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七世紀東亞瓷器紋樣流通研究—以景德鎮和有田瓷器為例—
作者:黃浩庭
作者(外文):Huang, Hao-Ti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玉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有田瓷器中國視覺風格日本視覺風格17th centuryJingdezhen porcelainArita porcelainChinese visual styleJapanese visual sty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過去陶瓷史學者大多將焦點關注在景德鎮窯和有田窯外銷瓷的發展狀態,咸少討論十七世紀中日兩國瓷器紋樣如何受到自身國內消費市場影響,進而形成紋樣風格的差異。中日瓷器消費者審美觀差異極大,紋樣發展的模式也極為不同,本論文以景德鎮瓷器和有田瓷器為研究對象,聚焦於紋樣這一特殊的圖繪材料,運用風格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較十七世紀中國和日本各自面對內銷市場時所建構的視覺文化,提出「景德鎮模式」和「有田模式」兩種瓷器紋樣發展的途徑。一方面兼顧兩地文化主體性,而非片面的影響論,將有助於反省中日文化交流的互動關係;一方面放在東亞海洋貿易的背景下,思考異文化相互碰撞之際,如何回應各自政治經濟條件,從而形塑出具有在地色彩的紋樣風格。
日用瓷器不同於以賞鑒為主要趣味的藝術品,還身兼日常生活所需實用器具的功能,因此分析紋樣風格的時候,也必須考慮到使用者的器用習慣。明代御器廠從萬曆三十六年(1608)輟燒後,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才又開始派遣官員「駐廠監督」,使得十七世紀景德鎮窯業以民間窯場為主體,並因應消費客群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紋樣風格。然而,十七世紀的中國卻極少有關消費者如何選用瓷器紋樣的文字史料,只有一部分景德鎮瓷器上書寫的款識和供養款,成為理解紋樣背後消費者身份和器用需求的重要依據。本論文第二、三章從兩種圖繪路徑探討景德鎮瓷器紋樣所形塑的視覺文化,一是延續代表官窯傳統青花瓷風格的供養款供奉瓷紋樣;二是深受江南商品市場中的藝術品定式圖繪所影響的轉變期瓷器(Transitional period)紋樣。此兩種風格的發展,並不受明清鼎革戰亂的影響,皆有其相承的傳統,但是整體時代風格,仍以轉變期瓷器樣式為主流。
景德鎮瓷器不僅是中國國內重要的瓷器商品,同時也因應十七世紀前期的日本消費者需求,製作大量符合日本市場所喜愛的輸日瓷樣式,因此其紋樣題材和圖繪樣式往往被轉換成一種文化符號,長期在中日兩國之間流通與衍變。本論文第四、五章以日本有田窯為例,其創立期(1610-1650)階段受景德鎮影響,採用朝鮮製瓷技術,藉以摹繪畫景德鎮輸日瓷樣式,生產具備「和樣中的唐樣」風格的內銷瓷商品。當景德鎮受到明末戰亂及清初嚴格的海禁政策影響,外銷產量銳減之際,促使有田窯再進入發展期(1650-1670)和完成期(1670-1690)階段,獲得了獨立發展的契機。將過去流行於日本市場的景德鎮輸日瓷樣式轉化成在地樣式,同時因應日本消費者的審美意識,形塑出以日本視覺文化為主體的和樣風格。比較景德鎮與有田兩地瓷器紋樣風格的發展模式,有助於擺脫常見的「中國風格影響日本」的片面影響論,這往往忽略了有田瓷器紋樣發展過程中的文化主動權。在面對十七世紀中日文化交流時,必須正視日本文化主體性的選擇權,才有可能理解有田瓷器與景德鎮瓷器紋樣中截然不同的視覺風格,從而觀照更多元的互動關係。
In the past, the scholars of porcelain history mostl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ed porcelain of Jingdezhen kilns and Arita kilns and rarely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of styles of porcelain patterns in China and Jap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onsumer markets in the 17th century. Chinese and Japanese porcelain consumers’ esthetic concep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models of pattern development were not the same. This study treated Jingdezhen porcelain and Arita porcelain as subjects, focused on pattern, the special painting material and by research method of style analysis, it compared visual cultures of China and Japan constructed by the domestic markets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proposed two kinds of porcelain pattern development: “Jingdezhen model” and “Arita model”. By 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subjectivity of the two countries instead of lopsided influence theory, it leads to the reflection on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 Besid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maritime trading in East Asia, this study pondered on the exchang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ow they respe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dome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urther created the style of pattern with local features.
參考書目
一、史料
1.文字史料
(唐)孟棨,《本事詩》,收錄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第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不著撰人,《金陵玄觀志》,收入《中國道觀志叢刊》第11冊,揚州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明)不著撰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46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9。
(明)不著撰人,《居家必備》,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讀書坊藏版。
(明)文震亨,《長物志》,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明)王士性,《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王紳,《繼志齋集》,台北市:台北商務印書局,1973。
(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影印,1989。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民國景明寶顏堂祕笈本掃描。
(明)王士性,《廣志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汪道崑,《太函集》,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明萬曆刻本掃描。
(明)何東序修,汪尚寧纂,《(嘉靖)徽州府志》,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據明嘉靖刻本掃描。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書》,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明萬曆七年張仲頤本。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 入《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據據民國十二年(1923)吳興劉氏嘉業堂刻本影印。
(明)李東陽等撰,《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明)李日華,《竹懶畫媵》,《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七十二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
(明)李維楨,《大祕山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五三,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一七,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袁宏道,《瓶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明)朱謀垔,《畫史會要》,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局,1973。
(明)姚士麟,《見只篇》,《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徐三友撰,《新鍥全補天下四民利用便觀五車拔錦》,愛如生日用類書數據庫據明萬曆二十五年刻本掃描。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市:光復書局,1998。
(明)黃卬,《江蘇省錫金識小錄》,《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426》第1冊,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明)黃鳳池輯,《唐詩畫譜八種》,集雅齋藏版,寬文12年刊(1672)。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收入《中國風土志叢刊》第15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
(明)張應文,《清秘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七八雜家類,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3。
(明)張謙德,袁宏道著;張文浩,孫華娟編著,《瓶花譜.瓶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
(明)顧炳摹輯,《顧氏畫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明)董其昌,《筠軒清閟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50,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說〉,收錄《美術叢書》第二集第八輯,新北市:藝文出版社,1985。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明)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高濓輯,〈山齋志〉,收錄(清)湖南漫士輯《水邊林下五十九種》,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1988。
(明)章潢,《圖書編》卷三六,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69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商務書局,1983。
(明)周暉,《二續金陵瑣事》,《筆記小說大觀》16,台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河洛出版社,1980年。
(明)陳效修,黃仲昭纂,《(弘治)大明興化府志》,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據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掃描。
(明)陳洪綬,《寶綸堂集》,清光緒會稽董氏取斯堂重刊本影印本。
(明)鄧志謨編,《蔬果爭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明)鄭若曾,《日本圖纂》,收錄《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52,北京:線裝書局,2006。
(明)羅炌,《(崇禎)嘉興縣志》,中國地方志資料庫據明崇禎十年刻本掃描。
(明)樊深,《(嘉靖)河間府志》,中國古籍基本資料庫據明嘉靖刻本。
(清)《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台北市:華聯出版社,1964。
(清)方以智《通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清)朱琰,《陶說》,收入《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三)》,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北京,2003。
(清)冒襄,〈宣爐歌注〉,收入《美術叢書》第2集第4輯,台北:藝文出版社,1963。
(清)徐宗幹、許瀚、盧朝安,《(道光)濟寧州志》,中國方志庫資料庫據清咸豐九年刻本掃描。
(清)梁同書,《古窯器考》,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二)》,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3。
(清)吳其貞,《書畫記》,《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第3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清)吳允嘉,《浮梁縣志.陶政》,收錄《中國古代陶瓷文獻輯錄(二)》,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3。
(清)吳長元,《宸垣識略》,新北市:文海出版社,1972。
(清)李漁,《閒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清)李調元,《骨董志》,《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清》139冊,中國書店:中國古籍整理研究會,2000。
(清)許謹齋,《許謹齋詩稿.癸已年稿》,收錄《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上海市: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清)程嘉謨編修,《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15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三八三政書類,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清)崔允昭,《(道光)直隷霍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清)陳瀏,《匋雅》,收錄陳雨前主編,《中國古陶瓷文獻校注》,長沙市:岳麓書院,2015。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
(清)盧學儶修;郭彦俊纂,《(康熙)遷遊縣志》,中國地方志數據庫據康熙19年刻本掃描。
(清)甯雲鵬、盧騰龍等修,沈世奕、繆彤纂,《(康熙)蘇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清)姜順蛟、葉長揚修、施謙纂,《(乾隆)吳縣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清)迮朗,《繪事瑣言》,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據清嘉慶刻本掃描。
(清)袁枚,《隨園食單》,香港:心一堂有限公司據經山房成記書局影印,2014。
(清)劉廷璣,《在園雜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葉夢珠,《閱世篇》,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清)內務府編,《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目錄》卷1,收錄故宮博物院編,《欽定內務府則例二種》第3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中國第一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珠批奏摺匯編》第四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據民國十七年清史稿鉛印本掃描。
(法)杜赫德編,鄭德弟,朱靜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2》,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日)西川如見,《長崎夜話草》卷2,收錄《長崎叢書(一)》,長崎市:長崎市役所,1926。
(日)経済雑誌社校,《徳川実紀》第2冊,東京:経済雑誌社,1904-1907。
(日)野間光辰編,《新修京都叢書》第10卷,《雍州府志》,京都:臨川書店,1968。
(日)中川喜雲編撰,稚屋立圃繪,《京童》卷1,明曆四年刊,早稲田大学図書館藏本。
(日)国文学研究資料館編,《好色一代男》,東京都:国文学研究資料館據天和二年(1682)大阪思案橋荒砥屋孫兵衛可心板掃描,1994。
熊寥、熊微編注,《中國陶瓷古籍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台南市政府,2002。
2.圖像史料(圖錄)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勒特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上海博物館編,《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上海博物館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明清貿易瓷》,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5。
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編集,《景德鎮民間青花瓷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王莉英主編,《中國陶瓷全集12明》,新北:錦年出版社,2000。
汪慶正主編,《中國陶瓷全集11元(下)》,新北市:錦年出版社,2001。
汪慶正,〈清代瓷器(上),《中國陶瓷全集14清(上)》,新北市:錦年出版社,2001。
汪慶正主編,《青花釉裡紅》,上海:兩木出版社,1987。
林莉娜主編,《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
呂章申主編,《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卷》,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4。
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編,《故宮博物院古陶瓷資料選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陶瓷編21.清順治康熙》,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金衛東編,《明清風俗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
吳宇華,《明清清花瓷畫鑑賞》,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5。
唐蕊君、霍吉淑著,黃薇等譯,《大英博物館大維德爵士藏中國陶瓷精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耿寶昌主編,《青花釉裡紅》,香港:香港商務書局,2000。
馮小琦、陳潤民編著,《明清青花瓷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陳潤民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瓷器類選: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陳潤民編著,《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瓷器》,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郭學雷編著,《明瓷聚真:山西民間藏瓷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機暇明道: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窯瓷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12。
鐵源主編,《明清民窰瓷器鑑定》,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
鐵源,蔡超,劉詩中主編,《辨識明代民窯青花瓶》,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
溫州博物館編,《中國陶瓷.甌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彭明瀚等,《江西元明青花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2。
曹新吾著,《辨識明代民窯青花罐》,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瓷器》,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編集,《天民樓青花瓷特展》,台北市: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1992。
(英)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著,趙偉、陳誼、文微譯,《大英博物館藏明代中國陶瓷》,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監修,《古伊万里入門》,京都市:青幻社,2007。
(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集,《日本磁器誕生》,佐賀縣:九州陶磁文化館,2016。
(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集,《柴田コレクション(一)—初期伊万里から柿右衛門へ—》,佐賀縣:佐賀縣藝術文化育成基金,1990。
(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柴田コレクション展(二)》,有田:佐賀縣立九州陶磁文化館,1991。
(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柴田クション(七)—17世紀、有田瓷器 の真髓—》,有田:佐賀縣立九州陶磁文化館,2001。
(日)九州陶瓷文化館編,《白き黃金—有田.伊万里.武雄.嬉野の磁器の美と技—》,有田:佐賀縣九州陶磁文化館,2014。
(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集,《今泉吉郎.吉博コレクション》,有田:佐賀縣九州陶磁文化館,2019。
(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将軍家への献上鍋島-日本磁器の最高峰》,有田:佐賀縣立九州陶瓷文化館,2007。
(日)上野左江子編集,《復刻.小袖模様雛形本集成》,東京都:學習研究社,1974。
(日)大橋康二,《肥前磁器》,東京:ニューサイエンス社,2001。
(日)大橋康二監修,《小皿.手塩皿図鑑》,京都市:青幻社,2014。
(日)水町和三郎,《初期伊萬里》,東京:平凡社,1969。
(日)京都国立博物館編,《色絵祥瑞.南京赤絵.康熙五彩:明末清初の五彩磁器》,京都:京都国立博物館,1993。
(日)出光美術館編集,《やきもの入門—色彩.文様.造形をたのしむ—》東京:出光美術館,2019。
(日)出光美術館,《「江戶名所図屏風」と都市の華やぎ》,東京:出光美術館,2018。
(日)出光美術館,《入門—色彩.文様.造形をたのしむ—》,東京:出光美術館,2019。
(日)出光美術館編,《陶磁の東西交流》,東京:出光美術館,1990。
(日)出光美術館編,《色絵Japan Cute》,東京:出光美術館,2018。
(日)出光美術館,《茶の湯の美》,東京:出光美術館,2003年。
(日)出光美術館編集,《江戶絵画の文雅》,東京都:出光美術館,2018。
(日)古伊万里調查委員會,《古伊万里》,佐賀:金華堂,1959。
(日)西田宏子編,《柿右衛門》,《日本陶瓷全集》24,東京:中央公論社,1977。
(日)西田宏子、出川哲朗,《明末清初の民窯》,東京都:平凡社,1997。
(日)市川慎也編,《靜嘉堂藏古伊万里》,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2008。
(日)松本佐喜男編,《九谷燒下絵図譜》,大阪市:東方出版社,2003。
(日)東京國立博物館編集,《染付-藍か彩るアジアの器特別展》,東京都:東京國立博物館,2009。
(日)鈴田由紀夫、西日本新聞社編集,《伊万里のすべて》,福岡:西日本新聞社,2001。
(日)藤岡了一,《明の染付》,《陶磁大系》第42卷,東京:平凡社,1979。
(日)齋藤菊太郎,《古染付.祥瑞》,《陶磁大系》第44卷,東京:平凡社,1979。
(日)斎藤菊太郎《呉須赤絵.南京赤絵》,東京:平凡社,1979。
(日)齋藤菊太郎,《古染付》,《陶器全集》第15卷,東京:平凡社,1959。
(日)後藤茂樹編集,《世界陶瓷全集14 明》,東京都:小學館,1990。
(日)栗田英男,《栗田所藏伊萬里·鍋島》,東京:栗田美術館,1979。
(日)サントリー美術館編,《寬永の雅:江戶の宮廷文化と遠州.仁清.探幽》,東京都:サントリー美術館,2018。
Sammlung Georg Weishaupt, Chinesische Porzellane des 17. Jahrhunderts Für Japan, Ausstellung des Museums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Berlin,1996, p15.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and the Urban Council, Transitional Wares and Their Forerunners, Hong Kong: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 1981.
二、專書
王光堯,《明代宮廷陶瓷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書局,1986。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台北市:允晨文化,2012。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台北市:石頭出版社,2019。
李知宴,《李知宴清代陶瓷鑑賞與鑑定》,北京:故宮出版社,2003。
李青陽,《瓷語盛世:康熙年景德鎮瓷器繪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汪慶正,《中國陶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何朝輝,《晚明士人與商業出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林明美、王紀潮主編,《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
朱莉麗,《行觀中國–日本使節眼中的明代社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7。
徐小虎著,劉智遠譯,《南畫的形成—中國文人畫東傳日本初期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高雲龍,《浮世繪藝術與明清版畫的淵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姚暘,《晚明江南民間藝術收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揚之水,《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北京:三聯書店,2008。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明代部分》,香港:中華書局,1984。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清代部分》,香港:飛龍出版社,1988。
梁淼泰,《明清景德鎮城市經濟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童依華,《中國歷代陶瓷款識彙集》,香港:博藝社,1984。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
張長虹,《明末清初徽商藝術贊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著,《寺龍口越窯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陳萬里,《青瓷燒造的開始及其發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陳萬里,《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陳國灿,《江南城鎮通史—清前期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1。
郭味蕖,《中國版畫史略》,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6。
郭富淳、孫傳波,《日本古陶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葉文程、林忠淦、陳建中合著,《德化窯》,南昌市: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
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嚴紹璗,《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劉朝暉,《明清以來景德鎮瓷器與社會》,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劉淼、胡舒揚,《沉船、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倪亦斌,《看圖說瓷》,北京:中華書局,2008。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姚暘,《晚明江南民間藝術收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
謝小銓,《過渡期青花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熊海堂,《東亞窯業技術發展與交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2006。
樊樹志,《晚明破與變:絲綢、白銀、啟蒙與解放,16-17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8。
(英)亞當.克盧洛(Adam Clulow)著,朱新屋、董麗瓊譯,《公司與將軍:荷蘭人與德川時代日本的相遇》,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黃曉娟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北京:三聯書店,2015。
(英)柯玫瑰(Rose Kerr)、孟露夏(Luisa E. Mengoni)著,張淳淳譯,《中國外銷瓷》,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
(美)山村耕造主編,嚴忠志譯,《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著,劉詩秋譯,《明清插圖本小說閱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美)喬迅(Jonathan Hay)著,劉芝華、方慧譯,《魅惑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美)羅伯特.芬雷(Robert Finlay)著,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11。
(美)桑賈伊.蘇拉馬尼亞姆(Sanjay Subrahmanyam)著,巫懷宇譯,《葡萄牙帝國在亞洲:1500-1700》,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仕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縱樂的困惑》,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4。
(日)久村貞男,《三川內窯業史》,長崎:藝文堂,2014。
(日)千宗室著,蕭艷華譯,《《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河北: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日)大西克禮著,王向遠譯,《日本侘寂》,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
(日)大橋康二、坂井隆,《アジアの海と伊万里》,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94。
(日)上田信著、葉韋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
(日)戶田禎祐著,林秀薇編譯,《日本美術之觀察:與中國之比較》,台南市:林秀薇,2000。
(日)山根幸夫,《圖說中国の歷史》第七卷,東京:講談社,1977。
(日)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64。
(日)西田宏子,《東西交流の陶磁史》,東京:中央公論美術,2008。
(日)河添房江著,汪勃、山口早苗譯,《唐物的文化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日)羽田正編、小島毅監修,張雅婷譯,《從海洋看歷史》,新北:廣場出版,2017。
(日)羽田正著,林詠純譯,《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新北市:八旗文化,2018。
(日)有田町史編纂委員會,《有田町史》(佐賀縣:有田町,1988)。
(日)伊藤和雅,《增訂古伊万里の誕生–古九谷論争の再検討》,東京:吉川弘文館,2006。
(日)高岸輝,《室町王権と绘画 : 初期土佐派研究》,東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0。
(日)村上伸之編,《山辺田遺跡:国指定史跡山辺田窯跡に関わる陶磁器生產工房跡の発掘調査》有田町:有田町教育委員會,2017。
(日)国立歷史民俗博物館,《陶磁器の文化史》,千葉:歷史民俗博物館,1998。
(日)松浦章著、李小林驛,《清代海外貿易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日)松浦章,《清代帆船與中日文化交流》,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日)伊藤和雅,《增訂古伊万里の誕生》(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06)。
(日)永積洋子編,《唐船輸入品數量一覽1637-1833–復元唐船貨物改帳·帰帆荷物買渡帳》,東京:創文社,2001。
(日)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夏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日)宮田幸太郎,《有田町史.陶業篇》,佐賀:有田町,1988。
(日)森本伊知郎,《近世陶磁器の考古學:出土遺物からみ生產と消費》,東京:雄山閣,2009。
(日)桑田忠親著,李煒譯,《茶道六百年》,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6。
(日)荒武賢一朗編,《陶磁器流通と西海地域》,大阪:関西大学文化交渉学教育拠点,2011
(日)岡山天心,王思穎譯,《茶道:茶碗中的人心、哲思、日本美學》,新北市:不二家出版,2017。
(日)原田信男,《江戶の食生活》,東京都:岩波書店,2009。
(日)原田信男著、劉洋譯,《日本料理的社會史:和食與日本文化》,香港:三聯書店,2011。
(日)藤井讓治著,劉晨譯,《江戶開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日)熊倉功夫著,何姵儀譯,《日本料理的歷史:從本膳料理、懷石到京都料理探索和食文化的原點》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日)熊倉功夫,《寬永文化の研究》,《熊倉功夫著作集》第5卷,京都:思文閣,2017。
C.I.J. Jörg, Porcelain and Dutch China trade, The Hague: M. Nijhoff, 1982.
T. Volker, Porcelain and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1602-1682, Leiden: E. J. Brill,1954.
三、期刊論文
仁居,〈誰是《瓶史》二卷本卷上的作者〉《古今農業》,第1期,1989,頁61。
王建華,〈康熙瓷器鑑定的思路〉,《紫禁城》(2017.3),頁65-78。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第17卷,4,台北,2006.12,頁73-174。
尹翠琪,〈西苑洞天:嘉靖御用瓷器的道教紋飾〉,收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機暇明道: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窯瓷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頁42-52。
白謙慎,〈順治年間景德鎮瓷器上的題跋、書法及印章〉,《美苑》,5,瀋陽,2014,頁54-59。。
沈淑華,〈順治青花雲龍淨水碗〉,《沈陽故宮博物館文集》,瀋陽:瀋陽故宮博物院,1985年,頁175-176。
佘城,〈扇和扇面書畫〉,《故宮文物月刊》16,台北,1984,頁12-25。
汪正慶,〈17世紀—明末清初景德鎮民營窯業的興盛〉,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紀景德鎮瓷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頁37-42。
林業強,〈重溫大維德花瓶:供養款的註解〉,《美成在久》,2017.09,,頁66-77。
林聖智,〈京狩野與江戶儒者—以狩野山雪的聖賢圖為例〉,《藝術學研究》26,(桃園,2020.06),頁1-56。
李知宴,〈唐英銘款青花花卉紋供瓶-兼談清乾隆時期的製瓷成就〉,《景德鎮陶瓷》(景德鎮:1982),頁7-10。
石守謙,〈由文化意象談「東亞」之形塑〉,收錄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台北:允晨文化,2011,頁7-32。
汪慶正,〈唐英和清雍正時期的制瓷成就〉,《中國陶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頁49-52。
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發現兩件宋代塔基〉,《文物》,第8期,(1972),頁39-48。
金立言,〈從流傳於東四清真寺的正德官窯青花清真言硯屏潭起〉,收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機暇明道: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窯瓷器》,頁26-33。
孟凡東,〈幕藩體制與日本城市運動的發展〉,《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3),(江蘇,2003.07),頁53-58。
范金民,〈蘇樣、蘇意:明清蘇州領潮流〉,收錄《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4,南京,2013,頁123-141。
范金明,〈明清時期江南與福建廣東的經濟聯繫〉,《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4:1,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4.1,頁12-19。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10:3,台北,1999.09,頁1-54。
郭學雷,〈崇禎、順治年間的景德鎮青花瓷器研究〉,《福建文博》總35期,頁168-181。
陸明華,〈見證東西洋—明清貿易瓷相關研究〉,《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明清貿易瓷》,頁23-47。
黃靜,〈轉變期青花瓷器的風格突破與繁榮〉,《四川文物》,1,成都市,2009,頁55-59。
黃清華、黃薇,〈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瓶考〉,《文物》,4,(北京,2010),頁64-76。
黃立芸,〈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藝術學研究》,9,(桃園,2011),81-116。
黃浩庭,〈淺談明末民窯瓷器紋飾中的戲曲故事〉,《故宮文物月刊》,346,台北,2012.1,頁52-61。
黃浩庭,〈晚明瓷器紋飾中的盆景與瓶花〉,《故宮文物月刊》,374,台北,2014.5,頁104-113。
黃浩庭,〈晚明清初供奉瓷之器用及其流通〉,《成功大學歷史學報》62,台南,2022,付梓中。
葉高樹,〈康熙皇帝的焦慮—立儲、開邊和歷史定位〉,《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4,台北,2015.12,頁45-94。
徐文琴,〈明末清初景德鎮瓷器中市民趣味的興起〉,《故宮學術季刊》7:4,台北,1990,頁81-118。
張靖文,〈元明清組合式陶瓷供佛器研究〉,《中原文物》,197:5,鄭州市,20017,頁115-122。
張仲淳,〈福建漳州窯系瓷器的特徵、年代及對日本瓷業的影響〉,《海交史研究》,2,泉州,2005,頁105-112。
施靜菲、彭盈真,〈從文化脈絡探討清代釉上彩名詞—琺瑯彩、洋彩與粉彩〉,《故宮學術季刊》40(29),台北,2012,頁1-74。
廖寶秀,〈中日茶道器用文化之比較-唐宋明三代與日本〉,《茶韻茗事–故宮茶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頁51-72。
熊寰,〈日本瓷器初期發展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6,北京,2013,頁85-94。
熊寰,〈17世紀日本瓷器裝飾與明末畫譜關係考〉,《裝飾》257,北京,2014.09,頁77-79。
熊寰,〈中日古瓷國際競市研究–以景德鎮和肥前瓷器為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2:1,廣東,2012,頁108-123。
熊寰,〈日本肥前瓷業管理制度研究兼與景德鎮瓷業制度的比較〉,《故宮博物院院刊》1,北京:2015,頁130-159。
熊寰,〈中日磁器比較研究—以1610-1860年代景德鎮與肥前瓷器裝飾為例—〉,收入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編著,《藝術史研究》第十四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頁189-233。
熊寰,〈17世紀日本瓷器裝飾與明末畫譜關係考〉,《裝飾》257,(北京,2014.09),頁77-79。
劉強,〈談廣東省博物館所藏明代青花瓷器〉,《南方文物》,2,南昌,1992,頁103-105。
劉朝暉,《瓷畫、版畫和文人趣味–轉變期青花瓷器裝飾與社會風尚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五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頁44-54。
劉朝輝,《17世紀景德鎮瓷器對日本初期伊萬里瓷器的影響》,《中國古陶瓷研究》第14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頁475-500。
謝明良,〈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日本的中國陶瓷鑑賞與收藏〉,《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7,台北,2004,頁161-228。
謝明良,〈關於葉形盤-從臺灣高雄縣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遺址出土的青花葉紋盤談起〉,《故宮文物月刊》NO326,(台北,2010),頁36-55。
謝明良,〈「碎器」及其他—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人的中國陶瓷想像〉,《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集刊》,40,台北,2016.03,頁51-94。
謝明良,〈清宮傳世的伊萬里瓷器〉,收入《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頁321-328。
鄭永常,〈會安興起:廣南日本商埠形成過程〉,收入鄭永常主編,《東亞海域網絡與港市社會》,臺北:里仁書局,2015,頁97-162。
徐惠定,〈天童寺藏明末清初三件紀年銘青花瓷〉,《收藏家》2,北京,1993,頁4-6。
翁宇雯,〈回流往返—正德官窯瓷器所見伊斯蘭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機暇明道: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窯瓷器》,頁12-21。
戚印平,〈日本時代中國畫譜傳入考〉,《新美術》(杭州,2001.2),頁68-88。
傅佩琍,〈明代花藝理論研究,以張謙德《瓶花譜》為核心〉,《明新學報》,33,(新竹縣,2007),頁71-88。
盧泰康,〈臺灣南部寺廟收藏的傳世陶瓷香爐供器〉,《近代物質文化研究:第一屆歷史與文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4,頁37-66。
盧泰康,〈臺灣考古出土與傳世的清代福建東溪窯陶瓷〉,收錄《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9,台中市:2017,頁23-57。
(日)二宮修治、羽生淳子、大橋康二、藁科実、大沢真澄、長佐古真也,〈放射化分析による消費地遺跡出土磁器片の生產地推定〉,《貿易陶瓷研究》11,(千葉縣,1991.09),頁201-234。
(日)大橋康二,〈肥前磁器の変遷-文様を中心として〉,收錄佐賀縣立九州陶磁文化館編,《柴田コレクション展(二)》,頁87-93。
(日)大橋康二,〈肥前磁器の変遷—技法と器形からみた—〉,《柴田コラクション展(一)》,頁227-238。
(日)大橋康二,〈柴田コレクションの魅力と有田磁器の真髓〉收入(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柴田コレクション(七)》,頁292-298。
(日)大橋康二,〈将軍家献上鍋島〉,收錄九州陶磁文化館編,《将軍家への献上鍋島—日本磁器の最高峰—》,頁6-20。
(日)大橋康二、二宮修治等,〈放射化分析による消費地遺跡出土磁器片の生產地推定-江戶時代前期の資料をいて-〉,日本貿易陶磁研究會編,《貿易陶磁研究》11,佐倉,1991,頁199-232。
(日)大隅晶子,〈16・17世紀における中・日・葡貿易〉,《東京國立博物館紀要》,23,(東京,1988),頁243-312。
(日)山脇悌二郎,〈唐‧蘭船の伊萬里燒輸出〉,《有田町史·商業篇1》,佐賀縣:有田町,1988,頁265-410。
(日)吉岡康暢,〈北東日本海域における中世陶磁の流通〉,《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9,佐倉,1989.3,頁59-151。
(日)金澤陽,〈明代景德鎮民窯製品の販路について〉,收入《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紀念明代史論叢(下)》,(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885-902。
(日)河原正彥,〈明末.清初五彩磁器:色絵祥瑞.南京赤絵.康熙五彩〉,京都國立博物館編,《色絵祥瑞.南京赤絵.康熙五彩:明末清初の五彩磁器》(京都:京都国立博物館,1993),頁39-45。
(日)坂井隆,〈台湾のイマリ-十七世紀後半の交易拠点〉,《陶說》,533,東京,1997,頁24-36。
(日)板倉聖哲,〈作為東亞圖像的瀟湘八景圖—十五世紀朝鮮前期文人所見到的東亞瀟湘八景圖〉,收入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台北市:允塵文化,2011),頁167-190。
(日)荒川正明,〈寬永文バロック文化と古九谷意匠〉,《古美術:綠青》,6,京都,1992,頁50-63。
(日)鈴田由紀夫,〈伊萬里瓷器的歷史與特徵〉,收錄《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頁309-317。
(日)柴田明彥,〈初期の有田磁器—朝鮮半島系磁器製造技術による有田磁器の始まりと終焉—〉,收錄九州陶磁文化館編,《柴田コレクション(七)》,頁274-291。
(日)柴田明彥,〈有田民窯磁器の変遷試論—1648年から1735年頃までの—〉,收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柴田コレクション(一)》,頁217-226。
(日)柴田明彥,〈17世紀中葉の有田磁器〉,收入(日)九州陶磁文化館編,《柴田コレクション(二)》,頁73-84。
(日)崛內秀樹,〈東京都江戶遺跡出土の明末清初陶磁〉,日本貿易陶磁研究會編,《貿易陶磁研究》11,佐倉,1991,頁185-198。
(日)森正夫,〈從明末清初中國的「文人畫」到江戶時代日本的「南畫」-關於它的時間間隔〉,《成大歷史學報》33,台南,2007.12,頁1-79;
(日)森正夫,〈文化交流的三個課題與明末清初中國版畫在日本的影響〉,《成大歷史學報》,35,2008.12,頁1-50。
(日)森村健一,〈志野陶器源於對漳州窯白瓷、青花的模仿〉,《福建文博》總35期,(福州,1999增刊),頁41-43。
(日)楢崎彰一,〈日本陶磁における唐樣と和樣〉,《東洋陶磁學會會報》25,東京,1995,頁1-3。
(日)楢崎彰一,〈漳州窯陶瓷和美濃桃山陶瓷〉,《福建文博》總35期,福州,1999增刊,頁15-22。
(日)島尾新,〈作為日本美術的唐物–東亞文化交流史的一個面向〉,收錄廖肇亨主編,《共相與殊相:東亞文化意象的轉接與異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頁2-30。
(日)鈴田由紀夫,〈伊萬里瓷器的歷史與特徵〉,收錄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頁309-310。
(日)熊倉功夫,〈寬永文化とは何か—にない手と性格—〉,收入《寬永の雅:江戶の宮廷文化と遠州.仁清.探幽》,頁8-13。
(日)崛內秀樹,〈東京都江戶遺跡出土の明末清初の陶磁器—東京大学本鄉構內の遺跡出土遺物を中心に—〉,《貿易陶磁》NO11,千葉縣,1991,頁185-200。
(韓)朴晉熯,〈近世前期における「倹約令」の全国的展開とその特質〉,《史林》,86(3),(京都,2003.05),頁141-159。
(美)William Pietz著,陳永國譯,〈物戀問題〉,收錄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59-76。
(美)Russel W. Belk著,呂迎春譯,〈財產與延伸的自我〉,收錄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112-150。
四、學位論文
黃浩庭,〈晚明瓷器紋飾與其社會文化及藝術〉,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0。
葉耿謹,〈明代瓷質供器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4。
楊雅琲,〈捧桃將獻誰?日本桃山、江戶時期西王母圖像研究—以狩野派、圓山應舉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期刊論文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