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嶺南畫派美學研究
作者:張忠明
作者(外文):Chung-Ming Ch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文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嶺南畫派美學筆墨中國繪畫中國繪畫的空間意識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AestheticsCalligraphy and PaintingChinese paintingThe spatial consciousness of pain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嶺南畫派是近代中國藝術革新運動中,現代中國畫的代表之一,在二十世紀初,西方及東洋藝術思潮的衝擊下,提出「折衷中西,融匯古今」觀念,以革命的精神及強烈的時代責任感,融合中西繪畫之長,對當時的繪畫注入勃勃生機。
本論文以嶺南畫派為範疇討論其美學,深入研究嶺南畫派創作思潮,並以藝術品對應創作經驗做研究。章節各分成一、緒論;二、嶺南畫派美學定義及時代脈絡分析;三、嶺南畫派美學的「時代性」意識與運用;四、嶺南畫派美學之「空間意識」及運用;五、嶺南畫派的「筆墨」觀;六、結論。逐一分析討論。
透過以上之進行研究與討論,筆者希望藉由此論文之研究,重新評價與研究分析,具有「時代性」、「折衷性」之嶺南畫派美學。
The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odern Chinese art innovation movement and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and Eastern artistic thoughts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lectic Chinese and Western, blending ancient and modern" with a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Combining the strength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and injects vitality into the paintings of the tim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aesthetics in the category of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and researches the creative thoughts of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it also delve into the corresponding creation experience of artworks. The discussion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1. The aesthetic definition and origin of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2.The contemporary consciousness of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s aesthetics. 3. The spatial awareness and application of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s aesthetics; 4.Analyze the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s ink paintings .
In this thesis, through four chapter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I hope to re-evaluate the Ling-nan School of Painting with creativity, consciousness and zeitgeist through these reserches.
一、專書
丁濤、周積寅:《海粟畫語》,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嶺南畫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王雲五主編:《高劍父畫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王禮溥:《嶺南畫派》,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3。
王鏞:《印度攬勝》,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王丹:《嶺南畫派:高劍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瓦爾特.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石守謙等:《中國古代繪畫名品》,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尼古拉斯‧伯瑞奧德著,黃建宏譯:《關係美學》,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伍蠡甫:《伍蠡甫藝術美學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托爾斯泰著,耿濟之譯:《藝術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4。
朱萬章:《嶺南近代畫史叢稿》,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
朱良志:《南畫十六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托爾斯泰:《藝術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余紹宋:《書畫書錄題解》,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
余紹宋:《畫法要錄》,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
何恭上編:《趙少昂畫集》,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5。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 1986。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臺北:穀風出版社, 1987。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出版社,1996。
李偉銘輯錄:《高劍父詩文初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李偉銘:《中國名畫家全集---陳樹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李偉銘:《圖像與歷史:20 世紀中國美術稿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汪兆鏽:《嶺南畫徵略》: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61。
沃夫林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臺北:雄獅美術,1987。
炎黃藝術館編:《近百年中國畫研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日本近代美術の軌跡》,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98。
亞瑟‧丹托著,林雅琪、鄭惠文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
亞瑟‧丹托著,王春辰譯:《美的濫用:美學與藝術的概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林木:《二十世紀中國畫研究(現代部分)》,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京都國立博物館編:《中國近代繪畫と日本》,京都:京都國立博物館,2012。
康有為:《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台北市:文史哲民,1977
郎承文編:《中國畫水墨新技法》,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香港藝術館編:《嶺南派早期名家作品》,香港:香港市政局,1983。
香港藝術館編:《二十世紀中國繪畫》,香港:香港市政局,1984。
俞劍華編著:《中國書畫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84。
胡適:《先秦名學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保羅‧克勞瑟著,劉一平譯:《20世紀藝術語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
孫旗:《黃賓虹的繪畫思想》:臺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79。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第10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第12版。
高劍父:《我的現代國畫觀》,臺北:原泉出版社,1975。
高居翰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
高劍父:《我的現代國畫觀》,臺北:德華出版社,1975。
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高美慶:《嶺南三高畫藝》,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5。
高木森:《亞洲藝術》。臺北:大東圖書公司,2000。
庫爾特.考夫卡著,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106。
郭因:《元明繪畫美學》,臺北:金楓出版公司,1987。
康有為:《萬木草堂藏中國畫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
張素娥:《居巢居廉年譜》,廣州:廣州出版社,2003。
張忠明:《美學導論》,臺北:新陸書局,2007。
張曉東主編:《嶺南畫意溯源流》,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1。
曹意強、麥克爾‧波德羅等編:《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章啟群:《百年中國美學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江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庫爾特・考夫卡著,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陳師曾:《中國文人畫研究》,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22。
陳薌普:《高劍父的繪畫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
陳明湘主編:《嶺南畫派百年回顧》,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2001。
陳傳席:《嶺南畫派》,河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陳瀅:《嶺南花鳥畫流變:1368-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2013。
陳跡、陳栒:《嶺南畫派研究文集》,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
陳永國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陳青楓:《楊善深的藝術世界》,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2。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2013。
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台灣攝影出版社,1998。
傅抱石:《傅抱石美術文集》,江蘇:江蘇文藝出6版社,1986。
黃兆漢:《高劍父畫論述評》,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72。
黃賓虹:《黃賓虹畫語錄》,臺北:華正書局,1986。
黃賓虹:《古畫微》,《諸家中國美術史著選匯》,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 1992。
黃大德編:《黃般若美術全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黃鴻儀:《嶺南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
楊新、班宗華:《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楚戈主編:《歐豪年作品集 》,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 二玄社,1982年
葛路:《中國歷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高奇峰畫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6。
劉汝陽、蔡佩欣編:《關山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廣州美術學院嶺南畫派研究室編:《嶺南畫派研究》,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7。
廣東省東完市博物館編:《居巢居廉畫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廣州藝術博物院、香港藝術館編:《居巢居廉藝術研討會文集》,廣州:廣州美術出版社,2008。
廣州藝術博物院、香港藝術館編:《故園拾香一居巢,居廉繪畫》,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德勒茲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德勒茲、迦塔利著,張祖建譯:《什麼是哲學》,湖南文藝,2007。
德勒茲著,陳蕉譯:《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臺北:桂冠,2009。
德勒茲著,陳永國編譯:《哲學的客體德勒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歐豪年:《天寬樓文存》,臺北:財團法人歐豪年文化經金會,2015。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7年。
鄭奇:《中國畫哲理爭議》:上海:上海書戶出版社,1991年。
黎雄才:《黎雄才作品集粹》: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修訂二版。
嶺南畫派研究室編:《嶺南畫派研究》第一輯,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7年。
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
鶴田武良:《近代中國繪畫》,東京:株式會社角川書店,1974年。

二、期刊論文
朱萬章:〈嶺南畫派的百年演進〉,《中國近代畫派畫集-嶺南畫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頁5-9。
朱萬章:〈趙少昂的書畫風格與鑑定〉,《文物天地》,北京:文物天地,第5期2006年,頁33-42。
沈以正:〈由嶺南畫派高奇峰作品展明辨嶺南派的成就〉,《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 1986年,頁37-40。
何懷碩:〈嶺南繪畫與楊善深〉,《楊善深作品集》,香港:大業公司,1987年,頁6-7。
李偉銘:〈嶺南畫派論網〉《中國近代畫派畫集-嶺南畫派》,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頁2-4。
李偉銘:〈從折衷派到嶺南派〉,《圖像與歷史一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46-77。
李偉銘:〈黎雄才,高劍父藝術異同論一兼論近代日本畫對嶺南畫派的影響〉,《圖像與歷史一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78-101。
李偉銘:〈高劍父中的日本風格及其相關問題〉,《圖像與歷史---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66-185。
李偉銘:〈在介入與超脫之間---陳樹人簡論〉,《圖像與歷史---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86-213。
李偉銘:〈筆墨因緣:陳樹人與日本美術的關係補正〉,《圖像與歷史---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14-235。
李湜:〈中國繪畫五百年〉,《中國比利時繪畫五百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頁34-39。
林中行:〈首創中國繪畫革新的高氏兄弟〉,《中國花鳥畫派及其教學展望》,(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頁155-159。
郎紹君:〈現代中國畫〉,《論現代中國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頁86-89。
高美慶:〈由文物館收藏看高劍父的藝術發展〉,《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年,頁549-597。
莊申:〈對於陳樹人畫的若干考察〉,《陳樹人的藝術》,香港:香港藝術館,1980年,頁10-13。
莊申:〈居巢與居廉〉,《嶺南派早期名家作品》,香港:香港藝術館,1983年,頁10-14。
黃鴻儀:〈嶺南畫派旗手高劍父〉,《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江蘇:古吳軒出版社,1997年,頁87-135。
黃鴻儀:〈畫壇英傑高奇峰〉,《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江蘇:古吳軒出版社,1997年,頁177-199。
斯舜威:〈嶺南二居,嶺南三傑與海派》,《海上畫派》,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頁252-255。
劉芳如:〈嶺南二居的傳承與創革〉,《近代繪畫選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頁133-146。
劉曉路:〈留學海外的中國美術家〉,《中外美術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4社,1999年,頁263-302。
劉道廣:〈廣東地區繪畫群體〉,《中國藝術史繪畫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249-1255。
歐豪年:〈嶺南畫派與嶺南三家〉,《嶺南三家遺墨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4年,頁6-7。
賴國生:〈院藏高劍父山水圖賞析〉,《故宮文物月刊》,第356期,2012年,頁116-12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