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問題導向學習融入幼兒園教師教學實務輔導之探究
作者:齊君蕙
作者(外文):Chi, Chun-Hu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指導教授:簡淑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問題導向學習提問策略教學實務幼兒園教師Problem-based learningQuestioning strategyTeaching practicesPreschool teach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將「問題導向學習」法融入於幼兒園教學輔導歷程,以協助教保員改善其提問策略及教學實務。過程中,研究者在多次的「釐清遭遇的問題、擬訂及實施改善策略,並進行省思」的循環中尋求精進之道。研究歷經一年的行動研究過程,以研究者擔任教學輔導的教保員為研究參與者。透過現場錄音的方式,並蒐集教保員教學週誌、專業學習社群及小組討論的文件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問題導向學習方法能有效引導教保員發現自己使用提問策略的問題,藉以引發教保員改善提問策略的行動。
二、問題導向學習方法能協助教保員釐清教學問題,透過教學的實作過程,有效提升教保員實施教學實務的調整與成長。
三、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有效凝聚教保員教學共識,增進教保員教學實務對話的機會,藉以引導教保員課程調整的行動。
四、在實施問題導向學習方法後,研究者本身不斷地反思解決所遭遇的考驗,但亦有困境未能完全有效解決。且在行動過程中,獲得寶貴的輔導經驗,亦提升自身在執行研究上的能力。
最後,研究者總結行動歷程的經驗與省思,提出輔導策略實施上的建議,以及後續研究方向之建議。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and integrates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help preschool teachers improve their question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During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er sought the way of improvement during the multiple cycles of "clarifying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going on reflection". The study went through a one-year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with the preschool teachers, who were under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guidance, serving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documentary data collected from preschool teachers’ teaching logs,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 sites, and group discussions, and along with on-site recordings, was fully analyz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preschool teachers to discover the problems of their questioning
strategies and trigger them to take action on making improvements.
2.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helps the preschool teachers to clarify the teaching problems. It effectively helps them to adjust and improve teaching practic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3.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 sites effectively builds the teaching consensus among the preschool teachers and enhances the opportunities to share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s. This would guide the preschool teachers to take action on curriculum adjustments.
4. After implementing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the researcher constantly reflected and solved the encountered challenges. Yet, there are also difficulties that cannot be completely and effectively solved. However, the researcher obtains precious counselling experiences and enhances the ability to execute the research.
The last, the research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generated from the action research, and proposes counselling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following research direction.
Courtney, B. Cazden(2014)。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蔡敏玲譯)。心理。(原著出版於1998年)
Delisle, R.(2003)。問題引導學習PBL(周天賜譯)。心理。(原著出版於1997年)
Kerrry, T.(1987)。有效的發問技巧(洪碧霞譯)。復文。(原著出版於1983)
丁雪茵(2008)。組織文化與幼兒教育-未來研究方向之思考。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1),1–39。
王文宜、闕月清(2010)。聆聽學生的聲音:直接教學與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之質性分析。體育學報,43(3),93–107。
王文華(2005)。行動研究法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學校行政,37,81–95。
王佳琪(2019年8月30日)。問題導向學習(PBL)在師資培育課程之應用與評估(PED107079)。南臺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https://tpr.moe.edu.tw/index
王為國(2016)。問題本位實務社群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應用與成效。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0(1),27–51。
王裕德、陳元泰、曾鈴惠(2012)。機器人問題導向程式設計課程對女高中學生學習程式設計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54,11–29。
田育芬(2008)。「書中之書」幼師成長進行式。弘光學報,53,167–177。
吳清山(2002)。問題導向學習。教育研究月刊,97,120。
呂弘暉、林惠敏(2010)。問題解決導向學習在大學通識課程之操作檢視—以《家庭與人際關係:經典劇本導讀》為例。止善,8,71–96。
呂佩穎、林佑徽(2010)。通識教育改革—問題導向學習法在「全球化與世界變遷」課程之應用與檢討。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2(1),121–159。
呂金燮、吳青陵、陳彥瑋、楊翠凌、鄒韻淇(2005)。「問題本位學習」協同行動中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歷程。教育研究集刊,51(1),63–92。
呂金燮、陳偉仁、黃楷茹、黃珮琇、陳靜芝(2005)。「問題本位學習」中資優兒童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展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8,239–258。
李玉平(2008)。以教師發問促進學生發問-談科學教師發問技巧。教師之友,49(3),80–87。
李萍娜、林聖曦(2013)。當原住民與漢人在教室相遇:不同族群背景的教師與幼兒在教室之言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4),165–195。
李雅婷(2011)。師資職前教育師培生進行問題引導學習之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57–96。
沈茂忠(2005)。簡介PBL以及在台灣實施的情形。教育研究月刊,129,40–47。
谷瑞勉、王怡靜(2012)。耶~我喜歡閱讀,幼兒園實施分享教學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9,45–60。
辛幸珍(2010)。以問題導向學習(PBL)整合跨領域學習於通識「生命與倫理」課程之教學成效。通識教育學刊,6,89–107。
阮凱利(2002)。願不願意成長呢?我們的老師~實踐知識的敘說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5(4),57–74。
周于佩(2017)。幼兒園「教師文化」初探。國教新知,64(4),75–84。
幸曼玲、周于佩(2017)。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從使用坊間教材邁向自編教材知途徑。教科書研究,10(1),139–146。
幸曼玲、周于佩(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實踐—一位輔導訪視人員的觀察。教科書研究,10(3),101–131。
幸曼玲、楊金寶、 丘嘉慧、 柯華葳、 蔡敏玲、 金瑞芝、 郭李宗文、 簡淑真、 林玫君(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與發展。心理。
林育緯(2008)。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4(1),15–48。
林佩蓉、陳娟娟(2009)。幼稚園輔導計畫之現況分析與省思。國教新知,56(4),15–26
林佩蓉、陳娟娟(2015年5月)。幼兒園適性教保及特色發展計畫之現況分析〔論文發表〕。2015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林佩蓉、陳娟娟(2019)。108學年度專業發展輔導計畫說明。全國教保資訊網。取自https://www.ece.moe.edu.tw。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5(2),81–96。
林佩璇(2007)。台灣教學行動研究運動-走出鴻流,走出泥淖,邁向新視野。課程與教學,10(2),35–52。
林欣佑、曾郁庭、孫良誠(2020) 。幼兒園輔導機制的現況、困境及解決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150–155。
林珮伃(2009)。「反思實踐輔導模式」:透過對談協助教師反思實踐的幼教輔導模式。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0(1),91–119。
俞雅珊、張景媛、范德鑫(2009)。人為什麼要學習?以問題導向學習法進行綜合活動主題課程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5,211–257。
施美菁、王雅惠、蔡惠婷、倪鳴香(2012年10月5日)。生命故事在教室劇場內的展演。2012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臺北市,臺灣。
洪志成、洪慧真(2012)。精進教學實務之自我研究:教師PBL教學經驗的學習。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9,75–106。
洪淑君(2000)。問題導向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新北護理期刊,11(2),47–62。
洪榮昭(2004)。問題導向學習(PBL)的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28,45–48。
洪榮貸、陳家倫、孫秀君、邱美珍、廖秀珠、洪鈺婷(2018)。大學「人文精神」通識課程中運用PBL創意教學之實施成效。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1,105–132。
胡心慈(2017)。~坐而「聽」不如起而「行」~以「問題導向學習」為取向的自閉症兒童家長成長團體之發展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6,47–96。
夏林清(1999)。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33–68。
孫扶志、鄧慕詩(2019) 。幼兒園輔導計畫中學習區規劃與主題課程實施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7(1),115–140。
孫扶志、鄧慕詩(2019)。幼兒園輔導計畫中學習區規劃與主題課程實施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7(1),115–140。
徐靜嫻(2009)。問題導向學習理論與實踐的反思-以輔大師資培育為例。高等教育。
徐靜嫻(2013)。PBL融入師資培育教學實習課程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2),91–121。
徐靜嫻、林偉人(2016)。應用改良式PBL建立師資生教學設計知能與一般性能力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5(1),1–30。
翁福元、林松柏(2005)。行動研究運用於教師專業發展初探-中部縣市某高中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為例。教育科學期刊,5(2),78–94。
馬秀蘭(2007)。學生思考過程之探究-以實務推理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5(4),387–416。
張又新、趙正敏(2020)。以問題導向學習融入教學活化知識吸收能力。當代商業論叢,5(1),71–88。
張民杰(2003)。超學科統整模式之一:問題導向學習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設計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17,389–424。
張民杰(2018)。運用問題導向學習設計與實施素養導向教學可行性之探究。課程研究,13(2),43–58。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之外-論鼓勵學生發問暨教師回答技巧之重要性。國民教育,39(3),47–53。
張玉成(2001)。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30,1–20。
張玉成(2013)。思考技巧與教學(第二版)。心理。
張自立、辛懷梓(2013)。問題導向學習融入「環境教育議題研究」課程。東海教育評論,9,1–23。
張俊紳(1992)。 教師發問技巧在教學上的功能及應用。國教之聲,25(3),28–32。
張素貞(2014)。我的幼稚園輔導之旅:一位輔導員的覺醒與行動。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4,1–15。
張素貞、林葙葙(2011)。幼教輔人員專業能力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受輔園所之觀點。幼兒教保研究,7,49–76。
張迺貞、徐暄淯(2016)。問題導向學習融入資訊素養與倫理創新教學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3(2),171–209。
張培華、鄭夙芬、曾清標(2019)。這是個「問題」嗎?問題導向學習之行動研究。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刊,2(2),91–125。
張德銳、林縵君(2016)。PBL在教學實習上的應用成效與困境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1–26。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2017年4月26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71
莊重(2015)。教和學不變量與可變量。師友月刊,571,8–14。
許宛琪(2009)。問題本位學習於師資培育職前教育實施之初探。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2(2),1–20。
許碧勳、吳青蓉(2008)。一所幼兒園主題教學創意世界的銳變。育達學院學報,15,61–85。
郭玉霞、許淑玫(2001)。一個行動研究的故事與省思。課程與教學季刊,4(3),71–88。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洪葉。
陳沛嵐(2004)。問問題的想像~找為遺失的問號。課程與教學,7(2),75–94。
陳沛嵐(2016)。知識結構、同儕提問與交互對話知整合課程模式對師資生課程學習之探究。課程研究,11(2),47–66。
陳怡靜、林吟霞(2013)。初任教師與經驗教師課堂發技巧之個案分析。國教新知,60(3),95–104。
陳春秀(2002)。課程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5(4),37 - 56。
陳娟娟(2019)。幼兒園課程轉型行動研究-以偏鄉公托改制之幼兒園為例。幼兒教育研究,8,89–120。
陳娟娟(2019)。幼兒園課程轉型行動研究-以偏鄉公托改制之幼兒園為例。幼兒教育研究,8,89–120。
陳海倫、林姵伃(2009)。從團討出發走向師生共同建構的課程。幼兒教育年刊,20,125–147。
陳惠邦(2004)。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433–452)。心理。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
黃永和(2013)。進修教師在問題引導學習取向課程中的學習經驗。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6(2),91–116。
黃志雄(2015)。問題導向學習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果影響之研究:以一所私立科大幼保系課程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5,55–29。
黃昭勳(2019)。教師發問行為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81–291。
黃凱昱、金玲(2003)。一個輔導中學數學實習教師教學概念轉變的行動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23–46。
黃鳳芬、鄭瑞菁(2012年6月2日)。幼兒圖畫書提問教學之行動研究。2012年「一圖千言—圖畫書的繽紛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屏東縣,臺灣。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33(2),215–235。
楊國賜(2014)。終身學習的新思維與新方向。台灣教育,689,2–7。
溫嘉榮、鄭國明、郭勝煌(2010)。以PBL問題導向高層次思考之行動學習模式探討。工業科技教育學刊,3,9–15。
靳洪剛(2018)。提問互動法緒論:語言課堂教師提問實施程序、策略及應用技巧。台灣華語教學研究,16,3–20。
廖遠光、張澄清(2013)。問題本位學習對學生學業成就與高層次思考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1(4),1–40。
劉芳秀(2004)。一位幼教師提升自身帶領討論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劉詠欣(2021)。一位國幼班巡迴輔導員與受輔教師共構之輔導經驗。幼兒教育,331,49–61。
潘世尊(2000)。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連結:從自我反省、協同反省、到協同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3(3)。103–120。
潘世尊(2006)。行動研究是否科學?對W.Carr論教育科學與行動研究之分析及其啟示。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7(2),125–150。
潘世尊(2011)。論行動研究論文審查上的一些問題。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4),41–83。
蔡其蓁(2006)。聽!誰在說話:教室言談文化的深描詮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191–208。
蔡敏玲(1996)。眾生喧嘩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資料與研究,12,3–42。
蔡敏玲(2009)。假日生活的演出、編織與共構:泰雅幼兒的經驗敘說。教育研究集刊,55(4),29–64。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五南。
鄭明長(2002)。發問對教學歷程之影響初探。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87–114。
蕭淑貞、黃玉珠(2007)。問題導向學習於某護理學碩士班入門課程之探討。輔仁醫學期刊,5(2),89–97。
閻自安(2015)。問題導向是行動學習的整合應用:高等教育為例。課程研究,10(1),51–69。
戴文青(2013)。「重構論述秩序」作為幼兒園教學輔導的關鍵機制。幼兒教育年刊,24,223–241。
簡梅瑩(2008)。促進反思教學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中等教育,59(1),22–35。
簡楚瑛(2005)。從課室言談與課程結構看教育改革的契機。教育心理研究,28(1),61–80。
簡馨瑩(2010)。學生提問策略教學隊教室裡師生互動與教學序列結構之影響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3)。125–163。
關超然、李孟智(2019)。醫學教育問題導向學習的奠基:一個整合學習廣闊的概念。醫學與健康期刊,5(1),1–14。
蘇育令(2015年5月15日)。省思輔導經驗中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的教學挑戰。2015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臺北市,臺灣。
龔仁棉、張靜儀(2010)。幼稚園大班團討中教師與幼兒提問方式轉變之批判取向行動研究—「我問/出問題幫助我學習」。幼兒教育,299,4–21。
Askell-Williams, H., Murray-Harvey, R., & Lawson, M.(2007).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reflections on how problem-based learning has changed their mental model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Teacher Education, 42(4),237-263.
Barrows, H., S.,(1985).How to Design a problem-based Curricum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Springer Series on Medical education Volume 1.
Barrows, H., S.,(1996).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3-11.
Barrows, H., S.,(2002)
Barrows, H., S.,Tamblyn, R., M.,(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Bound, D., & Feletti, G.(1997).The challeng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London:Kogan Page.
Buzzelli, C. A. (1996). The moral implications of teacher-child discourse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1(4), 515-534
Delisle, R.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illon, J. T. (1982). Cognitiv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question/statement and respons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4), 540-551.
Edens, K. M. (2000).Preparing problem solv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llege Teaching,48(2),55-60.
Gilbert, S. W. (1992). Systematic questioning: Taxonomies that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cience Teacher, 59(9), 41-46.
Golightly, A. (2018). The influence of an integrated PBL format on geography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self-directedness in learning.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42(3), 460-478.
Gukas, I. D., Leninster, S. J., & Walker, R. (2010).Verbal and nonverbal indices of learning du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among frist year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 threshold for tutor intervention.Medical Teacher,32,5-11.
Hmelo-Silver, C. (2004).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 235-266.
Hmelo-Silver, Derry, Bitterman, & Hatrak(2009).Targeting transfer in a STELLAR PBL course for pre-service teacher.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33(2),24-42.
Maglonzo, E. I. Y. (2002). Learning issues identified in the pbl cases. 醫學教育, 6(1),105–109.
Roth, W. M. (1996). Teacher questioning in an open-inquiry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f context, content, and student respon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7), 709-736.
Schön, D.(1987).Education ther reflective:Towards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Shulman, J. H.(1992).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Van Zee,E. H., & Minstrell, j.,(1997). Using Questioning to Guide Student Thinking.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6(2).227-269.
Wood, D. F. (2003).ABC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edicine- Problem-based learn. British Medicial journal,326(7384)328-330.
Wood, D. F. (2003).The theory and teachine:Problem based learning. British Medicial journal,24(5),495-5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期刊論文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