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位體制內教師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跨界之旅——帶著陌生人的觀點重返西藏自由運動
作者:盧惠娟
作者(外文):Lu, Hui-Chu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美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轉化型知識分子教師即陌生人西藏自由運動跨界敘事探究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teacher as strangerFree-Tibet movementbounder crossingnarrative inqui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我在臺灣教育體制內當了三十五年的國中老師,同時也投入西藏自由運動十二年,在不同場域跨界行動,期許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本研究以Greene的陌生人觀點為方法,重新回看及分析跨界運動的生命歷程,運用自我敘說的方式,將經驗再現及意義化。本論文的書寫先再現「老師我」與「西藏我」之間跨界行動的故事,再由「研究我」解讀此跨界的歷程與困境,最後搓揉經驗與理論,再概念化陌生人的觀點並建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
採二階段研究設計。第一階段是故事的書寫,透過自我文本、訪談三位協作者、文件分析,結合理論呈現教師跨界西藏自由運動的經驗,是在社會結構及個人的能動性間互動辯證的案例。第二階段是故事的探究,分析並討論我的重返經驗,在跨界轉化過程中以陌生人觀點為方法,使教師克服跨界社會運動的挑戰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教師跨界至西藏自由運動追尋成為自由解放的自己,需面對場域文化、角色期待、目的對象等不同的挑戰,在朝向成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歷程中需要承擔轉化社會的公共責任、裝備轉化社會的能力並付諸行動,以Greene陌生人觀點為方法有助於突破跨界轉化的困境。
二、陌生人觀點與轉化型知識分子是一個交織的歷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能使個人產生能動,突破結構限制而行動。
三、從跨界行動經驗建構陌生人觀點的方法:如Greene提及的哲學思維、覺醒、自我覺察、抽離、多樣化觀點等方法,以及由跨界轉化經驗衍生的靜心、觀點轉化、容許不確定性等方法。
I have been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for thirty-five years in Taiwan, and I have also devoted myself to the Free-Tibet movement for twelve years. This study centers around how a schoolteacher crossed boundaries to become a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 agent through self-narration. By narrating and analyzing my experience from my praxis at school to the Free-Tibet Movement, I hope to reflect how Maxine Greene’s perspectives of teacher as stranger empower me to become a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 transformational intellectual,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public responsibility for society, develop the skills necessary to help change society, and take action. Learning from others and making reflection from a stranger’s perspectives are strategies that useful for bounder-crossing.
Second, learning from strangers’ perspectives is intertwined with becoming a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 This is a two way interaction which empowered me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social structures.
Finally, I reconceptualize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as stranger and develop the methods of the theory after the journey. For example, do philosophy, aware, self-conscious, withdraw, and diverse viewpoints mentioned by Greene. As well as meditation,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accept uncertainty derived from my bounder-crossing experience.
一、中文部分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3)。敘事探究:質的研究中的經驗和故事 [蔡敏玲、余曉雯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Freire, P.(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三十週年版 [方永泉]。巨流。(原著出版年:1970)
Goodlad, J. I.(2008)。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未來的展望 [梁雲霞譯]。聯經。(原著出版年:1984)
hooks, B.(2009)。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 [劉美慧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Jacoby, R.(2009)。最後的知識分子 [傅達德譯]。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1987)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B.(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 [吳芝儀譯]。濤石。(原著出版年:2000)
McLaren, P.(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 [蕭昭君、陳巨擘譯]。巨流。(原著出版年:1998)
Riessman, C.(2008)。敘說分析 [王勇智、鄧明宇譯]。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Walt van Praag, M. C.(2011)。西藏的地位:從國際法的角度對西藏歷史、權利與前景的分析 [跋熱.達瓦才仁譯]。雪域。(原著出版年:1987)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分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
王雅萍(2006)。中國內地西藏班的民族教育辦學模式-以北京西藏中學的辦學為例。民族學報,25,67-89。
卯靜儒(2015)。構繪一位歷史教師的教學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8(4),57-83。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西藏選舉,我們為何不投票(2020,12月30日)。西藏郵報。2021年1月4日取自https://reurl.cc/e80V3M
但昭偉(2019)。編者的話。臺灣人權學刊,5(2)。
何明修(2011)。探索台灣的社會運動。載於何明修、林秀幸(主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頁1-34)。群學。
何青蓉(2004)。閱讀,對話,書寫與文化理解: 一個多元文化教育方案的實踐經驗。高雄師大學報,17,1-20。
李奉儒(2003)。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1-30。
李奉儒(2014)。教育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方法。載於林逢褀、洪仁進(主編),教育哲學:方法篇(頁45-76)。學富。
李根政(2020)。投身山林保育的築夢歷程。地球公民基金會。2021年8月20日,取自https://reurl.cc/3LL3Rl
汪暉(2008)。東方主義, 民族區域自治與尊嚴政治——關於 “西藏問題” 的一點思考,天涯,(4),173-191。
周梅雀(2007)。教師即陌生人:當代的教育哲思。載於甄曉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頁345-360。學富。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 419。
季茱莉(2012)。從臺灣的角色談西藏之未來。中華行政學報,11,7-24。
林昱貞(2002)。批判教育學在臺灣。教育研究集刊,18(1),111-145。
金樹人(2010)。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現象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187-229。
施宜煌、賴郁璿(2010)。「教師即陌生人」隱喻對教師教學的啟示。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1),111-145。
洛桑森格(2021)。為西藏自由事業而行動。西藏的天空季刊,43,30。
洪沙(2017,11月27日)。雪山獅子旗是不是球場違禁品?德國之聲中文網。2020年10月3日取自https://p.dw.com/p/2oL3F
美國會通過「西藏法案」(2020,12月23日)。自由亞洲電臺,普通話。2021年1月2日取自https://reurl.cc/yg5yqy
唐淑華(2011)。眾聲喧嘩?跨界思維?—論「教學轉化」的意涵及其在文史科目教學上的應用。教科書研究,4(2),87–120。
夏小華(2015,2月23日)。臺灣社區大學開設「你所不知道的西藏課」。自由亞洲電台。2021年4月3日取自https://reurl.cc/7ednj1
夏小華(2021,10月23日)。藏臺港蒙疆五族研討會遭鬧場 矢板明夫:近一、兩年北京最關心的集會。自由亞洲電台。2022年2月3日取自https://reurl.cc/zMDork
夏小華(2022,3月10日)。西藏抗暴六十三年。自由亞洲電台。2022年3月11日取自https://reurl.cc/9O9mgY
班禪喇嘛(2012)。七萬言書。載於雪域智庫(主編),上書:西藏人與中共的另類對話(頁5-124)。雪域。
馬戎(2009)。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的癥結與出路。領導者,2。
唯色(2013)。自焚藏人檔案。雪域。
唯色(2019)。補記2018年的三位、2019年一位自焚抗議藏人。2020年8月10日,取自https://reurl.cc/0OgpOk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2030雙語國家政策(110至113年)計畫。2021年1月3日,取自https://reurl.cc/3oXx5M
國際特赦組織。2016/2017年《世界人權狀況》年報。2020年8月8日,取自https://goo.gl/7ewcvG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
許誌庭(2002)。教師做為轉化型知識分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8(4),27-52。
這起事件(2008,3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中外記者。新華網。2022年2月18日取自https://reurl.cc/veEVYL
陳牧民(2019)。當前中國對少數民族政策的困境與西藏問題可能解決之道。臺灣人權學刊,5(2),103-107。
陳源湖(2006)。成人識字教師教學認知、實踐與影響因素之探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雪域智庫(2012)。西藏人為甚麼要自焚。西藏的天空季刊,7,41-42。
跋熱.達瓦才仁(2012)。血祭雪域。雪域。
跋熱.達瓦才仁(2020)。西藏與臺灣同行: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二十週年紀念冊。雪域。
跋熱.達瓦才仁(2021)。玉樹,我魂牽夢縈的家鄉。雪域。
黃嘉雄(2000)。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師大書苑。
黃默(2002)。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1(2),69-84。
楊洲松(2014)。中國教育。載於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比較與國際教育(頁461-491)。高等教育。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師大書苑。
楊深坑(2009)。賈馥茗教授在教育學術上的貢獻。載於黃昆輝、楊深坑(主編),賈馥茗教育學體系研究(頁1-15)。五南。
楊深坑(2014)。教育研究的現象學方法。載於林逢褀、洪仁進(主編),教育哲學:方法篇(頁15-44)。高等教育。
楊深坑(2016)。教育哲學學術性質之歷史發展分析。市北教育學刊(54),1-82。
董秀蘭(2009)。多元文化公民權。載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頁23-50)。學富。
賈馥茗(2005)。教育的本質。五南。
達賴信眾港辦研討會(2016,6月20日)。明報。2020年1月1日取自https://reurl.cc/x9a6DN
達賴喇嘛(2011a)。你們不需要擔心。西藏的天空季刊,3,2-5。
達賴喇嘛(2011b)。轉世──達賴喇嘛尊者的聲明。西藏的天空季刊,5,2-6。
達賴喇嘛(2016)。讓生命有意義。西藏的天空季刊,25,2-4。
達賴喇嘛(2020)。七十億人類是一個整體。西藏的天空季刊,40,1-7。
頓珠多傑(2016)。從靈魂上的種族滅絕—中共在西藏的民族同化政策。民主中國。2020年8月2日,取自https://reurl.cc/D9aaRm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學富。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一位師資培育者的敘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231-230)。心理。
劉美慧(2008)。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31-360)。高等。
劉美慧(2009a)。多元文化教育的抉擇:族群、性別與階級的五種取向。載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頁51-75)。學富。
劉美慧(2009b)。主編者序。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vii-x)。學富文化。
歐用生(2008)。教師是陌生人-「看見」不一樣的教師。國民教育,48(4),15-22。
潘美玲(2016)。錯置的離散:台藏家庭的在台境遇。臺灣人權學刊,3(4),69-89。
潘美玲(2018)。在市場中實踐「西藏意識」:印度、尼泊爾流亡藏人的難民經濟。文化研究,27,59-86。
盧惠娟(2007,4月6日)。印度之旅—圓滿教育˙愛麗斯專案研究學校參訪雜記。台灣圓滿教育部落格。2021年9月23日取自http://uniedutw.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_06.html
盧惠娟(2010)。阿瑪給給:西藏流亡教育。雪域。
盧惠娟(2014)。支持西藏在臺灣──由楚河漢界到合縱連橫。載於盧惠娟、雪域智庫(主編),西藏蒲公英的世界(頁121-131)。雪域。
盧惠娟(2016)。在這裡與西藏相遇―雪域叢書出版記。台灣人權學刊,3(3),155-164。
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蘇嘉宏(2012)。民主在流亡中轉型。商鼎。
顧恆湛(2008,3月26日)。在台藏人持續靜坐 多個民間團體聲援。中央社。2020年1月4日,取自https://reurl.cc/k1OX89
二、英文部分
Freedom House (2022). Freedom in the world 2022。Retrieved Mar 11, 2022, from https://reurl.cc/g2G04V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Goodlad, J. I. (1984). A place called school.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221 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NY 10020.
Greene, M. (1973). Teacher as str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 Wadsworth.
Hung, C. Y. (2018). Educators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Taiwanese teacher activism during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controversy. Curriculum Inquiry, 48(2), 167-183.
Lau, H. S. (2019).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Tibe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 analysis of some historical evidence. China Report, 55(2), 154-171.
Pomson, A., & Gillis, M. (2010). The teacher‐as‐stranger as model and metaphor. Teacher Development, 14(1), 45-56.
Postiglione, G. A. (2009). Dislocated education: The case of Tibet.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53(4), 483-512.
Safari, P. (2017). Proletarianiz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ranian EFL teachers and their alternative role as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15(1), 74-99.
Sangay, L. (2003). Tibet: exiles' journey. Journal of Democracy, 14(3), 119-130.
Shang, J. (1997). The light of hope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A brief account of thirty years of Tibetan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30(4), 21-28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 1-22.
Tsering, D. (2017). Contesting sovereignty: Tibet-China conflict, revisiting Dawa Norbu’s work on China’s Tibet policy. Tibet Journal, 42(2), 17-25.
Upton, H. (2018). Integrating Experience through the Work of William Newell and Maxine Greene. Issues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36(1), 108-143.
Williams, H. (2019, October 12). What keeps the months-long, massive Hong Kong protests going. 60 Minute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86rqTcn-4
Yu, T. (2010). Deconstructing the master narrative on Tibet: Lessons for education.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31(1), 1-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