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臨安知府研究
作者:梅哲浩
作者(外文):Zhe-Hao Me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南宋臨安府知府政治史制度史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Linan officeMagistratesPolitical historySystem his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傳統中國的首都及其長官制度,在唐朝以前始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徘徊,
唐朝時以中央官兼京兆尹的方式,朝中央化邁進一步,北宋透過制訂「在京諸法」
的方式,確立首都特區地位,知府為中央官,不過因強本弱末國策之故,知府的
權力僅限開封城內,是首都特區首長;南宋初期,因宋金靖康—建炎戰爭,失去
包括首都開封府在內的四京府,中央政府陸續遷徙,從揚州、建康府,最終在臨
安府(杭州)底定,為表示不忘收復失土的政治宣示,僅稱「行在所」,實則為
南宋國都,形成行都臨安府、陪都建康府的兩都體制。
南宋的首都及其長官制度,與北宋不盡相同,為因應戰爭或備戰體制,臨安
府除繼承北宋末兼安撫司與兵馬總管制度,還因寺監裁併的關係,部分原屬寺監
的單位轉隸臨安府,外交方面於紹興和議後承辦宋金外交庶務、皇宮與中央衙署
的建築工程、供給中央所需物資、執行東南會子的兌換等工作,成為中央承辦事
務機構,知府多從中央、浙漕調任,以減少出缺時間;長官制度,有別於北宋權
知開封府、開封府界提點公事的內、外分權,知府的權力更為集中,藉由例兼安
撫使,掌握城內、外(京畿/浙西路)民政,在城內則掌握軍權、警察權、司法權,
在事先知會朝廷的情況下可調動三衙禁軍;除兼任安撫使外,知府一職也多由兩
浙路轉運司、中央六部、寺監長貳兼知,地位較北宋權知開封府高,知府一職也
被視為「輔弼之儲」,被當作遷轉考核的職位。
臨安府置司臨安城內,知府的寄祿官最低階為朝官,是理所當然的中央官、
常參官,掌握朝廷事權,地位顯要,無可避免會被捲入中央政局,除因職權需要
而參加的朝議、典禮儀式,知府的人事任命亦與皇帝、宰執意向密切,包括「宗
子維城」思想而多以宗室士大夫知臨安府、皇帝表態、權相柄國的政治黨派等方
面予以展現其政治相貌;再藉由知府的任命制書、辭免表、不允詔,得以窺知皇
帝對知府施政的期望。
都市事務方面,施政深受朝廷、皇帝意志影響,主要表現在社會福利;都市
建設,歷任知府大多延續前任而逐步修、改、增築,直到淳祐年間,由在任最久
的知府趙與????集大成,進行全面整建,奠定晚宋臨安城風貌,使後繼者難以望其
項背。轄下士民對知府的評價,無論好壞,都相當直接、主觀。
南宋臨安知府制度,在北宋開封知府制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開啟後世元總
管府路、明清京師體制的先河,也是我國直轄市舊制的先聲。
Traditional Chinese capital and leader system, wander up and down between
central author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all the time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promise
way of Yin by central officer and concurrently Beijing in the the Tang Dynasty, take,
march towards one towards central authorities, through making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 establish the position of special zone in the capital in the way of all laws of
Beijing ', Magistrates is as the central officer, but because the reason of the end state
basic policy that strong this is weak, know the power of the office only restricts in
Kaifeng, it is a leader of special zone of capital; Will it be initial stag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ecause gold Song pacify health, build the intersec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war, lose including capital Kaifeng office 4 Beijing offic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igrates successively, from Yangzhou, build the health office, in Linan office
(Hangzhou) finally Establish, in order to show that does not forget to recover the
politics which loses the soil to declare, only claim ' walk here ', it i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ctually the country forms and walks two systems of building health office of
offices, cities established as a second capital besides the capital in Linan.
Capital and leader system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not the sam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strive in order to meet an enemy attack or prepare for the
system, Linan office is except inheriting the end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concurrently pacifying the system of person in over-all charge of department and army
riffraff, the relation cut down and merge because of the temple prison, belong to the
unit supervised in temple originally to transfer partly to and is subordinate to Linan
office, undertake the Song diplomatic general affairs of the money after continuing and
revitalizing peace talks in diplomacy, imperial palace and central the intersection of
government and construction work, supply central necessary goods and materials, can
carry out southeast work of exchanging etc. of son of administration, undertake the
affairs organization as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Magistrates is transferred to from central
authorities, Zhejiang Cao mor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ime of falling vacant; Leader
system,it different from knowing right by Kaifeng offic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aifeng office circle last that some public affair inside, outside fraction, the power to
know office is more centralized, and concurrently pacify and enable with the example,
in, outside grasp the city (the capital city and its environs / Zhejiang West Road) Civil
administration, know military power, police's right, judicial power in the city, can shift
three governments to prohibit the army on condition that notify the imperial court in
advance; Besides hold concurrentlying and pacifying enabling, know office one job
transship department, central 6, temple, supervise long two and concurrently know by
two Zhejiang way more even, status right know the intersection of Kaifeng and office
to be high than Northern Song Dynasty, know office one job consider as too, transferred
to the position examined as moving.
Linan office puts in department Linan, it is dynasty officers that the one that knows
the office sends officer's lowest steps of emolument, it is a natural central officer, often
joining the officer, grasp the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imperial court, the status is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will involve central political situation in while being
unavoidable, participate in towards discuss, ceremony ceremony because the functions
and powers need, personnel to know office appoint also with emperor, kill, insist on to
close, thought of including but court official know the intersection of Linan and office
and emperor show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political party,etc. and that right hold state
power represent their political appearances with imperial clan more; And then by
knowing to make the book, decline avoiding tables, not permitting instructing, peep and
know the emperor is to the expectation knowing the office is administrative in
appointment of the office.
City affairs, it is influenced by wills of imperial court, emperor deeply to manage
government affairs, mainly display in the social welfare;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know
to mostly extend predecessors and repair, change successively, build again
progressively in the office, in the period of helping until being pure, let what has been
let at most know by office Zhao and? ?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go on in an allround
way building exactly, establish late Song Linan the intersection of city and style
and features, make heir hope his person's back while being difficult. Have jurisdiction
over corporals the people to knowing the appraisal of the office, no matter is fine or not,
it is quite direct, subjective.
Know the system of the office in Lina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go still one
step further on the basis that Northern Song Dynasty knows the system of the office in
Kaifeng, open later age yuans of the intersection of person in over-all charge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office and way,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ntersection of capital of
a country and beginning of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 intersection of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first sign of old system too.
壹、史料
1.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2. (唐)魏徵,《隋書》,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3 年。
3.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標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4. (後晉)劉昫,《舊唐書》,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5. (宋)王溥,《唐會要》,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5 年。
6.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標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7. (宋)王明清,《揮麈錄》,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64 年。
8. (宋)王禹偁,《小畜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年。
9. (宋)王得臣,《麈史》,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 年。
10. (宋)王象之,《輿地記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1. (宋)王應麟,《玉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年。
12. (宋)方大琮,《宋忠惠鐵庵方公文集》,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年。
13. (宋)文天祥,《指南後錄》,收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14. (宋)不著撰人,《楓窗小牘》,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年。
15. (宋)不著撰人,《吏部條法》,標校本,收於楊一凡等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6. (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17.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於《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 年。
18. (宋)佚名,《續編兩朝綱目備要》,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19. (宋)李攸,《宋朝事實》,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20. (宋)李綱,《李綱全集》,標校本,長沙:岳麓書社,2004 年。
21.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
22. (宋)李心傳,《道命錄》,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 年。
23.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24.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25. (宋)李彌遜,《筠谿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26. (宋)吳泳,《鶴林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年。
27. (宋)吳自牧撰,關海娟校注,《夢粱錄新校注》,標校本,成都:巴蜀書社,2015 年。
28. (宋)岳珂,《桯史》,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29. (宋)周煇,《清波雜誌校注》,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30. (宋)周密,《齊東野語》,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31. (宋)周密,《癸辛雜識》,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32.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民國68 年。
33. (宋)周淙,《乾道臨安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34. (宋)周必大,《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收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年。
35. (宋)周麟之,《海陵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36.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香港:商務印書館,民國50年。
37. (宋)洪适,《盤洲文集》,收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38. (宋)洪邁,《容齋隨筆》,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39. (宋)洪邁,《夷堅志》,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40. (宋)施宿,《嘉泰會稽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1. (宋)胡銓,《胡澹庵先生文集》,臺北:漢華出版社,民國59 年。
42. (宋)胡榘,《寶慶四明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3.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收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民國68年。
44. (宋)柴望,《秋堂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年。
45.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年。
46.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47. (宋)袁燮,《絜齋集》,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 年。
48. (宋)袁說友,《東塘集》,收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49. (宋)唐仲友,《悅齋文鈔》,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50. (宋)馬光祖,《景定建康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51. (宋)馬廷鸞,《碧梧玩芳集》,收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年。
52.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53. (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54. (宋)張淏,《寶慶會稽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2 年。
55. (宋)張嵲,《紫微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 年。
56.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 年。
57. (宋)陸游,《入蜀記》,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 年。
58.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59.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60. (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 年。
61. (宋)程俱,《北山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年。
62. (宋)黃㽦,《嘉定赤城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63.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64. (宋)楊簡,《慈湖遺書》,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 年。
65. (宋)楊萬里,《誠齋集》,收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66. (宋)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
67.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68.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69. (宋)趙升,《朝野類要》,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70. (宋)趙不悔,《淳熙新安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71. (宋)趙汝愚編,《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72.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73. (宋)趙與時,《賓退錄》,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 年。
74. (宋)趙與????,《淳祐臨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2 年。
75. (宋)綦崇禮,《北海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76. (宋)談鑰,《嘉泰吳興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77. (宋)樓鑰,《攻媿集》,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 年。
78. (宋)鄭思肖,《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79. (宋)衛涇,《後樂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年。
80.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9 年。
81. (宋)蔡幼學,《育德堂外制》,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 年。
82.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年。
83.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84. (宋)樵川樵叟,《慶元黨禁》,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 年。
85. (宋)禮部、太常寺編,《中興禮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86. (宋)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標校本,收於楊一凡等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
87. (宋)蘇軾,《蘇軾文集》,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88. (元)方回,《桐江集》,收於《元代珍本文集彙刊》,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59 年。
89. (元)佚名,王瑞來箋證,《宋季三朝政要箋證》,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90. (元)佚名,《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91.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年。
92.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93.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94. (元)脫因,《至順鎮江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95. (元)脫脫,《宋史》,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96. (元)脫脫,《金史》,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97. (元)陶宗儀,《說郛》,北京:中國書店,1986 年。
98. (元)馮福京,《大德昌國州圖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99. (元)劉壎,《隱居通議》,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5 年。
100. (元)劉一清撰,王瑞來校箋考原,《錢塘遺事校箋考原》,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101. (明)王圻,《明萬曆續文獻通考》,收於《元明史料叢編》,第1輯,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8 年。
102.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標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年。
103. (明)宋濂,《元史》,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4 月。
104. (明)張昶,《吳中人物志》,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05. (明)張時徹,《嘉靖寧波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2 年。
106. (明)程敏政編,《新安文獻志》,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 年。
107. (明)程敏政,《弘治休寧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年。
108. (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09. (清)王梓材輯,《宋元學案補遺》,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 年。
110. (清)王崇炳,《金華徵獻略》,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11. (清)李紱,《陸子學譜》,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12. (清)吳廷燮,《南宋制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113. (清)紀昀等撰,《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4.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標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115. (清)張大昌輯,《臨平記補遺》,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 年。
116. (清)陸心源,《宋史翼》,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117.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118. (清)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119. (清)顧炎武,《歷代宅京記》,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120.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121. 中華鄒氏族譜編纂委員會,《中華鄒氏族譜》,武漢:崇文書局,2006 年。
122. 包偉民、鄭嘉勵編,《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123. 吳洪澤等編,《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24.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年。
125. 張傳保,《民國鄞縣通志》,收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 年。
126. 閆建飛等點校,《宋代官箴書五種》,標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9 年。
127.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

貳、一般論著
一、中文專書
1. (日)久保田和男著,郭萬平譯,《宋代開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
2. 方健,《南宋農業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3. 王明,《南宋宰相群體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 年。
4. 王明,《南宋前期君主‧宰相與政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8 年。
5. 王金玉,《宋代檔案管理研究》,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 年。
6.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59年。
7.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8. 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
9.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0. (日)平田茂樹著,林松濤等譯,《宋代政治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11.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35 年。
12. 朱瑞熙,《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
13. (日)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民國84 年。
14.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15. 汪聖鐸,《兩宋貨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
16. 李曉,《宋朝政府購買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7. 李輝,《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18. 李天鳴,《宋元戰史》,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77 年。
19. 李昌憲,《宋代安撫使考》,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
20. 何兆泉,《兩宋宗室研究——以制度考察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年。
21.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 年。
209
22. 吳曉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年。
23.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年。
24. 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杭州:西泠印社,1986 年。
25. 周佳,《北宋中央日常政務運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 年。
26.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年。
27. (美)阿蘭‧伊薩克(Alan Isaak)著,王逸舟譯,《政治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2 年。
28.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年。
29.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編,《南宋臨安府治與府學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
30. 胡坤,《宋代薦舉改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31. 姜青青,《《咸淳臨安志》宋版「京城四圖」復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
32. 姚建根,《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年。
33. 姚榮齡,《都市事務概論》,臺北:永新書局,民國84 年。
34. (英)柯靈烏(R.G Collingwod)著,陳明福譯,《歷史的理念》,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年。
35. (日)高橋弘臣著,林松濤譯,《宋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政策之形成過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36. 徐吉軍,《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年。
37. 張文,《宋朝社會救濟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38. 張文,《宋朝民間慈善活動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39. 張維玲,《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1163-1207)》,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
40. 張榮芳,《唐代京兆尹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6 年。
41. 張祥雲,《北宋西京河南府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年。
42. 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年。
43.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年。
44. 梅哲浩,《南宋宗室與包容政治》,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7 年。
45.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民國69 年。
46. 黃純艷,《宋代財政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3 年。
47. 黃寬重,《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年。
48. (日)斯波義信著,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12 年。
49. (日)斯波義信著,布和譯,《中國都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50.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51. 楊若薇,《契丹王朝政治軍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52. 楊宇勛,《取民與養民:南宋的財政收支與官民互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民國92 年。
53. 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1 年。
54. 楊樹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 年。
55. 賈玉英,《唐宋時期地方政治制度變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
56. (美)賈志揚(John W.Chaffee)著,趙冬梅譯,《天潢貴冑: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年。
57. 雷家聖,《宋代監當官體系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年。
58. 雷家聖,《聚斂謀國——南宋總領所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 年。
59. 寧欣,《唐宋都城社會結構研究——對城市經濟與社會的關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60.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61. 鄭壽彭,《宋代開封府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69 年。
62. 趙彥昌,《中國古代檔案管理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年。
63. 劉瓊編著,《市政學》,臺北: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中華出版社,民國69 年。
64.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之氣候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修訂版。
65.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臺北:政治大學出版社,2013 年。
66.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5 年。
67. 劉馨珺,《明鏡高懸──南宋縣衙的獄訟》,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年。
68. (美)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歷史的嚴妝:解讀道學陰影下的南宋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69. 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
70. (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上海:中西書局,2016 年。
71. 韓光輝,《宋遼金元建制城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72. 韓桂華,《宋代官府工場及物料與工匠》,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
73. 韓桂華,《宋代綱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年。
74.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7 年。
75.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馬德程譯,《南宋社會生活史》,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1 年。
76. 闕維民,《杭州城池暨西湖歷史圖說》,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
77. 羅家祥,《朋黨之爭與北宋政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78.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9 年。
79. 顧宏義,《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
80.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二、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 于士倬,《宋代宰府僚吏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6 年。
2. 王化雨,《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研究》,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8 年。
3. 王洪兵,《清代順天府與京畿社會治理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9 年。
4.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
5. 宋燕鵬,《南宋士人與地方公益事業之研究》,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0 年。
6. 康武剛,《論宋代基層勢力與基層社會控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年。
7. 張勁,《兩宋開封臨安皇城宮苑研究》,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4 年。
8. 喻學忠,《晚宋士風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2 年。
9. 黃繁光,《宋代民戶的職役負擔》,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9 年。
10. 賈芳芳,《宋代地方政治》,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9 年。
11. 楊建宏,《宋代禮制與基層社會控制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12. 萬靄雲,《宋代消防體系與文化》,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5 年。
13. (韓)鄭壹教,《南宋貨幣與戰爭》,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2 年。
14. 蘇冠中,《宋朝藥政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年。

(二)碩士論文
1. 尹承,《亂世的邏輯:五代皇位傳襲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2. 古欣芸,《吳潛與南宋理宗朝政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
3. 李樂,《北宋開封知府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
4. 李興,《兩漢京兆尹研究》,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5. 吳炯漢,《南宋建都臨安探究》,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4 年。
6. 何美峰,《南宋宦官預政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年。
7. 孟鑫,《南宋楮幣流通研究——對商、兵、吏等社會階層的紙幣使用考察》,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8. 周國平,《宋代幕府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9. 俞任飛,《南宋中央文官儲才制度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7 年。
10. 洪倖珠,《宋朝兒童收養》,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1 年。
11. 唐政平,《北宋宦官預政若干問題探析》,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12. 孫婧婍,《宋代留守制度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6 年。
13. 郭志偉,《宋代公使庫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5 年。
14. 剛紹輝,《兩漢京兆尹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15. 陳夢,《東漢河南尹研究》,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16 年。
16. 陳正庭,《賈似道與晚宋政局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 年。
17. 張恆,《從商業術語看宋代商業的發展》,雲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18. 張春梅,《北宋大名府及其知府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19. 張慧茹,《南宋杭州水環境與城市發展互動關係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20. 梁偉基,《南宋高宗初年(1127-1142)財經官僚與權力結構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2000 年。
21. 黃子瑞,〈宋代交易中的牙人——仲介的社會意義及其評價〉,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1 年。
22. 黃俊文,《韓侂冑與南宋中期的政局變動》,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 年。
23. 黃敦為,《徘徊於營利與慈善之間——論惠民藥局的興起與沒落(1072-1644)》,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0 年。
24. 彭惠雯,《北宋幕職州縣官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 年。
25. 鄒克茹,《宋代社會保障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年。
26. 賈正昌,《宋代公用錢制度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 年。
27. 楊竹旺,《南宋都城臨安府行政管理制度研究》,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4 年。
28. 葉曉鷹,《南宋楮幣研究》,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29. 趙晨,《宋代內侍制度若干問題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5 年。
30. 趙嗣胤,《南宋臨安研究—禮法視野下的古代都城》,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31. 衛麗,《魏晉北朝河南尹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32. 潘春燕,《宋代消防制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33. 劉學健,《宋代專門檔案管理研究》,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34. 鍾佳玲,《宋代城市治安的管理與維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 年。

三、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1. 于光度,〈臨安及中都的城市管理體制〉,《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1995 年第4 期,頁8、39-46。
2. 王申,〈從便錢到紙幣:論紹興時期見錢關子至東南會子的演進過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9 年第3 期,頁11-19。
3. 王申,〈論南宋前期東南會子的性質與流通狀況〉,《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3 期,頁106-195。
4. 王申,〈論小面額東南會子對南宋貨幣流通的影響〉,《浙江學刊》,2020 年第5 期,頁231-238。
5. 王化雨,〈南宋宮廷的建築佈局與君臣奏對:以選德殿為中心〉,《史林》,2014年第4 期,頁64-74。
6. 王育濟,〈「金匱之盟」真偽考——對一樁學術定案的重新甄別〉,《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 年第1 期,頁68-87。
7. 王育濟、陳曉瑩,〈宋太祖與他的家人〉,《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卷第3 期,2018 年,頁116-117。
8. 王洪兵,〈明代順天府體制初探〉,《蘭臺世界》,2012 年第15 期,頁33-34。
9. 王海明,〈五代錢氏捍海塘發掘簡報〉,《文物》,1985 年第4 期,頁85-89。
10. 王明蓀,〈兵險德固——論北宋之建都〉,《中國中古史研究》,2007 年第7 期,頁153-177。
11. 王青松,〈南宋中央軍事領導體制簡論——以兩府之間關係變化與運作體制為探討中心〉,收於《宋史研究論叢》,第15 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 年,頁203-224。
12. 王瑞來,〈從近世走向近代——宋元變革論述要〉,《史學集刊》,2015 年第4期,頁70-83。
13. 王雲裳,〈宋代軍隊經營活動的作用與影響〉,《浙江社會科學》,2012 年第8期,頁131-160。
14. 文暢平,〈宋代「冗官」現象的形成及期影響〉,《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 卷第2 期,1999 年,頁62-64。
15. 孔學,〈宋代專門編敕機構——詳定編敕所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 卷第1 期,2007 年,頁15-20。
16. 毛漢光,〈中國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陳寅恪先生「關隴」理論之拓展〉,收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
頁1-28。
17. 方震華,〈轉機的錯失——南宋理宗即位與政局的紛擾〉,《臺大歷史學報》53 期,2014 年,頁1-35。
18. (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冊1,頁10-18。
19. 包偉民,〈宋代的糧食貿易〉,收於氏著《傳統國家與社會(960-1279 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頁4-13。
20. 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收入氏著《傳統國家與社會(960-1279 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年,頁51-72。
21. 包偉民,〈唐宋城市研究學術史批判〉,《人文雜誌》,2013 年第1 期,頁78-96。
22. 田志光、苗書梅,〈南宋相權擴張若干路徑論略〉,《北方論叢》,2012 年第3期,頁80-81。
23. (日)加藤繁著,吳杰譯,〈宋代都市的發展〉,收入《中國經濟史考證》第1 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年,頁239-277。
24. 朱溢,〈陳寅恪中國中古理論體系的建立〉,《清華大學學報》,2009 年第2 期,頁31-38。
25. 朱溢,〈北宋外交機構的形成與演變——以官僚體制和周邊局勢的變動為線索〉,《史學月刊》,2013 年第3 期,頁33-42。
26. 朱溢,〈南宋三省與臨安的城市空間〉,《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3 期,頁17-27。
27. 朱溢,〈南宋臨安城內寺監安置探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7 卷第5 期,2017 年,頁140-153。
28. 朱瑞熙,〈宋朝「敕命」的書行和書讀〉,《中華文史論叢》,第89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頁101-122。
29. 宋晞,〈宋代的宗學〉,收於《宋史研究集》,第9 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66 年,頁393-416。
30. 余蔚,〈完整制與分離制:宋代地方行政權力的轉移〉,《歷史研究》,2005 年第4 期,頁118-130。
31. 余蔚,〈論南宋宣撫使和制置使制度〉,《中華文史論叢》,第85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頁173-179。
32. 余蔚、祝碧衡,〈中國大城市郊區基層政區的早期發展——以宋代首都的郊區建置為中心〉,《中國城市研究》,1 卷第1 期,2006 年,頁26-29。
33. 李康,〈略論宋代通判職能及其演變〉,《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4 卷第4 期,2015 年,頁68-72。
34. 李埏、林文勛,〈論南宋東南會子的起源〉,《思想戰線》,1994 年第1 期,頁55-61。
35. 李之亮,〈北宋開封府界提點官考〉,《華北水電水利學院學報‧社科版》,18 卷第1 期,2002 年,頁59-61。
36. 李華瑞,〈文天祥與南宋末年宰執之關係考〉,《宋代史文化研究》,第17 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年,頁397-419。
37. 李華瑞,〈「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上)、(下)〉,《河北學刊》,30 卷第4 期、第5 期,2010 年,頁57-65、67-77。
38. 李昌憲,〈略論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歷史意義〉,《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4 期,頁73-76。
39. 杜正賢,〈杭州南宋臨安府衙署遺址〉,《文物》,2002 年第10 期,頁32-46。
40. 何毅群,〈東晉南朝丹陽尹述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 年第1 期,頁41-46。
41. 吳業國,〈南宋國用司與中央財政〉,《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 期,頁21-24。
42. 吳曉萍,〈兩宋京府的外交職能〉,《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 卷第1 期,2011 年,頁35-38。
43. 林天蔚,〈宋代公使庫、公使錢與公用錢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 本第1 分冊,1973 年,頁129-155。
44. (日)平田茂樹,〈由書儀所見宋代的政治構造〉,收於鄧小南等主編《文書‧政令‧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頁183-207。
45. 邱添生,〈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之演變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 期,民國68 年,頁1-29。
46. 胡坤,〈南宋基層文官的初仕履歷——以《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為中心〉,《史學月刊》,2014 年第11 期,頁29-37。
47. 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收於《宋史研究集》,第19 輯,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8 年,頁203-256。
48.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第81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頁125-171。
49. 姚永輝,〈城市史視野下的南宋臨安研究(1920-2013)〉,《史林》,2014 年第5 期,頁169-178。
50. 洪銘聰,〈唐、宋家廟制度研究回顧與展望(1988-2009)〉,《新北大史學》第9 期,2011 年,頁22-25。
51. 洪銘聰,〈南宋皇后家廟制的發展〉,《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0 期,2013 年,頁69-78。
52. 侯家駒,〈南宋會子制度之紊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 卷12 期,民國76 年,頁53-59。
53. 苗書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職能〉,《河北學刊》,1990 年第2 期,頁83-89。
54. 苗書梅,〈論宋代的權攝官〉,《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 卷第3 期,1995 年,頁14-20、106。
55. 苗書梅,〈宋代知州及其職能〉,《史學月刊》,1998 年第6 期,頁43-47。
56. 苗書梅,〈宋代地方制度史研究評述〉,收入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頁133-164。
57. 苗書梅,〈朝見與朝辭——宋朝知州與皇帝直接交流的方初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5 期,頁112-119。
58. 郜迪,〈中國古代祈雨習俗及祈雨文學研究綜述〉,《上饒師範學院學報》,34卷第2 期,2014 年,頁38-46。
59. 夏令偉,〈論史浩的兩次拜相及其原因——史氏相權與趙氏宮廷的關係研究216
之一〉,《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7 卷第1 期,2010 年,頁40-45。
60. 夏令偉,〈史浩拜相模式的傳承與其子史彌遠的獨相——史氏相權與趙氏宮廷的關係研究之二〉,《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 卷第4 期,2010
年,頁7-10。
61. 夏延章,〈文天祥年譜〉,《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 卷第1 期,1995 年,頁23-36。
62. 梁天錫,〈論宋宰輔互兼制度〉,收於《宋史研究集》,第4 輯,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58 年,頁275-308。
63. 梁啟超,〈中國都市小史〉,《晨報》七週紀念增刊,民國15 年10 月。
64. 梁庚堯,〈南宋城市的發展〉,收於《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冊,臺北:允晨文化,民國86 年,頁481-590。
65. 梁庚堯,〈南宋的社倉〉,收於《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冊,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國86 年,頁427-473。
66. 梁庚堯,〈宋代太湖平原農業生產問題的再檢討〉,《臺大文史哲學報》54 期,2001 年,頁261-304。
67. 梁庚堯,〈宋代牙人與商業糾紛〉,《燕京學報》新14 期,2003 年,頁41-70。
68. 梁庚堯,〈從坊市到村鎮:唐宋牙人活動空間的擴大〉,收於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第2 冊,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
年,頁69-104。
69. 梁偉基,〈南宋政權之建立與財經官僚:高宗初年的知臨安府(1127-1142)〉,《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1 期,2001 年,頁33-62。
70. 梁偉基,〈宋高宗時期三衙的重建與發展〉,《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9 期,2009 年,頁333-361。
71. 梁偉基,〈從山東寒士到中興名宰:南宋呂頤浩的早年經歷與性格分析〉,《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1 期,2015 年,頁101-130。
72. 唐俊杰、郎旭峰,〈杭州發現國內最早海塘遺址——五代吳越捍海塘〉,《中國文物報》,2015 年2 月13 日第8 版,頁1-2。
73.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的飢饉及其對策〉,收於《第三屆中國南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年,頁195-204。
74. 梅哲浩,〈趙與????與臨安府〉,《華岡史學》第6 期,2019 年,頁31-76。
75. 陳易、韓冰焱,〈南宋皇城遺址研究〉,《杭州文博》,2017 年第2 期,頁72-87。
76. 陳保銀,〈論宋代商業票據與紙幣之性質及功能〉,《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5 號,1999 年,頁143-171。
77. 陳國燦,〈南宋江南城市的公共事業與社會保障〉,《學術月刊》,2002 年第6期,頁73-78。
78. 陳智超,〈1258 年前後宋、蒙、陳三朝間的關係〉,收入氏著《宋史十二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年,頁9-47。
79. 陳穎瑩,〈宋代張王信仰中的祭祀活動與儀式〉,《中正歷史學刊》14 期,民國100 年,頁161-191。
80. 張文,〈論兩宋社會保障體系的演變脈絡〉,《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2 期,頁172-177。
81. 張邦煒,〈論宋代的皇權和相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 卷第2 期,1994 年,頁60-68。
82. 張金銑,〈元代路總管府的建立及其制度〉,《中國史研究》,2001 年第3 期,頁143-152。
83.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11 卷,2005 年,頁5-71。
84. 張會超,〈架閣庫問題探究〉,《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 卷第5期,2005 年,頁121-127。
85. 張鶴泉,〈東漢時期的河南尹〉,《秦漢研究》,第2 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年,頁58-64。
86. 曹家齊,〈南宋「三省合一」體制下尚書省「批狀」之行用〉,《學術研究》,2020 年第11 期,頁110-118。
87. 曾小華,〈略論宋朝磨勘制度的特點〉,《浙江學刊》,1990 年第2 期,頁116-118。
88. 曾小華,〈論宋代的資格法——兼論中國古代任官資格制度〉,《歷史研究》,1992 年第6 期,頁39-53。
89. 曾祥波,〈南宋初年的建都之議及其影響〉,收於《國學學刊》,2014 年第1期,頁62-72。
90. 程民生,〈論士大夫政治對皇權的限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9卷第3 期,1999 年,頁56-64。
91. (德)傅海波(Herbert Franke),〈賈似道(1213-1275):一個邪惡的亡國丞相?〉,收於《中國歷史人物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73 年,頁298-324。
92. 黃光輝,〈從遷轉角度看宋代六部尚書的次序問题〉,《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 卷第2 期,2020 年,頁93-102。
93. 黃純艷,〈論宋代的公用錢〉,《雲南社會科學》,2002 年第4 期,頁76-81。
94. 黃寬重,〈賈涉事功述評——以南宋中期淮東防務為中心〉,收於氏著《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年,頁27-52。
95. 黃寬重,〈宋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以縣為主的考察〉,收於《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年,頁273-325。
96. 黃繁光,〈試探宋金和戰與高宗心態的轉折〉,收於《宋史研究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年,頁256-257。
97. 楊芹,〈抑揚之間風波起:論宋代制誥文書與政治〉,《學術研究》,2014 年第12 期,頁97-104。
98. 楊宇勛,〈宋理宗與近習:兼談公論對近習的態度〉,《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6 期,頁65-81。
99. 楊貞莉,〈近二十五年來宋代城市史研究回顧(1980-200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1 期,2006 年,頁221-250。
100. 鄒潔琳、喬迅翔,〈《咸淳臨安志》「府治總圖」建築平面佈局復原研究〉,《中國建築史論匯刊》,第9 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312-321。
101. 賈玉英、趙文東,〈北宋開封府管理制度研究〉,《史學月刊》,2006 年第6 期,頁128-134。
102. 賈玉英,〈宋代京畿制度變遷論略〉,《宋史研究論叢》,第9 輯,保定: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出版,2008 年,頁108-122。
103. 鄧小南,〈北宋文官考課制度考述〉,《社會科學戰線》,1986 年第3 期,頁189-191
104. 鄧小南,〈試論宋代資序體制的形成及其運作〉,收於氏著《朗潤學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頁134-152。
105. 鄧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為例的點滴思考〉,收入氏著《朗潤學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頁497-505。
106. 齊覺生,〈北宋縣令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8 期,民國57 年,頁274-314。
107. 齊覺生,〈南宋縣令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 期,民國58 年,頁309-370。
108. 劉森,〈宋代會子的起源及其演變為紙幣的過程〉,《中州學刊》,1993 年第3期,頁120-122。
109. 劉龍,〈再論北宋開封府官長群體——由《開封府題名記》談起〉,《平頂山學院學報》,30 卷第6 期,頁42-47。
110. 劉子健,〈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收於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 年,頁21-40。
111. 劉子健,〈包容政治的特點〉,收於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 年,頁41-77。
112. 劉子健,〈宋太宗與宋初兩次篡位〉,《食貨月刊》,17 卷3、4 期合刊,民國77 年,頁93-97。
113. 劉子健,〈以財持國的宋代〉,《歷史月刊》32 期,民國79 年,頁128-132。
114. 劉雅萍,〈宋代家廟制度考略〉,《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7 卷第1 期,2009 年,頁62-68。
115. 蔣復璁,〈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討〉,收於氏著《宋史新探》,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5 年,頁15-70。
116. 蔣復璁,〈宋太宗晉邸幕府考〉,收於氏著《宋史新探》,臺北:正中書局,民國55 年,頁73-99。
117. 趙岡,〈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的城市史〉,《歷史研究》,1993 年第1 期,頁3-16。
118. 趙晶,〈試論宋代法律體系的多元結構——以宋令為例〉,《史林》,2014 年第4 期,頁56-58。
119. 趙英華,〈略論宋代皇儲的教育與培養〉,《蘭州學刊》,2007 年第7 期,頁182-185。
120. 趙葆寓,〈宋朝的「和買」轉變為賦稅的歷史過程〉,《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2 期,頁131-136。
121. 趙冬梅,〈試論宋代的閤門官員〉,《中國史研究》,2004 年第4 期,頁107-121。
122. 趙鐵寒,〈宋代「強幹弱枝」國策的管見〉,收於《宋史研究集》,第1 輯,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47 年,頁450-453。
123. 蔡永源,〈宋代「會子」的產生及其流弊〉,《中興史學》第4 期,民國64 年,頁25-28。
124. (韓)鄭壹教,〈端平入洛對會子的影響〉,收於《宋史研究論叢》,第15 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 年,頁175-188。
125. (韓)鄭壹教,〈南宋戰爭對貨幣依賴性的表現與結果〉,收於《宋史研究論叢》,第23 輯,頁101-113。
126. 韓桂華,〈宋代發祥地:南京應天府研究──以建制為中心〉,《史學彙刊》34 期,民國104 年,頁47-62。
127. 韓桂華,〈宋代南京應天府的職官體系〉,《史學彙刊》35 期,民國105 年,頁137-152。
128. 韓冠群,〈御殿聽政:南宋前期中樞日常政務的重建與運作〉,《歷史教學》,2019 年第2 期,頁44-51。
129. (德)謝康倫(Conrad M.Schirokauer),〈朱熹的政治生涯:一項內心衝突〉,收於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編譯,《中國歷史人物論集》,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民國62 年,頁219-255。
130. 聶崇岐,〈宋役法述〉,《燕京學報》33 期,1947 年,頁195-270。
131. 聶崇岐,〈宋代府州軍監之分析〉,收入《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頁70-126。
132. 龔延明,〈南宋行在所臨安府研究〉,《中原文化研究》,2018 年第3 期,頁59-72。

四、外文資料
(一)外文專書
1. (日)伊原弘,《中国中世都市紀行——宋代の都市と都市生活》,東京:中央公論社,1988 年。
2. (日)西岡弘晃,《中国近世の都市と水利》,福岡:中国書店,2004 年。
3. (日)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舍,昭和60 年。
4. (日)藤本猛,《風流天子と「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の硏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4 年。

(二)外文期刊及論文集論文
1. (日)小林晃,〈南宋寧宗朝における史彌遠政権の成立とその意義〉,《東洋學報》,91 卷第1 号,2009 年,頁35-64。
2. (日)小林晃,〈南宋理宗朝前期における二つの政治抗争—─『四明文献』から見た理宗親政の成立過程〉,《史學》,79 卷第4 期,2010 年,頁31-60。
3. (日)小二田章,〈『咸淳臨安志』の位置―南宋末期杭州の地方志編纂〉,《中国―社会と文化》28 卷,2013 年,頁118-138。
4. (日)川上恭司,〈南宋の総領所について〉,《待兼山論叢. 史学篇》12 号,1978 年,頁6-16。
5. (日)寺地遵,〈南宋中期政治史の試み(公開演講)〉,《日本歴史学協会年報》18 号,2003 年,頁1-13。
6. (日)伊原弘,〈批評・紹介:梅原郁編《中國近世の都市と文化》〉,《東洋史研究》43 期,1985 年,頁727-734。
7. (日)佐藤武敏,〈唐宋時代都市における飲料水の問題——杭州を中心に〉,《中國水利史研究》7 号,1975 年,頁9-10。
8. 唐俊傑,〈南宋臨安城の制度と特徴〉,《平泉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年報》4 号,2016 年,頁79-89。
9. (日)島居一康,〈南宋の上供米と兩税米〉,《東洋史研究》, 51 巻4 号,1993 年,頁568-599。
10. (日)宮崎市定,〈宋代官制序說─—宋史職官志をいかに読むべきか〉,收於(日)佐伯富編,《宋史職官志索引》,京都:同朋舍,1974 年,頁1-57。
11.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の下層民と都市行政〉,《愛媛大学法文学部論集人文学科編》21 号,2006 年,頁119-150。
12. (日)高橋弘臣,〈南宋の囯都臨安の建設〉,《宋代史研究会研究報告:宋代の長江流域——社会経済史の視点から》,第8 集,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頁173-209。
13.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城外における人口の増大と都市領域の拡大〉,《愛媛大學法文學部論集‧人文學科編》23 号,2007 年,頁113-146。
14.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の三衙〉,《愛媛大学法文学部‧人文学科編》26号,2009 年,頁57-87。
15.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と東南会子〉,《愛媛大学法文学部論集‧人文学科編》31 号,2011 年,頁33-67。
16.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における空間形態とその変遷〉,《愛媛大学法文学部論集‧人文学科編》33 号,2012 年,頁33-67。
17.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の倉庫〉,《愛媛大学法文学部論集‧人文学科編》35 号,2013 年,頁57-92。
18.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への上供米制度の成立〉,《愛媛大学法文学部‧人文学科編》40 号,2016 年,頁37-67。
19. (日)高橋弘臣,〈『咸淳臨安志』所載の財政関連史料について〉,《資料学の方法を探る》16 号,2017 年,頁96-103。
20. (日)高橋弘臣,〈南宋の上供米制度運用の実態と臨安における米不足について〉,《愛媛大学法文学部‧人文学科編》42 号,2017 年,頁13-36。
21.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における宮城の建設・整備と史料〉,《資料学の方法を探る》18 号,2019 年,頁76-84。
22. (日)高橋弘臣,〈南宋臨安における宮城の建設〉,《愛媛大学法文学部論集‧人文学科編》48 号,2020 年,頁33-54。
23. (日)梅原郁,〈南宋の臨安〉,收於氏編《中囯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同朋社,昭和59 年,頁1-33。
24. (日)梅原郁,〈宋代の内藏と左藏——君主獨裁制の財庫〉,《東方學報》42 卷,1971 年,頁127-175。
25. (日)渡邊久,〈北宋の經略安撫使〉,《東洋史研究》,57 卷第4 号,1999年,頁655-689。
26. (日)斯波義信,〈南宋における「中間領域」社会の登場〉,收於(日)近藤一成等編,《宋元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 年),頁185-204。

參、網路資料
1. 江南桓進, 〈再考西湖古代的下湖( 一)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3b49e0100d8da.html
2. 高生元 編,〈宋許國公吳潛年譜(上、下)〉,《宣城歷史文化研究》第543、544 期, https://www.sohu.com/a/328910597_99949262?spm=smpc.author.fdd-
350941.3.1586247303534DNVTJJM 、
https://www.sohu.com/a/328915441_99949262?spm=smpc.author.fd-d-
350941.1.1586247303534DNVTJJ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