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憲法體系的法律全球化與在地化
作者:林子玄
作者(外文):Lin, Tzu-Hsu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曲兆祥
李炳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法律全球化法律在地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模式在地全球化Legal GlobalizationLegal LocalizationThe Socialist System of Law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arxism to Chinese contextthe Chinese modelLocal Glob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1978年中共開始進行改革開放,運用國家權力來主動支配法律的制訂並決定法律制度變遷的路徑與速度。在全球化的浪潮過程中,為了堅守社會主義的意識型態以及維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藉由提出「依法治國」及「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概念,來加強維繫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以及黨政關係之間的平衡點。
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開始進行相關法規的立法與修正,以符合國際法律框架並與世界接軌。法律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大陸憲法體系透過法治來規範和限制政府的公權力,並保護市場主體的經濟權利,從政策保障到法律保障,進而到憲法保障的位階。
然而,為了避免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衝擊的挑戰,以及有效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毛澤東率先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到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再到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以解釋、解決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為出發點,對中國大陸現有的各種法律進行經濟分析即是中國大陸法律體系在地化過程。
在中共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政府和市場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是政府放權讓利和市場不斷壯大,另一方面,政府又非常積極有為,干預非常廣泛。從以「先行先試」到「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立法制度經驗,推動經濟特區、自貿區與RCEP的設立,到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這些措施不僅契合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求,同時協助推廣中國大陸法治建設、中國模式的「在地全球化」的法治發展戰略。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has used state power to actively make laws and determine the path and speed of changes in the legal system since the star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and mainta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proposed concepts such as “Rule of Law” and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Law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enhance the regime's legitimacy and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PRC created and amended relative laws to conform to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framework after it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face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refore, the PRC’s constitutional system regulates and restricts public power through the rule by law and protects the economic rights of market participants. It transform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nomic rights of market participants from policy guarantees to legal guarantees, and then to the level of constitutional guarantees.
However, there is a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legal system in the PRC. To avoid the impact of Western capitalist values, and to effectively maintai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Mao Zedong took the lead in combining Marxism with specific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o alter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The establishment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Jiang Zemin's important thought of “the Theory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n Hu Jintao'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ll try to interpret and solve the PRC's real economic problems and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laws gover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C'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pushes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transfer of profit and the market continues to grow.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is very active and intervenes very extensively.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free trade zones, RCEPs, and Xi Jinping'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pilot policies to replicable and extendable innovative legislative system. These measures not only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also help build rule of law in mainland China and develop the strategy of “local glob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l.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201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1996,北京:人民出版社。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201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200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2007,北京:人民出版社。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卷,198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201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2006,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毛澤東文集》第6卷,1999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選集》第3卷,1991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史達林文選》,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02,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江澤民文選》第2卷,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全集》第33卷,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
《列寧全集》第36卷,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
《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200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1958,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上,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995,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上,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
《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1979,北京:商務印書館。
《葉劍英選集》,1996,北京:人民出版社。
《經典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原著選編》,2013,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鄧小平文選》第1卷,1994,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文選》第2卷,1994,北京:人民出版社。
《鄧小平文選》第3卷,1993,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少奇選集》上卷,1981,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文杰,2017,《嬗變中之中國大陸法制》(第五版),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王世傑、錢瑞生,1997,《比較憲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王泰銓,1997,《歐洲共同體法總論》,台北:三民出版社。
王泰銓,2008,《歐洲聯盟法總論》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王學東,柴方國等譯,,2000《全球化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滬寧,1987,《國家主權》,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出版社。
王鐵崖,1981,《國際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鐵崖等譯,1995,《奧本海國際法》,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央檔案館編,201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7,《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11,《十二~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15,《習近平關於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2009,《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09年9月》,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2011,《中國共產黨歷史(1949-1978)》(第二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85,《毛澤東思想法學理論論文選》,北京:法律出版社。
毛澤東,1991,〈論新階段〉,《中共中央檔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頁658-659。
世界銀行主編,1987,《1987年世界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江金權,2007,《「中國模式」研究—中國經濟發展道路解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國華,2007,《憲法哲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澤民,1997,《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北京:人民出版社。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2003,《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之方法與策略》,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朱力宇,2001,《立法模式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景文,2008,《比較法總論》(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景文,2006,《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福惠,2000,《憲法與制度創新》,北京:法律出版社。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研究室編著,20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讀本》,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編,1957,《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北京: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編,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1997,《我國當前法律實施的問題和對策》,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建設出版社。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編,1990,《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1949-1990》,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聯絡局編,1990,《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有關資料匯編》,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任丙強,2007,《全球化、國家主權與公共政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出版社。
何勤華,1998,《法律文化史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何勤華,2008,《法律移植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勤華主編,2001,《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北京:法律出版社。
何勤華主編,2009,《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1949-2009》,北京:法律出版社。
肖林,2013,《國家實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制度設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肖貴清,20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步雲,1998,《憲法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忠主編,2018,《國家高端法治智庫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炳南主編,2009,《法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法》,台北:揚智出版社。
李惠國主編,2001,《重寫現代性—當代西方學術話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龍,1999,《憲法基礎理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李龍,2006,《人本法律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敬璉、馬國川,2013,《重啟改革議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吳敬璉,2018,《中國經濟改革進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沈宗靈、王晨光編,1993,《比較法學的新動向(國際比較法學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國明、王立明,2005,《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學科》法學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永坤,2010,《法理學—全球視野》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周漢民,2014,《上海自貿區解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周鯁生,1976,《國際法(上)》,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來梵,2017,《從憲法規範到規範憲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錦濤,201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柳華文,2008,《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可訴性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俞可平,1998,《全球化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俞可平,2004,《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黃平、謝曙光、高健主編,2006,《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超越「華盛頓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榮根,1997,《艱難的開拓——毛澤東的法思想和法實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封麗霞,2008,《中央與地方立法關係法治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姚建宗,1998,《法律與發展研究導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徐崇溫,20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袁發強,2007,《憲法對衝突法的影響》,北京:法律出版社。
夏征農,2000,《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張波,2011,《馬克斯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路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執中,2008,《中共黨國邊界的設定與延伸: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出版社。
張碧瓊,1999,《經濟全球化:風險與控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張奚若,1989,《張奚若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習近平,2015,《習近平關於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章謙凡,1998,《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控》,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陳洪武等譯,1989,《國際私法總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陳德禹,1981,《中國現行公務人員考選制度的探討》,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新民,2002,《中國行政法學原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彭真,1989,《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黃清賢,2008,《中國大陸意識型態—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辯證》,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楊澤偉,2003,《國際法析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萬斌,2004,《法理學》,杭州:杭州出版社。
董必武,1985,《董必武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董必武,1986,《政治法律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
董必武,2001,《法學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
趙劍英、吳波主編,2010,《論中國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潘弘祥,2009,《憲法的社會理論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志雲,2010,《當代國際法的發展:一種從國際關係理論視角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
劉德喜,2003,《WTO與國家主權》,北京:人民出版社。
蔡定劍,2006,《憲法精解》,北京:法律出版社。
謝暉,1998,《價值重建與規範選擇—中國法制現代化沉思》,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謝覺哉,1996,《謝覺哉論民主和法制》,北京:法律出版社。
謝覺哉,1989,《謝覺哉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韓大元,2009,《公法的制度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建、黃立君、李振宇,2004,《法經濟學:基礎與比較》,北京:人民出版社。
蘇力,1996,《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二、專書譯著
Anthony Giddens著,鄭武國譯,1999,《第三條路》,台北:聯經。
Andrew Lang著,王晉綾、樊健譯,2016,《世界貿易法律和新自由主義:重塑全球經濟秩序》,北京:法律出版社。
Douglass C. North著,陳郁、羅華平等譯,1991,《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Jean-Jacques Rousseau著,何兆武譯,1996,《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John Rawls著,何懷宏等譯,2009,《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John G. Ruggie主編,蘇長和等譯,2003,《多邊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Joseph Eugene Stiglitz等著,鄭秉文譯,1998,《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Joseph Eugene Stiglitz,紀沫、仝兵、海榮譯,2007,《斯蒂格利茨經濟學文集-第六卷(下):發展與發展政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Karl Marx著,《資本論》第3卷,1975,北京:人民出版社。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2014,《共產黨宣言》,台北:五南出版社。
Lassa Francis Lawrence Oppenheim著,王鐵崖、陳體強譯,1981,《國際法(上)》,北京:商務印書館。
Linda Yueh著,魯冬旭譯,2015,《中國的增長:中國經濟的前30年與後30年》,北京:中信出版社。
Louis Henkin著,鄧正來譯,1996,《憲政 民主 對外事務》,北京:三聯書店。
Richard Allen Posner著,蔣兆康譯,1997,《法律的經濟分析》,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Richard Allen Posner著,蘇力譯,2002,《法理學問題》,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Richard Allen Posner著,蘇力譯,2002,《正義/司法的經濟學》,台北:元照出版社。
Robin Paul Malloy著,孫潮譯,1999,《法與經濟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Edward S. Herman,1999,〈全球化的威脅〉,《馬克思主義與現實》5:56-59。
Martti Koskenniemi著,陳一峰譯,2014,〈國際法的目的是什麼?〉,《北大國際法與比較法評論》,11:71-101。
弋浩婕、許昌,2015,〈從憲法慣例到制定法: 英國議會審查條約的法定化發展(上)〉,《中國人大》, 20:53-55。
王兆國,2004,〈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2004年3月8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中國人大》,6:16-20。
王泰銓、謝英吉,1997,〈中共法律體系之探討〉,《萬國法律》,91:46-64。
王敏,2002,〈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主權〉,《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3:27-29。
中國人民大學「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5,〈「中國模式」問題研究報告〉,《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年,9:19-28。
毛豔華,2015,〈「一帶一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價值與貢獻〉,《人民論壇》, 9:31-32。
江國華,2010,〈論憲法文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0(3):83-87。
朱蘇力,1998,〈法律的本質:一個虛構的神話〉,《法學》,1:6-7。
安‧賽德曼(Ann Seidman)、羅伯特‧B‧賽德曼(Robert B. Seidman),1989,〈評深圳移植香港法律的建議〉,《比較法研究》, Z1:1-13。
車丕照,2001,〈法律全球化—是現實?還是幻想?〉,《國際經濟法論叢》,32-33。
車丕照,2005,〈論條約在我國的適用〉,《法學雜誌》,3:96-99。
肖萍,馬榮春,2007,〈論法制、法治與和諧社會〉,《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8-42。
李忠夏,2015,〈憲法上的「國家所有權」:一場美麗的誤會〉,《清華法學》,5:63-84。
李响,2016,〈我國憲法經濟制度規定的重新審視〉,《法學家》,2:109-119。
李鳴,2016,〈國際法與「一帶一路」研究〉,《法學雜誌》,1:11-17。
李興山,2002,〈深刻理解精神實質,正確把握辨證關係〉,《理論動態》,33:10。
李龍,1994,〈憲法新論三則〉,《法學研究》,16(3):15-18。
李雙元、張茂、杜劍,1994,〈中國法律趨同化問題之研究〉,《武漢大學學報》,3:3-11。
李雙元、孫勁、蔣新苗,1995,〈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法律發展基本走勢的展望〉,《湖南師範大學學報》,1:1-9。
吳海江,2010〈「中國模式」的實質、普適性及未來挑戰〉,《思想理論教育》,5:10-15。
余盛興,2005,〈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認可的進展與前景分析〉,《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3:8。
周陽,2014,〈論美國對外貿易區的立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社會科學》,10:90-100。
林來梵,1999,〈論私人財產權的憲法保障〉,《法學》,3:15-22。
林來梵、季彥敏,2005,〈人權保障:作為原則的意義〉,《法商研究》,4:64-69。
金京等,2015,〈論新形勢下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經濟管理》,6:12-20。
侯才,2001,〈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和哲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4:11-17。
胡伯項、張斌,2008,〈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模式的理論探討〉,《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188-191。
姜紅池,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主權〉,《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S1:188-190。
俞可平、莊俊舉,2004,〈熱話題與冷思考(三十四)—關於「北京共識」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話〉,《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5:4-9。
高德步,2018,〈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曆程〉,《行政管理改革》,9:40-47。
徐孟洲,2012,〈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規劃法制建設〉,《法學家》, 2:43-55;
徐炳,〈論人權與公民權〉,《光明日報》(1979年6月19日)。
韋偉強,2007,〈中國模式的價值和理念—兼談中國經驗對未來中國發展的自我啟示〉,《長白學刊》,2:45-48。
張文顯,2021,〈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法制與社會發展》,1:5-54。
張文顯,2018,〈中國法治40年:歷程、軌跡和經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5-25。
張宇,2008,〈中國轉型模式的含義和邏輯〉,《經濟社會體制比較》,4:12-15
張守文,2019,〈回望70年:經濟法制度的沉浮變遷〉,《現代法學》,4:3-17。
張守文,2020,〈憲法問題:經濟法視角的觀察與解析〉,《中國法律評論》,2:76-87。
張婷婷,2008,〈淺談法的全球化與法的本土化〉,《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143:12-13。
張鳴起,2016,〈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法治思考〉,《中國人大》,16:24-26。
張國軍等,2016,〈「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推進自貿區戰略的機遇及策略〉,《國際經濟合作》,10:25-30。
陳文通,2009,〈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性〉,《科學社會主義》,6:37-44。
陳冀平,2016,〈「一帶一路」建設法治意義重大》,《法制日報》(8月26日),第7版。
莊麗蘭、楊睿雲,2007,〈重要國際組織對全球在地化因應初探〉,《研考雙月刊》,31(5):86-95。
曾建元,2001〈歷史制度論探原〉,《世新大學學報》,11:195-206。
程虎、李省龍,2001,〈國家主權思潮述略〉,《皖西學院學報》,1:96-100。
彭真,1979,〈關於社會主義法制的幾個問題-1979年9月1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紅旗》,11:3。
黃文藝,2000,〈論中國法律發展研究的兩大範式〉,《法制與社會發展》,3:1-10。
鄒廣文,2010,〈全球化、文化個性與文化主權〉,《貴州社會科學》,1:8-10。
董玉明,2011,〈我國發展規劃法制化基本問題研究〉,《經濟法研究》8:100。
趙明昊,2017,〈「一帶一路」與中美競合關係的塑造〉,《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6:125-134。
翟國強,2019,〈經濟權利保障的憲法邏輯〉,《中國社會科學》,12:100-120。
翟崑,2015,〈「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思考〉,《國際觀察》,4:49-60。
鄧正來,2008,〈認識全球化的「問題化」進路—對中國法學「全球化論辯」中理論問題的追究與開放〉,《河北法學》,2:2-17。
鄧正來,2008,〈作為一種「國家法與非國家法多元互動」的全球化進程—對「法律全球化」爭辯的中立性批判〉,《河北法學》,3:2-16。
臧乃康,2010,〈區域公共治理一體化中政治資源配置的理論借鑒與回應路徑〉,《社會科學》,12:57-63。
劉作翔,1989,〈當代中國法律文化的衝突與選擇〉,《政治與法律》,1:1-5。
劉桂山,2004,〈「北京共識」為世界帶來希望—西方學者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理論實踐〉,《參考消息》(6月3日),第15版。
鄭永年,2008,〈西方為何懼怕「中國模式」〉,《決策探索》,5:51-57。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薑鵬,2000,〈對全球化的起源、含義及其研究現狀的考察〉,《太平洋學報》,1:59-66。
韓大元,2019,〈中國憲法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範結構〉,《中國法學》,2:1-5。
韓麗,2002,〈馬克思與波斯納的經濟分析法運用比較〉,《政治與法律》,1:8-13。
鐘明霞,2000,〈深圳特區公司立法的回顧與展望〉,《廣東社會科學》, 5:88-91。
蘇宏達,2007,〈論歐洲憲法的優位姓〉,《歐美研究》,37(2):323-389。


四、研討會論文
于興中,2003,〈自由主義法律價值與法律全球化〉,「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11月10~13日)。
巨克毅、許震宇,2005,〈全球化下的超國界法律治理〉,「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研討會」(11月11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留永昭,2003,〈自由主義法律價值與法律全球化〉,「法律與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11月10~13日)。


五、學位論文
何福居,2004,《改革開放後大陸法制之變遷—經濟體制轉型與法制接軌之互動》,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梅玲,2013,《誰的中國?誰的模式?普遍性與特殊性之辯》,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媛媛,2010,《全球化與憲法發展》,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許震宇,2006,《超國界法律治理與全球秩序建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希,2010,《海峽兩岸憲政改革之比較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雷武君,2003,《從馬克斯社會衝突論論中國大陸地區法制變革之影響》,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盈慈,2007,《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憲法修改之研究(1988-2004)》,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怡婷,2006,〈全球在地化:珠三角台商投資策略與佈局〉,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琬妮,2008,《從全球化觀點論國際融資租賃法》,台北: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譚學秋,2003,《全球化:進程、趨勢及其多維影響》,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
蕭衡鍾,2016,《中共意識形態的政權建構:經濟基礎與專政理論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六、網際網路
〈1954年4月19日 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於成立編制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八人工作小組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http://www.scio.gov.cn/zhzc/6/2/Document/1003413/1003413.htm。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粵提出〉,《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85037/8405407.html
〈中央:學習「三個代表」要著力解決實際問題(全文)〉,2003年6月22日,《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n/2003-06-22/26/316472.html。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過)〉,《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test/2008-06/26/content_1028140.htm。
〈中共中央關於全黨必須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通知〉,《中國改革開放數據庫》,1986年7月10日,http://www.reformdata.org/1986/0710/7748.shtml。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1993年11月14日通過)〉,《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item/20years/newfiles/b1080.html。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2001年9月26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102565/182138/10326334.html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4.。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網》,http://www.gov.cn/zhengce/2014-10/28/content_2771946.htm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2016年11月4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6-11/27/content_5138533.htm。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通過)〉,《中國共產黨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
〈中國共產黨歷次黨章的制定及修正簡況(一大至十六大)〉,《中國政府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4507570.html。
〈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踐白皮書〉,《中國政府網》,2021年06月24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1-06/24/content_5620505.htm。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兩年情況〉,《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test/2005-07/06/content_1252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26/content_4264.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8-11/05/content_2065671.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06/75ba6483b8344591abd07917e1d25cc8.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103/t20210323_1270124.html?code=&state=123。
〈江澤民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央視網》,2001年7月1日,http://www.cctv.com/special/777/3/52342.html。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2015年3月15日,《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5-03/18/content_1930129.htm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政府網》,2013年7月3日,http://www.gov.cn/ldhd/2013-07/03/content_2439909.htm。
李君如,〈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探索〉,《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40/6673000.html。
吳邦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2008年3月8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中國政府網》,2008年3月24日,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dbdh/11/2008-03/24/content_1423258.htm。
吳邦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國政府網》,2011年3月11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2010lh/content_1557653.htm。
吳邦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2011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政府網》,2011年3月18日,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7143.htm。
汪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人民網》,2013年11月22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22/c64094-23621188.html。
〈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中國共產黨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111/c64036-31995083.html。
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國政府網》,2003年12月26日,http://www.gov.cn/test/2009-11/27/content_1474642.htm。
胡錦濤,〈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講話全文〉,《中國政府網》,2005年2 月19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ldhd/2005-06/27/content_9700.htm。
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頁》,2005 年9月16日,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lhg_681966/zyjh_681976/t212365.shtml。
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國政府網》,2011年7月2日,http://www.gov.cn/ldhd/2011-07/01/content_1897720.htm。
〈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白皮書〉,《中國政府網》,2019年09月22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9-09/22/content_5432162.htm。
〈美國沿「一帶一路」鼓勵各國對中國說「不」〉,《BBC中文網》,2018年10 月25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5969055。
馬龍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模式」,《北京日報》,2008年6月2日。https://m.aisixiang.com/data/37778.html。
軒理,〈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的重大意義〉,《新華網》,2018年2月26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02/26/c_1122455317.htm。
張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網》,2016年2月23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6/0223/c40531-28141572.html
張宏志,〈江澤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堅持和發展〉,《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2012年7月12日,http://www.dswxyjy.org.cn/n1/2019/0228/c425426-30909727.html。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8年12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
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年10月28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4/1028/c64094-25926150.html。
習近平,〈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2020年11月,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125/c40531-32010383.html。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政府網》,2017年10月27日,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將建民主版基建方案 取代一帶一路〉,《旺報》,2021年6月15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615000586-260303?chdtv。
〈統籌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六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人民網》,2017年11月02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1102/c1003-29623887.html。
〈國家人權行動計畫(2016-2020年)(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http://www.scio.gov.cn/wz/Document/1492804/1492804.htm。
〈國務院關於推廣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可 複 制 改 革 試 點 經 驗 的 通 知〉,《中國政府網》,2014年12月21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10093.htm。
〈國務院關於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國政府網》,2015年12月17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2/17/content_10424.htm。
彭真,〈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的說明〉,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中國人大網》,1982年4月22日,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6/content_5001302.htm。
彭真,〈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的報告—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item/lianghui/zlhb/rd/5jie/newfiles/e1060.html
傅倫博,〈深圳經濟特區立法創新的回顧與思考〉,《深圳特區報》,2010年12月21日,https://law.szu.edu.cn/info/1736/8930.htm。
楊大正等,〈立法試驗田:30年殺出一條血路〉,《南方日報》,2008年12月20日,http://news.sina.com.cn/o/2008-12-20/083814909740s.shtml。
楊景宇,〈學習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2012年07月09日,http://www.dswxyjy.org.cn/n1/2019/0228/c423730-30912896.html。
〈葉劍英見新華社記者談民主和法制〉,《人民日報》,1979年2月14日,http://www.reformdata.org/1979/0214/8365.shtml。
趙惜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展歷程的全景回顧〉,《中國人大網》,2011年2月17日,http://www.npc.gov.cn/npc/c221/201102/918192491f0743f1b051a26fd3056c7b.shtml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紀念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18/0531/c69113-30025177.html。
〈歷次五年規劃(計劃)資料〉,《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151935/204121/。
〈關於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指示(1979年9月9日)〉,《中國改革開放數據庫》,http://www.reformdata.org/1979/0909/7597.shtml。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摘要)〉,《人民網》,2018年03月07日,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8npc/n1/2018/0307/c417507-29852054.html。
〈澳大利亞引新法取消維多利亞州「一帶一路」協議 中國斥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BBC中文網》,2021年4月22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841541。


貳、英文部分
A. Aust, Modern Treaty Law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0, p151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5.
Epstein, Edward J., Law and Legitimation in Post-Mao China, in Pitman B. Potter, ed., Domestic Law Reforms in Post-Mao China, New York M. E. Sharp, 1994, p19-55.
Fairbank, John K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G., Ruggie J.,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 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 War Economic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82, 36(2): pp.379-415.
Giddens, Anthony,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0.
Goldstone, Jack A., Initial Conditions, General Laws, Path Dependenc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4, no.3, 1998, pp. 829-845.
Knight, Nick, Imagining Globalization in China: Debates on Ideology, Politics, and Culture, Edward Elgar Pub, 2008, p241.
Krasner, S. D., Sovereignt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21, no. 1, 1988, pp.66-94.
Krisch, Nico, Beyo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Pluralist Structure of Post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7-8.
Kuhn, Thomas S., The Priority of paradigm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96, pp.43-51.
Lubman, Stanley B., Bird in a Cage:Legal Reform in China After Mao,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M., Sornara J., Resistance and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n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43-53.
Peerenboom, Randall, China’s Long March toward rule of Law,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ierson, Paul,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4, no. 2, June 2000, p.251-267.
Potter, Pitman B., Riding the Tiger: Legitimacy and legal Culture in Post-Mao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 138, 1994, p.325-358.
Reisman, W. Michael, Law from the Polic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Law Essays: A Supplement to International Law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NewYork:1981, p.6
Robertson, Roland,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Rosenau, James N., Distant proximities: dynamics beyond globalizati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Smith, Christopher E., Constitutional Rights: Myths and Realities, BlemontCA: Thomson Wadsworth, 2004, p30.
Shirk, Susan L.,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Strategy of Economic Reform,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60-93.
Watson, Alan, Legal Transplants: An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Law, 2nd e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