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贈序文研究
作者:陳玉蕾
作者(外文):CHEN, YU-LE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晉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贈序文唐代文體文學史Zengxu-wenTang DynastyStyleHistory of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唐 代 贈 序 文 研 究
摘 要
唐代贈序文起於宴餞之風,其源流可溯及六朝贈答詩序及游宴詩序。在科舉
與官僚體制影響下,唐代士林干謁成風,士人游宦各地,天涯為家,從而促進了
贈序文的繁榮。贈序文發展歷經了眾詩總序、贈序并詩、以序代詩、無詩徒序等
四個共時性歷程,終而使之由詩歌副文本發展為獨立文本,其時間大致在中唐前
後。歸納撰作動機、駢散體式變化,以及撰作數量演變等因素,可將唐代贈序文
分為興起期、發展期、繁盛期、式微期等四個時期。贈序文的贈送對象大致可分
為致贈官員、文士、僧道,以及親族等,其撰作題材也因而含括官吏之調職赴任、
養疾致仕、奉詔出使;文士之科舉、干謁、應辟;僧道之入世宣教、雲遊隱世;
親族間說論家族榮光,指導現實營謀等等,題材眾多而紛繁。就生活心態而言,
唐代贈序文多表現唐人積極入世,開創清明之治的心態;其哲學思想則以匯通儒、
釋、道三教與闢佛黜老思想之交鋒為內涵;就美學表現而言,唐初在駢文體式下,
贈序文展現出唐文開闊雄壯的形式藝術;在創作繁盛期,贈序文則在「以詩為文」
的基調下,透過謀篇布局、文句創新等手法,展現唐文雄奇瑰詭、典雅優美等二
種風格,因而使之成為表現唐文藝術之美的重要文類。總結而言,贈序文不僅反
映唐人俗世生活,亦留存重要的文獻資料。它的文類演變歷程,因文學集團的形
成與受贈者的傳播而擴散其寫作範圍;又因文士心態的轉變與文化由雅入俗的牽
引而於晚唐迅速式微,其演變正是中國文化類型轉變的微型呈現,則贈序文的演
變可說映現了唐文化轉型之內涵。
The Study of A Prose Style “Zengxu” in The Tang Dynasty
Abstract
The Zengxu-wen in Tang Dynasty originates from the fashion of social intercourse
at the moment of friends’ leaving. The roots of Zengxu lie in Zenda- shixu and
Youyan- shixu in the Six Dynas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bureaucrat systems, the Tang’s scholars urged to visit the powerful officials for seeking
their positions in officialdom and for this reason they leaved hometown to rove all over
the country that made the Zengxu-wen be in full flourish.
The process of Zengxu Wen went through the four simultaneous courses of
Zhongshi- zongxu、Zengxu-bingshi、Yixu-daishi、Wushi -tuxu. About the mid-Tang
Dynasty, Zengxu-wen finally became a dependent prose style apart from a poem’s
attachment. To sum up the intentions of writing elements , the changes of Pain-san
styles and quantity of writing, the Tang’s Zengxu-wen could separate into four period
of the rising、the growing、the prospering and the declining. Zengxu-wen was sent
as a present to officials, scholars, monks, and relatives etc. The materials of writing
included many aspects like the officials’ transferring to another place, retiring for illness
and receiving an order as an envoy abroad, the scholars’ imperial examination , Ganye
(seeking to interview with requests for favor)and Yingpi(receipt a position to be an
official), the monks’ propaganda teaching and roam solitude, the relatives’ talking
something prides each other and guiding the business etc. As for the living
psychology, Tang’s Zengxu-wen expressed a positive attitude to face the society and
create a clear politics. In philosophy, it showed not only the spirit of combine with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but also the connotation of argument when the
Taoism and Buddhism were banned. At aesthetic ideology, Zengxu-wen spread a
grandeur form of art when Painwen was a prime style in the early Tang. Then entering
a prospering stage, Zengxu-wen presented both an elegant intension and a wonder queer
writing technique of the Tang’s prose by the plot and diction’s creation in the base of
“take the poem as the prose”. The two manners made Zengxu-wen become an
important style to appear the beauty of Tang’s proses in art. Conclusively, Zengxuwen
not only reflected the social life but also preserved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records in Tang Dynasty. The expanding course just lay in the formation of literature
group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recipients. However when the scholars changed their
attitude and the elegant culture vulgarized, Zengxu-wen declined obviously in late-
Tang . The development is a miniature appearan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ype
in Chinese culture. Hence, the evolution of Zengxu-wen just presents the transferred
phenomenon of Tang’s culture.
徵引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金陵書局本),1981 年
﹝漢﹞劉向輯錄:《戰國策》,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年
﹝漢﹞揚雄《法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注》,台北:蘭臺書局,1983 年6 版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 年
《禮記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 年再版
《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晉﹞陶潛:《宋刊陶靖節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年
﹝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 年
﹝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梁﹞蕭統:《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 年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年
﹝唐﹞魏徵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年
﹝唐﹞劉知幾:《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唐﹞陳子昂:《新校陳子昂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 年
﹝唐﹞駱賓王:《駱臨海集箋注》,台北:華正出版社,1974 年
﹝唐﹞沈佺期、宋之問:《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唐﹞張說著;熊非校注:《張說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唐﹞張九齡:《張九齡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唐﹞王維撰《王右丞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年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臺南:唯一書業,1975 年
﹝唐﹞李白:《李白集校注》,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 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唐﹞元結編選:《篋中集》,《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1 年
﹝唐﹞元結:《元次山集》卷六,台北:世界書局,1984 年
﹝唐﹞權德輿:《權德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
局,2010 年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2015 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縣:頂淵出版社,2002 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8 年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3 年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年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唐﹞薛用弱:《集異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 年
﹝唐﹞王定保:《唐摭言》,雅雨堂影印本,台北:新興書局,1977 年
﹝唐﹞杜牧:《樊川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9 年
﹝唐﹞李商隱撰;﹝清﹞馮浩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縣:漢京文化公
司,1984 年
﹝唐﹞羅隱著;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社,1995 年
﹝唐﹞陸龜蒙:《甫里先生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瀋陽:遼寧電子圖書,2000 年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年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 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宋﹞姚鉉編:《唐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2004 年
﹝宋﹞歐陽脩、宋祈:《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 年
﹝宋﹞朱熹:《朱子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宋﹞王應麟:《翁注困學紀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
﹝宋﹞謝枋得、鄒守益批選:《文章軌範》,台北:廣文書局,1970 年
﹝宋﹞魏慶之:《詞人玉屑》,台北:九思出版公司,1978 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年
﹝明﹞高棅:《唐詩品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明﹞吳訥、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明﹞唐順之:《文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清﹞葉燮著;蔣寅箋注:《原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4 年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
﹝清﹞袁仁林:《虛字說》,北京:新華書局,1989 年
﹝清﹞田雯:《古歡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清﹞王鳴盛:《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7 年
﹝清﹞姚鼐輯;《評註古文辭類纂》,台北:華正書局,1990 年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台北:三民書局,2006 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1990 年
﹝清﹞楊倫:《杜詩鏡銓》,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 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台南:大孚書局,1981 年
﹝清﹞陸心源編:《唐文續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年
﹝清﹞林紓:《韓柳文研究法》,台北:廣文書局,1969 年
﹝清﹞吳曾祺:《涵芬樓文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 年
﹝清﹞章士釗:《柳文探微》(中),台北:華正書局,1981 年
二、專書2
沈伯濳:《文體論纂要》,台北:中正書局,1959 年臺一版
張相:《古今文綜》,臺北:中華書局,1962 年
楊家駱主編:《公羊注疏及補正》,台北:世界書局,1963 年
楊家駱編:《新編陳子昂集》,台北:世界書局,1964 年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年
馮書耕:《古文通論》,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6 年
陳水逢:《中國文化之東漸與唐代政教對日本王朝時代的影響》,高雄:嘉新
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出版,1966 年
新文豐編審部編:《精選近代名人尺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 年
張榮輝:《中國文體通論》,高雄:高職叢書出版社,1977 年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7 年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 年
高步灜:《唐宋文舉要》,台北:宏業書局,1979 年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上海:三聯書店,1979 年
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章士釗:《柳文探微》,台北:華正書局,1981 年
楊祖聿:《詩品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1982 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書局,1982 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里仁書局,1982 年
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 年
吳文治編:《柳宗元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 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年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 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出版社,1986 年
孫昌武:《韓愈散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 年
吳小林:《柳宗元散文藝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黃本驥《顏魯公文集》,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備要本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年
呂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
方介:《韓柳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1990 年
方立天主編:《佛教精華》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年
魯迅:《南腔北調》,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年再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出版,1990 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年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年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劉謐:《三教平心論》卷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年
莫道才:《駢文通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年
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台北:里仁出版社,1996 年
滕修展等編著:《列仙傳神仙傳注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年
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王基倫:《韓愈古文新論》,台北:里仁出版社,1996 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 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章太炎:《章太炎學術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
翁俊雄:《唐後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陳寅恪講,萬繩楠整理:《陳寅恪南北朝史講錄》,合肥:黃山書社,1999 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任士英:《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年
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
張忠綱:《山東杜詩學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 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版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年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年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隋唐五代史》,台北:里仁出版社,
2010 年
方維規編:《文學社會學新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姜明翰:《中唐贈序文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年
康震:《中國散文通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年
謝育爭:《李白散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2 年
王培軍、莊際紅校輯:《校輯近代詩話九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賈普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殷祝勝:《唐代文士與粵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新北:聯經出版社,2018 年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新北:聯經出版社,2019 年
﹝法﹞Robert Escarpit (埃斯卡皮)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
出版社,1990 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 (Géran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年
﹝日﹞岡村繁(OK AMURA Shigeru)撰;張寅彭譯:《岡村繁全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日﹞釋圓仁撰;潘平釋譯:《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高雄:佛光文化出版
社,2012 年
﹝日﹞道坂昭廣:《正倉院藏《王勃詩序》校勘》,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
術館,2018 年
﹝美﹞韋勒克‧勒內(Rene Wellek)(1903-1995) :《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
出版社,2005 年
三、 期刊(單篇)論文
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東方文化》第一卷,1954 年
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景印本《新亞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香港:新
亞書院,1957 年
顧學頡〈白居易與永貞革新〉,《文史》第十一輯,台北:中華書局1981 年
陳寅恪:〈論韓愈〉,收入《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 年
梅家玲:〈唐代贈序初探〉,《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三卷第一期,1984 年
黃振民:〈論古文中之贈序文〉,《師大國文學報》第15 期,1986 年6 月
王忠:〈安史之亂文學演變問題〉,《清華漢學研究》第3 輯,2000 年
舒仕斌:《游宴序和贈序在唐代的發展軌跡及成因》,《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第4 期,2001 年
梅家玲:〈論建安贈答詩及其在贈答傳統中的意義〉,《漢魏六朝文學新
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
薛峰:《贈序之誕生及文體實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院》第4 卷
11 期,2005 年11 月
王榮沛:《友情頌「贈序」古文主旋律》,《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23 卷第2 期(總第80 期) ,2006 年4 月
邢蕊傑 王傳習〈「燕許大手筆」文學内質解讀〉,《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
27 卷第4 期,2007 年8 月
趙厚均:〈贈序源流考論〉,《文藝理論研究》,2008 年第4 期
吳振華:〈論王勃的詩序〉,《中國文研究》2010 年第2 期
蔣金芳:《贈序文的文體流變》,《文學教育》,2011 年6 月號
蔡志全:〈熱奈特副文本理論在文學研究中的現狀述評〉,《玉林師範學院學
報》第37 卷第1 期,2016 年
殷祝勝〈論任華桂林之游及在桂林的散文創作〉,《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47 卷第4 期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唐代研究論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2 年
孫微:〈杜甫之子杜宗武事迹新考——以任華〈送杜正字暫赴江陵拜覲叔父
序〉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2018 年第1 期
四、 學位論文
王毓秀《張說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0 年
楊妙燕:《皮日休與陸龜蒙的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1992 年
姜明翰:《中唐贈序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年
李珠海:《唐代序文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
蒲彥光:《韓愈贈序文類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7 年
張靜:《唐人贈序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1 年
莊綺蕙:《中唐詩歌「由雅入俗」的美學意涵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博士論
文,2002 年
薛峰:《序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 年
李志廣:《唐人序文文體概說》,瀋陽: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許恬怡:《權德輿及其文學研究》,台北縣: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嚴國榮:《權德輿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周珍儀:《韓愈贈序類散文篇章結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5 年
林怡君:《韓愈送別文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
許恬怡:《權德輿及其文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年
王洪峰《淺論韓愈贈序文的思想內涵與與藝術特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2006 年
陳美妃:《柳宗元贈序文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 年
張紅運:《唐代詩序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 年
蔣金芳:《唐代贈序文研究》,瀋陽: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王玥琳:《序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年
董偉鋒:《賈至散文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年
王燁:《唐人贈序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陳敏華:《李白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謝育爭:《李白散文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年
戴揚越:《韓愈贈序文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 年
宋瑞婷:《韓愈柳宗元贈序文研究》,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13 年
殷卉茹:《顏真卿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3 年
王芳:《試論權德輿的散文理論與散文實踐》,呼和浩特:内蒙古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2014 年
姚毅:《中唐贈序文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年
李靜:《初唐四傑序文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2016 年
陶欣茹:《柳宗元贈序文述論》,長春:長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 年
王春燕:《權德輿序文研究》,黃石:湖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 年
曹凡:《獨孤及贈序文研究》,黃石:湖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 年
五、論文集論文
甘懷真:〈唐代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
會:《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
楊承祖:〈論唐代文學復古的詩文異趨〉,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
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年
嚴壽澂:〈韓柳與佛教━━兼論二人思想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唐代文學與宗
教》,香港九龍:中華書局,2004 年
林晉士:〈寓攘斥佛老之意於送別之間━━韓愈贈序文的一種創意書寫〉,《第
四屆文學藝術與創意研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 年
林晉士:〈論「西魏蘇綽奏行大誥」之性質與影響〉,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編:《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
局,2009 年
陳俊強:〈唐代「量移」試探〉,《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屆,高
雄:麗文文化公司出版,2001 年
蔣寅:〈權德輿與唐代贈序文體之確立〉,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唐宋
散文研究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0 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