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跨文化視域下《莊子》的實踐美學
作者:陳慧貞
作者(外文):Hui-Zhe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賴錫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莊子跨文化實踐美學弔詭主體美學拯救ZhuangzitransculturalPractical Aestheticsparadoxical subjectaesthetic salv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論通過檢視李澤厚主體性實踐美學、葉維廉「無言獨化」說、徐復觀「藝術精神」說等關於《莊子》美學詮釋的思想資源,將其放在台灣當代跨文化莊學對話的視域,希望跳脫以往對《莊子》主體性美學內在封閉式、虛靜式的固有理解。嘗試從語言的遊戲運動、身體的美學工夫以及「自然」的美學拯救意涵三個角度,進一步發掘《莊子》思想中「弔詭主體」的美學意涵與實踐性格,本論認為其涉及主體的自我轉化與自然/語言/他者的深層互動,也不離於自然/人文的相即相入、平等辯證之實踐活動,就此而言,《莊子》的「實踐美學」可以提供一種具有「即美學即批判」的現代性拯救意義。在此後設性脈絡重置的過程中,希望為《莊子》的美學之道打開更豐富的觀看視角。
Through examining Li Zehou’s subjective practical philosophy towards aesthetics, Ye Weilian’s theory of “reticence independence”, Xu Fuguan’s theory of “artistic spirit” and so forth, on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ir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zi, and by placing i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transcultural studies of Zhuangzi in Taiwan, to break away from the originally enclosed and static imagination of subjective aesthetics of Zhuangzi.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game movement of language, aesthetic work of body, and aesthetic salvation of nature, to explore further into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features of “paradoxical subject” in Zhuangzi, and with the belief that it involves the self-transform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its close interaction with nature, language, and others,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ism and equal dialectics. In this regard,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in Zhuangzi is endowed with modern salvation interpretation that “aesthetics is criticism”. In the process of resetting the post-design context, this paper intends to open a richer perspective for Zhuangzi’s aesthetics.
古代典籍
〔宋〕林希逸:《莊子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釋德清:《莊子內篇注》,收入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明〕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明〕王夫之:《尚書引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明〕王夫之:《莊子解》,收入《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
〔明〕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收入《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收入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王先謙著、劉武補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專書著作
泰瑞•伊格頓:《美感的意識形態》,臺北:商周出版,201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王國維著,周錫山編校:《王國維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錢穆:《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5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16年。
李澤厚:《波齋新說》,香港:天地圖書,1999年。
李澤厚:《從美感兩重性到情本體——李澤厚美學文錄》,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20年。
李澤厚:《美學三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
陶東風:《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
葉維廉:《飲之太和:葉維廉文學論文二集》,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葉維廉:《龐德與瀟湘八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
葉維廉:《雨的味道》,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葉維廉:《葉維廉文集(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7年。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蔡瑜編,《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何乏筆編:《若莊子說法語》,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徐聖心:《莊子三言及其後設意義》,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劉再復:《李澤厚美學概論》,香港:天地圖書,2010年。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賴錫三:《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年。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2016。
楊儒賓:《道家與古之道術》,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
何乏筆:《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孟柯(Christoph Menke)著,翟燦、何乏筆、劉滄龍譯:《力量:美學人類學的基本概念》,暫未出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蔡宗陽:《莊子之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1983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贇:《自由之思:《莊子.逍遙遊》的闡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鄧聯合:《逍遙遊釋論——莊子的哲學精神及其多元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8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原道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任博克:《善與惡:天台佛教思想中的遍中整體性、交互主體性與價值弔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崔大華:《莊子歧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方勇:《莊子纂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6年。
宋灝:《漢學與跨文化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劉滄龍:《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6年。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夏可君:《一個等待與無用的民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孫周興、王節慶主編:《海德格爾文集•鄉間路上的談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路標》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下)》,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王節慶:《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海德格爾著,孫海興譯:《通向語言的途中》,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詮釋學——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恩斯特·卡西爾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維柯著,朱光潛譯:《新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阿多諾著,張峰譯:《否定辯證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韓炳哲:《美的救贖》,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安樂哲、郝大維著,何金俐譯:《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漢斯—格奧爾格·梅勒:《遊心之路——《莊子》與西方哲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
米蘭·昆德拉:《慶祝無意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
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瓦爾特·本雅明:《寫作與救贖——本雅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
王凱:《逍遙遊:莊子美學的現代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時曉麗:《莊子審美生存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期刊論文
方萬全:〈莊子論技與道〉,《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六輯,2009年12月。
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當代漢語哲學:晚期傅柯的方法論反思〉,《揭諦》13期,2007年6月。
何乏筆:〈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4期,2012年9月。
何乏筆:〈身體與山水——探索「自然」的當代性〉,《藝術觀點》第45期,2011年1月。
何乏筆:〈(不)可能的平淡:試探山水畫與修養論〉,《藝術觀點》第52期,2012年10月。
任博克、何乏筆、賴錫三:〈莊子與天台的弔詭性思維:延續Wild Card的跨文化對話〉,《商丘師範學院學報》34卷7期,2018年7月。
任博克、何乏筆、賴錫三:〈有關氣與理的超越、弔詭、反諷——從莊子延伸至理學與佛學的討論〉,《商丘師範學報》36卷4期,2020年04月。
賴錫三、何乏筆、任博克等:〈關於《莊子》的一場跨文化之旅:從任博克的Wild card出發〉,《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五期。
賴錫三:〈《莊子》的美學工夫、哲學修養與倫理政治的轉化——與孟柯(Christoph Menke)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第28期,2016年6月。
賴錫三:〈《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
賴錫三:〈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卷第3期,2012年9月。
賴錫三:〈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
賴錫三:〈《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7期, 2015年09月。
賴錫三:〈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道體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哲學>,《清華學報》第40卷第1期,2010年3月。
賴錫三:〈《老子》的渾沌思維與倫理關懷〉,《台大中文學報》49期,2015年6月。
賴錫三:〈莊子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與羅蘭•巴特「文之悦/醉」相對話〉,《文與哲》第20期,2012年6月。
賴錫三:〈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以「語言、遊戲、權力、歡怡」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
賴錫三:〈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文與哲》22期,2013年。
賴錫三:〈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第29卷第4期,,2011年12月。
賴錫三:〈《莊子》的他者倫理——以〈德充符〉的文學書寫為例〉,《東華漢學》30期,2019年12月。
賴錫三:〈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新42卷1期,2012年3月。
賴錫三:〈莊子身體技藝中的天理與物性〉,《諸子學刊》第十七輯,2018年12月。
賴錫三:〈論惠施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2011年2月。
賴錫三:〈《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第26期,2015年6月。
任博克、賴錫三:〈一場有關任博克《莊子》英文全譯本的訪談與對話〉,《商丘師範學院學報》36卷5期,2020年5月。
任博克:〈論玄知:道家的樸〉,《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5年5月。
任博克:〈作為哲學家的莊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4期。
葉維廉:〈王維與純粹經驗美學〉,《純文學》第10卷第3期,1971年9月。
劉紹瑾:〈飲之太和:葉維廉對中國詩學生態美學精神的開掘與闡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陳贇:〈自由的主體性條件及其歷程——再思《莊子•逍遙遊》中的鯤鵬之喻〉,《哲學研究》,2019年第6期。
陳贇:〈無用之用:與至人無己——以《莊子•逍遙遊》為中心〉,《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2期,2017年2月。
鄭開:〈道家政治哲學發微〉,《現代哲學》,2019年第2期。
陳榮灼:〈禪與後現代主義〉《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10月。
楊儒賓:〈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年12月。
劉滄龍:〈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第44卷第2期,2014年6月。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5期, 2016年1月。
勞悅強:〈以明乎 已明乎──釋《莊子》的“明”義〉,《諸子學刊》第3輯,2009年12月。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49期,2018年8月。
王玉彬:〈「遊心乎德之和」——莊子哲學「德」義發微〉,《道德與文明》,2013年2期。
陳少明:〈人、物之間——理解《莊子》哲學的關鍵〉,《中國文化》第2011年2期。
埃里克·施維茨格貝爾:〈《莊子》中的死亡與自我〉,《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11期。
丁耘:〈啟蒙主體性與三十年思想史——以李澤厚為中心〉,《讀書》2008年第11期。
龔卓軍:〈庖丁手藝與生命政治:評介葛浩南《莊子的哲學虛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4期,2008年12月。
龔卓軍:〈庖丁之手:身體思維與感覺邏輯〉,《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21輯,2007年8月。
宋灝:〈逆轉與收回:《莊子》作為一種運動試驗場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3期,2012年9月。
鍾振宇:〈無用與機心的當代意涵——海德格對莊子思想的闡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51期,2017年9月。
張詳龍:《海德格爾論老子與荷爾德林的思想獨特性——對一份新發表文獻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何乏筆:〈如何批判文化工業?阿多諾的藝術作品論與美學修養的可能〉,《中山人文學報》第19期,2004年10月。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
賴錫三:〈《莊子》與霍耐特的跨文化對話——承認自然與承認人文的平等辯證〉,《國文學報》第61期,2017年6月。
張詳龍:〈海德格爾論老子與荷爾德林的思想獨特性——對一份新發表文獻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學位論文
王焱:《莊子審美體驗論研究》,浙江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7年
朱志學:《莊子物學的宗教維度》,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專書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楊婉儀:〈從無用之大用與物化流行談海德格與莊子思想的倫理意涵〉,「老莊與批判——災難、自然、倫理、弔詭」學術研討會,2018年。

外文專著
Foucault,M.(1986).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Sprin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