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虛擬策略哲思對設計造物與設計教育的影響及意義
作者:楊屏玉
作者(外文):Yang, Ping-Yu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博士班
指導教授:諸葛正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虛擬設計設計方法設計策略設計社會學設計教育Virtual DesignDesign MethodsDesign StrategiesDesign SociologyDesign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虛擬設計不僅具備實體功能性,虛擬設計造物亦存在如情境一般的象徵意涵。本研究試圖探討的虛擬設計,不僅是符號學中所指涉的象徵意義,更推及至造物者在設計之前其動心起念的意識,即設計最初的根源性。本文將探討設計領域中「虛擬」方法與策略此兩個層面的哲學意識。
本文首先探討作為虛擬方法的符號學理論,論述其以象徵化的方式替代設計功能性的本質。其次,於造物的歷史之中找尋各種造物的設計用途,以及其在社會中產生的影響性,從中解析其造物者創造物背後的動機與策略。其三,探究大眾為何投入虛擬設計原因與心理。最後,再回到教育場域中,探討虛擬策略於設計教育的影響性。
為此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與內容設定如下:1.由既有歷史文本中探討各式設計物所運用的虛擬策略之生成邏輯脈絡與意義,以及人類虛擬設計文法的形塑軌跡。2.探討虛擬策略與虛擬設計造物於社會的影響性。3.探討虛擬策略在設計教育中對於學生觀念的影響,以及其背後的目的。
其研究結果有三:1.虛擬設計文法的形塑軌跡可分為具體型態,以及意象型態等兩種虛擬設計造物形式。2.虛擬策略帶著「利己」與「利他」等兩種不同的動機與目的性。3.教師為因應創創造力的時代背景便將虛擬設計方法為教學策略,並以方法作為與學生的溝通媒介。
Virtual design not only has physical functionality, but virtual design objects also have the same symbolic meaning as the situation can be simulated. The "virtual design" studied in this thesis not only refers to the symbolic meaning in semiotics, but also extends to the designer's consciousness before design, that is the original root of design thinking.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virtua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the field of design, the philosophical awareness of these two levels.First discuss semiotics theory as a virtual method, it replaces the functional nature of the design with a symbolic approach.Secondly, look for the design uses of various creations and their influence in society in the history of creation, and analyze the motives and strategies behind the creations of their creators.Third,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psychology why the public enters into virtual design. Finally, return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virtual strategies in designing education.
The main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is study are set as follows:1. From various design items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discuss the generational contex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virtual strategies used in them,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observes how humans create desig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virtual design. 2.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virtual strategy and virtual design creation on society.3.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virtual strategy on students' concept in design education, and the purpose behind it.
There are three findings: 1.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virtual design method can be divided into concrete form and image form. 2. The virtual strategy has two different motivations and purposes, such as "self-interest" and "altruism".3. In response to the era of creativity, teachers use virtual design methods a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virtual design methods have also become a communication medium with students.
書籍
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著,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1997,p.25。
Fiske, John著,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
H Gleitman著,洪蘭譯,《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pp.229-230。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2。
S.I.早川、艾倫.R.早川著,林佩熹譯,《語言與人生》,台北:麥田,2014,p.48-49、p.126。
Budd Hopkins著,劉偉祥譯,《諸神封印的古代超文明》,可道出版,2004,p.7、pp.64-71、p.74、p.112。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2004。
王立導,《中國傳統寓意圖像》,北京:人民美術出版,2008,序文。
王荔,《中國設計思想發展簡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
王琥,《設計史鑑》,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p.56、p.167。
朱熹,《詩經集註〈詩經‧卷一‧國風〉》,台北:群玉堂出版,1991,p.1。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藝術出版社,1968,p35。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地景出版,1996,p.8。
李思區,《廣告符號學》,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李豐懋,《山海經:神話的故鄉》,時報文化,1994,pp.34-35,
東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與教育出版社,2002,pp.170-171。
阿蘭.斯威伍德(Alan Swingewood)著,馮建三譯,《大眾文化的神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哈拉瑞Yuval Noal Harari著,林俊宏譯,《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台北:天下文化,2014,pp.17-37、pp.43-44。
高豐,《中國設計史》,台北:積木文化,2006。
章利國,《現代設計社會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p.32。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1911,p.27。
張道一,《造物藝術論》,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89。
張道一,《設計在謀》,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張道一,《張道一文集》,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17。
陳佩周,《變臉中的印地安人:美國原住民文化探討》,台北:麥田,1999。
楊明華,《有關文化的100個素養》,臺北:驛站文化,2009。
劉思量,《走過歷史的畫–時代、情感、形式》,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9,p.11。
劉魁,《後現代科學觀》,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
諸葛鎧,《裂變中的傳承》,重慶:重慶大學出版,2009,pp.86-87、 p.193。
鄭裕國、林磐聳,《色彩計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2007。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p.34
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台北:視傳文化出版,1997。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學》,台北:智慧大學出版社,1995。


博碩士論文
丁珊珊,《畫作衍生文創商品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型特展商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行政管理碩士班,2014,p.20。
王君瑜,《布希亞的現代社會與象徵交換理論—以〈象徵交換與死亡〉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法國與文學系碩士班。
王孟平,《療癒系商品的結構映射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2016,pp.8-9、p.45。
古祐義,《虛擬實境運用於警察人員射擊空間概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2021。
朱怡儒,《工藝性產品之設計策略》,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2010。
吳晶晶,《虛擬實境色外貌之參考白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色彩與照明科技研究所,2021。
呂佳穎,《新產品開發中產品設計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班,2006。
呂明憲,《考古遺址博物館展示之研究--以芝山岩文化展示館設計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2003。
李宛陵,《漢代以前玉石神話及玉的文化象徵》,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9,pp.104-105。
李承諭,《視,觸覺之形態與材質對產品意象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碩士班,2014,p.17-18。
李彥毅,《情感導引模式運用於產品造型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009,p.22、p.28。
李浩然,《虛擬實境之多軸運動平台應用於飛行模擬訓練》,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研究所,2020。
李麗君,《應用原住民圖騰於繪畫創作及文化創意產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碩士論文,2016,p.20。
杜政修,《幽默商品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2007。
林守襄,《藝術衍生商品的設計策略》,碩士論文,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2010,p19、p.23。
林郁庭,《應用混合虛擬實境技術於家具生產線之製造程序與職業訓練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2021。
林瑩貴,《複製設計行為的影響力》,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2009。
段湘麟,《形象的誕生與重組—虛擬服飾》,碩士論文,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研究所,2005,p.6。
洪愷亨,《療癒系公仔創作設計—以台灣特有種動物結合盆栽造型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2018,pp.15-17。
康柏楷,《運用符號學觀點分析〈山海經〉神怪造形》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008,pp.44-45。
康柏楷,《運用符號學觀點分析〈山海經〉神怪造形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009。
張婉瑤,碩士論文,《〈詩經〉衣飾文化及華語文教學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2014,p.13、pp.88-89、pp.48-49。
莊忠霖,《文字隱喻與創意心智對不同圖像隱喻廣告類型引響》,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2013,p,17。
郭宏昇,《仿真的再現—1980-2004華語恐怖電影的現代轉折》,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2005,p.7。
陳沛璇,《利用虛擬實境訓練工程師指揮鋼構組立之作業-以山月吊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21。
陳怡婷,《趣味產品幽默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2011,p.13。
陳璻安,《設計在美妝產業中的角色與功能》,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2016。
陳麗芳,《設計哲學中有關性別意識的影響思考》,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2010。
彭萱茲,《階級意識形態影響設計哲理產生變化的方式與意義》,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2010。
湯國光,《戲擬的真實世界——現實生活的真實與虛假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2010,P.6。
黃明慧,《擬像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p.25。
黃明慧《擬像應用於視覺傳達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p.18。
黃柄憲,《差異化設計於人類設計哲學與方法發展過程的影響與意義》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2011。
黃浩瑜,《從女性的家庭清潔經驗反思家用科技》,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2010。
楊晴雅,《虛擬實境輔助二輪電動車設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2021。
劉建良,《猛鼠出閘——電競滑鼠如何打開戰場》,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2016。
鄭聿彤,《運用3D虛擬實境導覽生態旅遊效益影響之研究 -以宜蘭縣無尾港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管理學系,2022。
賴艾如,《平面廣告中之基底域與目標域相似性類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2003。
賴宛妤,《地球運動概念的虛擬實境教材開發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2022。
賴芷媛,《人在虛擬實境導覽模式之記憶與體驗: 以虛擬藝廊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2021。
鍾瓊洋,《現象學存有觀點探悉賽博時間與空間之設定模式—以攻殼機動隊為例》,博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2021,p.215。
譚華德,《虛擬實境應用於臺灣學生進行泰語語序學習之成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2021。
竇瑋甄,《虛擬與擴增時境在文化創意產產業之應用與行銷—以國立故宮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2018,p.12。



期刊
Schmitt,B,H,1999,《Experiential marketing: A new framework for design and communicatio》,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10(2),1999,pp.10-16。
方裕民、林銘煌、廖軍豪,《〈失諧-解困〉理論與設計邏輯中的幽默理解歷程》,設計學報,11(2) ,2006, pp.65-82。
朱信泰、李傳房,《以語意學的觀點探討3C產品開關動作的形態語詞類型》,設計研究,第6期,2005,p,211。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1(1),1996,pp.1-12。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燕京學報,7(6) ,1930。
吳靜吉、樊學良,《台灣創造力教育相關政策與實踐經驗》,創造學刊,2(1),2001,p.11-12。
李建瑋,《符號學是什麼?從藝術作品談起》,暨南大學電子雜誌,第40期,2006,p.1。
林榮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2009,pp.37-38、p.40。
林榮泰,《序—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與研究》,設計學報,16(4),2011,pp.i – iv。
林榮泰、林伯賢,《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5(2),2009,pp.81-105。
林銘煌、方裕民、鄭仕弘,《幽默設計的類別與表現技巧》,設計學報,13(3),2008,pp.61-80。
洪世謙,《虛擬的悖論—從解構哲學觀點探討網路空間》,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1),2014,p.43。
胡澤民,1998,《論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徵意義》,「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pp.235-236。
陳世倫,《六書造字原理應用於設計教學之探討》,視覺藝術論壇,第五期,2010,pp.52-71。
陳殿禮、洪珮芬,《排灣族琉璃珠文化意象構成因素之研究》,設計學報,13(2),2008,pp.89-187。
游萬來、葉伯雄、高日菖,《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設計學報, 2(1),1996,pp.31-44。
黃雅嫻,《〈希臘時期概念生成與隱喻消退的問題〉摘要》。
黃銘崇,《邁向重器時代—鑄銅技術的輸入與中國青銅技術的形成》,中央研究院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本,第四份,2014,p.629。
楊裕隆,《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第478期,2010,pp.17-18。
管秋雄,《幽默與幽默感的涵意及其在咨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47(2),p.21。
鄧育仁、孫武文,《廣告裡圖像隱喻的構圖原則:一個認知取經的分析》,廣告學研究所,第14期,2000,p.14。
鄧成連,《設計策略評述》,設計學報,5( 2) ,2000,p.54。
盧德平,《原始圖騰的符號闡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三期,2004,pp.107-112。
蕭明瑜,《以「漢字六書」的造字原理應用於產品造形教學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92-2411 –H-324 -003,2014。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 ,2007,p.98。



網站
-Gerald C. Cupchik,《Emotion in Aesthetics and the Aesthetics of Emotion》,2006,p.14,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9206612_Emotion_in_Aesthetic_and_the_Aesthetics_of_Emotion。
-Imperio Inca,http://culturainca1.blogspot.com/2015/09/religion_8.html
-Maria-Jesus Agost、Margarita Vergara,2020,《Principles of Affective Design in Consumers’Response to Sustainability Design Strategies》,p.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7517686_Principles_of_Affective_Design_in_Consumers%27_Response_to_Sustainability_Design_Strategies。
-《Mesopotamische und Persische Kultur》,Engel: Vermittler, Begleiter, Verführer,https://2dbild.ch/engel/index.php?page=haupt3/unter2。
-Pxhere,https://pxhere.com/ko/photo/539050。
-THE PROPHETIC EXPLORER,https://www.propheticexplorer.com/understanding_the_transgender_agenda.aspx。
-《七頭蛇》,維基百科,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80098。
-《大家購買博物館文創商品的初衷是什麼?》,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052415。
-《中國百家講壇<中國衣裳>:皇帝服裝上的十二種圖案》CCTV百家頻道,講者李任飛副教授,YOTUBE,2021/3/1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ZpQo6pyKY。
-《五行對》,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https://ctext.org/chun-qiu-fan-lu/wu-xing-dui/zh。
-《古代日本の8頭の怪物》,Istock,https://www.istockphoto.com/jp/ベクター/山田のオロチ古代日本の8頭の怪物-gm1250393145-364675795。
-《玉藻前九尾狐》,新浪網,https://k.sina.cn/article_2436400741_9138866500100e6cn.html。
-《回到未來2神預言,大半科技已實現》,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112001790-260412?chdtv。
-《周禮著述,卷三十二》,中國哲學書電子書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78493。
-《波斯波利斯有一個萬國門,門口的「人首翼獸」,它爲何有五條腿》,人人焦點,2020/07/22,https://ppfocus.com/0/cu90ce68d.html。
-《庫庫爾坎羽蛇神》,Mxcity,https://mxcity.mx/2021/03/kukulkan-la-deidad-maya-que-representa-la-serpiente-de-guerra/。
-《泰國象神》,維基百科,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31596。
-《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實物,魯荒王九旒冕》,文旅中國,https://www.sohu.com/na/451765001_120006290。
-《梅杜莎》,維基百科,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067729。
-《喀邁拉》維基百科,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0086573。
-《虛擬實境的應用》,瑋特擬真科技有限公司,2014/5/22,http://vimteklab.blogspot.com/。
-《維齊洛波奇特利》,維基百科,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61816。
-《禮記‧玉藻・卷三十》,維基文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6983。
-《禮記‧禮器》,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https://ctext.org/text.pl?node=11511&if=gb&show=parallel。
-中國絲綢博物館,https://www.chinasilkmuseum.com/gskt/info_319.aspx?itemid=27831
-台灣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iprc/posts/1638609092818930/,(2022/02/16檢閱)
-百科知識《產品語義學》辭條,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7%94%A2%E5%93%81%E8%AA%9E%E7%BE%A9%E5%AD%B8。
-何兆華,《明清時期祖先畫像中官服之研究》,台灣藝術教育網:https://ed.arte.gov.tw/ch/content/m_periodical_content_1.aspx?AE_SNID=1126&mytype=1。
-李建緯,《符號學是什麼?從藝術作品談起》,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lIfnoQdwws8J:https://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605/%25E7%25AC%25A6%25E8%2599%259F%25E5%25AD%25B8%25E6%2598%25AF%25E4%25BB%2580%25E9%25BA%25BC.pdf+&cd=2&hl=zh-TW&ct=clnk&gl=tw&client=firefox-b-d。
-東漢•應劭,《藝文類聚・卷七十一・漢官儀》,https://ctext.org/duduan。
-國家教育研究院《瑕瑜互見》辭條,https://dict.idioms.moe.edu.tw/idiomView.jsp?ID=78361&webMd=2&la=0。
-張忠明,《美學導論》,https://web.nkuht.edu.tw/97project-2/teaching-3-2.html。
-教育百科教育雲字典《目的》辭條, https://pedia.cloud.edu.tw/。
-傳統工藝博物館,《博古圖》,https://crafts.ncfta.gov.tw/home/zh-tw/artworks/26329。
-蜂鳥美珠,《清朝官服上朝珠有多講究誰知道?》,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collect/yer85jn.html。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9%9A%E6%8B%9F 。
-維基百科《文化》辭條: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cite_ref-cs100_5-5。
-維基百科《虛擬》辭條: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99%9A%E6%8B%9F。
-蝦皮購物網站,消費者評價:https://www.buy123.com.tw/site/sku/180717342125。
-鍾明樺,《文化解讀-以羅蘭巴特與符號學為例》,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dhs/pr003.html
-蟬,《讀書札記140328 基礎符號學:皮爾斯的學說》, https://www.tangsbookclub.com/2014/03/2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328-%E5%9F%BA%E7%A4%8E%E7%AC%A6%E8%99%9F%E5%AD%B8%EF%BC%9A%E7%9A%AE%E7%88%BE%E6%96%AF%E7%9A%84%E7%AC%A6%E8%99%9F%E5%AD%B8/。
-覺啟,《虛擬與模擬的世界觀—更多事物透過虛擬/模擬平台來完成,我們應該以何種世界觀來看待?》 2021年09月27日,https://www.ilc.cuhk.edu.hk/Chinese/APAMLA/MLA/MLAliterature.aspx。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