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研究
作者:駱珍伊
作者(外文):Chen-Yee Lo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徐富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安大簡詩經出土文獻楚簡異文Anda Bamboo SlipsThe Classic of PoetryUnearthed DocumentsChu Bamboo SlipsDifferent Writi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由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中西書局出版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已於2019年8月出版。全書收入六個國風,總共五十七首詩歌,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詩經》抄本。此書公布至今,已有超過百篇以上的論文,提出相當多的討論,為古文字學、詩經學、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本論文即以此五十七首詩文為研究對象。第一章緒論,首先提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介紹研究材料、進行文獻回顧以及闡述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七章,每一章針對一個國風,對每一首詩進行綜合研究,即廣泛蒐集學者的著作文章,分析各家優劣,並從文字考釋、文義訓詁、歷史探討等各方面,來進行集釋與討論。第八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以及尚待解決的問題。最後以《安大簡》與《毛詩》對讀的材料,附於文末。
The Anhui University Warring States Bamboo Manuscripts (Ⅰ) written by Huang De-kuan, Xu Zai-guo and the Center for Chinese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Anhui University, published by Zhongxi Book Company, was released on August 2019. Six Songs of the States and a total of 57 poem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is release. It is the earliest copy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Since the book published till now, there are already more than hundred papers, presented a lot of discussions, which have provided valuable research data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the classic of poetry, history, philology and other fields.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se 57 poe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first present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aterials, reviewes the literature and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methods. From Chapter 2 to Chapter 7, according to a Song of the State, each chapt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each poem, that is, collect academic works and articles widely, analyse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statements, do summing-up explanation and discussion by examine the characters, explain the context, investigate the history and etc.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Finally, the materials of the different texts of Anda Bamboo Slips and Mao Shi are attached at the end.
1.傳統古籍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景印清嘉慶20年經韻樓板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9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宋〕歐陽修:《詩本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
〔宋〕蘇轍:《詩集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
〔宋〕嚴粲:《詩緝》,北京:中華書局,2020.12
〔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1
〔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四庫全書本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8.12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12
〔清〕吳騫:《蜀石經毛詩考異》,拜經樓刊,道光壬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2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
〔清〕牟庭:《詩切》,濟南:齊魯書社,1983.9
〔清〕李富孫:《詩經異文釋》,續修四庫全書本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長沙:岳麓書社,1985.4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0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1999.8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3
〔清〕馮登府:《三家詩遺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10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12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2
〔清〕俞樾:《群經平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7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2

2.近代專書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2009.4
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3.4
于茀:《金石簡帛詩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
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12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2
王輝主編:《秦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4
向熹:《詩經詞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6
朱鳳瀚主編:《海昏簡牘初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12
佐野光一編:《木簡字典》,東京:雄山閣出版,1985.8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5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9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3.10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
呂珍玉:《《詩經》訓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3
呂珍玉:《高本漢詩經注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蜂鳥出版事業、槐下書肆聯合出版,2005.12
呂珍玉:《詩經鑒賞讀本》,臺北:新學林,2015.3
李山:《詩經析讀》,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3
李守奎、賈連翔、馬楠:《包山楚墓文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7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3.4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6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9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2004.7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1984.7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1983.2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10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3
林義光:《詩經通解》,上海:中西書局,2012.9,據民國九年(1920)衣好軒鉛印本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編著:《楚地出土戰國竹簡帛合集(一):郭店楚墓竹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1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10
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
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8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1
唐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5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1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7
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12
祝敏徹等:《詩經譯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10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
袁梅:《詩經異文彙考辨證》,濟南:齊魯書社,2013.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
馬持盈:《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7
高本漢:《高本漢詩經注釋》,上海:中西書局,2012.10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7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
寇淑慧:《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7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3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9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
張樹波:《國風集說》,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海:中西書局,2012.1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2020.1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上海:中西書局,2012.1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12
許雄志:《秦印文字彙編(增訂本)》,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21.1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0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8
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2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5
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
單曉偉:《秦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9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修訂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
曾運乾:《毛詩說》,長沙:嶽麓書社,1990.5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10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
程燕:《詩經異文輯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6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8
黃典誠:《詩經通譯新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5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8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8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1990.5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董蓮池:《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7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
雷黎明:《戰國楚簡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2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8
聞一多:《詩經通義乙・聞一多全集4》,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2
聞一多著;李定凱編校:《詩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10
齊航福、章秀霞:《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刻辭類纂》,北京:線裝書局,2010.12
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0
滕志賢:《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0.1
蔣文:《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文本的校勘和解讀》,上海:中西書局,2019.8
鄧佩玲:《《雅》《頌》與出土文獻新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8
鄭張尚芳:《鄭張尚芳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10
魯洪生主編:《詩經集校集注集評》,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12
禤健聰:《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3
龍宇純:《絲竹軒詩說》,臺北:五四書店,2002.11
蘇建洲、吳雯雯、賴怡璇:《清華二《繫年》集解》,臺北:萬卷樓,2013.12

3.學位論文
白海燕:《居延新簡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4.4
任學甍:《金文與詩經共見語詞集釋考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5
何義軍:《上博竹書字詞釋讀補正》,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20.5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6
李瑤:《居延舊簡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4.4
姚道林:《出土文獻與《毛傳》訓詁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20.5
段伊晴:《《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集釋》,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21.5
孫興金:《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詩經》異文整理與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20.6
馬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1-8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5
張晗:《出土戰國秦漢《詩》類文獻用字現象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6
陳晨:《簡帛《詩》及相關文獻整理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9.5
陳萌萌:《從出土材料探究《毛詩》之三種句式》,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9.10
陸錫興:《詩經異文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9.4
楊鵬樺:《簡帛韻文釋論》,廣州: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20.6
趙洋:《安大簡《詩經》「二南」異文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1.5
鄭婧:《安大簡《詩經》文獻學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21.5
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5
駱珍伊:《《上博七-九》與《清華壹-叁》字根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6
薛培武:《《雅》《頌》字詞與出土文獻合證》,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8.5
韓銳:《安大簡《詩經》文本及相關問題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1

4.單篇論文
孔德成:〈說兕觥〉《東海學報》第6卷(臺中:東海大學出版,1964.6),頁19。
孔德超:〈說安大簡中的「 」〉《中國文字・2021年夏季號》(臺北:萬卷樓,2021.6),頁157-166。
王子楊:〈釋甲骨文中的「寤」〉《中國文字・新38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12),頁149-154。
王化平:〈安大簡《詩經》「侯六」「魏九」淺析〉《北方論叢》2020年第1期,頁16-22。
王文君:〈從民俗學看《詩經・唐風・綢繆》〉《四川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頁39-43。
王思婷:〈安大簡《詩經》〈關雎〉〈葛覃〉研究綜述〉《「第一屆中國文字學青年論壇」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2021.4.24)
王挺斌:〈安大簡《詩經・召南・小星》異文考辨〉《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4期,頁17-25。
白右尹:〈從戰國楚簡論前元音韻部〉《「出土文獻與寫本文化工作坊」會議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20.11.29),頁37-64。
朱彥民:〈也說《詩經》「碩鼠」〉《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頁92-96。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頁243-259。
吳小如:〈詩三百篇肊札〉《文史・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6),頁143-156。
吳洋:〈讀安大簡《詩經》札記〉《國學學刊》2020年第2期,頁5-16。
吳洋:〈讀安大簡《詩經》札記二〉《出土文獻研究・第19輯》(上海:中西書局,2020.12),頁85-93。
吳國昇:〈讀《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札記〉《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頁6-11。
李山:〈「安大簡」《詩經》對讀記〉《「古典學的重建」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經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20.12.19-20),頁31-39。
李天虹:〈《葛覃》考〉《國際簡帛研究通訊》2002年第2卷第2期;又刊於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頁103-104。
李存智:〈音韻層次與韻部分合——以之脂支分合及相關音韻現象為例〉《臺大中文學報・第31期》(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12),頁47-102。
李松儒、單育辰:〈談安大簡《詩經》中的一些文字問題〉《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7),頁19-23。
李林芳:〈《毛詩》較安大簡《詩經》文本的存古之處——句式整齊性的視角〉《文史》2021年第1輯,頁27-46。
李銳:〈刪詩細節問題初論〉《「第八屆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21.11.27-28),頁130-132。
李鵬輝:〈《詩經》「碩鼠」新證〉《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53-257;刊於《北方論叢》2019年第6期(2019.11),頁7-10。
李鵬輝:〈安徽大學藏戰國《詩經》簡復原蠡測〉《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39-252。
李鵬輝:〈談安大簡《詩經》中的「褭」及其相關字〉《戰國文字研究・第1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9),頁83-92。
杜澤遜:〈安大簡《詩經・關雎》「要翟」說〉《中國典籍與文化》2020年第1期,頁141-142。
汪梅枝:〈從安大簡看《詩經・權輿》之「于我乎」〉《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頁55-63。
沈培:〈《詩・秦風・權輿》毛詩本與安大簡對讀〉《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11輯》(成都:巴蜀書社,2020.6),頁98-112。
沈培:〈《詩•周頌•敬之》與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對應頌詩對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頁327-358。
沈培:〈試說清華簡〈芮良夫毖〉跟「繩準」有關的一段話〉《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13.6.17-18),頁234-246。
周建邦:〈安大簡《詩經》「侯風」「魏風」及其相關問題小識〉《簡帛研究2021・春夏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6),頁94-100。
周建邦:〈安大簡《詩經》「矦風」「魏風」覆議〉《「出土文獻與商周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9.10.18-20),頁452-454。
周翔:〈《詩經》類楚簡文字對讀兼談相關問題〉《戰國文字研究・第3辑》(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1.7),頁23-30。
周翔:〈「騏馵」「騏驥」考〉《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77-281。後刊於《北方論叢》2019年第6期(2019.11),頁11-14頁。
周翔:〈安大簡《詩經》專字疏證〉《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93-301。後見周翔、邵鄭先:〈安大簡《詩經》專字叢考〉《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2020.03),頁18-25。
周翔:〈安大簡《詩經》新見專字輯證〉《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82-292。後刊於《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7),頁28-39。
周翔:〈說「交交」及相關字〉《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69-276。
周翔:〈談安大簡《詩經》中的特殊字形及相關問題〉《「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開封:開封市開元名都大酒店,2020.10.30-11.02),頁328-336。
周翔:〈談談楚文字中的「諹」字及相關字詞問題〉《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58-268。
孟蓬生:〈安大簡《詩經》「豐」「荒」通假補證——兼論丰聲字的前上古音〉《「漢語史研究的材料、方法與學術史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2020.11.21-22)
季旭昇:〈《毛詩.周頌.敬之》與《清華三.周公之琴舞.成王作敬毖》首篇對比研究〉《古文字與古代史・第4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2),頁379-385。
季旭昇:〈《交交鳴烏》新詮〉《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9),頁481-510。
季旭昇:〈《詩・小雅・菀柳》探究〉《中國詩經學會第十四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太原:山西大學,2021.8.13-16)。
季旭昇:〈從《曹沫之陳》一個特殊的「將」字談到甲骨金文相關之字〉《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2007.5.19-20),頁95-102。
季旭昇:〈從安大簡與上博簡合證《孔子詩論》「既曰天也」評的應是《鄘風・君子偕老》〉《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頁71-75。
季旭昇:〈從戰國楚簡談息字〉,發表於「國學研究論壇-出土文獻與漢語史研究」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11),後刊於《中國文字・新38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12),頁1-22。
季旭昇:〈詩「何彼襛矣」探義〉《國文學報・第15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86.6),頁23-36。
季旭昇:〈詩經研究也應該走出疑古時代:以《召南・甘棠》詩的詮釋為例〉《「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2009.4),頁1-29;收入陳致主編:《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頁174-211。
季旭昇:〈談安大簡《詩經》「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為絺為綌」〉《中國文字・2019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19.10),頁1-10。
季旭昇:〈據《上博二・子羔》釋《毛詩・魯頌・閟宮》「上帝是依」〉《「第八屆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21.11.27-28),頁6-14。
季旭昇:〈釋金文、《詩・行露》、楚簡一種特殊用法的「足」字〉《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8),頁479-481。
屈萬里:〈兕觥問題重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4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1),頁533-542。
林清源:〈釋北大漢簡(參)《周馴》「非爵勿羈」——兼釋《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文與哲・第34期》(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19.6),頁41-82;後發佈於武漢網(http://www.bsm.org.cn/?hanjian/8307.html),2020.10.01。
侯瑞華:〈讀安大簡《詩經》二題〉《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7),頁51-62。
俞紹宏、宋麗璇:〈安大簡《詩經》與毛詩韻讀對比研究〉《管子學刊》2021年第1期,頁95-101。
俞紹宏、張青松:〈說說安大簡《召南・羔羊》中的「人」〉《古文字研究・第33輯》(北京:中華書局,2020.8),頁363-367。
俞紹宏:〈據安大簡考辨《詩經》韻讀一例〉《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頁12-17。
姚小鷗:〈安大簡《詩經・葛覃》篇「穫」字的訓釋問題〉《中州學刊》2018年第2期,頁136-139。
姚道林:〈《周南・關雎》「左右流之」試析〉《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7),頁45-50。
段凱:〈《清華藏簡(伍)》拾遺〉《簡帛・第1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5),頁21-28。
相宇劍:〈安大簡《詩經・關雎》「舀才舀才」考〉《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頁120。
夏大兆、沈憶蓮:〈安大簡《詩經》一字多詞現象研究〉《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2期,頁62-73。
夏大兆:〈《詩經》「言」字說——基於安大簡《詩經》的考察〉《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頁。
夏大兆:〈安大簡《詩經》「侯六」考〉《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頁119-125。
夏大兆:〈安大簡《詩經》「侯六」續考〉《戰國文字研究・第1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9),頁93-108。又刊於《北方論叢》2020年第1期,頁5-15。
夏大兆:〈安大簡《詩經》字詞關係研究〉《「首屆漢語字詞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2019.10.26-27),頁135-144。
夏含夷:〈讀如字:從安大簡《詩經》談簡帛學的「趨同」與「立異」現象(六則)〉《戰國文字研究・第3辑》(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1.7),頁4-13。
孫合肥:〈安大簡《詩經》「摽」字補說〉《「李學勤先生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19.12.07-08),頁330-332。刊於《半部學術史,一位李先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4),頁630-632。
徐在國、管樹強:〈楚帛書「傾」字補說〉《語言科學》2018年第3期,頁244-249。
徐在國:〈《周易・無妄》「不菑餘」解〉《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23-226。
徐在國:〈《詩・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頁83-86。
徐在國:〈「窈窕淑女」新解〉《漢字漢語研究》2019年第1期,頁7-10。
徐在國:〈安大簡《小戎》札記〉《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195-197。
徐在國:〈安大簡《詩經・召南・摽有梅》之篇名試解〉《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193-194。後刊於《北方論叢》2019年第6期(2019.11),第5-6頁。
徐在國:〈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詩經》詩序與異文〉《文物》2017年第9期,頁60-62。
徐在國:〈試說古文字中的「矛」及從「矛」的一些字〉《簡帛》第17輯,頁1-6。
徐在國:〈談《詩・秦風・小戎》「亂我心曲」之「亂」〉《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00-204。後以篇名〈談《詩・秦風・小戎》「亂我心曲」之「亂」及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刊於《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2020.09),頁76-79。
徐在國:〈談《詩・秦風・終南》「顏如渥丹」之「丹」〉《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05-207。後刊於《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2002.03),頁3-5。
徐在國:〈談安大簡《詩經》中的一些文字現象〉《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182-192。後發表於《「中國文字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鄭州:鄭州大學,2019.10.12-13),頁282-293;刊於《中國文字學報・第1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4),頁114-123。
徐在國:〈談安大簡《詩經》的一個異文〉《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頁103-105。
徐在國:〈談安大簡《詩經》從「甾」的相關字〉《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08-213。後刊於《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7),頁10-15。
徐在國:〈談安大簡《詩經・碩鼠》中的「獵」〉《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14-217。
徐在國:〈談清華簡中「執」字的一個異體〉《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18-222。後刊於《出土文獻研究・第18輯》(上海:中西書局,2019.12),頁91-95。
徐在國:〈談楚文字中的「兕」〉《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頁10-12。
徐在國:〈據安大簡考釋銅器銘文一則〉《戰國文字研究・第1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9),頁62-65。
徐在國:〈關於安大簡《詩經・君子皆壽》中一個字的考釋〉《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198-199。又刊於《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11輯》(成都:巴蜀書社,2020.6),頁113-115。
郝士宏:〈《詩經・秦風・駟驖》「歇驕」解〉《戰國文字研究・第3辑》(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1.7),頁14-22。
郝士宏:〈從安大簡看《詩經》「采采」一詞的訓釋〉《戰國文字研究・第1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9),頁66-73。
郝士宏:〈新出楚簡《詩經・秦風》異文箋證〉《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頁78-82。
郝瀟:〈從安大簡「」字補論古文字中幾個從「」的字〉《中國文字・2020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20.12),頁329-338。
馬楠:〈說《詩經・騶虞》「壹發五豝」及《騶虞》詩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開封:開封市開元名都大酒店,2020.10.30-11.02),頁306-308;刊於《簡帛研究2021・春夏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6),頁101-104。
馬銀琴:〈安大簡《詩經》文本性質蠡測〉《「古典學的重建」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經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20.12.19-20),頁61-72。《戰國文字研究・第3辑》(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1.7)
馬銀琴:〈安大簡《詩經》文本性質蠡測〉《中國文化研究》2020年秋之卷,頁9-15。又發表於《「古典學的重建」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經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20.12.19-20),頁61-72。
高中華:〈談安大簡《詩經・殷其雷》的「思」字異文〉《「李學勤先生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19.12.07-08),頁333-338。刊於《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2020.04),頁22-26;又刊於《半部學術史,一位李先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4),頁633-639。
常燕娜:〈從出土文獻看《詩經・牆有茨》「冓」字的訓詁〉《絲綢之路》2015年04期,頁47-49。
張文成:〈談一談《詩經》「是A是B」句式〉《中國文字・2021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21.12),頁233-248。
張文冠:〈釋《關雎》中的「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頁139-143。
張富海:〈「希」字古音考〉《中國文字・2021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21.12),頁151-160。
張富海:〈安大簡《詩經》補釋一則〉《「第八屆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21.11.27-28),頁120-126。
張樹國:〈「安大簡」《詩經》為子夏西河《詩鈔》〉《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頁88-95。
張翼:〈《詩》「碩鼠」訓詁新考〉《文獻語言學・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21.4),頁23-36。
張瀚文:〈「維以永傷」的夙願——安大簡《詩經・卷耳》中的女性本位意識〉《鴨綠江(下半月)》,頁62。
曹建國:〈出土文獻與《詩經》的早期書寫〉《「第八屆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2021.11.27-28),頁127-129。
曹錦炎:〈關於《柏舟》詩「髧彼兩髦」的重新理解〉《戰國文字研究・第3辑》(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1.7),頁1-3。
梁利棟:〈論安大簡《詩經・秦風》之異文——兼論《秦風》在安大簡《詩經》中的次序〉《樂山師範學院學報》,中國知網,2021.11。
梁慧婧:〈《安大簡(一)・韻讀對讀表》韻腳標注問題〉《文獻語言學・第10輯》,頁50-56。
郭永秉、鄔可晶〈說「索」、「 」〉《出土文獻・第3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12),頁99-118;收入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頁60-84。
郭永秉:〈清華簡《尹至》「 至在湯」解〉《清華簡研究・第1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2.12),頁48-52;收入《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頁248-253。
郭永秉:〈補說「麗」、「瑟」的會通〉《中國文字・新38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12),頁73-90。
郭珂:〈說楚文字「瑟」〉《出土文獻・第3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12),頁176-186。
陳民鎮:〈安大簡《國風》的次序及「侯風」試解〉《北方論叢》2020年第1期,頁23-26。
陳偉武:〈安大簡《詩經》「流木」補說〉《第一屆「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史」學術論壇暨青年學者工作坊會議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9.11.2-4),頁130-134;刊於《古文字研究・第33輯》(北京:中華書局,2020.8),頁392-396。
陳偉武:〈讀安大簡《詩經》札記三則〉《「李學勤先生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2019.12.07-08),頁327-329;刊於《半部學術史,一位李先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4),頁627-629。
陳劍:〈甲骨金文用為「遊」之字補說〉《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1),頁1-46。
陳劍:〈甲骨金文舊釋「䵼」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3-47。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7),頁152-182。
陳劍:〈說「昔」字並論「」形的真正來源〉《饒宗頤國學院院刊》(香港:中華書局,2021.8),頁1-46。
陳劍:〈釋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7),頁65-72。
陳劍:〈釋瓜〉《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11),頁66-103。
游帥:〈讀安大簡《詩經》札記二則〉《文獻語言學・第10輯》,頁57-6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出土的漆木弩彩畫〉《文物》2017年第2期,頁38-4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棗陽市九連墩楚墓〉《考古》2003年第7期,頁10-14。
程浩:〈「鬯」字兩系說〉《中國語文》2020年第5期,頁625-630。
程燕:〈《牆有茨》新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頁83-86。
程燕:〈《麟之趾》詩義解詁〉《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27-231。後發表於《「中國文字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鄭州:鄭州大學,2019.10.12-13),頁126-129;刊於《中國文字學報・第1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4),頁124-127。
程燕:〈「」字探源——兼釋「」之相關字〉《語言科學》2018年第3期,頁255-258。
程燕:〈上博簡《孔子詩論》「絺綌」字形補說〉《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32-233。後刊於《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7),頁16-18。
程燕:〈由安大簡《君子偕老》談起〉《戰國文字研究・第1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9),頁74-77。
程燕:〈安大簡《詩經》用韻研究〉《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234-238。後刊於《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2期,頁56-61。
程燕:〈安大簡《詩經》用韻研究〉《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2期,頁56-61。
程燕:〈談楚文字中的「垔」字〉《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頁91-93。
華學誠:〈淺議異文、通假與經典化——以毛詩《關雎》「芼」安大簡作「教」為例〉《語文研究》2020年第3期,頁1-5。
馮聰:〈據安大簡談《攝命》「[食]猷卜乃身」〉《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3期,頁56-59。
黃旭初、黃鳳春:〈湖北鄖縣新出唐國銅器銘文考釋〉《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頁9-15。
黃易青:〈上古詩歌語氣助詞「只、些、斯、思、止」的詞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49-59。
黃武智、蘇慧萍:〈安大簡《詩經・矦六》篇末題記「作魚寺=」等文字釋讀訓詁〉《「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成立40週年紀念暨2021年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上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21.6.4.-7),頁333-341。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1-6。
黃德寬:〈《詩・召南・騶虞》與上古虞衡制度〉,北京大學第一屆古典學國際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2017.11.17-20),頁1-9。
黃德寬:〈《詩經》「不」字疑義〉《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頁78-82。
黃德寬:〈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頁54-59。
黃德寬:〈清華簡新見「湛(沈)」字說〉《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頁35-38。
黃德寬:〈略論新出戰國楚簡《詩經》異文及其價值〉《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頁71-77。
黃德寬:〈新出戰國楚簡《詩經》異文二題〉《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頁5-9。
黃德寬:〈說 〉《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7),頁272-276。
黃德寬:〈釋古文字中的「杪」及相關字〉《漢字漢語研究》2021年第1期,頁3-8。
黃德寬:〈釋甲骨文「叕(茁)」字〉《中國語文》2018年第6期,頁712-720。
黃德寬:〈釋新出戰國楚簡中的「湛」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頁49-52。
楊玲、尚小雨:〈比較視域下的安大簡《詩經》章次互易異文產生原因和價值探析〉《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20年第10期,頁65-73。
楊若苓:〈古人防蠹法之今探〉《故宮文物月刊》第439期(2019.10),頁86-94。
楊鵬樺、王晨:〈試論《詩・召南・騶虞》的安大簡異文及相關問題〉《「第八屆出土文獻研究與比較文字學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2018.11.2-5),頁164-173。後刊於《漢學研究》第37卷第3期(2019.09),頁1-18。
萬仕國:〈《詩經》「A言VP」式試說〉《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頁40-42。
董露露:〈《詩經・秦風・小戎》「蒙伐有苑」解〉《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23輯》,頁53-57。
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12。
鄔可晶:〈上古漢語中本來是否存在語氣詞「只」的問題的再檢討〉《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頁399-422。
鄔可晶:〈說金文「䝳」及相關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9),頁216-235。
寧登國、王作順:〈安大簡《詩經・復原》異文的解題價值〉《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頁14-21。
寧鎮疆:〈由安大簡《詩經》之「寺子」小議《書》類文獻中的「時」字〉《「出土文獻與商周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9.10.18-20),頁246-253;刊於2020.10《歷史文獻研究》2020年第2期,頁55-62。
聞一多:〈匡齋尺牘〉《聞一多全集・三》(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2),頁198-230。
趙平安:〈對上古漢語語氣詞「只」的新認識〉《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2),頁267-275。
趙敏俐:〈略說安大簡《詩經》文本的若干問題〉《「古典學的重建」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經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20.12.19-20),頁40-56。
趙敏俐:〈簡論安大簡《詩經》抄本中的訛誤等問題〉《北方論叢》2021年第2期,頁13-18。
劉玉國:〈《詩經》「誰謂雀無角」「角」義舊解析評〉《東吳中文學報・第24期》(臺北:東吳大學出版社,2012.11),頁2-3。
劉洪濤、劉建民:〈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頁107-116。
劉洪濤:〈《說文》「孛」釋義〉《古漢語研究》2018年第2期,頁81-86。
劉洪濤:〈上博竹簡訛字考證二題〉《訛字研究論集》(上海:上海書局,2019.10),頁163-170。
劉剛:〈《詩・秦風・小戎》「蒙伐有苑」新考〉《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頁13-15。
劉剛:〈《詩・秦風・晨風》的再討論〉《「北京大學第三屆國際古典學會議」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2019.11.23-24),頁175-179。
劉剛:〈《詩・揚之水》「卒章四言」新證〉《戰國文字研究・第1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9),頁78-82。
劉剛:〈《詩・鄘風・干旄》臆解:以出土文獻和器物中的馬飾為參照〉《北方論叢》2019年第6期,頁15-18。
劉剛:〈《詩經》古義新解(二則)〉《語言科學》2018年第3期,頁250-253。
劉剛:〈邂逅「邢侯」〉《安大簡《詩經》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104-109。
劉剛:〈釋戰國文字中的「縫」〉《安大簡《詩經》研究・待刊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2019.9),頁302-305。後刊於《古文字研究・第33輯》(北京:中華書局,2020.8),頁388-391。
劉澤敏:〈讀安大簡《秦風・小戎》札記一則〉《珞珈史苑》2019年卷,頁104-109。
滕勝霖:〈《詩經・唐風》字義瑣考二則〉《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0.7),頁63-69。
蔡一峰:〈安大簡《詩經》異文考辨叢札〉《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頁52-56。
蔡英傑〈《詩・召南・行露》「誰謂女無家」正詁〉《漢字漢語研究》2021年第1期,頁112-115。
蔣玉斌:〈「包」字溯源〉《上古漢語研究・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6),頁10-14。
蔣偉男:〈利用安大簡補說清華九《成人》一則〉《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頁26-31。
蔣偉男:〈談上博簡中從「埶」的兩個字〉《戰國文字研究・第1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9),頁123-130。
鄭婧、王化平:〈安大簡《詩經》與《毛詩》的幾處異文對讀〉《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頁64-68。
鄭婧:〈安大簡《詩經》與《毛詩》的章次差異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頁126-132。
盧海霞、袁金平:〈《詩・鄘風・牆有茨》「中冓」釋義新證〉《三峽論壇》2019年第4期,頁76-81。
禤健聰:〈戰國文字「夨」旁變體辨說〉《古文字研究・第33輯》(北京:中華書局,2020.8),頁360-362。
駱珍伊:〈《清華壹.楚居》疑難字考釋:鄩、堵敖〉《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教育大學,2016.5.13-14),頁541-556。
駱珍伊:〈安大簡《詩經》初讀札記〉《中國文字・2019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19.10),頁127-140。
駱珍伊:〈談《秦風・駟驖》的章次問題〉《中國文字・2021年夏季號》(臺北:萬卷樓,2021.6),頁307-317。
駱珍伊:〈談安大簡〈君子偕老〉的補字問題〉《中國文字・2020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20.12),頁295-303。
駱珍伊:〈談安大簡《秦風》的「四䮅孔屖」〉《中國文字・2021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21.12),頁195-206。
駱珍伊:〈據安大簡《詩經》考證今本《詩經》二則〉,史語所文字學門獎助博士生年度成果報告,臺北:史語所,2020.12.24。
駱珍伊:〈讀《清華伍.殷高宗問於三壽》劄記四則〉《中國文字・新42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16.3),頁249-262。
謝明文:〈釋甲骨文中的「抱」〉《中國書法》2015年第11期,頁131-135。
顏世鉉:〈《詩・召南・騶虞》「騶虞」解——兼說對待漢儒《詩》說的態度〉《「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8年5月發表於史語所2018年度第9次講論會;後刊於《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20.12),頁77-100。
顏世鉉:〈甲骨與楚簡文字合證——以表示「疾速」義的「疾」為例〉《第一屆「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史」學術論壇暨青年學者工作坊會議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9.11.2-4),頁95-106。
顏世鉉:〈說古文獻中和通假有關的同義異文——兼論相關的校讀方法〉,史語所2020年度第5次學術講論會,臺北:史語所文物陳列館,2020.9.28。
顏世鉉:〈說幾組安大簡《詩經》的異文〉《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8:「通過簡牘材料看古代東亞社會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濟州島海洋套房酒店,2018.12.17-20),頁275-284。後刊於《簡帛・第1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1),頁29-47。
羅智光:〈試論古無次清音〉《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110-113。
羅福頤:〈漢魯詩鏡考釋〉《文物》1980年第6期,頁80。
蘇建洲:〈《楚居》簡9「 」字及相關諸字考釋〉《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2011.12),頁321-342。
蘇建洲:〈「趨同」還是「立異」?以安大簡《詩經》「是刈是濩」為討論的對象〉《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24號,頁143-160。
蘇建洲:〈楚系文字「祟」字構形補說兼論相關問題〉,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969),2017.1.15;刊於《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第1期(2012.06),頁13-40。
蘇建洲:〈說安大簡《詩經・秦風・小戎》的「五備桹」〉《「出土文獻與寫本文化工作坊」會議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20.11.29),頁66-78;刊於《漢字漢語研究》2021年第3期(2021.09),頁10-18。
顧史考:〈上博竹書《三德》篇逐章淺釋〉《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12);收入《上博等楚簡戰國逸書縱橫覽》(上海:中西書局,2018.11),頁53-91。
顧史考:〈安徽大學藏簡〈君子偕壽〉與《毛詩》〈君子偕老〉對讀〉《經學史重探(1)第五次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0.11),頁1-12。

5.網路文章
【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簡稱「復旦網」;「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簡稱「武漢網」;「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簡稱「清華網」;「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網」簡稱「西南網」。
心包:〈也說《安大簡》「為絺為綌」〉,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74),2018.11.17。
王波濤:〈據安大簡談《周南・卷耳》中的「我」〉,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51.html),2019.10.13。
王寧:〈《詩經・魏風・碩鼠》「碩鼠」駁議〉,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548),2020.3.22。
王寧:〈安大簡《詩經》「侯」臆解〉,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411),2019.4.6。
王寧:〈安大簡《詩經・秦風・晨風》「炊」字臆解——兼說《說文》「欻」字的音義問題〉,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374),2019.1.11。
王寧:〈據安大簡《詩經》再解《騶虞》〉,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445),2019.6.30。
王寧:〈據安大簡《詩經》解《書・舜典》「朱虎熊羆」之「朱」——兼釋《毛詩・秦風・小戎》中的「鏤」〉,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544),2020.3.4。
王寧:〈據安大簡說《伐檀》中的「貆」與「獂」〉,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551),2020.3.30。
王寧:〈釋《莊子・在宥》的「炊累」——兼釋神名「鬱壘」的含義〉,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77),2019.1.29。
王寧:〈釋《楚帛書》中的「傾」〉,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103),2013.9.6。
王寧:〈讀安大簡《詩經・摽有梅》札記一則〉,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469),2019.10.20。
老崔漫談:〈蝗蟲的可怕源於其繁殖力〉,今天頭條網(https://twgreatdaily.com/HJe3UnABjYh_GJGVTveS.html),2020.2.16。
西南大學讀書班:〈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西南網(http://wxs.swu.edu.cn/s/wxs/index52/),2019.9.22-11.18。
吳劍修:〈安大簡《詩經》「自公後人」釋文辨誤補正〉,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328.html),2020.12.14。
李零:〈上博楚簡校讀記(之一)——《子羔》篇「孔子詩論」部分〉,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liling01-1.htm),2002.1.4。
沈培:〈試析安大簡《詩經》《秦風・渭陽》的詩義及其與毛詩本的關係〉,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41.html),2019.10.6;刊於《文獻語言學・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21.4),頁13-22。
孟蓬生:〈安大簡《詩經》「豐」「荒」通假補證——兼論丰聲字的前上古音〉,西南網(http://wxs.swu.edu.cn/s/wxs/index52/20191001/3782635.html),2019.10.1;發表於《「漢語史研究的材料、方法與學術史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漢語史研究所,2020.11.21-22。
岳曉峰:〈讀簡札記一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qinjian/8154.html),2019.10.17。
金宇祥:〈《清華五・封許之命》「鬯」字芻議〉,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567),2015.8.5。
雨田:〈安大簡《詩經》韻腳字誤定誤標之處〉,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11),2019.9.24。
侯瑞華:〈讀安大簡《詩經・摽有梅》札記一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27),2019.10.7;刊於〈讀安大簡《詩經》二題〉《戰國文字研究・第2輯》,頁51-62。
胡平生:〈安大簡《詩經》「矦」為「魏風」說〉,西南網(http://wxs.swu.edu.cn/s/wxs/index52/20190930/3782252.html),2019.9.30。刊於《出土文獻研究・第19輯》(上海:中西書局,2020.12),頁81-84。
苗豐:〈卜辭「中彔」補證〉,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809),2012.3.25。
苗豐:〈安大簡「參差」小記〉,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539),2020.2.9。
苗豐:〈安大簡「參差」續記〉,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549),2020.3.25。
苗豐:〈安大簡「維鳩處之」小議〉,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540),2020.2.25。
殷南山:〈《談楚文字中的「垔」字》商榷〉,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3176),2017.11.27。
秦樺林:〈安大簡《詩・碩鼠》札記〉,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36.html),2019.9.25。
尉侯凱:〈說「退」、「後」〉,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48.html),2019.10.9。
張峰:〈安大簡《詩經》與毛詩異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46.html),2019.10.9。
張峰:〈利用安大簡《詩經》用字檢討楚文字二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47.html),2019.10.9。
御簡齋:〈曾伯桼壺銘簡釋〉,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209),2018.1.17。
梁睿成:〈從安大簡《詩經》分篇再談《蟋蟀》一詩及其相關問題〉,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270),2018.6.30。
郭理遠:〈談安大簡《詩經》文本的錯訛現象〉,武漢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34),2019.10.10。刊於《中國文字・2021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21.12),頁207-224。
陳才:〈《詩》詞續志〉,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087),2013.7.25。
陳民鎮:〈從安大簡看《詩經》的疊音詞〉,西南網(http://wxs.swu.edu.cn/s/wxs/index52/20191016/3888931.html),2019.10.16。
陳前進:〈「侯六」「魏九」考〉,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5811),2021.9.9。
陳劍:〈上博竹書「葛」字小考〉,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4498.html),2006.3.10。收入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頁183-188。
陳劍:〈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335),2008.2.5;刊於《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4),頁132-146。
陳劍:〈說石鼓文的「 」字〉,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318),2014.8.24。
陳劍:〈據安大簡說《碩鼠》「誰之永號」句的原貌原意〉,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40.html),2019.9.30。
陳劍:〈簡談安大簡中幾處攸關《詩》之原貌原義的文字錯訛〉,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44.html),2019.10.8。刊於《中國文字・2019年冬季號》(臺北:萬卷樓,2019.10),頁11-17。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二〉,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4887.html),2007.7.28。
程燕:〈清華五劄記〉,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6360.html),2015.4.10。
黃德寬:〈試釋楚簡中的「湛」字〉,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3062),2017.6.6。2010.05劉洪濤:〈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164),2010.5.29。
劉洪濤:〈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164),2010.5.29。
蔡偉:〈安大簡「折命不猷」補證〉,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152.html),2019.10.13。
鄧敏文:〈竹坪村驚現五千年前葛布生產工藝流程〉,黔東南新聞網(http://www.qdnrbs.cn/rwfq/59408.htm),2014.9.2。
簡帛論壇:〈安大簡《詩經》初讀〉,武漢網(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87),2019.9.24。
顏世鉉:〈安大簡本《詩》校讀二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8300.html),2020.9.15。
蘇建洲(葛希谷):〈是「刈」還是「穫」〉,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3175),2017.11.26;發表於《「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2017.12.14-15),後刊於《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20.12),頁37-44。
蘇建洲:〈《上博楚簡(五)》考釋二則〉,武漢網(http://www.bsm.org.cn/?chujian/4690.html),2006.12.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