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師之任:明代協理京營戎政與北京防禦
作者:吳彥儒
作者(外文):Wu, Yan-R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朱鴻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協理京營戎政總督京營戎政戎政府北京防禦天子守邊明代軍事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從明太祖時期,北京城就是明代北方邊防體系中的軍事重鎮,後因明太宗遷都北京城、北邊防線內縮,北京城更是緊臨長城邊境的戰地前線。為鞏固明朝京師,明太宗宣示天子守邊,北京城因而提升為北邊國防的戰略核心。在明朝天子守邊的體制中,天子是最高的軍事指揮官,負責統籌戰略、調度兵馬糧餉。隨著土木堡之變與庚戌之變的發生,凸顯天子親臨戰場的高度風險,以及後代天子的將才武略不及明太祖、明太宗的問題。為不再重蹈覆轍,明世宗以恢復祖制為政治正統宣告,再從文臣督撫的經驗中,創置協理京營戎政一職,以兵部尚書或侍郎出任,做為代理天子統帥六師、肩負北京防禦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明廷令其督導京營整訓、規劃北京防禦戰略,在戰時能調度入衛兵馬,集中外軍政大權於一身。
  從史料層面而言,正史、政書史料僅記載職官制度變化,並將協理京營戎政分類為兵部的增設官員,歷任者的個人奏議文集存佚豐寡不一,史料的載述分散導致不易看出其特殊性。因此,明清史家與近代學者多未特別注意協理京營戎政在明代政治、軍事史中的歷史價值。本文以《明實錄》為核心,輔以奏議、文集、總集、方志、檔案等史料建立「協理京營戎政年表」,據此為論述時間、人物主軸。對比協理京營戎政的創制淵源與其他軍事文臣的異同,逐步析論協理京營戎政如何執行代理天子守邊,以及置廢興替、權位起落的轉折。最後從明代國防的視野,說明北京防禦如何軍鎮化,而協理京營戎政就是政治上不能明言,實務上的「北京鎮總督」。
none
一、史料文獻
(一)實錄(照時序排列)
夏原吉監修,胡廣等總裁,《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輔等監修,楊士奇等總裁,《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輔等監修,楊士奇等總裁,《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輔等監修,楊士奇等總裁,《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孫繼宗監修,楊士奇等總裁,《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懋監修,劉吉等總裁,《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懋監修,李東陽等總裁,《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徐光祚監修,費宏等總裁,《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溶監修,張居正等總裁,《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溶監修,張居正等總裁,《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顧秉謙等總裁,《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惟賢監修,葉向高等總裁,《明光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宋純臣監修,溫體仁等總裁,《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宋純臣監修,溫體仁等總裁,《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4,梁鴻志影印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本。
李長春纂修,《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抱經樓舊藏鈔本。
明熹宗敕撰,《明熹宗寶訓》,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不著撰人,《熹宗哲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內閣大庫舊藏明內閣精寫本。
不著撰人,《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痛史》本。
不著撰人,《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嘉業堂舊抄本。
覺羅勒德洪監修總裁、明珠等總裁,《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清實錄》,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二)正史、政書
王圻,《續文獻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明萬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
李東陽等奉敕撰,[日]山根幸夫題解,[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景東京大學圖書館《蓬左文庫》朝鮮古活字本等本。
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萬曆]《大明會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明萬曆[1573-1619]內府刻本。
俞汝楫等編撰,林堯俞等纂修,《禮部志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徐一夔,《大明集禮》,筑波:筑波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明嘉靖九年[1530]序經廠刊本。
徐學聚,《國朝典彙》,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徐與參刻本。
張廷玉等總裁,《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新校本。
張鹵輯,楊一凡點校,《皇明制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三)奏議
毛伯溫,《毛襄懋先生奏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世恩堂刻《毛襄懋公集》本。
王一鴞,《總督四鎮奏議》,臺北:正中書局,1985,《玄覽堂叢書續集》,景萬曆十六年[1588]刊本。
王家屏,《王文端公奏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刻本。
王紹元,《白厓奏議.附錄京營疏稿》,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景日本內閣文庫明嘉靖三十八年序刊本。
王瓊,《晉溪本兵敷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甘肅省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廖希言等刻本。
吳兌,《閱視三鎮奏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20]刊本。
吳亮輯,《萬曆疏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刻本。
吳甡著,秦暉點校,《柴庵疏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明末清初史料選刊》。
李日宣,《昌鎮奏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崇禎[1628-1644]間刊本。
李承勛,《少保李康惠公奏草》,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嘉惠堂八千卷樓丁氏藏書刊本。
李遂,《李敏襄公奏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年陳瑞刻本。
孫旬輯,《皇明疏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全書》,景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二年自刻本。
高儀,《高文端公奏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錢塘高氏家刊本。
張鹵輯,《皇明嘉隆疏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19]刻本。
張棟,《張可菴先生疏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刊本。
戚繼光,張德信校譯,《戚少保奏議》,北京:中華書局,2001。
楊時寧,《總督宣大山西軍門奏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1368-1644]刊本。
楊博,《楊襄毅公本兵疏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四年師貞堂刻本。
楊博,《楊襄毅公奏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間[1628-1644]刊本。
楊博,《楊襄毅公奏疏》,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研理樓藏明萬曆[1573-1619]刻本。
鄭曉,《鄭端簡公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上海圖書館藏明隆慶項氏萬卷堂刻本。
薛三才,《薛恭敏公奏疏》,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景中央圖書館藏本。
嚴嵩,《南宮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嚴氏鈴山堂刻本。
嚴嵩,《嘉靖奏對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嘉靖[1522-1566]刊本。
蘇祐,《榖原先生奏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清豐知縣李汝寬刊本。
(四)總集、文集
于謙著,魏得良點校,《于謙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方逢時,《大隱樓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景清乾隆四十二年滋元堂刻本。
毛伯溫,《毛襄懋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毛仲愈等刻毛襄懋先生集本。
毛伯溫,《東塘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九年[1540]王儀刻本。
王世貞,魏連科點校,《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邦瑞,《王襄毅公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隆慶五年[1571]湖廣按察使溫如春刊本。
王家彥,《王忠端公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上海圖書館藏清順治十六年刻本。
王樵,《方麓居士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1573-1620]刊崇禎八年[1635]補刊墓誌銘本。
王錫爵輯,《增定國朝館課經世宏辭》,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明萬曆十八年[1590]周曰校萬卷樓刻本。
申時行,《賜閒堂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朱元璋,《皇明祖訓》,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圖書館藏明洪武禮部刻本。
何東序,《九愚山房稿》,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河東何氏刊本。
李廷機,《李文節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1628-1644]刊本。
李邦華,《文水李忠肅先生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七年徐大坤刻本。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刻本。
周世選,《衛陽先生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五年周承芳刻本。
俞大猷,《正氣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景清道光[1821-1850]孫雲鴻味古書室刻本。
徐階,《世經堂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20]徐氏刻本。
徐溥,《徐文靖公謙齋文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明人文集叢刊》第1期,景明嘉靖八年[1529]宜興徐氏刊本。
翁萬達,《翁東涯集》,北京:書目文獻社,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明嘉靖十九年[1540]王儀刻本。
高拱,《高文襄公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高拱,《館閣偶詠》,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玉生補刊本。
張四維,《條麓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全書》,景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三年張泰徵刻本。
張孚敬,《太師張文忠公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張汝紀等刻增修本。
張孚敬,《諭對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蔣光彥等寶綸樓刻本。
張佳胤,《居來先生集》,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明萬曆曆[1573-1620]刻本。
張居正,《新刻張太岳先生詩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私藏明萬曆四十年[1612]唐國達刻本。
許弘綱,《羣玉山房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景清康熙百城樓刻本。
郭宗皐,《郭康介遺文》,合肥:黃山書社,2013,《明別集叢刊.第二輯》,景清嘉慶二十五年福山王善愷刻本。
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景明崇禎[1628-1644]雲間平露堂刻本。
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初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明崇禎六年[1633]張一鳴刻本。
喻時,《吳皐先生文集》,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陳大賓刻本。
馮琦,《北海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末年[1605-1620]雲間林氏刊本。
黃仁溥輯,《新刻皇明經世要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景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19]刻本。
楊一清,《楊一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楊守勤,《寧澹齋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明末刻本。
楊東明,《青瑣藎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上海圖書館藏明楊東㫰刻本。
楊漣,《楊忠烈公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十三年世美堂刻本。
溫純,《溫恭毅公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二年[1639]西京溫氏家刊本。
萬斯同,《石園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全書》,景民國二十五年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第四集本。
葉向高,《蒼霞續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董其昌,《容臺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三年[1630]董庭刻本。
鄒德溥,《鄒泗山先生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安成紹恩堂刊本清[1644-1911]刊本。
趙貞吉,《趙文肅公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三年趙德仲刻本。
趙堂,《軍政備例》,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7,《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景清[1644-1912]抄本。
劉餘祐,《燕香齋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鄧以讚,《鄧定宇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蘇州市圖書館藏明周文光刻本。
鄭洛,《白賁堂詩草》,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萬曆己亥[1599]刊本。
駱問禮,《萬一樓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活字本。
薛三省,《薛文介公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天津圖書館藏明崇禎[1628-1644]刻本。
譚綸,《譚襄敏公遺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景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鄒庭芳活字本。
嚴嵩,《鈐山堂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增修本。
(五)方志
尹耕纂,《兩鎮三關通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景日本東洋文庫藏明[1368-1644]抄本。
沈應文,張元芳纂修,[萬曆]《順天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19]刻本。
姚延福修,鄧嘉緝,蔣師轍纂,《光緒臨朐縣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景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
孫世芳等纂,欒尚約輯,[嘉靖]《宣府鎮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景明嘉靖四十年[1561]刊抄補本。
張紹魁修纂,[萬曆]《重修居庸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中國方志叢書‧塞北地方》,景明萬曆十四年[1586]刊本。
張萊撰,高一福增修,《京口三山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正德七年[1512]刊萬曆間[1573-1619]增補本。
劉效祖撰,彭勇、崔繼來校,《四鎮三關誌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鄭僑生修,葉向昇等纂,[康熙]《遵化州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景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抄本。
繆荃孫抄,[洪武]《順天府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景清光緒十二年[1886]抄《永樂大典》本。
(六)其他
不著撰人,《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一版。
文史哲出版社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收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名人類》。
王世貞纂撰,董復表彚次,《弇州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間[1573-1619]刊本。
王圻纂輯,黃晟重校,《類書三才圖繪》,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藏清雍正乾隆間槐蔭草堂刊本。
王鴻緒等纂,《明史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元明史料叢編》,景清[1644-1911]敬慎堂刊本。
史繼偕撰,《皇明兵制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海外佚存古籍,景日本內閣文庫藏明[1368-1644]刊本。
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朱國禎撰,王根林點校,《湧幢小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余懋衡輯,《古方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二年書林張詒謀忠貞堂刻本。
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
吳偉業輯,《綏寇紀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
沈德符撰,楊萬里校點,《萬曆野獲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范景文撰,《戰守全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1628-1644]刻本。
孫承澤著,王劍英點校,《春明夢餘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徐樞輯,《嘉隆識小類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鈔本。
高拱,《防邊紀事》,成都:巴蜀書社,1993,《中國野史集成》,景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二版。
張延登輯,《京營巡視事宜》,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19]楊元刊本。
張延登輯,《京營巡視紀要》,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19]楊元刊本。
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許重熙,《嘉靖以來注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六年刻本。
連標,《冏政要覽》,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原北平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刊本。
陳仁錫,《皇明世法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中國史學叢書景明崇禎刻本。
焦竑輯,《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1561]徐象橒曼山館刻本。
程開祜輯,《籌遼碩畫》,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叢書集成續編》,《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景原臺北帝國大學藏明萬曆刻本。
閔夢得編,《五朝玉音》,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五輯》,景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明崇禎五年[1632]跋刊本。
黃景昉著,陳士楷、熊德基點校,《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萬斯同,《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全書》,景北京圖書館藏清[1644-1911]抄本。
葉盛撰,魏中平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全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
雷禮纂輯,《國朝列卿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19]徐鑒刻本。
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蔣一葵,《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
鄭曉,李致忠點校,《今言》,北京:中華書局,1984。
霍冀,《大閱錄》,北京:線裝書局,2010,《天一閣藏明代政書珍本叢刊》,第十六冊,景明隆慶[1567-1572]間內府刻本)。
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二、近人研究
(一)專書
[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美]小佛蘭克.A.基爾曼(Frank A. Kierman, Jr)編著,陳少卿譯,《古代中國的戰爭之道》,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修訂,《中國歷代戰爭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毛佩奇等著,《中國明代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廷洽,《中國古代印章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王庸,《國立北平圖書館中國地理圖籍叢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王毓銓,《王毓銓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任方冰,《明清軍禮與軍中用樂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朱鴻,《明成祖與永樂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988。
吳晗,《讀史劄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
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
宋晞,《方志學研究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修訂版。
李新峰,《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營建叢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肖立軍,《明代中後期九邊兵制研究》,長春:吉林人民,2001。
肖立軍,《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周振鶴主編,郭紅、靳潤成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周維強,《佛郎機銃在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9。
孟凡人,《明朝都城》,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宗緒盛,《老北京地圖的記憶》,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
河北省文物局長城資源調查隊編,《河北省明代長城碑刻輯錄》,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一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記》,北京:三聯書店,2009。
侯仁之著,鄭輝等譯,《北平歷史地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政協福建省泰寧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福建省泰寧縣博物館編,《李春燁與尚書第》,三明:政協福建省泰寧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7。
胡漢生,《明長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馮東禮等撰,《中國軍事通史‧明代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韋慶遠,《暮日耀光: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政局》,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
唐曉峰、陳品祥主編,《北京北部山區古長城遺址地理調查報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孫文良、李治亭、邱蓮梅,《明清戰爭史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高文德,蔡志純編,《蒙古世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張治安,《明代監察制度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張哲郎,《明代巡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邊塞古迹-張家口文物保護單位通覽》,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張德信,《明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張德信,《明代職官年表》,合肥:黃山書社,2009。
張鴻翔,《長城關堡錄》,北京:中國地學會,1936。
郭福祥,《明清帝后璽印》,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彭勇,《明代班軍制度研究:以京操班軍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彭勇,《明代北邊防禦體制研究:以邊操班軍的演變為線索》,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彭國棟纂修,《重修清史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景愛,《中國長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景愛,《長城》,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
華夏子,《明長城考實》,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3。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楊潤平、楊申茂、顏誠,《京師北門宣府鎮》,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達力扎布著,《明代漠南蒙古歷史研究》,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
赫治清、王曉衛著,《中國兵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趙世明,《高拱與隆慶政治》,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趙現海,《明代九邊長城軍鎮史:中國邊疆假說視野下的長城制度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劉昭祥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劉景純,《明代九邊史地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
劉謙,《明遼東鎮及長城防禦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樊樹志,《重寫晚明史.朝廷與黨爭》,北京:中華書局,2018。
樊樹志,《重寫晚明史.新政與盛世》,北京:中華書局,2018。
樊樹志,《重寫晚明史.內憂與外患》,北京:中華書局,2019。
樊樹志,《重寫晚明史:王朝的末路》,北京:中華書局,2019。
魯大維,《神武軍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謝敏聰,《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再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謝敏聰,《明清北京的城垣與宮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二)論文
卜永堅,〈評城地孝,《長城と北京の朝政-明代內閣政治の展開と變容》〉,《明代研究》,22期(2014),頁145-153。
卜永堅,〈評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明代研究》,11期(2008),頁163-173。
于志嘉,〈明代軍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515-540。
于志嘉,〈明代兩京建都與衛所軍戶遷徙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1分(1993),頁135-174。
于志嘉,〈明北京行都督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4分(2008),頁683-747。
于默穎,〈「土木之變」至隆慶和議前明朝對蒙古的消極固守應付政策〉,《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卷6期(2012),頁94-99。
尤淑君,〈北平行都司的設置、內徙及其影響〉,《政大史粹》,20期(2011),頁1-50。
尤淑君,〈評城地孝,《長城と北京の朝政-明代內閣政治の展開と變容》〉,《新史學》,23卷4期(2012),頁247-256。
方弘仁,〈明嘉靖朝五次兵變初探〉,《明史研究專刊》,5期(1982.12),頁63-82。
王天有,〈試論穆宗大閱與俺答封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頁92-100。
王崇武,〈明代的疆域與明代的國防〉,《現代學報》,1卷2、3期(1947),頁31-42。
王莉,〈明代營兵制初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1991),頁85-93。
王劉波,〈明代京營制度變遷考〉,《蘭台世界》,2016年第19期,頁146-148。
田澍,〈洪武祖制與嘉靖前期革新〉,《社會科學戰線》,5期(2000),頁153-159。
朱鴻,〈明太祖誅夷功臣的原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8期(1980),頁47-89。
朱鴻,〈從南京到北京:明初定都問題的探討〉,《師大學報》,33期(1988.6),頁259-282。
朱鴻,〈心慊慊而乖違-論明宣宗從“好聖孫”到“好”聖孫的轉變〉,《鴻禧文物》,3期(1998),頁93-112。
朱鴻,〈「明人出警入蹕圖」本事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2期1卷(2004),頁183-213。
朱鴻,〈以展思為名-明代皇帝的謁陵活動〉,《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論文集(960-180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7,頁163-216。
朱鴻,〈明遺民的陵寢書寫-梁份的《帝陵圖說》〉,《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紀念牟復禮教授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頁143-156。
朱鴻,〈微旨陰寓-明十三陵的歷史意涵〉,收於故宮博物院編,《明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第一輯,頁139-149。
何寶善,〈明世宗增築北京外城〉,《故宮博物院院刊》,4期(1986),頁47-48。
余三樂,〈嚴嵩與北京外城的修筑〉,《北京社會科學》,2期(1996),頁86-92。
吳仁安,〈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的隆慶內閣述論(下)〉,《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2卷1期(2013),頁57-64。
吳振漢,〈明儒李邦華的治世與殉國〉,《輔仁歷史學報》,28期(2012),頁71-103。
吳晗,〈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清華學報》,10卷4期(1935),頁917-939。
吳晗,〈明代的軍兵〉,《讀史劄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頁104-111。
吳智和,〈「土木之變」後明朝與瓦剌之交涉-英宗回鑾前之秘辛(西元一四九九-一四五O年)〉,《明史研究專刊》,3期(1980),頁75-100。
吳智和,〈明代正統國變與景泰興復〉,《明史研究論叢》,1輯(1982),頁159-241。
吳智和,〈明景帝監國登極時期居庸紫荊兩關之城防〉,《明史研究專刊》,5期(1982),頁279-298。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之轉移(上)〉,《大陸雜誌》,34卷7期(1967),頁200-204。
吳緝華,〈論明代封藩與軍事職權之轉移(下)〉,《大陸雜誌》,34卷8期(1967),頁249-252。
吳緝華,〈論明代築萬里長城守邊的失策〉,《東海大學歷史學報》,5期(1982),頁13-36。
吳緝華,〈論明代邊防內移及其影響〉,《新亞學報》,13卷(1980),頁363-408。
吳緝華,〈論明代邊防內移與長城的修築〉,《東海大學歷史學報》,4期(1981),頁25-47。
吳緝華,〈論明初建都南京與江淮財賦:兼論中國史上國都遷徙與政治地理形勢的轉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卷(1986),頁19-41。
吳耀明、傅新水、孫晨光,〈清廉任事的明代尚書傅希摯〉,《衡水學院學報》,17卷3期(2015),頁71-75。
李光濤,〈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8本(1948),頁449-487。
李孝聰,〈北京城地域結構啟示錄〉,《歷史、考古與社會-中法學術系列講座》,第三號,北京:法國遠東學院北京中心,2002。
李新峰,〈土木之戰志疑〉,《明史研究》,第6輯(1999),頁109-115。
周維強,〈神威四域,武成永固─康熙朝歐式火砲新考〉,《故宮學術季刊》,30卷1期(2012),頁161-194。
周維強,〈明季瀋遼之役新探〉,《故宮學術季刊》,33卷1期(2015),頁243-285。
周鵬,〈試析明代嘉靖京營戎政改革〉,《黑龍江史志》,13期(2015),頁24、27。
林燊祿,〈書評:[賴建誠著]《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成大歷史學報》,40期(2011.6),頁279-297。
祁向文、胡克誠,〈楊一清與嘉靖朝清理團營風波〉,《蘭臺世界》,2013年6期,頁104-105。
侯仁之,〈明代宣大山西三鎮馬市考〉,《燕京學報》,23期(1938),頁181-237。
洪國強,〈論于謙與景帝君臣關系的變動及其對土木之變後京營領導體制重建的影響〉,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12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頁117-131。
胡凡,〈明代洪武永樂時期北邊軍鎮建置考〉,《文史》,2006年4期,頁151-162。
胡凡,〈論明仁宗對北邊防衛的調整與整頓〉,《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3期,頁149-156。
唐玉萍,〈簡論明代庚戌之變〉,《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頁26-31、62。
徐泓,〈明北京行部考〉,《漢學研究》,2卷2期(1984),頁569-598。
徐蘋芳,〈論北京舊城街道的規劃及其保護〉,《歷史、考古與社會-中法學術系列講座》,第一號,北京:法國遠東學院北京中心,2002。
烏云寶,〈論「庚戌之變」發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內蒙古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頁60-67。
特木勒,〈「庚戌之變」與朵顏衛的變遷〉,收錄於齊木德道爾吉主編,《蒙古史研究.第7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3,頁211-220。
秦博,〈勛臣與晚明政局〉,《史林》,4期(2015),頁73-89。
秦進才、邵服民,〈明刑部尚書張國彥夫婦合葬墓誌銘校點考釋〉,《文物春秋》,2002年5期(總第67期),頁16-27。
秦楠,〈「庚戌之變」後薊鎮守備舉隅—以明後期北邊防御思想變遷為線索〉,《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頁76-80。
高壽仙,〈明代軍事史研究的新成果〉,《博覽群書》,2010年第8期,頁85-87。
高壽仙,〈「大閱」之禮的面子與裡子:作為改革產物的明代隆萬大閱〉,《人民論壇》,2015年9期,頁78-80。
張松梅,〈《明史.兵制一》永樂京營建置校誤〉,《東岳論叢》,30卷12期(2009),頁94-98。
張奕善,〈明成祖政治權力中心北移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10、11期(1984),頁243-357。
張奕善,〈明太祖的沙漠戰爭〉,《臺大歷史學報》,14期(1989),頁307-419。
張海瀛,〈張居正軍事改革初探〉,《晉陽學刊》,1期(1986,總34期),頁41-48。
張海瀛,〈論張居正的考成法〉,《晉陽學刊》,5期(1987,總34期),頁50-56。
曹彥生,〈淺評「庚戌之變」〉,《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頁29-32、37。
許冰彬,〈試析明代宦官內操的興衰及特點〉,《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1期(總159期),頁29-40。
許宏芝,〈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實質初探〉,《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頁20-22、37。
閻啟鑫,〈明代團營營置考〉,《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5卷1期(2011),頁61-65。
彭勇,〈京軍與明代京城的宮殿廟宇建築〉,《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3期(總137期),頁59-68。
曾美芳,〈京師戒嚴與糧餉肆應:以崇禎己巳之變為中心的討論〉,《明代研究》,23期(2014),頁91-125。
曾磊,〈淺析明崇禎時期的京營〉,《歷史檔案》,2018年第3期,頁106-109。
黃一農,〈天主教徒孫元化與明末傳華的西洋火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卷4期(1996),頁911-966。
黃一農,〈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卷3期(2004),頁573-634。
黃一農,〈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大砲的引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3分(2008),頁415。
黃冕堂,〈論明代的京營〉,《史學集刊》,3期(1992),頁28-35。
黃群昂,〈明代兵部尚書的群體特徵〉,《歷史檔案》,2019年第3期,頁73-81。
楊新成,〈明代宮室的營建和形制布局簡述〉,《故宮學刊》,6輯(2010),頁116-130。
楊潤平,〈宣府、萬全及長城九邊重鎮〉,《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3卷1期(2000),頁49-52。
董少新、黃一農,〈崇禎年間招募葡兵新考〉,《歷史研究》,5期(2009),頁65-86。
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全球史視野下的明朝尚武展示〉,《故宮學刊》,2017年總第18輯,頁37-42。
蕭意茹,〈評介魯大維《文化、廷臣與競爭:明代宮廷(1368-1644)》〉,《故宮學刊》,2010年總第6輯,頁375-380。
韓帥,〈略論鄭洛在明代北部邊防中的作用-以《鄭襄敏公赤牘》為核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6卷3期(2019),頁97-100。
韓帥,〈鄭洛著《鄭襄敏公赤牘》的史料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期(2019),頁82-84。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形成與衰敗〉,《明史研究專刊》,6期(1983),頁1-36。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組織〉,《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6期(1984),頁101-132。
(三)學位論文
方祥,《明代團營試探》,天津: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6。
王進,《明代大閱初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吳彥儒,《明嘉靖朝宣府鎮的軍事措施之研究:1521-1566》,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小慶,《五城兵馬司與明代京師治安管理》,吉林:東北師範大學明清史碩士學位論文,2012。
李嚴,《明長城九邊重鎮軍事防禦性聚落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論文,2007。
林家維,《明代王直(1379-1462)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7。
周忠,《南京守備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13。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10。
苗苗,《明薊鎮長城沿線關城聚落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論文,2004。
范傳南,《明代九邊京運年例銀及其經營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明清史博士論文,2011。
秦博,《明代勛臣政治權力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
郝園林,《明萬全右衛城軍事防禦體系的考古學觀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4。
馬靜茹,《明代宣大總督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博士論文,2013。
高曉波,《明代北京治安管理制度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06。
張書銘,《明代兵部尚書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
陳玲,《明初北方邊防的經營與邊患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譽升,《明朝北京保衛戰之研究-以戰略研究途徑分析》,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傅劍,《明代重慶蹇氏家族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黃群昂,《明代兵部尚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9。
黃曉龍,《明代景泰-嘉靖時期京營制度考論》,昆明:雲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5。
楊國華,《明代大同鎮防務研究:以敗虎堡為例》,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明清史碩士論文,2008。
劉楚楚,《神廟留中奏疏匯要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歷史碩士論文,2017。
謝健,《明代萬全都司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明清史碩士論文,2013。
羅麗馨,《明代京營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1。
(四)外文論著
David M. Robinson edited, Culture, Couriers, and Competition : The Mng Court (1368-164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and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阪倉篤秀,《長城の中國史》,東京:講談社,2004。
松本隆晴,《明代北邊防衛體制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1。
城地孝,《長城と北京の朝政-明代內閣政治の展開と變容》,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2。
新宮學,《北京遷都の研究:近世中囯の首都移転》,東京:汲古書院,2004。
青山治郎,〈明代景泰朝の団営について〉,《駿台史學》,24號(1969.3),頁111-132。
青山治郎,〈明代における京營の形成について〉,《東方學》,42輯(1971.8),頁64-81。
青山治郎,〈明代嘉靖朝の京営について〉,《駿台史學》,49號(1980.3),頁28-60。
青山治郎,〈明代隆慶朝の京營について〉,《札幌大學女子短期大學部紀要》,第一號(1983),頁49-73。
青山治郎,〈明代の京営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嘉靖新三大営内における三十小営の形成について―〉,《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上)》,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187-205。
青山治郎,〈後金国の興起と明の京營─特に薩爾滸の戦いの前後を中心として〉,《清朝と東アジア─神田信夫先生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山川出版社,1992,頁17-31。
青山治郎,〈明成化朝の団營について〉,《地域・情報・文化-札幌大学女子短期大学部創立25周年記念論文集》,札幌:響文社,1993。
青山治郎,〈明成化朝後半期の京営について〉,《地域・情報・文化(続)-札幌大学女子短期大学部論文集》,札幌:響文社,1995。
青山治郎,〈明代万暦朝における京営組織の変遷について:特に選鋒の設立と増強を中心として〉,《札幌大学女子短期大学部紀要》,26號(1995.9),頁23-39。
青山治郎,〈明代正徳朝の京営について―特に所謂東西官庁軍の実態について―〉《駿台史学》,98號(1996.9),頁83-120。
青山治郎,〈明代天啟朝前半期の京営について〉,《明大アジア史論集》,6號(2001.3),頁1-22。
青山治郎,〈明代孝宗朝の京營について-特にその後半北邊出防期を中心に〉,《山根幸夫教授追悼紀念論叢-明代中国歷史的位相(上)》,東京:汲古書院,2007,頁67-90。
青山治郎,《明代京営史研究》,札幌:響文社,1996。
川越泰博,《明代中國の軍制と政治》,東京:國書刊行會,2001。
谷光隆,〈明代の勳臣に関する一考察〉,《東洋史研究》,29卷4期(1970),頁66-113。
奧山憲夫,〈明代中期の京営に関する一考察〉,《明代史研究》,7期(1980),頁1-19。
奧山憲夫,〈嘉靖二十九年の京営改革について〉,《東方学》,63輯(1982.1),頁89-103。
奧山憲夫,〈明代後期における官僚の京営統制について〉,《北大史学》,22期(1982),頁1-21。
奧山憲夫,《明代軍政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三、工具資料
(一) 目錄、辭典、索引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百年明史論著目錄》,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王力等原編,蔣紹愚等增訂,《古漢語常用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第四版,2014。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1997。
北京市地方辦公室編,《北京舊志評校文叢》,北京:中國書店,2013。
吳廷燮撰,魏連科點校,《明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
吳豐培,《吳豐培邊事題跋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來新夏主編,許明輝主審,《河北地方志提要》,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林平,《明代方志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徐連達編著,《中國官制大辭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二版。
崔建英輯訂,賈衛民、李曉亞參訂,《明別集版本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87。
賀凱(Charles O. Hucker),《中國古代官名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漢世紀EHGBooks編委會,《漢世紀域外漢學總目》,臺北:漢世紀數位文化EHGBooks,2015。
漢學研究中心資料組編,《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海外佚存古籍書目初編》,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二)地圖
卜慶華策畫、方芳編輯,《北京地圖》,據民國三年[1914]天津中東石印局印本,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
卜慶華策畫、方芳編輯,《最新北京詳細全圖》,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常琦石印本,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
山西省地圖編纂委員會編,《山西省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0。
北京市文物局編,《北京文物地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李誠主編,《北京歷史輿圖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侯仁之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徐苹芳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明清北京城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劉鎮偉主編,《中國古地圖精選》,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期刊論文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