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舊王孫的回眸:溥儒渡臺後習見畫題之研究
作者:魏可欣
作者(外文):Ke-Hsin We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盧慧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溥儒舊王孫鍾馗山水觀音Pu RuLast ScionZhong KuiLandscape PaintingHorseGuany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關於溥儒(1896-1963)繪畫的相關研究,歷來經常以文人畫的內涵和定義作為總評。近年,觀照角度由原先的「逸」,轉至「遺民」或「後遺民」的文化視野。本論文除了著重研究者所強調的漢文化語境脈絡外,更重新將溥儒的滿族血統及貴胄階層納入考量,嘗試擴展思考的框架與解釋原理,全文希冀透過「舊王孫」的回眸、凝視,鋪陳溥儒繪畫世界多層次、多脈絡的光譜。
文中擬就鍾馗、山水、馬、觀音等習見畫題,作為多重的考察線索,討論溥儒渡臺後習見畫題的繪畫表現及意涵。首先,在鍾馗畫題係藉由探究、分析末代王孫溥儒的各類鍾馗作品,包含通俗性、文人雅趣性和當代社會性鍾馗形象,試圖釐清圖像背後交織的繪畫商品性、畫家相關王府歲時節令之生活經驗和藝術涵養等多重複雜的脈絡。基本上,鍾馗圖像藴藏著畫家分殊化的個人生命經驗,又包含著集體文化的通性,歷經不同時代的傳承與演繹,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其次,山水畫題則聚焦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的溥儒50-60年代的山水手卷,分析該形制背後的創作邏輯與概念,進而探討袖珍手卷與高頭大卷這兩種不同尺幅背後的創作寓意。實際上,溥儒手卷中的袖珍尺幅並非全然地市場取向,反倒接近清宮「百什件」內的書畫尺幅,說明溥儒很可能有意以此形制,幽微地表徵著昔日王孫身分,或藉以悼亡傷逝大清,或滿足過去把玩之欲望。至於高頭大卷,溥儒經由探索詩畫中「咫尺千里」的山水意象,特意地融入不同的古畫,有意以傳衍和留駐的生命姿態,投身於文化賡續。
而於馬畫畫題主要討論溥儒馬畫背後所蘊示的二股不同作用力,其一為溥儒特殊的民族性與階級性所涉及滿族的騎射教育及漢文化教育;其二為時代性維度,即民國初年繪畫變革潮流及溥儒渡臺的影響。事實上,溥儒馬畫或《寒玉堂畫論》中〈論馬〉乃有意地「迴避」郎世寧的西洋寫實技法,這背後隱含著他面對西方勢力所遭受的國變挫傷,是以,馬畫中,溥儒不僅對往事作鄉愁式的回顧,投射滿人騎射文化語境的訴求,更進一步地轉以滿漢文化的合縱連橫之姿,運用古代風格與文本內容,抗衡、博弈著近代西方文化的猛烈衝擊,叩問世變與創新的辯證關係。
最後,觀音畫題乃試圖藉由考察王府生活中的信仰,理解形塑溥儒信仰與宗教觀之重要背景,並檢視其宗教態度,以理解溥儒創作的宗教或歷史人物神祇圖像,另外,針對溥儒圖繪觀音的行為與意圖作解釋。實際上,王府宗教活動和內容具有多重面向,包括薩滿信仰、佛道信仰、民間雜信等。溥儒自幼及長置身於相關的文化場域,自然地習以滿族開放兼容的宗教態度為文化慣習,由是當其轉換成視覺圖繪時,圖像亦包括各式宗教或歷史人物之神祇,呈顯兼容的現象。不過,關於圖繪觀音,溥儒除了為母回向祈福或社交應用外,實有意以此行為,沿襲盛清帝王抄經、繪像的文化脈絡,傳承乾隆皇帝示諭子孫的「滿洲之道」,作為時移世變,易代、易地,形塑、強化滿洲國族觀念的表現。
經由不同畫題,可窺見溥儒繪畫中交織著滿、漢複雜、錯綜的二元性,其渡臺後的創作表現,更因為生命歷程的轉折,充滿了對自身的主體認知與文化認同的回應,涵蓋了雅俗,天潢貴胄階級特性,及滿族獨特的民族性等。簡言之,本論文試圖摒除過去研究以漢文化為本位的觀點,透過溥儒個人生命與群體生命相互參照,裨補學界對溥儒繪畫世界的認識,擴及對歷史與文化意義的詮釋。
When studying paintings by Pu Ru (1896-1963), most researchers have adopted as the fundamental criteria the concept and definitions of the literati painting.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y have shifted their perspectives from previous criteria of "recluse literati" to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remnant" or "post-remnant." In this study, besides the Han cultural context, we will also re-examine Pu Ru's Manchurian cultivation and his imperial social status, expanding the frames of references and exegesis regarding his paintings. Examining how this "last scion" looked back to his cultural and artistic upbringing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multi-layered and multi-contextual world of his paintings.
Taking Pu’s customary painting subjects like Zhong Kui, landscape, horse, and Guanyin as threads for multi-layered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expressions and significances of Pu Ru’s paintings of these subject. In terms of the Zhong Kui works, this study will examine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folk Zhong Kui, literati Zhong Kui, and the contemporary and social Zhong Kui images; through such examination, we seek to clarify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paintings, the painter’s life experiences of relevant annual festivals, and his personal artistic cultivation interwoven in the contexts of these images. We would argue that the Zhong Kui images contain elements of collective culture as well as Pu Ru's personal and distinctive life experiences. As these images were passing down and evolving through different dynasties, they are imbued with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In terms of Pu Ru’s landscape painting,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his handscrolls made in 1950s and 1960s that are now in the collection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We will analyze the creative logic and concepts underlying this form of ink painting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creative purposes behind his miniature and long handscrolls. In fact, rather than market-oriented, Pu's miniature handscrolls are closer to the form and scale of miniatur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the curio boxes characteristic of the Qing court art. We suggest that Pu Ru adopted this form to mark his identity of being one of the last scions, to lament the demise of the Great Qing Empire, or to remember the past joy of handling these curios. In terms of his long handscrolls, Pu Ru explores the landscape imagery of “miniature panorama” through integrating various antique paintings to continue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o extend and maintain the tradi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Regarding Pu Ru’s horse paintings,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two interacting forces behind these works. The first force is the Manchurian horsemanship education and Han literati education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Pu Ru's social status and ethnic self-awareness. The second force is the time factor, i.e., the trend of painting reformation in early Republican years and Pu Ru's life in Taiwan. However, in both his horse paintings and in his theoretical writings on painting, Pu Ru seems to intentionally "avoid" any mention of Giuseppe Castiglione and his works. In fact, we can say that within the style of Pu Ru's horse paintings is hidden a trauma of losing one's country to the Western powers. Hence, in his horse paintings, Pu Ru not only engages in a nostalgic review of his past life, projecting the Manchurian cultivation of horsemanship onto his works, but also utilizes the ancient styles and textual references to reflect on the dialectics of innovation and the Qing Empire's demise. Hence, in his horse paintings, Pu nostalgically reflects on his past life with references to Manchurian cultivation of horsemanship; he also integrates the Manchurian and Han cultures, utilizes classical texts and styles, and engages in a resistance to the powerful impacts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n a dialectics of the changed world and innovation.
In our analysis of Pu Ru's Guanyin paintings, we begin by studying the religious faiths and activities of the Prince Kung's Mansion and tracing the background of Pu Ru's religious views and how they shaped Pu's portrayal of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figures. This section will also explain the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s of Pu's paintings of Guanyin. In fact,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the Prince Kung's Mansion were multifaceted, including elements of Shamanism, Buddhist and Taoist faiths, and folk beliefs. Pu grew up in such a cultural arena and embraced the inclusive religious attitudes and habitus of the Manchu people. Hence, when transferred to visual representation, this inclusive tendency gave rise to various religious or historical figures. When painting Guanyin figures, Pu Ru used these images to garner blessings for his deceased mother, to enhance social connection, and to continue the Qing cultural heritage of emperors’ copying religious texts and paintings religious figures. Continuing the "Manchurian Way" of Emperor Qianlong, Pu Ru's religious paintings are part of his agenda in form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Manchurian sense of identity.
Through the paintings of these subjects, we can see the duality of Manchurian and Han cultural factors interwoven in Pu Ru's paintings. His paintings made in Taiwan, impacted by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his life, are filled with his responses to issues like subjective awarenes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erms of high-brow and low-brow expression, royal upbringing, and Manchurian cultural identity. To sum up, this study attempts to go beyond the Han-centered perspectives and exp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his paintings via references to his personal life and collective lives.
徵引、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洞淵神咒經卷第七》,收入黃永武編,《敦煌寶藏》第1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公司,1981-1986。
(北魏)賈思勰著、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今釋》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唐)周繇《夢舞鍾馗賦》,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貴池先哲遺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唐)段安節撰;元娟莉校注,《樂府雜錄・驅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9,收入《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歷代名畫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校箋注》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入《知不足齋叢書》十一,臺北:興中書局,1964。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新譯東京夢華錄》,臺北:三民書局,2004。
(宋)高承,《事物紀原》,收入任繼愈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綜合卷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收入盧輔聖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宋)贊寧等,《續高僧傳》卷二十三〈釋道舟傳〉,《大正藏》,第50冊,頁859上-中。
(明)不著撰者,《鍾馗全傳》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楊時喬等纂,《新刻馬書》,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收入《北京古籍叢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明)顧炳,《顧氏畫譜》,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紀昀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923,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清)顧祿撰,王邁校點,《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昌縣志卷之三》,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于安瀾,《畫論叢刊冊1》,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王森然標點註譯,《山水訣.山水論》,收入《中國畫論叢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增訂馬經.醫方捷徑》第371冊,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
何志明、潘運告編,《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77。
李直方,《謝宣城詩注》,香港:龍門書店,1968。
貴州人民出版社編,《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歷代名畫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潘運告主編,岳仁譯注,《宣和畫譜》,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二,臺北:里仁書店,1981。
二、近人論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小川裕充著;黃立芸、邱涵妮、蔡家丘、龔詩文、白適銘、陳韻如、黃文玲譯,《臥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7。
天津古籍出版社編,《湖社月刊》重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巴東,〈張大千於傳統中國繪畫在現代轉化之特殊意義〉,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頁129-147。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晚清宮廷生活見聞》,北京:新華書店,1982。
方聞,〈重探兩件董元之作——早期中國巨幅山水畫的範式〉,《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卷第四期(2013.06),頁1-42。
毛文芳,〈試論國畫手卷的美學意涵〉,《國立編譯館館刊》,20卷1期(1991),頁25-48。
毛懷安,《溥心畬詩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王中秀、茅子良、陳輝,《近現代金石書畫家潤例》,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4。
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第8卷第3期(1997.7),頁161-216。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收入《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頁188-247。
王汎森,〈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收入氏著,《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頁415-450。
王壯為,〈憶舊王孫〉,收入《當代名家談:舊王孫溥心畬》,臺北:浪淘出版社,1974,頁45-51。
王家誠,《溥心畬傳》,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
王得後、錢理群編,《魯訊雜文全編(下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3。
王淑珍,《遊藝翰墨:大清愛新覺羅家族書畫藝術》,臺北:石頭出版社,2012。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7。
王瓊馨,《溥心畬詩書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博士論文,2011。
王瓊馨,《溥心畬詩書畫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
王耀庭,〈從南張北溥論雅俗摹古及筆墨之變〉,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頁499-530。
王耀庭,《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溥心畬》中國系列085期,臺北:錦繡出版事   業,1996。
王耀庭,〈康熙朝宮廷繪畫三題:舉臺北故宮藏畫為例〉,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頁112-130。
王耀庭,〈梅景秘色二題——摹古、鑑識〉,發表於2014澳門藝術博物館「梅景秘色——吳湖帆書畫鑑賞學術研討會」。
北京畫院,《松窗採薇:溥心畬繪畫作品集》,北京,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白㿟皛,《故宮博物院藏清宮戲本研究》上,北京:故宮出版社,2017。
白謙慎,〈傅山與魏一鼇——清初明遺民與仕清漢族官員關係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期(1996.03),頁95-139。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7。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園: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2012。
石守謙,〈「幹惟畫肉不畫骨」別解——兼論「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藝術學》,第4期(1990),頁165-191。
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6期(2004. 03.01),頁307-339+342。
田洪、顏曉軍、徐凱凱等編,《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英)艾略特,卞之琳、李賦寧等譯,《傳統與個人才能 艾略特文集・論文》,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2。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北京:新華書店,1982。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
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朱家溍,〈記恭王府堂會戲〉,收入孫旭光主編,《清代王府文化研究文集》,第2輯,北京: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2012,頁188-189。
朱傳譽編,《溥心畬傳記資料(一)》,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
朱傳譽編,《溥心畬傳記資料(二)》,臺北:天一出版社,1981。
朱傳譽編,《溥心畬傳記資料(三)》,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朱靜華,朱一雄譯,〈溥心畬繪畫風格的傳承〉,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頁255-318。
朱靜華文、朱一雄譯,〈溥心畬晚期的山水畫〉,《雄獅美術》,272期(1993.10),頁57-66。
江兆申點校,《寒玉堂畫論》,臺北:學海書局,1975。
何志明、潘運告,《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77。
余佩瑾,〈品味與意圖——清乾隆「集瓊藻」多寶格初探〉,《故宮文物月刊》,第294期(2007.9),頁16-27。
余佩瑾,〈茹古含今——以乾隆初期乾清宮的配匣和分等典藏計畫為例〉,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品牌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院物,2017,頁276-297。
余佩瑾,《乾隆官窯研究:做為聖王的理想意象》,臺北: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余佩瑾,〈乾隆皇帝與清宮瓷器典藏——以畫琺瑯和洋彩為例〉,《故宮文物月刊》,第369期(2013.12),頁44-55。
余輝,《畫裡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臺北:石頭出版社,2008。
余蕙靜,〈論傅芸子〈釋滾調〉對青陽腔的推論〉,《戲曲學報》,9期(2011.6.1),頁159-187。
吳玉清、吳永興,《清朝八大清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吳泓哲,《巫儺行事與「替天行道」觀之關聯研究——以鍾馗文本與信仰現象為例》,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
呂世浩,〈多寶格中的仿古銅器——以「笵金作則」為例〉,《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9),頁28-39。
妙有編,《戒臺寺》,香港:環球國際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8。
巫鴻,《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新華書店,2009。
李玉珉,〈觀音—院藏觀音繪圖特展簡介〉,《泉南文化》,9期(2004),頁4-29。
李孝悌,〈冒辟疆與水繪園中的遺民世界〉,收入氏著,《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2008。
李健注譯,《康熙皇帝告萬民書康熙皇帝教子格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李傅鐸若編,《瀛海損箎:吾師溥心畬旅日逸品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李鑄晉,〈趙孟頫的二羊圖卷〉,收入氏著,《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北京:新華書店,2008,頁225-288。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沈清松,〈五十年來中國哲學的花果飄零與海外華人生命意義構想〉,《漢學研究》,31卷2期(2013年6月),頁7-34。
沃丘仲子,《近現代名人小傳》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佳士德拍賣圖錄,《宗器寶繪—藤田美術館藏中國古代藝術珍品》,New York:CHRISTIE ' S,2017。
周遠廉,《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延雨,〈從林下珍玩到案上清供:明清遊山提盒的形制與功能〉,《故宮文物月刊》,418期(2018.1),頁80-91。
杭春曉,《温和的漸進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區中國傳統派畫家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6。
杭春曉,〈以“仁”代“義” ——《憶陳侍郎書畫合卷》與溥心畬的“遺民想像”〉,收入北京畫院編,《松窗採薇:溥心畬繪畫作品集》,北京,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頁217-227。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中国の繪畫》,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昭和57。
林士鉉,〈乾隆時期的貢馬與滿洲政治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4卷2期(2006年冬),頁51-108。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9。
林香琴,《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20。
林碩,〈舊王孫與復辟派岳父——《溥儒致升允信札》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總163期(2017第二期),頁136-148。
林綠編,《溥心畬書畫全集.人物篇》,臺北:環球書社,1978。
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臺北:雄獅美術,1997。
板倉聖哲,《李公麟〈五馬圖〉》,東京:株式會社羽鳥書店,2019。
邱敏芳,《領略古法生新奇——金城繪畫藝術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邱琳婷,《七友畫會與臺灣畫壇(1950s-1970s)》,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金寄水、周沙塵,《王府生活實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金啟孮,《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北京:中華書局,2009。
(美)柯嬌燕著、陳兆肆譯,《孤軍:滿人一家三代與清帝國的終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英)柯律格著、梁霄譯,《誰在看中國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
侯怡利,〈談國立故宮博物院之百什件收藏——以乾隆八年(1743)重裝百什件為例〉,《故宮學術季刊》,第33卷2期(2019.6),頁45-114。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1993。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姜乃菡,《鍾馗故事的文本演變及其文化內涵》,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4。
胡進杉,〈溥心畬觀音圖上的藏文咒〉,《故宮文物月刊》,127期(1993.10),頁94-101。
胡順展,《溥儒書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苑洪琪,〈清代宮廷祭祀對王府的影響〉,收入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21。
倪葭,〈溥儒粗筆山水畫簡析〉,收入北京畫院編,《松窗採薇:溥心畬繪畫作品集》,北京,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頁228-237。
夏亞拿,《暗潮洶湧的藝壇:戰後初期臺灣美術的動盪與重整 (1945-1954)》,臺大: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孫旭光,《恭王府與溥心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孫旭光,《應時而變.利行合一——「恭王府藏品」與溥心畬研究》,北京:中國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09。
孫旭光主編,《曠世逸才溥心畬》,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7。
孫旭光主編,《清代王府文化研究文集》第二輯,北京: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2012。
徐澄淇,〈英雄的没落——十八世紀以來的鍾馗相〉,《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2期,民國九十四年冬季,頁129-148。
恭王府管理中心,《溥心畬書畫作品》,北京:恭王府管理中心,2005。
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殷偉、任玫編,《鍾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泰歐・梅登多普等,《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9。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釋文〉,《文物》,1977年第8期(總255期),頁17-22。
馬雅貞,〈清代宮廷畫馬語彙的轉換與意義——從郎世寧的《百駿圖》談起〉,《故宮學術季刊》,27卷3期(2010年春),頁103-138。
容天圻,〈溥心畬傳稿〉,收入朱傳譽編,《溥心畬傳記資料(三)》,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頁1-7
高居翰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出版社,1984。
高勇、鄧琦,〈移臨新意——杭春曉談溥心畬畫學思想〉,《美術觀察》,(2016.12),頁39-42。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迎歲集福——院藏鍾馗名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品牌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21》,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第1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溥心畬先生詩文集》上・下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溥心畬書畫文物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
國立歷史博物館,《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
國家圖書館藏歷史檔案文獻叢刊,《清恭王府折檔滙編》第1、2、3冊,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2004。
張子寧,〈也談《趙氏三世人馬圖卷》〉,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趙孟頫研究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頁767-776。
張伯駒,《春游瑣談》,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張佳生,《八旗十論》,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張高評,〈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成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8.10),頁23-60。
張瑞威,〈誰是滿洲人?——西方近年滿洲史研究評述〉,《歷史人類學學刊》,第4卷第1期(2006.4),頁96-97。
啟功,〈溥心畬南渡前的藝術生涯〉,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頁237-254。
梁煥鼎編,《桂林梁先生(濟)遺書》,臺北:文海,1969。
莊申,〈羅聘與其鬼趣圖—兼論中國鬼畫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4本(1972),頁403-434。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故事〉,收入氏著,《清史拾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頁215-229。
莊吉發,〈策馬長城外——滿洲的馬政〉,收入氏著,《清史拾遺》,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2,頁150-152。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莊吉發,〈從北亞草原族群薩滿信仰的變遷看佛道思想的普及化〉,收入氏著,《清史論集(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頁71-98。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社會功能〉,收入氏著,《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頁125-153。
莊吉發,〈中體西用——以盛清時期中西藝術交流為中心〉,《史學彙刊》,第26期(2010.2),頁125-178。
莊吉發,〈宮廷畫家——郎世寧的藝術創作活動〉,收入氏著,《清史論集(二十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頁199-310。
許嘉猷,〈布爾迪厄論西方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第34卷3期,頁363;396-397。
陳國棟,〈寂寞的皇叔:慎郡王允禧(1171-1758)〉,《故宮學術季刊》,33卷1期(2015),頁367-397。
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陳寅恪集:詩集 附唐篔詩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2001。
陳葆真,《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
陳葆真,〈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8期(2010.3),頁123-184。
陳雋甫筆錄,〈溥心畬先生自述〉,收入朱傳譽編,《溥心畬傳記資料(一)》,頁30-31。
陳蓓蓓,《元以來「寒林鍾馗」圖像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16。
陳德馨,〈從趙雍「駿馬圖」看畫馬圖在元代社會網絡中的運作〉,《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2003),頁133-167。
陳德馨,〈聖朝化育下的番人:溥心畬筆下的臺灣原住民圖像〉,《故宮文物月刊》,346期(2012.1),頁62-73。
陳筱君,《南張北溥藏珍集萃》,臺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1999。
章正,《松風畫會紀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章詒和,《最後的貴族》,香港:牛津出版社,2004。
麥青龠,《溥心畬》,臺北:石頭出版社,2006。
傅申,〈上昆侖尋河源:大千與董源—張大千仿古歷程研究之一〉,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頁67-87。
傅申,〈吳湖帆與張大千等——西張北溥南吳〉,發表於2014澳門藝術博物館「梅景秘色——吳湖帆書畫鑑賞學術研討會」。
傅申,〈黃庭堅《砥柱銘》墨迹卷的確認——附論書法鑑定問題〉,收入田洪、顏曉軍、徐凱凱等編,《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頁163-204。
傅申,〈前所未有的大時代〉,收入田洪、顏曉軍、徐凱凱等編,《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頁409-438。
富田昇著,趙秀敏譯,《近代日本的中國藝術品流轉與鑑賞》,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
嵇若昕,〈上下五千年,東西十萬里:清宮中的百什件〉,《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9),頁4-15。
彭悅柔,〈從檔案論盛清君臣抄寫佛經的特色並淺釋文化意義〉,《史學彙刊》29期(2012),頁141-157。
程君顒,〈清代前期的皇族畫家初探〉,《史耘》,第二期(1996.9),頁115-160。
鈕驃,〈談恭王府堂的戲曲活動〉,收入恭王府管理中心,《清代王府文化研究文集》,第2輯,北京: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2012,頁190-195。
馮幼衡,〈丹青千秋意,江山有無中——溥心畬(1896-1963)在臺灣〉,《造型藝術學刊》,(2006.12),頁19-49。
黃小峰,〈繁花、嬰戲與骷髏:尋覓宋畫中的端午扇〉,收入繆哲主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特辑一)——宋畫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浙江:浙江大學,2017,頁196-231。
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臺大: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黃衛霞,《清代嬰戲圖研究》,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6。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
楊玉君,〈俄藏清末鍾馗圖象考釋〉,《中正漢學研究》,23期(2014.06),頁25-52。
楊新、許愛仙主編,《溥心畬書畫集・卷上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楊儒賓,《1949禮讚》,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
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收入蔡瑜編,《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75-126。
溥儒著、毛小慶點校,《溥儒集》上、下,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萬青力,〈南風北漸:民國初年南方畫家主導的北京畫壇〉,收入《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605-628。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葉高樹,《滿文《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譯註》,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
葉高樹,〈「滿族漢化」研究上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民國99年12月),頁195-218。
董良彥、董良碩,〈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書法詩文)》,頁136-151。
董良碩,《師古超塵、雅逸儒士——溥儒先生書法與繪畫藝術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
詹前裕,《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2。
廖光祥,《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8。
廖怡蘋,《溥儒詩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6。
廖慧美,〈咫尺應須論萬里——論杜甫題畫詩〉,《東海中文學報》,第8期(1988.7),頁117-151。
趙展,《滿洲文化與宗教研究》,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劉小萌,〈清代京城滿人信仰的多角度考察〉,《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17.5),頁1-9。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劉世珣,〈評介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史耘》,第14期(2010.6),頁177-192。
劉芳如,〈溥心畬繪畫精品選介——太平廣記故事冊(上)、(下)〉,《故宮文物月刊》,127期、128期(1993.10、11),頁22-43、12-33。
劉芳如,〈溥心畬繪畫精品選介(4)——溥心畬鬼趣圖冊:兼論歷代畫鬼〉,《故宮文物月刊》,134期(1994.5),頁66-93。
劉芳如,〈溥儒在故宮——從寒玉堂託管文物論溥心畬南渡後的逸格畫風〉,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頁329-380。
劉芳如,〈試說溥心畬神異人物畫的創作核心〉,《雄獅美術》,272期(1993.10),頁 67-86。
劉冠樂,《鍾馗全傳》,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2018。
劉恆興,〈幻滅與重建——試論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時間素質〉,《中外文學》,26卷6期,1977年11月,頁145-163。
劉曉峰,《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歐立德(Mark C. Elliott),《皇帝亦凡人:乾隆.世界史中的滿洲皇帝》,臺北:八旗文化,2015。
歐立德著,青石譯,《乾隆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蔡長煌,《經師莫作畫師看——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
鄭文惠,〈後遺民時間/地理政治學:溥心畬臺灣風物之文化敘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3期(2013.2),頁1-60。
鄭仲烜,《清朝皇子教育研究》,臺北: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1。
鄭尊仁,《鍾馗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
鄭飄,《溥心畬人物畫題畫詩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8。
鄭婕,〈試論恭王府神殿布局及祭祀典制〉,收入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5-67。
盧星宇,〈形塑神聖:論溥心畬關公畫像中的圖與文〉,《中國文學研究》,第48期(2019.7),頁249-284。
蕭敏如,〈清初遺民《春秋》學中的民族意識——以王夫之、顧炎武為主的考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 5期(2008 .9),頁193-232。
賴惠敏,《天潢貴胄——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
賴毓芝,〈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2期(2011冬),頁1-76。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5期(2012.3),頁1-76。
賴毓芝,〈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0期(2013.6),頁1-75。
薛永年,〈揚州八怪與海派的繪畫藝術〉,收入《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11清代繪畫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謝世英,〈摹仿・複本・創新:淺談溥心畬書畫藝術創作〉,《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47期(2013.6),頁4-23。
謝成俠,〈關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的探討〉,《文物》,1977年第8期(總255期),頁23-26。
聶崇正,〈郎世寧在王府中的繪畫創作〉,收入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藍玉琦,〈溥心畬書畫在市場:從北平至今朝〉,《典藏古美術》,268期(2015.01),頁100-107。
顏娟英,〈美術〉,收入《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頁127-135
魏可欣,〈慈航孔邇:從館藏溥心畬的〈硃砂觀音〉略窺其母子關係〉,《歷史文物》,287期(2017.6),頁42-47。
魏可欣,〈溥心畬與西山戒臺寺二三事〉,《歷史文物》,第281期(2016.12),頁37-43。
魏可欣,〈論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溥心畬的觀音畫像及其信仰〉,《史物論壇》,第22期(2017.12),頁225-238。
羅啟倫,〈文化掃墓:尋訪那些民國大師在臺灣的歸葬之所〉,《典藏》,344期(2021.5),頁120-127。
麓漴,〈懷念宗長~溥儒心畬對滿族的貢獻——北平滿族協會懷舊〉《滿族文化》,第22期 (臺北:中華民國滿族協會,1996),頁13-19。
嚴雅美,〈試論宋元禪宗繪畫〉,《中華佛學研究》,4期(2000.3),頁207-260。
龔敏,《溥心畬年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
三、報紙雜誌
不著撰者,〈上諭恭錄〉,《申報》,上海:1896年9月20日。
不著撰者,〈諭旨恭錄〉,《申報》,上海:1897年2月24日)。
不著撰者,〈柏林中國美術展覽會籌備經過〉,《申報》,上海:1931年11月6日)。
不著撰者,〈比博會獎憑〉,《申報》,上海:1931年11月29日。
不著撰者,〈柏林博物院新聞 中國現代名畫廳開幕〉,《申報》,上海:1935年8月27日。
不著撰者,〈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特刋藝林煥彩〉,《申報》,上海:1937年4月1日。
不著撰者,〈默社第二届繪畫展覽會〉,《申報》,上海:1937年6月19日。
不著撰者,〈溥心畬書畫展覽會〉,《申報》,上海:1944年5月22日。
不著撰者,〈簡訊〉,《申報》,上海:1944年10月1日。
不著撰者,〈老畫家齊白石溥心畬昨日由京抵滬〉,《申報》,上海:1946年11月7日。
不著撰者,〈憲草審查告一段落 國大今晨重開大會 聽取綜合審委兩會報告〉,《申報》,上海:1946年11月18日。
不著撰者,〈被選為參政員溥儒電京請辭〉,《益世報》,上海:1947年4月6日。
不著撰者,〈九華堂寶記南北名人書畫展〉,《申報》,上海:1947年12月13日。
不著撰者,〈北平時賢書畫展覽會啓事〉,《申報》,上海:1947年12月16日。
不著撰者,〈溥心畬書畫展〉,《申報》,上海:1948年1月10日。
不著撰者,〈溥心畬談普選〉,《申報》,上海:1948年1月11日。
不著撰者,〈修憲提案六件 完成一讀均交付審查〉,《申報》,上海:1948年4月16日。
不著撰者,〈張大千畫展〉,《臺灣新生報》,1949年7月27日。
不著撰者,〈藝術形式底結構—為張大千畫展作〉,《臺灣新生報》,1949年7月28日。
不著撰者,〈張大千扇頁字觀後書感〉,《臺灣新生報》,1949 年7月28日。
不著撰者,〈張大千畫展 觀眾空前〉,《臺灣新生報》,1949年7月30日。
不著撰者,〈溥心畬稱讚中西融匯別成格調〉,《臺灣新生報》,1949年11 月19日。
不著撰者,〈文化界雅集看張大千畫展〉,《中央日報》,1949年11月24日。
不著撰者,〈張大千畫展今日開始二十九日止〉,《中央日報》,1949年11月25日。
不著撰者,〈八千人看大千展 畫展第一日盛況空前〉,《中央日報》,1949年11月26日。
不著撰者,〈回首故宮皆入畫 寫得人生第幾程 訪溥心畬並介紹其個展〉,《臺灣新生報》,1949年12 月14日。
不著撰者,〈溥心畬畫展 今公開展覽〉,《公論報》,1949年12月16日。
不著撰者,〈王孫書畫風靡人間 曲曲屏山惹君流連 溥心畬個展第一日〉,《臺灣新生報》,1949年12月17日。
不著撰者,〈溥心畬以滿文譯詩經〉,《臺灣新生報》,1949年12月18日;
不著撰者,〈溥心畬書畫展覽〉,《臺灣新生報》,1949 年12月18日。
不著撰者,〈朱家驊董作賓溥儒飛抵漢城訪問 中韓學者均熱烈歡迎〉,《公論報》,臺灣:1955年5月14日。
不著撰者,〈李承晚歡迎三學者訪韓並接受溥儒贈字畫〉,《公論報》,臺灣:1955年5月17日。
不著撰者,〈董作賓溥儒學術演講深獲韓人讚佩 旅韓僑協昨午餐招待〉,《公論報》,臺灣:1955年5月20日。
不著撰者,〈溥儒返臺〉,《公論報》,臺灣:1956年6月28日。
天神,〈蔣總統十億贈溥儒〉,《飛報》,天津:1948年9月8日。
吳雲,〈溥心畬・黃君璧・何勇仁〉, 《自立晚報》,1952年10月16日。
陳小蝶,〈記溥心畬畫展〉, 《臺灣新生報》,1949年12月17日。
章甫,〈溥心畬先生畫展致語〉,《北津畫報》第29卷1444期,1936年6月18日。
黃君璧,〈讀溥心畬先生之畫〉,《臺灣新生報》,1949年12月24日。
溥心畬,〈所感〉,《臺灣新生報》,1950年11 月24日。
溥儒作,〈中德文化史的一頁:寒嚴積雪〉,《東方雜誌》第33卷第2期(1936),頁1。
溥儒作,〈柏林中國畫展:寒崖積雪〉,《良友》第88期(1934),頁31。
詹翁,〈畫壇隨憶錄〉,《申報》,上海:1946年11月10日。
錢東生,〈首都美術節聯展紀略〉,《申報》,上海:1947年3月30日。
謝冰瑩,〈看了張大千先生畫展的感想〉,《臺灣新生報》,1949年11月26日。
四、西文
Clunas, Craig. 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Evelyn S. Rawski.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Fu, Shen C. Y, Challenging the Past : The Paintings of Chang Dai-Chien Seattle/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1.
Ginger Cheng-Chi Hs ü. “The Drunken Demon Queller: Chung K'uei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Taida Journal of Art History, v.3(Mar. 1996), pp. 141-169.
Hui-chun Yu, “Qianlong's Divine Treasures: The Bells in Rhyming-the-Old Hall,” Asia Major Volume, volume 22, part 2 (2009.12), pp. 121-144.
Hui-chun Yui. “The Intersection of Past and Present, the Qianlong Emperor and his Ancient Bronzes.”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2.
Hsü, Ginger Cheng-Chi. “The Drunken Demon Queller: Chung K'uei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Taida Journal of Art History 3 (1996): 141-169.
Jerome Silbergeld. “In Praise of Government: Chao Yung's Painting, Noble Steeds, and Late Yuan Politics.” Artibus Asiae vol. 46, no.3(1985):159-202.
Jonathan Hay. “Kbubilai’s Groom.” Res 17/18(Spring/Autumn 1989): 117-139.
Lee, Sherman E. “Yan Hui, Zhong Kui, Demons and the New Year.” Artibus Asiae LIII, 1/2 (1993): 211-227.
Little, Stephen E. “The Demon Queller and the Art of Qiu Ying (Ch'iu Ying).” Artibus Asiae XLVI 1/2 (1985): 5-79.
Li, Chu-tsing. “Grooms and Horses by Three members of the Chao Family.” In Word and Image: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dited by Alfreda Murch and Wen C. Fong, 199-220. New York and Princeton: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Mark C. Elliott.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eter Charles Sturman. Mi Youren and the inherited literati tradition: dimensions of ink-play.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9.
Susan Bush.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 Su Shih (1037–1101) to Tung Ch’i-ch’ang (1555–1636) . :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Tsai, Chun-Yi Joyce. “Imagining the Supernatural Grotesque: Paintings of Zhong Kui and Demons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1127-1279) and Yuan (1271-1368) Dynasties.”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5.
Wen C. Fong. Beyond Representation: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8th-14th Century. New York: New Haven and Londo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五、網路資料
小林撰稿,〈日本學者板倉聖哲談李公麟《五馬圖卷》真跡現身始末〉,《澎湃新聞》,https://itw01.com/UVRQ8EG.html,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0日。
印光法師,〈復弘一師書一、二〉https://sites.google.com/site/jingtunianfu/jing-tu-wen-zhang/yin-guang-fa-shi/fu-hong-yi-shi-shu,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0日。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   https://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352913302353.pdf,檢索日期:2020年7月30日。
邦瀚斯春拍2018年邦瀚斯春拍收有溥儒贈方震五的〈關公像〉,https://artouch.com/auction/content-3396.html,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0日。
周勁思,〈恭王府宗教生活初探〉,《恭王府》http://www.pgm.org.cn/pgm/xsyjou/201408/d6dfde4845d44185a53daa17ce7fa365.shtml ,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0日。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資料檢索網站〉   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mh_collectionsweb/,檢索日期:2020年7月30日。
張明傑,〈《五馬圖》流失日本始末:從紫禁城到再現東京國立博物館〉,《微文庫》,https://www.luoow.com/dc_tw/109947707,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0日。
黃松整理,〈石守謙:中國藝術中的復古並非保守,而是重要主軸〉,《澎湃新聞》https://kknews.cc/zh-tw/culture/4k898ax.html,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5日。
嘉德2013春拍徵集收有溥佺〈人馬圖〉扇面,另一面有溥儒〈楷書〉, https://www.cguardian.com.hk/tc/auction/auction-details.php?id=96458,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0日。
嘉德2016春拍徵集收有馬晉1944年〈天育驃騎〉,畫上見溥儒題詩, https://www.cguardian.com.hk/tc/auction/auction-details.php?id=88233,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0日。
嘉德2017年秋拍收有曾其1992年〈關聖帝君〉像,https://www.cguardian.com.hk/upload/category/anwPh83o_CHINESE_PAINTINGSNEW.pdf,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0日。
薛永年,〈民國初期北京畫壇傳統派的再認識〉,《微文庫》https://www.luoow.com/dc_hk/100105584,檢索日期:2020年11月20日。
蘇仲卿,〈新台幣的記憶:回憶生活艱苦的年代〉,《蘇仲卿教授部落格》http://profjcs.bst.ntu.edu.tw/Prof_JCSs_Blog/Blog/Entries/2015/11/27_xin_tai_bi_de_ji_yi_hui_yi_sheng_huo_jian_ku_de_nian_dai.html,檢索日期:2020年7月3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