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客英客法詞典及客家社會生活對話的研究
作者:曾燕春
作者(外文):Yann-Chuen Tze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肇錦
江敏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客英客法對話古漢語詞底層詞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Dictionnair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Ha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necd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bac-kaancient Chinese wordslow-level word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客英》、《客法》詞典及《客家社會生活對話》的研究
摘要
二十世紀初葉刊行的《客英大辭典》、《客法大辭典》及《客家社會生活
對話》,是了解客家民系及客家語言的重要資料。《客英》有兩個版本,馬愛
華(D.Maciver)牧師在中國作者彭景高(Phang Kin-kau)先生的協助下完成了
1905年版;瑪堅綉(M.C.Mackenzie)牧師則在中國作者黃兆衡(Vong Chheu-
fen)的協助下完成了1926年版。《客法》是由法國傳教士雷卻利(CH.Rey)
在1926年出版。《對話》同樣出自於雷卻利(CH.Rey)之手筆,在1937年出
版。《客英》以語音為特點,《客法》著重在語法,而語言實錄的《對話》提供了語言使用的語境,應證了語詞在語句中使用的意義。語料的收集從汕頭五經富出發,擴及嘉應州、惠州、潮州所謂的嶺外三州,更擴及客家大本營的閩粵贛地區。從「四海話」及「小切韻」的評論裡,可以想見其在客家語言研究的關鍵地位。語音上與當代客語差別不大,唯獨唇齒舌根音與兩套齒頭音的分合演化頗值得玩味。少數的中原漢人、高度的中原文化、及多數的南方族裔尤其是畲族,形成所謂的客家民系,因此在《客英》、《客法》、《對話》的詞彙表現上,高度的中原文化帶來的古漢語詞,民族底層為基礎而形成的南方族裔底層詞,及與畲族成為姐妹方言的關係,而保有的客語固有詞,共同形成客語詞彙的特徵。相對穩固而模糊的語法,只能說明:距離當代分工明確的語法表現,《客英》等書的語法表現,尚在發展的過程中。
關鍵詞:《客英》、《客法》、《對話》、古漢語詞、底層詞。
Research on "Hakka", "Hakka" Dictionary and "Hakka Social Life Dialogue"
Summary
The "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 " Dictionnaic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 Hac-Ka " and " 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 " publish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Hakka people and Hakka language. There are two versions of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Pastor D. Maciver completed the 1905 editio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hinese author Mr. Phang Kin-kau; Pastor MC Mackenzie completed the 1905 editio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hinese author Vong Chheu-fen 1926 edition. "Dictionnaic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 Hac-Ka" was written by French missionary CH. Rey and published in 1926. "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 was also written by CH. Rey and published in 1937.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is characterized by phonetics, "Dictionnaic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 Hac-Ka" focuses on grammar, and "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 which is a record of language, provides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 and verifies the meaning of words used in sentences. The collection of corpus started from Wujingfu in Shantou, and extended to the so-called three prefectures outside the Lingzhou, Jiaying, Huizhou, and Chaozhou, and also extended to the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regions where the Hakka was based. From the comments on "Sihai Dialect" and "Xiaoqie Yun", we can imagine its key position in the study of Hakka language. The phonetics are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mporary Hakka language, except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split and combined of the root sound of the labial, tooth and the tongue and the two sets of tooth head sounds are worth pondering. A minority of Central Plains Han Chinese, a high degree of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a majority of southern ethnic groups, especially the She nationality, form the so-called Hakka ethnic group. Therefore, in terms of the vocabulary expression of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Dictionnaic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 Hac-Ka", and "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 a high degree of Central Plains The ancient Chinese words brought by the culture, the lower-level words of the southern ethnic group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ethnic group,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he nationality as a sister dialect, and the reserved Hakka words, together 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vocabulary. The relatively stable and vague grammar can only show that the grammatical performance of books such as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grammatical performance of contemporary division of labor.
Key words: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Dictionnaic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 Hac-Ka", "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 ancient Chinese words, low-level words.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專書

B.H.雅爾采娃2013,〈語言學史中的底層理論〉頁18,收於B.Ͷ.鮑爾科夫斯基 等著,陳偉譯,2013,《語言的底層問題》。頁7-5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B.Ͷ.阿巴耶夫在,2013,〈論語言的底層〉頁99,收於B.Ͷ.鮑爾科夫斯基等著,陳偉譯,2013,《語言的底層問題》。頁97-12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B.Ͷ.鮑爾科夫斯基等著,陳偉譯,2013,〈開幕詞〉《語言的底層問題》。頁1-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Б.A.謝列布連尼科夫,2013,〈底層問題〉收於B.Ͷ.鮑爾科夫斯基等著,陳偉譯,2013,《語言的底層問題》。頁52-9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丁度等編,1989,《宋刻集韻》。北京:中華書局。
干寶著・李劍國輯校,2019,《搜神記輯校 搜神後記補校上冊》。北京:中華書局。
中央民族學院苗瑤語研究室,1987,《苗瑤語方言詞滙集》,北京:中華民族學院出版社。
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市:臺北市客委會。
王力,1984,《王力文集・第一卷・中國語法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力,1990,《王力文集------中國語言學史・清代古音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力,2008,《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世凱,2009,《語言資源與語言研究------修辭與語體風格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
王先慎,2013,《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王先謙,1983,《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王先謙,2006,《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
王建華,2009,《語用研究的探索與拓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軍,2009,〈漢語詞匯的動態發展變化探析〉,頁681,收於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學》。頁633-800。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王國維,1926,《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
王理嘉,1995,《音系學基礎》。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德威,1993,〈導讀一:淺論傅柯〉,收於《知識的考掘》。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王德威,1993,〈譯序〉,收於《知識的考掘》。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王讜撰・周勛初校證,2018,《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冉永平,2006,《語用學:現象與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玄應著・徐時儀校注,2008,《一切經音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甘春妍,2011,《博羅畲語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申小龍,2008,〈序三〉,頁Ⅶ,收錄於蘇新春《漢語詞義學》。頁7-11。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朱炳玉,2010,《五華客家話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朱炳玉,2019,《客家方言詞語考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朱德熙,2010,《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熹集注,1997,《論語》。臺北市:金楓出版社。
江敏華,2018,〈客語傳教士文獻中所見“話”與“講”的語法化語詞彙化〉,《漢語與漢藏語前沿研究------丁邦新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台灣語文學會三十週年慶祝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711-724。
江敏華,2021,〈臺灣客語言說動詞「話」的語法化語詞彙化〉,《三十而立------台灣語文學會三十週年慶祝論文集》。頁277-294。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西周生輯著・袁世碩、鄒宗良校注,1999,《醒世姻緣轉》。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三本、王玲玲,1995,《現代語義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石松・劉醇鑫,2007:《客語詞庫---客語音標版》。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何光岳,1989,《百越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吳怡,2003,《老子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
吳處厚撰・李裕民點校,1997,《青葙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2006,《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2002,《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呂自揚,1979,《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高雄市:河畔出版社。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5,《漢語方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萬波・邵宜・練春招,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河,1998,《文化是一個故事》。台北市:書林書局。
李常受,1997,《新約聖經》。臺北市:臺灣福音書房。
李賀著・馮浩菲・徐傳武譯注,1992,《李賀詩》。臺北市:錦繡出版社。
李新魁,1994,《李新魁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1994,《廣東的方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福印,2006,《語義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調元,1965,《南越筆記》,收於王雲五《叢書集成簡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杜甫著・楊倫箋注,1978,《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
汪辟疆,1998,《唐人傳奇上冊》。臺北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沈清松,2005,〈語言與邏輯〉,頁18,收於鄔昆如《理則學》,頁13-24。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沈鍾偉,2007,〈語言轉換和方言底層〉,頁113,收於《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頁106-134。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公畹,1985,《三江侗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阮元校刻,2009,《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阮葵生,1976,《茶餘客話》。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光慶,2009,《從認知到哲學:漢語詞匯研究新思考》。頁66。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市:南天書局。
周祖謨,1979,〈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問學集》。臺北市:河洛 圖書出版社。
周祖謨,2005,《漢語詞滙講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周密撰・張茂鵬點校,1983,《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
周密撰・吳企明點校,1988,《癸辛雜識》。中華書局。
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宗懍撰・杜公瞻注・姜彥稚輯校,2018,《荊楚歲時記》。頁68。北京:中華書局。
屈大均,1985,《廣東新語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屈萬里,1988,《詩經釋義》。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房玄齡,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拉比著、王曼君譯,1988,《如何想得清楚和正確》。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尹、高明,1985,《中文大辭典》。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林清書・羅美珍・羅滔,2020,《閩西客家方言語詞文化》。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林艷,2018,《雙賓構式句法語義接口整合研究》。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金克木,2006,《文化卮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初版社。
姚合,1997,《姚合詩集校考》。長沙市:岳麓書店。
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1987,《水滸傳上冊》。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施聯朱,2003,《施聯朱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柳宗元著,曹明綱標點,1997,《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段玉裁,2005,《說文解字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洪興祖,1995,《楚辭補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范成大,2002,《桂海虞衡志・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范成大,1987,《石湖詩集》。臺北市:世界書局。
凌紹雯等,1987,《康熙字典》。臺北市:啟業書局。
徐兆泉,2009,《臺灣四縣腔海陸腔客家話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
徐通鏘,2007,《語言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2008,《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貴榮,2018,《饒平客家調查與與言論輯》。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徐超,2000,《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徐道鄰,2002,《語意學概要》。臺北市:三民書局。
徐震堮,1989,《世說新語校箋》。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1990,《語言與神話》。頁76。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浮雲,2003,《畲客風俗》。收於《中國風土志叢刊53》。頁11-23。揚州:廣陵書社。
班固,1972,《漢書第三冊》。台北市:明倫出版社。
班弨,2006,《論漢語中的台語底層》。北京:民族出版社。
索敘爾著・劉麗譯,2007,《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
荀子,1983,《荀子新注》。臺北市:里仁書局。
袁家驊,1983,《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高本漢著・聶鴻飛譯,2011,《漢語的本質和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人駿,1897,《廣東輿地全圖・上》。廣州石經堂印。
張仲清,2009,《越絕書譯注》。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市:南天書局。
張再紅,2010,《詞匯文化語義的認知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張淑萍,2014,《漢語方言顎化現象研究》。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張琨・張賢豹譯,1987,《漢語音韻史論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張華文,2002,《昆明方言詞源斷代考辨》。北京:民族出版社。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1986,《唐宋詞選註》。臺北市:華正書局。
張聯榮,2009,《漢語詞匯的流變》。鄭州:大象出版社。
曹雪芹,1992,《紅樓夢》。臺南:世一文化事業公司。
曹雪芹著・馮其庸編注,1994,《紅樓夢中冊》。臺北市:地球出版社。
梁肇廷,2015,《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鄰居們》。臺北市:南天書局。
章太炎著・蔣禮鴻・殷孟倫・殷煥先點校,201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莊綽・張端義撰;李保民校點,2012,《雞肋篇・貴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許力生,2007,《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許慎撰,段玉裁注,2010,《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葵花,2007,《認知語境語義闡釋功能的實證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郭芹納,2005,《訓詁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漢閔,2019,《隱形的南方》。北京:團結出版社。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市:台原出版社。
陳保亞,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修,1996,〈跋〉,收於房學家《客家源流探奧》。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陳彭年,2011,《廣韻》。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隆文‧安國樓,2006,〈客家文化中人地關係的和諧觀〉,頁164;收於羅勇等主編,2006,《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頁159-168。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陳新雄,2007,《聲韻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陸永峰,2006,《禪月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陸游著・錢仲聯・馬亞中主編,2011,《陸游全集校注第五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1979,《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陸儉明,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彭清欽,黃菊芳譯注,2020,《百年客諺客應解讀》。桃園,中央大學。
斯大林,1971,《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北京:人民出版社。
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游汝杰,2000,《漢語方言學導論》。頁131-13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程祥徽,1991,《語言風格初探》。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隋森,1982,《元曲選》。臺北市:宏業書局。
項楚,2019,《敦煌文學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恆秋,1993,〈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頁49;收於《客家台灣文學論》。頁42-62。臺北縣: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雪貞,1995,《梅縣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黃暉,1990,《論衡校釋・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
楊永林,2004,《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楊伯峻,1991,《春秋左傳注・上冊》。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2013:《客語辭典》。苗栗縣: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
楊振蘭,2009,〈漢語詞匯的語用探析〉,收於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學》。頁445-632。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楊雄撰・郭璞注,2016,《方言》。北京市:中華書局。
溫昌衍,2006,《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溫昌衍,2012,《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溫美姬,2009,《梅縣方言古語詞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葉秋杏・賴惠玲,2014:〈臺灣客語「怕」之情態演變------語法化與主觀化之觀點〉。頁305-340。《漢學研究》第32卷第1期。
葉鈞選註,1980,《蘇辛詞》。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葉葱奇,1987,《李商隱詩集疏注》。臺北市:里仁書局。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葛本儀,2006,《漢語詞滙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賈思勰撰・石聲漢譯注・石定枎、譚光萬補注,2015,《齊民要術》。北京:中華書局。
賈寶書,2009,〈漢語的詞和詞匯探析〉,頁17;收於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學》。頁1-118。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著,蔡遠譯,2009,《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幼文,1985,《曹植集校注》。台北市:明文書局
趙旭東,2009,《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趙振鐸校,2012,《集韻校本第一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趙蓉暉,2003,《語言與性別------口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食束撰,程毅中點校;張鷟撰,趙守儼點校,1979,《隋唐嘉話、朝野僉載》。 北京中華書局。
劉華文,2017,《漢語詞典文本性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劉瀏,2008,《才調集研究》。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潘小慧,2003,〈邏輯------知識工具〉,頁48,收於鄔昆如主編《哲學入門》。頁37-56。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潘悟雲,2000,〈上古漢語的音節類型〉《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練春招・侯小英・劉立恆,2010,《客家古邑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蔡沉撰・王豐先點校,2018,《書集傳》。北京:中華書局。
蔣伯潛廣解、朱熹集註,2008,《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 局。
魯國堯,2013,〈語言研究問思錄〉,《魯國堯語言學文集------衰年變法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1983,《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摯〈沉醉東風・閒居〉。羅忼烈,1980,《元曲三百首箋》。臺北縣:漢京文化公司。
蕭統・李善注,2000,《文選》。臺北市:華正書局。
錢繹,1991,《方言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藍小玲,1999,《閩西客家方言》。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藍鼎元,1997,〈六月丙午大捷攻克鹿耳門收復安平露布〉,收於《東征集》,頁6。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藍鼎元,1997,〈諭閩粵閩人〉,收於《東征集》,頁80-82。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1983,《顏氏家訓集解》。臺北縣:漢京文化。
魏泰撰,李裕民點校,1983,《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
魏徵,2010,《隋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瀧川龜太郎,2000,:《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市:麗文文化。
瓊・拜比、里維爾・珀金斯、威廉・帕柳卡,2017,《語法的演化------世界語言的時、體和情態》。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杰瑞(Jerry Norman),朱慶之譯,1998,〈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A new aooroach to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漢語史研究期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
羅春寒,2008,《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主編,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7,《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
羅香林,2018,《客家研究導論:外一種:客家源流考》。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羅常培,2004,《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常培著,胡雙寶注,2009,《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貫中撰・毛宗崗批・饒彬校注,2021,《三國演義》。臺北市:三民書局。
羅肇錦,1984,《四縣客語語法研究》。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1,〈客家的語言------台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頁18;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市:正中書局。
蘇新春,2008,《漢語詞義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蘇轍撰,俞宗憲點校,1997,《龍川略志卷一〈慎勿以刑加道人〉・龍川別 志》。北京:中華書局。
覺羅滿保,1993,〈題義民效力議敘疏〉,頁343:收於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343-346。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
饒秉才,2017,《興寧客家話詞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著,嚴韻譯2006,《髒話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

學位論文

張為閔,2008,《台海兩岸海豐客語之變異及其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雁雯,1998,《臺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燕春,2011,《客家話詈罵與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論文。
湯培蘭,1998,《客法大辭典音韻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詩惠,2002,《《客英大辭典》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0,《臺灣四海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亞瑜,2005,《客家動物諺語的意涵與演變⎯⎯⎯從《客英》、《客法》大辭典到當代諺語著作》。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期刊

王碧玉,2013,〈西疇摩所壯語音系〉,《文山學院學報》。2013年8月。26卷4期。頁76-79。
田志軍,2013,〈《客英辭典》及其中外作者〉。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頁94-97。
田志軍,2013,〈《客英辭典》聲母系統及其特點〉。宜春學院學報。第35卷第7期。頁91-94。
江天芳,2000,〈禁忌語、委婉語和詞的聯想意義〉,頁50,收於《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第16卷(總第58期),頁49-52。
江敏華,2018,〈《客家社會生活對話》中「到₃」、「到₅」功能的重疊及其與臺灣客語的比較〉,臺灣語文研究13卷1期,201804,頁91-123。
江敏華,2019,〈論清濁別義及四聲別義在客家話中的表現〉,《國文學報》,頁43-73。
江敏華・黃彥菁・宋柏賢,2009,〈客語文獻分析與數位典藏——以客英、客法大辭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009.12,頁131-160。
吳安其,1986,〈溫州方言的壯侗語底層初探〉,《民族語文》,1986年,4期。頁37-42。
吳安其,2008,〈侗台語語音的歷史演變〉,頁106,《語言研究》,2008年10月,28卷4期,頁108-125。
呂嵩雁,2002,〈《客英大辭典》的客語音韻特點〉。花蓮師院學報200204,頁143-161。
李心釋・呂軍偉,2010,〈漢語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語底層研究〉,《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卷1期,頁60-65。
李如龍,2014,〈論方言特徵詞的特徵------以閩方言為例〉頁101,《方言》頁 97-102。2014年第2期。
周艷,2007,〈貴州漢語中的若干侗台語底層詞〉,《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3期,27卷115期,頁184-188。
林英津,1994,〈論客法大辭典之客語音系〉,頁383,《聲韻論叢》第二輯,頁383-422。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林倫倫,1997,〈潮汕方言的古語詞及其訓詁學意義〉頁41,《語文研究》頁41-45。1997年第1期。
林倫倫・洪英・雷楠,2006,〈潮安畲語及其台語底層詞〉,頁134,《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5期,頁132-136。
班弨,1999,〈邕寧壯語動物名稱詞探析〉,《民族語文》1999年第5期。頁74-76。
班弨,2000,〈邕寧壯語植物名稱探析〉,《民族語文》2000年第3期。頁78-80。
班弨,2009,〈底層理論與漢台語關係〉頁18-19,《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年9月,20卷5期。頁16-21。
班弨・曹琴,2005,〈《爾雅》中的台語底層〉,頁107-112,《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期,頁107-112。
張光宇,2003,〈比較法在中國〉,頁101,《語言研究》。2003.12,23.4,頁 95-103。
張光宇,2004,〈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2004.6(總303)。頁545-556。
曹翔,2007,〈“鬼子”釋義考辨〉,頁70;《語言研究》,第27卷第4期,頁68-71。
曹廣衢,1998,〈壯侗語諸語言同源詞的詞義變化〉,《民族語文》,1998年第1期。頁38-42。
梁忠東,2011,〈廣西玉林話與壯語的共同詞〉,《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年32卷6期,頁19-25。
梁敢,2012,〈廣西武鳴縣羅波鎮梁彭壯語音系研究〉,《柳州師專學報》,2012年12月,27卷6期。頁34-38。
許結玲,2012,〈從南海地名看古南越族底層詞的遺存〉,《現代語文》,2012,9期。頁124-126。
郭必之,2009,〈語言接觸誘發與法化的實例——論畬語三個補語標記的來源和 分工〉,language and linguistic 10.1:59-92。
郭曉芹,2015,〈廣西龍勝偉江苗話詞匯特點分析〉,《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4期。頁73-77。
陳文紅,2009,〈客家語畬族關係:一個客家學研究歷久彌新的命題〉,收於《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9,4期。
陳文羿,2010,〈淺談汕頭話“死亡”類詈語〉,頁176;《青年文學家》2010年17期,頁175-177。
陳其光,1984,〈畲語在苗瑤語族中的地位〉,《語言研究》,1984年第1期。頁200-214。
陸招英・張平忠,2008,〈古時福建的開發及方言底層詞〉,《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10期。頁67-70。
傅憎享,1990,〈論《金瓶梅》的罵語與罵俗〉,頁134;收於《學術交流》,1990年第2期,129-135。
彭欽清,2005,〈《客英大辭典》海陸成分初探〉,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6期。
彭欽清,2009.10,〈《客英大辭典》中的文化翻譯初探〉,《第8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4-28。
葉少玲,2010,〈客家民系的本質問題研究〉,《雲南電大學報》,第12卷,第4期。58-60。
黃彩慶,2010,〈頭塘壯語語音調查〉,《百色學院學報》。2010年4月。23卷2期。頁92-98。
黃菊芳・江敏華・鄭錦全,2012,〈後龍海陸客家話的語音變異〉,《臺灣語文研究》,7:1 2012.03頁129-150。
黃菊芳・江敏華・鄭錦全,2013,〈台灣新埔四縣客家話舌葉音的產生〉,《語言學論叢》,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2013.12.01頁140-166。
雷法全,2005,〈畲族使用的主要語言------畬民話〉,《麗水學院學報》,2005年12月,第27 卷,第6期。P60-66。
蒙朝吉,1993,〈畲語屬苗語支補證〉,《民族語文》1993年第2期。頁17-20。
趙加,1991,〈試探閩方言中的壯侗語底層------兼論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幾個問題〉,《貴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頁45-56。
劉澤民,2004,〈客贛方言中的侗台語詞〉,《民族語文》,2004,五期。頁40-42。
歐陽覺亞,2004,〈廣州話某些方言詞探源〉,《南開語言學刊》,2004年2期。頁109-117。
蔣燮,2015,〈贛南道教節日祈祥法事儀式音樂折射的畲客族群關係------以“認 同”的視角〉,頁5;收於《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15,1期。頁3-7。
鄭曉峯,2005,〈客贛方言的古濁上字歸陰平〉,US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1-16。
賴文英,2003,〈《客英大辭典》的客家話音系探析〉,暨大學報,7:2卷頁33-50。
鍾榮富,2006,〈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7.2,中研 院語言學研究所,台北,523-544頁。
鍾榮富,2020,〈重整舊資產,覓先人智慧〉,《百年客諺客應解讀》。桃園,中央大學。頁7-10。
羅美珍,1980,〈畬族所說的客家話〉,頁76;收於《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76-88。
羅肇錦,1998,〈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刊於《臺灣文獻》49:4,1998.12,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73-185。
羅肇錦,2003,〈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再探〉刊於《臺灣文獻》54:1,2003.0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05-132。
羅肇錦,2007,〈客家話「嫲」(ma)的語法化過程〉,收於《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會前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語所編印,頁415-416。
羅肇錦,2016〈原客------客的前身是畲瑤〉,頁34-45;收於胡松柏主編《客家方言調查與研究------第十一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50。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6.11。
龔群虎,2001,〈南方漢語古越語底層問題新探〉,《民族語文》2001年第3期,頁42-47。

專案研究

張屏生,2011,《臺灣客語辭書音系的比較及其相關研究》,客家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
賴文英,2014,《臺灣客語文白異讀探究》。客家委員會獎助計畫。

演講

江敏華,2014,〈台灣客家話語法概論ppt-18〉,中央大學客家語文學系客家語語法專題討論。
彭欽清,2008.9.27,〈《客英大辭典》的編撰與流傳〉,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演講。
彭欽清,2009.9.29,〈從《客英大辭典》談海峽兩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第三屆 中華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專題演講。
彭欽清,2019,〈1905年《客英大辭典》初版與1926年修訂版比較初探〉,新北市107學年度客家語沈浸式教學:《客家語言文化與教學授課大綱》。
彭欽清,2019,〈1926年《客英大辭典》增訂版删掉的1905年初版部分導言中譯〉。未出版。
羅肇錦課堂講義〈客家話源流演變及語言特色〉。

網路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網路版
2020 10 11 www.irfa.paris/fr/notices/notices-biographiques/rey-1。
劍橋大學圖書館電子傳記網站//www.lib.cam.ac.uk/mulu/gilesbio.html及香港大學
電子圖書館 http://ebooklib.hku.hk/CADAL/B336466119或
http://www.univie.act.at./Geschichte/China-
Biblographie/blog/2010/7/06/giles-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
衛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顧鈞著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4及
http://archive.org./details/syllabicdictionarya00will。
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kaiOrder=5569
2020 10 11 www.irfa.paris/fr/notices/notices-biographiques/rey-1
2021.12.03 https://baike.baidu.com/item/白甘蔗/1140821?fr=aladdin#4
2021.12.12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https://hakkadict.moe.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alldb&s=id=%22HK0000012625%22.&searchmode=basic&checknoback=1

西文資料

專書

D.MacIver(麥愛華). 1905 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Vernacular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Canton Province,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D.MacIver,2007,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客英大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
Edwin Pulleyblank,1984,Middle Chinese: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shimoto, Mantaro J.1937. The Hakka Dialect: A linguistic study of its phonology, syntax and lexic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 MacKenzie(豐約翰).1926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 Prepared by D. MacIver, Revised and Rearranged with Many Additional Terms and Phrases by M. C. MacKenzie, New Edition,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Marina Rakovay,2004,The Extent of the Literal:Metaphor,Polysemy and Theories of Concepts(字面意義的疆域:隱喻、一詞多義以及概念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Norman, Jerry,1989. What is a Kejia dialect?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Section on Linguistics and Paleography, 323-344. Taipei: Academia Sinica.
Rankin Robert L,2003,The Comparative Metho.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edited by Josephand Jand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Rey Charles,1926,Dictionnaic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 Hac-Ka。Onignnil published by Imprimerie de la Société des Missions Étrangéres。Hongkong。
Rey Charles,1973,《客家社會生活對話》(Conversations Chinoises Prises sur le vif avec Notes Grammaticales Langage hac-ka)。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
W.South Cobline,2019,Common Neo-Hakka:A Comparative Reconstruction。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