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初詞中的金陵書寫研究
作者:涂意敏
作者(外文):TU, YI-MI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蘇淑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清代地域書寫金陵南京Qing DynastyThe Geographical WritingCiNanjingJinl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地域研究長久以來為學界所關注,無論是一個地域在空間上的地理義界、歷代的政治地位、治理遷革,乃至文化研究方面的都市、風俗、飲食等發展與流變,以及與該地相關的文學書寫等各方面,都是學界持續關注的主題。
南京自周靈王時楚國建置起,便逐漸成為南方重要都城,然而南京的存在又不似長安、洛陽等地,自古以來便成為政治中心;位於東南方富庶之地,加以長江一水而過,南京更富人文氣息,關於此地的描繪歷代層見迭出,南京的城市書寫,已經成為擁有獨特寫豐富意象的重要主題,在此種代代疊加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傳承中,南京已經成為文人筆下重要的書寫意象,自有特殊的象徵與意涵。而南京雖有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等異稱,但文學作品中多採用「金陵」以指涉南京,故本文亦以此一代稱行文,以便妥適闡述作品中的象徵意涵。
清代詞壇乃經歷元、明兩代相對衰微再次復興,清初詞人以詞寫南京,呈現出與詩歌迥異的風貌,詞家們對於金陵的文學隱喻與意象描繪,也有多樣的詮釋角度,不僅有益於反照金陵地方的文化,也提供文本解讀上的深化,成為龐大而觸及多面向的研究領域,本論文即結合南京的特殊象徵與詞體的抒情性質為主題,並以清代初期為時間範圍,探討此期間文人如何使用詞體來記錄關於南京的記憶。
Since a long period of time ago , the research on regions has been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The academic circle remain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mes which relate to a certain region , ranging from the aspects of geographic territories, the political status in every dynasty , governmental reforms to cultural studies concerning developments and shifts on cities , customs , diets, and literature writings about the certain region.
Nanking had gradually become the crucial capital city of the South since King Ling of Zhou in Chu Kingdom established it. Yet the existence of Nanking was unlike that of Luoyang as well as Chang’an, both of which had been the political center since ancient times. Situated at the prosperous location in the southeast area along with the solitary water vei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 Nanking has more humanistic atmosphere , and portrays regarding this city have been revealed repeatedly throughout every dynasty. The urban description of Nanking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which is composed of unique and abundant imagery. Within the historic context generations after generations as well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 Nanking has turned into the imagery created by literati , which contains specific symbols and meanings. Although Nanking used to be entitled differently such as Jinling, Jianye, Jiankang , and Jiangning, “ Jinling “ is often adopted in literature works, which is referred to Nanking. Therefore, this text also adopts the form of address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symbols and meanings properly.
After the declination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 the lyric circle in Ching Dynasty revived again. The lyrics composers 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ng Dynasty described Nanking in lyrics, which revealed distinct aspects from poems. Lyrics composers interpreted the literature metaphors as well as imagery portrays of Jinling in diverse angles, which not only reflected local culture of Jinling but also deepen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s, and evolved into research domain with vast and diverse aspects. This thesis combines the specific symbols with the emotion-expression nature of the lyric body in Nanking as the main theme, ranging the early stage of Ching Dynasty . It explores how literati during the period recorded the memories regarding Nanking in the body of lyrics.
參考書目

一、傳統古籍(依作者時代、出版時間編排)

(一)經部
[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國立編譯館主編:《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戰國]孟軻撰、[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國立編譯館主編:《孟子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明]邱濬撰、林冠群、周濟夫點校:《大學衍義補》,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4月。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1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4月。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10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10月。
[唐]許嵩撰:《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10月。
[宋〕張敦頤撰、張忱石點校:《六朝事迹類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宋]邵博撰:《邵氏聞見後錄》,收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 月。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明]夏原吉等編:《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印行,1962年。
[明]夏原吉等編:《明實錄‧世宗肅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印行,1962年。
[明]葛寅亮撰:《金陵梵剎志》,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彙刊》,臺北:明文書局印行,1980年1月。
[明]聞人詮、陳沂等撰:《嘉靖南畿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明]陸世儀:《復社紀略》,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陳沂:《南畿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於《江蘇地方文獻叢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揚州:廣陸書社,2007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收於《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明]林堯俞、俞汝楫撰:《禮部志稿》,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598冊
[明鄭]楊英:《從征實錄》,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明鄭]張煌言:《北征得失紀略》,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年。
[清]陳伯雨著:《國朝金陵通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11月。
[清]劉獻廷著:《廣陽雜記》,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乾隆敕傳:《皇朝文獻通考》,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 636 冊。
[清]黃宗羲著:《弘光實錄鈔》,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清]錢林、王藻編:《文獻徵存錄》,收於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第11冊。
[清]王晫:《今世說》,收於周駿富主編:《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第18冊。
[清]王方岐:《碑傳集補‧吳園次後傳》,收於周駿富主編:《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第121冊。
[清]邵廷采:《東南紀事》,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張廷玉等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收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王先謙編:《東華錄》,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80冊。
[清]李清著:《南渡錄》,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43冊。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98-612冊。
[清]余懷著、李金堂校注:《板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清]許承堯撰、李明回校點:《歙事閑譚》,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
[清]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志》,收於《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第31冊。
[清]金鰲輯:《金陵待徵錄》,收於《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北京:學苑出
版,2011年。
[清]于成龍纂修:《康熙江寧府志》,收於《金陵全書‧甲編‧方志類‧府志》,南京:南京出版社出版,2011年。
[清]陳開虞:《江寧府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5月。
[清]潘宗鼎撰:《金陵歲時紀》,收於《中國稀見地方史料集成》,第2集,第13冊,2014年
[清]趙弘恩等監修、黃之雋等編纂:《江南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 507冊。
《大清歷朝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
國史館編:《清史列傳》,收於周駿富主編:《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第104冊。
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編:《清史稿》,臺北:國史館印行,1989年。
馮其庸、葉君遠:《吳梅村年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王亨彥著:《普陀洛迦新志》,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
顧誠著:《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5月。
江慶柏編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汪超宏:《吳綺年譜》,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南京孝陵博物館編:《明孝陵志新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范金明、羅曉翔等編著:《南京通史‧明代卷》,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年。

(三)集部

1、詩文集
[戰國]屈原、宋玉等撰、黃靈庚集校:《楚辭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南朝梁]殷芸:《小說‧吳蜀人》,收於《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第390冊。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10月。
[南朝宋]劉義慶編:《世說新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再版。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唐]王維撰:《王右丞集》,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唐]韓愈撰、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王安石撰:《王臨川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宋]王安石撰:《王臨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
[宋]程大昌:《演繁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
[宋]趙令畤:《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明]徐師曾:《詩體明辯》,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4月。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第1282冊,1983年。
[明]史可法著、[清]張純修編輯、羅振常校補:《史可法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7月。
[明]張瀚:《張恭懿松窗夢語》,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1冊。
[明]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
[明]孫應岳:《金陵選勝》,收於《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4月。
[明]朱之蕃編、[明]陸壽柏繪:《金陵四十景圖像詩詠》,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年12月。
[清]陳維崧:《陳迦陵文集‧卷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吳嘉紀撰、楊積慶箋校:《吳嘉紀詩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
[清]吳綺:《亭皋詩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第 1314冊,1983年。
[清]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收於《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吳敬梓撰、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清]顧夢游著:《顧與治詩》,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1冊。
[清]納蘭性德、黃曙輝、印曉峰點校:《通志堂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清]余賓碩撰:《金陵覽古》,收於《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4月
[清]吳綺:《林蕙堂文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8冊。
[清〕潘耒:《遂初堂文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70冊。
[清]魏世傚:《魏昭士文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0 年,第196冊。
[清]高岑:《金陵四十景圖》,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年12月。
[清]彭定求等奉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於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2、詞集與詞話
(1)總集、別集
[後蜀]趙崇祚編、王兆鵬、譚新紅點校:《花間集》,見《唐宋人選唐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10 月。
[清]葉恭綽:《全清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 5。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張宏生主編《清詞珍本叢刊》,臺北:鳳凰出版社,2007年。
[宋]周邦彥撰、羅忼烈箋注:《清真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5刷。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7年2月。
[宋]秦觀著、徐培均箋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
[宋〕秦觀著、徐培均、羅立綱編著:《秦觀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清]丁煒:《紫雲詞》,收於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清]納蘭性德撰、趙秀亭、馮統一箋校:《飲水詞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
[清]吳綺:《藝香詞鈔》,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影印乾隆41年衷白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詞選
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陳永正選注:《嶺南歷代詞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清]朱彝尊:《國朝詞綜》,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31冊。

(3)詞話
[宋]楊湜:《古今詞話》,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清]王士禎撰:《花草蒙拾》,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清]劉熙載《藝概》,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清]鄒祗謨著:《遠志齋詞衷》,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蔡嵩雲:《珂亭詞論》,收於唐圭章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續編》,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3、詞譜、序跋
[清]陳廷敬、王奕清奉敕編:《康熙詞譜》,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馮乾編:《清詞序跋彙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12月。



二、今人專著
(一)詞學類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黃拔荊:《中國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吳梅:《詞學通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
葉嘉瑩撰:《清詞叢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林佳蓉:《杭州聲華─以張鎡家族、姜夔、周密之詞為探討核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9月。

(二)詩文類
施蟄存著:《唐詩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許鋼著:《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
張潤靜:《唐代詠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林郁迢:《宋元明詩歌中的金陵意象探析》,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三)文學理論及其他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蕭馳著:《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豐懋、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Milk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8年。
周曉琳、劉玉平:《中國古代作家的文化心態》,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美)勒內‧韋勒克、奧斯丁‧沃倫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宇文所安:《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11月。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周道祥:《江南貢院史話》,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7月。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王靜:《中古都城建築傳說與政治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12月。
祁立峰:《建康內外:南朝作家的都城書寫與空間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7月。
程章燦:《舊時燕:一座城市的傳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


三、學位論文
林郁迢:《南宋士人思維中的南朝影像》,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王衛:《中唐金陵詩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楊燕:《吳綺湖州為官時期文學活動考論》,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朱姝:《吳綺生平與交游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宋長榮:《王安石金陵詩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8月。
袁美麗:《清代金陵詞壇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3月。
魏冉:《金陵懷古詩詞的符號學闡釋》,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吳翊良:《南都‧南疆‧南國─南明,1644-1662。遺民詩中的「南方書寫」》,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1月。
鄭琛:《現實與追憶—長安、金陵與唐詩人的都市文化心態》,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楊蓓蕾:《吳綺及其詞研究》,魯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王芳:《南朝京都建康與文學關係研究》,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陳怡臻:《吳綺詞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1月。
田婷婷:《明末清初金陵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4月。
平娜:《李白金陵情結研究》,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高陽:《清代金陵組詩研究》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3月。
黃珍妹:《唐代金陵懷古詠史詩歌研究》,閩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孫亞升:《南宋詠金陵詩歌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7月。
陳艷:《明代金陵青溪社與江左風流》,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3月。
孫程:《從都城到省城:清初金陵城市文化之轉變》,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1月。

四、期刊論文
邱燮友:〈詩歌意象的表現〉,《幼獅文藝》,1978年6月,第47卷,第6期。
降大任著:〈詠史詩與懷古詩有別〉,《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4期。
范金民:〈清代前期江南織造緞匹產量考〉,《歷史檔案》,1988年第4期。
彭衛著:〈中國古代詠史詩歌初論〉,《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第3期。
宇文所安:〈地:金陵懷古〉,收於樂黛雲、陳鈺主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葉國良:〈何處是長安〉,《國文天地》,1997年2月號,第12卷第9期。
張晶:〈中晚唐懷古詩中的審美時空〉,《北方論叢》,1998年第4期。
常樂著:〈關於詠史〉,《晉陽學刊》,1999年第5期。
劉慶華:〈從金陵懷古與長安古意看文學的地域性差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月。
陳祖武:〈論清初學術〉,《清代學術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1月。
吳聰萍:〈金陵懷古詩詞中的地名意象〉,《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第4期。
歐陽駿鵬:〈金陵懷古代表詞作探析〉,《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章玳:〈論屈大均的金陵詩〉,《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陸勇強:〈讀《全清詞‧順康卷》獻疑〉《學術研究》,2004年第6期。
潘承玉:〈《全清詞‧順康卷》指瑕〉《學術研究》,2004年第6期。
袁美麗:〈《全清詞‧順康卷》指瑕與補遺〉,《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王松濤:〈懷古詩詞之古今二元模式及其深層意蘊〉,《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6卷第8期,2005年8月。
秦天〈吳偉業的悼亡情緒和遺民心態——以金陵懷古詩與北上感懷詩為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5月。
李孝悌:〈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新史學》,第17卷3期,2006年9月。
楊敦堯:〈圖寫興亡:實景山水圖在清初金陵社會網絡中的意涵〉,《書畫藝術學刊》,第1期,2006年11月。
耿波:〈金陵懷古詩中都市空間的產生〉,《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王兆鵬:〈懷古詠史詞〉,《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第5期。
周曉琳:〈「金陵」意象與古代作家的懷古心態〉,《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王兆鵬、郁玉英:〈宋詞經典名篇的定量考察〉,《文學評論》,2008年第6期。
張惠民、鄧妙慈:〈寒煙衰草後庭花——論金陵懷古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總第136期。
趙秀紅:〈清初詞人蔣景祁行年簡譜〉,《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5期,2008年5月。
李珮詩:〈明亡前後金陵勝景圖象之研究─以松巒古寺為例〉,《書畫藝術學刊》,第4期,2008年6月。
張曉歡:〈簡論宋詞中的金陵懷古〉《現代語文》,2008卷34期,2008年12月。
平志軍:〈清初文人金陵懷古幽情探析〉,《社科縱橫》,2009年2月。
葛永海:〈歷史追憶與現世沉迷:唐詩中的金陵與廣陵——以江南城市文化圈為研究視閾〉,《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2月。
王玉華:〈從金陵懷古看懷古詩〉,《現代語文》,2009卷19期, 2009年7月。
王偉勇撰:〈論賀鑄、周邦彥借鑒唐詩之異同〉,收於王偉勇撰:《詩詞越界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
郭遠霜:〈清初詞壇為什么沒有金陵詞人群〉,《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9年9月。
程章燦、成林:〈從《金陵五題》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論古代文學對南京歷史文化地標的形塑作用〉,《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10月。
大木康:〈順治十四年的南京秦淮──明朝的恢復與記憶〉,《文學新鑰》,第10期,2009年12月。
高峰:〈論金陵懷古詞的文學生成及表現〉,《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卷,第5期。
陳未鵬:〈地域文化視野下的兩宋懷古詞——以金陵懷古詞為中心〉,《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1月。
張玉龍:〈懷古與經典——清初懷古詞與清詞復興〉,《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洪茂寧:〈淺析清初詩人的金陵情懷〉,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
汪榮祖:〈文筆與史筆─論秦淮風月與南明興亡的書寫與記憶〉,《漢學硏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
沈學玕:〈唐宋詩詞中的金陵懷古情結〉,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6月。
李輝:〈論南宋金陵懷古詞的四個時期〉,《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6月。
王志清著:〈李白與『金陵懷古』的集體無意識〉,《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11年9月。
洪茂寧:〈淺析清初詩人的金陵情懷〉,《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 年第8期。
劉桂華:〈「金陵意象」的詞學傳承及藝術創造〉,《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李輝:〈宋代金陵懷古詞簡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林稚暉:〈宋代詩詞中的金陵懷古主題初探〉,《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5月。
陳彥揆:〈實境與想像─南宋的金陵意象初探〉,《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1期,2012年12月。
弓亞斌:〈唐宋詠史懷古創作中的「金陵」情結〉,《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1月。
李栩鈺〈從《板橋雜記》論「金陵書寫」〉《中國語文學刊》,2014年11月。
胡運宏、荊世傑:〈六朝建康華林園建築考〉,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高陽:〈余懷、余賓碩金陵懷古組詩比較研究〉,《美與時代‧下》,2015年第4期。
高陽、張天來:〈唐宋金陵組詩與清代金陵組詩比較研究〉,《美與時代‧下
》,2015年第9期。
王力堅:〈清初漢文人心態的轉變及其對詩詞風氣的影響─—以康熙十八年 ,1679。博學鴻儒科為考察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16年9月,第49期。
羅曉翔:〈「國都記憶」與晚明南京的地方敘事─兼論明清時期的國家與城市關係〉,《江海學刊》,2017年6月。
葉叡宸:〈王士禛〈秦淮雜詩〉與清初秦淮地景書寫的意義詮釋〉,《臺大中文學報》,2018年9月,第62期。
張童心、李威樂:〈南宋定都臨安城原因探析〉,《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9 卷第4期,2019年8月。
徐亞玲:〈宋金遺民懷古詞比較〉,《長江叢刊》,2019年12月。
周密:〈「金陵意象」的詞學傳承和發展探討〉,《名作欣赏》,2021年第4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