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力之中古音研究
作者:陳杰蓉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慧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王力切韻中古音語音發展漢語音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王力的中古音學說內容並非始終不變,根據其內容的變動,我們可將王力中古音的研究歷程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王力的中古音相關研究起於1930年代,早期的專書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中國音韻學》(1956年改名成《漢語音韻學》);中期的中古音研究成果和觀點則主要反映在1957年出版的《漢語史稿》。王力早中期的中古音研究是以《切韻》作為主要材料,對於《切韻》的性質王力一直將之視作綜合音系。而研究晚期的代表作是1985年出版的《漢語語音史》,此時王力不再使用《切韻》音系為中古音的代表,而是改以音注反切、詩文用韻等多種材料來構築聲、韻、調系統。在《漢語語音史》中王力將語音史的分期劃分為九期,每個時期並擬有聲韻調系統;這樣的分期取消了原先《漢語史稿》中的分界;王力充分利用《切韻》系韻書以外的音韻材料來作為構擬中古音系統的依據,也將「中古」分成各個明確的階段。
王力在研究晚期也將研究重心轉往漢語語音發展之上,在《漢語史稿》中王力就曾系統地論述過語音的發展情況,到了《漢語語音史》更是進一步提出從先秦到現代的聲、韻、調發展規律,並將聲、韻、調的直線發展歷程總結歸納為《漢語語音史》第十章「歷代語音發展總表」。一位學者經歷過長時間的研究,提出了「成系統」的學說見解,這些研究內容除了反映出他的學術思想,同時也昭示了研究者的理念、堅持與治學原則。在王力近六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著作豐富,本文透過觀察王力各階段的代表著作,以時間為軸線,將王力早、中期以及晚期之中古音學說主張分別進行探討,並根據王力的論述梳理王力語音發展總表,最後再根據歷來學者的討論來整理出王力中古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承繼與發展。
一、傳統文獻(含今人校注)
[唐]王仁昫刊謬,長孫納言注,吳彩鸞寫本,[民]龍宇純校箋:《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校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8。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宋]陳彭年等重修,[民]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6。
[宋]陳彭年等重修,[民]李添富主編:《新校宋本廣韻》(修訂三版),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
[宋]丁度等編:《集韻附索引》,上海: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述古堂影宋鈔本 。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標點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
[清]陳澧:《切韻考》,收於《叢書集成三編》語文學類第二十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
〔清〕章炳麟著,龐俊、郭誠永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黃侃:《黃侃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4。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丁邦新,1975,《魏晉音韻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專刊之六十五。
丁邦新,1995,〈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頁414-419。
方怡哲,1998,〈由魏晉至五代字書、音義書中反切研究聲類諸文之檢討〉,《東海中文學報》第12期。
王力,1936,〈南北朝詩人用韻考〉,《王力全集》第十九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36,〈評《漢魏六朝韻譜》〉,《王力全集》第二十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埔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36,《漢語音韻學》,《王力全集》第十卷,北京:中華書局,2014。
王力,1948,〈漢越語研究〉,《王力全集》第十九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57,《漢語史稿》,《王力全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13。
王力,1957,《漢語詩律學》,《王力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60,〈上古漢語入聲和陰聲的分野及其收音〉,《王力全集》第十九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1962,〈中國語言學的繼承和發展〉,《王力全集》第十九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63,《中國語言學史》,《王力全集》第五卷,北京:中華書局,2013。
王力,1964,〈先秦古韻擬測問題〉,《王力全集》第二十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埔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82,〈《經典釋文》反切考〉,《王力全集》第十九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82,〈朱熹反切考〉,《王力全集》第十九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82,〈朱翱反切考〉,《王力全集》第十九卷《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84,〈我的治學經驗〉,《王力全集》第二十三卷《龍蟲並雕齋瑣語》,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力,1985,《漢語語音史》,《王力全集》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2014。
王力,2014,《漢語音韻 音韻學初步》,《王力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中華書局。
白一平(Baxter, William H.),1992《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上古漢語手冊)》,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2。
白滌洲,1969,〈廣韻聲紐韻類之統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二分。
何九盈,1961,〈切韻音系的性質及其他〉,《中國語文》9月號。
何九盈,1995,《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何九盈,1995,《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吳禮權,1997,《中國語言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李存智,1991,《韻鏡集證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新魁,1991,《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榮,1956,《切韻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榮,1982,《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瑩娜,2018,《八家漢語中古擬音比較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杜其容,1981,〈輕脣音之演變條件〉,《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言語文字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杜其容,2008,〈輕脣音演變之條件〉《杜其容聲韻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周法高,1984,〈玄應反切再論〉,《大陸雜誌》第69卷第2期。
周法高,1984,《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祖謨,1981,《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周祖謨,2001,〈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22-251。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2009,《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林清源,1987,〈王力上古漢語聲調說述評〉《東海中文學報》第7期。
林燾,2000,〈有容德乃大─紀念王力先生百歲誕辰〉,《王力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竺家寧,1992,《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竺家寧,1997,〈重紐為古音殘留說〉,《聲韻論叢》第六輯,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2000,〈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
邵榮芬,1964,〈《五經文字》的直音和反切〉,《中國語文》1964年第3期。
邵榮芬,1979,《漢語語音史講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邵榮芬,1982,《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邵榮芬,1991,〈《經典釋文音系》的幾個觀點〉,《中國語文通訊》第17期。
邵榮芬,1995,《經典釋文音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6月。。
邵榮芬,2009,《邵榮芬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金周生,2005,《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姜亮夫,1955,《瀛涯敦煌韻輯》,臺北:鼎文書局,1972。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Ranjit Kumar原著,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唐作藩,2010,〈王力先生的《漢語語音史》簡介〉,收於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從權,2019,《王力上古音學說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耿師志堅,1989,〈盛唐詩人用韻考〉《教育學院學報》第14期。
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玉來,2015,〈周法高先生中古音體系論略〉,《東海中文學報》第29期。
張玉來,2018,〈20世紀漢語音韻學研究的特點及其四個階段〉,《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5期。
張光宇,2013,〈羅杰瑞教授與漢語史研究〉,《東華漢學》第18期。
張谷、王緝國,1992,《王力傳》,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張建坤,2008,《齊梁陳隋押韻材料的數理分析》,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張師慧美,1987,《朱翱反切新考》,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張師慧美,1993,《王力之上古音》,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
張渭毅,1999,〈20世紀的漢語中古音研究〉,原1999年6月18日在韓國全南大學第18回中國人文學會學術發表大會宣讀稿,刊載於韓國「中國學會」《中國學報》第41輯,2000。
張渭毅,2002,〈中古音分期綜述〉,《漢語史學報》2002年第1期。
張琨、張賢豹,1975,〈論中古音與切韵之關係〉,《書目季刊》第8 卷第4 期,頁23-39。
郭錫良等著,2009,《音韻學方法論討論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陳弘昌,1973,《藤堂明保之等韻說》,新北:文津出版社。
陳亦伶,2009,〈聲韻學整理研究新成果-《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評介〉,《國文天地》第294期。
陳振寰選編,2000,《王力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新雄,1972,《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新雄,1975,《等韻述要》,新北:藝文印書館。
陳新雄,1979,〈廣韻四十一聲紐聲值的擬測〉,《鍥不舍齋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新雄,1980,〈廣韻聲類諸說述評〉,《鍥不舍齋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新雄,1987,〈陳澧《切韻考》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補充條例補例〉,《陳新雄語言學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陳新雄,2003,〈梅祖麟《有中國特色的漢語歷史音韻學講辭》質疑〉,《語言研究》第23卷第1期。
陳新雄,2004,《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新雄,2007,《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陸志韋,1939,〈三四等與所謂「喻化」說〉,《燕京學報》第26期頁143-174。
陸志韋,1939,〈證廣韻五十一聲類〉,《燕京學報》1939 年第25 期。
陸志韋,1947,《古音說略》,北京:哈佛燕京學社出版社。
喬全生,2020,〈中國音韻學研究70年〉,《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1期。
曾曉渝、劉春陶,2010,〈《切韻》音系的綜合性質再探討〉,《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86期。
馮蒸,1997,《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馮蒸,2004,〈高本漢、董同龢、王力、李方桂擬測漢語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統方法管窺:元音類型說〉,《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黃笑山,1995,《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臺北:文津出版社。
黃笑山,1998,〈中古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4期。
黃笑山,1999,〈漢語中古語音研究述評〉,《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3期。
黃笑山,2002,〈中古二等韻介音和《切韻》母音數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32卷第1期。
黃淬伯,1993,《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攷》,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楊劍橋,1998,《現代漢語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楊劍橋,2002,〈《切韻》的性質和古音研究―答潘文國先生〉,《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57期。
葉至誠、葉立誠著,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葛毅卿,1939,〈喻三入匣再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本1分。
董同龢,1968,《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
董振華,2009,《王力中古音學說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劉心怡,2006,《周法高之中古音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潘文國,2002,〈漢語音韻研究中難以回避的論爭〉,《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57期。
鄭再發,1966,〈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
龍宇純,2002,〈中古的聲類與韻類〉,《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臺北:五四書店。
濮之珍,1990,《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書林出版社。
魏建功,1996,《古音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魏鴻鈞,2015,《周秦至隋詩歌韻類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魏鴻鈞,2019,〈周秦至隋詩歌韻類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評析〉《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32卷第2期。
謝美齡,1990,〈慧琳反切中的重紐問題〉(上),《大陸雜誌》第81卷第2期,頁34-48。
謝美齡,1990,〈慧琳反切中的重紐問題〉(下),《大陸雜誌》第81卷第3期,頁37-48。
羅常培,1928,〈切韻探賾〉,《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2卷第25/26/27 期。
羅常培,1939, 〈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兩紐--跋葛毅卿喻三入匣再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分本第一分。
羅常培,1978,《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九思出版社。
羅常培,1978,《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羅常培、周祖謨,1958,《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加拿大〕浦立本E.G.Pulleyblank著,潘悟雲、徐文堪譯,1999,《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
〔瑞典〕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芳桂合譯,1940,《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瑞典〕高本漢著,聶鴻音譯,1954,《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書社,1987。

三、其他資料
小學堂―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廣韻)
https://ctext.org/guangyun/
東方語言學
http://www.eastling.org/
漢典
http://www.zdic.net/
韻典網
https://ytenx.or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