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錄像藝術的場域變遷 —《啟視錄》研究之後
作者:洪鈞元
作者(外文):HONG, JUN-YUAN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泓易
陳永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臺灣錄像藝術文化場域結構語言學晚期德勒茲非家啟視錄Video Art in TaiwanCultural FieldStructural LinguisticsLate thought of Gilles DeleuzeUnhomelyRewin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論文藉由歷史脈絡的分期思考,展開臺灣錄像藝術系譜論題之研究,援引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場域方法論,作為臺灣錄像藝術場域變遷的研究立場,同時也針對臺灣當代藝術對於錄像藝術範疇的發展,進行檔案梳理與分析研究。論文從文獻探討、質性研究、文化研究與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論述,內容涉及「展覽競賽」、「藝術評論」與「學院教育」等面向,組織本研究的系譜考察。據此將歷史軸線界分為「第一期:媒材探索」、「第二期:觀念認識」、「第三期:學院養成與建構」和「第四期:數位之後」四種階段,並以結構語言學及精神分析作為詮釋策略,學理論述觸及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晚期德勒茲(Gilles Deleuze)對於集體意識之論述觀點,藉由前述學理依據進行轉化,解析臺灣錄像藝術作品於不同階段中的創作內涵與美學差異。
論文結構與研究內容,包括:第壹章「緒論」闡述研究方法論及臺灣錄像藝術脈絡變遷路逕;第貳章「臺灣錄像藝術的探索到建構」透過檔案梳理進行脈絡統整;第參章「媒材認識論到非敘事性影像」探究臺灣錄像藝術與外部場域變遷之特質;第肆章「再造與創造性轉譯的增補式歷史書寫」聚焦近十年臺灣錄像藝術的範式轉移,並藉此反思研究者的錄像藝術創作實踐;第伍章「結論」提出歷史脈絡的場域變遷影響,及臺灣錄像藝術未來發展趨勢。最後,本研究發現:臺灣錄像藝術之發展,分別經歷「媒材性探索」、「感性影像建構」及「想像性敘事」等脈絡進程,據此提出「非家」作為研究回應之創作母題,成為研究者個人藝術實踐的創作反思。
This study rolls out issue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genealogy of video art in Taiwan through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by stages. The methodology of Pierre Bourdieu's cultural field is cited as a standpoint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video art in Taiwan, and case carding and research analysis are conducted on the impact of Taiwan’s modern a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video art. This paper discuss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explor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cultural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covering the facets of "exhibition competition," "art criticism," and "academic education" to construct the genea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is study. Accordingly, the historical axis consists of four phases: "Phase 1: Media Exploration," "Phase 2: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Phase 3: Academic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Phase 4: Post-Digital Review," where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nd psychoanalysis are adopted as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to cover the views of Julia Kristeva and Gilles Deleuze (his late thought) on collective awareness. Thus, the creative connotations and aesthetic differences of video art in Taiwan works in different stage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transition of video art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theoretical bases.
The structure and study content of this paper consist of: Chapter I "Introduc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overall evolution of video art in Taiwan; Chapter II "From Exploration to Construction of Video Art in Taiwan" which integrates various contexts through case carding; Chapter III "From Media Material Epistemology to Non-narrative Image" which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deo art in Taiwan and the transition of external fields; Chapter IV "Supplementary Historical Writing of Reconstruction and Creative Transl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paradigm shift of video art in Taiwan in the past decade, and reflects accordingly on the author’s video art creation practice; Chapter V "Conclusion" which states the influence of changes over the fields of historical contexts as well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video art in Taiwan. Final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ideo art in Taiwan has undergone contextual processes including "media exploration," "perceptual image construction," and "imaginative narrative." Accordingly, "Unhomely" is proposed as the creative motif in response to this study, which constitutes a creative reflection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artistic practice.
西文書目:
Aristotle, Problems, Harvard Univ Pr, 1970.
Atkins, R, ArtSpeak: a guide to contemporary ideas, movements, and buzzwords,
New York: Abbeville Press Publishers,1990.
Baudrillard, Jean,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St Louis,
Mo: Telos Press,1981.
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Oxford: Polity Press, 1993.
Balsom, Erika, After Uniqueness: A History of Film and Video Art in Circul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Baudrillard, Jean, The Transparency of Evil, New York: Verso, 1993.
Chris, Cynthia, Afterimage, Video Art: Dead or Alive? Vol 24, No.3, 1996.
Chris, Cynthia, Afterimage, Video Art: Stayin' Alive, Vol 27, No.5, 2000.
Elwes, Catherine, Installation and the Moving Image, Wallflower Press, 2015.
Freud, Sigmund,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ds of
Sigmund Frend, Volume XVII, 1919
Deleuze, Gilles, The Fold-Leibniz and the Baroque,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1992.
Han, Byung-Chul, The Burnout Society, U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Steyerl, Hito, The Wretched of the Screen, Sternberg Press, 2013.
Krauss, Rosalind, post medium condition, October116, 2006.
Meigh-Andrews, Chris, A history of video art-The development of form and functi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06, 2014.
Manovich, Lev, Language of New Media, MIT Press, 2001.
Nash, Michael, Resolutions: contemporary video Practic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ondon, 1996.
Rush, Michael, New media in Art, Thames & Hudson, 2005.
Youngblood, Gene, Expanded Cinema, E.P. Dutton, 1970.
Youngblood, Gene, Cinema and the Code, Leonardo, The MIT Press Volume 22, 1989.
Spielmann, Yvonne, Video, The Reflexive Medium, MIT Press, 2010.
Wyver, John, The Necessity of Doing Away with Video Art, London Video Access,
Catalogue, London, 1991.
Westgeest, Helen, Video Art Theor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UK:Blackwell, 2015.

中文書目:
小川仁志,鄭曉蘭譯。《超譯哲學用語事典》。臺北:城邦,2013。
王品驊。《臺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攝影與錄影藝術》。臺北:文建會,2003。
——。《臺灣當代藝術的「失語」詮釋》。臺北:舞陽美術文化,2005。
王嘉驥主編。《影像與觀念:國際當代藝術家選集》。臺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14。
布希亞,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臺北:時報,1998。
尼采,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皮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林志明譯。《布爾迪厄論電視》。臺北:麥田,2002。
艾森斯坦,富瀾譯。《蒙太奇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
艾蜜莉.畢克頓,黃政淵譯。《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臺北:漫遊者,2015。
曲德益總編輯。《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臺北:關渡美術館,2015。
彼得.漢德克,韓瑞祥主編,陳民、賈晨、王雯鶴譯。《試論疲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吳垠慧。《臺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臺北:文建會,2003。
佛洛伊德,嚴志軍譯。《文明及其不滿》。河北:河北教育出版,2003。
——,宋文里譯。《重讀佛洛伊德》。臺北:心靈工坊,2018。
克莉絲蒂娃,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2003。
——,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克莉絲蒂娃訪談錄》。臺北:麥田。2005。
——,林惠玲譯。《黑太陽:憂鬱症與憂鬱》。臺北:遠流,2008。
邱誌勇。《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臺北:數位藝術基金會,2012。
杜斯妥也夫斯基,劉韻韶譯。《白痴》。臺北:立村,2016。
李明宇。《臺灣、跨國與自我的主體:日記電影研究》。臺北:恆河,2017。
林曼麗等編。《CO2臺灣前衛文件展》。臺北:文化總會,2002。
——。《CO4臺灣前衛文件展》。臺北:文化總會,2004。
——。《CO6臺灣前衛文件展》。臺北:文化總會,2006。
林本炫、周平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2005。
林心如。《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臺北:赤道,2017。
翁華美、黃素雲執行編輯。《尖端科技藝術展覽專輯》。臺中:國美館,1988。
——。《日本尖端科技藝術展覽專輯》。臺中:國美館,1988。
陳永賢。《錄像藝術啟示錄》。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0。
——。《他者之他》。臺北:臺灣藝大,2010。
陳嘉猷。《藝術之眼: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理論及其在臺灣之量化與質化研究》。臺北:唐山,2011。
陳明惠、歐蒂.琳絲主編。《跨界:當代藝術中的游轉與鄉愁》。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5。
郭挹芬。《錄影裝置藝術及其映像空間的應用之研究》。臺中:捷太,1990。
現代語言協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書林編輯部編譯。《MLA論文寫作手冊:第7版》。臺
北:書林,2010。
國立臺灣美術館。《家-2008臺灣美術雙年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8。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這裡有所有名字》。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5。
麥可.柏德,吳莉君譯。《改變藝術的100個觀念》。臺北:城邦,2014。
麥克魯漢,鄭明萱譯。《認識媒體》。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5(二刷版)。
華特.班雅明,陳永國、馬海良編。《班雅明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二刷版)。
傅柯,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1992。
博羅夫斯基(E.J.Borewski)、博溫(J.M.Borwein)。《數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
黃建宏、蘇育賢。《CO-Q》。臺北:田園城市,2009。
黃建宏。《蒙太奇的微笑》。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3。
萬胥亭。《德勒茲.巴洛克.全球化》。臺北:唐山,2009。
鄒建林。《影子與蹤跡:漢斯.貝爾廷圖像理論中的指涉問題》。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
蒂姆.克里斯威爾(Tim Cresswell),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群學,2006。
臺北市立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1965-2005》。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臺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給下一輪臺灣數位藝術的文件》。臺北:數位藝術基金會,2017。
瑪莉塔·史肯特(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
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2013。
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黃迅余、黃建華譯。《圖像的生與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4。
廖春鈴。《藝術絲路—臺灣藝術家訪談錄》。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
暮澤剛巳,蔡青雯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臺北:麥田,2011。
盧明德。《複合媒體藝術及其教學實驗之研究》。臺北:藝風堂,1987。
穆青。《柴契爾夫人傳:深陷困境但絕不屈服》。臺北:文經閣出版社,2014。
賴世雄編譯。《牛津詞典》。臺北:旺文社,2015。
蕭新煌、顧忠華主編。《臺灣社會運動再出發》。臺北:巨流,2010。
韓炳哲,莊雅慈、管中琪譯。《倦怠社會》。臺北:大塊文化,2015。
——,包向飛、徐基太譯。《時間的味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管中琪譯。《透明社會》。臺北:大塊文化,2019。
薩特,李一鳴譯。《想像心理學》。臺北:結構群文化,1990。
羅伯特.索科洛夫斯基(Robert Sokolowski),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2004。
羅伯特.伯頓,馮環譯。《憂鬱的解剖》。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羅世宏、洪貞玲、許瓊文、李峻德等著。《公民數位典藏: 理論‧實踐‧反思》。臺北:數位典藏,2013。
嚴立群。《電腦專有名詞寶典》。臺北:電腦人文化事業,2001。
蘇珊.桑塔格,廖思逸、姚君偉合譯。《土星座下:桑塔格論七位思想藝術大師》。臺北:麥田,2012。

期刊論文:
王俊傑。〈錄像藝術—媒體藝術的先導發展脈絡〉。《臺灣以左,亞洲之右—實驗電影的亞洲實踐與研究》,臺
北:恆河,2015。
王嘉驥。〈臺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藝術家》第337期,2003年6月,頁291。
王柏偉。〈藝術與實驗:Carsten Höller的《蘇摩(SOMA)》〉。《藝術家》第309期,2011年2月。
——。〈從前適應進展期到系統成立之初〉。《藝術觀點》第59期〈錄影的微明: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錄影藝術〉,臺南:臺南藝術大學,2014。
王應棠。〈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臺北:五南,2000。
瓦歷司·拉拜。〈未來電影的異想世界:李維·馬諾維奇的「軟電影」作品〉。《藝術家》第384期,2007年5
月。
江凌青。〈當代影像的命運〉。《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下的新媒體藝術》,臺北:數位藝術基金會,
2012。
江凌青。〈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藝術學研究》第16期,2015年6月,頁
169-210。
江分。〈憂鬱的肖像:解析丟勒版畫〉。《憂鬱I》,《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第一期,2012。
李鳳亮。〈華語語系文學:概念、爭論及其操作問題—王德威教授訪談錄〉。《中外論壇》第1期、第2期,
2009。
吳潛誠。〈詩與土地:南臺灣地誌詩初探〉。《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4。
——。〈地誌書寫,城鄉想像:楊牧與陳黎〉。《島嶼巡航:黑倪和臺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9。
吳嘉瑄。〈人會成長而回憶已不在—林冠名「STAR」個展〉。《藝外》第30期,2012年3月。
沈裕融。〈測度感受:內在性的創作表述〉。《這裡有所有名字》展覽專刊,臺南:臺南藝術大學,2016。
林宏璋。〈導論:瞧!這個癥狀〉。《今藝術》第174期,2007年3月。
林薰香。〈何謂「媒體」? ――探討媒體之哲學基礎及義涵〉。《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十五輯,臺中:東海大
學,2010。
林志明。〈發現、挪用、記憶與策展:重新使用影片段落的美學〉。《行動與界線:當代國際錄像藝術對話論
壇》,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
林欣怡。〈數據主體性〉。《影像、偶然、非秩序—重探臺灣藝術的當代性》論文集,臺南:臺南藝術大學,
2013。
林怡秀。〈化名者的現身,示意圖的生產與後設拆解〉。《今藝術》第297期,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7。
柏黎。〈米蘭.巴黎藝壇近況〉。《雄獅美術》第50期,1975年4月,頁114。
郭挹芬。〈錄影藝術的世界—視覺環境的擴大〉。《雄獅美術》第64期,1984年10月。
姚瑞中。〈臺灣新媒體藝術發展回顧1984-2006〉。《藝術認證》第12期,2007年2月。
洪素珍(孫松榮、王柏偉訪談)。〈遊走在美國與臺灣兩地的錄影藝術—洪素珍的移形片格〉。《藝術觀點》第
59期〈錄影的微明: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錄影藝術〉,臺南:臺南藝術大學,2014。
秦雅君。〈一個既存卻未知的所在─王雅慧創作裡的開放性召喚〉。《現代美術》第138期,臺北:臺北美術
館,2008。
高千惠。〈反芻與召喚:臺灣錄像藝術的歷史轉生術〉。《今藝術》第304期,2018年1月。
高俊宏。〈狂舞吧,憂鬱。關於洪鈞元的錄像創作〉。《PAR表演藝術》第329期,2020年5月。
畢恆達。〈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臺北:五南,2000。
敦誠。〈「小眾媒體」是什麼?由四個國外的實例省視本地的狀況〉。《當代》第65期,1991年9月。
張碧華。〈知識分子與媒體反叛-李道明談國外反主流媒體之發展〉。《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紀
錄》,臺北:唐山,1992。
張楠。〈斐奇諾論憂鬱〉。《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2013。
陳瑞文。〈迎接多重與歧異並存的藝術風潮:CO2臺灣前衛文件展的初步觀察〉。《藝術家》第331期,1994年
8月,頁172-177。
陳永賢。〈自我意識與鏡中肖像—以臺灣當代錄像藝術為例〉。《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鳳甲美術館,2009。
——。〈「靈光流匯—科技藝術展」作品評析,兼論錄影與科技藝術在當代思潮中所扮演的角色〉。《現代美術》
第107期,2003年4月。
陳泰松。〈船、霧及其拓樸斯—當代影像藝術的地誌書寫在臺灣〉。《行動與界線:當代國際錄像藝術對話論
壇》,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
陳宗文。〈倦怠的社會建構〉。《校園》第58卷6期,2016。
陳泓易。〈實像與心理空間的迴想〉。《護理雜誌》第60卷4期,2003年8月。
——。〈扁平的時代/猥褻的革命:讀高俊宏文章後的一些想法〉。《今藝術》第228期,2011年9月,臺北:典
藏,頁143。
喬妮。〈『挪用藝術作品』是否構成著作權侵權『轉換性使用』標準?〉。《東方知識產權》電子雜誌第41期,
2015年4月。
黃建宏。〈微型感性:概述新感性的社會性〉。《今藝術》第177期,2007年10月。
黃建宏。〈失語症之後,如何找到錄像?〉。《春之當代藝論2013-2014》,臺北:春之文化基金會,2014。
黃旭。〈公園裡的肥皂箱―作為公共空間的博物館〉。《博物館季刊》第26期,2012年4月。
孫松榮。〈反身性幽肢:論電影與錄像的政治造型力〉。《行動與界線:當代國際錄像藝術對話論壇》,臺中:
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
孫松榮、王柏偉、王品驊訪談紀錄。〈錄影藝術的跨地鍵結:盧明德與郭挹芬的複合媒體創作〉。《藝術觀點》
第59期,臺南:臺南藝術大學,2014。
——。〈數位時代之前的臺灣錄影藝術簡史〉。《藝術觀點》第59期〈錄影的微明: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錄影藝
術〉,臺南:臺南藝術大學,2014。
——。〈重構歷史:當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不曾發生〉。《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臺北:臺北藝術大
學,2015。
——。〈原作的回聲—復刻做為「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的提問與反思〉。《藝術家》第487期,2015年
12月。
雷煦光。〈「範式轉向」的可能性回應「頓挫藝術」的主張〉。《今藝術》第178期,2007年11月。
鄭慧華。〈前衛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頓挫」在創作中的政治意識再思考〉。《今藝術》第178期,2007
年7月。
劉士永、陳明和、朱錦華。〈醫二三事/四體液論 人體內微妙平衡〉。《聯合報》,2009年9月5日。
蘇守政,〈從「錄影藝術」的脈絡省視臺灣的錄影藝術〉,《雄獅美術》第301期,1996年3月。
龔卓軍。〈惡性場所與世界邊緣精神狀態〉。《今藝術》第173期,2007年3月。

碩博士論文:
李杰穎。《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史(1987—2005)》。新竹: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6。
林宜樺。《電影中的「陌異感」: 機器人、人和環境》。新北:淡江大學博士論文,2018。
許家維。《錄像,敘事體的再思考—從安娜桑德爾斯電影公司到異質敘事體》。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
文,2010。
郭嘉羚。《狀態場—探究錄像藝術中身體行為與擬態、指示、觸視的關係》。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士論
文,2018。
曾鈺涓。《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10。
陳怡潔。《資料做為藝術—大眾媒體訊息的變造者》。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4。
簡子傑。《空缺考:臺灣當代藝術的政治與主體性》。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4。

網路資料:
Patricio Robles, USA Today turns to the content farm as the ship sinks, 2010.

Taka Ishii畫廊。
Yvonne Spielmann, Video and Computer: the Aesthetics of Steina and Woody Vasulka.

王俊傑,〈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王俊傑個展〉專訪。

王咏琳,〈未來,它永遠不以一種你在等待的方式出現〉。

牛俊強,〈它們從未消失,只是被覆蓋了/cover:2012牛俊強個展〉。

立法院議事槌,「青貧族」。

安潔琳.蕭(Angeline Hsiao),〈平行時空中的迴圈人生,陳萬仁個展「旋轉世界的靜止點」〉。

何謂數位時代(What is Digital Age)。

李歐梵,《文化研究訪談錄》。
吳其育個人網站。
< http://www.wuchiyu.com/the-nuclear-power-plant-and-the-dog-zh/ >
林翰君,〈『新臺灣人-臺灣「ㄒ一ㄣ」人』 『在影像中看見「新人/心象」』〉。

林羿綺個人網站。
非池中藝術網,「鄭淑麗《3x3x6》威尼斯雙年展劃下臺灣藝術里程碑」。
保羅.寇斯(Paul Kos)個人網站。
< http://www.paulkos.net/Paul_Kos/home.html>
袁廣鳴,〈在記憶之前〉創作論述。

袁廣鳴,〈我讓客廳爆炸,讓藝術訴說社會的不舒適〉。

孫松榮,〈惡托邦總動員:「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

孫松榮,〈臺灣當代藝術的影形力(二):面對羅禾淋的《數位佛陀》〉。
孫松榮,〈反滲透的數位懷舊:論林冠名的「再見」〉。
<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ssy/2019123006>
孫松榮,〈即期評論 (或我是如何將只要看五分鐘的展覽寫成得花上五小時的短文)〉。<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ssy/2020012301>
張玉音,〈從雙策展人到雙機構:「ANIMA阿尼瑪」以「體驗」看非視覺的影像〉。< https://artouch.com/views/exhibition/content-13323.html>。
許哲瑜,〈家庭電影拍攝計畫〉。

許哲瑜個人網站。林怡秀,〈化名者的現身,示意圖的生產與後設拆解〉。
楊亦慧,〈捷克「天鵝絨革命」終結共產政權走向富強〉。
廖新田,〈禪思影像:陳永賢的錄像藝術〉。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專題。
< https://www.twreporter.org/a/tidf-2018-forum-notes>
臺灣數位藝術平臺線上資料庫。

德國奧伯豪森(Oberhausen)影展官網。
劉星佑,〈Jeff Koons作品被指控抄襲〉。

曠世典,〈央廣網:「斜槓青年」職業定位新趨勢〉。

蘇育賢個人網站。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