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介著的視點:卑南溪流域布農族地區近代社會影像誌(1880-1950)及博物館再現
作者:謝博剛
作者(外文):PO-KANG HSIE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梅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歷史人類學殖民研究社會影像誌博物館人類學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布農族Historical AnthropologyColonialism StudySocial PhotographyMuseum AnthropologyRegional Indigenous Cultural MuseumBunun Peopl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旨在於以「文化動態顯相化」(cultural dynamic embodiment process)的概念,探討當代後殖民情境下的原住民族文化事業的行動者,如何藉由「物」的索引性,連結原有的社會脈絡,進而開展出如James Clifford(2013)所論的「復返」路徑。筆者與地方青年夥伴們,進行了兩批關於卑南溪流域布農族地區的老相片詮釋研究,也參與了「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以下簡稱:海端館)後續的策展工作,並進行了海端館與地方文化工作者網絡協力關係的研究。影像與檔案如同時空索引,在田野調查的過程裡,協助年輕的工作者走上逐漸隱沒的歷史記憶之中。
新發現的相片,來自於兩個中央山脈東南段的漢商/警察家族:何昧與鄭江水,流傳給後世的相冊集,影像內容都與早期布農族地區被納入國家治理的過程有關,是相當微觀的地方視角,也呈現了帝國凝視的企圖。因此,筆者在本論文的先行研究中,先進行了日本時代發行的「寫真帖」研究,回顧了原住民族身影在不同「理蕃」階段的視覺再現,作為兩批老相片研究的詮釋參照。進而當筆者透過檔案與歷史材料,探究1880-1950年代長達三代的家族史,更看見「中介者」在新的現代國家治理秩序建立過程,所展現出的能動性與韌性—他們曾左右了「國家可視化」(legibility)的推進,協助溝通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進而成為影響殖民治理的關鍵人士。以兩家族近百年流轉歷程、留下的相片見證與宏觀的歷史視野,所構築的社會影像誌(Social photography),讓我們得透過「中介著的視點」(intermediating gaze),動態的捕捉與詮釋影像內容與意義,讓原本作為帝國凝視的檔案紀錄,成為逆寫現代國家為原住民族地區族人帶來種種苦難的見證。
第二個主題則是「博物館人類學」,筆者以「海端館」作為田野場域探討「物」的「離散」與「再復返」。由日本時代里壠支廳「佐久間財團蕃族參考品」的蒐藏脈絡研究切入,呈現1920年代末原住民族文物藉警察網路離散進入博物館庫房的樣貌。海端館在2015年舉辦的佐久間財團文物返鄉展覽,是該館首度以「文物返鄉」為題與大型博物館的合作,無論策展過程、展示期間與展覽後的後續影響,都十足呈現了新博物館學「接觸地帶」的意義,在地族人透過「靈」所呈現的敘事,表達對於古老物件的認知情感,也藉此面對這些復返回來的物件,重新釐清社會秩序的方式。2020年,東區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聯合策展的背景下,海端館藉由跨域的支持網絡,將前述何昧家族的老相片研究規劃為一特展,策展人們以更細膩及富含多重觀點的展示語言,以歷史影像所具象化更深入的殖民歷程為見證,重塑了過去較為簡化單一的國族抗日論述。讓展覽成為事件當事人後裔、受殖民遺緒影響的當代族人、來自他處的遊客、歷史研究者、國家官僚與政治人物等交會的中介地帶。
本研究藉由上述內容,盼能補充中央山脈東南段原住民族近代史的研究視野,提出以老相片(家族相冊)作為「社會影像誌」的方法,讓影像為社會作傳。同時也描述了地方原住民族文化館及文化工作者們,是如何努力透過展覽及各種行動,將老人家的故事活在自己的生命經歷,讓「博物館」成為促成批判性思考,具有知識性、包容性與實踐性的場域。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indigenous activists connect with the original social context through the concept of " Cultural Dynamic Embodiment Process " under post-colonial social context, just like James Clifford's "Return" theoretical concept. I had conducted two batches of local old photos research with local youth partners at the " Bunun Cultural Museum of Haiduan Township, Taitung County"(BCMH), as well as the extended curatorial work. These images and archives are like indexes, assisting young cultural activists to step into the disappearing historical memory in the proces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two batches of old photos related to the early modern history of the Bunun people in this study are from merchants/police families in the southeastern highlands of the Taiwan Central Mountains: He Mei(何昧)and Zheng Jiangshui(鄭江水), and the content of these photos are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untry’s colonial governance, which is a rather microscopic local perspective. Therefore, in research review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uses the "photo album"(写真帖/Shashin jō)issued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to connect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different policy stages, as a research reference. When I delved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two families from 1880's to 1950's, I saw the agency and resilience of these "intermediaries" in the face of the new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order-they helped to communicate two very different worlds, and then became a key person influencing coloni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nearly 100-year biographies of the two families, historical photographs and macroscopic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Social Photography" allows us to dynamically capture and interpret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images through the "Intermediating Gaze". So that originally those archival record under the gaze of the empire, could be the testimony to the misery brought by the modern state to Bunun peoples in the region.
The second theme is "Museum Anthropology". The author conducts field research in "BCMH"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Diaspora" and "Return" of objects/cultures. The first study was the "Sakuma Foundation's Indigenous Cultural Objects Collection Operation" (佐久間財團蕃族參考品)during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show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Indigenous cultural objects entering the museum warehouse through the police in the late 1920s. In 2015, "BCMH" and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jointly held a homecoming exhibition of " Sakuma Foundation's Indigenous Culture Collections". The curatorial process, exhibition period and subsequent influence all presen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tact zone" of new museology. The narratives presented by the Bunun through "Hanitu" (spirits) express their emotions towards ancestral objects and the way they redefine the social order. During 2020,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curating of the Taiwan Eastern District Indigenous Cultural Museum, "BCMH" planned the old photos of "He Mei"(何昧) as a special exhibition. The exhibition uses photos of visualize colonization process as the theme of the exhibition. Through multiple perspective curating framework to re-establishes the modern history discourses of Bunun people in the Beinan River Basin(卑南溪流域).Encouraging audiences to develop their own views, make the museum a truly democratic "contact zone".
Based on the above content, this dissertation supplements research vision about the modern history of Bunun Peoples territory in Taiwan southeastern highlands, and proposes a method of using "family albums" as "Social Photography". This study also describes how local indigenous cultural workers strive to bring the stories of the elderly into their own lives through exhibitions and various actions. Make museums place of knowledge, inclusiveness, practice and critical thinking.
參考文獻
研究專著
Anaya, S. James 2004 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nks, Marcus 2007 Using Visual Data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London : SAGE.

Barclay, Paul D.,2018 Outcasts of Empire : Japan's Rule on Taiwan's "Savage Border," 1874-1945. Oakland,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nnett, Tony 1998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London: Sage.

Boast, Robin 2010 Neocolonial Collaboration: Museum as Contact Zone Revisited. Museum Anthropology 34(1): 56-70.

Clifford, James 1997 Routes :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ifford, James 2013 Returns : Becoming Indigeno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Elizabeth 2001 Raw histories : photographs, anthropology and museums. Oxford : Berg.

Ferme, Mariane C.2001 The underneath of things : violence, history, and the everyday in Sierra Leon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forde, Cressida 2002 Collection, Repatriation and Identity. In The Dead and Their Possessions: Repatriation in Principle, Policy and Practice. Cressida Fforde, Jane Hubert and Paul Turnbull, eds. Pp.25-46.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Gell, Alfred 1992 The Technology of Enchantment and the Enchantment of Technology. In Anthropology, Art and Aesthetics. J. Coote and A. Shelton, eds. pp. 40–66. Oxford: Clarendon.

Harry Yi-Jui, Wu(吳易叡)2012 The Missionary Gaze: The Social Biography and Archiving of Dr. David Landsborough IV’s Photographic Collection.臺灣人類學刊10(2):01-57.

Hoskins, Janet 1993 The play of time : Kodi perspectives on calendars, history, and exchang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skins, Janet 2006 Agency, Biography and Objects. In Handbook of Material Culture. Tilley, Chris; Webb Keane; Susanne Kuchler; Mike Rowlamds; Patricia Syper, eds. Pp.74-84.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Jane Hubert and Cressida Fforde 2002 Introduction: the Reburial Issu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The Dead and Their Possessions: Repatriation in Principle, Policy and Practice .Cressida Fforde, Jane Hubert and Paul Turnbull, eds. Pp.1-16.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rjun Appadurai,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etree, Amy. 2009 Museums as Sites of Decolonization: Truth Telling in National and Tribal Museums. In Contesting Knowledge: 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rspectives.Susan Sleeper-Smith ed. Pp. 322-337. Lincoln & London: Univ. of Nebraska Press.

O’Hanlon, Michael 2000 Introduction. In Hunting the Gatherers : Ethnographic Collectors, Agents and Agency in Melanesia, 1870s-1930s. Michael O’Hanlon and Robert L. Welsch, eds. Pp.1-34. New York : Berghahn Books.

Paul Turnbull and Michael Pickering 2010 The Long Way Home: The Meaning and Values of Repatriation. New York : Berghahn Books.

Pratt, Mary Louise1992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Scott, James C., 1998 Seeing Like a State :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New Haven ; Londo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 1994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Multiculturalism :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Charles Taylor; Amy Gutmann eds. Pp.25-74.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ornton, Russell 2002 Repatriation as Healing the Wounds of the Trauma of History: Case of Native America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The Dead and Their Possessions: Repatriation in Principle, Policy and Practice. CressidaFforde, Jane Hubert and Paul Turnbull, eds. Pp.17-24.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Tilley, Christopher 2006 Objectification. In Handbook of material culture. Tilley, Chris; Webb Keane; Susanne Kuchler; Mike Rowlamds; Patricia Syper, eds. Pp.60-73.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Ulrich, Laurel 2001 The age of homespun : objects and stories in the creation of an American myth.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山田奈美
2009 〈忘れられた時代―祖父の望鄉をおってー〉。地域研究年報(6):1-44。

方鈞瑋2020 〈共作屬於當代人群與土地的展覽:七步走•找東C─2020年東區原民館聯合策展〉。「發現」史前館電子報(433),2020年12月15日上線。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33/page_01.html

王學新1998 《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石丸雅邦2008 《臺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石丸雅邦2011 〈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看理蕃警察通譯兼掌制度〉。刊於《第六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整理組編,頁263-298。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2020 〈關於日據時期老照片的解/反殖民書寫練習〉。《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29):34-41。

安納亞(S. James Anaya) 2010[2004] 《國際法中的原住民族》。蔡志偉(Awi Mona)譯。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子寧2005 〈從殖民收藏到文物回歸:百年來臺灣原住民文物收藏的回顧與反省〉。刊於《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王嵩山主編,頁23-36。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李子寧2014〈從「民族誌物件」到「文化資產」--臺博館藏原住民文物「返鄉」意義的探討〉。「第六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復原與回春:博物館學的透視會議」宣讀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10月30日-31日。

李子寧等2017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吳文星、施添福總編纂2001-2002 《關山鎮志》。臺東:關山鎮公所。

李金賢2013 〈進出博物館之間:文物歸還與木乃伊柯象〉。《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6(1):49-74。

呂孟璠2013《蒐藏者與蒐藏品:總督府博物館時代尾崎秀真的蒐藏意圖與實踐》。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報告。

宋秀環2015 《菁英與權力的再現 :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部落菁英的養成與實踐》。臺北市:大新書局。

吳密察2017 〈蕃地開發調查與「蕃人調查表」、「蕃人所要地調查書」〉。《原住民族文獻》32:50-73。

李敏慧1997 《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夢蝶2000 〈霧鹿部落日據時代族人遭屠殺事件整理記錄〉。刊於《八九年度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承辦,頁114-143。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一宏2004 《八二粁一四五米 : 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一宏2017 《日本時代臺灣蕃地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臺中: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論文。

林一宏2019 〈國立臺灣博物館藏三吋速射野戰砲之考證〉。臺灣博物142(38):48-55。

林えいだい1995 《台湾植民地統治史 : 山地原住民と霧社事件・高砂義勇隊》。福岡市 : 梓書院。

金子展也2015 《台湾旧神社故地への旅案内 : 台湾を護った神々》。東京都 : 神社新報社。

金子展也2020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230所臺灣神社田野踏查》。陳嫺若譯。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青木說三2020[2002] 《遙想當年臺灣 : 生活在先住民社會的一個日本人警察官的紀錄》。張勝雄譯註。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松田京子2019 《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臺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新北市:衛城出版。

林古松等1989 《玉山國家公園關山越嶺古道調查研究報告》。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玉茹2011 《國策會社與殖民地邊區的改造 :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1937-1945) 》。臺北市: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

邵式柏(John R. Shepherd)2016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林偉盛等譯。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松岡格2018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周俊宇譯。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素珍, 林春治, 陳耀芳著2005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頌恩2012 〈從去殖民角度看博物館與原住民社群合作知識生產之道:以白鷺部落文史書製作為例〉。博物館與文化(4):31-68。

林頌恩2015 〈根源與路徑:從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手紋特展探討生產地方性〉。南島研究學報6(1):1-24。

邱夢蘋(Langus Lavalian)2016 《食慾.食域:霧鹿布農人當代飲食經驗再現的空間》。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邱夢蘋(Langus Lavalian)2018a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的地方資源整合經驗〉。《博物館簡訊》86:6-11。

邱夢蘋(Langus Lavalian)2018b〈靈的賦歸與復還-從「kulumah in 回家了!─臺博館海端鄉布農族百年文物返鄉特展」看物件復返其社會文化脈絡的多重意義〉。「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2018 年會:『超越與復返」會議」宣讀論文。

邱夢蘋(Langus Lavalian)2019 〈「製作在地」: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歷年展覽的連結經驗再探討〉。「臺 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9年會:『回到未來』會議」宣讀論文。

邱夢蘋(Langus Lavalian)2021 〈走入烈日疊影:原住民地方文化館策展人的自我實踐經驗〉。《原住民族文獻季刊》49:33-48。

近藤正己2014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胡台麗2015〈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文物」歸還與「傳統」復振的反思〉。民族學研究所60週年所慶「跨‧文化」研討會」宣讀論文,中研院民族所,9月17日-19日。

胡家瑜2020[2006] 〈文化調查、標本收藏與攝影:十九世紀中葉起的台灣調查採集動力與歷史脈絡〉。《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29):2-15。

施添福2000 〈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東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不著編輯者。頁1-36。

洪健榮, 田天賜主編2004 《延平鄉志》。臺東:延平鄉公所。

岩瀨彰著;陳柏瑤譯
2018 《昭和上班族,月薪一百円:戰前日本社會、文化與生活》。臺北市:麥田出版。

保羅.D.巴克萊(Paul D. Barclay)2020 [2018] 《帝國棄民 : 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堯嘉寧譯。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馬田2012 《部落策展人的地方館省思:以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如林、楊南郡2010 《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臺北市:南天出版。

徐佑驊2011 《日治時期「臺灣寫真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俊明2020 〈「不看」的能指—關於理蕃攝影中的「歸順者」之眼〉。《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29):24-33。

馬淵東一2014 《臺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楊南郡譯註。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臺北:南天書局。

宮崎聖子2019 《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郭婷玉譯。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徐聖凱2014 《臺北市立動物園百年史》。臺北市:臺北市立動物園。

夏黎明總編輯2007 《鹿野鄉志》。臺東:鹿野鄉公所。

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 《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陳玉峰2006 《臺灣植被誌卷六:闊葉林(1)南橫專冊》。臺中市:前衛出版。

陳采邑2018 〈揭開原住民自製獵槍的神秘面紗-從布農族王光祿狩獵案件談起〉。《全國律師》(22:11):23-26。

黃同弘2018 《反轉戰爭之眼 : 從美軍舊航照解讀臺灣地景脈絡》。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出版;聯合發行總經銷。

游永福2019 《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新北市:遠足文化。

湯浅浩史2009 《瀨川孝吉臺灣原住民族影像誌-布農族篇》。臺北市:南天書局。

黃宣衛2005 《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臺北:南天出版。

黃清琦2010 《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臺南市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黃學堂主編2017 《臺東民間手稿圖錄》。臺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黑澤隆朝原著2019 《臺灣高砂族之音樂》。王櫻芬主編;王櫻芬、劉麟玉、許夏珮譯註。臺北市:南天書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黃應貴1992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應貴2004 〈物的認識與創新: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379-44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應貴纂修;施添福總編纂2001 《臺東縣史. 布農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黃翰荻2020 〈「空中鳥跡」與「依風彩畫」—寄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29):16-23。

詹姆士.克里弗德2017[2013] 《復返 : 21世紀成為原住民》。林徐達, 梁永安譯。苗栗:桂冠出版。

詹姆士.克里弗德2019[1997] 《路徑 : 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Kolas Yotaka譯 ; 張瀠之, 林徐達審譯苗栗:桂冠出版。

楊南郡等1987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古道西段調查研究報告》。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南郡等1988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東段調查研究報告》。南投: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南郡;森丑之助原著2000 《生蕃行腳 : 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市 : 遠流出版。

葉家寧2002 《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調查2011-2022 《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硏究》。楊南郡譯註。臺北:南天書局。

遠藤寬哉著2021a 《臺灣蕃地寫真帖》。陳怡如翻譯;黃智慧監譯、導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遠藤寬哉著2021b 《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陳怡如翻譯;黃智慧監譯、導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原編;黃幼欣主編2016a[1932-1935] 《理蕃之友:第一卷中文初譯本》。陳連浚譯。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臺北:南天書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原編;黃幼欣主編2016b[1935-1938] 《理蕃之友:第二卷中文初譯本》。黃幼欣譯。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臺北:南天書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原編;黃幼欣主編2016c[1938-1943] 《理蕃之友:第三卷中文初譯本》。陳瑜霞譯。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臺北:南天書局。

駒込武著2017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吳密察, 許佩賢, 林詩庭譯。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鄭安睎2000 《臺灣最後祕境:清代關門古道》。臺中市:晨星出版。

鄭安睎2010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安睎2019 《消逝的中之線 : 探尋布農巒郡舊社》。臺北市:采薈軒文創美學。

蔡承豪2020 〈「番贅婿」與「土生仔」:小人物陳宗寶的故事〉。《故宮文物月刊》 452:64-73。

劉曼儀(Langus)2017 《Kulumah.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新北市:遠足文化。

潘繼道2008 〈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阿美族抗清事件之研究〉。《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143-186。

謝博剛2017 〈文本與記憶的傳統領域辯證玄想-新武呂溪流域的案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數位博物館」計畫網站內文。

謝博剛2020 〈走上回家的山徑,讓石板家屋升起煙來:由一趟臺東布農社群「尋根之旅」思考「文化資產」的認同與實踐〉。《民俗曲藝》210:1-40。

謝博剛2022 〈海端鄉志:經濟篇〉。刊於《海端鄉志》。鄭漢文總編纂,頁542-624。臺東:臺東縣海端鄉公所。

簡永彬等2019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藤井志津枝2001 《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史料
劉銘傳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清] 劉壯肅公奏議。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胡傳編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3[清] 臺東州採訪冊。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中村文治1942a 〈比島雜感〉。《臺灣警察時報》6月號。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中村文治1942b 〈南方に戰ふ高砂族〉。《臺灣警察時報》6月號。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毛利之俊1933 《東臺灣展望》。臺東:東臺灣曉聲會。

江口貞吉1932 《花蓮港蕃語集》。花蓮:花蓮港廳警察文庫。

寺澤芳一郎1937 〈新高國立公園候補地「關山方面の栞」〉。《台灣の山林》133:21-57。

浅野義雄1933 《大關山蕃害事件の顛末》。出版項不詳。

森丑之助1910 《ぶぬん蕃語集》。臺北: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

臺東廳警務課1932 《臺東廳警察法規》。臺東:臺東廳警務課。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1930 〈身命を賭して入蕃兇蕃ラホアレこ會見會見前アリマンとの談合小林巡查部長の入蕃記〉。1930年3月5日至3月10日連載。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895 〈牧朴真以下高等官待遇者一同ノ勳功明細書及經歷書履歷書〉。收入於《明治二十八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三卷官規官職》。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005300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896a〈公告及諭告發布(臺東撫墾署)〉。收入於《明治二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五卷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0084026。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6b〈臺東地方出張ノ恒春支廳長相良長綱復命書〉。收入於《明治29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二卷永久保存第二卷官規官職》。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0071005。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7a〈各蕃社長及通事召集及月手當給與臺東署長報告〉。收入於《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十六卷殖產》。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4533024。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7b〈里龐庄附近ノ殺害事件調查及高山蕃地巡視ノ件臺東署報告〉。收入於《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十六卷殖產》。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0164035。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897c〈明治三十年九月中臺東撫墾署事務報告「番社戶口通事社長」〉。收入於《明治三十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十九卷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0164035。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1 〈臺東廳長相良長綱死亡ニ關スル件〉。收入於《明治三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至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追加第一卷官規官職》。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0706034。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9 〈輕便鐵道工事ニ使役ノ蕃人監督及取締巡查及巡查補旅費額支給ニ關シ通達ノ件〉。收入於《明治四十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十三卷警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146502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1a〈志田梅太郎任府技手ノ件〉。收入於《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判)第八卷秘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188901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1b〈囑託志田梅太郎昇給、賞與〉。收入於《明治四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判)第八卷秘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1889044。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5 〈里壠支廳設置認可(臺東廳)〉。收入於《大正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二十七卷地方》。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236701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8 〈佐久間財團法人設立許可〉。收入於《大正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四卷地方》。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06509005X00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0 〈冨永藤平任地方理事官、俸給、勤務〉。收入於《昭和五年十月至十二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官進退原議》。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10062080X00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3 〈瀨野尾寧任地方警視、俸給、補職〉。收入於《昭和八年十月至十二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官進退原議》。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10076081X00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34 〈瀨野尾寧退官、昇級、賞與〉。收入於《昭和九年十月至十二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高等官進退原議》。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010080084。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42 《臺灣總督府勤行報國青年隊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臺灣總督府府報1910 〈臺東廳下卑南里隴間輕便鐵道臺車貸下營業開始〉。臺灣總督府報第2970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71012970a001。

臺灣總督府府報1932 〈昭和7年訓令第83號「理蕃善行章授予規程」〉。臺灣總督府報第1703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71031703a002。

臺灣總督府府報1932 〈昭和7年訓令第84號「頭目章規程」〉。臺灣總督府報第1703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71031703a002。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不著年代 《佐久間財團蕃族參考品目錄》。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 《森林事業計畫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8 [1919] 《蕃族調查報告書:布農族前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編;森丑之助原著1910 《ぶぬん族蕃語集》。臺北: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18 《理蕃誌稿:第一編、第二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21 《理蕃誌稿:第三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31a《高砂族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31b《理蕃政策大綱》。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32 《理蕃誌稿:第四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35 《蕃人所要地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37 《蕃地開発調査概要並高砂族所要地調査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38 《理蕃誌稿: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33-1939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40 《臺灣警察遺芳錄》。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43 《高砂族授產年報(昭和18年度)》。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3 [1932-1943] 《理蕃の友(復刻再版發行)》。東京:綠蔭書房。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6 《蕃俗一斑》。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

臺灣警察時報1931 〈第23號〉。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關文彥1936 〈關山越〉。《台灣の山林》123:145-160。

瀨野尾寧1933 〈大關山事件始末〉。《臺灣山岳》(7):35-49。

瀨野尾寧1935 《蕃界稗史殉職秘話》。臺北:作者刊行。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50 〈據電請海端鄉霧鹿利稻兩村移住平地一節復希遵照由〉。收入《山地人民移住案(0039/144/40/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數位典藏件號0041440012152008。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第四科主編1954 《進步中的本省山地》。臺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省政府警務處1953 《臺灣省山地警政要覽》。臺北:臺灣省政府警務處。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