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時空·穿梭—楊企霞繪畫創作研究
作者:楊企霞
作者(外文):YANG, CHI-HSIA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李宗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時空生命意象繪畫創作水墨SpacetimeLifeImagePainting CreationInk Pain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時空感知存在於人類的意識之中,人們的生命歷程是不斷的體驗過程,是內在心靈感受的悸動,而藝術創作是生命感悟的體現。本研究將自我生命的體驗作為創作主軸,探討生命在時空的不斷挪移中,所產生的各種狀態與意象,藉由生命內在特質在虛實存在空間的真實意義,正視內在的心靈,感受每一個瞬間對生命的啟發。筆者以宇宙萬物的微妙變化融入內在的思維,試圖從中探索宇宙與生命的真實面貌,重新思考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以及生命的本質意涵,體解天地萬物生命之道。創作是生命脈絡的刻劃,自我情思之抒發,在生命中經歷了親生、老、病、死的過程,方才徹悟人生的真締,進而省思生命內在本質的意義。
本論文以瞬間、時空、生命意象、虛靜意識、幻化等命題作為學理探討的主要方向。第一章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方法以及研究的現狀。第二章為文獻分析,對於時空概念的詮釋以及幻化意象與生命穿梭於時空之衍繹⋯⋯等,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彙整。第三章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如時空意象、生命的時空觀、幻化的審美體現等觀念,作多面向的探究與梳理,建構自我創作思維之內涵,作為創作論文的主要脈絡。第四章論述創作之表現形式、空間意象、情境意造等創作過程,在藝術創作中執行,作為理論與創作研究呼應的依據。第五章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透過創作實踐,將作品與論述歸納與解析,展現自我風格。在第六章的結論中,探討研究主題之創獲心得,省思與展望。
藝術源自生活,隨著時代不斷創新是藝術發展的規律,將創作中所見、所思、所悟與天地萬物交流感應,作為創作的精神依歸,指向對生命與宇宙的哲思之參悟。
Spacetime perception exists in human's consciousness. People's life course is a continuous experience process, which is the throbbing from inner spiritual feelings, and artistic cre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life perception.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experience of self-life as the core of creation and explores the various states and images generated by the constant movement of life in spacetime. Through the inner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in the essence of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world, face the inner mind and feel every instant as inspiration for life.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takes instants, spacetime, life image, virtual and still consciousness, and illusion as the center of the study, converging the trigger of the author's inner self-awareness with the outer spacetime in the dynamic of life. She integrates the subtle changes of the universe into one's inner mindset, trying to explore the true 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 and life,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nature and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life, to understand the way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Creation is the carve of life and the expression of one's feelings and thoughts. After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birth,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we are 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nd further reflect on the meaning of the inner essence of life.
This study focuses on “Spacetime” and “Traversing”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oretical discussion. The first chapter expounds on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search content, method, and research statu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extracts, which interprets the concept of spacetime, the illusionary image, and life traveling through time and space, etc.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author’s creation concepts, such as space-time imagery, the notion of life, and the aesthetic embodiment of illusion.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expression of creation, spatial imagery, situational creation, etc., which are implemented i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s the basis for corresponding the theory and creative research.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reative practice and works analysis. Through creative practice, the artworks and discussions are summarized analyzed, and express the self-style.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results reveal the creation,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study.
Art comes from life, continuous innovation with the times is the law of art, which uses what you see, think, and understand in ones’ creation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world. Art sees as the spiritual shelter of creation and points to the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the universe.
古籍資料
1.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彙編》,世界書局,2013年11月一版9刷。
2.《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管子目錄第四卷,宙合第十一,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3.《淮南子.齊俗訓》,引自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4.〔宋〕鄧樁,《畫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5.〔明〕莫是龍,《畫說》,黃賓虹、鄧實編,《中華美術叢書》四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6.〔清〕唐岱,繪事微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八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7.〔清〕原濟,《畫語錄》,
8.黃賓虹、鄧實編,《中華美術叢書》初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9.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彙編》,世界書局,2013
年11月一版9刷。

中文專書

1.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12月。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3.《中國美學思想彙編》上、下集:臺北市,成均出版社,1983年9月。
4.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3月。
5.周積寅主編:《中國畫論大辭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6.羅中峯:《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
7.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臺北市:洪範書店,1985年4月初版。
8.王雲五主編,陳鼓應注釋:《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6月。
9.黃登山:《老子釋義》,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12月。
10.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頁102-103。
11.郭黎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12.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二版。
13.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9月。
14.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6月。
15.高木森著,尹彤雲譯,陳瑞林審譯:《東西藝術比較》,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
16.黃光男:《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市,復文出版社,1985年12月。
17.戚廷貴:《藝術美與欣賞》,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月。
18.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月。
19.周宗岱:《美辨》,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1月。
20.史作檉,《光影中遇見林布蘭》,臺中: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頁79。
21.王林:《美術形態學》,臺北:亞太圖書公司,1993年10月出版。
22.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23.朱光潛:《談美》,臺中市:星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再版。
24.宗白華:《美從何處尋》,板橋市:成均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
25.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市:洪範出版社,1981年8月。
26.余秋雨:《藝術創造論》,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27.吳紹志、吳逸凌注譯,《論語精義》,子罕第九,台南:祥一出版社,2005年8月,頁108。
28.韓林德,《境生象外》,1995年4月,三聯書店,北京。
29.楊春時:《作為第一哲學的美學—存在、現象與審美》,北京:人民出版社。
30.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1月。
31.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市:天龍出版社,1971年12月。
32.張清治:《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允晨文化。
33.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編:《中國畫學研究—品格與意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34.王令中:《藝術效應與視覺心理—藝術視覺心理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35.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7月。
36.汪文聖:《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胡塞爾‧海德格‧鄂蘭的倫理、政治與宗教哲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37.朱光潛:《談美》,2003年再版,星辰出版有限公司,台中市。
38.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39.李鴻祥,《圖像與存在》,2011年2月,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
40.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3月。
41.張燦輝:《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7月。

翻譯圖書

1.CARL G.JUNG(卡爾·榮格)著,莊仲黎譯:《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臺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9年10月。
2.CARL G.JUNG(卡爾·榮格)著,莊仲黎譯:《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臺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9年10月。
3.卡爾·榮格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
4.蘇珊朗格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問題》,頁56,1985年3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德〕豪澤爾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臺北市:雅典出版社,1991 年11 月。
6.Gilles Deleuze吉爾·德勒茲著,陳蕉譯,《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苗票:桂冠出版社,2009年3月。
7.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閱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2年7月。
8.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5年9月。。
9.安海姆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1982年9月。
10.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w Tarkovsky)著,陳麗貴、李泳泉譯:《雕刻時光》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
11.約翰.伯格(John Berger )、尚.摩爾(Jean Mohr) 著,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臺北:臉譜出版社,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3月。
12.蘇西‧蓋伯利克Suzi Gablik著:王雅各譯,《藝術的魅力重生》 (The Reenchantment of Art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7月。
13.蘇西‧蓋伯利克Suzi Gablik著:項幼榕譯,《馬格利特》,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2月。
14.榮格 (Carl Gustav Jung) 著,成窮、王作虹譯:《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 塔維斯托克講演》 ,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一版,1991年10月。
15.保羅.克利(Paul Klee)著,周丹鯉譯:《克利教學筆記》,臺北市:華茲出版社,2013
16.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 )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2004年3月,頁24。
17.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8月。
18.Edmund Husserl著,李光榮譯︰《現象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8月。
19.Leonardo da Vinci:《達文西論繪畫》,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1年5月。
20.Nigel Wentworth著,董宏宇、王春辰譯:《繪畫現象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年。
21.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一》、《二》、《三》、《四》,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3月。

期刊論文

1.孫克:〈”簡之入微”的理想和”極妍盡態”的追求〉,《朵雲第9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12月。
2.陳振濂:〈中國畫理論高潮的前奏—評”球體說”的理論架構特徵與歷史意義〉,《朵雲第14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7月。
3.邵琦:〈重新發現時間—對《論中國畫的整合》ㄧ文的時間觀考察〉,《朵雲總第25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4.王南溟:〈寫意與構成的對抗:從中國畫到現代水墨畫〉,《朵雲總第46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5.周立昇:〈道體與玄理 ——王弼《老子注》對道的玄解〉《弘道》,香港:青松觀香港道教學院出版,2012年,第3 期 / 總第52 期。
6.徐山:《《老子》「白—黑」顏色詞的價值取向》,香港:《弘道季刊》,香港道教學院。《弘道》編輯部,2010年第一期,總第42期,2010年3月出版
7.劉榮:〈文心趣象意中求—在傳統與現代的對照中構建山水的意象空間〉,《中國書畫(大型藝術月刊)》,北京:中國書畫雜誌社,2005年第3期。
8.郞紹君: 〈中國畫的自覺意識〉,《中國書畫(文摘版)》,北京:中國書畫雜誌社,總第49期,2010年3月。

電子資料檢索
1.https://ctext.org/zh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