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易》圖學之儒釋道會通—―邵雍與周敦頤為例
作者:費艷萍
作者(外文):FEI, YEN-PI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卜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儒釋道會通邵雍周敦頤《先天圖》《太極圖》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Shao YongZhou Dunyi《Innate Diagram》《Tai Chi Diagra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提 要
唐宋時期佛教的華嚴宗和禪宗兩大派在哲學思想方面造成極深遠的影響,此
時期道教思想相對不如佛教影響深,但也有相當的勢力。到了宋代理學家們為了
與佛老抗衡,極為重視《周易》,紛紛為《周易》作傳注;藉以建構人生哲學的
宇宙觀。宋代理學以新儒學的姿態興起,與佛道兩家思想有著極為密切關係,佛
道二家哲學影響了理學,理學家們以此來補充並發展儒家的哲學體系。此過程中
理學家為應對佛老之說,所以特別重視《易》理的詮釋。《易》理《易》學從周
文王、周公而後由儒家孔子一脈相承;象數《易》學亦從官方到民間各有所宗。
象數之學是漢代《易》學的主流;魏晉隋唐時,義理《易》學派占了上風。宋明
時代則形成了義理和象數二派並行的局面。北宋《易》圖學始於陳摶,陳摶提出
圖式解說《易經》原理,成為圖書之學的創始人。周敦頤提出的《太極圖》說著
重講象,邵雍則提出《先天學》著重講數,此二人均為探求《易》圖中哲學思想
為治《易》的首要目標。邵雍、周敦頤應世而出,除了受儒家學術薰陶,亦得益
於釋、道二家文化的浸潤與滋養。中國儒、釋、道三家哲學雖歷經長時間的融合
轉化,始終脫離不了對辯、相爭與擷抗。儒、釋、道原就是一個龐大複雜的主題。
從文武周公漢唐至北宋前期,其中歷經兩千年的互相激盪,宋《易》圖的發展演
變與儒釋道三家均有不可分割之關係;所以本論將在周、邵二人圖書《易》學儒
釋道會通部份作一撰述。
Abstract
The two large denominations Huayan and Zenhad 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philosoph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The Taoism was not as good as
Buddhism, but it had long hands at that time.To compete with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litterateur placed a high value on Zhouyi in the Song Dynasty.
They injected new meaning into Zhouyi to build up the philosophy of the
universe.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projected itself as
neo-confucianism; it had great affinity for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philosophy of Taoism and Buddhism affected Neo-Confucianism, the
litterateurs use this to supplement and expand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
The litterateurs placed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ouyi
theory.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Zhouyi are in one continuous line
of Confucius after King Wen Zhou and Zhou Gong.Number ology has its
individual guidelines from government to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 Number
ology was the main trend in Han Dynasty theory of Zhouyi, and the school of
Zhouyi theory prevailed in wei, j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Neo-Confucianism
and Number ology formed Parallel trends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Chen
Tuan invented the Northern Confucian, Buddhism, Taoism, and he used
schematized data to explain the principle of Zhouyi theory. Later he became
the founder of Iconology. Zhou Dunyi’s Chinese diagram of the universe was
heavily weighted in Xiang, and Shao Yong’s Prenatal theory was heavily
weighted in Shu. Their overriding aim was to govern the philosophy of Zhouyi
theory diagram. Shao Yong and Zhou Dunyi were born for generation. They
were exposed to the cultures of Taoism and Buddhism besides Confucianism.
It’s been a long time to mix and change for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
Buddhism, Taoism in China, they will never escape competition and
disputation. Confucian, Buddhism, Taoism had been a great and complicated
theme.In the two thousand years’ context of interactive Confucian, Buddhism,
Taoism, the Song Zhouyi theory development and the three schools have
an inextricable connection from Wenwu, Zhougong,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o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is article, I would like to write an
academic part about the three school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in
Zhou and Shao's theory.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
1. [春秋]晏嬰撰,孫星衍等校注:《晏子春秋》(臺北:商務印書舘,1937 年)。
2. [戰國]商鞅原著,賀凌虛:《商君書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舘,1987 年)。
3.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平準書〉
(臺北鼎文書局,1978 年)。
4. [漢]司馬談:《 論六家要指》(北京:中華書局 1959 年9 月版)。
5.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顧實講述:《漢書藝文志講疏.諸子略.道》(上海,商務出
版社,1933 年)。
6. [漢]王符撰;[漢]荀悦撰;[漢]徐幹撰:《百子全書》(湖北:官書處,1912 年)。
7.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8.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廣益書局,1963 年)。
9.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百衲本二十四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年)。
10. [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注:《淮南子》 (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11. [漢]王充,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0 年)。
12.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13. [魏]王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14.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音義(唐)陸德明撰; 校勘記(清)阮元:《周易注
疏》(上海:中華書局,1985 年)。
15. [魏]王弼注;吳澄述:《百子全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24 年)。
16. [東晉]葛洪:《抱朴子.仙藥篇》(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 年)。
17. [南梁]沈约:《宋書.志.符瑞上》 (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 年)。
18. [唐]房玄齡等人合著《晉書》《裴秀傳》附《裴頠傳》 (中華書局 1974 年)。
19. [唐]吳兢:《慎所好》,《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20.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 [五代]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洪丕謨編:《道藏氣功要集》(上海:上海書
店,1995)。
22. [宋]鄭樵:《通志略》(上海:商務出版社,1933 年)。
23.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 (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0 年)。
24.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陳克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25.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上海:商務印書舘印,1937 年3 月)。
26.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
27. [宋]朱熹;[宋]黃瑞節:《〈周易參同契〉考異.附錄》(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
28. [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一十五》(長沙:商務印書舘,1939 年)。
298
29. [宋]朱熹編;張伯行集解《近思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30.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31. [宋]朱熹、蔡元定合撰:《易學啟蒙》《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32. [宋]朱震:《漢上卦圖》,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33.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華正書局,1975 年)。
34.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35. [宋]朱熹:《朱子語類》收入於《朱子全書》17 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36. [宋] 歐陽修:〈論逐路取人劄子〉(北京:中國書店,1986 年)。
37.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卷2《答吳充秀才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年)。
38. [宋]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 年)。
39. [宋]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40. [宋]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點校本)。
41.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舘,1985
年)。
42. [宋]王安石著,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 年)。
43.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 (瀋陽:遼寧教有出版社,萬有文庫,1998 年)。
44.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45.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篇》 (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46.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 (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47. [宋]邵雍著,郭彧點校:《邵子全書•伊川擊壤集.閑居述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6 年)。
48. [宋]胡方平,[元]胡一桂,谷繼民點校:《易學啟蒙通釋 周易本義啟蒙翼傳》(北京:中
華書局,2019 年
49.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朱文公文集.答袁機伸》(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年)。
50. [宋]程伊川:〈明道先生行狀〉(上海:商務印書舘,1937 年)。
51. [元]脫脫等撰,中華書局點校:《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52. [明]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版)。
53. [明]楊慎:《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 年)。
54. [明]蕅益著,方向東、謝秉洪校注:《周易禪解》(四川:巴蜀書社,2006 年)。
55.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中華書局1958 年版)。
56. [明]黄绾:《明道編》劉厚祜、張豈之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57.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58. [明]来知德《周易集注易经来注图解 六十四卦启蒙》(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年)。
59. [清]江藩:《國朝宋學淵源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60. [清]毛奇齡,鄭萬耕點校:《毛奇齡易著四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61. [清]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卷首(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62. [清]紀昀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印書舘,1993 年7 月)。
63. [清]黃宗羲撰;繆天綬選註:《宋元學案.橫渠學案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年)。
299
[清] [清]紀昀、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術數類》(長沙:商務印書館,
1939 年)。
64.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發例》 (北京出版社,1987 年版)。
65. [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舛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66. [清]黃宗羲,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外兩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10 月)。
67.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68. [清]王先謙:《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29 年)。
69.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臺灣:商務印書舘,1982 年9 月臺二版)。
70.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安定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71. [清]畢沅校註、吳旭民校點:《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72. [清]江藩:《國朝宋學淵源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73. [清]皮錫瑞,周宇同注釋:《經學歷史.經學復盛時代》(臺北:漢京文化,1983 年)。
74. [清]王船山:《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2011 年)。
75.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安徽:黃山書社,1995 年)。
76. [清]黃宗炎,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77. [清]朱彝尊:《太極圖授受考》《曝書亭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8.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年)。
79. [清]李扶九,段干木明校注:《古文筆法百篇》(合肥:黃山書社,2002 年)。
80. [清]焦循 撰 李一忻 點校:《易學三書:易通釋、易章句、易圖略》(臺北:九州出版
社,2003 年)。
81. [清]胡渭:《易图明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年)。
82.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986 年)。
二、現代專書
1. 簡朝亮:《孝經集注述疏‧開宗明義》,(出版地不詳,1912-1930 年版)。
2. 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出版社,1922 年)。
3. 胡遠濬:《莊子詮詁內篇.大宗師第六》,(臺北:商務印書舘,1931 年) 。
4. 王心湛校勘:《春秋繁露集解.同類相動》,(上海:廣益書局,1936 年5 月。)
5. 管道中:《二程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37 年版)。
6. 高亨:《老子正詁》,(臺北:開明書店1943 年8 月初版)。
7. 蔣伯潛廣解,朱熹集註:《語譯廣解四書讀本--中庸》,(上海,啟明書局,1946 年)。
8. 劉 真:《儒家倫理思想述要》,(臺北:正中書局,1946 年)。
9. 傅勤家:《道教史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年)。
10. 葉紹鈞選註:《禮記.經解》,(上海:商務出版社,1947 年)。
11. 劉厚祜、張豈之點校:《明道編》(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12.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中華書局 1961)。
13. 張湛注:《列子沖虛至德真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年)。
14. 錢 穆:〈兩漢博士家法考〉,《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出版社,1971)。
300
15. 中村元著,王惠美譯:《瞿曇佛陀傳》,(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2 年,初版)。
16. 南懷瑾:《中國文化泛言.宋明理學與禪宗》,(臺北:東方出版社,1972 年)。
17.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
18.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
19.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
20.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 年)。
21.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大林出版社,1979 年版)。
22. .孫克寬:《寒原道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9 月第二次印行)。
23. 黃錦鐸:《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2 年)。
24. 黃大受:《中國通史‧下冊》,(臺北:五南出版社,1983 年)
25.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 年)。
26.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
27. 周紹賢:《佛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舘,1984 年)。
28. 黎建球:《中國百位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 年)。
29. 錢鐘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30. 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 年)。
31. 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冊,關世謙譯,(高雄:佛光出版社,1985 年)。
32.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二)──詩經》,(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年)。
33. 周紹賢:《道家與神仙》,(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87 年4 月3 版)。
34. 錢穆:《朱子新學案》,(巴蜀書社,1987 年2 月第一版)。
35.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觀念的發展》(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 臺大文學院發行,
1987 年)。
36. .陳元熾:《老子淺釋.上篇道經》,(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年)。
37. 冉華雲:《宗密》,(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88 年)。
38. 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年 10 月臺 5 版)。
39. 引自李校等著:《佛學入門》,(臺北,常春樹書坊1990 年,6 月再版)。
40.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4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 年12 月初版)。
42.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43. 黃釗主篇,《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大出版社,1991 年)。
4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臺北,藍燈文化,1991 年)。
45. 朱伯昆:《易學哲學史.修訂本》卷2,(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年)。
4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1 增訂六版)。
47.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48. 王 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49.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 年)。
301
50.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年)。
51.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年
52. 林慶彰:〈朱子論易「象」與易「理」〉,《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
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
53.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4. 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55.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年)。
56.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
57.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年)。
58. 傅勤家:《道教史概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59.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60.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61.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年8 月)。
62. 錢 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年)。
63. 李 申:《周易與易圖》,(遼寧:瀋陽出版社,1998 年。)
64.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年)。
65. 龔鵬程:《道教新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年)。
66. 方東樹:〈漢學師承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 年)。
67. 鄧文寬、榮新江錄校:《南宗頓教大乘壇經》,(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68.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1998 年)。
69. 林朝成、郭朝:《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0 年)。
70. 賈馥茗:《教育大辭書.至物至人篇》,(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2000 年12 月)。
71. 錢 穆:《宋明理學概論》,(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 年2 月)。
72. 李 申:《易圖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
73. 呂紹剛:《周易辭典》,(漢藝色研文化出版公司,2001 年)。
74.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2002 年8 月)。
75.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年)。
76. 王仲堯:《中國佛教與周易》,(臺北:大展出版有限公司,2003 年9 月)。
77. 趙中偉:《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4 年)。
78.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6 月)。
79.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舘印行,2004 年)。
80.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四冊),(台北:三民書局,2004 年)。
81. 劉保貞:《易圖明辨》導讀,(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發行,2004 年)。
82. 張善文、馬重奇:《周易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年7 月三版)。
83. 何廣木炎:〈一篇會通儒佛思想之至文──周敦頤〈愛蓮說〉讀後〉,《碩堂文存五編》
(臺北:里仁書局,2004 年9 月)。
302
84. 慈怡法師:《佛光大辭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年)。
85. 劉國忠等:《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隋唐至清卷》,(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年)。
86. 張善文 編著:《周易辭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年)。
87. 潘雨廷:《易與佛教·易與老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2005 年)。
88.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年8 月1 日)。
89.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年)。
90.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 年8 月)。
91.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5 年)。
92.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著:《經學通論.經學簡史》,(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 年)。
93.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東方出版社,2007 年5 月)。
94.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7 月)。
95. 孫劍秋:《清儒黃宗炎易學著作合輯》,(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書,2007 年)。
96.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廣西:桂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97. 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98.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臺北:學生書局,2007 年)。
99. 胡 適:《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出版公司,2008 年)。
100. 黃忠天:《周易程傳》,(高雄:復文圖書出版公司,2008 年)。
101.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102. 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 年1 月 )。
103.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 年)。
104.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載於《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四輯,劉笑敢(桂林市: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05. 蔡日新:《南宋元明清初曹洞禪》,(蘭州:甘肅民族出社,2009 年5 月)。
106. 南懷瑾:《我說參同契上冊》,(臺北:古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2009 年3 月)。
107. 南懷瑾:《禪與道概論》,(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6 月
108. 高永平:《圖解易經》,(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年)。
109. 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2 年2 月第3 版)。
110. 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宋儒程明道《定性書》點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年)。
111. 邵雍著,郭彧 整理:《伊川擊壤集.序》,(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112.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
113. 湯一介:《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 年)
114. 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社,2014 年。)
115. 溝口雄三著,龔穎、趙士林等譯:《中國思想史》, (北京:三聯書店,2014 年)。
116. 呂笑龍:《中庸勝唱研讀錄(精)》,(臺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5 年3 月)。
303
117. 陳睿宏:《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系圖說析論》
,(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 年。)
118. 閆修篆:《皇極經世書 今說》,(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 年)。
119. 張榮明:《儒釋道三教論》,(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 年)
120. 戴景賢:《宋元學術思想史論集》上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19 年1 月)。
121. 莊錦豪:《心領神會: 儒釋道之子的信仰體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
司,2019 年)。
122. 李剛興:《兩宋大儒評介》,(香港:崧燁文化出版,2019 年)。
123. 郭 彧:《周易圖像集解》,(北京:華齡出版社,2019 年)
124. 李金操:《宋至清代儒釋道文化在海南府城傳播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
公司,2021 年)。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1. 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年。
2. 徐紀芳:《邵雍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年。
3.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年)。
4. 陳天林:《周敦頤思想探微》,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4 年。
5. 任俊華:《儒道佛生態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2004 年。
6. 彭涵梅:《邵雍元會運世說的時間觀》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年
7. 洪淑芬:《 論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臺北:臺灣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 年
8. 宋錫同:《邵雍易學與新儒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哲學博士,2008 年
9. 趙中國:《邵雍易學哲學研究——兼論易學對於北宋儒學復興的貢獻》天津:南開大學
中國哲學博士 2009 年
10. 陳明海:《李贄儒道佛三教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哲學博士,2013 年。
11. 董立民:《宋代老子學之心性論研究──以「儒道會通」視域為觀察核心》新北:淡江
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論文 2014 年。
12. 李長遠:《融道入儒:唐宋思想轉型期間的士人與道家傳統》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2015 年。
13. 王先亮:《先秦儒道本體論研究 》,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2018 年
14. 歐東華:《周敦頤「天人之際」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
論文,2018 年。
15. 張 恒:《理學的發生:基於範式轉換的視角》,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2020

304
(二)碩士論文
16. 南基守:《易經卦象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
17. 吳碧玲:《通書思想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18. 許維萍:《歷代論辯太極圖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19. 王國忠:《邵雞易數哲學探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20. 宋 偉:《邵雍的自然哲學思想研究》,湖北:華中理工大學哲學碩士,1999 年
21. 楊雅妃:《周濂溪太極圖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 年。
22. 陳玉琪:《邵難「先天圖」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
23. 王 誠:《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研究 》,湖南:湘潭大學中國傳統哲學碩士,2004 年
24. 李長遠:《北宋理學「性與天道」思想的淵源初探》,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年。
25. 延在欽:《朱熹心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年。
26. 譚小寶:《周敦頤易學思想新探》,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6 年。
27. 郗瑞歡:《佛儒道德觀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宗教學碩士,2006 年。
28. 秦希軍:《周敦頤人生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8 年。
29. 劉常亮:《魏晉時期援儒佛入道文化現象分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碩士,200
年。
30. 陳 靜:《邵雍本體論哲學思想研究》,江蘇: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2008 年。
31. 陳哲儒:《周濂溪思想的詮釋與重建》,臺北:華梵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32. 邢冠群:《周敦頤哲學思想研究 》,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2009 年。
33. 蝴 蝶:《周敦頤「太極」哲學思想探析》,福建:華僑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
年。
34. 李 豪:《周敦太極思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 年。
35. 黃玲鳳:《周敦頤《通書》「誠」思想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2013 年。
36. 韓賀舟:《邵雍易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4 年。
37. 孔令傑:《邵雍易學輯思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邏輯學碩士論文,2014 年。
38. 陳家鈴:《北宋時期儒者對釋道思想的融合─以周濂溪為考察》,桃園:元智大學中研所
碩士論文,2014 年。
39. 劉 棋:《儒道釋家生態整體觀研究》,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哲學碩士,2017 年。
40. 魏小娟:《邵雍圖書學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7 年。
41. 李 姝:《周敦頤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碩士,2019 年。
42. 史欣欣:《邵雍「觀物」思想中的人性論蘊涵》,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哲學碩士,2019
年。
43. 徐 亮:《《皇極經世》數學之理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2020 年。
305
(三)單篇論文
44. 張瑞良:〈天臺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11 期,1988 年,頁
179。
45.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357-366。
46.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第三編.宋元道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464。
47. 高懷民:〈邵雍先天易論史評述〉(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3 期,1991 年6 月) ,頁 2。
48. 載段長山主編:《周易與現代化》(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年。題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1992 年8 月1 日-1993 年7 月31 日)。
49.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464。
50. 方立天:〈道佛互動──以心性論為中心〉(哲學與文化雜誌,第25 卷11 期,1998。
年),頁1049。
51. 曹剛華:《宋代佛教史籍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20-22。
52. 游 彪:《論宋代中央和地方僧官體系及其特徵》,(《河北大學學報》1994 年,第4
期。
53. 杜保瑞:〈孔子的境界哲學〉,(臺北《中華易學雜誌》1998 年10 月),頁 67-84。
54. 釋見一:《漢月法藏之禪法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011 期,1998 年,臺北:中華佛學研
究所) ,頁10。
55. 陳榮波:〈易經離卦與曹洞禪〉(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華崗佛學學報第04 期)
《居士分燈錄》卷下《萬續藏經》第一四七冊(並參見宋道發〈周敦頤的佛教
因緣〉2000 年第3 期(總第187 期),頁29。
56. 林忠軍:〈周敦頤《太極圖》易學發微〉孔子研究,2000 年1 月),頁 95-102。
57. 趙源一:〈邵雍易數哲學微〉(《周易研究》2000 年,第1 期) 頁43-50。
58. 劉澤亮:〈易相與禪說〉(厦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6 期) ,頁44-
50。
59. 杜保瑞:〈邵雍儒學建構之義理探究〉(兩岸四地中青年哲學家學術論壇,2004 年),頁
75-123。
60. 牟鐘鑒、李平曄:〈對我國宗教問題需要有一個新的認識〉,(《當代宗教研究》,2001
年,第4 期),頁 8。
61. 鄧球柏:〈孔孟的人格論──三大德(仁智勇)與大丈夫〉,《哲學研究》第12 期,頁50-
55。
62. 劉小勤:〈周敦颐《愛蓮說》中的儒佛之辯〉(安徽文學,歷史迴廊,2007 年第7
期) ,頁138。
63. 許志信:〈邵雍的觀物思想〉(東吳中文學報第17 期2009 年5 月)。
64. 張 倩:〈析唐、牟二先生論「六理」之異同〉,鵝湖月刊社,2010 年2 月,416 期),
頁32-42。
306
65. 楊儒賓:〈從體用論到相偶論〉(清華中文學報第六期,2011 年12 月),頁112-144。
66. 杜保瑞:〈邵雍儒學建構之義理探究〉,《 華梵人文學報》第三期,2004 年6 月,頁75-
123
67. 賀廣如:〈王龍溪對邵康節《易》學的繼承與轉化〉(《東方文化》第46 卷,2013 年),
頁61-94 。
68. 楊海文:〈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歷史經驗〉(孔子研究,2013 年02 期),頁104-114。
69. 張昭煒:《東陽樓記》中透視的周敦頤思想之精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 卷,
第4 期 2013 年7 月。
70. 陳詠琳:〈清儒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與胡渭對「河圖」、「洛書」學之考辨〉(中國文
學研究第三十七期2014 年01 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頁145-146。
71. 劉見成:〈邵雍天人之學及其合一之道〉(2015 年第二屆中華文化與天人合一國際研討
會),頁63 – 88。
72. 張新民:〈儒釋之間:唐宋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特徵——以儒學的佛化與佛教的儒
化為中心〉(山東大學:文史哲雙月刋,2016 年06 期),頁5-23。
73. 歐東華:〈周敦颐《太極圖說》從「宇宙論」到「人極論」-「主靜立人極」之涵義〉樹
德科技大 學學報第十八卷第二期2016 年07 月) ,頁37-52。
74. 張克賓:〈論邵雍先天易學之天根月窟說及其影響〉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
心,2018 年05 期,頁75-83。
75. 連 凡:〈周敦頤《太極圖說》哲學闡釋的三條路徑——以朱熹、黃宗羲、伊藤仁齋為
代表〉《衡水學院學報》2019 年,第2 期),頁85-96。
76. 劉昌佳:〈周敦頤對《太極圖》的「順化」說與「逆化」說〉興大人文學報;36 期) ,
頁363 - 404。
77. 高懷民:〈邵雍先天易論史評述〉(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3 期) ,頁 2。
78. 周伯恆:〈道教陳摶學派與北宋理學〉計畫主持人:陳鼓應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
助專) 頁 4。
79. 黃淼基:〈儒釋道形上學的物理源頭〉(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頁138。
80. 釋聖嚴:〈中國佛教的特色----禪與禪宗〉,(佛教研究所所長、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華岡
佛學學報第4 期) ,頁 5-20。
81. 王明珠、朱金池:〈天臺宗「一心三觀」的義理與應用〉《問哲 第一期》,蓮華佛學研究
所,頁6。
82. 賴錫三:《周易參同契》的「先天—後天學」與「內養—外煉一體觀」(漢學研究第20
卷第2 期),頁 113。
83. 朱漢民:〈周敦《太極圖說》闡義〉,哲學與文化第28 卷第12 期(2001.12),頁1129-
1137。
84. 張祥龍:〈周敦頤《太極圖說》、《易》象數及西方有關學說〉《臺大文史哲學報》
(2005.05),頁153-182。
307
85. 陳立驤:〈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與「太極」關係之研究〉,(《鵝湖》第33 卷第1
期,2007 年7 月),頁42-52。
86. 黃崇修:〈周敦頤《太極圖說》定靜工夫新詮釋--以朱丹溪神鬱思維結構為視點〉,《國立
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5 期(2016.01),頁37-80。
87. 姜龍翔:〈周敦頤〈太極圖〉淵源再義〉,《問學》第14 期(2010.06),頁65-81。
88. 鄧秀梅:〈周濂溪「太極」義之考辨〉,《當代儒學研究》第6 期(2009.07),頁3-34
89. 姜龍翔:〈《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爭議再探〉,《國文學報.高師大》第15 期
(2012.01),頁141-169。
90. 何 義:〈「無極圖」「太極圖」解說--從陳摶到周敦頤〉,《宗教哲學》第1 卷第4
期(1995.10),頁121-132。
91. 鄧秀梅:〈萬廷言的易圖原理分析〉,《揭諦》第36 期(2016.07),頁65-100
92. 陳昭利:〈周敦頤太極圖來源考及其與道教之關〉,《問學》第3 期(1993.05),頁173-
186。
93. 宗 興:〈周敦頤太極圖說及考述〉,《孔孟月刊》第19 卷第12 期(1981.08),頁34-37。
94. 吳惠齡:〈「無極而太極」--重探《太極說之典意義〉,《鵝湖》第38 卷第9 期
(2013.03),頁10-19。
95. 陳逢源:〈從五賢信仰到道統系譜〉,《東華漢學》第19 期(2013.10),頁121-156
96. 陳詠琳:〈宋代圖書易學所創三大式架構及其宇宙生成義涵〉,《嘉大中文學報》第12 期
(2017.11),頁185-216。
97. 劉榮賢:〈周濂溪學術與生命意象之原型〉,《鵝湖月刊》(2014.09) ,頁1- 13。
98. 蔡家和:〈朱子與象山關於太極圖說的論辯〉,《朱子學刊》(2015.01),頁129-134。
99. 東景南:〈太易圖與太極一一周敦頤太極淵源論〉,《東南文化》第1 期(1994.01),頁1-
13。
100. 陳鼓應:〈論周敦頤《太極圖說》的道家學脈關係〉,《哲學研究》(2012.02),頁28-37。
101. 張其成:《邵雍:從物理之學到性命之學》,《孔子研究》2001 年第3 期,頁55-63。
102. 趙源一:〈邵雍易數哲學探微〉,《周易研究》第1 期(2000.01),頁43-50。
103. 孔又專:《論陳摶老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008 年第5 期,頁142-145。
104. 王 誠:周敦頤《太極圖》源流考辨〉,《船山學刊》第3 期(2009.03),頁106-111。
105. 傅振宏:〈周敦頤《太極圖說》儒道佛淵源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6.01),頁19
23。
106. 任俊華:〈周敦頤《太極圖》淵源再審思與陳寒鳴同志商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 》1996 年第2 期 (1996.02),頁98-99。
107. 陳寒鳴:〈周敦頤《太極圖》淵源審思》,《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87 期
(1995.03),頁55-57。
108. 金生揚:《邵雍學術淵源略論》,《中華文化論壇》第1 期 (2007.01) ,頁119-124。
109. 傅秋濤:〈太極與心性〉《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 期(2012.02),頁21-24。
110. 解光宇:〈鵝湖之會與朱陸分歧〉《朱子學刊》,頁89- 93。
111. 劉昌佳:〈周敦頤對《太極圖》的「順化」說與「逆化」說〉《興大人文學報》
308
(2006.03),頁363-404。
112. 烏恩溥:〈太極圖說探源〉,《社會科學戰線》第2 期(1982.02),頁13-20。
113. 潘立勇:《理學美學初探》學術月刊1995 年第4 期,頁95-102。
114. 詹石窗、馮靜武:《邵雍的「皇極經世」學及其歷史影響》,《文史哲》2008 年第5 期,
頁72-78。
115. 劉國梁:〈試論陳摶思想的淵源及其對理學的影響〉,《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5
第2 期,頁79-85。
116. 郭 彧:〈卦變說探微〉《周易研究》,1998 年第1 期,頁9-20。
117. 陳睿宏:〈章潢《圖書編》易學圖式思想的「河洛」觀〉,《國文學報》第64 期(2018.12)
,頁55-88。
118. 王仲堯:〈宗密之援易說佛及其易學圓相圖式述考〉(中華佛學學報,第16 期 2003
年),頁28-37。
四、網路資源
1. 《明鏡圖訣》,均收入《正統道藏》。(資料來源:華人百科
https://www.itsfun.com.tw/%E5%BD%AD%E6%9B%89/wiki-6491025)
2.[明]蕅益,《楞伽經玄義》,電子版《蕅益大師全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10/index.htm
3.《四十二章經》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cbeta@ccbs.ntu.edu.tw(完成日期: 2002/11/04)
4.《黃帝內經》,共18 卷。(電子書:https://jicheng.tw/tcm/book/中國醫籍考 /index.html。
2009-2021 中醫笈成)
5.《太平禦覽》卷六〈天部六.星中〉電子書:
https://ctext.org/text.pl?node=284913&if=gb&show=parallel(版權2006-2020 年。)
6.《茅山誌》,清望蟾光編訂(簡稱望本)。電子書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8923&page=4(版權2006-2020)。
7.《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19,電子書(http://www.daozang.com/版權2006-2020)
8.[唐]房玄齡等撰《晉書.何充傳》列傳卷47,(中國哲學電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88577 版權2006-2021)。
9.《道教諸真宗派系譜》(https://blog.xuite.net/ckkkk290515846/twblog/140832864) 2008 年
06 月27 日
10.《道藏.金蓮正宗記.海蟾劉真人》卷1,電子書: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56041(版權2006-2020)。
11. [清]劉獻延《廣陽雜記.卷三》(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10070&page=1;)電
子書版權2006-2020。
12.[東晉]葛洪:《抱樸子.暢玄》卷1(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電子書:維基文庫
13.《太上靈寶首入淨明四規明鑑經.章本章 第一》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21108) 電子書,版權2006-2020
14.《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卷上.心為君論》
309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45114) 中國哲學電子書版權2006-2021
15.《古文龍虎經注疏序》,《註琉序》《道藏》第20 册,第33-34 頁。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97064#註琉序) 中國哲學電子書版權2006-2021
16.阿含經 第29 卷(http://tripitaka.cbeta.org/)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17.《方廣大莊嚴經 》卷9 成正覺品第二十二(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0187)CBETA
線上閱讀
18.丁福保:《佛學大辭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dfb/data/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1922 年正式出版)
19.張良校釋本:《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清微天宮神通品第一》(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7215&remap=gb),節錄時間:2017.11.15。(版權
2006-2017)。
20.「三統說」節錄自中國子網路
http://www.chinakongzi.org/baike/MINGCI/KEJI/201709/t20170915_144023.htm 2017.09.15
21.三魂七魄與佛教八識〉互聯網(https://www.tspweb.com/key/三魂七魄與佛教八識,2021-01-09)。
22.杜順大師的「周遍含容」觀中,(電子書: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884_001
T1884 註華嚴法界觀門。)
23.《戴東原先生辜略狀》(電子書: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54395 版權:2006-
2021。)
24.揚雄:《揚雄.太玄圖》告卷第十(電子書: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46734)
版權2006-2021
25. 馬永卿:《懶真子》卷三,,載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書:https://ctext.org/zh 版權。2006-
2018 年。
26. 祝沁:《觀物篇解》卷五(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書:https://ctext.org/zh。版權2006-
2018 年。
27.賈馥茗:《反觀.教育大辭書》(2000 年12 月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891/?index=236)
28.[明]陳繼儒《書蕉》:「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有四種相劫,謂成、住、壞、空,成而即
住,住而續壞,壞而複空,空而又成,連環無端,都將成、住、壞、空,八十轆轤結算,
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為始終之極數,所謂一大劫也。」
(http://www.xiabook.com/gudai/20030/1209698.html,更新時間:2017.03.29)
29.(明)夏樹芳:《名公法喜志》(CBETA 電子佛典集成電子書: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sutra/10thousand/X88n1649.pdf
30. 佛印(1032—1098),宋代門宗僧。為蘇東坡之方外知交。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31.《禪源諸詮集都序》卷4(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發行單
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Vo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