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敵手共生模式」探討中國參與韓戰之戰略預警情報層次分析研究
作者:董紹明
作者(外文):Show-Ming Tong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翁明賢博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建構主義敵手共生國家安全戰略韓戰戰略預警情報Constructionismadversary symbiosis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Korean Warstrategic warn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中美關係錯綜複雜,很難用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加以解釋,由於傳統的國際關係理論均無法有效解釋或預測中美兩國未來走向,本論文藉由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的建構主義理論,分析國際無政府文化的內涵、國家身份與國家利益的關聯性,及其影響國家國家安全戰略的產出過程,進而構建一個國家安全戰略的分析架構。其次,透過1950年中國參與韓戰,探討中美互動過程中,受到國際無政府文化的衝擊,中國的身份產生變化,因而牽動其客觀與主觀國家利益的轉變,並運用戰略預警情報層次指標,以瞭解其軍事行動前的各種跡象或徵候,經由上述的研究過程與理論的檢證,瞭解中國單一政黨團體身份與多重客觀利益的特殊性,提出霍布斯無政府文化敵手共生(adversary symbiosis)之「軍工複合體」、「自群體內在團結」及「投射認同」等模式三個型態,結合戰略預警情報層次指標,以1950年毛澤東決定出兵韓戰決策為例,以合理地掌握中國軍事戰略走向,構建一個可能發生衝突之戰略預警情報層次研究之指標。
最後,運用此論點分析,一方面檢視中國軍事戰略發展研究及戰略預警情報層次指標的究研;一方面運用政軍兵推模式建立戰略預警情報之重要性與善用認知戰凝聚全民共識,以作為未來繼續研究之方向與可能性。
Due to the complex na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a daunting task to define or predic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onventional theori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us, this thesis aims to deploy the theories of constructivism proposed by Alexander Wendt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ve meanings within cultures of anarch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ate ident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also to show how those theories alter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Moreover, 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provide an analytical structure for national security.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China’s involve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US and China during the Korean War, this thesis seeks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tate identity and how such transformation modifies the change within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 national interests under the impact of cultures of anarchy. By mean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I plan to characterize China’s exclusivity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its single ruling party identity and multiple objective interests by investigating Hobbes’s theory of adversary symbiosis, where he postulates the ideas of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in-group solidarity and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Via the assessment of Hobbesian adversary symbiosis and the strategic early warning intelligence hierarchical index, this thesis could hypothesize Moa’s decisive factors in sending troops into Korea in 1950. This perception of China’s military operation could help our forces establish precursors and indications of a conflict beforehand.
On one hand, this study plans to evaluate and study the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its strategic early warning intelligence hierarchical index. On the other hand, it plans to utilize military simulations to authenticate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early warning intelligence and make good use of cognitive warfare to merge a state consensus for future studies and research.
一、中文部份
(一)、中文書籍
丁渝洲主編,2005年。《臺灣戰略安全評估。2004-2005。》。台北:遠景基金會。
丁渝洲主編,2006年。《臺灣戰略安全評估。2005-2006。》。台北:遠景基金會。
三軍大學印,民國73年8月。《孫子兵法註釋》。臺北:三軍大學印。
三軍大學編,1984年。《孫子兵法註釋》。台北:三軍大學印。
于力人編,1998年。《中央情報局50年》。北京:時事出版社。
子杉,2002年。《國家的安全與選擇》。上海:三聯書店。
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1992年8月。《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1987年。《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1991年。《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7年。《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9年。《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2009年。《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2009年。《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4 年。《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86年。《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中央檔案館編,2005年。《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編,1997年。《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學術Ⅱ》。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國軍事辭典編纂組編,1990年。《中國軍事辭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2004年。《中國教育年鑑200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危機管理與對策研究中心,2003年。《國際危機管理概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2003年。《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2005年。《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4/2005。》。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華民國108年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9年。《中華民國10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國防部。
中華民國110年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21年。《中華民國110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國防部。
孔令晟,1995年。《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
方長平。2002年。《國家利益的建構主義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毛澤東文獻資料硏究會編集,1983年。《毛澤東集》。東京:蒼蒼社。
牛新春,2016年7月。《戰略情報分析:方法與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
王力,2001年。《王力遺稿:王力反思錄,上冊》。香港:北星出版社。
王文科,2003年。《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正華編,2001年。《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印。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法原理》。臺北:紅葉文化。
王延飛等編,2017年3月。《情報研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社。
王東原,1952年。《從韓戰看國軍》。臺北:中華民國駐韓國大使館。
王波,2002年10月。《毛澤東艱難決策(一):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建東編,1985年。《孫子兵法》,台北:門將文物出版社。
王柄南,1985年。《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曾才,1994年。《世界現代史,下冊》。台北:三民書局出版有限公司。
王焰主編,1998年。《彭德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焰編,《1993年。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王逸舟,1998年。《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主編,1999年。《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主編,1999年。《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沃危機的警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丘宏達編,1991年。《聯合國憲章: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書局。
丘昌泰,2000年。《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包宗和主編,2011年。《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外交部、中央文獻硏究室編,,1990年。《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外交部情報司,1955年3月。〈雅爾達會議秘密文件--有關中國及遠東部分〉。臺北:外交部情報司編譯。
民聲,2016年11月。《歷史重新評說-毛澤東、鄧小平的重大過錯與決策失》。臺北:靈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朱立群。2002年。《歐洲安全組織與安全結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朱延智,2000年。《臺灣安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朱建新、王曉東等,2009年。《各國國家安全機構比較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
朱浤源。,1999年《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朱雲漢、賈慶國等主編,2007年。《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雲鵬等,2005年。《金磚四國關鍵報告》。台北:商智文化。
朱蓓蕾,2005。《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朱蓓蕾,2005年。《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台北:遠景基金會。
朱鋒,2007年。《國際關係理論與東亞安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朴斗福,1975年。《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研究》。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元,2003年。《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江岷欽、劉坤億,1999年。《企業型政府》。台北:智勝文化。
吳玉山,2011年。〈權力移轉理論:悲劇預言〉,《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呂亞力,《1994年。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筱元,1999年。《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情報與國家關係之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李大光,《中國安全抉擇:構築二十一世紀的國家安全體系》。北京。
李少軍。1998。〈論安全理論的基本概念〉收於資中筠(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冬偉、唐永勝主編,2019年5月。《大戰略情報析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安修、王思安編,《2014年。情報學》。臺北市:一品文化出版社。
李美華等譯,1998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浴日,1975年10月。《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李健,2006年6月。《中南海大事:建國以來重大政治事件全紀錄》。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李朝明,1987年。《美國對朝、越戰戰略指導之比較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李際均,2020年,12月。《中國軍事戰略思想》。北京市:北京出版集團。
李際均,2002年。《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李艷譯,1998年。《中國情報系統》。香港:明鏡出版社。
杜平,1989年。《在志願軍總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杜陵編,《1988年4月。情報寫作藝術》,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汪毓瑋,2016年,5月。《恐怖主義威脅及反恐政策與作為》。臺北市:汪毓瑋出版。
汪毓瑋,2018年11月。《情報、反情報與變革》。臺北:汪毓瑋出版。
汪毓瑋,2003年3月。《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沈志華,1999年。《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沈志華,1998年。《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中蘇最高機密檔案》』。香港:天地圖書。
沈志華,2013年10月。《解密三十八度線:中蘇朝的合作與分歧》。臺北:震憾出版社。
沈志華,2013年。《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戰爭》。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沈志華編,2003年。《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上冊、中冊》。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肖勁光,1988年。《肖勁光回憶錄。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周文琪,2006年1月。《偉人的征程:中蘇關係曲折發展中的毛澤東》。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周丕啟,〈國家利益的判定—以霸權國家為例〉。載於王逸舟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家利益卷》。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林克,1997年。《毛澤東的人間相:林克答客問》。香港:利文出版社第3版)
林利民,2000。《遏止中國:韓戰戰爭與美中關係》。北京市:時事出版社。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碧炤,2004。《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
林蘊暉、范守信、張弓,1996年。《20世紀的中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邱強口述,張慧英採訪撰述,2001年。《危機處理聖經》。臺北:天下遠見。
邸延生,2004年。《歷史的真情:毛澤東兩訪莫斯科。1949~1957。》。北京:新華出版社。
金基洞,1992年10月。《中國歷代兵法家軍事思想》。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俞可平,2001年。《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俞正梁,1998年。《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洪丁福。1996年。《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兵,1999年。《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洪陸訓。《2002年。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念祖,1997年9月。《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胡惠林。2011年。《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樹祥,2009年。《中國外交與國際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軍事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1992年。《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1997。《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5卷》。北京:軍事科學。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硏究所編,2014年。《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硏究部編,2000年。《抗美援朝戰爭史,第1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軍事科學戰略研究部。2001年。《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軍事辭海編輯委員會編,2000年。《軍事辭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倪樂雄,2010。《文明的轉型與中國海權》。北京:新華出版。
唐永勝,2006年。〈超越傳統的國家安全戰略〉,載於金燦榮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
孫武原著,王守常導讀,2011。《以德治兵者得天下:孫子兵法》。臺北:大塊文化。
師哲口述,李海文整理,991年。《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中史文獻出版社。
師哲口述,師秋朗整理,2005年10月。《毛澤東的翻譯-師哲眼中的高層人物》。北京:人民出版社。
徐焰,2003年12月。《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徐焰,1998年。《第一次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柴成文、趙勇田,1989年。《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桂京山,1977年。《反情報工作概論》。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翁明賢,2010年。《解構與建構:臺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翁明賢主編,2016年,5月。《臺灣的安全挑戰》。臺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翁明賢主編,2001。《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臺北:時英出版。
翁明賢主編,2007。《新戰略論》。臺北:五南圖書。
翁明賢主編,2013。《戰略安全:理論建構與政策研析》。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翁明賢主編,2016。《臺灣安全的挑戰》。新北:淡江大學。
袁正清,2006年。〈中國的建構主義研究〉,載於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偉等編著,1994年。《毛澤東軍事活動紀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
高金虎,2017年。《軍事情報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
高金虎、吳曉曉,2017年。《中西情報思想史》。北京:金城出版社。
高藝,2017年。《先秦軍事情報思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國防大學戰爭學院編,,2019年。《野戰戰略講義》。桃園,國防大學戰爭學院。
國防部史政局編,1959年8月。《韓戰輯要》。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2000年,11月。《國軍軍語辭典》。臺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編,1978年4月。《國軍軍事思想》。臺北:國防部印頒。
國防部編印,2000年,11月。《國軍軍語辭典》。臺北市:國防部。
張文木,2010。《論中國海權》。北京:海洋出版。
張玉良,1998。《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戰略謀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式琦,1983年6月。《國家情報》。臺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
張明睿,2016年6月。《現代戰略研究之父紐先鍾思想解析:國家間戰略:知識科學與行動藝術》。臺北市:致知學術出版社。
張建國,2005年。《曠世奇書孫子兵法》。臺北:海鴿文化圖書出版。
張國城,2013。《東亞海權論》。新北:廣場出版。
張淑雅,2011年,10月。《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台北市:衛城出版。
張勝發,2000年8月。《史達林與冷戰1945-1953年》。臺北:淑馨出版社。
張樹軍、齊生,2000年。《中國共產黨八十年重大會議實錄》。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情報與國家安全課題組,2002年。《情報與國家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郭樹勇,2020年10月。《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發行中心。
陳鴻瑜,1997。《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
曾錦城,1999年。《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臺北:時英出版。
鈕先鍾,1996年8月。《戰爭論精華》。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鈕先鍾,1982年。《戰略研究與軍事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鈕先鍾,1977。《大戰略漫談》。臺北:華欣出版社。
鈕先鍾,1996。《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鈕先鍾,2003。《西方戰略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
鈕先鍾,2021。《戰略研究入門》。上海市:文匯出版社。
黃碩鳳,1992。《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
新華時事叢刊社編,1950年。《亞洲澳洲工會代表會議1949.11.16-1949.12.1》。北京:新華書店。
楊奎松,2009年。《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楊國寧主編,1987年。《當代中國海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解力夫,1995年。《朝鮮戰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廖舜右、曹雄源,2011年。〈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出版。
熊劍平,2019年。《孫子兵法情報思想研究》。北京:金城出版社。
臺灣大學軍訓教官室編印,1997年。《國家安全概論》。台北:臺灣大學。
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印,1995年。《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出版社。
趙冰峰,2020年7月。《情報學:服務國家安全與發展的現代理論》。北京:金城出版社。
劉強,2014年。《戰略預警視野下的戰略情報工作》。北京:時事出版社。
劉華清,2004年。《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
劉慶元,2003年。《解析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宗陽主編,2001年,2月。《辭彙》。臺北縣:登福出版社。
蔣緯國,1990年3月。《現代軍事思潮》。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鄭介民,1958年2月。《軍事情報學》。臺北:國家安全局。
蕭台福,《2015年2月。情報的藝術:新時代智慧之戰》。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蕭西清,1962年5月。《戰爭策略》。臺北:中華書局。
蕭銘慶,2017年。《間諜研究:情報學與犯罪學的科際整合觀點》。桃園市:中央警大出版社。
閻學通,2020年7月。《世界權力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閻學通,1997年。《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
閻學通,1999年。《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
薄富爾,1996年9月。《戰略緒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薛釗,《2001年。戰略性思考》。台北:時英出版社。
薛瀾、張強、鐘開斌,2003年。《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謝益顯,1999年6月。《當代中國外交思想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韓素音,1992年。《周恩來與他的世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聶榮臻,198 6年。《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魏汝霖,1988年4月。《孫子兵法大全》。臺北:黎明文化公司8。

專書譯著
A. M.列多夫斯基,陳春華、劉存寬譯,2001年1月。《斯大林與中國》。北京:新華出版社。
Aaron L. Friedberg,溫洽溢譯,2014年。《美國回得了亞洲嗎》。臺北:遠流出版。
Andre Beaufre,鈕先鍾譯,2000年。《戰略緒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Andrew J. Nathan,柯洛漪譯,2000年。《蛻變中的中國:政經變遷與民主或契機》。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nthony Giddens,田禾譯,2000 年。《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Anthony Giddens,鄭弋等譯,2000年。《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Anthony H. Cordesma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4年。《伊拉克戰爭經驗教訓:大戰略之課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Arthur S. Hulnick,國防部譯印,2006年。《情報與國土安全》。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Babbie Earl,陳文俊譯,2005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新加坡湯姆生亞洲。
Bernard Loo,蕭光霈譯,2011年。《軍事轉型與戰略:軍事事務革新與小國》。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Bruce Cumings,林添貴譯,2018年6月。《朝鮮戰爭》。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Bruce D. Berkowitz,楊紫函譯,2001年。《最佳的事實︰資訊時代的情報》。臺北:史政編譯室。
Carl von Clausewitz,鈕先鍾譯,《1989年1月。戰爭論,,上冊》。臺北:三軍大學譯印。
Charles-Philippe David,王忠菊譯,2011年。《安全與戰略:戰爭與和平的現時代解決方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Cynthia M. Grabo,尹元隆譯,2009 年3月。《洞燭機先:奇襲之戰略預警》。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Cynthia M. Grabo,熊貴帆、寧洪波、姜磊譯,2019 年12月。《預警情報手冊:國家安全威脅評估》。北京:金城出版社有限公司。
David C. Gompert,高一中譯,2015年。《西太平洋海權之爭》。Sea Power and American Interests in the Western Pacific)臺北:國防部。
David Popenoe,李強譯,1999年。《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Dennis M. Drew, Snow, Donald M.,王輝青譯,1991年。《國家安全戰略的制訂》。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Dennis Piszkiewicz,方淑惠譯,2007年。《恐怖主義與美國的角力》。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Don McDowell,陳燁譯,2019年9月。《戰略情報:情報人員、管理者和用戶手冊》。天津:金城出版有限公司。
Earl Babbie,林秀雲等譯,2011年。《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公司臺灣分公司。
Edward A. Olsen,楊紫函譯,2007年。《21世紀的美國國防:大退場戰略》。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Edward W. Said,蔡源林譯,2001年。《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
Ephraim Kam,王靜、朱里克譯,2018年10月。《突然襲擊:被襲擊國的視角》。北京市:國金城出版社。
Fairbank, John King, Merle Goldman,薛絢譯,2001年。《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Gerald W. Hopple & Bruce W. Watson,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0年。《美國軍事情報體系之研究》。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Gillian Youngs,黃競涓、郭進成、黃肇輝等譯,2000年。《全球時代的國際關係》。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
Handel Jones,陳儀譯,2010年。《Chinamerica: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Henry A. Kissinger,胡利平等譯,2012年。《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
Herbert M. Levine,王業立、郭應哲等譯,2003年。《最新政治學爭辯的議題》。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Humphrey Hawksley,蕭美惠譯,2019年。《強國爭霸南海夢》。Asian Waters: The Struggl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Expansion)臺北:時報出版。
James Kraska,江月譯,2010年3月。《2015解放軍擊沈美國航母》。軍事世界。
James M. Smith, William C. Thomas,謝豐安、吳福生譯,2002年。《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Joe McReynolds,黃國賢譯,2020年,7月。《中共軍事戰略演進》。臺北市:國防部。
John King Fairbank,謝亮生等譯,1998年。《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革命的中國興起1945-1965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John M. Collins,鈕先鍾譯,1982年。《大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John M. Hobson,周劭彥譯,2003年。《國家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出版社。
John Mearsheimer,王義桅、唐小松譯,2014年。《大國政治的悲劇。2014年新版。》。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臺北:麥田出版。
Joseph S. Nye, David A. Welch,張小明譯,2019 年。《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臺北市:商業周刊。
Joseph S. Nye, Jr.,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年。《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Joseph S. Nye,門洪華譯,2012年。《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Jurgen Habermas, Michael Haller,章國鋒譯,2001年。《作為未來的過去—與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對話》。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Kenneth N. Waltz,胡少華、王紅嬰等譯,1992年。《國際政治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Kenneth N. Waltz,胡祖慶譯,1997年。《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Ladislas Farage,1955年。《智慧之戰》。War of Wits)台北,內政部調查局譯印。
Ladislas Farago,何欣譯,1983年。《鬥智》。北京:群眾出版社。
Lawrence Freedman,王堅、馬娟娟譯,,2020年5月。《戰略大歷史》。臺北市:城邦文化。
Lieutenant Colonel Irving,1967年。《現代戰爭中之戰鬥情報》。台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譯印。
Malcolm Williams,王盈智譯,2005年。《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韋伯文化。
Marcus Corbin,王一鳴譯,2005年。《蓄勢待發:911恐怖攻擊後的戰略與兵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Michael E. Brown,李育慈、黃俊彥等譯,2002年。《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Mitchell. M. Simpson, III著,鈕先鍾譯,199年4月。《戰爭、戰略與海權》。WAR,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臺北:海軍學術。
Nina Hachigian, Mona Sutphen,張燕、單波等譯,2011年。《美國的下個世紀:美國如何在其他大國崛起的時代裡保持繁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hillip C. Saunders,Andrew Scobell,黃文啟譯,2018年4月。《共軍對中國國安決策的影響力》。臺北市:國防部。
Richard B. Morris,楊宗翰譯,1970年11月。《美國歷史文獻》。香港:今日世界出版。
Richard E. Hull,1997年,〈南海:東南亞的繁榮或衝突之源〉,引自國防部史政編譯譯印,《亞太安全譯文彙輯(I)》。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Richard H. Solomon,高一中譯,2000年。《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Richard McGregor,樂為良譯,2013年。《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Richard N. Haass,殷雄、徐靜等譯,2000年。《新干涉主義》。北京:新華出版社。
Robert J. Art,郭樹勇譯,2006年。《美國大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Robert L. Pfalezgraff Jr., James E. Dougherty,胡祖慶譯,1993年。《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Robert Lechie,三軍聯合參謀大學譯,1965年10月。《韓戰史》。臺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
Robert O. Keohane,郭樹勇譯,2002年。《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Robert O.Keohane、JosephS.Nye,2002年。《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北京大學。
Ryan Clarke,陳清鎮譯,2012年。《中共海軍與能源安全》。臺北:國防部。
Sergey G. Gorshkov,朱成祥譯,1985年。《國家海權論》。臺北:國防部。
Steven L.Rearden,許秀芬、王淑玲、林曉穎譯,2014年12月。《誰掌控美國的戰爭?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史。1942-1991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Thomas A.Drohan,王建基譯,2019 年2月。《東亞新戰略》。臺北市:國防部政務辦公室。
W. Lawrence Neuma,朱柔若譯,2002年。《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臺北揚智。
Willamson Murray,黃文啟譯2014 年。《戰爭、戰略與軍事效能》。臺北市:政務辦公室。
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譯,1993年。《沙俄侵略朝鮮簡史》。臺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
——,1997年。《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鄭志國等譯,2002年。《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麼美國不能獨斷專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小明譯,2004年。《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大學出版社。

專書論文
顧立民,2007年。〈國家安全戰略規劃與設計〉,翁明賢主編,《新戰略論》。臺北:五南圖書。頁83-117。
楊盛行著,2002年。〈怎麼找問題〉,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頁71-91。
陳德禹,2002年。〈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頁179-198。
張中勇,2008年。〈「九一一」後美國情報改革倡議與實踐—兼論對我國之啟示〉,國家安全局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七輯)》。臺北:國家安全局。
袁易,2009年。〈規範建構主義與兩岸關係:理論與實踐〉,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争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頁355-371。
王芳、楊金森著,2010年。〈中國的海洋戰略〉,高之國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報告》(China’s Ocean Development Report)。北京:海軍出版社。頁461-476。
王芳、李軍著,2010年。〈中國的海洋政策〉,高之國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0)》(China’s Ocean Development Report) 。北京:海軍出版社。頁395-412。
翁明賢、吳建德等著,2006 年。〈全球化非傳統安全威脅、集體身份與國家利益的互動關係〉,載於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等主編,《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184。
翁明賢,2013 年。〈大陸與民進黨互動模式之可行性方案探討〉,載於吳建德、王海良等主編,《對立的和諧:跨越兩岸關係深水區》。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頁405-406。
翁明賢,2008 年。〈建構國家利益的評量指數-兼論臺灣軍事戰略思維〉,載於王高成、羅慶生等主編、副主編,《臺灣的戰略未來-建構21 世紀臺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台北:華揚文教事業股份公司,頁238。
翁明賢,2008 年。〈美中互動下的中國國家身份、利益與安全性策略〉,載於翁明賢、王瑋琦等主編,《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台北:華立圖書股份公司,頁308。
翁明賢,2001年6月。〈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典範的移轉—建構淡江戰略學派之芻議〉,《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 卷第3 期,2010/秋季號,頁92。
翁明賢,2011 年。〈戰略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再談淡江戰略學派之建構〉,載於翁明賢主編,《當代戰略理論與實際淡江戰略學派觀點》。新北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頁31。
楊盛行,2002年8月。〈怎麼找問題〉收錄於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頁90。

期刊論文
方天建,2015年11年。〈菲律賓在南海主權爭端上的話語權動員〉,《東南亞南亞研究》,第3期,頁25-31。
方信雄,107年12月。〈關於中國海洋政策的啟示〉,《海員月刊》,第782期,頁25-29。
毛振鵬、慕永通,2015年。〈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看中國海權發展道路選擇〉,《廣西社會科學》,第4期,總第238期,頁151-155。
王公龍,2002年。〈溫特建構主義理論的貢獻與缺失〉,《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頁34-39。
包淳亮,2008年9月。〈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歐之和?─值得深思的林毅夫想定〉,《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9期,頁102-110。
朱蓓蕾,2012年4月。〈美國緊急應變管理機制之改革:國土安全之概念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 卷第2 期,頁47-97。
朴德熙,1994年。〈中國對北韓早期軍事援助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頁43-62。
吳崇涵,2008年12月。〈中美競逐影響力下的臺灣避險策略〉,《歐美研究》,第48卷,第4期,頁513-547。
宋鴻兵,2010年3月。〈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模式的突圍〉,《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頁19-29。
李明峻,2009年。〈冷戰後的日本對中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林正義,〈美國政府對韓戰的策略〉,《近代中國雙月刊。臺北。》,民國89年6月25日,第137期,頁74。
李思嫺,2005年3月。〈中國威脅論下的「和平崛起」論述〉,《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1卷,第1期,頁P63-80。
李海文,1993年。〈中國中央研究竟何時決定志願軍出國作戰〉,《黨的文獻》,第5期,頁85-88。
李慶功,周忠菲,蘇浩,宋德星,2014。〈中國南海安全的戰略思考〉,《科學決策》,第11期,頁1-51。
李鵬,2006年。〈從「戰略競爭者』到「利益相關者」:美國對華戰略定位轉變與臺灣問題—一種建構主義的分析視角〉,《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總第91期,頁1-13。
汪毓瑋。「從預警情報分析探討『社會網路組織分析法』之運用-以恐怖主義活動為案例」,通識教育教學及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
周寶明,2015年10月。〈中共與南海諸國主權爭議及軍備競賽之研析〉,《展望與探索》,13卷,第10期,頁55-74。
林文程,2011年。〈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19-42。
林正義,2012年10月。〈蔣介石、毛澤東、甘迺迪與1962 年臺海危機〉,《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 卷第4 期,頁63-124。
林海清,〈情報與軍事戰略〉,《國防雜誌》,第16卷第12期,2001年6月16日,頁17。
李際均,2004年。「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思考」。中國軍事科學,第17卷,第2期。
金東吉,2006年。〈“三國同謀論”分析:朝鮮戰爭起源的再思考〉,《當代中國史研究》第2期,頁112-121。
施正鋒,2010年。〈戰略研究的過去與現在〉,《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3期,頁31-64。
施澤淵,2014年10月。〈論析「戰略預警情報」之精義及其精進之道〉,《陸軍學術雙月刊》,第五十卷第537期,頁80。
段曉蕊,2015年3。〈論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2期,頁87-98。
胡波,2014年。〈中美在西太平洋的軍事競爭與戰略平衡〉,《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頁64-84。
紀昌鑫,1981年。「孫子兵法中戰略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
徐相文,2006年。「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與動機」。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頁260。
范菊華,2003年。「對建構主義的解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頁27-32。
徐相文,2006年。「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與動機」(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頁222。
海雲譯,1991年。〈赫魯雪夫回憶韓戰真象〉,《歷史月刊》,第46 期,頁37-39。
秦亞青,2001年。〈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頁231-264。
秦亞青,2006年。〈建構主義:思想淵源、理論流派與學術理念〉,《國際政治研究》,43卷,第3期,頁1-23。
秦嬰,1999年。《前蘇聯政府檔案朝鮮戰爭文電摘要》,臺北:中國研究雜誌7月,頁36。
翁明賢,2001年6月。〈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典範的移轉—建構淡江戰略學派之芻議〉,《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 卷第3 期,2010/秋季號,頁92。
翁明賢,2004年9月。〈全球化下國家安全戰略的另類思維:建構主義的觀點〉,《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7期,頁11-18。
袁正清,2003年。〈從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體:建構主義的解析〉,《歐洲研究》,第4期,頁38-50。
張中勇,1996年6月。〈情報與國家安全決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警政學報》,第29 期,頁211-232。
張峰著,2015年1。〈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青海社會科學》,第2期,頁66-85。
張潔,2015年2月。〈海上通道安全與中國戰略支點的構建-兼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安全考量〉,《國際安全研究》,第2期,頁100-118。
莫大華,2002年9月。〈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的原型、分類與爭論-以Onuf、Kratochwil及Wendt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頁114。
莫大華,1999年9月。〈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頁94。
莫大華,2002年9月。〈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的原型、分類與爭論-以Onuf、Kratochwil及Wendt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頁111-148。
莫大華,2003年12月。〈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辯論〉,《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頁113-138。
莫大華,2011年9月。〈國際關係實用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49期,頁105-109。
許世宗,2016年12月。〈中共南海島礁建設對我海軍軍事戰略之影響〉,《國防雜誌雙月刊》,第31卷,第4期,頁47-50。
郭添漢,2015年2月。〈中共與美國南海競逐下我國南海政策之研擬〉,《海軍軍官季刊》,第34卷,第1期,頁16-31。
郭樹勇,2004年。〈試論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前途〉,《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頁21-28。
陳志榮、高家俊,2007年10。〈海洋科技發展與國家海權、海洋事務之關係〉,《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第17卷,第3期),頁42-56。
陳振良,2019年年7月。〈建構主義架構下的美「中」兩國折衝〉,《展望與探索》,第17卷,第7期,頁39-64。
陳偉華,2010年7月。〈從「安全困境」至「防衛困境」:臺灣國防的反思與策勵〉,《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3期TSSCI 期刊收錄名單,頁P59-97
雄學琛,2015年11月。「閻學通訪港論國際變局」,亞洲週刊,頁18。
黃清賢,2012年7月。 〈兩岸關係的辯證性建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臺北市:遠景基金會,頁84。
楊仕樂,2016年7月。〈棄臺論?臺灣戰略地位的省思〉,《國際與公共事務》,第4期,頁1-32。
楊廣,2003年。〈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研究在中國〉,《歐洲研究》,第4期,第140-150頁。
楊毅,2010年5月。〈國家安全的主觀因素〉,《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第3期,頁P10-12。
葉昌澄,2013年5月。〈紀念施琅紀念施琅將軍實現兩岸統一330周年(1683~2013)〉,《遠望雜誌》,第296期,頁57-62。
熊華源,1994年。〈抗美援朝戰爭前夕周恩來秘密訪蘇〉,《黨的文獻》,第5期,頁87。
趙葆珉,2014年11月。〈中國海權縱橫〉,《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34卷,第6期),頁104-109。
劉中民,2011年。〈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一種框架性的研究〉,《國際觀察》,第3期,頁1-9。
劉湘安,1994年。「美國與臺海兩岸關係演變之剖析」,博士論文,淡江大學,頁26。
劉傳宗,2010年10月。〈中共海軍戰術戰法研析〉,《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4卷,第5期,頁67-76。
劉傳暘,2000 年「杜魯門政府與中國(1947-1949)」。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頁108。
劉蘭、徐質斌,2011年2月。〈關於中國海洋安全的理論探討〉,《太平洋學報》,第19卷,第2期,頁93-100。
鄭端耀,2001年。〈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頁199-229。
鄭端耀,民國90年夏季號。〈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 第15卷,第2期,頁200。
閻學通。〈什麼是國家利益〉,載於王逸舟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家利益卷》,頁23。
薛力,2014年10月。〈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解決南海爭端的催化劑〉,《世界知識》,第10期,頁23-25。
謝游麟,2017年6月。〈中共海軍戰略轉型之意涵與影響〉,《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1卷,第3期),頁33-48。
鍾永和,2019年4月。〈中共海軍維權與協助執法之研究〉,《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3卷,第2期,頁37-38。
顏建發、黃琬珺,2013年。〈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3期,頁71-92。
羅志剛,1997年。〈1937-1945年蘇聯遠東政策的演變〉,《武漢大學學報》,1期,頁102。
徐澤榮,2000年。〈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角色〉,《當代中國研究》,第2期,頁131-150。
徐澤榮,2000年10月。〈有關朝鮮戰爭的面幾訪點紀錄〉,《傳記文學》,第77卷第4期。
張中勇,1994年1月。情報基本概念之探討〉,《警政學》,第24期。,頁238。
劉傳暘,2000年。〈杜魯門政府與中國。1947-1949。〉(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頁108。
Barry Buzan,劉永濤譯。「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日關係與中美關係」。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6年。
網際網路
〈頭條揭密》南海衝突危機升高 陸美3次機艦磨擦回放〉,《中時新聞網》,2020年8月6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806003237-260407?chdtv,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蔡英文任內美國完成12次對台軍售5300億 買了什一次看〉,《ETtaday新聞雲》,2021年8月5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805/2048556.htm,檢索日期2021年11月3日。
〈遏制中國進攻的「刺蝟戰略」降低美國直接介入風險〉,《BBCNEWS》,2020年12月29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547721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新中國對外六場戰爭〉,《亞洲週刊》,2019年01期,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E5%B0%81%E9%9D%A2%E5%B0%88%E9%A1%8C/2019-01/1545882530462/%E6%96%B0%E4%B8%AD%E5%9C%8B%E5%B0%8D%E5%A4%96%E5%85%AD%E5%A0%B4%E6%88%B0%E7%88%AD/%E5%90%8D%E5%AE%B6%E5%8D%9A%E5%AE%A2/%E8%B6%99%E4%BD%90%E7%87%95,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日。
〈陸國防部嗆聲台美「政治軍事對話」:解放軍堅決捍衛領土主權完整〉,《ETtaday新聞雲》,2021年1月7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107/1893781.htm,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習近平對“修昔底德陷阱”及“國強必霸”的批判〉,《中國評論新聞網》,2018年7月3日,http://hk.crntt.com/doc/1051/2/1/3/105121353.html?coluid=238&kindid=13370&docid=105121353,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習近平的“時與勢”究竟指什麼?〉,《自由亞洲電台》,2021年1月19日,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heqinglian/hql-01192021093013.html?fbclid=IwAR1IhY3InsqKNdTcmsycBIECwWLp8Wzopg7S6LlYqY7xenFOimdCI01MQw0,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牽制中國與維穩印太區域的至要基石!『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新頭殼newtalk》,2021年10月15日,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Ya68N9a,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日。
〈美對台軍售 斷交後單年最多〉,《中時新聞網》,2020年12月28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228000062-260301?chdtv,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美國印太戰略:幫助印度崛起 聯合抗衡中國〉,《BBCNEWS》,2021年1月15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547721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美國印太戰略:幫助印度崛起 聯合抗衡中國,「拜登派出『友台大將』處理臺灣問題:坎貝爾是誰?他會怎麼做?」,《商業周刊》,2021年1月20日,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5277,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美中兩國從接觸走向對抗,進入『新冷戰』雙邊關係路在何方〉,《BBCNEWS》,2020年9月2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751041,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紀永添專欄:這就是戰爭—臺灣要這樣解讀美國印太戰略〉,《上報》,2021年1月19日,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6524,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刻意公開!川普政府提早30年解密印太戰略文件 必要時必須保衛臺灣〉,《中央廣播電臺》,2021年1月13日,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8888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刻意公開!川普政府提早30年解密印太戰略文件 必要時必須保衛臺灣〉,《中央廣播電臺》,2021年1月13日,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8888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我國防部:美艦過台海『例行化』〉,《聯合新聞網》,2021年10月28日,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5848301,檢索日期2021年10月31日。
〈如果有一天,習近平坐著紅旗轎車,以征服者姿態行經台北街頭〉《經濟學人》解析中國武力犯台戰略考量關鍵」,《新新聞》2020年2月22日,https://www.storm.mg/new7/article/349339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全球軍事衝突風險臺灣最高!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警告「台海危機」〉,《ETtoday新聞雲》,2021年2月16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216/1920075.htm#ixzz6mhf5xPHl,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四方對話馬拉巴爾軍演第2階段 12日孟加拉灣登場〉,《聯合新聞網》,2021年10月11日,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0110154.aspx,檢索日期2021年11月1日。
〈中國遲早拿下臺灣? 美學者:解放軍將領稱2年內〉,《yahoo!新聞》,2021年2月24日,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5%9C%8B%E9%81%B2%E6%97%A9%E6%8B%BF%E4%B8%8B%E5%8F%B0%E7%81%A3-%E7%BE%8E%E5%AD%B8%E8%80%85-%E8%A7%A3%E6%94%BE%E8%BB%8D%E5%B0%87%E9%A0%98%E7%A8%B12%E5%B9%B4%E5%85%A7-084000876.html,檢索日期2021年2月25日。
〈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紐約時報》,2020年11月20日,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01124/china-us-biden/zh-hant/,檢索日期2021年2月20日。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5846237〉,《聯合新聞網》,2021年10月27日,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5846237,檢索日期2021年10月31日。
〈【聚焦五中全會與十四五】為什麼說「中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文匯報》,2020年10月22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20/10/22/CH2010220005.htm,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中國軍力 2030 年將打趴美國】臺灣恐引發兩霸權戰爭!美軍兵推協防臺灣『耗費很大的力氣』〉,《BuzzOrange報橘》,2020年5月19日,https://buzzorange.com/2020/05/19/china-usa-war-hegemony/,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最危險潛在戰爭引爆點》防範台海開戰!智庫籲美國聯手盟邦助臺灣防衛」,《風傳媒》,2021年2月13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471175,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全臺灣:共軍軍機2020年擾台逾380次」,《聯合報》,2021年1月1日,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5138348,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2020國際政經情勢大調查」,《遠見研究調查》,2020年9月29日,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833,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拜登派出『友台大將』處理臺灣問題:坎貝爾是誰?他會怎麼做?〉,《商業周刊》,2021年1月20日,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5277,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科登2.3兆美元基建 拚電動車革命〉,《中時新聞網》,2021年4月2日,https;//www.chinaiimes.com/newpapers/20210402000361-260119?chdtv,檢索日期2022年4月20日。
吳念達,「中國遲早拿下臺灣? 美學者:解放軍將領稱2年內」,《yahoo!新聞》2021年2月24日,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5%9C%8B%E9%81%B2%E6%97%A9%
閻紀宇,「『如果有一天,習近平坐著紅旗轎車,以征服者姿態行經臺北街頭』 《經濟學人》解析中國武力犯台戰略考量關鍵」,《新新聞》2020年2月22日,https://www.storm.mg/new7/article/349339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魏有德,「陸國防部嗆聲台美「政治軍事對話」:解放軍堅決捍衛領土主權完整」,《ETtaday新聞雲》,2021年1月7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107/1893781.htm,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遠見研究調查,「2020國際政經情勢大調查」,《遠見研究調查》,2020年9月29日,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833,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陶本和,「蔡英文任內美國完成12次對台軍售5300億 買了什一次看」,《ETtaday新聞雲》,2021年8月5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805/2048556.htm,檢索日期2021年11月3日。
張庭瑋,美國印太戰略:幫助印度崛起 聯合抗衡中國,「拜登派出『友台大將』處理臺灣問題:坎貝爾是誰?他會怎麼做?」,《商業周刊》,2021年1月20日,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5277,檢索日期2021年2月17日。
翁明賢,〈美國全球威脅情勢分析報告:「敵手共生」的分析途徑〉,臺灣戰略研究學會,2019年2月11日,https;//www.taiwan-strategy.com/news/2019-02-11/52-美國全球威脅情勢分析報告:「敵手共生」的分析途徑,檢索日期2022年4月20日。
Rosemary編輯,〈習近平:太平洋夠大 足以容中美〉,《文匯網》2012年2月13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2/02/13/IN1202130068.htm,檢索日期2021年4月8日。
BBCNEWS,「遏制中國進攻的「刺蝟戰略」降低美國直接介入風險」,《BBCNEWS》,2020年12月29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5477212,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中央社,「最危險潛在戰爭引爆點》防範台海開戰!智庫籲美國聯手盟邦助臺灣防衛」,《風傳媒》,2021年2月13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471175,檢索日期2021年2月22日。

英文部分
專書
Abram N. Shulsky & Gary J. Schmitt, 2002, Silent Warfare: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of Intelligence ,Washington, D.C.: Brassey’s, Inc., pp. viiix,1-10, 11-68.
Abram N. Shulsky & Gary J. Schmitt, Silent Warfare: Understanding TheWorld of Intelligence(Washington, D.C.: Brassey’s, Inc, 2002), pp. viiix,1-10。
Albrecht, Glenn,“Directionality theory:Neo-organicism and dialectical complexity,”Democracy and Nature,Vol.6,No.3,2000,pp.401-419.
Alexander L. George, Robert Keohane, 1980,“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Uses and limitations,"in George, Presidential Decision-making in Foreign Policy:The Effectiv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Advice, Boulder:Westview, pp. 217-238.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No.3,1987,pp.335-370.
Alexander Wendt, 1992,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 No.2,Springpp.391-425.
Alexander Wendt, June 1994, “Conflict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al Stat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8,2,p.385.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lexander Wendt,1999,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90.
Alker, Hayward. Rediscoveries and Reformu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Allen S.Whiting,1960,China Crosses Yalu: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New York:Macmillan, pp.47-150.
Anderson, Eric C. China Restored:The Middle Kingdom Looks to 2020 and Beyond. Santa Barbara, Calif.:Praeger, 2010.
Andrew J. Nathan, Andrew Scobell, 2012,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89-90.
Angelo Codevilla, Informing Statecraft: Intelligence For a New Century, p. 449;William E. Odom, Fixing Intelligence: For a More Secure America, pp. 195-196.
Anne E. Sartori, 2005, Deterrence by Diplomacy, 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19-42.
Art, Robert J., “A Defensible Defense:America'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4,Spring,1991,pp.5-53.
Art, Robert Jervis, and Stephen M. Walt eds.. 2018. “When Right Makes Might”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Arthur S. Hulnick, 2011. “The Intelligence Cycle,” in Loch K. Johnson & James J. Wirtz, eds., Intelligence: The Secret World of Spies An Ant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spin-Brown Commission, 1996,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88.
Axelrod, Robert. Building new political actors. chapter 6 in Axelrod,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Babbin, Jed and Edward Timperlake. Showdown-Why Chain Wants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D.C:Regnery Publishing Inc.,2006.
Baldwin, David A., 1993. “Neoliberalism, Neore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Baldwin, David A., Neoliberalism and Neore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aldwin, David A.1985. “Economic Statecraft”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rr, Michael. Who's Afraid of China?The Challenge of Chinese Soft Power. London ; New York:Zed Books, 2011.
Beaufre, D’Armee Andre, 1965.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y. London:Faber & Faber.
Becker, Elizabeth and Edmund Andrews, “The Currency of China Is Emerging as a Tough Business Issue in the U.S.”,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6, 2003, at:http://www.nytimes.com/2003/08/26/business/the-currency-of-china-is-emerging-as-a-tough-business-issue-in-the-us.html?pagewanted=all&src=pm.
Bergsten,C. Fred.“A Partnership of Equals:How Washington Should Respond to China’s Economic Challenge”, Foreign Affairs, Vol.87,No.4, 2008,pp.57-69.
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Alfred A. Knopf: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7.
Bert, Wayne.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 a changing of the guard?.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3.
Betts, Richard K., 1982. Surprise Attack: Lessons for Defense Planning.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Blackwill, Robert D. and Jennifer M. Harris, .2016. “War by Other Means:Geoeconomics and Statecraft.”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zan, Barry, Jones, Charles, and Lattle, Richard, 1993. The Logic of Anarchy: Neorealism tp Structural Real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 Fred Alford, 1994, Group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pp. 48- 56.
Carr, Edward Hallett, 1946.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1. Factbook on Intelligence. Washington,D.C.: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1999. A Consumer's Guide to Intelligence , Washington,D.C.: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mbala, Stephen J. 1984,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Choices and Limits. ,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p.1.
Cimbala, Stephen J.. 1984,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Choices and Limits. ,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 pp.1-3.
Codevilla, Angelo, 1992. Informing Statecraft: Intelligence For a New Centur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Cohen, Benjamin J.2019. “Currency Statecraft:Monetary Rivalry and Geopolitical Ambition, ” 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ombs, W. Timothy, 1999. 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Managing, And Respondin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Corbett, Julian S., 2004.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Cynthia M. Grabo, 2002, ANTICIPATING SURPRISE:Analysis for Strategic Warning, Washington, DC:the Joint Military Intelligence College, p.1.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 USA.,2016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Diamond,Larry,Orville Schell eds.2018.“Chinese Influence and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Stanford CA: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Dougherty, James E. &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2001.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Pers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E. H. Carr,1939,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NY:MacMillian.
Edwin C. Hoyt, “The United States Reaction to the Korean Attack: A Study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as a Factor in American Policy-making,” p.45.
Fink, Steven, 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Friedman, Norman, 1988. The US Maritime Strategy. New York: Jane’s Publishing Inc.
FRUS 1946(8), Longdon to Byrnes, 24 may 1946. , pp. 685-686.
FRUS 1947(6), Acheson to Jacobs(political adviser in korea), 15 Aug. 1947, p. 754.
FRUS 1947(6), Memoradum by Forrestal, 26(29) Sept. 1947, p. 817.
Fuller, J. F. C., 1962. The Conduct of War. London: Eye & Spottiswoode.
Gary Hart, 2004, The fourth Power: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97.
George, Alexander L., 1991. AvoidingWar: Problems of CrisisManagement.Boulder: Westview Press.
Gilpin,Robert, 2001,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my Order,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Gilpin,Robert,1981,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Cambidge University Press.
Grieco, Joseph M.,1997, “Realist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Michael W. Doyle and G. John Ikenberry ,eds., Newthinking in International Realitions Theory,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
Grove Eric, 1990.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Haddaw George D., Jane A. Bullcok, & Damon P. Coppola, 2006.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MA: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Press.
Handel, Michael I., 1988. Leaders and Intelligence. London: Frank Cass.
Hans J. Morgenthau ed. , 1973,Politics among nation: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Alfred A. Knopf , pp.3-15, 219.
Henry A. Kissinger, 1977,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Norton, pp. 1-20.
Hermann, Charles F., 1972. International Crise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irschman, Albert O.1945. “National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lsti, Ole R., 1972. Crisis Escalation War. Montreal: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Hulnick, Arthur S., 2004. Keeping Us Safe: Secret Intelligence and Homeland Security. CT: Praeger Press.
Ikenberry,John, 2003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sia-Pacific,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aac Deutscher, 1967, Stalin:A Political Biogra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nded.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 2001,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Pers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p. 586.
James, Dougherty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2001,“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mprehemsive Survey”,5thedition, New York:Longman. Jervis,Robert,1976,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nis, Irving L., 1982. Groupthink: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Jeffery T. 1998. Checkel.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orld Politics,Vol.50,No2,January
Jiemian Yang,“Challenges for Sino-U.S. Relations:Issues and Problems ,” in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op.cit., pp.69-70.
John Lewis Gaddis, 1972,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ld War, 1941-194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31.
John W. Young,1999,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1-1998, New York:Wesley Longman, pp.135-137.
Johnson, Loch K. & James J. Wirtz, eds., 2011. Intelligence: The Secret World of Spies An Ant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seph S. Nye.Jr. ,2006, Undera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New York:Longman,6thed.,pp. 12;Walter Laffber, 2008, America,Russia,and theCold War 1945-2006, New York:McGraw-Hill,10thed., pp.21-23.
Joseph S. Nye.Jr.,2008,Undera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pp. 115-116;Walter Laffber, America,Russia,and theCold War 1945-2006, New York:McGraw-Hill,10thed.
Kahneman, Daniel,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Commonwealth Publishing Co., Ltd.
Kal, Raustiala .,2009.“Does the Constitution Follow the Flag-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ity in American La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nt, Sherman, 1953.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Keohane, Robert O., 1981.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han, Sulmaan Wasif.,2018 “Haunted by Chaos China's Grand Strategy from Mao Zedong to Xi-Jinping”,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issinger, Henry A., 1977.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Norton.
Krasner,Stephen, 1985,Structural Conflict, 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ao, Janet Xuanli, 2008,“Sino-Japanese Energy Security and Regional Stability:The Case of the East China Sea Gas Exploration”, East Asia, p.61.
Loch K. Johnson, “Sketches for a Theory of Strategic Intelligence,” in Peter Gill, Stephen Marrin, & Mark Phythian, eds., 2009, Intelligence Theory:Key Question and Debates, London: Routledge Press, p. 33.
Lowenthal, Mark M., 2011. Intelligence: From Secrets to Policy.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College.
Luttwak,Edward N. ,1987 “Strategy: The Logic of War and Pea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han, Alfred Thayer,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Mahan, Alfred Thayer.,1890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 ”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Mahan, Alfred Thayer.,1911“ 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McCarthy, Shaun P., 1998. The Function of Intelligence in Crisis Management: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lligence Producer-Consumer Dichotomy. Great Britain: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Mearsheimer John,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Norton Press.
Mearsheimer, John J., 2003.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paperback.
Minzner, Carl. 2018. “End of an Era: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Revival is Undermining. Its Ri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troff, Ian & Gus Anaqnos, 2001. Managing Crises Before They Happen.
Morgentha ,Hans J., 1946, Scientific Man versus Power Politic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Morgentha ,Hans J., 1978,“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5th ed. New York:Alfred A. Knopf.
Morrison, Charles E., et al., Coordinator, 2001, East As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Report of a Special Study Group to the Trilateral Commission. New York:Trilateral Commission.
Nathan, Andrew J. and Robert S. Ross, 1997,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New York:W. W. Norto.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Norris, William J. 2016.“Chinese economic statecraft: Commercial Actors, Grand Strategy, and State Control ”Ithaca,NY,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SC-68〔U.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April 14, 1950),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Odom, William E., 2003. Fixing Intelligence: For a More Secure America.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Peter Lowe,1997,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New York:Long-man, p.36.
Posen, Barry R., 1984, The Sources of Milirary Doctrine:France, Britain, 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orld War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ulian, 2010. 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Richelson, Jeffrey T., 1999.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Roy Denny,1988,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Lanham,Maryland:Rowman&HaLittlefield Publishers.
Sarkesian, Sam C., John Allen Williams, & Stephen J. Cimbala, 2002.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Saunders, Phillip C. Christopher D. Yung, Michael Swaine, and Andrew Nien-Dzu Yang, eds., 2011. “The Chinese Navy:Expanding Capabilities, Evolving Rol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Schweller,Randall L., 1996 ,“Neorealism’s Status-Quo Bias:What Security Dilemma?” ,Security Studies,5(3).
Schweller,Randall L., 1999,“Managing the Rise of Great Power:History and Theory”, In Johnson,Alastair I.and Robert S. Ross eds, Engaging China: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Shirk, Susan L.,2007. “ China―Fragile Superpower: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ulsky, Abram N. & Gary J. Schmitt, 2002. Silent Warfare: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of Intelligence.Washington, D.C.: Brassey’s, Inc.
Snyder, Glenn H. & Paul Diesing, 1977. Conflict among Nations:Barga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System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i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an A. Taylor, “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in National Security,” in Allan Collins, ed., Contemporary Security Stud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Stephen,Van Evera,1997,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Synder,Glenn H., 1961, Deterrence and Defense:Toward a Theory of National Security.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William R. ed., 1999. “Great Power Rivalries”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Till, Geoffrey,. 2009 “Sea power: 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Oxon: Routledge.
Tow, William T., America’s Asia-Pacific Strategy is Out of Kilter, Current History.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1972, Foreign Relations of t he United States , China ,Washington D. C.: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4Vol.Ⅵ, 1949Vol. Ⅸ, 1950Vol. Ⅶ.
Waltz,Kenneth N. 2001,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ltz,Kenneth N.,1979,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Addison-Wesly.
Wang,Yuan-kang,2004,“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Rise of China”, Issue & Studies,40﹙1﹚.
Wendt, Alexander., 2003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日文
中嶋嶺雄,《中ソ同盟の衝擊—日本の安全と經濟はどうなゐか》(東京:光文社,1892年)。
內山敏訳,I.F.ストーン(I.F.Stone),1792年。《秘史朝鮮戰爭》。東京:青木書店。
朴明林,2009年。《戰爭と和平 朝鮮半島1950》。東京:社会評論社。
信夫清三郎,1969年。《朝鮮戰爭の勃発》。東京:福村出版。
神谷不二,1966年。《朝鮮戰爭—米中対決の原形》。東京:中央公論社。
期刊論文
Alexandre Y. Mansourov,“Stalin, Mao, Kim, and China'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Winter 1995/96, Sept.16-Oct. 15, 1950: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rchives, ”CWIHP Bullein,6/7,pp. 94-107.
Bangning Zhou, 2015, VOL. 2014/2015 NO. 1, “Explaining China's Intervention in the Korean War in 1950”, NTERSTATE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pp.5.
Bruce Cuming,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vol. 2, p. 379-381.
Clement R. Attlee, Jan. 1954, “Britain and America: Common Aims, Different Opinions, ”Foreign Affairs, No.32, pp. 190-202.
“Conversation Between Stalin and Mao”, December 16, 1949,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 Vol.,6~7, 1995/1996, pp.6~7.
Davis, Jack, 1992. “The Kent-Kendall Debate of 1949,”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Vol. 36, No. 5, pp. 91-104.
Dreyer, June Teufel.,2016/1. “Why Taiwan Matters”, The Best of FPRI’s Essays on Asia, 2005-2015 Asia Program, Philadelphia: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pp.126-131.
Garicano, Luis & Richard A. Posner, 2005/Fall. “Intelligence Failure: An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Vol. 19, No. 4, pp. 151-170.
Gentry, John A., 2008/Summer. “Intelligence Failure Reframed,”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23, No. 2, pp. 247-270.
Hans Morgenthau,Dec 1952,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46,No4,pp.961-988.
Hao Yufan and Zhai Zhihai, Mar., 1990,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21” China's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History Revisit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pp.100.
Jeffrey T. Richelson,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pp. 8-12; Amos Kovacs, October 1997, “Using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Vol. 12,No. 4, p. 148;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An Overview 2013.”
John A. Gentry, Summer 2008, “Intelligence Failure Reframed,”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 123, No. 2, pp. 247-258.
Kathryn WeaThersby, 1995, “To Attack or Not to Attack?:Stalin, Kin II Sung and the Prelude to War, ”CWIHP Bulletin, No 5, p.1-9.
Kovacs, Amos, 1997/10. “Using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Vol. 12, No. 4, pp. 145-164.
lbietan, Jide. Felix Chidozie and Ese Ujara, 2014/4.Rethinking the Agenda for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Debates and Exposition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Research Vol. 6 No.1, April,2014,pp.183-192.
Manwaring, Max G., Edwin G. Corr, and Robert H. Dorff. , 2003, The Search for Security: A U.S. Grand Strate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estport, Conn., pp.128-129.
Mark Burles & Abram N. Shulsky,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Evidence from History of Doctrinal Writings, op. cit., p.23。
Marrin, Stephen, 2004/10. “Preventing Intelligence Failure by Learning from the Pa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 intelligence, Vol. 17, No. 4, pp. 655-672.
“Stalin's Conversations with Chinese Leaders”,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Vols, 6~7, Winter1995/1996, p.7.
Zegart, Amy B., 2005/Spring. “911 and the Adaptation Failure of U.S.Intelligence Agenci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9,No. 4, pp. 78-1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