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代山東散曲研究
作者:何慧怡
作者(外文):HO, HUI-Y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頌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散曲元代山東元散曲SanquYuan DynastyShandongYuan Sanq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元代山東散曲研究
 
 
摘要
    元代,當蒙古鐵騎長驅而入,中國社會遭遇多元文明的衝擊,文學亦面臨脫胎換骨的巨變。隨著市民階層的抬頭,俗文學躍登主流,尤其曲學更傲視文壇,成為有元之代表文學,與漢賦、唐詩、宋詞分庭抗禮,毫不遜色。
    金末元初,山東因政治穩定,經濟復甦,為文藝發展營造良好物質環境,又人才薈萃,遂成為北方曲學重鎮之一。山東散曲作家群自元初至元末,時代貫穿蒙元一朝,曲家們以敏銳之眼、關懷之心,體察人世,發而為曲,所書之事物,所載之人情,不啻為另一部歷史,記錄了大元王朝的絢爛與衰敗。
    本文共分六章論述。第壹章緒論,提出問題意識,確立研究範圍及採用之研究方法,並預期成果與研究局限。第貳章元散曲時代背景,自政治社會、經濟民生、思想宗教及雅俗文學等面向進行考察,以瞭解元代散曲創作的時代意蘊。第參章元代山東地域綜論,綜述元代山東背景,展現山東人文特質與時代面貌,並介紹山東散曲作家群之生平、時空分布情形及區域比較。第肆章元代山東曲作主題,自元散曲主題之質性起筆;其次輔以量化研究,考察山東曲作主題發展,並探究其思想內蘊。第伍章元代山東曲作形式,分析山東曲作體製、用韻、襯字、語言與文字技巧等方面之呈現與特點。第陸章結論,總結各章研究,元代山東曲作彰顯山東仁愛、權變的人文特質。山東散曲作家群不僅壯大了元散曲創作陣容,豐富了元散曲思想內蘊,更為明代山東散曲、甚至是明散曲之創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AStudy of Shandong Sanqu in the Yuan Dynasty
 
Abstract
Inthe Yuan Dynasty, after Mongolian cavalry invaded and occupied China, Chinesesociety encountered the impact of diverse civilizations, and Chinese literaturewas also facing a radical change.  Withthe rise of civilian class, popular literature leapt into the mainstream,especially Sanqu.  It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literature, equivalent to Han Fu, Tang Poetry, Song Ci.
    Atthe end of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Yuan Dynasty, due topolitic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recovery, Shandong created a good material environment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had a gathering of talents, soit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wns of northern Quxu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Yuan Dynasty to theend of it, the group of Sanqu writers in Shandong had a keen eye and caringheart to observe the world.  The thingswritten and the human feelings contained in those Sanqu works were th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which recorded the splendor and decline of the YuanDynasty.
This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puts forward the problemic,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scop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adopted, and anticipates the results and the research limita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background of theYuan Dynasty, which is investig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and society,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ideology and religion, and refined and popularlitera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ra implication of Yuan Sanqu creation.  The third chapter refers to the regional overviewof Shandong in the Yuan Dynasty,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of Shandong in the YuanDynasty, shows Shandong’s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ace of the timesof Shandong, and introduces the life, space-time distributions and regionalcomparisons of Shandong Sanqu writers.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mes of Shandong Sanqu in the YuanDynasty, starting from the qualitative nature of the themes of Yuan Sanqu, andthen with quantitative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theme development ofShandong Sanqu and to explore it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form ofShandong Sanqu in the Yuan Dynasty, which analyzes the presentation and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Sanqu system, rhyme, chenzi, language and writingskills.  The sixth chapter, which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f each chapter, concludes that Shandong Sanqu in the YuanDynasty highlighted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enevolence andcontingency.  The group of Shandong Sanquwriters not only expanded the composition lineup of Yuan Sanqu and enriched the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it, but also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Sanqu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even Ming Sanqu.
 
 
 
 
 
 
 
 
 
 
 
 
 
 
 
 
 
 
 
 
 
 
 
 
 
引用文獻
    引用文獻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專書,又分五類,依序為元散曲選集;古籍;曲律、曲譜、工具書;近人專著;史傳方志。第二部分為學位論文。第三部分為單篇論文。專書為古籍者,均依朝代先後排序;近人專著及學位論文、單篇論文則依作者姓名筆劃為序,以方便檢索。
一、專書
(一)元散曲選集
台灣中華書局編輯部輯:《全元散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
徐徵、張月中、張聖潔、奚海主編:《全元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二)古籍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毛詩》,《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魏﹞王弼注:《周易》,《四部叢刊 初編》,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1979年。
﹝晉﹞陸機撰:《陸士衡集》,《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晉﹞郭象註:《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晉﹞陶潛著,﹝清﹞陶澍註:《陶靖節集》,《萬有文庫薈要》,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附考異》,鄭州:中州古籍,1990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四部備要經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唐﹞杜甫撰:《杜工部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
﹝唐﹞杜甫撰,﹝宋﹞蔡夢弼注:《杜工部草堂詩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唐﹞韋述撰:《兩京新記》,《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唐﹞白居易撰:《白氏長慶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中國學術名著》,台北:世界,1967年。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杜牧撰,陳允吉校點:《樊川文集》,《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上海:上海古籍,1978年。
﹝唐﹞裴鉶著,周楞伽輯注:《裴鉶傳奇》,上海:上海古籍,1980年。
﹝唐﹞孫棨撰:《孫內翰北里誌》,《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陶穀撰:《清異錄》,《全宋筆記 第一編》,鄭州:大象,2003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四部備要子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宋﹞蘇軾撰:《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蘇軾撰,﹝宋﹞施元之原註,﹝清﹞邵長蘅刪補:《施註蘇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柳永著,鄭文焯校評:《樂章集》,台北:廣文,1973年。
﹝宋﹞朱熹撰,﹝清﹞張伯行輯訂:《朱子語類》,《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1969年。
﹝宋﹞朱熹集註,蔣泊潛廣解:《論語讀本》,《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局,不詳。
﹝宋﹞趙彥衛著:《雲麓漫鈔》,《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黃裳撰,﹝宋﹞黃玠編:《演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朱彧:《萍洲可談》,《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真德秀撰:《文章正宗》,《四部叢刊三編》,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宋﹞張炎撰:《山中白雲詞疏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宋﹞張炎撰:《詞源》,《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宋﹞劉摯撰:《忠肅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5。
﹝宋﹞洪朋撰:《洪龜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范成大撰:《石湖居士詩集》,《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宋﹞余靖原稿,﹝宋﹞仲荀編輯:《武溪集》,台北:新文豐,1976年。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五集 容齋五筆》,《萬有文庫薈要》,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1987年。
﹝宋﹞謝枋得撰:《謝疊山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鄭思肖撰:《鐵函心史》,《增訂中國學術名著》,台北:世界,1965年。
﹝宋﹞俞德鄰撰:《佩韋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宋﹞魏慶之撰:《詩人玉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王灼撰,鄭明寶整理:《碧雞漫志》,《全宋筆記第四編》,鄭州:大象,2008年。
﹝宋﹞金盈之撰:《醉翁談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金﹞王重陽:《重陽全真集》,《正統道藏太平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金﹞劉祁撰:《歸潛志》,《中國哲學思想要籍續編》,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
﹝金﹞元好問撰:《遺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元﹞劉秉忠撰:《劉太傅藏春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1985年。
﹝元﹞胡祗遹撰:《紫山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元﹞姚燧撰:《牧庵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元﹞白樸著,王文才校注:《白樸戲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元﹞王惲撰:《秋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元﹞趙文撰:《青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元﹞盛如梓撰:《庶齋老學叢談》,《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元﹞蘇天爵撰:《滋溪文稿》,《元代珍本文集彙刊》,台北:中央圖書館,1970年。
﹝元﹞虞集撰:《道園學古錄》,《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元﹞張雨撰:《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歷代畫家詩文集》,台北:台灣學生,1971年。
﹝元﹞許衡撰:《魯齋遺書》,《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3年。
﹝元﹞吳澄撰:《吳文正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1年。
﹝元﹞郝經撰:《陵川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3年。
﹝元﹞劉敏中撰:《中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元﹞揭傒斯著:《揭傒斯全集》,《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上海:上海古籍,1985年。
﹝元﹞戴良撰:《九靈山房集附補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戴表元撰:《剡源集附札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方回撰:《桐江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元﹞歐陽玄撰:《圭齋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元﹞程鉅夫撰:《雪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元﹞張養浩撰:《歸田類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元﹞張養浩著:《三事忠告》,《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許有壬撰:《至正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8年。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元﹞陸文圭撰:《牆東類稿》,《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元﹞余闕撰:《青陽先生文集》,《四部叢刊續編》,台北:台灣商務,1976年。
﹝元﹞蒲道源撰:《閒居叢稿》,《元代珍本文集彙刊》,台北:中央圖書館,1970年。
﹝元﹞周權撰,﹝元﹞陳旅選:《此山詩集》,《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元﹞楊翮撰:《佩玉齋類稿》,《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0年。
﹝元﹞柯九思等撰:《遼金元宮詞》,北京:北京古籍,1988年。
﹝元﹞李道謙編:《七真年譜》,《正統道藏洞真部》,台北:新文豐,1977年。
﹝元﹞李道謙輯:《甘水仙源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元﹞李志常述:《長春真人西遊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司農司撰:《農桑輯要》,《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元﹞燕南芝菴著:《唱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元﹞楊朝英輯:《樂府新編陽春白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元﹞楊朝英輯:《朝野新聲太平樂府》,《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元﹞柳貫撰:《待制集》,《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元﹞張之翰撰:《西巖集》,《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元﹞貢師泰撰:《玩齋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
﹝元﹞王逢撰:《梧溪集》,《叢書集選》,台北:新文豐,1984年。
﹝元﹞楊維楨撰:《鐵崖先生古樂府》,《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1973年。
﹝元﹞孔齊撰:《靜齋至正直記》,《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元﹞鍾嗣成著:《錄鬼簿》,《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元﹞夏庭芝著:《青樓集》,《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2年。
﹝明﹞王冕撰,﹝明﹞王周編,﹝明﹞駱居安編:《竹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陶宗儀:《輟耕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劉基撰:《誠意伯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葉子奇撰:《草木子》,《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胡侍著:《真珠船》,《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袁華著:《耕學齋詩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
﹝明﹞王禕撰:《王忠文公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貝瓊撰:《清江貝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明﹞何喬新撰:《椒邱文集》,《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4年。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梅禹金撰:《青泥蓮花記》,《中國近代小說史料彙編》,台北:廣文,1980年。
﹝明﹞朱元亮輯注校正,﹝明﹞張夢徵彙選摹相:《青樓韻語》,台北:廣文,1980年。
﹝明﹞邱濬撰:《大學衍義補》,《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1年。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孟稱舜編:《新鐫古今名劇酹江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祁彪佳著:《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2年。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王世貞:《曲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王世貞撰:《新刻增補藝苑卮言》,《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王世貞撰:《弇州山人續稿》,《明人文集叢刊》,台北:文海,1970年。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明﹞何良俊:《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2年。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2。
﹝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2年。
﹝清﹞錢謙益撰:《牧齋初學集》,《四部叢刊初編》,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清﹞錢謙益撰:《牧齋有學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金聖嘆著:《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金聖嘆全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清﹞李漁撰:《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清﹞黃周星:《製曲枝語》,《國學名著珍本彙刊歷代詩史長編》,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出版,1974。
﹝清﹞吳喬撰:《圍爐詩話》,台北:廣文,1969年。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
﹝清﹞戴名世著:《南山集》,《叢書彙編》,台北:華文,1970年。
﹝清﹞顧炎武撰:《日知錄》,《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1978年。
﹝清﹞顧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四部叢刊續編》,台北:台灣商務,1976年。
﹝清﹞陳夢雷原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1977年。
﹝清﹞吳儀洛:《本草從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1987年。
﹝清﹞黃宗羲撰:《南雷文定》,《四部備要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吳崇熹輯:《九金人集》,台北:成文,1967年。
﹝清﹞朱彝尊輯:《詞綜》,《四部備要 集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清﹞永瑢等撰:《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台北:台灣商務,1985年。
﹝清﹞張玉穀著,許逸民點校:《古詩賞析》,《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清﹞張惠言編:《詞選》,《世界文庫 四部刊要》,台北:世界,1956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李重華撰:《貞一齋詩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沈德潛撰:《說詩晬語》,《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陳衍輯撰,李夢生校點:《元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清﹞東方樹:《昭味詹言》,台北:廣文,1962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三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清﹞俞琰輯,﹝清﹞易縉雲、孫奮揚合註:《歷代詠物詩選》,台北:廣文,1968年。
﹝清﹞張景星、姚培謙、王永祺編選:《元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伍岑曜輯:《粵雅堂叢書 元草堂詩餘》,《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華世,1975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萬有文庫薈要》,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清﹞陳廷焯撰:《白雨齋詞話》,台北:廣文,1987年。
﹝清﹞劉熙載著:《藝概》,台北:廣文,1964年。
﹝清﹞徐珂撰:《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
(日)遍照金剛撰:《文鏡祕府論》,台北:學海,1974年。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妙法蓮華經》,《佛光大藏經.法華藏》,高雄:佛光出版社,2009年。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鳳凰出版,1998-2005年。
唐圭璋編纂,洪北江主編:《全宋詞》,台北:中央輿地出版,1970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黎烈文標點:《大宋宣和遺事》,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錢南揚輯錄:《宋元戲文輯佚》,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鍾肇鵬選編:《續百子全書》,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
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三)曲律、曲譜、工具書
﹝元﹞黃公紹、﹝元﹞熊忠著:《古今韻會舉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李玉撰:《北詞廣正譜》,《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清﹞王奕清等奉敕輯:《御定詞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吳梅撰:《南北詞簡譜》,台北:學海,1997年。
陳新雄編著:《中原音韻概要》,台北:學海,1976年。
鄭騫著:《北曲套式彙錄詳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鄭騫著:《北曲新譜》,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四)近人專著
(日)青木正兒著,江俠庵譯:《南北戲曲源流考》,《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1970年。
(日)青木正兒著,隋樹森譯:《元人雜劇序說》,《元曲研究》,台北:里仁,1984年。
(法)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注:《情色論》,台北:聯經,2012年。
(美)Allen Rubin、(美)Earl Babbie著,趙碧華、朱美珍譯:《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學富文化,2000年。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第三版),《心理學譯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美)羅伯.惠特(Robert S. Witte)、(美)約翰.惠特(JohnS. Witte)著,蔡碧鳳、邱心怡、游怡君譯:《基礎統計學》,台北:桂冠,2002年。
(美)羅洛梅(Rollo May)著,蔡伸章譯:《愛與意志》,《新潮文庫》,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
(英)威廉.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著,俞國良、雷靂、張登印譯:《社會心理學導論》,《昭明心理》,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德)歌德原著,林鬱主編:《歌德語錄》,《智慧文庫》,台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0年。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2005年。
元稹等原著,周晨譯注,曾棗莊審閱:《唐人傳奇選譯》,《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孔慶東著:《青樓文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上海:上海古籍,1984年。
王少華、張達著:《山東元明散曲》,《齊魯歷史文化叢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王文博:《統計學:原理、方法及應用》,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令樾著:《文選詩部探析》,《人文社會科學叢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王立著:《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季思著:《王季思學術論著自選集》,《學術論著自選集叢書》,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
王忠林著:《元代散曲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書奴編著:《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
王國維著:《人間詞話》,台北:學海,1982年。
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1964年。
王國維撰:《錄曲餘談》,《論曲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任中敏編:《新曲苑》,《中華國學叢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任中敏輯:《曲諧》,《散曲叢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任中敏輯:《散曲概論》,《散曲叢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
羊春秋著:《散曲通論》,湖南:岳麓書社,1992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吳承學著:《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晟輯注:《明人筆記中的戲曲史料》,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吳國富著:《全真教與元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吳梅著,解玉峰編:《吳梅詞曲論著集》,《南雍學術經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吳梅撰:《中國戲曲概論》,台北:廣文,1971年。
吳梅撰:《詞學通論》,《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宋開玉著:《明清山東方言詞綴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李少群、喬力等著:《齊魯文學演變與地域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昌集著:《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美學叢書》,台北:谷風,1987年。
汪志勇著:《元人散曲新探》,台北:學海,1996年。
汪志勇著:《詞曲概論》,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汪經昌著:《曲學例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伯乃:《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
孟瑤著:《中國戲曲史》,《文史新刊》,台北:傳記文學,1970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2002年。
林淑貞著:《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台北:里仁,2007年。
林語堂著:《人生的盛宴》,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
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門巋主編:《中國古典詩歌的晚暉——散曲全國第二屆中國古代散曲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1994年。
降大任選注,張仁健賞析:《詠史詩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
孫楷第著:《元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徐君、楊海著:《妓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徐扶明著:《元代雜劇藝術》,《中國戲曲論著叢刊》,台北:學海,1997年。
殷曉傑:《明清山東方言辭彙研究——以《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為中心》,《浙江師範大學語言學書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高亨注:《詩經今注》,《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上海:上海古籍,1980年。
張少康著:《文心雕龍新探》,《文史哲學集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張紘炬:《抽樣方法與調查分析.抽樣調查》,台北:華泰,2007年。
張雙英著:《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梁乙真著:《元明散曲小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梁啟超著:《飲冰室文集 第七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梁揚、楊東甫著:《中國散曲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許金榜著:《山東元代雜劇》,《齊魯歷史文化叢書》,濟南:山東文藝,2004年。
陳垣著,陳智超主編:《元西域人華化考》,《陳垣全集第二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垣著,陳智超主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陳垣全集第十八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台北:萬卷樓,2005年。
陳鵬翔著:《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2001年。
陶然:《金元詞通論》,《浙江大學人文學術叢書》,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彭修銀著:《美學範疇論》,《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曾大興、夏漢寧主編:《文學地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曾永義著:《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曾永義編注:《中國古典戲劇選注》,《國家文史叢書》,台北:國家出版社,1997年。
湯易水著:《散曲藝術談》,杭州:浙江古籍,1995年。
馮沅君著:《古劇說彙》,《古典戲劇論著叢刊》,台北:學海,1945年。
黃得時註譯:《孝經今註今譯》,天津:天津古籍,1988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董文斌編著:《濟南方言俗語》,《【說濟南話】系列叢書》,濟南:濟南出版社,2013年。
董遵章著:《元明清白話著作中山東方言例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蒙思明著:《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褚斌杰著:《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趙義山著:《元散曲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鄢化志:《中國古代雜體詩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永濟輯錄:《宋代歌舞劇曲錄要 元人散曲選》,《劉永濟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明今著:《遼金元文學史案》,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
劉師培編:《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大新,1965年。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鄭素春:《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道教研究叢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鄭騫著:《景午叢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錢南揚校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錢南揚著:《戲文概論》,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台北:東大圖書,1976年。
錢穆著:《國史大綱 下》,新北:台灣商務,2017年。
錢鍾書:《談藝錄》,不詳:不詳,不詳。
藍少成、陳振寰主編:《詩詞曲格律與欣賞》,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羅宗濤等著:《中國詩歌研究》,《中華文化叢書》,台北:中央文物,1985年。
羅斯寧著:《元雜劇和元代民俗文化》,《廣東中華文化王季思學術基金.黃天驥學術基金叢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羅錦堂主編:《元人小令分類選註》,台北:聯經,1991年。
羅錦堂撰:《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台北:中國文化事業公司,1960年。
羅錦堂撰:《錦堂論曲》,台北:聯經,1977年。
龔斌著:《情有千千結: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龔鵬程著:《詩史本色與妙悟》,《中國文學研究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五)史傳方志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出版社,199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前漢書》,《四部備要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晉﹞郭璞撰:《山海經》,《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四部備要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四部備要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北齊﹞魏收撰:《魏書》,《四部備要 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唐太宗御撰,﹝唐﹞何超音義:《晉書》,《四部備要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唐﹞魏徵撰:《隋書》,《四部備要 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四部備要 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宋﹞李燾撰,﹝宋﹞趙希弁補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國學術名著》,台北:世界,1964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四部備要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宋﹞彭大雅撰,﹝宋﹞徐霆疏證:《黑韃事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6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續編》,台北:廣文,1986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周密原本,﹝明﹞朱廷煥補:《增補武林舊事》,《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82年。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金﹞無名氏著:《煬王江上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元﹞蘇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劉一清撰:《錢塘遺事》,《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2005年。
﹝元﹞于欽撰:《齊乘》,《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3。
﹝元﹞孛蘭肹等撰:《大元大一統志 三》,《叢書集成續編》,不詳:藝文印書館,1971年。
《景印元本大元聖政國朝典章 上》,《善本叢書》,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元﹞脫脫撰:《遼史》,《四部備要 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元﹞脫脫撰:《金史》,《四部備要 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元﹞脫脫撰:《宋史》,《四部備要 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元﹞熊夢祥著,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1983年。
﹝元﹞危素撰:《元海運志》,《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宋濂撰:《元史》,《四部備要 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明﹞權衡:《庚申外史》,《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明﹞陳邦瞻撰,﹝明﹞臧懋循補譯,﹝明﹞張溥論正:《元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明﹞楊士奇、黃淮編:《歷代名臣奏議》,《中國史學叢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4年。
﹝明﹞程敏政編:《新安文獻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無名氏著:《海道經》,《百部叢書集成》,不詳: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魏源撰:《元史新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顧祖禹輯:《讀史方輿紀要》,《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清﹞高宗勅撰:《清朝文獻通考》,《十通》,台北:台灣商務,1987年。
﹝清﹞鄭澐修,﹝清﹞邵晉涵纂:《杭州府志》,《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張廷玉撰:《明史》,《四部備要 史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1976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謝純撰:《漕運通志》,《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伊朗)志費尼(Juvaini)著,J﹒A﹒波伊勒(Boyle)英譯,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北京:商務,2009年。
(法)勒內.格魯塞(RenéGrousset)著,藍琪譯,項英傑校:《草原帝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北京:商務,2009年。
(法)雷納.格魯塞(René Grousset)著,龔鉞譯:《蒙古帝國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北京:商務,2009年。
(波斯)拉施特主編,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北京:商務,2009年。
(威尼斯)馬可波羅(Marco Polo)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域外叢書》,台北:台灣古籍,2003年。
(瑞典)多桑著,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萬有文庫薈要》,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仝晰綱、張熙惟、常大群、范學輝著:《齊魯文化通史宋元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柯劭忞撰:《新元史》,《二十五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徐子尚修,張樹梅等纂:《山東省臨清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1968年。
張志熙等修,劉靖宇纂:《山東省東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1968年。
張熙惟、趙文坦主編:《山東通史 宋金元卷》,《山東地方史文庫》,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蕭啟慶著:《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1983年。
蕭啟慶著:《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4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七冊 元.明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二、學位論文
常化濤:《《水滸傳》山東方言詞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展:《元雜劇真定戲劇圈研究》,山西:山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陳宏銘:《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趙桂芬:《元代詠物詞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蔡玲婉:《盛唐送別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韓川:《元代詠物散曲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三、單篇論文
于志鵬:〈中國古代詠物詩概念界說〉,《濟南大學學報》第14卷第2期,2004年。
王金偉:〈略論元代山東曲作家之散曲創作〉,《淄博師專學報》第1期,2014年。
王輝斌:〈宋金元梅花詩探論〉,《荊楚理工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10年。
白寅、楊雨:〈從廟堂到民間——中國文學精神向近現代化轉變的主體因素〉,《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2004年6月。
朱永新:〈論中國人的戀權情結〉,《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期,1993年6月。
江艷華:〈魏晉南北朝詠史詩論略〉,《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4期,1994年8月。
余少飛:〈古代“山東”名稱流變考〉,《濱州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14年6月。
余安邦、楊國樞:〈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4期,1987年秋季。
吳秀華:〈“封龍三老”與真定元曲作家群〉,《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0年10月。
吳晟:〈“書會”補說與“才人”辨正〉,《文獻季刊》第3期,2000年7月。
吳琦:〈南漕北運:中國古代漕運轉向及其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6期,2016年11月。
李伯齊:〈也談齊魯文化與齊魯文化精神〉,《管子學刊》第4期,1999年。
李祥林:〈從“勾欄”看元代城市的戲劇演出〉,《文史雜誌》第2期,2003年。
東甫:〈略談曲的對偶〉,《閱讀與寫作》第10期,2004年。
查洪德:〈談談元代散文的評價〉,《古典文學知識》第2期,1999年。
孫克寬:〈全真教考略〉,《大陸雜誌》第8卷第10期,1954年5月。
徐黎麗:〈略論元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特點〉,《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1998年3月。
桂棲鵬:〈元曲家奧敦周卿事跡考補〉,《晉陽學刊》第2期,1995年。
高建新:〈催化與緩解:酒在中國文人生活中的作用〉,《文教科學》第1期,1994年。
張瑞:〈略論宋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
張達:〈元明散曲在山東〉,《理論學刊》第11期,2004年11月。
張熙惟:〈宋元山東市鎮經濟初探〉,《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8年。
陳俊民:〈略論全真道的思想源流〉,《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83年。
賀賓:〈傳統戲曲社會教化功能作用機理探微〉,《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年。
黃天驥、李恆義:〈元明詞平議〉,《文學遺產》第4期,1994年。
黃文吉:〈宋詩的特質及其發展〉,《復興崗學報》第35期,1986年6月。
黃雅莉:〈論宋代詠物詞之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11期,2004年12月。
黃筠:〈中國詠史詩的發展與評價〉,《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1994年。
黃慶豐:〈試析元散曲《莊家不識勾欄》的俗趣〉,《作家》第10期,2008年。
楊棟:〈試論楊朝英的散曲學觀——兼說曲學史上格律派與文學派的第一次論爭〉,《求是學刊》第29卷第2期,2002年3月。
楊樹藩:〈元代科舉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17期,1968年5月。
趙其鈞:〈讀曲斷想——由元曲“隱逸的泛化”想開去〉,《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4期,2003年8月。
趙秉崑:〈達魯花赤考述〉,《北方文物》第4期,1995年。
趙敏、李小瑞:〈元代平陽雜劇作家群創作特徵新論〉,《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17年10月。
蔡美彪:〈杜仁傑生平考略〉,《文學遺產》第1期,2002年。
譚汝為:〈散曲修辭例論〉,《閱讀與寫作》第3期,199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