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譬喻所彰顯之修行意涵
作者:許慧敏
作者(外文):HSU, HUI-MING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指導教授:釋永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阿彌陀經疏鈔》袾宏譬喻內典外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袾宏(1535-1615)世稱蓮池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明末四大師大抵都非常重視「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以及「淨」的一心不亂、往生淨土之修行。尤其四大師對大乘經教多有涉入,而在大乘經教中以中國文學豐富之譬喻來顯明佛理者,以蓮池大師最為深入。
本文題名《袾宏《阿彌陀經疏鈔》譬喻所彰顯之修行意涵》。袾宏為淨土宗第八祖,同時也有華嚴宗及禪宗的法脈傳承。為明末四大師身後聲光最著者,且其修行及註疏之功,普及後世,影響至鉅。
袾宏在《阿彌陀經疏鈔》的註釋中,多有引用佛教經典中的譬喻以及中國文學的古典譬喻。當他著作疏鈔之後,復整理了他在疏鈔中所引用的譬喻及典故四卷,名為《阿彌陀經疏鈔事義》。本文亦多有參照其所引內外典故之譬喻,意在以譬喻彰顯淨土法門的殊勝,以及隨著袾宏的引導,因所化眾生熟悉中國的文化背景知識而更能深入體會、銘記於心,甚而發起深信、切願、力行之心。其所舉譬喻者例如:「高不可仰,積行菩薩曝腮鱗於龍門。深不可窺,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這段譬喻中既以世間法經典為喻,復以出世間法之佛典為喻。二法雙彰,不但生動活潑,且易於領解。又如「螟蛉有子,蜾螺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譬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百獸潛蹤,千林失白」等等生動譬喻,直顯佛陀本懷,如此種種真是不勝枚舉。
故知種種的譬喻典故,皆是為了彰顯《阿彌陀經疏鈔》的譬喻於修行的佛法意涵。尤其袾宏註釋此經末後皆會相歸性,不但顯明眾生皆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也不廢事修,處處以譬喻指歸淨土。本論文除了彰顯因譬喻而領解佛法的功能外,也冀望能由賞析譬喻的文學之美,而深入於心識之中,蘊之在懷,成為自度、度他的利生大用。
一、傳統文獻(以朝代排序)
(一)藏經
東漢.康孟詳譯,《佛說興起行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經號:197。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5,經號:602。
東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7,經號:784。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經號:360。
西晉.法護等譯,《大乘寶要義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2,經號:1635。
西晉.法護等譯,法稱菩薩造,《大乘集菩薩學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2,經號:1636。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文殊師利發願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經號:296。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6,經號:666。
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經號:212。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8,經號:235。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9,經號:262。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經號:366。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4,經號:475。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5,經號:1509。
姚秦.僧肇撰,《注維摩詰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8,經號:1775。
姚秦.鳩摩羅什譯,天親菩薩造,《發菩提心經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2,經號:1659。
姚秦.筏提摩多譯,龍樹菩薩造,《釋摩訶衍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2,經號:1668。
元魏.曇摩流支譯,《信力入印法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經號:305。
元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6,經號:671。
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婆藪般豆菩薩造,《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6經號:1520。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經號:365。
梁.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8,經號:232。
梁.真諦譯,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2,經號:1666。
梁.法雲撰,《法華經義記》,《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3,經號:1715。
陳.真諦三藏譯,天親菩薩造,《遺教經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6,經號:1529。
陳.慧思撰,《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6,經號:1923。
隋.闍那崛多等譯,《大法炬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1,經號:1340。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3,經號:1716。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4,經號:1718。
隋.慧遠撰,《維摩義記》,《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8,經號:1776。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4,經號:1851。
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1,經號:310。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9,經號:945。
唐.不空譯,《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9,經號:1008。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3,經號:1442。
唐.善導集記,《往生禮讚偈》,《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1980。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6,經號:220。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8,經號:251。
唐.玄奘譯,彌勒菩薩說,《瑜伽師地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0,經號:1579。
唐.窺基撰,《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4,經號:1723。
唐.窺基撰,《阿彌陀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7,經號:1757。
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5,經號:1733。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4,經號:1846。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經號:279。
唐.實叉難陀譯;澄觀撰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新纂新纂卍續藏》冊133,經號:1557。
唐.湛然述,《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6,經號:1912。
唐.玄覺撰,《永嘉證道歌》,《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8,經號:2014。
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5,經號:1735。
唐.澄觀述,《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大正新脩大藏經》冊36,經號:1738。
唐.澄觀撰述,《華嚴經疏鈔玄談》,《新纂卍續藏》冊5,經號:232。
唐.李通玄造論,志寧述,《華嚴經合論》,《新纂卍續藏》冊4,經號:223。
唐.宗密疏,宋・長水大師記,大璸科會,《金剛經疏記科會》,《新纂卍續藏》冊25,經號:491。
宋.宗曉編,《樂邦文類》,《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1969A。
宋.宗曉編,《樂邦遺稿》,《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1969B。
宋.守堅集,《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1988。
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1998。
宋.妙源編,《虛堂和尚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2000。
宋.重顯頌古,克勤評唱,《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8,經號:2003。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9,經號:2035。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0,經號:2061。
宋.智圓撰,《般若心經疏詒謀鈔》,《新纂卍續藏》冊26,經號:530。
宋.守遂註,明.了童述,《遺教經補註》,《新纂卍續藏》冊37,經號:665。
宋.師遠述,《十牛圖頌》,《新纂卍續藏》,冊64,經號:1269。
宋.賾藏主編,《古尊宿語錄》,《新纂卍續藏》冊68,經號:1315。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新纂卍續藏》冊80,經號:1565。
元.師子林天如則著、明雲棲袾宏編,《淨土或問》,《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1972。
元.普度編,《廬山蓮宗寶鑑》,《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1973。
元.元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8,經號:2008。
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9,經號:2036
明.袁宏道撰,《西方合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經號:1976。
明.員珂會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會譯》,《新纂卍續藏》,冊1,經號:8。
明.袾宏述并序,《楞嚴經摸象記》,《新纂卍續藏》,冊12,經號:276。
明.袾宏述,《阿彌陀經疏鈔》,《新纂卍續藏》冊22,經號:424。
明.袾宏述,《阿彌陀經疏鈔事義》,《新纂卍續藏》冊22,經號:425。
明.通潤箋,《法華經大窾》,《新纂卍續藏》冊31,經號:614。
明.袾宏輯,《禪關策進》,《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8,經號:2024。
明.袾宏輯,《往生集》,《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1,經號:2072。
明.袾宏發隱,《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新纂卍續藏》第38冊,經號:679。
明.袾宏重訂,《瑜伽集要施食儀軌》,《新纂卍續藏》,冊59,經號:1080。
明.袾宏著,《答四十八問》,《新纂卍續藏》冊61,經號:1158。
明.袾宏著並釋,《西方願文》卷1,《新纂卍續藏》,冊61,經號:1160。
明.袾宏輯,《皇明名僧輯略》卷1,《新纂卍續藏》,冊84,經號:1581。
明.袾宏輯,《緇門崇行錄》卷1,《新纂卍續藏》,冊87,經號:1627。
明.袾宏著,《雲棲法彙》,《嘉興大藏經》冊33,經號:B277。
明.古德法師演義,《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新纂卍續藏》冊22,經號:427。
明.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總目,明.成時評點節要,《淨土十要》,《新纂卍續藏》61,經號:1164。
明.德清撰,福善日錄,通炯編輯,《憨山老人夢遊集》,《新纂卍續藏》,冊73,經號:1456。
明.明河撰,《補續高僧傳》,《新纂卍續藏》冊77,經號:1524。
明.德清述,高承埏補,《八十八祖道影傳贊》,《新纂卍續藏》冊86,經號:1608。
明.道忞著,《布水臺集》,《嘉興大藏經》冊26,經號:B181。
明.道盛說,大成大然等較,《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嘉興大藏經》冊B34,經號:B311。
明.智旭著,《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嘉興大藏經》冊36,經號:B348。
清.來舟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新纂卍續藏》冊20,經號:367。
清.了根纂註,《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新纂卍續藏》冊22,經號:434。
清.通理述,《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新纂卍續藏》冊25,經號:487。
清.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事義》,《新纂卍續藏》冊33,經號:632。
清.周克復撰,《淨土晨鐘》,《新纂卍續藏》冊62,經號:1172。
清.張師誠著,《徑中徑又徑》,《新纂卍續藏》冊62,經號:1185。
清.妙空子述,《蓮邦消息》卷1,《新纂卍續藏》,冊62,經號:1193。
清.智祥述,《禪林寶訓筆說》,《新纂卍續藏》冊64,經號:1266。
清.咫觀記,《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新纂卍續藏》冊74,經號:1499。
失譯,《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經號:370。
失譯,《三慧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7,經號:768。
(二)古籍
郭竹平譯注:《詩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滕志賢譯注,《新譯詩經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9月)。
王雲五主編;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市:臺灣商務書局,2009年)。
王慶菽等編校;潘重規署,《敦煌變文集新書.伍子胥變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
列禦寇原著;王強模譯注,《列子.說符》,(台北市:台灣古籍,1996年)。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齊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上冊),(台北市:里仁書局,1990年)。
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捌)(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司馬遷著,王利器張烈等譯註,《史記.本紀》(下),(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1997年)。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西漢.司馬遷著,馬持盈註,《史記今註》(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孝標原注;南朝宋.劉義慶編撰;蔡素禎;張翠蘭注譯,《世說新語》,(台南市:漢風出版社,2002年)。
莊子著;王叔岷校詮,《莊子校詮》,(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市:華正書局出版,1997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作者南朝.范曄,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全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編委會,《全祖望校水經注稿本合編》(四),(中華全國公共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6年)。
唐.歐陽詢等撰著,于大成主編,《藝文類聚》,(台北市:文光出版社,1974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冊一)。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宋.張君房先生輯錄;宋本道藏精華;文山遯叟蕭天石主編,《雲笈七籤》,(台北市:自由出版社,2000年)。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中),(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大安社出版,1996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0年)。
太倉唐文治先生編纂,《十三經讀本》,(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73年)。
蓮池大師袾宏著,《阿彌陀經疏鈔》,(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
蓮池大師袾宏著,《蓮池大師全集》,(台北市:東初出版社,1992年)。
蓮池大師袾宏著,《竹窗隨筆》,(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1年)。
二、近人論著(以作者筆劃排序)
于君方著;方怡蓉譯《漢傳佛教的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2021年)。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台北市:商周出版社,2003年)。
周玟觀著,《觀念與味道—中國思想文獻中的概念譬喻管窺》,(台北市:萬卷樓出版,2016年)。
徐聖心著,《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雲棲袾宏の研究》,(台北市:大蔵出版株式会社,2001)。
黃宜範著,《語言哲學—意義與指涉理論的研究》,(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9年)。
廖肇亨主編,簡凱廷點校,《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2017年)。
釋永東,《明.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與現代實踐典範》,(台北市:蘭臺出版社,2016)。
釋永東,《星雲大師著述「運用譬喻」模式研究—以《迷悟之間》套書為例》,(台北市:蘭臺出版社,2019)。
釋永東,《佛光山建築浮雕圖像之研究》,(台北市:蘭臺出版社,2021)。
釋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市: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三、期刊論文(以年份排序)
蔡惠明,(1984),〈蓮池大師的襌淨思想〉,《內明》第150期,香港:內明雜誌社。
蔡宏,(1999年,7月)〈《百喻經》中的佛學思想〉,《香港佛教月刊》第470期。
林崇安,(2004),〈《法句經》及其譬喻的演變略探〉,《法光》第174期,桃園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高明道,(2015),〈「智者」未必有智慧——談談「以譬喻得解」〉,《法光》第304期,台北市:法光文教基金會。
四、博碩士論文(以年份排序)
(一)博士論文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0年。
梁麗玲,《《賢愚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劉紅梅,《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四川省: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劉興松,《雲棲袾宏與禪淨雙修》,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9年。
(二)博士論文
譚惠文,《《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陳穎蓁,《蓮池大師淨土思想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釋養行著,《雲棲祩宏《阿彌陀經疏鈔》的解經方式—援澄觀《華嚴經疏鈔》思想入彌陀淨土思想為主》,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五、參考網站(以中文筆劃排序)
《白澤圖》:中國古代的妖怪百科全書/每日頭條:ttps://kknews.cc/culture/k8z2lnb.html
佛弟子文庫/大安法師/正文:http://www.fodizi.tw/qt/daanfashi/24135.html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ccbs.ntu.edu.tw/BDLM/index.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