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和諧思想研究
作者:潘君茂
作者(外文):Pan, Chun-Mao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肇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莊子》和諧思想心知內聖外王"Zhuangzi"HarmonyMindQiInner saint and outer k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文《莊子》「和諧思想」的研究,別於以往自「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分論述,在視《莊子》為一部具系統性之文獻的詮釋原則中,透過基源問題的提出,以及無為修養的實踐,統合《莊子》義理之內在脈絡與諸篇之間的橫向連結,予以證成「和諧」理論於《莊子》思想的優位性。並藉由此一「和諧思想」的托出,釐清《莊子》文脈中「氣」的分疏問題,同時括及對「心氣」關係的討論,而此論述亦影響著本文對於「和諧」理論建構的重要性。
「和諧」理論的建構,主要起自對「達人心;達人氣」一論題何以可能的探問,從而擴及整部文獻對於如何實踐「和諧」的義理貞定。於此,在以客觀實有之道作為通貫主客、玄同內外的普遍性與絕對性理則之支撐的詮釋思路中,由主體性的爭辯、通達觀的立論、心氣關係的探討,至客觀實有道體的保證,環環扣緊「實踐和諧」的義理內容,於此符應《莊子》「即內聖即外王」的詮釋效度。而《莊子》「和諧思想」的論析,不僅涉及對文獻義理的理解與理論架構的建立,同時在古典新詮的視域當中,展開《莊子》「倫理觀」(物我關係)的論述,以此構築一套莊學特色的倫理觀點,如是,藉由以「和諧」為目標的倫理觀,為道家思想,甚至中國哲學的理論系統比較,提供一個以「和諧範疇」為論題的論述平臺,而以「和諧」作為論域核心的討論便可在此基礎上,拓展、輻輳《莊子》理論的延續性。
The study of "Harmony Thought" in "Zhuangzi" in this articl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three-part expositions of "Heavenly Harmony", "Human Harmony" and "Heart Harmony". It regards "Zhuangzi" as a systematic documentary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 In the book, through the problem of origin and the practice of self-cultivation, the internal context of the theory of "Zhuangzi" and the horizont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apters are integrated,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heory of "harmony" in the thought of "Zhuangzi" is proved. And with the help of this "harmony thought" to clarify the division of "qi" in the context of "Zhuangzi",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lude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qi", and this discussion also affects the theory of "harmony" in this artic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harmony" mainly started from the inquiry into the topic of "reaching people's minds; gaining popularity", thus extending the whole literature on how to practice "harmony". Here, in the interpretive thinking that uses the objective reality as the support for the universality and absolute principle of interlinking subject and object, metaphysic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rom the argument of subjectivity, the theory of understanding,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spirit, to the guarantee of objective and real Daoism,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harmony", hereby corresponds to the interpretation validity of "Zhuangzi" that "the inner sage is the outer king". The analysis of the "harmonious thought" of "Zhuangzi" not only involv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ationale of the docu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ut also the "ethic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me) in "Zhuang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lassical new interpret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set of ethical viewpoints with Zhuangxue characteristics, as such, through the ethical view with the goal of "harmony", it provides a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of "harmony category" f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s of Taoist thought and even Chinese philosophy. On this basis, discussions with "harmony" as the core of the domain can expand and converge the continuity of "Zhuangzi" theory.
一、傳統文獻(按「朝代」排列)
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 〔明〕王夫之:《莊子解》(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
 〔明〕陸西星撰:《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 〔明〕焦竑撰:《莊子翼》(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 〔明〕憨山德清著:《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 〔明〕憨山德清著:《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 〔清〕宣穎撰:《莊子南華經解》卷二(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
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
 〔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二、近人論著(先按「姓氏筆畫」,後按「出版時間」排列)
 王邦雄等著:《論語義理疏解》(新北:鵝湖月刊社,1982年)。
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1993年)。
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
 王邦雄等著:《孟子義理疏解》(新北:鵝湖月刊社,2010年)。
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 王臣瑞:《倫理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
 王叔岷:《莊子校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
 王叔岷:《莊子校詮》(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
 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 安樂哲:《中國哲學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
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
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
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 伍至學:《老子反名言論》(臺北:唐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 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書泉出版社,1995年)。
 杜保瑞:《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
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 李凱:《孟子詮釋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 李申:《道與氣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內容提純和邏輯進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 吳肇嘉等合著:《諸子學刊.第二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 胡道鏡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6年)。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
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
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
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五輯—莊子研究專號》(北京:三聯書局,2010年)。
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 張恆壽:《莊子新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年9月第一版)。
 張恆壽《莊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 張岱年:《中國思想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天工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 張立文:《氣》(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
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 崔大華:《莊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 崔大華:《莊子歧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年)。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 曾春海主編,曾春海、葉海煙、尤煌傑、李賢中合著:《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 傅佩榮:《究竟真實》(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 葉海煙:《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 詹康:《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
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 蔣錫昌:《莊子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月第一版)。
 劉書剛:《在物之間:莊子的倫理意識與語言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
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
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年)。
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 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 蕭振聲:《老子之人性論與無名思想》(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二)》(臺北:戴靜山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1980年)。
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
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等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 〔美〕帕瑪(Richard E.Palmer):《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三、期刊論文(先按「姓氏筆畫」,後按「出版時間」排列)
 王邦雄:〈莊子系列(二)齊物論〉,《鵝湖月刊》第211期(1993年1月),頁15-28。
 王邦雄:〈老莊道家論齊物兩行之道〉,《鵝湖學誌》第30期(2003年6月),頁43-65。
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頁15-32。
 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期(1992年3月),頁1-12。
 王小滕:〈莊子“一”之哲理析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4期(2009年1月),頁1-37。
 王小滕:〈莊子「變」的哲思探析〉,《東華人文學報》第18期(2011年1月),頁1-30。
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演講錄(一)〉,《鵝湖月刊》第319期(2002年1月),頁1-10。
 吳汝鈞:〈莊子的靈台心與自然諧和論〉,《哲學與文化》第21期(1994年8月),頁680-694。
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6期(1987年6月),頁13-23。
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期(2005年9月),頁61-78。
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卷34,第4期(2007年4月),頁7-24。
 吳肇嘉:〈牟宗三「作用的保存」概念所蘊涵之道家認識觀〉,《耕莘學報》第9期(2011年6月),頁65-77。
 吳肇嘉:〈《莊子.應帝王》中「即內聖即外王」的應世思想〉,《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頁205-230。
 吳肇嘉:〈論莊子外王思想中的「道」、「命」關係〉,《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頁139-168。
 何乏筆:〈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期(2012年12月),頁21-73。
 林明照:〈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哲學與文化》第10期(2010年10月),頁24-45。
 林明照:〈外內玄合與聖王之道:郭象哲學中「應」的意涵〉,《哲學與文化》第12期(2013年12月),頁55-74。
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6月),頁269-292。
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期(2018年2月),頁61-79。
 林明照:〈論《莊子》的心、氣關係〉,《哲學與文化》第8期(2019年8月),頁57-74。
 洪嘉琳:〈論莊子之自我觀〉,《哲學與文化》第5期(2007年5月),頁157-174。
 陳鼓應:〈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2期(2005年5月),頁89-117。
 陳政揚:〈從戴君仁先生〈魚樂解〉試探莊子的淑世精神〉,《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8期(2017年11月),頁1-31。
 姚彥淇:〈莊子「聖人無名」解〉,《成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1年6月),頁1-22。
 姚彥淇:〈試論《莊子》的「神人无功」〉,《臺北市立大學學報》第2期(2019年12月),頁1-14。
 袁保新:〈當代儒學詮釋的分化及其省察〉,《宗教哲學》第53期(2010年9月),頁127-147。
 袁保新:〈中國哲學的特質在於主體性嗎?——試論儒學在後現代語境中的自我定位〉,《宗教哲學季刊》第62期(2012年12月),頁13-23。
 徐聖心:〈位移.開眼.合一.反相-《莊子》論天人關係重探〉,《臺大中文學報》第57期(2017年6月),頁17-58。
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期(1999年09月),頁87-109。
 畢來德:〈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期(2012年9月),頁5-39。
 勞思光:〈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1991年3月),頁89-115。
 曾昭旭:〈論莊子的整體存在感與人我相通感〉,《鵝湖月刊》第1期(1991年7月),頁13-16。
 湯一介:〈中國哲學中和諧觀念的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期(1996年2月),頁1313-1319。
 曾春海:〈莊子的形神觀及其依道製器之藝術實中踐觀〉,《哲學與文化》第8期(2007年8月),頁3-19。
 葉海煙:〈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第8期(2002年8月),頁681-688。
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1期(1989年6月),頁223-253。
 楊儒賓:〈遊之主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5期(2014年9月),頁1-39。
 楊祖漢:〈孟子告子之辯的再探討〉,《鵝湖學誌》第60期(2018年6月),頁83-116。
 鄭宗義:〈知識、思辨與感觸-試從中國哲學研究論牟宗三先生的方法論觀點〉,《鵝湖學誌》第18期(1997年6月),頁23-52。
 潘小慧:〈從「君子和而不同」談和諧的多元整全意涵-以先秦儒家典籍為主軸〉,《哲學與文化》第37期(2010年7月),頁165-178。
 劉榮賢:〈從《莊子》之「遊」看黃老天德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興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1年6月),頁77-93。
 劉振維:〈論《莊子》書中「情」字蘊義與情感議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9卷第2期(2011年12月),頁151-178。
 劉滄龍:〈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5期(2016年1月),頁1-36。
 劉滄龍:〈「內在他者」──論莊子思想中「生命的有限性」與「實踐的可能性」〉,《清華學報》第2期(2019年6月),頁267-292。
 潘君茂:〈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莊子.人間世》倫理觀及〈齊物論〉形上依據〉,《中正漢學研究》第37期,2021年6月。
 潘君茂:〈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情」作為《孟子》道德判斷的優先性〉,《輔仁中研所學刊》第41期,2021年5月,頁57-84。
 潘君茂:〈儒、道二家論遊比較——以《論語》「游於藝」與《莊子》「遊刃有餘」為對舉〉,《淡江中文學報》第41期(2019年12月),頁277-304。
 蕭裕民:〈論《莊子》的“德”字意涵-個別殊異性〉,《高雄師大學報》第18期(2005年6月),頁149-161。
 賴錫三:〈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期(2012年9月),頁59-102。
 賴錫三:〈《莊子》的物化差異、身體隱喻與政治批判〉,《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頁55-100。
 賴錫三:〈《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清華學報》第1期(2013年3月),頁1-52。
 賴錫三:〈《莊子》精、氣、神的工夫和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漢學研究》第2期(2014年12月),頁121-154。
 賴錫三:〈《莊子》的養生哲學、倫理政治與主體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7期(2015年9月),頁49-90。
 賴錫三:〈《莊子》的他者倫理——以〈德充符〉的文學書寫為例〉,《東華漢學》第30期(2019年12月),頁1-52。
 鍾振宇:〈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139-167。
 鍾振宇:〈莊子的形氣主體與無用的共通體-由楊儒賓的思考出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期(2017年3月),頁55-69。
 顏銘俊:〈辨析「氣」概念在《莊子》哲學中的意涵面向〉,《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0期(2015年6月),頁107-147。

四、學位論文(按「畢業年度」排列」)
 張安東:《莊子天道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85年)。
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86年)。
 張云瑛:《莊子天人思想探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 林世永:《老子和諧思想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 張百文:《《莊子》和諧觀》(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 胡筱嵐:《老、莊「和」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 陳文彬:《莊子身心靈和諧觀之研究─以內七篇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所碩士論文,2011年)。
 廖于萱:《莊子的感通倫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