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冷戰時期的東亞角力-以中越關係為核心的探討 (1950-1990)
作者:陳一弘
作者(外文):Yea-Hu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維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越南Vietna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冷戰時期蘇聯與越南關係既合作又是依賴,而中國與越南之間的利害與國際局勢亦有微妙的變化。與其說蘇聯主導中國與越南的關係,倒不如以越南為著眼點,觀察其與中國的互動發展,從由好變壞,最終演成越南投向蘇聯。由於越南與蘇聯關係愈趨密切,使得中越之間的矛盾日增,中國對於蘇聯的信任亦日益降低,在國際角力下,遂開展出後中美的乒乓外交。
日內瓦會議,越南分成南北兩部,南越推行反共,北越則厲行共產主義。因此,南、北越逐漸形成兩個不同的政治型態。1963年後北越對南越的遊擊作戰,使南越的狀況越來越不利。對美國而言,阻止共產主義擴張是美國國際戰略的重點,除了蘇聯、中國外,美國思考如何在亞洲南方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因此越南局勢就越顯得重要。
此外,越戰的結束也象徵東西兩方集團在印支半島的戰爭告一段落,儘管越戰南、北越雙方背後其實都有強權國家支持,但實際上還是由北越獲得最終的勝利。而美國退出印度支那半島後,在處理國際問題時,逐漸傾向與其他國家協商合作,不再由美國單邊主導。
印度和越南關係友好,使越南期盼印度參加亞太周邊國家的經貿活動,尤其是參加東南亞國家協會並簽訂自由貿易協議。越南與印度建立了更緊密的夥伴關係,包括發展核電、強化區域安全、共同反恐怖主義等。印度外交部部長薩爾曼·卡蘇曾指出越南是印度東望政策的重要夥伴,因此,中國在南中國海的發展,必須將越、印兩國的合作戰略列入考量。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Vietnam was both cooperative and dependent, while the interest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lso underwent subtle changes. Rather than saying that the Soviet Union domin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it is better to focus on Vietnam and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interaction with China, from good to bad, and finally Vietnam to the Soviet Union.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etnam and the Soviet Union became clos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increased day by day. China's trust in the Soviet Union is also decreasing day by day.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wrestling, the post-China-US ping-pong diplomacy has been launched.
At the Geneva Conference, Vietnam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North and South, South Vietnam implemented anti-communism and North Vietnam implemented communism.
Therefore, South Vietnam and North Vietnam gradually formed two different political types.After 1963, North Vietnam's guerrilla operations against South Vietnam made the situation in South Vietnam increasingly unfavorable. For the United States, preventing the expansion of communism is the focu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n addition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is thinking about how to prevent the expansion of communism in southern Asia, so the situation in Vietnam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addition, the end of the Vietnam War also symbolized the end of the war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lthough the South and North Vietnam actually had the support of powerful countries in the Vietnam War, North Vietnam actually won the final victory.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withdrew from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when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issues,
it gradually tended to negotiate and cooperate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was no longer
unilaterally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Vietnam make Vietnam look forward to India's participa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activities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Especially participating i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signing free trade agreements. Vietnam has forged a closer partnership with India, including developing nuclear power, strengthening regional security, and jointly countering terrorism. Indian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Salman Kasu once pointed out that Vietnam is an important partner of India's look east policy. Therefore,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operation strategies of
Vietnam and India.
一、檔案史料
(ㄧ)、國史館藏
<外交部檔案>
〈駐越高潔(國振)檢呈關於陳善謙將軍訪華返越後反應情形及副總理杜茂建議事項〉(1964 年 4 月 15 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05000000085A,電報原件。
〈中越軍事技術援助〉(1962 年 12 月 4 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11-01-06-14-01-001,電報原件。
〈越南老街、南圻安全區 (1947年5月10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7-0070,電報原件。
〈越北中法交涉〉(1941年7月30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10-0017,電報原件。
〈越南老街、南圻安全區〉(1946年4月24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10-0003,毛筆原件。
〈越北受降期間法方損失〉(1947年3月1日至1948年12月27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3-0020,電文原件。
〈防止華工赴越擾亂及照拂僑民{#丘士彬#}〉(1947年3月1日至1949年1月27日),《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7-0020,毛筆原件。
〈法越軍事當局禁止外國商船航行越南領海〉(1950/09/20 ~ 1950/11/02),《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6-0010,電文原件。
〈越南戰況資料〉(1952/01/16 ~ 1952/01/16),《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3-0031,電文原件。
〈駐河內總領事館旬報〉(1954/04/26 ~ 1954/06/25),《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46,電文原件。
〈駐越南使館時事旬報(五)〉(1961/06/12 ~ 1963/01/19),《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59,電文原件。
〈北越情況(二)〉1961/05/17 ~ 1962/01/01),《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9-0007,電文原件。
〈越南中立化問題剪報(一)〉1963/11/12 ~ 1964/03/02),《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05,電文原件。
〈越南國家革命組織〉(1963/12/31 ~ 1964/01/04),《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38,電文原件。
〈駐順化領事館政情報告(二)〉(1965/09/24 ~ 1966/08/25),《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38,電文原件。
〈越南政變剪報(一)〉(1963/11/02 ~ 1963/11/05),《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19,報紙原件。
〈越南中立化問題剪報(一)〉(1963/11/12 ~ 1964/03/02),《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05,報紙原件。
〈蘇俄總理{#柯錫金#}訪問北越剪報〉(1963/11/12 ~ 1964/03/02),《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9-0014,報紙原件。
〈駐順化領事館政情報告(二)〉(1965/09/24 ~ 1966/08/25),《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63,電文原件。
〈越南每日大事紀要(一)〉(1965/06/25 ~ 1965/09/01),《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99-0006,電文原件。
〈一九七二年一月至一九七三年一月之越南週報〉(1972/01/13 ~ 1973/01/26),《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1-0040,電文原件。
〈越南柬埔寨寮國局勢情報(七)〉(1985/02/22 ~ 1988/02/01),《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越南/僑務》,020-011002-0067,電文原件。
<陳誠副總統文物>
〈陳誠與總統府顧問吳廷瑈談話紀錄〉,《陳誠副總統文物》,008000000082A,卷宗原件。
〈我國與東南亞各國邦交〉,《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008000001136A,卷宗原件。
〈訪越專輯/訪菲專輯〉,《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008000000082A,卷宗原件。
〈陳誠與總統府顧問吳廷瑈談話紀錄〉,《陳誠副總統文物》,國史館藏,008000000082A,卷宗原件。
<蔣經國副總統文物>
〈對美關係(六)〉,《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002000002096A,卷宗原件。
〈中越關係(一)〉,《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005000000084A,卷宗原件。
〈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軍事將領談話紀錄(二)〉,《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005000000718A,卷宗原件。
〈中越關係(一)〉,《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005000000084A,卷宗原件。
(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中越軍事技術援助,《外交部檔案》,11-01-06-14-01-001,卷宗原件。
(三)、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 FRUS )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Vietnam〉 (2月21日),《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 FRUS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VOLUME II, VIETNAM, 1962,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63v02/d75,電文原件。
〈Memorandum of Conference With the President〉 (1963 年 8 月 28 日),《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 FRUS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VOLUME IV, VIETNAM, AUGUST–DECEMBER 1963,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63v04/d1,會議備忘錄。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Vietnam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1963 年 8 月 24 日),《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VOLUME III, VIETNAM, JANUARY–AUGUST 1963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1-63v03/d274,電文原件。
〈Notes of Meeting With President Johnson〉 (1967 年 2 月 17 日),《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4–1968, VOLUME V, VIETNAM, 1967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4-68v05/d84,文件 84。
二、專書
《中國外交19 年》,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世界知識出版,1990年。
《航空域分類,臺北飛航情報區飛航指南》,台北,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2006年5月21日。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民法》,河內:世界出版社,1996年。
《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B.R. Pearn著,張奕善譯:《東南亞史導論》,臺北:台測學生書局,1975。
BrainSteed:《武裝衝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6。
EricA.McVadon:《中共研究》,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6年11月。
David.Mackenzie&MichaelW.Curran,蔡百詮譯:《俄羅斯、蘇聯、與其後的歷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5。
Douglas Kinnard著,《美軍將領對越戰的檢時》,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80年。
MilitaryTransformation:《軍事轉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6。
MiraKamdar,何霖〈譯〉:《印度衝擊-有了印度,誰還需要美國與中國》,臺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譯印,2007年11月。
SeyomBrown:《掌控的迷思》,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6年12月。
ThomasC.Schelling:《武備的影響力》,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7年2月。
Walter.Boyne,謝豐安譯:《克敵制勝》,臺北:初版,2007。
William C Westmoreland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魏摩蘭回憶錄》,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000。
中共外交部,《中越發表聯合聲明》, 2001年12月3日。
中國外交部冷戰時期之越外文政策1998,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世界知識出版,1998年。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外係約輯編第十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外係約輯編第十一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中華民國外交部編,《中外係約輯編第十二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亢升:《印度:崛起中的亞洲巨象》,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9。
尤可欣主編:《印度》,臺北:墨刻出版社,2010年1月,初版。
王小平:《中國服務貿易的特徵與競爭力分析》,財貿經濟,中國經濟資料庫,2006年第6期,2004年。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中共的觀點》,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
王嬌娥、景悅、王成金:〈中歐班列運輸組織策略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
王鐵崖、陳體強譯:《 奧本海國際法》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9。
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199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世界知識出版,1991年。
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199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世界知識出版,1993年。
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世界知識出版,1997年。
外交史編輯室主編,《中國外交部冷戰時期之越外文政策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世界知識出版,1998年。
白石昌也,吳瑞雲,田川雅子譯:《越南:革命與建設之間》,臺北:月旦出版社,1994。
朱明權,吳蒓思,蘇長和:《威懾與穩定-中美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朱雲鵬等合著,《印度崛起》,臺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7。
吳彩瓊等編譯:《越南外國投資法規匯》,河內:河內世界出版祉,1997年。
宋鎮照等合著,《中國與東協的新政治經濟:建構主義的觀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0。
李君山、楊維真、蔣竹山、陳俊強合著:《中國近現代史—大國崛起的新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
李君山主編,楊維真與蔣竹山、陳俊強合著:《巨龍的蛻變—中國一八四〇至二〇〇八》,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
李國強 著:《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狀》,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
李邁先:《俄國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
邢莉:《不可不知的俄羅斯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0977515,2012。
阮蓮幸:《導致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之路》,2013年2月20日。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0。
松村岐夫、伊藤光利著,吳明上譯:《日本政府與政治》,臺北:五男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
法蘭克.尤力格:《21世紀美國海軍政策》,臺北:國防大學譯印,1996年8月。
芭芭拉.麥卡夫.塔瑪斯.麥卡夫:《蒙兀兒之後:印度五百年的蛻變,從伊斯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統治、英國殖民地到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誕生》,左岸文化出版社譯印,2011年12月。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政策研究所編:《中國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1。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臺灣商務出版社,臺北:ISBN957-05-1700-X,2001。
重田弘茂:外交部檔案資料處編:《中國駐外各公、大使館館長我國參與聯合國策略之討論:在立法院第四名年表》增訂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
徐長萍:《中蘇「蜜月期」文化關係出現的背景分析》,黑龍江史志,2009。
袁文靖:《美國臺灣和大陸三角關係》,臺北:國際現勢週刊社,1981。
袁古潔:《國際海洋劃界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馬漢,安常容譯:《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中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婁壯行:《俄國史》,湖南:嶽麓書社, ISBN9787807617495,2011年2月1日。
康拉德.沃特斯:《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香港:全球防務出版公司譯印,2012年5月。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揚智出版社。
張維一:《南海資源開發與主權維護》,臺北:潘氏圖書館出版,1995年。
張蘊嶺主編:《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張鬱慧:《中國對外援助研究》,北京市:九州出版社,1950-2010。
梁雲祥、應霄燕:《冷戰後時代的日本政治、經濟與外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梁錦文:《後冷戰時期越南外交政策》,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3月。
梁錦文:《越南簡史》,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3年6月)。
梅振民:《全面危機 困難抉擇——越共「六大」初析》,北京:新華社, 1987。
淩其翰:《我的外交官生涯———淩其翰回憶錄》,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3。
符駿:《南海四沙群島》,臺北:世紀書局,1982年6月。
陳文生:〈崛起的中國對伊朗之能源戰略〉,《國際關係學報》,2008年1月,P23-26。
陳治萍:〈南海地區情勢變化與臺灣因應之道〉,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10月。
陳峰君:《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陳祖耀:《西貢往事知多少—揭櫫「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的秘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000。
陳敬堂:《寫給香港人的中國現代史》,中華書局,ISBN9888290827,2014。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國立編譯館,2013年2月20日。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愛展》,南投:國立嶺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湯開建,蕭國健,陳佳榮:《香港6000年(遠古-1997)》,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
馮昭奎:《21世紀的日本:戰略的貧困》,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2。
黃定天:《中俄文化關係史稿17世紀-1937年》,長春出版社,ISBN9787544515313。
楊先材:《張豈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789571129136,2002。
楊作洲:《南海風雲-海域及相關問題的探討》,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9月。
楊恕,李捷:《分裂主義國際化進程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
楊碧川:《胡志明與越南獨立》,臺北:一橋出版社,1998年4月。
裘兆琳主編:《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3。
窪田光純著,林雅倩譯: 《躍動的國家-越南》,臺北:大展出版社,頁72。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市: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8月。
劉慶順 校訂:《南海情勢彙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7月。
潘德禮主編:《俄羅斯十年政治、經濟、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頁72。
蔣永敬:《胡志明在中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
薛君度,陸南泉:《新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謝光亞,謝蘭蘭,孫海燕:《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
謝淑麗(Susan L. Shirk) : 《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China─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re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遠流出版社,臺北:2008。
薩本仁,潘興明:《20世紀的中英關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ISBN 9787208021952。
薩師洪:《柯白譯,海洋戰略的若干原則》,台北:1958。
羅伯.麥納瑪拉:《麥納瑪拉的越戰回顧戰之罪》,臺北:智庫出版社, 2004。
羅伯特.史丘欽格(Rubert D Schlzinger)著,《鏖鬥的年代:1941至1975年的美越關係》,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
顧長永:《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書局,1995。
三、論文
( 一)、期刊論文
〈明清晉商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選擇原因分析〉,《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
文濤.《中國核潛艇如何有效威懾美國》,《現代艦船19期》.2015.中國:現代艦船出版社。
王奇:〈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培訓中國早期共產主義志士的搖籃〉,《中俄關係的歷史與現實論文集》,2003。
王冠雄:〈南海近期情勢發展分析〉,《海峽評論》,第204期,2016年4月。
王嬌娥、景悅、王成金:〈中歐班列運輸組織策略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
付媛媛:〈招商局港口多哥洛美港項目〉,《中國航務週刊》,2018年1月。
江啟臣:〈印度-非洲高峰論壇:東望後之西固策略〉,《政策安全研析》,2008年5月,第37期,頁28–31。
宋學文:〈全球化與中共的民族主義:〈一國兩制〉的機會與限制〉,《中國大陸研究》,2001年07月,第44卷,第7期,頁1-30。
宋學文:〈從層次分析探討霸權穩定論:1個國際關係理論演化的研究方法〉,《問題與研究》,2004年3月,第43卷,第2期。
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2008年10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第47卷,第4期。
宋學文:〈議題聯結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問題與研究》,1998年02月01日~1998年02月28日,第37卷,第2期,,頁21-35。
李憲榮:〈印度的政治參與和國會選舉〉,《台灣國際研究季刊》,2006 年,第 2 卷 第 4 期 頁 31-49。
阮蓮幸:〈導致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之路〉,2013年2月20日。
周靜芝:〈一帶一路」背景下「中」歐班列之助力、阻力與發展〉,《展望與探索》,第 16 卷 第 1 期, 2018年 1 月。
林正義:〈十年來南海島嶼聲索國實際作法〉,《亞太研究論壇》,19期,2003。
段嚴譯,〈南沙群島石油之爭〉,《國防譯粹》,23卷2期,1996。
高雄柏: 〈中國大陸建設島礁優於美國航母巡航-論南海軍事形勢〉,《海峽評論》,第204期,2016年4月。
張習宗,〈美國海軍宣佈要控制的16個海上咽喉航道〉,《現代軍事》,22卷2期,1998。
梅振民:〈國際問題專題資料〉,《全面危機 困難抉擇——越共「六大」初析》,新華社,1987年1月11日,第3期。
郭小琴:〈解析中國對外援助:一個初步的理論分析〉,《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復旦大學,2004。
郭榮華,賀瑞虎:〈共產國際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
陳一新:〈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美歐月刊》,1995年2月,第10卷,第2期,頁33-84。
陳偉寬、劉先舉:〈從南海歷史與戰略價值探索「中」越未來發展〉,《南海議題研究》,海軍學術雙月刊第五十一卷第五期,2016年4月。
陳鴻瑜:〈英國對於南沙群島之主張及其影響(1930-1951) 〉,《國史館館刊》,第四十八期(2016 年 6 月),頁 53-102。
黃宗鼎:〈越戰期間中華民國對越之軍援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3,第79期,第137-172頁。
黃越:〈民間借貸危機的成因及治理對策——以溫州民間借貸為例〉,《常州大學學報》,第13卷,第1期,2012年,第110-125頁。
廉德瑰:〈從日本的離島防禦戰略看西太平洋的海權博弈〉,《日本問題研究》,2013年7月3-4頁。
楊志恆:〈日本小泉新內閣亞太政策之意涵〉,《歐亞研究通訊》,2001,第4期,頁3-14。
楊怡芬:〈從日蘇恢復外長定期協商看兩國關係〉,《問題與研究》,1984年4月,第25卷,第7期,頁70-79。
楊維真:〈盧漢與中法越南交涉 1945-1946〉,《檔案季刊》,100年3月,第10卷,第1期,頁16-26。
靳小勇,〈從支持到禁運:對法國重返印度支那進程中英國立場的考察〉,《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湖北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2015 年12 月,頁129。
廖日昇,〈賣向航母新世紀的中共海軍〉,《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9期,2008年9月號。
臧金峰:〈從統購統銷政策的視角探析三年大饑荒的爆發〉,《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0。
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與亞太安全問題〉,《中共研究》,1996年4月,第30期,第4卷,頁73-76。
劉桂玲:〈俄羅斯的大國外交及國際地位和作用〉,《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8月,頁7-11。
劉強等:〈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及其對疆獨組織的資助〉,《國際資料資訊》,2009,第9期。
劉達材:〈從馬漢海權思想看海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二十一世紀中國海權發展論文集,海軍學術月刊社》,台北,1991。
劉穎:〈複合相互依賴理論〉,《重慶工學院學報》,2009。
燕妮:〈紅色高棉:空前絕後的恐怖執政〉,《文史參考》,第五期,2010。
顏建發,〈台越政經聯盟的限制與機會〉,《東南亞季刊》,1卷4期,,1996。
譚顯兵:〈南海問題中的越南因素研究初探〉,《司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5卷1期。
(二)、專書論文
楊維真:〈抗戰勝利前後中法對於越南問題之交涉(1945-1946)〉,收錄於《戰時國際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年5月。
趙青海:〈印太概念及其對中國的含義〉,《現代國際關系》,2013年7月,14-17頁。
劉桂玲:〈俄羅斯的亞太外交政策〉,《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1月,頁29-33。
劉達材,〈從馬漢海權思想看海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二十一世紀中國海權發展論文集,海軍學術月刊社》,台北,1991。
顧國良等:〈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涉疆問題〉,第84頁。
(三)、學位論文
吳智賢:〈印度核武發展之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世傑:〈新國際核武秩序---從美國的核武政策看印度核試〉,《東海大學政治學系論文,全國博碩士資訊網》,2000。
林月:〈第2章,越南金融環境的演變〉,《政大機構典藏網》,2007,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5458/7/220507.pdf。
林育文,〈印度與美國的雙邊互動關係及中國的角色-以權力轉移的觀點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政策研究所論文》,2007年1月。
黃宗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之華人政策(1945-2003)〉,《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頁63。
四、報紙
〈我主權聲明,越南提反駁〉,《聯合報》,民國84年5月19日,2版。
〈越南內部通貨膨脹的問題〉《南洋星洲聯合早報 新加坡》, 1995年2月
6日。
〈媒體解讀越南南海戰略覬覦石油〉,《南方日報》,2012。
〈蘇永耀,「馬政府傾中加重印度危機感〉,《自由時報》,2009年3月3日,A3版。
五、網路資料
一、中國進軍第三世界取得油源-印度亟思對策全文,網Life論壇,2007年3月13日,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5&ID=5364&page=6。最後瀏覽日期:2007年3月13日。
二、什麼是赫爾辛基協定全文,百度知道,2007年5月4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577105.htm。最後瀏覽日期:2007年5月4日。
三、馮玉軍,俄羅斯地緣政治政策取向,現代國際關係雲南幹部教育網,http://old.ynce.gov.cn/content.asp?ARTID=2547&COLID=117
四、吳谷豐,日本朝拜印度在牽制中國全文,新華網,2005年4月9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09/content_2807035.htm。最後瀏覽日期:2005年6月11日。
五、紀驚鴻,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印度貿易發展潛力大全文,新華網,2007年4月2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hq.xinhuanet.com/focus/2007-04/22/content_9856992.htm。最後瀏覽日期:2008年2月11日。
六、孫曄飛,俄借助南千島群島可封閉日進入鄂霍次克海通道全文,中國青年報,2011年02月1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121064555.htm,瀏覽日期:2015年10月1日。
七、邱永崢, 中國獨立護航亞丁灣任務海域不受外國指揮, 香港《文匯報》,2009年1月4日。http://hk.crntt.com/doc/1008/4/7/5/100847591.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0847591。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1月28日。
八、王騰,劉宣兵,解析霍爾木茲海峽戰略意義,央視網,2013年2月20日,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biw=1094&bih=518&ei=4,
九、騰龍,路西,斯里蘭卡中資碼頭啟用,戰略地位引關注,BBC News,2013年 8月 5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2013/08/130805_world_srilanka_china_port,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5月30日。
十、馮剛,太陽能開發潛力無限,科學時報,2008年01月14日,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677201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2月21日。
十一、發明家設計海上漂浮能源島有望解決能源短缺全文,北京新浪網,2008年11月16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81116/108011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09年4月23日。
十二、楊幼蘭:與陸南海水下較勁 聲索國買潛艦搶佈局全文, 中時電子報,2018年8月12日,http://epochtimes.com/b5/9/2/3/n2416103.htm。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7月2日。
十三、劉復國,孟買事件罕見大規模、有組織性的恐怖攻擊全文,中央廣播電台,2008年11月27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81127/112610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09年2月11日。
十四、韓民青印度的發展軌跡與經驗解析全文,公文易文秘資源網,2008年9月11日。http://www.govyi.com/lunwen/2008/200810/262506.shtml。最後瀏覽日期:2008年12月1日。

外文方面:
一、專書
Barry, Frank & Görg, “Holg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gglomerations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ublin .(2001)
Chen, King C. “China's War with Vietnam, 1979: Issues, Decisions, and Implications. Hoover Press”. (1987).
Duiker, William J. “China and Vietnam: the roots of conflict.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
Errington, Elizabeth Jane,The Vietnam War as history”,(1990)
Falk, Richard Predatory Globalization: A Critique,Polity (1999)
George Perkovich, “Is India a Major Power?” The Washington , (Winter 2003)
Heuveline, Patrick. The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Mortality in Cambodia. In Forced Migration and Mortality, eds. Holly E. Reed and Charles B. Keely. Washington. (2001)
Hill, Free American marine power in the 21st century”. taipei. (2021)
Shambaugh, David L.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ading,Mass:Addison
Zuber, Inventing the Schlieffen Plan: German War Planning, 1871-191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二、期刊:
A lan Storey and Carlyle A. Thayer: Can Ranh Bay: Pasf Inwrfew Conditional Contemporary Southeast sha, Vol 23, lssue .
Alex Alvarez. Governments, Citizens, and Genocide: A Compar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Alfred P. Rubin. 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s.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January,1960), pp 96–125.
Joshua H Ho & Sam Bateman:The Evolving Maritim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Asia-Pacific:Singapore ; Institute of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 and World Scientific, c2006.
Keesing 's Records of World's Events, CD-ROM edition, Vol 40, une1990.a07.
Kesing's Records of Horld's Events. CD-ROM vo dan 1992, record 15022 Carlyle A Thaver: Russian Policy Toward Viemam, in Peer shfer: Westview Press
Looking East to Look West: Lee Kuan.International Energy 2006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06), pp.46-49.
Rashmi Banga; Abstract,Impa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nvestment Agreements On FDI In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mpirical Evidence,Centr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2003),pp27-44.
Stephen Bideluose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Asia-Pacific region(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Winter 2001), p.21-23.
Thayer, Carlyle. Vietnam's Sixth Party Congress: An Overview.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87-06, p12–22.
William J. Duiker. China and Vietnam: the roots of conflict.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
三、網路資料:
Angela Stephens, Public Opinion in India and America, (March 1, 2006), .
B.Raman,Nuclear Trade With India:China's RoleIn NSG, 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August 12 2007),http://www.south asia ana lysis.org/papers24/paper 233.html.
Brad Lendon, ,Satellite photos appear to show Chinese submarine using underground base, Cable News Network(cnn), Updated 0639 GMT (1439 HKT) August 21, 2020, .。
Chinese Foot-Dragging, The New York Times Editorial Board,
Manjeet Singh Pardesi, India and China Neither friends nor foes.Asia Times
Michael F. Martin , ndia-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nalyst in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Foreign Affairs, Defense, and Trade Division, (August 31, 2007),< http://www.fas.org/sgp/crs/row/RL34161.pdf>
Syed Fazl-e-Haider, The India Imperative ,(July,2007),
.
四、報紙:
Javed Rahman,Referendum under way in Kyrgyzstan,(TheNewsInternational),June27,2010
Jim Lobe,USCongress Approves Strong Unilateral SanctionsonIran,(Iran Press Service),June 26,2010.
John Lehman,Is the U.S.Losing the Pacific?The trend isn't America'sfriend,(fr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Jul18 2009.
Khoram Shahr,The first long wave wire less tran smitter sbecameoperational in Tehran,(Is lamic Republic of Iran Broad casting),Apr.24,1926
Krishna Ra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India),May 2001.
Sarah Raine,Is lamic Repub lic News Agency Chinese diplomacy facing difficultdecision,(Iran:IISSanalyst),Feb 21 20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