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誰來照顧─從歷史制度論看我國基礎照顧服務人力政策之發展
作者:林昭禎
作者(外文):Chao-Chen L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辛炳隆
詹火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照顧服務員外籍看護工歷史制度論缺工Caregiverforeign care worker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theorylack of worke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長久以來針對國人依賴外籍看護照顧一事,相關研究均直指「低薪」為肇因,殊不知照顧服務員之所以會形成低薪職業必有其結構性要素。
本研究透過歷史制度論就我國基礎照顧服務人力缺工,長期依賴外籍看護一事,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證明其間確有路徑依賴現象。同時探討長照2.0與新經濟移民法(草案)所主張的新政,是否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新關鍵事件,抑或是維持現況之舉,並提出政策修正建議。
For a long time, related researches have pointed to "low salary" as the cause of Chinese people's reliance on foreign nurses. However, it is not known that there must be structur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low-paid occupations for care worker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ystem theor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act that my country's basic care services lack jobs and rely on foreign caregivers for a long time, and proves that there is indeed a path dependence phenomenon.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discuss whether the new policy advocated by Long-term Care 2.0 and the New Economic Immigration Law (draft) can become a new key ev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r whether it is a move to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and propose policy amendments.
壹、中文
一、 專書/期刊論文
吳玉琴(2008)。〈台灣居家照顧服務員勞動困境與對策〉,《社區發展季刊》122:200-214.
吳玉琴 (2013)。〈照顧服務人力的培育與留任〉,《社區發展季刊》141:113-130.
吳淑瓊, 陳亮汝, & 張文瓊 (2013)。〈臺灣居家服務人力: 現況與未來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41):101-112
呂寶靜 & 陳正芬(2009)。〈我國居家照顧服務員職業證照與培訓制度之探究: 從英國和日本的作法反思台灣〉,《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185-233.
李玉春(2016)。〈台灣長照制度之檢討與改革策略建議-如何建立「平價、優質、普及」的長期照顧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53: 19-31.
洪鐮德(1998)。《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郭俊巖, 李綉梅, 胡慧嫈, 蔡盈修, & 賴秦瑩(2015)。〈臺灣老人長期照顧體系下居家照顧服務員職場風險之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129-169.
陳正芬(2011 a)。〈管理或剝削? 家庭外籍看護工雇主的生存之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89-155.
陳正芬(2011 b)。〈雙軌分立的長期照顧體系: 照顧服務員國籍與品質的抉擇叉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381-386.
陳明珍(2009)。〈我國居家服務政策發展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7):287-303.
陳恆鈞& 江慧萍(2010)。〈 樂生事件與新莊捷運線制定之因果關係分析: 路徑依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8(3):129-185.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148-176
黃紀華& 林金定(2013)。〈家庭外籍看護工照護失能老人面臨之困境與問題初探〉,《台灣老人保健學刊》9(1):62-70
葉淑惠, 楊麗玉, 楊麗珠, 林麗味, 葉明莉, 曾錦花, & 李婉萍(2003)。〈 發展病患服務員與居家服務員整合性課程及配套措施〉,《長庚護理》14(1): 31-41.
葉崇揚、施世駿 (2009)。〈典範連續或典範轉移:德國與英國年金改革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 1-51
鄭美娟(2014)。〈居家服務員工作面貌之探討〉,《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 (2): 1-44.
謝玉玲(2011)。〈看得到的照護政策, 看不見的勞動差異: 照顧工作者與勞動場域的檢視〉,《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0(1): 53-96.
二、 學位論文
李元昌(2007)。《「外籍看護工申審機制與國內照顧服務體系接軌」之實施現況與成效初探─以台北縣為例》。發表地點: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翁政樺(2014)。《長照體制下本國籍居家服務工作人員勞動權益與勞動穩定性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發表地點: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家瑜(2013)。《照顧好我們的照顧者: 我國照顧服務人員就業歷程及人力發展之探討》。發表地點: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嘉容 (2013)。《居家服務單位人力資源管理之探討-以居家照顧服務員為例》。發表地點: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幸嶧(2006)。《臺灣外籍家庭看護工之現象與省思兼檢視長期照顧政策》。發表地點: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三、研討會論文/報章評論
陳正芬 (2014)。〈台灣長期照顧人立即培訓制度之發展與前瞻〉,「2014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劇變時代的社會福利政策」論文。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6月16- 18日。
蕭晴惠,成之約&林國榮 (2015)。〈翻轉樂齡長照服務系統-台灣試辦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計畫初步成效之研究〉,「2015勞動與就業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中華勞動與就業關係協會。10月15日。
薛承泰(2018)。長照2.0「照」得住嗎?Ettoday新聞雲雲論。瀏覽網頁: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323127。最後瀏覽日期:2022年2月14日
四、官方出版品
邵藹如(2010)。我國長期照顧服務內涵、成本及調整機制分析計畫。內政部委託研究
徐雅媛、林國榮(2020)。我國照顧服務員勞動市場就業分析與勞動力提升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計畫
蕭晴惠、林國榮(2015)。外籍看護工外展看護服務試辦計畫成效及影響評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委託計畫
勞動部。《外籍勞工管理及運用調查》。瀏覽網頁:http://statdb.mol.gov.tw/html/svy07/0742menu.htm
勞動部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9)。《長照產業人力結構與職場環境問題分析及因應對策研究》。勞動部106年度研究計畫
勞動部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20)。《我國照顧服務員勞動市場就業分析與勞動力提升研究》。勞動部108年度研究計畫
經建會 & 內政部 (2008)。《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第二期計畫總結報告》,行政院臺內字第 0940002132 號核定。
衛生福利部(2015)。《長期照護服務量能提升計畫(104~107年核定版)》。
衛生福利部(2016 a)。〈長照人力發展之困境與挑戰—改善照顧服務員薪資及勞動條件、精進服務模式、強化人才培育、滿足原鄉及偏遠地區長照需求,並檢視外籍看護工進用政策之利弊與未來展望〉。立法院第9 屆第1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專案報告。
衛生福利部(2016 b)。《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106-115年)(核定本)》。
衛生福利部(2017)。〈如何解決照顧服務員面臨勞動條件惡劣、低薪及人力不足的困境〉。立法院第9屆第4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專案報告。
衛生福利部(2018)。《106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
衛生福利部(2019)。〈長照2.0執行情形、困境及未來規劃〉。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9次全體委員會議專案報告。
貳、英文
一、專書
Colombo, F., & Mercier, J. (2011). Help wanted!. Ageing and long-term care, 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Vol. 34, No. 2 (Summer 2012), pp. 316-332,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 (1994). Living in a Post-Traditional Society. In U. Beck, A. Giddens, & S. Lash (Eds.),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pp. 56-109). Cambridge, England: Polity.
二、期刊論文
Fujisawa, R., & Colombo, F. (2009). “The long-term care workforce: overview and strategies to adapt supply to a growing demand”. OECD health working Papers, (44): 1-50.
Giovanni Capoccia and R. Daniel Kelemen.(2007)."The Study of Critical Junctures : Theory, Narrative and Counterfactuals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World Politics.Vol.59(03).pp.341-369
Pierson, P.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Van De Weerdt, C., & Baratta, R. (2012). “New working conditions and consequences on activity of home healthcare workers”. Work 41(Supplement 1), pp.1-4.
三、編著論文
North, D. C. (1994). “Institu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In David Braybrooke(eds.), Social Rules: Origin; Character; Logic; Change, pp.189-201.Routledge:Taylor&Francis Group Press.
Hacker, Jacob S.(2005). “Policy Drift: The Hidden Politics of US Welfare State Retrenchment.” In Beyond Continuity: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ies, edited by Streeck, W. and Thelen, K., (PP.40–8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one, R. I. & Wiener Joshua M. (2001). Who will care for us? Addressing the long-term care workforce crisis. Washington, D.C.:The Urban Institute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omes and Services for the Agin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