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文化統戰對臺灣民眾的敵情認知之研究-以民間信仰赴陸進香活動為例
作者:林冠萍
作者(外文):LIN, KUAN-PING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亞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文化統戰文化認同敵情認知民間信仰Cultural United Front Work (UFW)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Enmity CognitionPopular Relig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兩岸關係隨著軍事對峙轉向和平交流後,開啟兩岸密切及熱絡的往來,包括經濟、文化、宗教等交流,不過中共始終透過其慣用的兩手策略,一方面運用軍機繞臺、武力恫嚇、打壓我國際地位等方式,施壓我國政府,另一方面則運用頒布惠臺措施釋放利多方式,拉攏臺灣民心,分化我國社會,達成其統戰目的。
本研究探討中共對赴陸進香之臺灣民眾進行文化統戰,藉此強化民眾對於中華文化認同下,建構兩岸一家親、同根同源、血緣關係之連結,以降低民眾對中共之敵情認知;有鑑於此,本文以文化認同觀點出發,採用深度訪談法,探討實際赴陸進香民眾的認同及認知,研究結果發現中共文化統戰對改變臺灣民眾的敵情認知有限,但仍有其影響。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military confrontation to peaceful exchanges, many restrictions concerning exchanges with China have been lifted, including econom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exchanges. However, the Xi Jinping administration has maintained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of “two-handed strategy,” involving an oscillating pattern of military coercion and peaceful offence. Coercive strategy relies on the threat of force, such as military aircrafts incursions into Taiwan’s ADIZ and political suppression on Taiwan's international status. Peaceful offense, such as China implements measures to benefit Taiwan compatriots, which appeals to build goodwill and divide up Taiwan for eventual national reunification.
This current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s of the China’s cultural united front work on the enmity cognition mediating by the role of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The study argues that 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would strengthen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by building historical connections (e.g., the two sides of Strait are one family, the same root, and the blood relationship), which leads to lower enmity cognition toward the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dentity, the study us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identity and cognition among those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in preliminary activities to Chin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China’s cultural united front work did influence Taiwanese’s enmity cognition although the impacts are rather small.
壹、中文部分
專書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共中央統戰部,2016。《黨政幹部統一戰線知識讀本》。北京:華文出版社。
毛澤東,1966。《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66。《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向志進,1992。《中共統戰研究》。臺北市:蘇俄問題研究雜誌社。
朱光磊主編,2016。《中國政府與政治》。新北市:揚智文化。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大陸宗教現況簡介》。臺北市: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
吳彩光,1996。《中共統戰及對策研究》。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吳瓊洳、王以仁、蔡明昌、謝文軒,2016。《新住民及其子女雙重文化認同及其影響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
呂亞力,1985。《政治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亞明等著,2016。《共黨理論與中國大陸研究》。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道湘、于銘松,2007。《中華文化與民族凝聚力》。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卓克華,2018。《臺灣民俗與信仰》。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憲,2008。《文學與認同:跨學科的反思》。北京:中華書局。
孟樊,2009。《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市:威仕曼文化。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新北市:博揚文化。
寇健文,2019。《委託研究報告:中國大陸對臺工作組織體系與人事》。臺北市: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
張家麟、蕭進銘,2008。〈大陸宗教團體歷年來從事兩岸交流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
張珣,2008。《媽祖.信仰的追尋》。新北市:博揚文化。
張慶勳,2010。《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許立坤,2009。《文化統戰概論》。北京:華文出版社。
郭秋永,2010。《社會科學方法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郭瑞華,2000。《現階段中共對臺統戰策略與實務》。新北市: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陳榮捷,1987。《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臺北市:文殊出版社。
黃俊傑,2006。《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楊清海,1991。《中共統一戰線剖析-組織、演變、論證》。臺北市: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董芳苑,1996。《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
董芳苑,2008。《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過子庸,2018。《中國大陸研究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劉還月,2000。《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鄭志明,1996。《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臺北市:臺灣宗教文化工作室。
鄭志明,2001。《台灣神明的由來》。臺北市:中華大道文化。
鄭曉雲,1992。《文化認同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賴惠德,2019。《心理學:認知.情緒.行為》。臺北市:雙葉書廊。
瞿海源,1997。《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專書論文
方天賜、張登及,2016。〈民族主義、文明衝突與恐怖主義〉,張亞中、張登及主編,《國際關係總論》。新北市:揚智文化,頁251-282。
古明君、洪瑩發,2017。〈媽祖信仰的跨海峽利益〉,吳介民、蔡宏政、鄭祖邦主編,《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新北市:左岸文化,頁311-330。
李豐楙,1993。〈兩岸宗教交流之現況與展望〉,朱榮智主編,《兩岸文化交流面面觀》。臺北市: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頁349-370。
鄭志明,1992。〈兩岸宗教交流之問題與展望〉,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編,《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頁65-80。
闕河嘉、陳光華,2016。〈庫博中文獨立語料庫分析工具之開發與應用〉,項潔主編,《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第六輯》。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285-313。

期刊
丁仁傑,2012。〈廣澤尊王遊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神明階序的結構與展演〉,《民俗曲藝》,第177期,頁57-116。
卜路平、賓祖昌、龔俅,2015。〈新時期文化認同推動高校統戰工作研究〉,《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61期,頁75-78。
尹紹亭,2018。〈談新時期中華文化認同〉,《雲南社會科學》,第6期,頁181-182。
王琳琳,2014。〈新時期文化統戰工作初探〉,《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頁26-28。
王嵩山,1983。〈進香活動看民間信仰與儀式〉,《民俗曲藝》,第25期,頁61-90。
古明君,2018。〈作為中共發揮海外影響力工具的媽祖文化〉,《中國大陸研究》,第62卷第4期,頁103-132。
白雪峰、劉春宇、代力陽,2019。〈暢通文化血脈,共築海內外中華兒女命運共同體〉,《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頁45-49。
石文龍,2011。〈「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與統一戰線工作方式之轉變〉,《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頁33-37。
朱全斌,1998。《由年齡、族群等變項看臺灣民眾的國家及文化認同》,《新聞學研究》,第56期,頁35-63。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頁83-121。
余元傑,2020。〈從軟實力觀點論中共對外文化戰略〉,《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74期,頁11-22。
吳瓊洳,2009。〈新移民子女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雲林縣國中生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頁187-204。
吳瓊洳、蔡明昌,2017。〈新住民雙重文化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第39期,頁1-32。
宋玉忠、金光磊,2013。〈僑牌特色文化及其統戰功能論析〉,《人民論壇》,第1期,頁224-225。
宋龍飛,1971。〈台灣地區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1期,頁65-133。
李丁讚,吳介民,2005。〈現代性、宗教與巫術〉,《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9期,頁143-184。
李振、鮑宗豪,2015。〈大資料時代的「雲治理」:社會治理的一種新模式〉,《紅旗文稿》,第8期,頁30-34。
李海威,2015。〈新時期文化統戰的內涵及價值〉,《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頁52-54。
李敏,2019。〈統戰文化視域下推進高校文化統戰工作的路徑研究〉,《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頁81-86。
李麗虹,2020。〈GMS五國華人華僑中華文化認同研究〉,《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頁148-156。
汪海鷹、王磊,2007。〈港澳臺海外統戰工作中的多元認同問題研究〉,《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47期,頁33-37。
周金琰,2015。〈臺灣媽祖信眾湄洲朝聖現象之探析〉,《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頁226-231。
周述波,2009。〈文化認同〉,《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頁26-31。
周清,2018。〈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統戰工作格局中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統戰功能〉,《新視野・政治協商制度研究》,第4期,頁96-102。
林其錟,1990。〈五緣文化與亞洲的未來〉,《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第2期,頁118-127。
林其錟,1995。〈五緣文化與世界華商經貿網絡〉,《經濟縱橫》,第3期,頁49-53。
林卓才,1999。〈新時期文化統戰簡論〉,《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頁6-9。
林卓才,2000。〈文化統戰探源〉,《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頁25-28。
林美容,1990〈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8期,頁41-104。
林美容,1991。〈臺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漢學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頁13-18。
林國平、范正義,2013。〈福建祖廟金身巡遊臺灣的文化現象探析—以湄洲媽祖金身巡遊臺灣、金門為例〉,《東南學術》,第3期,頁191-199。
林碧丹,2014。〈中國夢視域下的高校文化統戰建設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第21期,頁83-88。
林慶、李旭,2012。〈多元文化共存與和諧民族關係的構建〉,《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9卷第1期,頁11-16。
金更興,2016。〈試論新形勢下的高校文化統戰工作〉,《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頁31-33。
金榮,2014。《加強文化統戰工作、促進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發展〉,《學理論》,第7期,頁23-24。
俞宏佳,2018。〈雲治理:淺析大資料時代背景下社會治理新路徑〉,《理論觀察》,第1期,頁94-96。
俞建軍,2010。〈淺析閩文化五緣要素在構建和諧統戰文化中的定位與功能作用〉,《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頁13-16。
紀俊臣,2006。〈媽祖文化與兩岸關係之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59卷第11期,頁3-10。
范正義、林國平,2002。〈閩臺宮廟間的分靈、進香巡遊及其文化意義〉,《民間宗教研究》,第3期,頁131-144。
范雪瑩,2015。〈中華文化認同視域下的對臺文化統戰工作〉,《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06期,頁28-31。
唐永瑞,2020。〈中共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的續與變〉,《展望與探索》,第18卷第4期,頁63-75。
孫英、趙萬慶,2020。〈行動、認知與共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維建構〉,《江蘇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頁27-28。
徐立、王付欣,2012。〈文化認同理論融入統戰工作的思考〉,《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頁57-60。
徐佩瑛、王鵬,2012。《「大一統」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海外統戰論析〉,《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頁30-33。
徐寒羽,2016。《「操之在我」或「交給政府」?──文化和大我認同對兩岸民眾政治參與傾向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第45期,頁3-56。
徐蕙萍、徐亞萍,2008。〈中共在海外遍設「孔子學院」初探—從文化間傳播角度觀察〉,《復興崗學報》,第92期,頁269-296。
徐麗曼,2019。〈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中華文化認同初探〉,《廣西民族研究》,第4期,頁25-31。
高德勝、常大地、梁春生,2014。〈現代性視域下的文化統戰〉,《東北師大學報》,第4期,頁48-52。
高曉鋒,2014。〈新疆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的困境與對策〉,《貴州民族研究》,第35卷第162期,頁14-17。
崔治忠,201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認同〉,《理論導刊》,第5期,頁75-77。
崔新建,2004。〈文化認同及其根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184期,頁102-107。
張志剛,2019。〈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鑄牢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宗教》,第11期,頁32-33。
張恒軍、吳秀峰,2019。〈一帶一路視域下中華文化認同的內涵、原則和策略〉,《出版發行研究》,第1期,頁10-15。
張紅,2011。〈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文化界的統戰策略〉,《社會科學家》,第12期,頁150-160。
張家麟,2002。〈政教關係與兩岸宗教交流:以兩岸媽祖廟團體爲焦點〉,《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期,頁33-76。
張珣,1986。〈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第22期,頁46-54。
張珣,1996〈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群的整合〉,《思與言》,第33卷第4期,頁83-105。
張燮飛,2012。〈福建統戰文化建設與文化統戰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福建論壇》,第2期,頁151-157。
張蕾蕾,2015。〈宗教與文化統戰關係探析〉,《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期,頁61-65。
許世宗,2013。〈中共對臺文化戰之研究論國軍因應作為〉,《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7卷第6期,頁95-109。
許立坤,2009。〈論文化統戰工作的基本任務〉,《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頁40-44。
許志嘉,2009。〈認同轉變:兩岸關係的結與解〉,《東亞研究》,第40卷第1期,頁39-74。
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第57期,頁1-25。
郭承天,2009。〈兩岸宗教與政治態度之比較〉,《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2期,頁67-95。
郭承天,2019。〈現代中國的政教分立、政教分離、與政教規矩〉,《華人宗教研究》,第13期,頁95-129。
郭瑞華,2016。〈中共對臺工作會議類型探析〉,《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4期,頁99-109。
郭榛樹,2019。〈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統戰問題研究〉,《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頁25-29。
陳仙妹,2008。〈中共對臺文化交流之策略與作法〉,《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0期,頁60-82。
陳宜安,2003。〈從媽祖祭典儀式看兩岸文化關係〉,《中國宗教》,第1期,頁47-49。
陳宜安,2003。〈試論媽祖信仰的文化紐帶作用〉,《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頁108-114。
陳柯,2020。〈文化認同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調查與研究》,第11期,頁33-34。
陳登源,2017。〈「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文化統戰策略〉,《瀋陽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頁161-165。
陳維新,1987。〈進香之界定:由象徵人類學角度〉,《人類與文化》,第23期,頁64-81。
陳德育,2020。〈從非軍事戰爭行動論中國大陸對臺文化統戰〉,《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74期,頁73-92。
陸銀輝,2013。〈文化認同視域下社區文化統戰工作的發展探索—以城市社區為例〉,《統戰理論與實踐》,第1期,頁58-61。
湯仁燕,2002。〈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教育研究集刊》,第48輯第4期,頁75-101。
陽沐乎韌,2017。〈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蘊含的統戰理念及其實踐〉,《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頁28-44。
馮大彪,2017。〈中華文化認同的多維探索〉,《理論月刊》,第11期,頁51-56。
馮向陽、蔣連霞,2010。〈文化認同視域下的統戰工作研究〉,《深圳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頁57-60。
馮雪紅、張文文,2020。〈中華文化認同研究現狀及展望〉,《貴州民族研究》,第3期,頁81-86。
黃文定,2008。〈文化差異與文化認同:以兩所阿美族學校學生的語言認同建構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1卷第4期,頁51-74。
黃奕維,2018。〈由大陸「對臺 31 項措施」觀察其對臺政策〉,《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4期,頁27-39
黃建銘,2003。〈閩臺民間信仰在海峽兩岸交流中的作用〉,《中國宗教》,第5期,頁38-40。
黃美英,1983。〈訪李亦園教授從比較宗教學觀點談朝聖進香〉,《民俗曲藝》,第25期,頁1-22。
楊琅玲,2010。〈文化統戰-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的新思路〉,《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22卷2期,頁56-57。
楊曉萍、秦子瑜,2019。〈新時期美印戰略關係:威脅感知與利益權衡〉,《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第3期,頁94-107。
廖楊,1999。〈港澳臺的媽祖文化述論—港澳臺漢族民間文化研究系列論文之一〉,《廣西民族研究》,第4期,頁103-110。
廖漢臣,1965。〈北港朝天宮與其祭典〉,《台灣文獻》,第16卷第3期,頁69-83。
廖劍峰,2000。〈論中共宗教政策與管理〉,《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12期,頁54-61。
熊自健,1992。〈海峽兩岸的宗教政策與宗教交流的前景〉,《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3期,頁50-59。
裴蕾,2016。〈以中華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中國民族博覽》,第18期,頁40-41。
趙丹,2018。〈社交媒體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引導研究〉,《民族學刊》,第47期,頁84-89。
趙丹、劉一,2015。〈不同文化影響下的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研究述評〉,《民族學刊》,第29期,頁43-48。
齊萬良,2018。〈中華文化認同探微——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中國大一統的辯證〉,《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5期,頁25-31。
劉文斌,2000。《兩岸文化認同的詭辯與兩岸關係的未來》,《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11期,頁27-49。
劉文斌、唐永瑞,2015。〈大陸對臺「兩岸一家親」統戰作為效應〉,《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10期,頁75-94。
劉芳彬,2013。〈文化認同與海外統戰工作研究〉,《中國校外教育》,第33期,頁1-5。
劉崇中,1999。〈全球化與文化認同之我見〉,《外國文學》,第2期,頁49-52。
劉莊、賓睦新,2013。〈文化認同與海外統戰的研究-以江門五邑僑鄉為例〉,《中華文化》,第3期,頁35-41。
劉勝驥,2001。〈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宗教之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2期,頁65-89。
劉韌,2015。〈論文化認同視域下的港澳臺海外統戰工作〉,《長春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頁93-96。
劉愛娣,2018。〈加強高校中青年黨外知識份子政治引導〉,《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第41卷第1期,頁104-108。
劉聞佳,2019。〈中華傳統文化在對臺工作中的作用與路徑研究〉,《青年與社會》,頁219、221。
潘惠華,2016。〈華人影視劇語言的在地化-以台新中三地閩南語影視劇語言混雜現象為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2卷第3期,頁173-206。
蔡尚偉、王沈辰,2012。〈推動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產業發展之政策措施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1-5。
衛靈,2019。〈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緣何重要〉,《人民論壇》,第3期,頁130-132。
鄧聿文,2012。〈中華文化與海外統一戰線〉,《中共中央黨校黨報》,第16卷第3期,頁91-94。
鄭群,1996。〈文化認同給海外統戰工作的啟示〉,《中國統一戰線》,第5期,頁18-21。
蕭真美,1998。〈十年來之兩岸文化交流〉,《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頁53-70。
戴瑜慧,2013。〈中共「文化走出去」政策的新推手:中國私營資本家與海外媒體收購〉,《中華傳播學刊》,第24期,頁3-41。
謝貴文,2011。〈海峽兩岸宗教交流的「保生大帝模式」〉,《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3期,頁50-65。
韓士海,2018。〈新時代文化認同視角下海外統戰工作路徑選擇〉,《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92期,頁40-43。
簡瑛欣,2016。〈權威、中介與跨域:論星馬華人民間信仰的祖廟想像〉,《華人宗教研究》,第7期,頁133-173。
闕河嘉,2018。〈庫博中文語料庫分析工具的數位人文價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臺北市: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第 19 卷 2 期,頁118-123。
嚴志蘭,2013。〈閩台五緣關係與台商在福建的發展〉,《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4期,頁92-99。
嚴泉、張媛,2018。〈一中原則的臺灣認同與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新思考〉,《統一戰線學研究》,第5期,頁84-88。
蘇一凡、羅嘉文,2012。〈高校統戰工作與留學歸國人員能力發揮的關係研究〉,《江西社會科學》,第8期,頁177-181。

報紙
任傑,2018年10月23日。〈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中國民族報》,版6。
2000年6月22日。〈陳總統:無論大小三通 總要坐下談〉,《聯合報》,版2。

網路資料
人民網,2016年4月23日。〈習近平出席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參見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16/0423/c1001-28299513.html,(檢索日期:2020年11月3日)。
人民網,2019年6月11日。〈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啟幕 台胞盼台灣直航湄洲島常態化運營〉,參見http://tw.people.com.cn/n1/2019/0611/c14657-31129864.html(檢索日期:2020年11月3日)。
大陸委員會,2019年5月16日。〈臺灣主流民意反對中共操作對臺威嚇打壓及統戰分化,支持政府護臺主張〉,《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參見https://ws.mac.gov.tw/001/Upload/295/relfile/7681/5733/0cbea7e8-4310-425b-aeb4-798f65124fd8.pdf(檢索日期:2021年3月2日)
王寓中,2020年11月23日。〈後疫情時代 兩岸民間道教文化盛會線上交流不中斷〉,《聯合新聞網》,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32/5038514,(檢索日期:2020年5月25日)。中國民族宗教網,2012。〈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參見http://www.mzb.com.cn/html/folder/290171.htm,檢索日期:2020年11月3日)。
施恬逸,2013年1月6日。〈中國共產黨提出統一戰線理論90周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參見http://www.minmengsh.gov.cn/shmm/n39/n40/u1ai2423.html,(檢索日期:2021年3月2日)。
張宇韶,2019年7月4日。〈紅色套利者:為何藍營學者與政客總跑北京刷存在?〉,《聯合新聞網鳴人堂》,參見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561/3909247?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8artbottom(檢索日期:2020年8月10日)。
張國威,2020年8月7日。〈碧岩禪寺與臨濟寺 舉辦兩岸雲上祈福消災法會〉,《中時新聞網》,參見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807002159-260409?chdtv,(檢索日期:2020年5月25日)。李佳穎,2019年10月2日。〈今年台青赴中國留學潮為何退燒〉,《風傳媒》,參見https://www.storm.mg/article/1780843(檢索日期:2020年7月20日)。
陳政錄,2019年6月2日。〈兩岸媽祖緣/ 臺灣宮廟代表齊聚 迎天津「海上女神」來台〉,《東森新聞網》,參見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602/1458210.htm(檢索日期:2020年2月18日)。
陳曼儂,2017年11月20日。〈兩岸一家親 湄洲媽祖分靈昆山〉,《中時電子報》,參見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120000596-260302?chdtv(檢索日期:2020年3月16日)。
陳靜萍,2013年3月30日。〈大甲媽出巡 經濟產值驚人〉,《中央社》,參見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topic/432/201303300028.aspx(檢索日期:2020年3月13日)。
曾復生,2019年11月11日。〈習近平的國安戰略與對臺決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參見https://www.npf.org.tw/3/21782(檢索日期:2020年3月3日)。
黃靖惠,2019年1月10日。〈台灣竟有1.2萬間廟宇 遠比超商跟娃娃機店還多〉,《yahoo新聞》,參見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7%AB%9F%E6%9C%891-2%E8%90%AC%E9%96%93%E5%BB%9F%E5%AE%87-%E9%81%A0%E6%AF%94%E8%B6%85%E5%95%86%E8%B7%9F%E5%A8%83%E5%A8%83%E6%A9%9F%E5%BA%97%E9%82%84%E5%A4%9A-231140370.html(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8日)。
楊淳卉,2019年11月25日。〈滲透宮廟介選 中共多管道下手〉,《自由時報》,參見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334453(檢索日期:2020年2月25日)。
劉明岩、蔡維斌、黑中亮、卜敏正、林宛諭,2018年4月14日。〈北港媽、大甲媽分手30年 就因「回娘家」3個字〉,《聯合新聞網》,參見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3085475(檢索日期:2020年10月29日)。
繆宗翰,2019年5月25日。〈研究:台灣已成國家認同 視中共為不同國家〉,《中央社》,參見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905250088.aspx(檢索日期:2021年3月2日)。
鍾麗華,2018年3月15日。〈學者:汪洋將貫徹對臺兩手策略〉,《自由時報》,參見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84000(檢索日期:2020年3月2日)。
顏旭、賀飛,2019年04月17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解放軍報》,參見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1/2019-04/17/07/2019041707_pdf.pdf(檢索日期:2020年08月07日)。
羅印沖,2019年11月4日。〈「臺灣人可在陸外館申請旅行證件」中共發布對臺26條〉,《聯合新聞網》,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31/4142994(檢索日期:2020年7月20日)。
1988年4月10日。〈臺灣媽祖廟 熱中大陸行〉,《全文報紙資料庫》,參見https://udndata.com/ndapp/Story?no=251&page=13&udndbid=udndata&SearchString=tUSsd7b9r6orpOm0wT49MTk4NDAxMDErpOm0wTw9MjAwMDAzMzErs%2FinTz3BcKZYs%2Fh8uGfA2aTps%2Fh8wXCmWLHfs%2Fh8VXBhcGVy&sharepage=20&select=1&kind=2&article_date=1988-04-10&news_id=107478430(檢索日期:2020年3月23日)。
2010年6月19日。〈民間香火不斷兩岸從“媽祖”尋找共鳴點〉,《海峽論壇官方網站》,參見http://www.taiwan.cn/hxlt/zhuti/ztlt/lt6/zxbb/201006/t20100619_1418770.htm(檢索日期:2021年3月16日)。
2010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介紹〉,《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參見http://www.zytzb.gov.cn/bbjs.jhtml(檢索日期:2020年3月17日)。
2011年1月9日。〈主要職責〉,《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參見http://www.gwytb.gov.cn/gtb/201101/t20110109_1685185.htm(檢索日期:2020年3月16日)。
2013年3月30日。〈媽祖、關公、玉帝、城隍爺…選將不端牛肉 卻逼神明背書〉,《聯合新聞網》,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39/4066715(檢索日期:2020年3月13日)。
2014年5月8日。〈統一戰線“五大關係”提法的由來〉,《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參見http://tyzx.people.cn/n/2014/0508/c372202-24992640.html(檢索日期:2020年7月20日)。
2014年6月6日。〈習近平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新華社》,參見http://www.gov.cn/xinwen/2014-06/06/content_2695778.htm(檢索日期:2020年3月2日)。
2014年9月30日。〈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參見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30/c64094-25763749.html(檢索日期:2020年3月9日)。
2015年9月23日。〈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人民網》,參見http://cpc.people.com.cn/n/2015/0923/c64107-27622040.html(檢索日期:2020年2月24日)。
2015年12月1日。〈直奔鎮瀾宮 陳閉門會里長〉,《聯合新聞網》,參見https://udndata.com/ndapp/Story?no=8&page=1&udndbid=udnfree&SearchString=s6%2B8d7vKK6TptME%2BPTIwMTUxMjAxK6TptME8PTIwMTUxMjAyK7P4p089wXCmWLP4fLhnwNmk6bP4fMFwplix37P4fFVwYXBlcg%3D%3D&sharepage=20&select=1&kind=2&article_date=2015-12-01&news_id=8202550(檢索日期:2020年3月13日)。
2017年1月26日。〈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人民網》,參見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1/2017/0126/c87423-29049971.html(檢索日期:2020年3月10日)。
2017年6月28日。〈「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內涵〉,《人民網》,參見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7/0628/c40531-29367298.html(檢索日期:2020年3月2日)。
2017年8月18日。〈英媒:共產黨正在「重新定義」中華文化〉,《BBC中文網》,參見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press-review-40979295(檢索日期:2020年3月10日)。
2017年8月30日。〈官方披露習近平對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態度〉,《大紀元》,參見https://www.epochtimes.com/b5/17/8/30/n9580812.htm(檢索日期:2020年3月3日)。
2017年10月18日。〈三萬字長稿,念了三個多小時!習近平在十九大開幕致詞全文〉,《風傳媒》,參見https://www.storm.mg/article/346193(檢索日期:2020年3月3日)。
2018年2月28日。〈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參見http://www.gwytb.gov.cn/31t/(檢索日期:2021年2月24日)。
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參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8-03/21/content_5276191.htm#1(檢索日期:2021年3月22日)。
2018年3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華社》,參見http://www.mod.gov.cn/big5/regulatory/2018-03/22/content_4807615.htm(檢索日期:2020年3月16日)。
2018年3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新華網》參見http://www.cppcc.gov.cn/zxww/2018/03/27/ARTI1522131885762644.shtml(檢索日期:2020年3月16日)。
2018年11月28日。〈統戰部僑務事務局湯翠英巡視員一行考察中意國際學校並慰問外派教師〉,《中意國際學校》,參見https://archive.fo/jm9GP#selection-835.0-835.31(檢索日期:2021年3月2日)。
2019年2月5日。〈藏族兒童不准學藏語!人權組織呼籲:中國當局應立即解除無理禁令〉,《風傳媒》,參見https://www.storm.mg/article/905075(檢索日期:2020年7月20日)。
2019年3月4日。人民網,〈兩岸信眾相聚台灣花蓮共揚陳靖姑民俗文化〉,參見 http://tw.people.com.cn/n1/2019/0304/c14657-30956054.htmll(檢索日期:2020年11月3日)。
2019年5月17日。〈中央統戰部十二局副巡視員吳國生一行調研浙江民間信仰工作〉,《道教之音》,參見 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28/info-39424.html (檢索日期:2021年3月22日)。
2019年5月29日。〈中央統戰部來粵調研民間信仰事務管理工作〉,《肇慶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參見http://www.zhaoqing.gov.cn/zqmzj/gkmlpt/content/1/1903/mpost_1903825.html#19629 (檢索日期:2021年3月22日)。
2019年6月3日。〈《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活動在津啟動〉,《中時電子報》,參見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603002692-260409?chdtv(檢索日期:2020年3月13日)。
2019年7月30日。〈總是惹塵埃 一次看懂中國孔子學院爭議〉,《中央社》,參見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7300268.aspx(檢索日期:2020年3月23日)。
2019年8月11日。〈板橋慈惠宮拜媽祖求選舉順利 蔡英文:臺灣主權守得住〉,《聯合新聞網》,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12702/3982761 (檢索日期:2020年3月13日)。
2019年8月28日。〈成為海洋大國的路上,少不了女神媽祖的影子〉,《澎湃新聞》,參見 https://www.sohu.com/a/336993019_260616 (檢索日期:2021年3月16日)。
2019年10月7日。〈台正妹告白: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網抖驚人身分〉,《東森新聞網》,參見https://news.ebc.net.tw/news/world/181035(檢索日期:2020年7月20日)。
2019年11月2日。〈太平媽祖遶境藍綠白不缺席 李佳芬趕最後一刻到了〉,《聯合新聞網》,參見https://udn.com/vote2020/story/12702/4141076(檢索日期:2020年3月13日)。
2020年4月14日。〈中央統戰部十二局副巡視員吳國生一行來嘉興市調研民間信仰工作〉,《快傳號》,參見https://www.360kuai.com/mob/transcoding?url=9c031c83822b1dad7&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e39369d1(檢索日期:2021年3月22日)。
2020年6月22日。人民網,〈2020海峽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典禮在新北市舉行〉,參見 http://tw.people.com.cn/n1/2020/0622/c14657-31755877.html(檢索日期:2020年11月3日)。
2020年6月24日。〈保生大帝網上交流 攜手金犢獎宣揚保生大帝〉,《中時新聞網》,參見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624001136-260409?chdtv,(檢索日期:2020年5月25日)。2021年1月5日。〈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參見http://www.gov.cn/zhengce/2021-01/05/content_5577289.htm(檢索日期:2021年2月3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職能和工作方式〉,《全國政協辦公廳網站》,參見 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7/28/content_18071.htm(檢索日期:2020年3月16日)。
〈全國寺廟統計表(含財團法人寺廟)〉,《全國宗教資訊網》,參見https://religion.moi.gov.tw/ChartReport/Index?ci=1&cid=2 (檢索日期:2020年8月10日)。
〈教育部國語辭典重編修訂本〉,參見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36150 (檢索日期:2020年2月25日)。

貳、外文部分
專書
Hall, Stuart, & Paul du Gay, 1996.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all, Stuart, David Held and Anthony McGrew eds, 1992.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London: Policy.
Nye, Joseph S. Jr., 2005.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Public Affairs.
Stein, Janice Gross, 2013. Threat 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Wendt, Alexander, 1999.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Gordon, Carol, & Asher Arian, 2001. “Threat and Decision Making, ”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5(2):196-215.
Maoz, Ifat, & Clark Mccauley, 2009. “Threat Perceptions and Feelings as Predictors of Jewish-Israeli Support for Compromise with Palestinian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46(4):525-539.
Moisio, Sami, 2008. “From Enmity to Rivalry? Notes on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in Competition States, ”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 124(1):78-95.
Shamir, Michal & Tammy Sagiv-Schifter, 2006. “Conflict, Identity, and Tolerance: Israel in the Al-Aqsa Intifada, ”Political Psychology, 27(4):569–595.
Siniver, Asaf, 2012. “Israeli Ident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Threat: A Constructivist Interpretation,” Ethnopolitics, 11(1):24-42.
Stevens, Daniel, & Nick Vaughan-Williams, 2016. “Citizens and Security Threats: Issues, Perceptions and Consequences Beyond the National Frame,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6(1):149-175.
Sullivan, Daniel ed.,2010. “An Existential Function of Enemyship:Evidence That People Attribute Influence to Personal and Political Enemies to Compensate for Threats to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3):434–449.

網路資料
Bowe, Alexander, 2018. “China’s Overseas United Front Work: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At https://www.uscc.gov/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China%27s%20Overseas%20United%20Front%20Work%20-%20Background%20and%20Implications%20for%20US_final_0.pdf (Accessed: 2020.03.29).
Joske, Alex, 2019. “Reorganizing 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New Structures for a New Era of Diaspora and Religious Affairs Work.”, China Brief, At https://jamestown.org/program/reorganizing-the-united-front-work-department-new-structures-for-a-new-era-of-diaspora-and-religious-affairs-work/ (Accessed 2021.2.2)。
McKenzie, Nick ed., 2018.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wer and influence in Australia.”, ABC NEWS, At https://www.abc.net.au/news/2017-06-04/the-chinese-communist-partys-power-and-influence-in-australia/8584270 (Accessed 2021.3.2)
Stein, Rachel M., 2016. “The Face of The Enemy: Images, Stereotypes, and Perception of Thre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At https://polisci.ucla.edu/sites/default/files/u245/rachel_stein_paper_02-06-17.pdf (Accessed: 2020.03.29)
Walker, Christopher & Jessica Ludwig, 2017 “The Meaning of Sharp Power:How Authoritarian States Project Influence,” Foreign Affairs, At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7-11-16/meaning-sharp-power?utm_medium=email_notifications&utm_source=reg_confirmation&utm_campaign=reg_guestpass (Accessed: 2021.3.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