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政治與經濟交互影響下暹羅臺商的貿易與活動(1895-1946)
作者:謝濬澤
作者(外文):Hsieh, Chun-Tse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林玉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臺商臺灣籍民地緣政治臺暹貿易南進政策Taiwanese entrepreneursSekiminGeopoliticsTaiwan-Siam tradesouth forward poli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文以暹羅為場域,探討在亞洲政治局勢轉變與經濟環境波動影響下,日治時期臺商在海外的貿易變化與政商活動。1895年以前,暹羅臺商依附華商網絡甚深,進出口商品都需要透過華南地區轉口。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後,暹羅臺商開始與華商在商業活動上產生分歧。本文依臺暹貿易發展的變化,分析日治初期臺暹貿易依附華商網絡的原因與樣貌。探討在大正南進熱潮下,受到日暹關係深化與臺灣總督府南支南洋政策影響,暹羅臺商逐漸脫離華商網絡,建立以臺暹貿易為核心的臺商群體。而1926年以後的世界經濟大蕭條與中日暹三邊地緣政治變動,導致臺暹貿易日益衰退,扮演轉包商角色的臺商崛起。在日本「大東亞共榮圈」戰略中,暹羅臺商協助日本財閥與軍方拓展與深化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力。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臺商在臺人集體受囚的事件中,領導旅暹臺人團結合作,爭取國府支持與協助獲釋。過程臺商體認到同鄉組織作為因應地緣政治變動窗口的必要性,因此在1946年成立「臺灣同鄉會」,為臺商在當地的發展,建立起臺灣人的共同意識。
Taking Siam as the fiel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overseas trade and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in Siam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in the Asian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fluctuations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Before 1895,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in Siam depended heavily on the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 networks, and all import-export products needed to be re-exported through southern China.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in Siam began to diverge with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 on business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iam trad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appearances of Taiwan-Siam trade's dependence on the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 networks in the early day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iscussed that under the southward fever in Taisho era, Taiwan-Siam trade influenced by the deepening of Japan-Siam relations and the south China and south seas policy of the Taiwan Governor-general,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in Siam have gradually separated from the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 networks and established a group of their own with Taiwan-Siam trade as the core. After 1926, becaus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trilateral geopolitical changes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iam, the trade between Taiwan and Siam was declining.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became the subcontractors of Japanese trading company in Siam. They also helped with Japan’s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Circle" strategy, served the Japanese trading company and the military for expanded and deepened their influence in Siamese Chinese society. In 1945,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aiwanese in Siam had been sent to a concentration camp.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led the Taiwanese in Siam to fight for freedom. In the process, they realized the necessity of fellow-town organizations as a window to respond the geopolitical changes. In 1946, the "Taiwanese Fellowship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develop the consensus of Taiwanese in Siam.
一、史料
(一)未刊史料
〈史偉琦密題臺灣鄭氏通洋情形並陳剿撫機宜事本〉,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imh-0064280-0008100083-0000036.txt〉
「臺湾住民国籍処分方」,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JACAR),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號A01200865300。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国籍法》・御署名原本・明治三十二年・法律第六十六号。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10070321200、治外法権撤廃関係文書集彙/1941年(条二_64)(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11090904100、茶関係雑件附珈琲、「ココア」 第三巻(B-3-5-2-15_003)(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11090911100、茶関係雑件附珈琲、「ココア」 第五巻(B-3-5-2-15_005)(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JACAR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7090987400、日露戦役二際シ恤兵金献納雑件/欧州其他ノ部 第二巻(5-2-10-0-4_1_002)(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民政局事務囑托澤村繁太郎廈門出張ノ件命令」(1896年05月31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1001。
「支那人日本ニ歸化ヲ希望スルノ源因」(1896年08月01日),〈明治二十九年十五年保存追加第一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514005。
「包種茶調查報告」(1896年10月01日),〈明治二十九年十五年保存第十一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508020。
「外國行旅券規則」(1897年01月15日),〈臺灣總督府府報第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10009a001。
「臺灣住民分限取扱手續內訓」(1897年03月19日),〈明治三十年甲種永久保存第十五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135009。
「三十年五月八日以後臺灣入籍者ニ關シ澤村囑託通報ニ付右ノ有無取調方知事廳長ヘ照會并澤村囑託ヘ照覆」(1898年02月01日),〈明治三十一年十五年保存第十三卷之二〉,《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4556004。
「戶籍上ニ關スル事項ニ付臺灣總督府ト在盤谷帝國領事ト直接通信方ノ件」(1901年12月14日),〈明治三十五年甲種永久保存第六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712020。
「在盤谷府高夔石ナル者ノ國籍編入願不認可ノ件」(1907年05月01日),〈明治四十年十五年保存追加第十三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026001。
「支那人ニ日本國籍ヲ取得セシムルノ件」(1917年03月01日),〈大正六年永久保存第十四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649012。
黃旺成作;許雪姬編著。「黃旺成先生日記/1925-04-27」,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2月4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1925-04-27。
簡吉作;簡敬等譯。「簡吉獄中日記/1930-04-29」,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2月4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簡吉獄中日記/1930-04-29。
黃旺成作;許雪姬編著。「黃旺成先生日記/1931-04-24」,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1月21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1931-04-24。
黃旺成作;許雪姬編著。「黃旺成先生日記/1927-07-28」,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1月21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1927-07-28。
黃旺成作;許雪姬編著。「黃旺成先生日記/1928-07-26」,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1月21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1928-07-26。
黃旺成作;許雪姬編著。「黃旺成先生日記/1930-10-27」,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1月21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黃旺成先生日記/1930-10-27。
張麗俊作;許雪姬等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1933-07-14」,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1月21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水竹居主人日記/1933-07-14。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934-10-19」,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上網日期:2020年01月21日,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灌園先生日記/1934-10-19。
〈外交部電〉,外交部機要室發文第00966號,民國35年2月12日發;〈孫秉乾代電〉,外交部亞東司收文東35字第688號,民國35年4月8日收電。《外交部暹境臺胞之處置》,總號9號、卷號11號,國史館藏。
「孫秉乾代電」(民國35年4月8 日),〈臺籍人士請求協助〉,《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 020-110400-0001。
外交部,民國35年11月1日收《案名:在外臺僑國籍問題》。
「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呈文」(民國 34 年 12 月 21 日),〈暹羅迫害華僑〉,《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 172-1/0656。
「暹羅華僑六屬臨時聯合辦事處主席熊均靈關於暹羅之報告」(民國 34 年 12 月 30 日), 「海外部駐越南辦事處主任邢森洲電」(民國 34 年 10 月 16 日),〈暹羅迫害華僑〉,《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 172-1/0656。
「臺籍人民以恢復中國國籍應要求釋放發還財產」(民國35年2月18 日),〈暹羅(泰國)境內臺胞之處置〉,《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020-010412-0001。
「為呈後處理暹羅過去助敵之臺籍人民由」(民國35年2月18 日),〈暹羅(泰國)境內臺胞之處置〉,《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020-010412-0001。
「為略請轉陳英國政府令東南亞盟軍總部將拘禁暹境之臺灣人送返由」(民國35年3月12 日),〈暹羅(泰國)境內臺胞之處置〉,《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020-010412-0001。
「為旅暹臺僑代表陳大欉電請交涉釋放被拘臺僑一案轉請查照辦理見復由」(民國35年4月4 日),〈臺籍人士請求協助〉,《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 020-110400-0001。
「呈為懇請營救旅暹臺僑恢復自由事」(民國35年4月4 日),〈臺籍人士請求協助〉,《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 020-110400-0001。
「No. F 10367/2027/23」(民國35年7月24 日),〈臺籍人士請求協助〉,《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 020-110400-0001。
「抄曼谷孫總領事呈覆辦理釋放臺僑業經過情形電」(民國 36年 4 月 10 日),〈臺籍人士請求協助〉,《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檔號 020-110400-0001。
臺灣省參議會(1952-07-26)。[臺北市王雲龍在泰國被查封之財產暨被日凍結之財產向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提出請願轉呈外交部向泰國政府交涉發還並將日人在臺私人財產出售抵償發還之相關函件資料。]。《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7/22/db.html(2021/01/07擷取)。
口述歷史訪問記錄資料(按地點、訪問先後排列,以下均由謝濬澤訪問、記錄)
臺北大稻埕
葉春財,1929年生,臺北,2016年10月21日訪問。
王國忠,1935年生,臺北,2017年7月8日訪問。
(二)已刊史料
《明史》
《明實錄》
《高麗史》
《熱蘭遮城日誌》
《明清史料》
《清世祖實錄》
《清聖祖實錄》
《華夷變態》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民國廈門市志》
《馬關條約》
《臺灣及澎湖列島住民退去條規》
《中英江寧條約》
《臺灣日日新報》
《日本外交文書》
《大清一統志》
《清稗類鈔》
《潮嘉風月》
《臺湾産業調査録》。臺北:臺湾総督府民政局殖産部,1896。
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Macmillan & Company, 1903.
John Crawfurd,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governor-general of India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 Cochin China;exhibiting a view of the actual state of those kingdoms.London, H. Colbum and R. Bentley,1830

〈Eel with Matetelote Souce〉,《臺灣司廚士協會會報》。臺北:臺灣司廚士協會本部,1935年2月8日,頁13。
〈外國碎米の用途及需給に關する調查の件〉,《臺灣商工月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15.09.25,頁39-40。
〈季節向お料理 暖い春の料理〉,《臺灣藝術新報》。臺北:臺灣藝術新報社,1939年4月10日,頁70。
〈南洋の香料(一)〉,《臺灣商工月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8年5月25日,頁7。
〈家庭の御料理〉,《臺灣藝術新報》。臺北:臺灣藝術新報社,1939年5月1日,頁70。
大蔵省,《大日本外国貿易年表》明治38年。東京:大蔵省,1912。
天田六郎,《現地に視るタイ國華僑》。東京市:南洋協會,1939。
日本商工会議所,《支那南洋に於ける最近日貨排斥の経過並に影響》。東京:日本商工会議所,1929。
东京审判文献丛刊委员会编,《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 第16卷。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臺湾銀行編,《臺湾銀行四十年誌》。東京:臺灣銀行,1939。
外務省,《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下巻。東京:原書房,1965。
安原龜次,《暹羅國的稻作及精米業》。臺北:南洋協会臺湾支部,1919。
図南商会編,《暹羅王国》。東京:経済雑誌社,1897。
杉本良,《專賣制度前の臺灣の酒》。東京:杉本良,1932。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部,《大東亞戰爭開戰經緯》。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
南満州鉄道株式会社,《タイ國に於ける華僑》。東京:満鉄東亜経済調査局,1939。
姜辰英,《中外地舆圖說集成》。上海:順成書局,1894。
泰國臺灣會館,《泰國臺灣會館輝煌60年》 。曼谷:泰國臺灣會館,2008。
淺香貞次郎,《臺灣海運史》。臺北:社團法人臺灣海務協會,1941。
清水孫秉、鈴木謙則,《臺灣銀行暹羅及南洋出張報告概要》。1918。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黒谷了太郎,《宮尾舜治伝》。東京,吉岡荒造,1939。
傅吾康編,《泰國華文銘刻彙編》。臺北:新文豐,1998。
満鉄東亜経済調査局,《シャム》東京:東亜経済調査局,1938。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楊建成主編,《泰國的華僑》。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6。
楊建成主編,《泰國的華僑》。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硏究所出版 ,1986
臺湾拓殖株式会社,《支那事変と華僑》。臺北:臺湾拓殖調査課,1939。
臺湾総督府税関編,《臺湾貿易概覧》。臺北:臺湾総督府税関,1913。
臺灣拓植株式會社,《臺灣拓植株式會社事業概觀》。臺北:臺灣拓植株式會社,1940。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調查課,《本島人の南洋移民事情》。臺北: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調査課,1940。
臺灣商工會議所《第三回盤谷臺灣物產見本市報告》。臺北市 : 臺灣商工會議所,194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商事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4。
臺灣銀行調查課,《タイ國最近ノ事情ト當行盤谷再開問題》。1939。
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臺灣茶業ノ現在及改善策》。臺北: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查課,1917。
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査課,《南洋輸出包種茶并ニ同為替買付事情調査書 : 臺北本店調査ニ依ル》。臺北:臺灣銀行總務部調査課,1912。
臺灣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答申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35。
臺灣總督府外事部,《支那事變大東亞戰爭ニ伴フ對南方施策狀況》。臺北:臺灣總督府外事部,1943。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臺灣總督府通信事業綜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1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茶業一班》。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23。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大正六年臺灣貿易概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稅務課,1919。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臺灣貿易四十年表》1896-1935。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稅務課,1936。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臺灣對南支、南洋貿易表》。昭和10、11、12、13、14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南支南洋の水產》。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5。
臺灣總督府稅關,《臺灣對中華民國、香港及南洋貿易一覽》。昭和6、7年。
臺灣總督府稅關,《臺灣對中華民國、滿洲國、香港及南洋貿易一覽》。昭和7、8、9年。
臺灣總督府編纂,《臺灣外國貿易年表》1901-1939。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稅務課,1902-194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 領臺以後の治安狀況》。東京:風林書房復刻,1938。
德富蘇峰,《大日本膨脹論》。東京:民友社,1894。
樋口弘、川合義雄,《南洋に於ける日本の投資と貿易》。東京:味燈書屋,1941。
暹羅協會,《暹羅協會々報》。東京:暹羅協會 ,1935~1944。
藤本鐵治,〈臺灣酒の研究一斑〉,《財海》。臺北:臺灣財務研究會,1907年9月5日,頁26-27。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 第二巻》。東京:勁草書房,1965。
二、專書
(一)中、日文
遠藤正敬,《近代日本の植民地統治における国籍と戸籍―満洲・朝鮮・臺湾―》。東京:明石書店,2010。
河原林直人,《近代アジアと臺湾;臺湾茶業の歴史的展開》。東京:世界思想社,2003。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4。
原不二夫編,《東南アジア華僑と中国 : 中国帰属意識から華人意識へ》。東京: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93。
高橋龜吉、森垣淑,《昭和金融恐慌史》。東京:講談社文庫,1993。
山岡由佳(許紫芬),《長崎華商の經營史的研究—近代中國商人の經營と帳簿》。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5。
杉原薰,《アジア間貿易の形成と構造》。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
杉原薰,《アジア間貿易の形成と構造》。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6。
村上衛,《海の近代中国》。名古屋:名古屋大學,2013。
中村孝志,《日本の南方関与と臺湾》。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
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 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David K. Wyatt著,郭繼光譯,《泰國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Shane Strate著,譚天譯,《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新北:聯經,2019。
Sven Beckert著,林添貴譯,《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7。
卞鳳奎,《日據時期臺灣籍民在大陸及東南亞活動之研究(1895-1945)》。安徽:黃山書社,2007。
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孔復禮(Philip Kuhn),《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臺北:臺灣商務,2019。
巴素(Victor Purcell)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臺北:正中書局,1966。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王泰升、阿部由理香、吳俊瑩,《臺灣人的國籍初體驗—日治臺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臺北:五南,2015。
王瑞閔,《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臺北:麥浩斯出版,2019。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王賡武,《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1998。
王賡武,《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1998。
王學新,《日據時期籍民與南進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
包樂史(Leonard Blusse)著;賴鈺勻、彭昉譯,《看得見的城市:東亞三商港的盛衰浮沈錄》。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北岡伸一,《日本政治史:以外交與權力的雙重視角,解讀從幕府到冷戰的關鍵時刻》。臺北:麥田出版社,2018。
古鴻廷、庄國土等著,《當代華商經貿網絡 : 臺商暨東南亞華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5年。
市川信愛、戴一峰主編,《近代旅日華僑與東亞沿海地區交易圈--長崎華商”泰益號”文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石井米雄,《タイ国》。東京:創文社,1975。
任貴祥,《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帆刈浩之,《越境する身体の社会史》。風響社,2015。
庄國土,《东亚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和一体化》。廈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庄國土,《當代華商網路與華人移民:起源、興起與發展》。臺北:稻香出版社,2005。
朱振明,《泰國: 獨特的君主立憲制國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1。
朱德蘭,《長崎華商の貿易史的研究》。東京:芙蓉書房出版,1997。
吳松弟主編,《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在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李盈慧,《抗日與附日──華僑、國民政府、汪政權》。臺北:水牛出版社,2003。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1990。
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的研究》。東京:南亞文化研究所,1926。
林玉茹,《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
林玉茹,《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1937-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林玉茹,《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1895-189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6。
林玉茹編,《尺素頻通:晚清寧波與泉州、臺灣之間的貿易文書》。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林忠強、陳慶地、庄國土、聶德寧主編,《東南亞的福建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
張守真、楊玉姿,《陳中和新傳》。高雄:麗文,2014。
張炎憲編,《王添灯紀念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6。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2000。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期臺閩關係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許紫芬,《近代中國商人的經營與帳簿:長崎華商經營史的研究》。臺北:遠流出版社,2015。
許賢瑤,《臺灣包種茶論集》。臺北:學樂書局,2005。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2005。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陳國賁,《華商:族裔資源與商業謀略》。香港:中華書局,2010。
陳慈玉,《生津解渴-中國茶葉的全球化》。臺北:三民書局,2008。
陳慈玉,《近代中國茶葉之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陳慈玉,《臺北縣茶業發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陳鴻瑜,《柬埔寨史》。臺北:獨立作家,2019。
陳鴻瑜,《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2015。
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廣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華僑崇聖大學泰中研究中心編,《泰國華僑華人史》第一輯。曼谷:華僑崇聖大學泰中研究中心,2003。
華僑崇聖大學泰中研究中心編,《泰國華僑華人史》第二輯。曼谷:華僑崇聖大學泰中研究中心,2004。
黃俊凌,《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臺湾籍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黃紹恆,《臺灣經濟史中的臺灣總督府》。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楊建成編,《三十年代南洋華僑經營策略之剖析》。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4。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
詹姆斯麥克萊恩(James L. McClain),《日本史:1600-2000從德川幕府到平成年代》。新北:遠足文化,2017。
廖赤陽,《長崎華商と東アジア交易網の形成》。東京:汲古書院,2000。
廖赤陽編,《錯綜於市場、社會與國家之間:東亞口岸城市的華商與亞洲區域網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08。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劉蜀永,《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2016。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2007。
蕭明禮,《「海運興國」與「航運救國」:日本對華之航運競爭(1914-1945)》。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蕭新煌、龔宜君,《東南亞臺商與華人之商業網絡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1998。
戴寶村,《近代臺灣海運發展 : 戎克船到長榮巨舶》。臺北:玉山社,2000。
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2月。
濱下武志,《華僑‧華人と中華網-移民‧交易‧送金ネットワークの構造と展開》。岩波書店,2013。
濱下武志著,王玉茹、趙勁松、張瑋譯,《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9。
顏清湟,《海外華人的傳統與現代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0。
懷亞特(David K. Wyatt),《泰國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龔宜君,《東南亞華人經濟成就與跨國商業網絡初探》。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1997。
(二)英文
Charles F. Keyes, Thailand, Buddhist Kingdom as Modern Nation-state, Westview Press, Boulder and London, 1987.
Charles Goodhart, The Evolution of Central Banks, Cambridge: MIT Press, 1988.
Edward A. Alpers, The Indian Ocean in World History,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edition November 29, 2013.
Frederick A. Prager, Economic Change in Thailand, 1850-1970. New York: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G. William Skinner,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an analytical histo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57 .
Huei-Ying Kuo, Networks beyond Empires Chinese Busines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Hong Kong-Singapore Corridor, 1914-1941,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14.
James C. Ingram, Economic change in Thailand since 18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Jennifer Wayne Cushman, Fields from the Sea: Chinese Junk Trade with Siam during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s at Cornell University, New York,1993
Kenneth Perry Landon, The Chinese in Thailand, New York : Secretariat,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41.
Kennon Brezeale, Yoneo Ishii, Charnvit Kasetsiri, From Japan to Arabia: Ayutthaya's maritime relations with Asia, Bangkok: Toyota Thailand Foundation.
Leonard Blusse, 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American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icole Woolsey Biggart, Marco Orrú, Gary G. Hamilton ,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East Asian Capitalis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6, 426 с.
Viraphol, Sarasin Tribute and Profit: Sino-Siamese Trade, 1652-185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Weichung Cheng, 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 365 pages, Leiden, The Nederlands: Koninklijke Brill NV, 2013.
三、期刊論文
(一)中、日文
横井香織,〈井上雅二と南洋協会の南進要員育成事業〉,《社会システム研究》16號。京都:立命館大学社会システム研究所,2008,頁75-100。
河原林直人,〈東洋協会における南洋への関心について -1910年代を中心に-〉,《名古屋学院大学 DP》77。名古屋:名古屋学院大学,2008年。
河原林直人,〈南洋協会という鏡 -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南進」を巡る「同床異夢」-〉,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人文學報》(91) 。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4年。
河西晃祐,〈外務省と南洋協会の連携にみる1930年代南方進出政策の一断面――「南洋商業実習生制度」の分析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経済》第44巻(第2号) 。千葉:アジア経済研究所,2003年,頁 40-60。
河西晃祐,〈南洋協会と大正期「南進」の展開〉,《紀尾井史学》18号。東京:上智大学大学院史学専攻院生会,1998年,頁39-53。
吉川利治,〈「暹羅国蚕業顧問技師」: 明治期の東南アジア技術援助〉,《東南アジア研究》18巻3号。京都:京都大学東南アジア研究所,1980,頁361-386。
久末亮一,〈「華南銀行」の創設——臺湾銀行の南進における「大華僑銀行」案の形成と結実:1912-1919——〉,《アジア経済》第51巻第7号。千葉:アジア経済研究所,2010。
玉置充子,〈臺湾人の東南アジア進出の歴史的展開 ―1930~40年代のタイを中心に―〉,《拓殖大学臺湾研究》第3號。東京:拓殖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附属臺湾研究センター,2019),頁27-53。
圭志白鳥,〈産業革命期の横浜正金銀行 ─中国大陸におけるビジネスの拡大と組織的経営管理体制の成立─〉,《地方金融史研究》51。全国地方銀行協会,2020.6,頁1-23。
清水元,〈大正初期における「南進論」の一考察〉,《アジア研究》30卷1號。東京:アジア政經學會,1983,頁3-9。
川島真,〈装置としての「臺湾」と日本人の外縁--在暹「臺湾人」国籍問題〉,《日本臺湾学会報》創刊号。東京:日本臺湾学会,1999年,頁39-53。
川辺純子,〈戦前タイにおける日本商社の活動--三井物産バンコク支店の事例〉,《城西大学経営紀要》第4號。埼玉:城西大学経営学部,2008,頁1-21。
村嶋英治著、姜元武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泰同盟及泰国华侨〉,《アジア太平洋討究》第7號。東京:早稲田大學,2004,頁27-60。
大庭脩著,戚印平等譯,〈江戶時代前期來行的中國商船〉,《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附錄。杭州:杭州大學,1998年3月,頁19-23。
谷ヶ城秀吉,〈戦時経済下における国策会社の企業行動―臺湾拓殖の華南占領地経営を事例に―〉,《東アジア近代史》第10。東京:東アジア近代史学会,2007年3月,頁103-127。
中村栄孝,〈大君外交の国際認識 -華夷秩序のなかの日本-〉,《国際政治》1974 巻 51 号。東京:日本国際政治学会,1974年,頁1-24。
藤田賀久,〈近代日本のグローバリスト井上雅二――その人物像を中心に〉,《多摩大学紀要》16号。東京:多摩大学,2014年3月,頁29-42。
堀和生,〈日本帝國の膨脹と植民地工業化—東アジア國際關係—〉,《一九三〇年代のアジア國際秩序》。廣島:溪水社,2001,頁108-109。
矢野暢,〈大正期「南進論」の特質〉,《東南アジア研究》16(1)。京都:京都大学東南亞研究所,1978-06,頁5-31。
吳密察,〈一九○五年廈門林維源銀行設立計畫及其相關問題〉,《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淡江大學,1993。
毕硕本,〈清代华南地区低温灾害与旱涝灾害的相关性分析〉,《热带气象学报》06期。廣州: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2018,頁741-742。
陈孔立,〈清代前期福建平民偷渡臺湾〉,《臺湾研究集刊》第4期。廈門:厦门大学臺湾研究院,2001,19頁。
黃素芳,〈17-19世紀中葉暹羅對外貿易中的華人〉,《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2007年6月,頁66-74。
黃富三,〈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 (1630-1895)〉《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3-36。
王元林、劉強,〈清一口通商時期中暹貿易中的潮州籍華僑〉,《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5期。廣州: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04,頁71-75。
王元林、劉強,〈清前中期潮州對外貿易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汕頭:汕頭大學,2005,頁81-85。
王俊昌,〈日治時期臺灣的水產輸出入貿易(1901-1940)〉,《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港市‧商貿‧移民‧文化傳播》。基隆: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2008,頁300-317。
王蒼柏,〈华人网络的再认识: 一个空间的视角〉《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第二期。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学会,2006,頁22-30。
王泰升,〈日本統治下臺灣人關於國籍的法律經驗:以臺灣與中國之間跨界的人口流動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年9月,頁43-123。
王綿長,〈泰國華商:開創南北行及其對香港轉口貿易的貢獻〉,《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汕頭:汕頭大學,2003,頁80。
翁佳音,〈十七世紀東亞大海商亨萬 (Hambuan) 事蹟初考〉,《故宮學術季刊》22(4)。臺北:故宮博物院,頁83-101。
黄明焕、周聿峨,〈东南亚华侨与抗日运动〉《湖北社会科学》第9期。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2005年,頁92-94。
郭慧英,〈介於閩南人與日本籍民之間:日本南進政策裡的臺灣人(1912-1941)〉,《海外華人研究》第8期。金門:金門大學,2013年11月,頁25-80。
宮田敏之,〈戦前期タイ米経済の発展〉,收於加納啟良責任編集,《植民地経済の 繁栄と凋落》。東京:岩波書店,2001,頁 169-194。
許世融,〈1928年中國的排日運動及其對臺、中貿易的影響〉,《臺灣文獻》第62卷第3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1,頁56-92。
許世融,〈戰時體制下的兩岸貿易(1941-1945)〉,《國史館館刊》25期。臺北:國史館,2010.9,頁73-113。
許雪姬,〈1937-1947年在上海的臺灣人〉,《臺灣學研究》13期。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2,頁1-32。
許雪姬,〈1937年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桃園:長庚大學,2008,頁33-84。
許雪姬,〈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高等官:以大同學院的畢業生為例〉,《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頁95-150。
許雪姬,〈是勤王還是叛國–「滿洲國」外交部總長謝介石一生及其認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7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頁57-117。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4,頁1-75。
許雪姬,〈臺灣中華總會館成立前的“臺灣華僑”,1895~1957〉,《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期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P99 - 129。
許肇琳,〈泰國華人社區的變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5年第1期。廣州: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1995,頁46-57。
古慧雯,〈十七世紀荷日貿易中臺灣所扮演的角色〉,《經濟論文叢刊》46卷2期。臺北:臺大經濟學系,2018,頁209-234。
古慧雯,〈十七世紀荷日貿易中臺灣所扮演的角色〉,《經濟論文叢刊》46卷2期。臺北:臺大經濟學系,2018,頁209-234。
後藤乾一,〈東條英機と「南方共榮圈」〉,《帝國という幻想—「大東亞共榮圈」の思想と現實》。東京:青木書店,1998,頁254-255。
後藤乾一,〈臺灣與東南亞(1930~1945)〉《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1997,頁69-83。
謝培屏,〈戰後暹羅對華人的移民政策(1945-1949年)〉《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三期。臺北:國史館,2007年9月,頁155-207。
謝濬澤,〈二十世紀初臺灣與福建商人間的國籍選擇與商業糾紛:以林謀昌案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2期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頁105-106。
朱德蘭,〈清康熙雍正年間臺灣船航日貿易之研究〉,《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研究組,1986年11月,頁421-451。
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中國船海上貿易之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2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105-161。
朱德蘭,〈長崎華商泰益號與臺南地區商號之貿易活動(1901-1938)〉,海洋史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海洋史研究叢書1《港口城市與貿易網絡》。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2,頁291-338。
朱德蘭,〈日治時期臺灣的中藥材貿易〉,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籌備處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籌備處,1999,頁233-268。
朱德蘭,〈日據時期長崎華商泰益號與基隆批發行之間的貿易〉,張彬村、劉石吉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5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頁427-465。
朱德蘭,〈日據時期臺灣與長崎之間的貿易-以海產品雜貨貿易為例-〉,賴澤涵、于子橋主編編,《臺灣與四鄰論文集》。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頁17-30。
朱德蘭,〈明鄭時期臺灣海商經營日暹貿易之研究:以胡秋官、藍澤兩艘商船為例〉,《東海學報》第28卷。臺中:東海大學,1987,頁91-97。
朱德蘭,〈臺灣與日本之間米與海產品的交換:長崎華商泰益號的跨越海洋網絡(1901~1910)〉,朱德蘭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跨越海洋的交換》。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193-244。
鍾淑敏,〈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臺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1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3,頁169-221。
鍾淑敏,〈日治時期南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收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8,頁2063-2090。
鍾淑敏,〈日治時期臺灣人在廈門的活動及其相關問題〉,收於《走向近代》。臺北:東華書局,2004,頁399-452。
鍾淑敏,〈明治末期臺灣總督府の對岸經營──「三五公司」を中心に〉,《臺灣史研究》14號。大阪:臺灣史研究會,1997,頁32-42。
鍾淑敏,〈戰前臺灣人英屬北婆羅洲移民史〉,《臺灣史研究》第22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頁25-80。
鍾淑敏,〈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海南島事業之研究〉,《臺灣史研究》第12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5,頁73-114。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南支南洋」政策之研究──以情報體系為中心〉,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頁695-733。臺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1999。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4,頁180。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與鴉片問題〉,收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整理組編,《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頁223-254。
鍾淑敏,〈英商三美路商會(Samuel Samuel & Co., Ltd.)與日治前期臺灣的產業發展〉,《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頁97-143。
森田明,〈臺灣開發勢力的諸前提:福建晉江的施氏家族〉,《臺灣風物》36(1),臺北:臺灣風物,1986年3月。
辛德蘭,〈長崎華商泰益號與臺南地區商號的貿易活動(1901-1938)〉《港口城市與貿易網絡》。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2012年,頁291-293。
石嘉,〈济南惨案与南洋华侨的反日运动〉,《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南京: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2016,頁234-243。
石萬壽,〈臺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私修臺南市志稿經濟篇〉,《臺灣文獻》31卷第4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80年12月。
曾令毅,〈殖民地臺灣在日本帝國航空圈的位置與意義:以民航發展為例〉,《臺灣文獻》63:3。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 年 9 月,頁42-90。
曾齡儀,〈亦敵亦友:二十世紀初期汕頭臺灣商人與日本殖民者、潮汕商人的合作與競爭〉,《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頁77-112。
宋志勇,〈明治維新與日本近代外交體制的形成〉,《日本問題研究》32(4)。保定:河北大學,2018,頁43-45。
曹永和,〈有關日本長崎華商泰益號文書與臺灣商界的關係〉,《史聯》13,1988。
戴文鋒,〈臺南三山國王廟創建年代考論〉,《思與言》43:2期。臺北:思與言雜誌社,2002,頁179-224。
戴國煇,〈日本植民地支配與臺灣籍民〉,《臺灣近現代史研究》創刊號。東京,1980 年。
張偉然,〈1933年暹罗华侨教育危机考察〉,《传承》第10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8 年,頁90-91。
張家銘,〈農產品外貿與城鎮繁興──以清末臺灣北部地區的發展為例〉,《東海歷史學報》7。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1985,頁169-187。
張秀蓉,〈以潮州會館為例析論清代的會館與商業活動〉,《白沙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共同學科,2002,頁271。
陳荊和,〈清初華舶之長崎貿易及日南航運〉,《南洋學報》第 13 卷第 1 輯。新加坡:南洋學會,1958 年, 頁1-57。
陳香,〈清代臺灣供輸福建的兵糧與眷穀〉,《食貨》1:6,1971。
陳小冲,〈抗战时期的臺湾籍民问题〉,《臺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1期。
陳來幸,〈通过中华总商会网络论日本大正时期的阪神华侨与中日关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第四期。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学会,2000,頁55-64。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經營臺灣鹿皮出口貿易的緣起〉,《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頁1-48。
鄭維中,〈施琅「臺灣歸還荷蘭」密議〉,《臺灣文獻》第61卷第3期。南投:臺灣文獻館,2010,頁35-74。
鄭瑞明,〈清領初期的臺日貿易關係( 1684 -1722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2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4,頁43-87。
湯熙勇,〈脫離困境:戰後初期海南島之臺灣人的返臺〉,《臺灣史研究》。第12卷第2期,2005,頁167-208。
湯熙勇,〈恢復國籍的爭議:戰後旅外臺灣人的復籍問題(1945- 1947)〉,《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2期,2005,頁393-437。
湯熙勇,〈公平對待與秩序維持之間:日本東京澀谷事件與臺灣人的審判(1946-47)〉,《亞太研究論壇(Asia-Pacific Forum)》。第35期,2007,頁1-35。
湯熙勇,〈日本長崎華商「泰益號」與臺北商界的貿易關係初探〉(《臺北文獻》88,1989)。
湯熙勇,〈被忽略的記憶與歷史-----20世紀中期前臺灣人的東南亞經驗與記憶〉,發表於「The Third Asia Forum for Ethn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2009-11-13 ~ 2009-11-15。
湯熙勇,〈烽火後的同鄉情:戰後東亞臺灣同鄉會的成立、轉變與角色(1945-48)〉,《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1期,2007,頁1-49。
湯熙勇,〈臺灣人在東南亞(1945- 1953): 集中營、審判及遣返〉,發表於第三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國際研討會,新加坡:新加坡大學等,2005。
任貴祥,〈泰国侨领蚁光炎抗日救国史事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 期,頁234-247。
方豪,〈臺灣行郊研究導言與臺北之「郊」〉,《東方雜誌》5卷第12期,1972年,頁258-272。
楊國楨,〈十七世紀海峽兩岸貿易的大商人—商人Hambuan文書試探〉,《中國史研究》第2期,頁145-172。
葉濤,〈日據臺時期閩臺貿易略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1期。
李宇平,〈1930年代初期東亞區域經濟重心的變化:日本擴張輸出與中國經濟蕭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頁57-116。
李盈慧,〈是敵?是友?--太平洋戰爭前後東南亞的臺灣人與華人〉,《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與東亞-慶祝王賡武教授八秩晉一華誕專集》下冊。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2011年5月,頁551-570。
李盈慧,〈汪政權、重慶國民黨在泰國僑社的爭奪戰〉,發表於日本北海道札幌,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費、基盤研究B「植民地臺灣をめぐる中國ナショナリズム、日本の汎アジア主義、臺灣ナショナリズム」主辦的「國際シンポジウム「植民地臺灣をめぐる日本、中國、南洋--帝國、アイデンテイテイ、ネットウーク--」」,2005/09/02~04。
李金明,〈清代前期中國與東南亞的大米貿易〉,《南洋問題研究》4期。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1990年,頁98。
李金明,〈清代前期廈門与東南亞的貿易〉,《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廈門:廈門大學,1996,48-50頁。
李道緝,〈近代海外華人國家認同的塑造:以中暹建交談判為例(1869-1937)〉,《政大史粹》創刊號。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頁35-51。
李道緝,〈泰國華僑陳守明與抗日戰爭〉海峽兩岸”華僑與抗日戰爭”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國檔案出版社),頁277-287。
李佩蓁,〈臺灣糖業鉅子陳北學〉,《國史研究通訊》第二期,2012年6月,頁44-49。
劉益昌,〈臺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的分布與互動關係〉,《平埔研究論文集》。199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
劉進慶,〈清末臺灣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其特點〉(《臺灣學術研究會誌》1,1986)。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恢復武官制的背景──日本帝國「南進」政策的變本加厲〉,《成大歷史學報》(22,1996)。
林偉盛,〈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頁181-218。
林偉盛,〈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頁181-218。
林玉茹,〈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臺北:臺大歷史學系,2004,頁315-363。
林玉茹,〈進口導向:十九世紀臺灣海產生產與消費〉,《臺灣史研究》第25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頁39-100。
林玉茹,〈政治、族群與貿易:十八世紀海商團體郊在臺灣的出現〉,《國史館館刊》第62期(新北:國史館,2019),1-51頁。
林玉茹,〈日據時期臺灣的稅關資料及其運用〉,《國家航海》第3期。上海: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2016,頁82-122。
林玉茹,〈由私口到小口 : 晚清臺灣地域性港口對外貿易的開放〉,《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年),頁135-167。
林玉茹,〈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9-11頁。
林秀鳳,〈清代臺灣供輸福建的兵糧與眷穀〉(《反攻》453,1987)。
林真,〈抗战时期福建的臺湾籍民问题〉,《臺湾研究集刊》。1994年第2期。
林文凱,〈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第22卷第2期。臺北:新史學,2011,頁215-252。
林文凱,〈再論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年,頁99-133。
林滿紅,〈1930年代臺湾のアジア域内における貿易と移民〉,岩波書店編,《岩波講座 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5月,頁151-172。
林滿紅,〈「大中華經濟圈」概念之一省思──日治時期臺商之島外經貿經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9期,1998年6月,頁47-101。
林滿紅,〈日本南進政策的馬前卒:日治時期台商的東南亞經貿活動〉,《第二屆中國商業史會議—歷史轉折期中的中國商人》。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8年7月2-3日。
林滿紅,〈印尼華商、臺商與日本政府之間:臺茶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拓展(1895-1919)〉,湯熙勇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3月,頁585-636。
林滿紅,〈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卷4第2期,1994年,頁173-193。
林滿紅,〈大東亜共栄圏:臺湾人と臺湾資金の新たな境界〉,中村哲編,《1930年代の東アジア経済:東アジア資本主義形成史Ⅱ》。東京:日本評論社,2006年2月,頁41-74。
林滿紅,〈日本政府與臺灣籍民的東南亞投資,1895-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頁1-56。
林滿紅,〈日臺経済関係における臺湾人商人、華商、日本政府(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貴志俊彦編,《変容する国際社会と「外国人」問題― 一九世紀-二〇世紀の日本・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10年,頁59-82。
林滿紅,〈臺灣資本與兩岸經貿關係──臺商拓展外貿經驗之一重要篇章〉,宋光宇編,《臺灣經驗──歷史經濟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頁67-139。
林濟,〈近代潮商的汕-香-暹-叻國際貿易与商人組織〉,《近代史学刊》2006年第0期。北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頁39-40。
卞鳳奎,〈20 世紀前半タイ国における臺湾籍民の活動〉《南島史學》第60號。沖繩:南島史學會,2002/11,頁19-37。
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南進支援-以潮汕鐵路的發展為例〉,《輔仁歷史學報》28期。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12,頁 233-269。
蔡淵洯,〈清代臺灣行郊的發展與地方權力結構之變遷〉,《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4期,頁141-160,1986。
薛化元,〈開港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社會變遷的探討(1860:1895)〉(《臺灣風物》33:4,1983)。
邱馨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訊息貨物」與區域性思維──以 1637 年臺灣轉口貿易為例的分析〉,《文史臺灣學報》5期。臺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12,頁9-35。
邱馨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訊息貨物」與區域性思維──以 1637 年臺灣轉口貿易為例的分析〉,《文史臺灣學報》5期。臺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12,頁9-35。
詹冠群,〈论日据时期在闽的臺湾籍民若干问题〉,《臺湾研究》。2004年第1期。
(二)英文
Ingram, James C. 1964 “Thailand’s Rice Trad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C. D. Cowan, 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in Economic 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pp. 102-126.
Kuo, Huei-Ying, “Rescuing Businesses through Transnationalism: Embedded Chinese Enterprise and Nationalist Activities in Singapore in the 1930s”, Enterprise & Society, Volume 7, Number 1, March 2006, pp. 98-127.
Kwee Hui Kian, "Chinese Economic Dominance in Southeast Asia: A Longue Dure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55, 1. 2013: 5-34
L. O. F. Lee, “On the Margins of the Chinese Discourse: Some Personal Thoughts on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Periphery”, Daedalus ( Spring) , 120 ( 2) , 1991, pp. 207- 226, 215.
L.M. Douw (2013). “Reorganizing the Taiwan Jimin and the Taiwan Huaqiao in South China, 1937-1945: a global history approach”. 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8, 83-116.
Leonard Blusse, “No Boats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30, No. 1 (Feb., 1996), pp. 69.
Lin yu-ju,“Trade, Public Affairs and the Formation of 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Taiwa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ERCHANT COMMUNITIES IN ASIA, 1600–1980, PICKERING & CHATTO,2014,pp11-28.
Manarungsan, Sompop “Demographic Development and Rice Production in Thailand in the Nineteen Century.” In Akira Hayami and Yoshihiro Tsubouchi, eds.,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Development in Rice Producing Societies: Some Aspects of East Asian Economic History (1500-1900), Leuven, Belgium: Leuven University Press,1990.pp. 89-101.
Miyata, Toshiyuki 2006 “Tan Kim Ching and Siam ‘Garden rice’: The Rice Trade Between Siam and Sinapore in the Late Nineteen Century.” In A. J. H. Latham and Heita Kawakatsu, eds., Intra-Asian Trade and the World Market, . London: Routledge. pp. 114-132
四、碩博士論文
Lin-Yi Tseng, “A Cross-boundary People: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Social Networks, and Travel Writings of Japanese and Taiwanese Sekimin in the Shantou Treaty Port (1895-1937)”,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raduate Center,2014.
毛立坤,〈晚清時期香港對中國的轉口貿易(1860-1911)〉。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
王蒼柏,〈東亞現代化視野中的華人經濟網絡—以泰國為例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8)。
田渝,〈16至19世紀中葉亞洲貿易網絡下的中暹雙軌貿易〉。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吳靜玲,〈新加坡潮商在“汕-香-暹-叻” 贸易网络中的角色(1860s-1970s)〉。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
吳龍雲,〈14-19 世紀暹羅華人的經貿發展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勁樺,〈土洋大戰:清代開港後臺灣的紡織品貿易〉。臺北:政大臺史所,2010。
李道緝,〈泰國華人國家認同問題(1910-1945)〉。臺北:政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林孟欣,〈臺灣總督府對岸政策之一環──福大公司對閩粵的經營侵略〉。臺南:成大歷史所,1994。
林思敏,〈近代日本の南進政策—臺灣總督府を中心に—〉。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大學院地域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5年。
陈丽,〈清代后期汕头的对外贸易(1860-1911)〉。廣州:暨南大学碩士論文,2005。
張雅玲,〈二戰時日本南進政策下臺灣與東南亞之關係〉。臺北:淡江大學,2015。
許世融,〈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許雅玲,〈清代臺灣與寧波的貿易(1684-1895)〉。臺北:政大臺史所,2013。
陳美蓉,〈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1898-1906)──以經濟面為中心的探討〉。政大歷史所,1994。
彭思齊,〈晚清閩省英籍華民管轄權交涉(1842-1911)〉。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
黃素芳,〈贸易与移民——清代中国人移民暹罗历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黃頌文,〈清季臺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崛起(1850-1870)〉。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12。
黃懷賢,〈臺灣傳統商業團體臺南三郊的轉變(1760-1940)〉。臺北,政大臺史所,2011。
黑崎淳一,〈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與南支南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2 。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7。
蔡昇璋,〈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2008。
鄧建光,〈二戰前新馬華商及其經貿網絡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1997。
關恆安,〈「廣如薪,色絕勝」- 14-17世紀暹羅蘇木在東亞海域貿易網絡中的影響〉。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