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初三大易圖圖式本義探微
作者:黃乾殷
作者(外文):HUANG, CHIAN-YI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易圖陳摶河圖洛書先天圖太極圖Diagrams of Yi‐jingChen TuanHetu‐Luoshu diagramXian‐Tian‐Tu diagramTai‐Chi‐Tu diagra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宋代的易圖學在興起之初,造成當時學界的熱烈討論。而後,朱震(1072-1138)在《漢上易傳》中將陳摶(872 -989)推為「易圖之祖」,並提出劉牧(? -?)得〈河圖〉、〈洛書〉,邵雍(1011 -1077)得〈先天圖〉,周敦頤(1017 -1073)得〈太極圖〉之「易圖傳承說」,將三人視為是陳摶易學傳人,〈河圖〉、〈洛書〉、〈先天圖〉與〈太極圖〉也因此被稱作是宋初三大易圖。
  朱震的說法將易圖學推至最高峰。宋初三大易圖是易圖學中最為重要思想,對後世的易學研究影響甚鉅。然而,這些易圖的相關記載往往與神話傳說結合,語焉不詳。
  因此,本論文主要研究的關鍵點有二:其一,整理宋代易圖學成立之前的易圖相關記載。首先,由易圖的濫觴講起,進而從中釐清易圖與《易經》、《易傳》與《易緯》的關係。其次,考辨宋代易圖學興起之前關於「河圖洛書」的文獻記載。最後,深究陳摶其人與易圖學的關聯性。
  其二,探討宋初三大易圖的成圖過程與其中心思想。宋初三大易圖的相關人物除了神話傳說色彩較重的陳摶以外,便屬劉牧、邵雍與周敦頤三人最為重要。今日可從劉牧的《易數鉤隱圖》、邵雍的《皇極經世書》、周敦頤的《通書》當中了解他們的易學邏輯。再從他們的易學邏輯去連結〈河圖〉、〈洛書〉、〈先天圖〉與〈太極圖〉的易圖構形,從中梳理出這些易圖之本義。最後,探討後世學者對這些易圖的接受與反思。
  The Yi-Jing(《易經》)Diagrams school raised a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scholars at its beginning inSong Dynasty. Afterwards, Zhu Zhen(朱震)describe ChenTuan(陳摶) as “the pioneer of Yi-JingDiagrams” in Han Shang Yi Zhuan(《漢上易傳》), and come up with the Yi-JingDiagram Succession Theory considering Liu Mu(劉牧), who passedon He-Tu Diagram(〈河圖〉)and Luo-Shu Diagram(〈洛書〉), Shao Yong(邵雍), who inherit the Xian-Tian-Tu Diagram(〈先天圖〉), and Zhou Dun-yi(周敦頤), who succeeded the Tai-Chi-TuDiagram(〈太極圖〉), as the ones that passed on Chen’slegacy. Hence, He-Tu Diagram, Luo-Shu Diagram, Xian-Tian-Tu Diagram and Tai-Chi-Tu Diagram are recognized asthe three major Yi-jing diagram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Zhu’s theory hadleaded to the climax of Yi-Ying diagramology. The three major Yi-Jing diagrams in the early SongDynasty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philosophies in Yi-Jing diagramology, and have had enormous influences in future Yi-Jing studies.
Nonetheless,the records of these diagrams are mostly bewildering, since they are oftenmixed up with mythology.
  Therefore, thereare two main points in this study: firstly, to clear up the related records priorto the establishment of Yi-Jing Diagram school inSong dynasty­─ starting withsorting out the origin of Yi-jing Diagram’s connection with Yi-jing,yi-chuan(《易傳》)and Yi-Wei(《易緯》). Then investigate the records of He-Tu and Luo-Shu before Yi-Jing Diagram school in Song dynasty. Lastly, look deep into Chen Tuan and his relation with the philosophy of Yi-Jing Diagram school.
  The second point is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ajor Yi-Jing diagrams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and the philosophiesbehind them. Besides Chen Tuan, the most consequential Individuals related to Yi-Jing diagram must be Liu Mu, ShaoYong and Zhou Dun-yi. Nowadays, we are able to comprehend their yiologicalthinking from Liu Mu’s Yi Shu Gou Yin Tu(《易數鉤隱圖》), Shao Yong’s Huang Ji JingShi Shu(《皇極經世書》) and Zhou Dun-yi’s Tong Shu(《通書》).
  Follow up, the nextstep is connecting their thinking with the diagram formation of He-Tu Diagram, Luo-Shu Diagram, Xian-Tian-TuDiagram and Tai-Chi-Tu Diagram tostudy the meaning of these diagrams. And the last step will be researching for the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se diagram in future generations.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
1.易學類相關古籍

[先秦]佚名,[曹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西漢]京房:《京氏易傳》。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東漢]鄭玄:《周易鄭康成注》。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希夷先生受并消息:《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收錄於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主編:《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1994年。
[北宋]陳摶、邵雍:《河洛理數》,與《範衍》、《廣象徹微初集》合刊於《河洛理數、範衍、廣象徹微初集》一書。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第405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北宋]陳摶、邵雍:《河洛真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0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北宋]劉牧:《易數鉤隱圖》。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北宋]劉牧:《易數鉤隱圖》。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劉牧:《易數鉤隱圖》。收錄於《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15冊》,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北宋]劉牧:《易數鉤隱圖》。收錄於[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冊》,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
[北宋]劉牧著,郭彧導讀:《易數鉤隱圖導讀.導讀》,北京:華齡出版社,2019年。
[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2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書》。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邵雍著,郭彧、于天寶點校:《皇極經世書》(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北宋]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北宋]邵雍等著,陳明點校:《康節說易全書》(全九冊),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北宋]周敦頤著,[清]張伯行編:《周濂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北宋]邵伯溫:《易學辨惑》。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邵伯溫:《聞見錄》,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楊甲撰,[南宋]毛邦翰補:《六經圖》。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朱震:《漢上易傳》。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王湜:《易學》。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劉昉等編:《幼幼新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0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南宋]張行成:《皇極經世觀物索引》。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張行成:《易通變》。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朱熹撰,[元]黃瑞節輯:《朱子成書》(全十一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全二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南宋]朱熹述,[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陸九淵撰,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南宋]馮椅:《厚齋易學》。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俞琰:《讀易舉要》。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鮑雲龍撰,[明]鮑寧辨正:《天原發微》。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佚名編,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諸儒鳴道》,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
[南宋]佚名:《大易象數鉤深圖》。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佚名:《周易圖》。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元]王申子:《大易輯說》。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李簡:《學易記》。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季本:《說理會編》。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明]來知德撰:《(師恩本)周易集註附圖冊》,新北市:養正堂文化,2017年。
[明]吳繼仕:《七經圖》。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5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黃宗炎:《圖學辨惑》。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湯秀琦:《讀易近解》。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胡渭:《易圖明辨》。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毛奇齡:《西河合集.經集.第六冊》,嘉慶元年蕭山陸凝瑞堂藏版,1796年。
[清]王植:《皇極經世書解》。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馮道立著,孫國中校理:《周易三極圖貫》,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2.道家、道教類相關古籍

[先秦]老子著,[曹魏]王弼,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先秦]莊子著,[清]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先秦]列子著,[東晉]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東漢]魏伯陽撰,[清]仇兆鰲集註:《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呂洞賓著,[清]劉體恕匯輯:《呂洞賓全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唐]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易說》。收錄於[清]閻永和等編:《重刊道藏輯要.第5冊.壁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北宋]陳摶撰,太極生輯,董沛文主編:《陳摶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18年。
[北宋]陳摶:〈陳希夷胎息訣〉收錄於《諸真聖胎神用訣》。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18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北宋]陳摶注:《陰真君還丹歌注》。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北宋]希夷陳摶注:〈陰真君還丹歌注〉。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金]王處一:《西嶽華山誌》。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南宋]曾慥編纂:《道樞》。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20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南宋]蕭應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南宋]蕭廷芝:《修真十書》。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4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元]衛琪編注:《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24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2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19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元]張輅:《太華希夷志》。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明]張宇初:《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清]閻永和等編:《重刊道藏輯要.第5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不著撰者:《赤松子中誡經》。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不著撰者:〈太初元氣接要保生之論〉。收錄於陸國強等編:《道藏.第36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

3.緯書、數術類相關古籍

[先秦-漢]佚名,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全三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先秦]佚名,[東漢]趙君卿注:《周髀算經》。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東漢]徐岳:《數術記遺》。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唐]宋齊丘:《玉管照神局》。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陳釗著,李昱德校著:《相理衡真》,臺北:捷幼出版社,1996年。
[清]佚名,汪正方藏版:《先天易數》。收錄於陳幸男編:《細論先天易數》,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4.史學類古籍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西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北宋]陶岳:《五代史補》。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5.一般類古籍

[先秦]佚名,[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佚名,[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佚名,[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佚名,[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佚名,[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左丘明,[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公羊高,[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佚名,[曹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清]阮元校:《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孟子,[東漢]趙岐注,[北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先秦]佚名,[清]孫詒讓注,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先秦]荀子著,[清]王先謙集解,沈孝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先秦]韓非子著,[清]王先慎集解,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東漢]蔡邕:《蔡中郎集》,頁6。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東漢]鄭玄撰,[清]皮錫瑞疏證:《六藝錄疏證》。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孫思邈撰,[北宋]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備急千金藥方》。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漢]王定保:《唐摭言》。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王欽若、楊億等撰:《冊府元龜》。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李覯:《盱江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文同:《丹淵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張方平:《樂全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劉斧編纂:《青瑣高議》。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北宋]晁說之撰,[南宋]晁子健編:《景迂生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阮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北宋]慧洪撰,覺慈編:《智證傳》。收錄於河村照孝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南宋]鄭樵:《通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薛季宣:《浪語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呂祖謙:《宋文鑑》。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項安世:《項氏家說》。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晁公武撰,趙希弁重編:《郡齋讀書志》。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鄭虎臣:《吳都文粹》。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宋]黃倫:《尚書精義》。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劉因:《靜修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王充耘:《書義矜式》。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楊慎:《升菴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趙撝謙:《六書本義》。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元賢撰,[清]道霈重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收錄於河村照孝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72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智旭撰述,[明]道昉參訂:《楞嚴經玄義》。收錄於河村照孝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1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明]虛一撰:《宗門玄鑑圖》。收錄於河村照孝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等編:《宋元學案》。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5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等編:《宋元學案》。收錄於[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第三冊-第六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宋元學案補遺》。收錄於新文豐出版編輯部:《叢書集成續編》(第248冊-第2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董浩等人編纂:《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厲鶚輯:《宋詩紀事》。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顧藹吉:《隸辨》,北京:中國書店,1982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馮雲鵬、馮雲鵷輯:《金石索》,道光十六年雙桐書屋藏版,1836年。
[清]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行策著:《淨土警語》。收錄於河村照孝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2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清]行策述:《寶鏡三昧本義》。收錄於河村照孝編:《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63冊》,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

(二)近人專書

孔又專:《陳摶道教思想》,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方外人編:《中國絕學》(全十一冊),臺北:京洋出版社,2005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凌家灘──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全三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越利:《道經總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李申、郭彧編纂:《周易圖說總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申:《周易與易圖》,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
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申:《話說太極圖──《易圖明辨》補》,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束景南:《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周學武:《周濂溪太極圖說考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季旭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讀本》,臺北:萬卷樓,2019年。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姜國柱:《李覯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施維主編:《周易八卦圖解》,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柏錚:《中國古代官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
唐明邦:《邵雍評傳(附陳摶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徐芹庭:《易圖源流》,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徐芹庭:《易學源流》,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馬王堆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邵子先天易哲學》,臺北:高懷民,1997年。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其成:《易圖探秘》,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
張遠山:《玉器之道:解密中國文明的源代碼》,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曹玉清:《三才八陣指迷錄補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梁紹輝:《周敦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章偉文:《宋元道教易學初探》,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鉤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
陶正剛、侯毅、渠川福:《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全兩冊),臺北:弘揚圖書,200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楊柱才:《道學宗主──周敦頤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全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趙中偉:《易經圖書大觀》,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趙洪聯:《中國方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劉玉安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兆祐:《宋史藝文志史部佚籍考》,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盧連章:《程顥程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臺北: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2010年。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龔杰:《張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日)吾妻重二著,傅錫洪等譯:《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日)林巳奈夫著,常耀華、王平、劉曉燕、李環譯:《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9年。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與論文集論文

王開府:〈思想研究方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收錄於《國文學報》,臺北:臺灣師範大學,1998年,第27期,頁147-187。
石璋如:〈讀各家釋七衡圖、說蓋天說起源新例初稿〉。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頁787-816。
伍振勳:〈〈中庸〉「誠」論的思想史意義──兼論〈中庸〉、孟、荀「誠」論系譜〉。收錄於《臺大中文學報》第66期,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9年9月,頁1-42。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收錄於《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8期,頁12-31。
何淑靜:〈由「成聖」看荀子的「為學步驟」〉。收錄於《鵝湖學誌》第49期,臺北:鵝湖月刊社,2012年12月,頁1-35。
吳永猛:〈禪宗圓相論探原〉。收錄於《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年,頁53-68。
李遠國:〈正易心法考辨〉。收錄於《社會科學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4年。
李學勤:〈《歸藏》與清華簡《筮法》、《別卦》〉。收錄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吉林大學,2014年),頁5-7。
李學勤:〈清華簡《筮法》與數字卦問題〉。收錄於《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頁66-69。
沈時蓉:〈仇兆鰲《杜詩詳註》與《悟真篇集注》之比較〉。收錄於《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北京化工大學圖書館,2015年,第3期,頁45-50。
孟沖:〈《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辨正──兼談孔子尚古思想與「中庸之道」的內在邏輯〉。收錄於錄於《鵝湖月刊》第42卷,第4期,總號第496,臺北:鵝湖月刊社,2016年10月,頁33-42。
林素芬:〈從「觀物」到「安樂」──論邵雍生命哲學的實踐開展〉。收錄於《師大學報.語文語文學類》第57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9月,頁1-28。
林義正:〈周易重離卦與曹洞禪〉。收錄於《中國佛教》,總第25期,第12期,臺北:中國佛教月刊社,1981年12月,頁26-32。
唐代劍:〈陳摶、張守真事迹考〉。收錄於《中華文化論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96年,第2期,頁109-112。
孫基然:〈西漢太一九宮式盤占法及相關問題〉。收錄於《考古》,2014年,第4期,頁82-92。
孫基然:〈西漢汝陰侯墓所出太一九宮式盤相關問題的研究〉。收錄於《考古》,2009年,第6期,頁77-87。
殷滌非:〈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占盤和天文儀器〉。收錄於《考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第5期,頁338-343頁。
張立文:〈朱陸無極太極之辯:兼論周敦頤「太極圖」與「太極圖說」的矛盾〉。收錄於《孔孟月刊》,臺北:中華民國孔孟學會,1990年,第28卷,第5期,頁33-37。
張其成:〈陰陽魚太極圖源流考——兼與郭彧先生商榷〉。收錄於《周易研究》,濟南:中國周易學會,1997年,第1期,總第31期,頁9-15。
梁方仲:〈明代黃冊考〉。收錄於《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269-296。
章偉文:〈陳摶與《陰真君還丹歌注》關係略考〉。收錄於《中國道教》,北京:中國道教協會,2007年,第6期,頁40-44。
莊耀郎:〈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收錄於《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2年,頁187-210。
郭彧:〈《易數鉤隱圖》作者等問題辨〉。收錄於《周易研究》,濟南:中國周易學會,2003年,第2期,總第58期,頁49-55。
郭彧:〈北宋兩劉牧再考〉。收錄於《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總第75期,頁27-33。
陳美東:〈中國古代日月五星右旋說與左旋說之爭〉。收錄於《自然科學史研究》,1997年,第16卷,第2期,頁147-160。
陳鼓應:〈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收錄於《哲學研究》,第12期,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2010年,頁31-43。
陳榮波:〈易經離卦與曹洞禪〉。收錄於《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0年10月,頁224-244。
陳睿宏:〈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筮法》論譚〉。收錄於《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五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14年,頁171-216。
陳麗桂:〈「道」的異稱及其義涵衍化──「一」與「亙」〉。收錄於《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14年,頁1-34。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收錄於《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第18卷,第1期,頁55-72。
廖名春:〈清華簡《筮法》篇與《說卦傳》〉。收錄於《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頁70-72。
趙中偉:〈氣數合稱宇宙論之探析──劉牧《易數鉤隱圖》為例〉。收錄於《輔仁國文學報》,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5月,第15期,頁131-162。
鄭吉雄、林永勝:〈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導言〉。收錄於鄭吉雄、林永勝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頁1-10。
賴貴三:〈《周易.繫辭傳》「易」、「簡」思想析論〉。收錄於鄭吉雄、林永勝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頁301-344。
簡光明:〈但識琴中趣 何勞弦上音──談陶淵明的無弦琴〉。收錄於《國文天地》,第9卷,第11期,總107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4年,頁16-19。
魏燕利:〈「陳希夷二十四節氣坐功」的創編與版本特徵〉。收錄於《上海體育學院學報》,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5年,第39卷,第4期,頁55-58。

(二)學位論文
1.博士論文

宋定莉:《儒道的辯證:以周濂溪〈太極圖〉及《太極圖說》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黃靖芬:《陳摶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歐東華:《周敦頤「天人之際」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
賴怡如:《陳摶圖書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羅聖堡:《清初《易》圖論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盧秀仁:《劉牧易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2.碩士論文

周君芸:《邵雍弟子考》,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孫艷茹:《論《呂氏春秋》之陰陽五行說》。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年。
許瑞宜:《劉牧易學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岳斌:《邵雍《皇極經世書》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宗祐:《邵氏象數易學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