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顏真卿名下行書墨跡研究
作者:林家男
作者(外文):LIN, CHIA-N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林進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顏真卿行書祭姪文稿劉中使帖湖州帖Yan Zhen-QingSemi-Cursive ScriptDraft of a Requiem to My NephewImperial Commissioner Liu LetterHuzhou Manuscrip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顏真卿(709-785)生長在唐代書法發展的高峰期,特別善寫行書。
本論文以「顏真卿名下行書墨跡」為研究主題,以〈祭姪文稿〉、〈劉中使帖〉、〈湖州帖〉三件作品為主要探究對象,將三帖做個別單一的梳理調查,然後再做三帖相互異同的綜合比較,為本論文之研究主軸。
本論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祭姪文稿〉析探」、第三章「〈劉中使帖〉析探」、第四章「〈湖州帖〉析探」,上述三章分別以「寫作背景與時間」、「寫作內容與過程」、「裝池與流傳」、「書法表現分析」、「評價與影響」等細分五節探討。第五章「三帖書法比較」,延續各章節中書法表現分析後的交叉比對,依舊分為「點畫與用筆」、「字形與結構」、「墨法與章法」等三點探討。第六章為結論。
〈祭姪文稿〉文中雖處處增刪塗改,但筆筆真情流露,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然而前後隔水的不一致(是一項新發現)、明代的「雙胞案」等種種疑點,不無增加了一些神祕色彩,值得探索。
〈劉中使帖〉大字行草書於藍箋上,縱橫飛動,風格獨特,雷霆萬鈞之勢,躍然紙上,與〈祭姪文稿〉為存世顏書墨跡之雙璧。
〈湖州帖〉雖非顏真卿手筆,但可以讓後人更進一步確立「顏筋」的難能與可貴。
本論文藉由顏真卿名下行書墨跡三帖相關問題的考察,期望能更全面審視顏真卿的書法風貌,並追索顏氏行書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性。
Yan Zhen-Qing(709-785)grew at the pea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he is good at writing semi-cursive scrip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semi-cursive script ink on paper of Yan Zhen-Q'ing's name” as the research theme. The three works of “Draft of a Requiem to My Nephew”, “Imperial Commissioner Liu Letter”, and “Huzhou Manuscript”are the main objects of investigation. They are first investigated individually, and then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is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Chapter 1 is the preface. Chapter 2 till 5 ar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on “Draft of a Requiem to My Nephew”, “Imperial Commissioner Liu Letter”, and “Huzhou Manuscript” respectively. Above three chapters are divided into five sub-sections, namely “writing background and time”, “writing content and process”, “mount and circulation”, “calligraphy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Chapter 5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works” continues the cross-comparison after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calligraphy in each chapter. It is still divided into three points: “stippling and brushwork”, “font and structure”, and “ink and composition”.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Despite Yan Zhen-Qing added to and deleted from the text of “Draft of a Requiem to My Nephew”, the brushwork is frank and revealing in his emotions throughout which is praised as the “second best work of running script under the Heavens.” However,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front and back of the aya cloth (a new discovery) and the "twins case" in the Ming Dynasty have added some mystery and are worth exploring.
“Imperial Commissioner Liu Letter” was written in large semi-cursive script on blue note paper, the brush strokes particularly smart to form a unique style, therefore making them look as powerful as thunderbolts dashing across the paper, this is considered a treasure of Yan Zhen-Q’ing’s calligraphy along with “Draft of a Requiem to My Nephew.”
Although “Huzhou Manuscript” is not Yan Zhen-Q'ing's work, but it can allow future generations to further establish the fascination and preciousness of Yan's Tendons.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ree related issues on “semi-cursive script ink on paper of Yan Zhen-Q'ing's name”, we hope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Yan Zhen-Q'ing's calligraphy style and trace the importance of Yan's calligraphy in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一、一般書目
(一)古籍(依年代排序)
1.東漢‧趙壹,〈非草書〉,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2.西晉‧衛鑠,〈筆陣圖〉,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3.北齊‧魏收,《魏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5.唐‧李延壽,《北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6.唐‧魏徵,《隋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7.唐‧張懷瓘,《文字論》,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8.唐‧竇臮,《述書賦》(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唐‧顏真卿,《顏魯公文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0.唐‧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11.唐‧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12.五代‧劉昫,《舊唐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3.宋‧蘇軾,《東坡全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4.宋‧蘇軾,《評書》,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15.宋‧朱長文,《續書斷》,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16.宋‧朱長文,《墨池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7.宋‧歐陽修,《集古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8.宋‧歐陽修,《新唐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9.宋‧黃庭堅,〈論書〉,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20.宋‧黃庭堅,《山谷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1.宋‧黃庭堅,《山谷外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2.宋‧米芾,《寶章待訪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3.宋‧米芾,《海嶽名言》,《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24.宋‧米芾,《寶晉英光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5.宋‧董逌,《廣川書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6.宋‧趙明誠,《金石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7.宋‧不著撰人,《宣和書譜》(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8.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9.宋‧姜夔,《續書譜》,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30.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31.宋‧陳思,《寶刻叢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32.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33.宋‧郝經,《敘書》,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34.宋‧郝經,〈移諸生論書法書〉,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35.元‧周密,《雲煙過眼錄》,輯入《十萬卷樓叢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36.元‧戴表元,《剡源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37.元‧趙孟頫,《松雪齋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38.元‧陳宜甫,《秋巖詩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39.元‧王士點,《祕書監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0.元‧歐陽玄,《圭齋文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1.元‧夏文彥,《圖繪寶鑑》(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2.元‧周伯琦,《近光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3.元‧脫脫,《遼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4.明‧宋濂,《元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5.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6.明‧張寧,《方洲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7.明‧沈周,《石田詩選》(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8.明‧朱存理,《珊瑚木難》(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49.明‧都穆,《寓意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50.明‧文徵明,《停雲館帖》(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51.明‧豐坊,《真賞齋賦》(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52.明‧豐坊,《書訣》,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53.明‧文嘉,《鈐山堂書畫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54.明‧羅洪先,《念菴羅先生文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55.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56.明‧王世貞,《弇州續稿》(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57.明‧張應文,《清祕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58.明‧孫鑛,《書畫跋跋》,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59.明‧項穆,《書法雅言》,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60.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61.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62.明‧董其昌,《容臺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63.明‧趙琦美,《趙氏鐵網珊瑚》(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64.明‧安世鳳,《墨林快事》(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10月)。
65.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66.明‧胡震亨、樊維城,《海鹽縣圖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67.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68.明‧張丑,《清河書畫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69.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70.明‧汪砢玉,《珊瑚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71.清‧馮班,《鈍吟書要》,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72.清‧吳其貞,《書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9月)。
73.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74.清‧宋曹,《書法約言》,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75.清‧笪重光,《書筏》,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76.清‧孫岳頒,《秘殿珠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77.清‧吳升,《大觀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78.清‧卞永譽,《書畫彙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79.清‧楊賓,《大瓢偶筆》,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80.清‧李光暎,《金石文考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81.清‧王澍,《竹雲題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82.清‧王澍,《虛舟題跋》,輯入《中國藝術文獻叢刊》(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8月)。
83.清‧王澍,〈臨墨蹟顏真卿祭姪文〉,輯入《積書巖帖》(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84.清‧倪濤,《六藝之一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85.清‧沈季友,《檇李詩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86.清‧張廷玉 等編修,《明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87.清‧周石林《天水冰山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88.清‧安岐,《墨緣彙觀》(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89.清‧梁同書,《頻羅庵遺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0.清‧王杰,《欽定石渠寶笈續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1.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2.清‧趙紹祖,《金石文鈔》(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3.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94.清‧張廷濟,《清儀閣金石題跋》,輯入《黑龍江述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5.清‧梁章鉅,《退庵金石書畫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6.清‧黃本驥,《顏書編年錄》,輯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7.清‧郭尚先,《芳堅館題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98.清‧朱履貞,《書學捷要》,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4月)。
99.清‧張慶榮,《稻香樓詩稿》(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00.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
公司,1997年4月)。
101.清‧劉熙載,《藝概》,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97年4月)。
102.清‧陸心源,《儀顧堂題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03.清‧陸心源,《唐文拾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104.清‧楊守敬,《學書邇言》,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
出版社,1993年8月)。
105.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
限公司,1997年4月)。
106.清‧劉咸炘,《弄翰餘瀋》,輯入《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
出版社,1993年8月)。


(二)近人論著(依出版排序)
1.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初版,2004年7月2版)。
2.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1年7月)。
3.藝術新聞社 編,《墨 中國書道史の10人》(東京:藝術新聞社,1996年7月)。
4.詹吳法、連德森、蔡明讚 編撰,國民小學書法第五冊》(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3年12月初版,2005年6月三版)。
5.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6年2月)。
6.周姚萍,《看故事,學書法》(臺北:小魯文化,1998年11月初版,2018年4月二版)。
7.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
8.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
9.李蕭錕,《中國書法之旅》(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10.徐邦達,《徐邦達集二 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 壹》(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11.高明一,《中國書法簡明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月初版,2016年4月二版)。
12.藝術新聞社 編,《墨 顏真卿で線を鍛えよう!》(東京:藝術新聞社,2011年4月)。
13.徐邦達,《徐邦達集十 古書畫偽訛考辨 壹》(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年9月)。
14.李秀華,《絕色──故宮法書精粹導讀:晉唐篇》(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3月)。

(三)顏真卿專書(依出版排序)
1.黃宗義,《顏真卿書法研究》(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3年4月)。
2.朱關田 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25卷 隋唐五代編 顏真卿卷一》(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4月)。
3.朱關田 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26卷 隋唐五代編 顏真卿卷二》(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4月)。
4.嚴杰,《顏真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5.朱關田,《顏真卿年譜》(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4月)。
6.張守富 等編,《齊魯諸子名家志•顏真卿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7.曾翔,《中國書法藝術大師•顏真卿》(何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6月)。
8.星 弘道,《顏真卿の書》(東京:二玄社,2010年2月25日)。

(四)碑帖圖錄(依出版排序)
1.唐‧顏真卿,《忠義堂帖》,輯入《書跡名品叢刊》(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64年11月)。
2.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編,《故宮歷代法書全集 第九卷 冊 晉‧唐》(臺北:故宮博物院,1977年7月)。
3.北京故宮博物院 編,《故宮書畫館‧第三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3月)。
4.北京故宮博物院 編,《故宮書畫館‧第九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9月)。
5.何傳馨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一 晉 王羲之墨蹟》(臺北:故宮博物院,2010年9月)。
6.何傳馨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四 唐 陸柬之文賦》(臺北:故宮博物院,2010年12月)。
7.何傳馨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五 唐 顏真卿墨蹟》(臺北:故宮博物院,2010年12月)。
8.何傳馨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六 唐 玄宗書鶺鴒頌 唐 徐浩書朱巨川告身》(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8月)。
9.何傳馨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十 宋 蘇軾墨蹟(下)》(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9月)。
10.陳階晉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十三 宋 米芾墨蹟(上)》(臺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12月)。
11.陳階晉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十四 宋 米芾墨蹟(下)》(臺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12月)。
12.林莉娜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十八 宋 吳說、張即之墨蹟》(臺北:故宮博物院,2013年12月)。
13.林莉娜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二十一 宋人墨蹟集冊(四)》(臺北:故宮博物院,2014年5月)。
14.林莉娜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二十二 宋人墨蹟集冊(四)》(臺北:故宮博物院,2014年5月)。
15.林莉娜 等編,《故宮法書新編 二十四 宋人墨蹟集冊(六)》(臺北:故宮博物院,2014年10月)。
16.書華,《中國名家書法技法 顏真卿書法技法》(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12年3月)。
17.上海圖書館 編,《顏真卿爭座位帖 附祭伯文稿 祭姪稿》,《翰墨瑰寶 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 鑒賞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4年3月。
18.吳震啟 編,《顏真卿行書三帖集聯》(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5年8月)。
19.白龍,《歷代名家碑帖臨習技法精解 顏真卿行書臨習技法精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
20.靳永主編,《中國書法經典‧顏真卿祭姪文稿》(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8年1月)。
21.沈浩,《全本對照──經典碑帖臨寫輔導 顏真卿祭姪文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8月)。
22.羅鳴,《歷代經典碑帖解析 唐 顏真卿 祭姪文稿 祭伯文稿 爭座位帖》(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8年10月)。

二、論文期刊
(一)論文(依年代排序)
1.許玉芳,《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
2.姜琇齡,《顏真卿書法及其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3.張瓊月,《顏真卿書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4.杜浩,《同構與衝突—顏真卿書法評價研究》,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11年5月。
5.吳巍巍,《王羲之、顏真卿行草風格比較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6月。
6.黃豪傑,《顏書「三稿」的空間構成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6月。
7.許慧玲,《三大行書書法風格與美感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6月。
8.趙彩芹,《從顏真卿〈三稿〉看其行書藝術特色》,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9.周煒文,《顏真卿行書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10.姜凱,《論情感在顏真卿〈祭姪文稿〉中的體現》,瀋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11.宋世楨,《顏真卿「尚意」行草書風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12.顏厥彰,《魯公變法出新意──顏真卿及其「新書風」的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7年5月。

(二)期刊(依出版排序)
1.舟橋明男、池田哲也,〈顔真卿祭姪文稿の推敲過程〉,《書論》第十號(日本:書論研究會,1977年春)。
2.退菴,〈顏真卿書《劉中使帖》真蹟兼論魯公生平及其書風〉,《書畫家》(臺北:書畫家雜誌月刊社,1978年5月)。
3.楊敦禮,〈顏真卿的法書與碑帖〉,《故宮文物月刊》(臺北:故宮博物院,1984年8月)。
4.劉藝 翻譯,〈祭姪文稿的推敲過程〉,《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1986年第3期)。
5.許郭璜,〈略論顏真卿祭姪文稿〉,《故宮文物月刊》(臺北:故宮博物院,1989年11月)。
6.熊秉明,〈顏真卿劉中使帖的分析〉,《當代》第四十四期(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2月)。
7.鐘民豐,〈從顏魯公祭姪祭伯文稿談起〉,《故宮文物月刊》(臺北:故宮博物院,1990年9月)。
8.盧廷清,〈顏真卿《祭姪文稿》賞析〉,《美育》第五十八期(臺北 : 臺灣藝術教育館,1995年)。
9.陳筱萍,〈顏真卿《祭姪稿》解讀〉,《中華書道》(臺北:中華書道學會,1995年5月)。
10.魏秀玲,〈顏真卿及其《祭姪文稿》析論〉,《西松論談》(臺北 :臺北市立西松高級中學,2001年6月)。
11.陳靜琪,〈唐顏真卿《祭姪稿》情意之美研究〉,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報》創刊號,2002年。
12.林進忠,〈趙之謙的多胞胎作品辨察(書法)〉,《中華書道》(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2年11月)。
13.吳鴻霖,〈顏真卿《祭姪稿》釋譯〉,《中華書道》(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6年8月)。
14.李郁周,〈《祭姪稿》中的「丹楊縣」與「仁兄」兩詞問題〉,《中華書道》(臺北:中華書道學會, 2006年11月)。
15.譚錦家,〈顏真卿及其書法藝術〉,《中國語文》(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2008年2月)。
16.陳靜琪,〈從視覺效果觀點研析顏魯公行草書空間之美──以《祭姪文稿》為考察對象〉(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第二十五期,2008年)。
17.黃宗義,〈讀《絳帖‧唐顏真卿書》〉,輯入《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 第五期》(板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系,2008年12月)。
18.邱建智,〈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六):謝球墓誌〉(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No. 8∕2010 年8 月)。
19.劉永中、林宗閱,〈漢魏南北朝墓誌釋註(八):謝溫墓誌〉(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No. 10∕2011年 4 月)。
20.范金民,〈斌斌風雅──明後期徽州商人的書畫收藏〉(廈門: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2013年01期)。
21.穆棣,〈宋元間《祭姪稿》的收藏家考略〉,《中華書道》(臺北 :中華書道學會, 2013年8月)。
22.孫昊,〈說「舍利」──兼論契丹、靺鞨、突厥的政治文化互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2014年4期)。
23.向彬,〈文徵明《跋顏魯公劉中使帖》考論〉,《中國書畫》,北京:中國書畫雜誌社,2015年03期。
24.周松玉,〈《湖州帖》殘缺字新解〉,《中國書法》第20期(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2015年10月)。
25.穆棣,〈《祭姪文稿》墨蹟中的積案破解舉例〉,《榮寶齋》(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16年6月)。
26.趙利光,〈元順帝奎章閣改宣文閣考辨〉,《中國書法》總277期(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5年10月)。
27.何炎泉,〈消失的節筆:從王羲之《遠宦帖》論及《十七帖》與《淳化閣帖》諸議題〉,《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五卷第一期(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2017年秋季號)。
28.穆棣,〈《祭姪文稿》中的無頭案(上)〉,《中國書畫》(北京 :中國書畫雜誌社, 2017年10月)。
29.穆棣,〈《祭姪文稿》中的無頭案(下)〉,《中國書畫》(北京 :中國書畫雜誌社, 2017年11月)。
30.李中然,〈丹心汗青:淺析《祭姪文稿》中之史事與書跡〉,《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 2018年第32卷第1期)。
31.霍強、連小剛,〈江蘇丹陽北宋邵亢夫妻合葬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南京 :南京博物院, 2018年第4期)。
32.田應壯,〈顏真卿《劉中使帖》鑒藏考〉,《書與畫》(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5月)。

(三)論文集(依出版排序)
1.林進忠,〈書法的基本要件及其藝術創作發展的限制〉,輯入《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月)。
2.王耀庭,〈傳顧愷之《女史箴圖》畫外的幾個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4年9月)。

三、新聞報章(依年代排序)
1.陳振濂,〈說不盡的顏真卿 (下)〉,《杭州日報》第A20版:藝道,2018.09.13,取自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
2.日經中文網,〈「顏真卿展」在東京開幕〉,《日本經濟新聞》(日本),2019年1月16日,政治社會版,取自https://zh.cn.nikkei.com
3.林翠儀,〈故宮顏真卿國寶真跡 祭姪文稿日本首次展出〉,《自由時報》(臺灣),2019年1月16日,藝術文化版,取自https://ent.ltn.com.tw
4.陸仲雁,〈文化特使《祭姪文稿》與《蒙娜麗莎》──談東西方國寶出巡的褒與貶〉,《典藏ARTouch》,2019年1月29日,觀點版,取自https://artouch.com
5.李怡芸,〈祭姪文稿 顏真卿塗改一紙悲憤〉,《旺報》(臺灣),2019年3月27日,焦點新聞版,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

四、檢索網站
1.佛學規範資料庫,網址:https://authority.dila.edu.tw/time
2.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網址:http://painting.npm.gov.tw
3.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網址:https://www.dpm.org.cn
4.浙江大學中國歷代墓誌數據庫,網址:http://csid.zju.edu.cn/tomb/stone
5.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網址:https://nchdb.boch.gov.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