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作者:何黛雯
作者(外文):Tai-Wen Ho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黃承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文化資產空間敘事學歷史場所場所精神空間意識文化地理學文化地理學Cultural heritageSpatial Narrativehistoric sitesGenius LociSpatial awarenesscultural geographysense of pla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文探討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如何被人們所理解,如何透過空間敘事的方法,作為意義的創造,進而成為理解文化資產的取徑。文化資產作為敘事的文本(text)或事件(event)的見證,事件往往發生於特定空間與時間之中,為歷史敘事中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方法取向,作為解釋或理解事件的特殊方式。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討論亦關乎保存價值特徵的詮釋與呈現,以及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意義述說。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以敘事視為詮釋的方法,作為一種行動或再現,意義透過主體意識的視域開展得以體會,而當主體意識進行敘事的表述,也如同濾鏡般的再現或詮釋所謂真實的探究。
本文考察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實務上,對於文化資產所在的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與真實性保存觀念的時勢問題。在城市現代化過程的徵候,重新觀看文化資產空間作為社會產物以及使用價值,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透過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歷史書寫詮釋,以助於文化資產的理解與保存。而在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將論及如何透過空間的再現來創造意義,空間的敘事與空間的設計生產作為地方創造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獻史料收集、實地田野觀察、測繪與深度口述歷史訪談以建構空間敘事文本內容,包括:實存空間敘事文本、歷史空間敘事文本、行動空間敘事文本,以及經驗空間敘事文本的建構,透過言談分析與敘事研究的方法進行空間敘事的工作,敘事也視為文化社會行動,主體經驗生產與自我教習的過程。本研究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學,包括: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特徵與意義創造;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文化資產詮釋行動與地方創造,透過文獻理論評析到實務經驗的案例樣本研究,探討論述與實踐之間的困境與契機。
研究結論:首先透過空間敘事研究多樣文本內容的研究,作為理解文化資產生命的取徑,強調歷史場所「存在」的重要,透過人地共生的關懷,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參與、詮釋與實踐的過程,共譜文化資產空間的生命敘事。第二,強調在地參與的詮釋行動,開展以人為本的永續實踐,進而由物質性保存轉向文化社會理解,參與在地行動的強調,有助於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以共創未來,以場域脈絡性的保存思維,落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之中,亦為文化資產從再利用到再生活化的期待。第三,藉由空間敘事的詮釋行動,作為主體經驗生產與社會自我教習場域,經由社會力的啟動到再社會化的體現,透過文化資產價值特徵的指認與共同經驗的再生產,以再塑地方感,亦即經由再社會化過程,導引出文化資產對於城市公民的意義,並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作為中介文化空間治理分析模型與文化資產敘事空間設計的詮釋內容與方法架構。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values preserved by cultural heritages can be understood by people, and how to create meaning through spatial narrative methods as a way to understand cultural heritages. Cultural heritages serve as the witness of narrative text or events. Events often take place in a specific space and time, which is the methodological orient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at use space as a narrative. This is a particular way of interpreting or understanding events. The holistic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places is also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rved valu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Genius Loci. The narrative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space takes narrative as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 As an action or representation, the meaning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Whe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carries out the narrative expression, it also reproduces or interprets the so-called real inquiry like a filter.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issues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in Taiwan with regard to the concept of preserving the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we re-examine the cultural heritage space as a social product and its use value, and to construct a method of spatial narra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writing with space as the narrative subject, it helps to understand and preserve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rrative space of cultural heritages, we discuss how to create meaning through the reproduction of space, the narrative of space and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space are used as a method of place cre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is mainl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field observation, surveying and in-depth oral history interviews to construct spatial narrative texts, including: physical spatial narrative texts, historical spatial narrative texts, action spatial narrative texts, and empirical spatial narrative texts. Spatial narrative work is conduct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narrative research. Narrative is also seen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social action, subjective experience production and self-learning.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spatial narrative methodology of cultural heritages, including: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 cre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the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narrative space; the interpretation action and place cre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Through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case study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we explore the dilemmas and opportunities between narrative and practic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spatial narrative research i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life of cultural heritage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esence" of historical sites. Through the symbiotic care of people and places, the process of action, particip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 spatial life narra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s is created.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terial preserva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society of cultural heritages, we propose that participation is also a part of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sites. This helps to reconnect cultural values with the present to create the future together. With the idea of preservation in a contextual way, culture is preserved in people's lives and cultural heritages are expected to be reused and regenerat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cultural heritages from the initiation of social forc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resocialization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s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common experiences. By reshaping the sense of place, that i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socialization,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heritages for urban citizens is introduced, and the spatial narra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s is constructed as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mediating the governance of cultural space and the interpretative content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spatial design of cultural heritage narratives.
一、中文書籍
季鐵男 (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林會承 (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李乾朗 (1993),《臺灣建築史:自序》 五南圖書經銷。
張婉真 (2014),《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龍迪勇 (2015),《空間敍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陳秉璋 (1990),《價值社會學》,臺北市:桂冠。
吳汝鈞 (2001),《胡賽爾現象學解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張翰璧主編 (2011),《扶桑花與家園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黃應貴 (1998),〈人類學的空間研究〉《聚落與社會》郭肇立編,臺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陳其南 (1975),〈臺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建立及其轉型〉《家族與社會》聯經,臺北市。
林會承 (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遠流,臺北市。
郭肇立 (1998),〈傳統聚落研究方法〉《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臺北市。
夏鑄九、林鍫、顏亮一,(1992) 《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中市。
周憲 (2007),《文化研究關鍵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國榮 (2011),《意義世界的生成》,臺灣學生書局。
高宣揚 (1991),《哈伯瑪斯論》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鄭毓瑜 (2014),《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李廣均、吳明季、廖如芬...等(2010),《離與苦:戰爭的延續》,群學出版。
洪漢鼎 (2011),《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中市:五南圖書出版。
周憲 (2005),《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洪漢鼎 (2011),《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中市:五南圖書出版。
丘延亮編 (2008),《運動作為社會自我教習》,臺北市,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出版唐山發行。
張翰璧主編 (2011),《扶桑花與家園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郭冠麟主編 (2005),《國軍村發展史》,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譯處。
陳谷萍 (2011),〈跨族群的姊妹情誼-文化接觸下的眷村婦女生活網絡〉《扶桑花與家園想像》群學出版。
二、外文書籍
Amia Lieblich,Rivka Tuval-Mashiach,Tamar Zilber (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雲林縣: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 (2017),《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臺北市:五南圖書。
伍曉明譯,華萊士馬丁著 (2005),《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Riessman (2017),《敘說分析質性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大衛.哈維(2005)。〈空間是個關鍵詞〉《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王志弘譯,於2008年出版),臺北:群學出版社。
Robert Adams (2010) ,《培力、參與、社會工作》(陳秋山譯),臺北:心理出版社。
Edles, L. D. (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Crang, Mike(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臺北:巨流出版社。
Cresswell, Tim(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社。
Keith Jenkins(2011),《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Kenneth frampton(2011),《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原山等譯),臺北市:六合出版社。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Yúdice, M. T. a. G. (2006),《文化政策》〈導言:文化政策的歷史與理論〉( 蔣淑貞、馮建三譯),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Tuan,Y-F (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臺北:編譯館。
Peet (2005),《現代地理思想》(王志弘等譯),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藤森照信(2014) ,《藤森照信論建築論建築》(黃俊銘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木村勉著 (2008) ,《近代建築解體新書--修復之計畫與技術》(黃士娟譯),台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Tuan,Y-F(1976),Humanistic geograph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266-76。
羅伯。索科羅斯基 (2010),《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龔卓軍審閱)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Urry (2016),《觀光客的凝視3.0》臺北市,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Goffman(1959)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2011徐江敏等譯)臺北市:桂冠。
Highmore著(2009) ,《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臺北:韋伯文化。
Andrews, Molly(2015),《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陳巨擘譯),臺北:聯經。
Castree, Noel (2003) ,〈Place: connections and boundarie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 in Sarah L. Holloway, Stephen P. Rice, and Gill Valentine (eds), Key Concept in Geography (pp. 165-185). London: Sage.
Grout, Catherine(2009),《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黃金菊譯),臺北:遠流。
John Bergr(2010),《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臺北:麥田。
John Bergr(2010),《觀看的視界》(吳莉君譯),臺北:麥田。
Philip Smith(2008),《文化理論的面貌》(林宗德譯),臺北縣:韋伯文化。
Storey, John(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臺北:巨流。
Hesmondhalgh, D. (2009),《文化產業分析》〈緒論:變遷與延續、權力、創意〉(pp. 1-28)(廖珮君譯),台北:韋伯文化。
Henri Lefebvre (1993),〈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王志宏譯。
三、期刊論文與碩博論文
傅朝卿;文芸 (2013) ,〈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建築學報(84):頁77-96。
程錫麟 (2011),〈敍事理論的空間轉向—敍事空間理論概述〉《江西社会科学》。
龍迪勇 (2010),〈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敘事叢刊》,第三輯。
王志弘 (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 1-24。
王志弘 (2010),〈都市社會運動的顯性文化轉向?1990年代迄今的臺北經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王志弘 (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人文社會學報》11: 1-38。
董曉燁 (2012) ,〈文學空間與空間敍事理論〉《外國文學》(2)。
龍迪勇 (2010) ,〈歷史敘事的空間基礎〉《敘事叢刊》 第三輯.。
李丁讚 and 林文源 (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臺灣社會研究(52): 57-119。
董曉燁 (2012) ,〈文學空間與空間敍事理論〉,外國文學 2012(2)。
傅朝卿 (2014),〈建立更批判性的台灣空間類文化資產教育〉,《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第10期。
王志弘 (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人文社會學報》11: 1-38。
蔡怡玟,(2014),〈試以敘事探究初探地方經驗中之「存在空間」〉,城市學學刊第五卷,第二期PP031-104 。
簡佳禹 (2011),〈整體保存作為資產登錄之實踐:以臺灣登錄聚落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
簡佳禹 (2011),《整體保存作為資產登錄之實踐:以臺灣登錄聚落為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碩碩士論文。
林美容 (1991),〈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臺灣漢人聚落分類〉《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8期:11-30。
岩村益典 (2010) ,〈日治時期臺灣啤酒專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詹志禹 (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 20(4): 1-24。
楊振昇 (2015) ,〈從實驗教育三法析論我國中小學教育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 258: 15-27。
四、研討會、政府出版
林崇熙 (2010),〈文化資產渴望公共性. 中國科技大學「2010年文化資產保存利用與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13屆)」,2010年10月30日~31日:臺北市。
黃昭勳 (2018),〈從校園場域出發-「環境教育議題」如何有效推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10):頁102-104.
何黛雯 (2013),〈歷史街區保存與空間再生產之中介機制探討-以「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保存再生為例〉,《第13屆文化山海觀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天、地、人、神)論文發表》,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劉銓芝編著 (2012),《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操作執行手冊》,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2/10) ,〈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操作機制說明會》,臺北。
榮芳杰 (2018) ,〈全國文化資產會議》,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張桂茂(2013),〈眷村的隔離與流動〉《台灣眷村文化與保存檢討與展望研討會會議手冊》。
李廣均(2013),〈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台灣眷村文化與保存檢討與展望研討會會議手冊》。
林松總編輯 (2009),《戀戀眷村新竹市眷村文化特色空間運用調查研究專輯》新竹市文化局。
陳朝興(2008),《眷村的前世今生 - 分析與文化保存政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江明親,〈文化資產教育與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傅朝卿 (1999),〈建築文化資產維護層級〉,《傅朝卿教授建築與文化資產資訊網》
榮芳杰 (2018),《教育部及所屬機關文化資產維護發展計畫操作手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2019 年) ,〈竿已立,見影了沒?實驗教育的實施成效與影響〉,實驗教育國際研討會:臺北市.
五、文化資產調查研究報告書
黃承令建築師事務所 (2016) ,〈桃園聚落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中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 (2012) ,〈北一女光復樓古蹟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北一女校友會。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2017),〈臺北啤酒工場古蹟與歷史建築產業活保存修復再利用計畫〉,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劉舜仁 (2009),《臺中地區傳統聚落空間形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黃承令建築師事務所(2007) ,〈桃園縣傳統聚落調查建檔計畫,中壢龍岡地區眷村調查報告〉,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2015) ,〈桃園縣歷史建築「太武新村」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2012),〈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計畫〉,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2020),〈台北啤酒工場古蹟與歷史建築產業活保存修復再利用計畫〉,臺灣菸酒公司。
六、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設計報告書文本
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 (2016),〈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倉庫歷史建築修復暨旅客中心規劃設計〉,台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一元創合設計。
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2010),〈八德中正堂歷史建築再利用設計〉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一元創合設計。
何黛雯林雅萍建築師事務所(2008),〈大稻埕藥業文化會館暨李英故居歷史建築:一元創合設計。
何黛雯林雅萍建築師事務所(2007),〈保安街84號順天外科醫院歷史建築〉:一元創合設計。
七、專業雜誌
傅朝卿(2016),〈臺灣聚落保存維護與展望〉《建築師雜誌》三月號:臺北市。
林思玲 (2016) ,〈客家聚落保存與活化-五溝水與美濃客家聚落〉《建築師雜誌》三月號:臺北市。
郭瓊瑩 (2016) 〈從蟾蜍山之聚落保存談文化景觀經營之新視野〉《建築師雜誌》三月號:臺北市。
傅朝卿 (2011),〈世界遺產與城市文化觀光的契機與危機〉,世界遺產雜誌04期:臺北市。
安藤忠雄、王俊雄、邱文傑、張清華、Casagrande、褚瑞基(2014 ),〈ADA新銳建築獎評審紀錄.TA臺灣建築. 特別策劃〉,臺北市,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社.vol.231 /12月。
傅朝卿 (2011) ,〈世界遺產與城市文化觀光的契機與危機〉,世界遺產雜誌04期。
八、授課講義
黃承令(1999),〈歷史建築再利用〉,歷史建築再利用課程:講義。
林會承 (2015),〈臺灣聚落史綱〉,聚落導論課程:講義。
傅朝卿 (2005),〈世界文化遺產概論〉,世界文化遺產課程:講義。
傅朝卿 (1999),〈建築文化資產維護層級〉,課程:講義.。
傅朝卿 (2005),〈世界文化遺產概論〉,世界文化遺產課程:講義.。

九、國際憲章文本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翻譯修訂 (2011),〈歷史性都市景觀建議文〉,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會議。
場所精神的保存 (2008年),〈魁北克宣言 場所精神的保存. ICOMOS〉,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傅朝卿 (1994),〈導讀 奈良真實性文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十、會議紀錄文本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6),委員A米〈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聚落普查計畫 審查會議記錄 委員意見〉,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6),委員B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聚落普查計畫 審查會議記錄 委員意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6),委員C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聚落普查計畫 審查會議記錄 委員意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6),委員D薛〈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聚落普查計畫 審查會議記錄 委員意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6),委員A詹,〈召開基隆港西二西三倉庫旅客中心設計監造案 整體規劃報告書審查會議(第2次)紀錄〉,(基港工規字第1051163270號)意見〉,文化局:基隆市政府,105年11月17日
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2016)委員C林,〈召開基隆港西二西三倉庫旅客中心設計監造案 整體規劃報告書審查會議紀錄〉,(基港工規字第1051163048號)意見〉,105年10月7日
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2016)委員E郭,〈召開基隆港西二西三倉庫旅客中心設計監造案 整體規劃報告書審查會議紀錄〉,(基港工規字第1051163048號)意見〉,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105年10月7日
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2016)委員F王 (2016/10/7)〈召開基隆港西二西三倉庫旅客中心設計監造案 整體規劃報告書審查會議紀錄(基港工規字第1051163048號)意見〉,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105年10月7日
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2016),〈召開基隆港西二西三倉庫旅客中心設計監造案 整體規劃設計成果會議紀錄會議結論〉, (2016/12/7),105年12月07日(基港工規字第1051163415號)意見〉。
桃園縣政府(2014)委員A田,〈太武新村期末報告書審查會會議紀錄〉。
桃園縣政府(2014)委員B郭,〈太武新村期末報告書審查會會議紀錄〉。
桃園縣政府(2014)委員C戴,〈太武新村期末報告書審查會會議紀錄〉。
桃園縣政府 (2009) ,〈98年度第二次文化資產委員會議.98年4月2日〉,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桃園縣政府 (2009) ,〈第二期修復工程設計監造基本設計審查會議紀錄98年7月2日〉,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都市發展局(2014),〈迪化街1段110號歷史性建築物維護事業計畫案,第一次幹事會議結論〉, (2014/02/10)都市設計審議幹事會議暨現場會勘會議(103年2月20日北市都設字第10330260300號函),臺北市。
都市發展局(2014),〈迪化街1段110號歷史性建築物維護事業計畫案都市設計審議幹事會議暨現場會勘會議(2014/02/10) 〉,(103年2月20日北市都設字第10330260300號函),臺北市。
都市發展局(2014),〈迪化街1段110號歷史性建築物維護事業計畫案,(2014/05/06). 召開市設計審議地2次幹事會議暨現場會勘會議〉,(103年5月6日北市都設字第10333294610號函),臺北市.。
都市發展局(2014),〈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第75次專案委員會議, (2014/09/22). 召開「臺北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103年10月16日府都設字第10335063800號函),臺北市。
桃園縣政府 (2009) ,〈98年度第二次文化資產委員會議98年4月2日〉,文化局.,桃園縣。
十一、口述訪談文本
01-1:X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09邢○謙.
01-3:YM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18嚴小姐/先生賈○.
02-1:Y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15葉○閩.
02-1:Y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15葉○閩.
03-1:LM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21韓○琴(任○安妻).
03-1a:LM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10.06 韓○琴(任○安妻).
03-2:G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21鐘○君.
03-2:G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21鐘○君.
03-2a:G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10.09鍾○君.
03-3:JU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21鄭○嬌(夫:桑○俊).
03-3:JU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07.21鄭○嬌(夫:桑○俊).
04-1:W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10.06 王○健(王○圃子).
05-1:Z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10.16 趙○福.
06-1:LS (2014). 太武新村口述訪談103.11.03李○鐸(李○海子).
訪談臺北市○○國小校長口述訪談 (2019).
訪談實驗教育機構申請承辦陳小姐 (2018/2).
訪談北一女地理老師,鄭O祝 (2014 ).
訪談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許先生 (2018/8).
趙O圓 (2017). 口述訪談(02-1)3月6日(73年到廠). 建啤工會理事長, 本研究訪談記錄。
張O榮 (2001). 口述訪談(01-3)11月9, 工會提供.
吳O榮a (2017). 口述訪談(03-1)3月17日. 工會副理事長, 本研究訪談記錄.
江O田 (2017). 口述訪談(02-1)3月6日(63年到廠), 本研究訪談記錄.
王O乾 (2001). 口述訪談(01-1)11月9日, 工會提供.
李乾朗,2013.編號: 01-1,文化資產保存建築學者。
馮佳福,2013.編號: 01-2,文化研究者。
王悅蓉,2013.編號: 01-6,參與本案修復規劃師。
林曉薇,2013.編號: 01-7,中原大學建築系 林曉薇老師
楊伯伯,2013.編號: 02-1,八德市大愛里居民;陸軍總部預備司 退休軍人。
劉阿姨,2013.編號: 02-2,八德市大愛里居民。
施如怡,2013.編號: 02-5,中原大學建築系參與工作坊學生。
黃華泰,2013.編號: 02-4,八德市大愛里里長。
何正森,2013.編號: 03-3,桃園縣政府八德市市長。
張壯謀,2013.編號: 03-2,桃園縣文化局局長。
吳志揚,2014.編號: 03-1,桃園縣長。
林雅萍,2014.編號: 01-4,參與本案修復建築師。
黃華泰02-4:YUT (2013)(編號: 02-4)大愛里里長 黃華泰口述訪談紀錄102.2."
楊伯伯02-1:YBB (2013)(編號: 02-1)陸軍總部預備司 退休軍人 楊伯伯口述訪談紀錄102.2."
十二、歷史文獻
總督府臺灣酒專賣史(一)下卷 臺灣酒專賣史下卷(一),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臺灣日日新報 (1923年3月26號,頁5). 〈本島今夏的麥酒戰 內地製造直下高砂麥酒製直上〉.
高砂麥酒株氏會社概要A (1923(大正12)年至1933(昭和8)年). 001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典藏號00103355008.
十三、新聞報章
李丁讚、范雲 (2003),〈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中國時報:臺北市.
記者黃秀卿 (2019/3/10),〈全台首間百年古蹟中的小學教室 台中市定古蹟摘星山莊,文資與教育的跨界融合〉,中華時報:台中。
記者歐素美 (2019/3/12),〈摘星山莊上課 學生就地取材〉,自由時報:台中。
記者盧宏昌, 蔡. (2003/12/6),〈北一女光復樓 70年歷史 三級古蹟〉,TVBS-N新聞:臺北。
記者魏莨伊 (2019/04/12),〈化南新村列文資 政大翻案成功〉,聯合報:臺北。
記者魏莨伊 (2019/04/28),〈疏於管理 北市蟾蜍山8文資建築變廢墟〉,聯合報:臺北。
教務處邱主任 (2018/6/27),〈臺北市民族國中轉型實驗教育新聞稿〉,臺北市民族國民中學。

十四、網路資源
國軍老舊眷村資料(2016)http://blog.roodo.com/military_life/archives/2685583.html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01413/0141340122600.htm
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 (2018). from http://museum.mof.gov.tw/ct.asp?xItem=3734&ctNode=33&mp=1.
國防部國史政檔案影像借閱系統網站(2014/10/29)https://newarchive.mnd.gov.tw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http://www.vac.gov.tw/content/index.asp?pno=228
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網站(2014/6/16)http://www.nwl.org.tw/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2019) 〈以場域為本的蒙特梭利青少年教育----場域的教育議題0301下午場報導〉,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ExperimentalEducationCenter/(2019/03/02)點閱。
劉曉都 (2014). ADA建築獎評審觀點介紹簡章網頁2014,6.
王俊雄;王增榮;阮慶岳;林洲民;張清華;龔書章;劉曉都(2014).ADA新銳建築獎評審觀點介紹簡章網頁(2014/6),http://ada-taipei.org/
金門日報社 (2013/5/25).理性看待鄰避現象健全民主溝通職能.金門日報社:金門縣政府。http://archive.kmdn.gov.tw/kmdnnews/
金門日報社 (2013/12/01).古蹟修復不是修舊如舊.金門日報社:金門縣政府http://archive.kmdn.gov.tw/kmdnnew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