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世變.園林.文會──元末顧瑛與玉山雅集研究
作者:温珮琪
作者(外文):Wen, Pei-Chi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學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世變園林山水遊歷玉山雅集玉山佳處顧瑛Historical TransitionGardensLandscape TravelYushan YajiYushan jiachuGu Y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元末群雄割據,政治紛擾,面對政權更迭,如何尋求自我安身的立命之道,成為士人必需面對的課題。本論文主要探究元末世變下,顧瑛所建構的園林及以其為首之玉山雅集,文人所展開的園林/山水文會。透過文學/文化活動書寫,觀察元末士人如何透過雅集賦詩吟詠、文宴、山水遊歷、題畫、圖詠等論題,反映出士人於世變下的文學樣態。為釐清園林、雅集的興衰歷程與文人群體的網絡,論文第二章先從吳中政權歷史背景,探究顧瑛、玉山雅集與元末政治的關聯性。次要以玉山雅集群體分析文人身分類型、人際網絡並概論雅集核心詩人,末節從文人的政治抉擇分析文人與雅集之關聯性。第三章則從地理考證論述園林的命名與詮釋,並從玉山草堂的構建析論顧瑛的園林情志。由此開展園林論述,便從園林的記文、序文考述空間方位、分景次序與空間營建,進而分析園林景致與空間所呈現的意義與特殊性。
  論文第四章與第五章聚焦於玉山雅集文學形式與活動。第四章以雅集文學、文化、娛樂活動、析論玉山雅集文會內容。第五章考述顧瑛收藏之玉石/書畫與分景空間的匾聯題寫,並從《西園雅集圖》、《玉山雅集圖》與《合谿草堂圖》,分析雅集書畫活動與園林空間題詠與圖繪。玉山雅集所展開文會從園林跨及吳中實體山水,吳中的名勝諸景也是文人群體遊歷賦詩的場域,山水的觀照與遊歷也成為另一個探究顧瑛與雅集群體的切入點。論文第六章旨要從遊歷景點勾勒雅集文人遊歷的時間與地景,進而從山水之遊探究山水空間之意義與書寫的語境。本論文希冀從空間、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角度,以園林、山水為空間範疇,藉由雅集的文學/文化活動,呈現出元末文人處世的樣貌,為玉山雅集在元末文學開展出另一個研究面向。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rulers were divided, political turmoil, and how to find a way to settle down in the face of regime change has become a subject that scholars must face. This thesis mainly explores the gardens constructed by Gu Ying (顧瑛)and the Yushan Yaji (玉山雅集)by him, and the gardens/landscape cultural associations developed by literati in the end of Yuan Dynasty. Through the writing of literary/cultural activities, observe how the scholars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reflected the literary status of scholars in the world through such topics as poems, banquets, banquets, landscape travels, and paintings.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ise and fall of gardens and elegant collections and the network of literati community,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 Ying, Yushan Yaji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Wuzhong regime.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type of literati's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 with Yushan Ya cluster, and introduces the core poets of Ya Ji. The last sectio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i and the elegant collection from the political choice of the literati.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nam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gardens from 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analyzes Gu Ying's garden sentimen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Yushan Thatched Cottage. In this way, the discussion of garden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space orientation, sequence of scene divisions and space construction are examined from the essays and prefaces of the gardens, and then the meaning and particularities presented by the landscapes and spaces of the gardens a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of the thesis focus on the literary form and activities of Yushan Yaji.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the Yushan Yaji essays by collecting literary,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The fifth chapter examines Gu Ying’s collection of jade/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the inscription of the plaque in the space of the division, and analyzes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ctivities of the collection from "Xiyuan Yaji Tu"(《西園雅集圖》), "Yushan Yaji Tu" (《玉山雅集圖》)and "Hexi Cottage Tu" (《合谿草堂圖》)The chanting and drawing of the garden space. The literary session of the Yushan Yaji Center extends from the gardens to the physical landscapes of Wuzhong. The scenic spots in Wuzhong are also the elegant gathering places for the literati group to travel and compose poems. The observation and travel of the landscape has also become another exploration of Gu Ying and Ya's cluster. Entry point. The sixth chapter of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landscape space and the context of writing from the travel of the scenic spo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o use gardens and landscapes as the spatial category, through the literary/cultural activities of Yaji, present the appearance of literati in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ushan Yaji’s literature in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Give another research aspect.
一、顧瑛著作
元.顧瑛:《玉山名勝集》(明萬曆二十五年朱之蕃玉華館刊本),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善本編號  003629-003634。
元.顧瑛:《玉山名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6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顧瑛:《草堂雅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6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顧瑛著、袁華撰:《玉山紀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6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顧瑛:《玉山璞稿》,《歷代畫家詩文集》,第16 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元.顧瑛:《玉山璞稿》,《百部叢書集成》,第39輯,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
元.顧瑛:《制曲四六觀》,《百部叢書集成》,第24輯,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元.顧瑛輯、楊鐮整理:《玉山名勝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元.顧瑛輯、楊鐮整理:《玉山璞稿》,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元.顧瑛輯、楊鐮整理:《草堂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古典文獻
周.列禦寇撰、後魏.張湛注:《列子》,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東晉.王羲之:《王右軍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唐.杜牧:《樊川文集》,臺北 :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宋祁、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局,1975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百部叢書集成》,津逮秘書8,第22輯,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元.王冕:《王冕集》,《兩浙作家文叢》,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元.李祁:《雲陽李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古藉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1998年。
元.柯九思:《丹丘集》,《歷代畫家詩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元.倪瓚:《清閟閣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0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袁華:《可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2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張雨撰、吳迪點校:《張雨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館,2013年。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陳基:《夷白齋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2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陳基:《陳基集》,《元代別集叢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元.楊維禎:《西湖竹枝集》,《武林掌故叢編》,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元.楊維禎:《東維子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趙孟頫:《趙孟頫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元.鄭元祐:《僑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鄭元祐著、徐永明點校:《鄭元祐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元.錢惟善:《江月松風集》,《百部叢書集成三編》,武林往哲遺著第4函21,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元.謝應芳:《龜巢稿》,《文津閣四庫全書》,40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81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禕:《王忠文集》,《景印文淵四庫全書》,1226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朱國楨輯:《皇明開國臣傳》,《明代傳記叢刊》,25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明.吳寬:《家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55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汪砢玉:《珊瑚網》,《景印文淵四庫全書》,818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沐昂:《滄海遺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72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計成:《園冶》,臺北:廣文書局,1983年。
明.殷奎:《強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2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袁華:《耕學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2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商輅:《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明.陸容:《菽園雜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01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循吉:《蓬軒吳記》,王稼句著:《蘇州文獻叢鈔初編》,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明.龔詡:《野古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36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丁申、丁丙:《武林掌故叢編》,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清.沈季友:《檇李詩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75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阮元撰、阿福編:《四庫未收書提要》,《續修四庫全書》,9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冒辟疆著、萬久富編:《冒辟疆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清.柯劭忞編:《新元史》,臺北:啟明書局,1962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敕:《御定全唐詩》,《文津閣四庫全書》,475、47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張祁正著、張其淦撰:《元八百遺民詩詠》,《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陳衍輯、李孟生點校:《元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劉聲木:《萇楚齋隨筆》,《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百部叢書集成續編》,適園叢書第6輯第9涵,臺北:藝文出版社,1972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文津閣四庫全書》,49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顧嗣立:《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彙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三、方志、地方文獻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7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楊譓纂:《崑山郡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43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王鏊:《姑蘇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93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周世昌:《重修崑山縣志》,《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433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明.盧熊:《蘇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43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吳秀之等撰:《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1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徐傅等《元和唯亭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衷恒輯:《蘇州名勝圖詠》,《園林名勝志》,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第41冊,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清.陸修元等修:《歸安縣志》,《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83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黃之雋修:《江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07冊,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顧沅輯:《吳郡文編》,《蘇州文獻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四、近人專著
(一)中文專著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牛貴琥:《玉山雅集與文士獨立品格之形成——金元文士雅集的典型解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王叔岷:《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王忠閣:《元末吳中詩派論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王慎榮:《元史探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王運熙、顧易生編等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編著,袁震宇等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德毅:《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田曉菲:《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衣學領主編:《蘇州園林歷代文鈔》,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4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余志超撰:《細說中國園林》,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李修生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李修建:《魏晉名士的生活美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李聖華:《初明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
周良霄、顧菊英著:《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林生主編:《宋元繪畫》,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周武忠:《中國園林藝術》,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
周海濤:《元明之際吳中文人文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6年。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年。
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孟亞男:《微型山水──古代園林》,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0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林宛儒主編:《以文會友──雅集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年。
林香伶:《南社文學綜論》,臺北:里仁出版社,2009年。
邱江寧:《元代館閣文人活動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查洪德:《元代詩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胡建軍:《我有嘉賓:西園雅集與宋代文人生活》,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年。
范宜如:《風雅淵源──文人的生活美學》,臺北:臺灣書店,1993年。
孫克寬:《元代金華學論述》,臺中:東海大學,1976年。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中華書局,1968年。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2年。
展龍:《元明之際士大夫的政治生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徐子方:《挑戰與抉擇──元代文人心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2001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商偉:《元末明初的學風》,北京:紫禁出版社,2007年。
商偉:《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
崔志偉:《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紅:《元代唐詩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張慧劍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曹林娣:《姑蘇園林與中國文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2年。
曹林娣:《蘇州園林匾額楹聯鑒賞》,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曹淑娟:《在勞績中安居──晚明園林文學與文化》,臺北:臺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19年。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說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梅新林、俞樟華編:《中國游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許凡:《元代吏治研究》,北京:勞動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建華:《帝制末與世紀末──中國文學文化考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振濂:《空間詩學導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
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博涵:《月到風來:元代詩文思想與書畫觀念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7年。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臺北:博遠出版公司,1989年。
曾瑩:《文人雅集與詩歌風尚研究初探:從玉山雅集看元末詩風的衍變》,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
黃仁生:《楊維禎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
黃明誠:《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
黃長美:《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黃建彰校勘:《明太祖實錄》,《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
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楊家駱編:《元西域人華化考》,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楊納編:《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楊鐮:《元代文學及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楊鐮:《元代文學編年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楊鐮:《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賈繼用:《元明之際江南詩人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趙以武:《倡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
趙偉:《元末明初士大夫政治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趙園:《易堂尋踪──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大夫群體的敘述》,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天華:《畫境文心:中國古典園林之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劉季:《顧瑛的多面人格和多變詩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劉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蔡英俊:《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蔣復璁:《元四大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鄭克晟:《明代戰爭探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黎傑編:《元史》,臺北:大新書局,1964年。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儲兆文:《中國園林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
戴嘉枋、王健等著:《雅文化──中國人的生活藝術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韓儒林主編:《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簡錦松:《山川為證:東亞古典文學現地研究舉偶》,臺大: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簡錦松:《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龐迪勇:《空間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饒龍隼:《元末明初大轉變時期東南文壇格局及文學走向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二)中文譯著
(日)小尾郊一著,紹藝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日)大木康:《冒襄和影梅庵憶語》,臺北:里仁出版社,2013年。
(美)宇文所安:《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宇文所安;鄭學勤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美)高居翰:《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圖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英)Time Dent、鄭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9年。
(英)柯律格、孔濤譯:《蘊秀之域──中國明代園林文化》,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
(英)崔瑞德、(美)牟復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英)崔瑞德、(德)傅海波編:《劍橋中國遼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英)R.J.約翰斯頓著、蔡運龍譯:《哲學與人文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法)米歇爾‧柯南;陳望衡主編:《城市與園林》,武漢:武漢大學,2006年。
(德)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澳)羅衣果、樓占梅:《元朝人名錄補編》,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五、期刊/會議/專書論文
毛文芳:〈自我認同的困惑──明清文人自題像贊初探〉,收入《第六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臺北:萬卷樓,2002年。
牛貴琥、顧文若:〈論玉山雅集與元后期文士群體的追求〉,《江西社會科學》,第8期,2018年。
王進:〈元末文人雅集中的繪畫創作研究〉,《美術觀察》,第8期,2010年。
王進:〈世俗與清流──論元末玉山雅集的書畫交遊〉,《美術觀察》,2016年8月。
王進:〈顧瑛與玉山雅集繪畫創作〉,《中國書畫》,第1期,2016年。
王碩:〈從玉山雅集看元代文人休閒活動的精神取向〉,《寧夏大學學報》,第43卷第1期,2021年1月。
王樸仁:〈柯九思卒年重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學報》,第53期,2013年7月。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1期,2004年。
左東嶺:〈玉山雅集與元明之際文人生命方式及其詩學意義〉,《文學遺產》,第3期,2009年。
田野、方海:〈元末文人園玉山佳處考〉,《中國園林》,第10期,2015年。
任紅敏:〈元代宗教與文壇格局〉,《殷都學刊》,第3期,2016年。
衣若芬:〈一樁歷史的公案──「西園雅集」〉,《中國文哲所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
吳新雷:〈昆山腔形成期的顧堅與顧瑛〉,《文化藝術研究》,第4期,2012年。
吳新雷:〈論元末顧瑛「三教合一」視域中的玉山雅集〉,《人文中國學報》,第19期,2013年。
吳新雷:〈論玉山雅集在昆山腔形成中的聲藝融合作用〉,《文學遺產》,第1期,2012年。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年。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
李卓穎:〈易代歷史書寫與明中葉蘇州張士誠之記憶復歸〉,《明代研究》,第33期,2019年12月。
谷春俠、劉慧:〈《玉山名勝集》的版本特點及成因〉,《宜賓學院學報》,第8期,2010年。
谷春俠:〈元末玉山雅集研究綜述〉,《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7年。
谷春俠:〈論玉山雅集與鐵崖派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5期,2010年9月。
谷春俠:〈論謝節在玉山雅集中的地位和作用〉,《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08年2月。
谷春俠:〈顧氏家族與玉山雅集〉,《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7年。
周海濤:〈《玉山雅集圖》向《水西清興圖》題圖模式演變蘊含的詩學意義〉,《陽信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0年7月。
周海濤:〈《荊南倡和詩集》與元明之際吳中文人雅集方式的變遷〉,《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2年。
周海濤:〈「玉山文人」心態研究——以于立、顧瑛、袁華為例〉,《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2卷第4期,2013年4月。
周海濤:〈「玉山雅集」與「北郭詩社」的差異性研究〉,《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1年。
周海濤:〈元明之際吳中文人「以詩唱和」方式的演變〉,《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3期,2012年3月。
周海濤:〈元明之際吳中文人雅集方式與文人心態的變遷——以《聽雨樓圖卷》、《破窗風雨卷》為例〉,《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
林佳蓉:〈趙孟頫、文徵明詞之江南書寫析論〉,《中國學術年刊》,第42期,2020年9月。
邱旭:〈論玉山草堂的品題藝術〉,《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21年。
侯迺慧:〈身分、功能與園林審美意趣──白居易的私園與公園書寫〉,《人文集刊》,第6期,2008年6月。
侯迺慧:〈明代園林舟景的文化意涵與治療意義〉,《人文集刊》,第2期,2004年4月。
侯迺慧:〈清代廢園書寫的園林反省與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2006年。
查洪德:〈元代學術環境與元代詩學的學術品格〉,《北方論叢》,第6期,2014年。
查洪德:〈元末詩壇的雅集之風〉,《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1卷第6期,2013年11月。
范功:〈元末的文人雅集與書法交流〉,《書法》,2014年1月。
范宜如:〈文學中的人地關係論述──以吳中地域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4輯,2001年2月。
展龍:〈元末士大夫雅集交游述論〉,《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2012年。
徐泳霞:〈玉山雅集與江南布衣文人群體的崛起〉,《中國書畫》,第1期,2016年。
徐泳霞:〈論元末江南玉山草堂的意義與影響〉,《藝術百家》,第8期,2007年。
徐國能:〈元代詩法作品中的杜詩觀〉,《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故宮周刊》(據1929-1936年《故宮周刊》原版影印),
張文姍:〈顧瑛其人與《玉山璞稿》研究〉,《語文學刊》,第2期,2012年。
張卉:〈玉山雅集對明清之際江南文人畫壇的影響〉,《書畫藝術學刊》,第15期,2013年。
張玉華:〈玉山草堂與元明之際東南的文士雅集〉,《廣西社會科學》,第10期,2004年。
張佳:〈元代夷夏觀念潛流〉,《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集刊》,2021年 3 月。
張毅:〈楊維楨與「玉山雅集」的詩書畫情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7卷第5期,2017年。
曹淑娟:〈《寓山志》文本空間的對話網絡〉收入廖可斌:《明代文學論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曹淑娟:〈杜甫浣花草堂倫理世界重構〉,《臺大中文學報》,第48期,2015年3月。
曹淑娟:〈園居體道──退溪陶山居的生活實踐與詮釋〉,《臺大中文學報》,第57期,2017年6月。
梁操雅:〈元末明初江南地區知識分子的「仕」與「隱」觀念探析〉,收入李焯然編:《趙令揚教授上庠講學五十周年紀念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章毅:〈元明易代之際儒士的政治抉擇──趙汸、朱升、唐桂坊之比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 ,2010 年 7 月。
第433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年。
陳偉強:〈儒生遇仙:劉晨阮肇傳說在元明語境的時代意義〉,《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7期,2018年7月。
陳國歡:〈元季文人畫家的文藝沙龍——論顧德輝的玉山草堂及與之關聯的畫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第4期,2008年。
陳璽:〈從《草堂雅集》看元末江南文人書法狀況〉,《書畫世界》,2014年1月。
傅申:〈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5期,2003 年 9 月。
彭茵:〈元末文人雅集論略〉,《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20卷第6期,2004年。
彭曙蓉:〈從顧瑛及其玉山雅集看元順帝時期士風的轉變〉,《船山學刊》,第2期,2019年。
黃仁生:〈論顧瑛在元末文壇的作為與貢獻〉,《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5年。
楊匡和:〈元代玉山雅集詩序探微〉,《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第4期,2014年12月。
楊瑞慶:〈玉山佳處屬地辨說〉,《中國地名》,第10期,2017年。
楊鐮:〈顧瑛與玉山雅集〉,《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9期,2008年。
趙桂芬:〈元詞隱逸思想初探〉,《清雲學報》,第33卷第3期,2010年7月。
劉屹:〈六世紀交關中道教的特點──「以姚伯多碑」為中心〉收入中國中古史研究編輯委員會:《中國古史研究》,第6期,臺北:蘭臺出版社,2016年。
劉季:〈玉山雅集詩歌創作中的崇杜傾向〉《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3期,2012年5月。
劉季:〈顧瑛的多面人格和多變詩風〉,《殷都學刊》,第1期,2011年。
劉飛、趙厚均:〈《草堂雅集》與元代文學總集的編撰〉,《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
蕭啟慶:〈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選擇──以各族進士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
蕭啟慶:〈元朝多元士族的雅集〉,《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期,1997年。
羅中峰:〈玉山雅集之外的顧瑛〉,《中國書畫》,第1期,第2016年。
顧工:〈顧瑛研究三題〉,《中國書畫》,第1期,2016年。

六、學位論文
王卉 :《元代后期文人雅集的書畫活動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10年。
李方:《元末明初隱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含波:《從文人雅集看元末江南書畫活動》,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茜茜:《元末明初吳中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復旦大學博士倫文,2014年。
李曉航:《顧瑛與玉山雅集研究》,長沙: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谷春俠:《玉山雅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8年。
阮麗莉:《玉山璞稿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屈培培:《元代后期東南沿海詩人群體研究》,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徐泳霞:《從玉山雅集看元末江南文人的思想》,江蘇: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崔志偉:《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張玉華:《顧瑛生平、雅集、交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梁操雅:《元明之際江南地區知識分子的「仕」與「隱」觀念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中古文史博士論文,2008年。
郭妍:《顧瑛詩及其文化內涵》,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青松:《游子.寓賢:元末明初流寓江南的江西文人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陳麗芳:《顧瑛心態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風尚與文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馮華:《傳統園林雅集文化及其影響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楊佳蓉:《元代文化畫之人生意境》,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趙琨:《玉山雅集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孟頔:《論元代繪畫的文人精神》,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劉季:《玉山雅集與元末詩壇》,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檀若曦:《玉山草堂與元末江南文人園居生活研究》,蘇州:蘇州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七、網路文獻
宋.劉松年:《西園雅集圖》。畫作尺寸:全高25.5隔水一9本幅24.6x203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圖檔編號:K2A001466N000000000PAA。
館藏網址: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14127(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元.顧瑛:《草堂雅集》,清鈔本,中國國家圖圖館館藏。館藏網址: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1002&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27962(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元.顧瑛:《玉山名勝集》,明萬曆朱之蕃刊本,中國國家圖圖館館藏。館藏網址:
http://read.nlc.cn/OutOpenBook/OpenObjectBook?aid=892&bid=209544.0(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元.顧瑛:《玉山倡和》,安徽倪氏經鉏堂鈔本,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館藏網址: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1002&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2919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未署編者:《玉山遺什》,安徽倪氏經鉏堂鈔本,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館藏網址:
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1002&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2919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元.錢選:《歸去來辭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館藏網址:
參考網址: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031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元.趙原:《合谿草堂圖軸》, 紙本設色 84.4x41.2cm ,上海博物館館藏。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CI00000856 。(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元.趙孟頫:《甕牖圖卷》,國立故宮博物院館館藏,作品編號:故-畫-001012-00000,本幅尺寸:27.1x100.5館藏網址: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625(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30日)
清.魯駿:《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哈佛燕京圖書館掃描清道光十年刊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9727。(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藏四僧書畫展報導〉,《中國美術報》網址:https://www.luoow.com/dc_tw/100182426。(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物權威:人物傳資料庫」,網址:
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sncaccgi/sncacFtp?ID=8&SECU=974855023&PAGE=main@@57560934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1月2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