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戲曲電影的意象性研究
作者:劉玉芝
作者(外文):LIU, YU-ZHI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曾永義
沈惠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戲曲電影意象性戲曲電影TheatreFilmImageryChinese Xiqu Fil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是以戲曲的本質為出發點,對戲曲電影的意象性進行分析研究。首先,關於戲曲電影的概念界定一直存有爭議,而焦點多集中於對戲曲電影中戲曲與電影的關係裁定。因此,本論文的首要課題是對戲曲電影的組成要素進行美學特徵的梳理,從而界定戲曲電影藝術的本質。並結合戲曲表演藝術原理和藝術思想性,對戲曲藝術的構成元素及其特色進行論述。其次,通過戲曲表演中的寫實、寫意性在電影中的展现與融合狀態,結合電影藝術之本質和鏡頭語言體系,對電影的意象性特色進行論述。以此為基礎,對戲曲與電影之間的美學碰撞,及其獨特的意象性美學特徵進行討論。
本文的「緒論」部分,主要包含研究動機、研究價值、研究方法、研究範圍、文獻分析以及名詞釋義。
第一章首先從戲曲的本質、美學基礎之基本原理出發,對戲曲的藝術特色進行解讀,並針對戲曲的藝術特性進行意象性分析,進而引申戲曲電影的美學特征及其意象性。
第二章根據戲曲電影中的對戲曲的美學特點的傳承,以及電影的本質和紀實性特點,對長鏡頭和電影的寫實與寫意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分析。
第三章以寫實和寫意為立足點,結合優秀的影視作品,對戲曲和電影的藝術特質進行對比分析,對獨特的影像戲曲意象性美學討論研究。
第四章和結論,總結戲曲和電影的藝術特點,對兩者在舞台設計、時空表現、表演程式和唱腔詞情等方面,相融合而形成的審美意象性進行總結。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essence of film, to have a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imagery of theatre drama. At first, the definition of theatre drama concept always has the dispute, while the central point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atre and film in theatre drama. Therefore, the chief topic of this thesis is the sort out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in theatre drama, by this way to give the defi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film theatre drama art, combin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film theatre drama art, to have a discuss for the component and feature of theatre drama. Secondary, through the realism, suppositionality in drama performance in film to display and fusion the state, combining the essence of film are and lens language system, to have a discussion for the imagery feature of film, based on this, discussing the aesthetic collisions between theatre and film, as well as the feature of its unique imagery art.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valu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cop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noun definition.
Chapter one starts from the essence and aesthetic drama principles, interpreting the art feature of drama art feature, as well as imagery interpreting for drama art feature. Then, extending to the aesthetic feature of theatre Drama and imagery study.
Chapter two based on the inherit of aesthetic feature in theatre Drama, as well as the essence of film and realism feature, to have a analyze of long focus lens and realistic and freehand in art performance.
Chapter three, based on realistic and freehand, to have a comparative analyze of the feature in theatre and film, and take a example explanation for its common imagery creation.
Chapter four and conclusion to conclude the art feature if theatre and film, aim on the conclusion of stage space, performance stylization and suppositionality.
參考書目
古籍:
[1](梁)劉勰,《文心雕龍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圖書館藏元刻本,1984年
[2](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吳文治,《宋詩話全編第九冊》,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
[3](明)邱濬、伍倫:《全備記•副末開場》,《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4](明)臧晉叔,《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5](明)高明、毛晉編:《琵琶記》,《六十種曲》(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6]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7] (清)葉燮,《原诗》葉燮著,郭绍虞主编,霍松林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8](清)焦循:《花部農譚》記述的《賽琵琶》,《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59年


專書:
[1] 阿甲,《戲曲表演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
[2] 重光、畫筌、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3] 龔和德,《京劇說匯》,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
[4] 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
[6] 焦菊隱,《焦菊隱戲劇論文集•中國戲曲藝術特徵的探索》,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年
[7] 賈志剛,《.戲曲體驗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8] 李紫貴,《李紫貴戲曲表演藝術論集·戲曲導演概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9] 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10] 潘耀昌主編,《中國美術名作鑒賞辭典》,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
[11] 秦學人、侯作卿,《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輯》,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4 年
[12]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13]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14]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2年
[15] 王起主編,《中國戲曲選(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年
[16] 沈達人,《戲曲意象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年
[17]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2014年
[18]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 祝肇年,《古典戲曲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21]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年
[22] 曾永義,《戲曲學》,台北:三民書局, 2011年
[23] 曾永義,〈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24] 張庚,《大百科全書·戲曲卷導言》,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25]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3年
[26] 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7]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28] 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期刊:
[1] 李傳鋒,<從電影語言學看電影中的戲曲元素>, 《四川戲劇》,2018(02),頁45-50。
[2] 劉二永,<中國古典戲曲敘事理論研究述論> ,《戲曲藝術》,2016,37(04): 頁66-71+103。
[3] 張穎,<中國古代戲曲敘事理論的回顧與反思>,《新世紀劇壇》,2015(06) 頁16-21。
[4] 陳正奇、羅永平,<中國電影的民族文化與審美意境分析——以電影《白鹿原》中的戲曲元素為例>,《唐都學刊》,2013,29(05) 頁58-61。
[5] 肖弋、秦華,<閒情的慰藉——中國傳統審美意象的文化生成及其當下意義> ,《創作與評論》,2013(08) 頁116-118。
[6] 石文斐,<近十年中國傳統審美心理學研究綜述> ,《惠州學院學報 (社會 科學版) 》,2013,33(01) 頁63-65。
[7] 吳青青,<中國電影與戲曲的美學淵源> ,《福建藝術》, 2012(06) 頁61-62。
[8] 潘先偉,<論電影中戲曲元素的運用及審美意義>,《四川戲劇》,2008(01) 頁60-62。
[9] 郭梅,<中國電影中的戲曲元素>,《文化藝術研究》,2008,1(01) 頁193-199。
[10] 錢綠怡,<電視審美特性與受眾心理需要的滿足>,《重慶交通學院學報 ( 社會科版) 》,2004(01) 頁86-88。
[11] 任海暄 ,<戲曲對中國電影藝術形式的影響——作為實驗電影的費穆戲曲影片創作>,《戲曲藝術》,1996(04) 頁89-93。
[12] 王政,《中國戲曲母題學與母題資料庫的建設》,載於《中國戲劇》,2006年第08期,頁119。
[13] 胡智鋒,<當前電視紀錄片創作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今傳媒》,2006年(2),頁10-12
碩士論文:
[1] 薛鳳雲,<電子時代的戲曲傳播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17年
[2] 李夢圓,<陳凱歌電影中的戲曲元素運用研究>,河南師範大學, 2017年
[3] 劉灼,<中國古裝影視劇中的戲曲元素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5年
[4] 趙司原,<中國電影中的戲曲元素研究>,山西師範大學, 2014年
[5] 石文斐,<傳統審美心理視角下的大學生審美偏好研究>,閩南師範大學, 2014年
[6] 張舒爽,<傳統戲曲與中國電影關係探究>,山西大學, 2013年
[7] 李靜修,<全媒體視野下的受眾審美心理研究>,吉林大學,2013年
[8] 丁雅琳,<從代際導演看中國電影的戲曲情結>,山西師範大學, 2013年
[9] 張麗君,《論中國電影中的戲曲元素>,山西師範大學, 2013年
[10] 蘇徐進,<應雲衛戲曲影視導演藝術研究>,中國戲曲學院,2020年
[11] 曾千,<戲曲影視化呈現的問題與思考 ——以戲曲紀錄片《齊聲》為例>,上海師範大學,2021年
[12] 張雅清,<媒介融合視域下戲曲電視節目的創新實踐研究>,山西師範大學,2021年
[13] 王凱冠華,<元素借用與本質滲透 ——美學視域下電影中的戲曲元素研究>,雲南師範大學,2021年
[14] 苗雨,<地方戲曲文化與影視藝術的融合與創新研究 ——以畢業設計《武安平調落子》為例>,貴州民族大學,2021年
[15] 李欣蔚<「十七年」時期京劇電影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22年

[16] 陳郭禎,<抖音平臺的戲曲短視頻傳播研究>,閩南師範大學,2022年
[17] 李淑錚,<戲曲題材人物紀錄片中的套層敘事研究——以畢業作品《杜宇化鵑》為例>,四川師範大學,2022年
[18] 郑文杰,<川剧题材纪录片的影像书写与实践 ——以《蜀韵》为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年
[19] 劉娜,<戲曲電影促進秦腔名劇經典化研究 ——以《火焰駒》《三滴血》為例>,西北大學,2022年
博士論文:
[1] 倪志媛,<用戲曲理論豐富電視劇理論民族特色之探索>,山西大學,2008年
[2] 邵雯豔,<中國電影與中國戲曲>,蘇州大學,2010年
[3] 代輝,<電視劇類型與受眾審美心理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12年
[4] 劉志梅,<戲曲表演的意象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年
[5] 高小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6] 焦福民 ,<後戲臺時期戲曲傳播研究>,山東大學,2006年
[7] 費泳,<戲曲電視研究>,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8] 劉思,<敘事學視域下的中國電影意境研究>,上海戲劇學院,2015年
[9] 任占濤,<動畫形式的民族化:中國動畫戲曲元素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17年
[10] 計敏,<雙生與互動的美學歷程——中國戲劇與電影的關係研究(1905-1949)>,上海戲劇學院,2018年
[11] 丁晨,<戲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949-2021)>,北京外國語大學,2022年
[12] 张乐鉴,<中国动画中戏曲化表演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