》看周初分器的標準〉,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82),2015年11月26日。
田率:〈虎鎣說略〉,《文物》2019年第6期,頁84-88。
白於藍:〈釋 〉,《拾遺錄──出土文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6月,頁232-251。
石小力:〈清華簡(伍)《封許之命》所載「朱旃」考〉,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3),2015年4月12日。
石小力:〈清華簡(伍)《封許之命》「鉤、膺」補說〉,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9),2015年4月12日。
石小力:〈談談清華簡第五輯中的訛字〉,《出土文獻》第8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頁126-130。
石小力:〈清華簡(伍)《封許之命》名物補釋二則〉,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專號‧第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1月,頁233-238。
石安瑞:〈由銅器銘文的編纂角度看西周金文中「拜手稽首」的性質〉,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青銅器與金文》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頁541-559。
朱其智、朱學斌:〈西周金文第一人稱代詞「余」「朕」和「我」的區別與混用〉,《中國語文》2017年第2期(總第377期),頁171-255。
朱軍:〈周代策命的言語型態及其文本化〉,《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20年4月,頁78-84。
朱淵清記錄:〈李學勤先生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會議閉幕式上的演講〉,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頁1-2。
朱鳳瀚:〈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總第158期),頁18-25。
何有祖:〈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五)》札記〉,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4),2015年4月12日。
余風:〈《說文》邑部專名構形用例探論〉,《第二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7年5月12-13日,頁81-98。
吳紅松:〈西周金文車飾二考〉,《中原文物》2008年第1期,頁84-90。
吳振武:〈焂戒鼎補釋〉,《史學集刊》1998年第1期,頁6-8。
吳振武:〈在〈清華簡(伍)〉成果發佈會上的講話〉,清華網(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28/2015/20150409165522435879916/20150409165522435879916_.html),2015年4月9日,文亦見發表於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news.php?id=617),2015年4月9日。
吳雪飛:〈清華簡(五)《封許之命》「戚章爾慮」句詁〉,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2),2015年4月17日。
吳鎮烽、朱豔玲:〈 簋考〉,《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3期,頁107-109。
吳鎮烽:〈晉公盤與晉公 銘文對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297),2014年6月22日。
李守奎:〈釋楚簡中的「規」──兼說「支」亦「規」之表意初文〉,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協辦:《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0月16-17日,頁49-50。
李松儒:〈清華簡殘泐字辨析三則〉,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等編:《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頁398-400。
李冠蘭:〈西周冊命文體的文本生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第59卷(總282期),頁36-44。
李紀言:〈清華簡《攝命》補議──以虛詞爲中心的討論〉,《中國文字》2019年冬季號(總第2期,2019年10月),頁233-248。
李香平:〈重釋「余一人」〉,《考古與文物》2003年1期,頁83-84。
李煜:〈清華簡所見國族名與《左傳》合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260期,2016年第2期,第56卷),2015年11月,頁66-70。
李零:〈楚景王與古多字諡──重讀「秦王卑命」鐘銘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第6期,頁23-27。
李輝:〈論周宣王時期王朝禮樂的畸變──以《詩經》「公卿贊歌」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頁108-116。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第3期,頁119-130。
李學勤:〈宜侯夨簋與吳國〉,《文物》1985年第7期,頁13-25。
李學勤:〈小盂鼎與西周制度〉,《歷史研究》1987年第5期,頁20-29。
李學勤:〈初識清華簡〉,載《光明日報》,2008年12月1日;後收入氏著:《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6月,頁1-8。
李學勤:〈清華簡又現重要發現〉,載《光明日報》,2009年4月26日。
李學勤:〈清華簡:「讓人讀起來太激動」〉,載《光明日報》,2009年4月28日。
李學勤:〈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頁104-109。
李學勤:〈清華簡再現〈尚書〉佚篇〉,《中國教育日報》(https://kknews.cc/zh-tw/culture/mm2oyk9.html),2014年9月5日。
沈倬文:〈對揚補釋〉,《考古》1963年第4期,頁182-187。
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圭〉,《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3期,頁11-26。
周寶宏:〈從語言角度看清華簡《厚父》和《封許之命》的寫成時代〉,《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18年11月17-18日,頁456-459。
孟蓬生:〈釋清華簡《封許之命》的「 」字──兼論「 」字的古韻歸部〉,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2),2015年4月21日。
孟蓬生:〈「 」字形音義再探〉,《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4期,2017年5月,頁93-110。
孟蓬生:〈「 」字三探〉,《中國文字》2019年夏季號(總第1期,2019年6月),頁107-114。
季師旭昇:〈九旗考〉,《中國學術年刊》第5期,1983年6月,頁1-20。
季師旭昇:〈說釐〉,《甲骨文與文化記憶世界論壇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0年8月,頁113-128。又收入《中國文字》新36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1月,頁1-16。
季師旭昇:〈談古文字考釋的「集體歸納法」,鄭吉雄主編:《語文、經典與東亞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0月,頁141-167。
季師旭昇:〈清華伍〈封許之命〉「向晨厥德」與《爾雅》「珍、享:獻也」互證〉,「漢語史研究的材料、方法與學術史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南京: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2020年11月21-22日,頁161-171。
季師旭昇:〈談清華肆《筮法》第二十六節《祟》篇中的「 」〉,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上古漢語研究》編輯部編:《上古漢語研究》第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6月,頁36-46。
季師旭昇:〈倝字補說〉,待刊稿。
季師旭昇:〈談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的「因邦之所臤而 之〉,待刊稿。
抱小:〈《攝命》「湛圂在憂」與《封許之命》「圂童在憂」合證〉,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30),2018年11月22日。
林師清源:〈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通釋〉,《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2016年3月,頁277-307。
林澐:〈說厚〉,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頁99-107。
武振玉:〈兩周金文中「雩」的詞性和用法〉,《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94-96。
武振玉:〈周金文「肇」之詞義試探〉,《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第56卷(總262期),頁56-62。
武漢網帳號「ee」:〈清華五《封許之命》初讀〉,武漢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網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46&extra=page%3D1&page=2),2015年4月9日。
邵蓓:〈《封許之命》與西周外服體系〉,《歷史研究》2019年第2期,頁17-31,189。
金宇祥:〈《清華五‧封許之命》「鬯」字芻議〉,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67),2015年8月5日。
金宇祥:〈據清華伍釋讀楚文字二則〉,《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年5月13-14日,頁236-241。
侯乃峰:〈《周易‧姤卦》「金柅」考辨〉,《周易研究》2010年第6期,頁21-27。
侯建科:〈清華簡五《封許之命》篇集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52),2015年7月3日。
宣柳:〈西周金文中的勿廢政令〉,《四川文物》2018年第3期(總第199期),頁38-43。
胡厚宣:〈釋「余一人」〉,《歷史研究》1957年1期,頁75-78。
胡厚宣:〈重論「余一人」問題〉,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頁15-33。
唐鈺明:〈異文在釋讀銅器銘文中的作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頁86-92。
唐蘭:〈史 簋銘考釋〉,《考古》1972年5期,頁46-48。
唐蘭:〈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利簋銘文解釋〉,《文物》1977年第8期,頁8-9。
夏鼐:〈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的延續和變化〉,《考古學報》1983年第2期,頁125-149。
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頁455-467。
孫慶偉:〈西周玉圭及相關問題的初步研究〉,《文物世界》2000年第2期,頁76-80。
徐俊英:〈南陽博物館藏一件春秋銅敦〉,《文物》1991年第5期,頁88-89。
徐鼎鼎:〈左傳「錫命」考〉,《有鳳初鳴年刊》第14期,2018年6月,頁117-140。
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頁35-48。
袁俊杰:〈伯唐父鼎銘通釋補證〉,《文物》2011年第6期,頁38-43。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著:〈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6期,頁4-42。
馬承源:〈新獲西周青銅器研究二則〉,《上海博物館集刊》1992年0期,頁150-154。
高佑仁:〈〈封許之命〉車馬類賞賜物新研──鑾鈴、蔥衡、鉤膺、柅〉,《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8年5月,頁343-360。
高佑仁:〈清華伍〈封許之命〉薦彝類賞賜物新研〉,「第六屆臺大成大東華三校論壇學術研討會 傳承與新變:語言‧文學‧思想」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8年5月18日,頁7-44。
高鴻縉:〈毛公鼎集釋〉,《師大學報》第1期,1956年6月,頁67-109。
張光裕:〈金文冊命之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0卷下冊,1979年,頁241-271。
張亞初:〈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273-315。
張政烺:〈伯唐父鼎、孟員鼎、甗銘文釋文〉,《考古》1989年6期,頁551-525。
張富海:〈清華簡字詞補釋三則〉,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等編:《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頁351-354。
張富祥:〈商王名號與上古日名制研究〉,《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頁3-27。
張雲秋、周建設:〈語法結構的經濟原則──從漢語受事標記的過度使用談起〉,《外語研究》,2004年第6期,頁9-13。
張懋鎔:〈金文所見西周召賜制度考〉,西北大學秦漢史研究室主編:《陳直先生紀念文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頁84-96。
梁云:〈周代用圭制度的流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3期,頁18-26。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簡第五冊整理報告補正〉,清華網(網址: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08112711717568509/20150408112711717568509_.html),2015年4月8日。
許文獻:〈清華〈封許之命〉簡2从 之疑例續說〉,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54),2017年5月25日。
許可:〈試說清華簡第五輯中的「彝」字──兼論「夷吾氏」〉,「第二屆出土文獻與先秦史研究工作坊」會議論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7年11月18日,頁58-61。
許學仁:〈清華五〈封許之命〉冊命賞賜車馬器補訂〉,「第八屆中國文字學學術年會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2015年6月6-8日,頁1-9。
連紹名:〈《兮甲盤》銘文新考〉,《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頁87-91。
郭沫若:〈釋亢黃〉,《金文叢考》,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頁511-520。
郭靜云:〈殷商王族祭日與祖妣日名索隱〉,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頁47-76。
陳民鎮:〈王官與文體的初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8年5月第3期(總225期)頁114-124。
陳永正:〈西周春秋銅器銘文中的語氣詞〉,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565-579。
陳彥輝:〈西周冊命銘文的禮儀內涵及其文體意義──以文體要素「拜手稽首」為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頁75-78。
陳彥輝:〈周代冊命禮與冊命銘文的體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頁58-62。
陳美蘭:〈清華簡〈封許之命〉小議〉,「《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1月28-29日,頁237-247。
陳美蘭:〈清華簡〈封許之命〉札記三則〉,《中國文字》新43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7年3月,頁31-43。
陳絜:〈應公鼎銘與西周宗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頁8-17。
陳劍:〈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1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頁335-370。
陳劍:〈柞伯簋銘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5月,頁1-7。
陳劍:〈《成王為城濮之行》的「受」字和「穀菟余」〉,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144),2013年10月21日。
陳劍:〈據楚簡文字說「離騷」〉,《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頁449-453。
陳劍:〈《清華簡(伍)》與舊說互證兩則〉,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494),2015年4月14日。
陳劍:〈說「規」等字並論一些特別的形聲字意符〉,楊榮祥、胡敕瑞主編:《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頁1-25。
單育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釋文訂補〉,「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會議論文,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年12月12-13日,頁236-241。
彭裕商:〈「王若曰」新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總第195期),頁5-10。
彭裕商:〈釋「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1月,頁137-142。
彭慧玉:〈《封許之命》文字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第五十屆中區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3月,頁69-84。
彭慧玉:〈《清華伍‧封許之命》疑難字考釋〉,《第三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9年5月,頁307-33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發掘簡報〉,《文物》2011年第11期,頁4-60。
程浩:〈《封許之命》與冊命「書」〉,《中國典籍與文化》2016年第1期(總96期),頁4-6。
程浩:〈「書」類文獻辨析〉,《出土文獻》第8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30日,頁139-145。
程浩:〈从出土文獻看《尚書》的體裁與分類〉,《古典詩學》2017年第3期,頁30-34。
程浩:〈从出土文獻看《尚書》的篇名與序次〉,《史學集刊》2018年1月第1期,頁113-118。
程浩:〈清華簡《攝命》的性質與結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33卷),頁53-57。
程浩:〈「鬯」字兩系說〉,《「古文字與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長春:吉林大學,2019年9月21-23日,頁1-9。修正後發表於《中國語文》2020年第5期(總第398期,2020年9月),頁625-640。
程浩:〈清華簡校讀瑣記〉,「漢語史研究的材料、方法與學術史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南京: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2020年11月21-22日,頁70-83。
程燕:〈清華五劄記〉,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87),2015年4月10日。
程燕:〈清華五札記二則〉,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等編:《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頁366-369。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書後(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5),2015年4月12日。
黃明磊:〈西周冊命禮的「右者」並非「擯」或「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總第0178期,2017年8月),頁65-74。
黃國輝:〈西周天人關係新論──以銅器銘文和新出竹書為主要考察對象〉,《第一屆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史學術論壇暨青年學者工作坊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19年11月2-4日,頁350-357。慧玉按:此文稍早以〈西周天人關係新論(初稿)〉見於「商周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2019年10月12-13日,頁213-220。
黃盛璋:〈西周銅器中冊命制度及其關鍵問題新考〉,《考古學研究》編委會編:《考古學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頁402-427。
黃盛璋:〈西周銅器中服飾賞賜與職官及冊命制度關係〉,《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1期,頁37-45。
黃盛璋:〈西周銅器中服飾賞賜與職官及冊命制度關係發覆〉,周秦文化研究編纂委員會編:《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頁409-422。
楊小召:〈西周金文的冊命與祖先觀念〉,《殷都學刊》2011年,頁23-28。
楊懷源:〈金文中的「 (畯)」,《「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青年論壇論文集》,重慶:西南大學商周青銅器與金文研究所,2016年11月18-21日,頁414。
楊英杰:〈先秦古車挽馬部分鞍具與馬飾考辨〉,《文物》1998年第2期,頁75-80。
董芬芬:〈周代策命的禮儀背景及文體特點〉,《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頁120-127。
虞萬里:〈金文「對揚」歷史觀〉,《語言研究》1992年第1期,頁84-95。
賈海生〈由應公鼎及相關諸器銘文論應國曾立武王廟〉,《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頁27-29。
賈連翔:〈戰國竹簡文字佈局小識〉,《出土文獻》第7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頁187-192。
賈連翔:〈淺談竹書形制現象對文字識讀的影響──以清華簡幾處文字補釋為例〉,《出土文獻》2020年第1期,頁82-90。
賈連翔:〈《封許之命》綴補及相關問題探研〉,《出土文獻》2020年第3期(總第3期),頁13-20。
寧鎮疆:〈也論「余一人」問題〉,《歷史研究》2018年第2期,頁169-179。
趙平安:〈談談戰國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現象──以清華簡《厚父》為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頁303-309。
齊思和:〈周代錫命禮考〉,《中國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頁50-68。
劉成群:〈清華簡《封許之命》「侯于許」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頁102-107。
劉雨:〈近出殷周金文綜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3期(總第101期),頁7-13。
劉洪濤:〈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五冊散札〉,「《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1月28-29日,頁213-219。
劉偉浠:〈《清華簡藏戰國竹簡(五)》疑難字詞集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90),2016年5月10日。
劉偉浠:〈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五)研究綜述〉,《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16年第4期(總194期),頁81-85。
劉偉浠:〈楚簡从「邑」之字分類略說〉,《哈爾濱學院報》第38卷第7期,2017年7月,頁118-121。
蔣文:〈由出土及傳世文獻看先秦「德」的具象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頁118-124。
鄭憲仁:〈銅器銘文札記〉,《國文學報》第38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5年12月,頁145-164。此文亦收於氏著:《野人習禮──先秦名物與禮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頁455-470。
鄧佩玲:〈古文字「廌」及其相關諸字──從金文「用作」文例中的「薦」字談起〉,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青銅器與金文》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頁204-221。
鄧佩玲:〈從新見《呂 》銘文試論「 」、「奠師氏」及「 旂」之釋讀〉,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頁150-167。
駱珍伊:〈試說《封許之命》的「武王司明型」〉,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55),2015年7月10日。
駱珍伊:〈談楚簡中的 (暴)字〉,《第二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5月12-13日,頁249-264。
禤健聰:〈釋薳子受鬲的自名「 」〉,《華夏考古》2018年第1期,頁120-123。
謝明文:〈談談金文中宋人所謂「觶」的自名〉,復旦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406),2014年12月25日。亦見於《中國文字》新42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6年,頁135-144以及《商周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8月,頁344-353。
謝明文:〈談談青銅酒器中所謂三足爵形器的一種別稱〉,復旦網(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479),2015年4月1日。又見《出土文獻》第7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頁4-12。亦收於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8月,頁298-308。
謝明文:〈《封許之命》「璁 」補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2016年12月16-19日,頁355-360。
謝明文:〈金文叢考(二)〉,《商周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8月,頁333-343。
謝明文:〈談諫簋「今余唯或 命汝」中所謂「 」──兼論西周金文中表「繼」義的「嗣」、「賡」、「纘/纂」的異同〉,《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7年10月14-15日,頁396-405。
鍾柏生:〈釋《綴新》四一八版卜辭〉,《鍾柏生古文字論文自選集》,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3月,頁61-79。
韓巍:〈冊命體制與世族政治──西周中晚期王朝政治解析〉,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九州學林》2011年春季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頁2-31。
韓巍:〈由新出青銅器再論「恭王長年說」──兼論西周中期後段青銅器的變化〉,《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第2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頁1-57。
魏棟:〈清華簡《繫年》與許遷容城事發微〉,《出土文獻》第8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頁90-96。
羅小華:〈說緐纓──兼論鞅、靷、靳及其他〉,《考古與文物》2014年第1期,頁27-31。
羅小華:〈試論望山簡中的「彤幵」──兼論戰國簡冊中的旗杆〉,《出土文獻》第9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10月,頁145-149。
羅小華:〈清華簡《封許之命》簡6中的攸 〉,《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6輯,成都:巴蜀書舍,2017年9月,頁107-111。
羅小華:〈說鈎膺──兼論「羅纓」、「纂緐」及其他〉,《考古與文物》2019年第3期,頁109-113。
羅西章:〈宰獸簋銘略考〉,《文物》1998年第8期,頁83-87。
羅泰:〈西周銅器銘文的性質〉,《考古學研究(六)》,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頁343-374。
羅衛東:〈《封許之命》「 」補證〉,《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18年11月17-18日,頁265-271。
鵬宇:〈清華簡《封許之命》「薦彝」與商周觶形器再探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與儒家經典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煙臺:煙臺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學術研究所,2014年12月4-8日,頁222-227。
鵬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零識〉,清華網(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10081248634790207/20150410081248634790207_.html),2015年4月10日。
蘇建洲:〈《封許之命》研讀札記(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00),2015年4月18日。
蘇建洲:〈清華簡第五冊字詞考釋〉,《出土文獻》第7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頁145-158。
蘇建洲:〈談談《封許之命》的幾個錯別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等編:《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頁374-377。又見於「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一屆年會」會議手冊,北京:裕龍國際大酒店,2016年10月20-24日。
蘇建洲:〈《清華五‧封許之命》簡6「匿」字考〉,「文字、文獻與文明:第7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論壇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2018年8月18-19日,頁148-159。亦見發表於《出土文獻》第14輯,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4月,頁119-129。
網路資源及其他
1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址:https://ctext.org/zh
2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
網址:http://inscription.asdc.sinica.edu.tw/c_index.php
3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網址:http://bronze.asdc.sinica.edu.tw/
4 教育部國語辭典
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EmVUf8&o=e0&sec=sec1&index=1
5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網址: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quote_code=QTAyODczLTAxMQ
6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7臺灣測驗中心,實用基礎文法網站
網址:http://www.taiwantestcentral.com/Grammar/Title.aspx?ID=376
8葛亮:「解字──鸞」(第205期)為國學新知「《說文解字》讀書書」視頻」資料,古文字微刊,網址:http://chuansong.me/n/2500855448606。(2018年8月23日上網)
其他
漢語大詞典編輯部:漢語大詞典繁體2.0版光盤版,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